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白鶴拳人被誰趕去廣東後,創造了詠春拳?

作者:林玉品  來源:閩南文化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14日

白鶴拳人被誰趕去廣東後,創造了詠春拳?

這是一篇學術性文章,值得一讀。對很多泉州人來說,白鶴拳與永(詠)春拳到底有沒有直接關係?白鶴拳當時是怎麼流傳到廣東,誕生了眾所周知的詠春拳?從葉問到李小龍,再到甄子丹主演的《葉問》搬上螢屏,我們不禁喟歎:泉州的武術文化,居然如此博大精深。

已有很多學者對詠(永)春拳的發源進行研究,但至今仍沒能形成比較統一的看法。我們不妨置身於歷史背景,結合永春白鶴拳發展史和永春武生林俊、陳湖起義事件,來探尋詠(永)春拳和永春白鶴拳在發展進程中的吻合點。這樣一來,詠(永)春拳的發源便逐漸明朗。

從傳播時間來看,詠(永)春拳種種師傳傳說中,五枚師太、至善禪師等多數是清末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中的小說人物,顏(嚴)永春、蘇三娘等是口傳人物,難以查證。有據可查的有黃華寶、梁贊等人。據有關資料記載,梁贊(1826--1901年),又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東便坊人,光緒年間,曾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陳華順生於1849年,順德杏壇東馬寧鄉人,39歲時拜梁贊為師學習詠(永)春拳。也就是說,陳華順學習詠(永)春拳最早時間是在1888年,即光緒十四年。由此可以推測,黃華寶、梁贊等學習詠春拳應該在1870年前後。這和林俊、陳湖殘部中的白鶴拳弟子被左宗棠的湘軍驅入廣東的時間不謀而合。

從創始初期的傳承來看,詠(永)春拳和白鶴拳的師承大同小異。首先,方七娘創立永春白鶴拳後,傳其丈夫曾四,再傳前五虎、後五虎、二十八英俊……這些在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中都有清楚記載。傳說中詠(永)春拳也是由女性創立後首傳其夫,再傳其他。其次,古拳譜記載,方七娘最早傳授地點為永春西門外五梅山觀音亭。據修於乾隆五十二年的《永春州志》記載,“梅花山,由金峰脫下,五山相連如梅五出,其麓為儒林街”。詠(永)春拳傳說中早期師父有位五枚師太,她會不會就是在永春縣五梅山傳授武術的女性師父,而由於種種原因,後人故意把“五梅師太”改寫為“五枚師太”?

從兩種拳敬奉的師祖來看,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各地武館的祖師神位牌上多數寫有“白鶴先師”或“永春歷代先師”,如福州、寧德、臺灣、南洋等地的鶴拳武館。中華武術歷來尊師重道,廣東詠(永)春拳一些武館也不例外,陳華順故居神位牌上寫有“永春歷代先師”,黃飛鴻故居的神位牌上也寫有“白鶴先師”,祖師神位絕非後人隨意寫上。另外,資料證實,永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的生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白鶴拳弟子一般會在這一天會舉行祭祀活動,廣東很多武館在這一天也都要祭拜祖師。由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剛好也是關帝爺的誕辰日,也許有些後人把祭拜先師誤以為是祭拜關公了。

從傳授武術者來看,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有些永春籍人不敢回原籍,為了避禍埋名隱姓,靠傳授功夫來謀生,且不敢暴露功夫來源,只好說自己的功夫是“原來永春師父”傳授的。由於閩南話中沒有撮口音,大多數人把 “yuan”(原)讀成“yan”(嚴、顏),即使是現在,多數閩南人仍分不清楚“原”和“嚴、顏”的讀音。可以設想,在普通話不是很普及的年代,把“原永春師父”說成是“嚴(顏)詠春師父”也就在常理之中。同時,詠、永、詠在《康熙字典》之前在一定範圍內是相通的,在【唐韻】【正韻】【集韻】中,它們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嚴(顏)詠春”不是拳師的姓名,而是代表那位拳師的原籍或者拳術的發源地地名。“嚴(顏)詠春師父”就是“原永春師父”,即“原來永春師父”的意思。

從詠(永)春拳傳說中的歷史背景來看,火燒少林寺事件常見於民間傳說,尚無發現確切的文字記載和確鑿的史跡。林俊父親林捷雲藏匿的湖安岩被永春州練總邱公立圍剿,住寺和尚奮起反抗,寺廟被毀。同時,林俊家鄉遐齡鄉的林氏和陳湖家鄉龍頭鄉的陳氏祖厝也被官府燒毀。這在族譜上和縣誌中均有記載,並有大量的遺跡見證。因此,林俊、陳湖殘部個別人出於安全和授徒需要假借火燒少林寺故事,編造出離鄉背井的緣由也在情理之中。

從武術動作術語來看,詠(永)春拳的基本動作“黐手”中“黐”字在普通話中發音為“chī”,粵語發音為“tí”,與閩南語的“黏黐黐”(nián thī thī)的“黐”(thī)的發音一模一樣。閩南語中“黏黐黐”(nián thī thī)是形容很黏(粘)的意思,“黏”字和“黐”字意思相通。永春白鶴拳形容一個拳師用手腕控制對方的能力通常就是說“手很粘”或“黏黐黐”。因此,詠(永)春拳“黐( chi)手”其實就是永春白鶴拳中的“黏(粘)手”。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詠(永)春拳有的流派叫黐手,有的流派叫黏(粘)手。

從武術本身來看,一些精通詠(永)春拳的人士對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要點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鶴拳“論出手必先講子午歸中”,“子午歸中”即“子午中正”,與詠(永)春拳“守中用中,中線防守,中線進攻”的“中線原理”是一樣的。又如,永春白鶴拳“論交關接手”中記載:“內節如鐵,外節如棉……直可破橫,橫能理直。逢剛則剛,逢柔亦剛;遇空則入,遇門則過;有橋過橋,無橋生橋;內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剛柔相濟之巧。”這與詠(永)春拳訣“乘空必入,逢膀必閘,以軟制硬,以快打慢”及“柔中帶剛,剛柔結合,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以橫消直,以直帶橫”的意思一致。另外,永春白鶴拳與詠(永)春拳一樣,也講究利用“聽勁”覺察出敵力的虛實、大小、方向,利用力學之圓弧切線原理,借力消力,連消帶打,達到以“四兩拔千斤”、出奇制勝、以弱敵強的目的。現在兩者在套路和練功方法上的差異則主要是由授受者個人因素和雙方長期缺乏交流造成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詠(永)春拳源於福建省永春縣方七娘始創的永春白鶴拳。在1870年前後,左宗棠和郭嵩燾由於不睦,驅匪入廣,促使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永春白鶴拳弟子流落廣東,個別人隱姓埋名,傳授永春拳。也因為口傳的原因,產生了嚴(顏)詠春這個虛構人物,致使永春白鶴拳訛傳為詠(永)春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