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之八 愛之,能勿勞乎?

記者:梁白瑜 文/圖  來源:桃源鄉訊  更新時間:2013年09月08日

《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之八 愛之,能勿勞乎?

  簡繪百年來永春籍海外鄉親救鄉、救災群像

2013-07-29

開篇說過永春人奔赴世界各地,足跡遍佈全球。據1937年《崇道報》報,“估算華僑約為 8萬人,約占當時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一強”;1954年首次全縣普查顯示,永春籍海外鄉親有10.8萬餘人,到1992年則約有74.5萬,目前已超過 120萬人。

僑親們,不論遠遊到哪里,心中最牽掛的始終是家鄉的一輪明月。他們一代代人或出錢、或出力、或出錢又出力為家鄉百姓謀福祉。據縣僑辦提供的資料,截止2012年底,僑親們已捐資超過 5.8億元用於家鄉修建學校、路橋、廟宇、醫院等公益事業。其鄉情濃濃,感人肺腑。

而百年來僑親們為救鄉、救災不辭辛勞之義舉同樣感人至深。鄉人之苦,雖非身受,卻感同身受。子曰:“愛之,能勿勞乎?”(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是說也。

 

救災:天災無情 遊子情深

郭其祥(郭志啟/供圖)

林祖培(縣圖書館/供圖)

李俊承(來自網路)

1937年發行的救國公債(來自網路)

“當時華南各地,皆有土匪橫行,到處殺害無辜,魚肉鄉民,永春諸鄉在土匪的恐嚇勒索和苛捐雜稅的迫害下,原已生活困苦,後來土匪更藉接收省政府安撫之便,後改編為民軍……天災人禍,諸鄉人民生活艱苦淒涼的程度,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萬一。”永春籍馬來西亞知名畫家李家耀(著名僑領李延年的二哥)曾有文記述上世紀20、30年代永春百姓的艱辛生活。

那時,以陳國輝(南安人)、吳威(仙遊人)和尤賜福(永春人)等為首的多股民軍奪我土地、擾我鄉民,抽捐派餉,敲骨吸髓,弄得民不聊生。永春籍海外鄉親為家鄉父老奔走呼號,這些行動稱為“救鄉運動”。

 

永春旅外同鄉聯合會

史載:1926年 4月,郭其祥與鄭振經、鄭正言、林子堅等旅外青年及海外僑胞(在廈門)組織永春旅外同鄉聯合會,主持救鄉運動。仙夾人郭其祥是旅外同鄉聯合會的核心人物,生於1894年。其性格豪爽,喜歡交朋友。他于1913年南渡馬來半島,在新加坡、蔴坡之間經商,扶弱抑強,愛打抱不平。該聯合會在廈門出版《迫擊報》(八開,每週一期),與地方軍閥所掌控的《民治報》對陣,揭露陳國輝、吳威、尤賜福等禍害永春的罪行。“後吳威、尤賜福受編為新編軍,通過海軍司令林國賡將《迫擊報》封閉。”

不止與民軍針鋒相對,郭其祥還曾直斥不稱職的縣長。“1927年,郭其祥獲知永春縣縣長江練如至廈門,即親到寓所,指責江練如任意勒派、魚肉人民之罪。”江練如,長汀(一說邵武)人,1926年11月受時為北伐軍第一軍軍長的何應欽任命,擔任永春縣長,第二年 2月離開永春。

1930年夏,陳國輝重新佔據永春,進攻湖洋民團。“郭其祥從廈門急奔仙游,求援于海軍陸戰隊林壽國旅長。船至秀嶼,改乘小艇,遇風艇覆,他在海中漂浮二時許。遇救後,抵達仙游,林壽國應其所請,派兵馳援,至鵓鴿嶺而民團已敗。湖洋被焚燒劫掠甚慘,難民數千逃至仙遊等縣。其祥即致電省府請求救濟,省令林壽國就莆田、仙游、惠安三縣收容安置。”

1932年 5月 8日,十九路軍六十一師進駐永春,陳國輝調莆仙。11月,郭其祥出任永春縣保衛團副團長,“不但未領公家俸給,且捐墊救鄉費用達萬餘元。對家鄉人民貧困境況,也多關注。他曾宣導鄉親種油桐數萬株,並計畫逐步推廣至全縣。”如今仙夾東裏村的不少油桐可能就是那時種下的。

1934年旅外同鄉聯合會結會,隨即成立永春旅廈同鄉會繼續為家鄉作貢獻。而剛40歲的郭其祥卻積勞咯血,兩年後在廈門逝世。

 

南洋永春同鄉總會

不僅在廈門的旅外同鄉聯合會盡力救鄉,遠在南洋的永春同鄉總會也同樣牽掛家鄉。據《永春縣誌》記載,“1928年,南洋各埠永春會館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決定成立南洋永春同鄉總會,並推選王肅丹、李鐵民、鄭兼三、李家耀為代表,回國向福建省政府請願,派正規軍到永春平亂(指民軍陳國輝)。”不料,此行卻相當坎坷。

南洋永春同鄉總會派出的 3位代表(李鐵民因事不能成行)起程到廈門,與廈門永春會館的同鄉往漳州見陸軍獨立第四師師長張貞,由張貞介紹去見在福州的省政府參議許卓然。本打算由許引見省長方聲濤,為永春人民請願。誰知,陳國輝也到福州,與鄭兼三等代表同住一旅社,代表們的安全受到威脅,即返新加坡複命。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救鄉。新、馬各地永春會館一邊籌募經費,一邊派鄭兼三再回廈門並贊助張貞軍費5萬元,請其派兵。同年9月,張貞派黃克繩團進駐永春,鄭兼三隨軍同回,並被推選為永春縣長,10月,縣長一職被閩侯人陳應魁取代。

不過,三個月後的1929年 1月,永春各界就公推蓬壺鄉美中村人林祖培任縣長,“鑒於鄉親盛情難卻,祖培即于春初自南洋返永就職。”

林祖培,1903年出生,192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精通英語、日語。曾擔任永春潤中公學(1925年民軍王榮欽、林懷瑜等倡辦)校長。他對永德一帶民軍的騷擾爭奪、派捐派餉,不時給予抨擊,曾被江練如拘捕。“後經數百名群眾、學生及各界代表到縣府請願,江練如怕引起眾怒,始予釋放。祖培被逼辭去校長職務,于次年春偕夫人南渡馬來亞,先後任安順中華學校、蔴坡中華學校校長。”《永春縣誌》載,出任縣長後,林祖培推行地方民主自治,把全縣劃分為六個自治區,力圖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造社會。他宣導興辦學校,鼓勵農耕,維護農民的正當權益;受理民事糾紛案件,主持正義。而他自己不但薪金分文未取,還將自己在南洋執教的積蓄取出公用。

1929年秋,陳國輝再犯永春,祖培率部屬退守湖洋,與之對抗,並向省求援。當時省府鞭長莫及,林祖培自歎回天無力,悲憤辭職。時任福建省主席方聲濤器重他的才學,欲委任他職,林祖培婉言辭謝,說:“吾為梓裏小民請命而來,非羨吏祿。”後受邀於著名僑領尤揚祖而再下南洋,但對家鄉、對祖國的深情始終不減,“新中國成立,祖培自製並在自己家居的華僑區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61年,林祖培病逝于印尼。

“1932年4月,十九路軍六十一師進駐永春,陳國輝調莆仙。海外僑胞紛紛函電十九路軍控告陳國輝罪行,陳旋被十九路軍拘捕,12月23日在福州東湖槍決。”至此,救鄉運動獲得成功。

 

救國公債

僑胞們不僅心系永春還胸懷祖國。永春籍僑胞李俊承等人捐購民國政府發行救國公債的義舉影響重大。

“1937年,國民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80%。”《救國公債》顯示,抗戰伊始,國庫空虛如是,無法維持巨額軍費開支。1937年 8月30日,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在南京制定《總動員計畫大綱》:“發行救國公債,獎勵國內人民及海外華僑盡力購買,指充軍費”。其後在各地陸續發行救國公債、軍需公債、同盟勝利公債以及鄉鎮公益儲蓄券等金融類公債、築路修堤等建設類公債。據統計,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發行的公債共有18種之多,總計債券面額為 150億元法幣、 1億元關金券、1000萬英鎊、 2億美元。

為抗戰救國,1937年永春抗敵後援會勸募“救國公債”,獲不少僑胞的響應。抗戰伊始,仙夾的鄭玉書(生於1887年,少時曾往菲律賓,後回國)出任國民政府海外勸募救國公債專員,前往印尼募集 989萬元。1937年11月,尤揚祖從印尼匯來1500元購買救國公債,同時匯來購公債者有尤士琛 650元、潘世湖 300元。“1938年 6月,李俊承捐款10萬元購買救國公債,撥給國立中央研究院,作為獎勵基金。國民政府明令嘉獎。又匯款萬元到鼓浪嶼救濟永春難民。”省市縣各級史書都有此記載,可見其影響之大。

 

救災:天災無情 遊子情深

“華僑出國,他們身在異域,心在家鄉。”洪文洛曾在《永春僑匯史略》中說,“他們克勤克儉,一旦有些積蓄,便想方設法寄回家鄉養活父母和妻兒。”而近百年來,家鄉永春遭遇過多次災難:米荒、瘧疾、鼠疫……而每一回的救災場面都可見僑親們的身影。

曾天民(永春一中/供圖)

劉向仁(國光中學/供圖)

1940年11月5日《永春日報》關於華僑平糶的報導

 

米荒——平糶

“1925年,米價飛漲,擔穀10.5元。華僑捐款回永春舉辦平糶。”

“1940年 5月,發生米荒,斗米法幣17元,為全省之冠。華僑捐款10萬元,采滬米1733包,設華僑平糶會,舉行平糶。”

“抗日戰爭期間,永春連續發生米荒,永春華僑籌集大批捐款,購買大米運回永春平糶,救濟征人家屬和在廈門鼓浪嶼的永春難民。據《崇道報》報導:‘1937年11月到1938年11月,菲律賓、印尼蘇甲巫眉、新加坡、馬來亞的蔗坡、昔加挽、居鑾、峇株巴轄、東甲等地僑胞捐買大米的匯款達6.37萬元。’”

以上是《永春縣誌》中關於華僑捐款平糶的記載。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那時正常米價是多少?當時永春受災情況如何?據1936年 6月22日《崇道報》所報物價顯示:“每斗米為1.18元。”鬧米荒時,“米價高,高得老百姓買不起。”據五裏街華岩社區百歲老人蘇雲回憶,最高時每鬥超過20元,有時鍋裏的水開了,卻沒米下鍋,“每次糴米半斤、一斤是常有的事,米價太高,沒錢多糴。”

有史載,1937年12月,菲律賓永春同鄉會匯回永春法幣千元,作儲糧防災之用。同年發放難貧僑救濟款4400萬元(舊幣),受益歸僑難僑262戶932人,僑眷30戶81人。1938年11月,縣救濟難民會派李漢青到南洋募捐,南洋各地永春籍華僑捐款達法幣15萬元。

華僑們的平糶行動,除了縣誌外,《永春日報》也有報導。如,1940年11月 5日有文《永民受益 平糶半年達八萬元 華僑平糶會二期結束》:本縣華僑平糶會,開會以來,已曆半載。第一期於6月間結束,第二期於本月4日結束。現時各項手續,正趕催結冊中。……所發貧戶采米證二千七百餘戶,以二千七百戶計,可獲益八萬三千餘元。

另外還有1947年福建鬧饑荒,這年 8月旅越閩僑救濟鄉災委員會捐贈5750包大米(其中 200包分予永春)並於 9月由“仲凱”輪運抵廈門,並由永春籍華僑顏子俊擔任駐廈監賑團主任。

 

瘧疾——奎寧

瘧疾,俗稱“打擺子”,病人常見忽冷忽熱、上吐下瀉。曾經,永春遭遇瘧疾之苦。而1937、1938年瘧疾肆虐尤為猖獗,海外僑胞多次捐購良藥奎寧為家鄉父老排憂解難。奎寧俗稱金雞納霜,是當時抗瘧疾最重要的藥物,但價格異常昂貴(有傳每粒須 100元)且不易買到。

據縣誌載,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歸僑曾天民等人於8月1日組織了抗敵後援會,“11月,該會發函南洋各埠永春僑胞,捐購金雞納霜,以療治在家鄉肆虐的瘧疾。”曾天民,1905生,湖洋人。 3歲時,隨母南渡馬來亞尋父,1924年回國,1938年秋起兩任永春中學(永春一中前身)校長。“當時,學生患瘧疾病者甚多,他延聘莊志烈、黃貞明為校醫,並購備大量金雞納霜等藥物,做好醫療防治工作。”這位惠安人莊志烈與永春淵源頗深,他兒時隨母親到永春生活,“(1926年)永春疫病流行,患者甚多,求醫無門,為狀至慘。志烈於心不忍,出面與教會商議,由教會按月補助 150元,維持開業,並改名為基督教永春醫院,志烈任院長。”

1938年10月,永春旅外僑胞籌捐防災款到匯 11562元。11月,旅居印尼萬鴉佬僑胞蘇智貞(一說蘇克惠)、劉向仁、尤揚祖等發動捐款金雞納霜丸 37000粒,“托陳章經帶回永春,以治療瘧疾之用。”蘇智貞,蘇克惠之父,北門內人。“青年時南渡印尼安汶,與邑人鄭世允、尤揚祖創辦公司,經營商業。平素對桑梓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多所關心。曾出資並發動僑胞捐款,修建永春中學校舍及贊助學校經費。抗日戰爭期間,受星馬僑親委託,辦理本縣賑災平糶工作。”劉向仁,1904年出生於湖洋。1923年考進北京大學,1935年赴印尼泗水等地華僑學校任教。“七七”事變後參加當地抗日活動。太平洋事變後,舉家回國,曾任永春力行中學(現永春四中)校長。

 

鼠疫——防疫

米荒、瘧疾讓鄉人陷入困擾,而從清末就出現的鼠疫更是一波又一波讓永春百姓恐慌。

“清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城郊發現鼠疫。”縣誌記載,1926年 7月,鼠疫流行,附城十裏內死亡近千人。1937年 5月,省政府在永春設立閩南防疫所永春分所。1939年 5月,附城鼠疫流行,死亡 200多人。1941年春夏之交,鼠疫流行。1946年春夏之交,鼠疫使得縣城附近死亡約 400人。直到1951年,為害永春57年的鼠疫才得以最終消滅。“1931年以後,達埔連續數年鼠疫流行,顏子俊捐資購買預防疫苗,供鄉人免費注射。”

“鼠疫相當可怕,染上的人很快就會沒命,更可怕的是它的傳染性極強,有時一戶、一個角落甚至一個村都因鼠疫而斷了人煙。”祖籍吾峰鎮梅林村的黃麒麟說,“當時醫學不發達,也不懂為何會有這樣的疫病,老百姓就是害怕。”鼠疫傳播速度之快,也使其成為戰爭中恐怖的一種生化武器。據《永春鳴琴陳氏詩史之“十九世不幸因日本侵華時播鼠疫菌而卒的陳和州”》記載,陳和州於1941年 6月26日傍晚卒於鼠疫,年僅三十餘歲,而此次鼠疫竟為日本人投鼠菌造成。“1941年 6月間,日本人的飛機數次俯衝掃射並投鼠疫菌。僅數日之後,永春縣鼠疫便開始蔓延。……湖洋鄉垵口村因鼠疫而成為廢村。”

也就在這一年的“12月 8日,日寇發動太平洋戰爭,南洋各地被日寇侵佔後,僑匯斷絕。”就算這般艱難,海外僑胞們依舊心系家鄉,縣誌載,“旅居新加坡僑領陳承丕、林光純、鄭天送各捐法幣 500萬元,計1500萬元,作為防疫之用。”陳承丕,岵山鎮南石村人,曾任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

永春籍華僑救災總在人先,不僅急永春之所急,全省乃至全國都在他們的心中。

比如“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朝廷開始頒賜官銜獎勵捐資國內慈善賑災的華僑,……著名的有陳明水、陳若錦、李清淵、曾天眷、李功藏、鄭安邦等 100餘人。”(據《福建省志》載)此中陳明水、陳若錦、李清淵、鄭安邦均為永春籍。

此外,1938年 5月廈門淪陷,鄭玉書與菲律賓、香港鄉親組織難民救濟會,被推為會長,收容逃港難民2217人。之後,福建發生米荒,他與愛國僑胞捐款購運大米九萬余包回閩平糶;瘧疾為災,兩次向印尼僑胞募捐金雞納霜入閩施贈。而1948年 6月18日,福建遭遇重大水災,災情波及全省52個縣市,受災人口 200多萬,鄭玉書又捐款法幣10億元,其妹鄭金草也捐出法幣 1億元。1989年夏泉州颱風暴雨成災,旅外鄉親慷慨解囊,踴躍捐資,並協助泉州災區修復被洪水沖毀的橋樑、道路和海堤。1990年 6月,泉州地區水災,旅外泉屬同鄉會再度發動捐款救災。

參考資料:《永春縣誌》、《泉州市志》、《福建省志》、《永春文史資料》、《淺析海外僑匯對移民母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997年~2006年永春縣鼠疫監測結果分析》、《李延年:從商人到華團領袖》、《大革命失敗後如何開展農民運動:陳其揮在永春》、《救國公債》等。

特別感謝縣外僑辦提供相關資料及資料。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