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外山卷

作者:  來源:文體新局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03日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外山卷

2013-12-10

一、傳說

仙童腳印

天竹山下望海寺遺址附近有六個仙童腳印。據傳望海寺在香火鼎盛時期,周邊鄉村香客朝聖絡繹不絕。清晨,天還朦朧時,朝聖點燃香燭,從很遠的地方,就可見霧靄中猶如繁星點點。民間相傳,昔日,寺護院人在淩晨巡邏時,經常看到有個孩童在寺院對面的石坡上淩空戲耍,時而在霧氣中飛翔,時而在石壁上賓士,甚為驚奇,僧上前想看個究竟,不料被孩童發現,其驚惶失措,飄飛而去。後來,人們發現山坡石壁上留下了六個腳印。

講述人:永春縣公安局碧卿森林派出所黃文舉

 

紅坑底

相傳北宋時,楊文廣帶兵至永春,聽聞有匪在永春東部占山立寨,肆虐周圍民眾,民不聊生,遂派手下進兵圍剿。土匪在山寨堆滿石頭,擲下來,官兵受傷無數。後楊文廣指揮眾將在山下把山寨團團圍住,欲斷其水源及供給。然相持近月,寨上土匪一如既往,官兵一籌莫展。後經一郭田村民告知,其從郭田村引水至寨上,遂截斷其水源。土匪無水,以尿濕衣服晾曬竹竿上,來蒙蔽官兵,官兵識其計,按後不動。土匪自知無回天之力,集體自刎於山寨上,流出的血,染紅溪水,滯於低窪處,血流結塊,形如球狀,色如血。從此,此地叫“紅坑底”。

講述人:永春縣公安局碧卿森林派出所黃文舉

 

鐵甲寨

鐵甲寨位於旗山山頂。傳說大旗山曾有土匪出沒,一日兄弟倆帶兵至寨上剿匪,大獲全勝。弟弟興奮之余,竟將一土匪帽戴在自己的頭上,晃動起來。哥哥一轉身忽然見“土匪”隨其身後,遂手起刀落,人頭落地。待摘其鎧甲一看,頓時大驚失色,癱軟在地。一會兒清醒過來,痛哭悲泣,傷心欲絕,縱身跳下山崖。突然,一陣輕風吹來,托起鐵甲徐徐落於山頂,化為山峰。後人故稱為“鐵甲寨”。

講述人:永春縣公安局碧卿森林派出所黃文舉

 

二、故事

雲峰古刹的由來

望海寺位於天竹山東南坡,海拔 894米,建於宋朝。該寺坐西朝東,面向東海。歷史上香火旺盛,僧眾最多時達99人,天氣晴好時,東邊之海、仙游縣城全境盡收眼底。此寺供奉大小佛像幾十尊,香火曾興旺一時,後因歷史更迭,年久失修,于明朝萬曆年仲冬遷入雲峰村內,更名為“雲峰古刹”。現僅存湟公、南海觀世音、正一天師、武安尊王等大小近三十尊佛像。現存的文物有立于明萬曆牌匾一塊,上書“雲峰古刹”,用於洗衣物的瀨槽和養馬的石槽。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水

 

西姆夢月

位於月口溪之北,相傳為神仙居所。傳說,很久以前,西姆靜靜地躺在那裏,清澈的泉水從腳下邊流過。夏夜,和著蟬的奏鳴,西姆凝望浩瀚的夜空;冬日,透著水的冰涼,西姆注目高懸的明月,年復一年,西姆靜靜地躺著。後來,人們開墾荒地,驚醒了西姆的夢境。從此,西姆不知去向,人們再也沒有見過她,留下的只是永遠的傳說——西姆夢月。

講述人:永春縣公安局碧卿森林派出所黃文舉

 

赤嶺宮的傳說

赤嶺宮位於外山鄉赤嶺,內供奉蘇相公,故又稱蘇相公廟。相傳,昔日一農夫年復一年在此耕種,可是年年收成不好。這一年,農夫心想,今年該不會還一樣吧?播種時,農夫到赤嶺宮裏許願,希望能有好收成。收割時,望著金燦燦的稻穀,農夫心想,今年該有一千斤吧。當時收割剛好還來不及裝袋,不料下起了一場大雨,一稱剛好一千斤整。後來這事情一傳開,人們紛紛前來朝拜,香火因此興盛一時。後來由於周圍都是荒野,野獸經常出沒,毀壞莊稼,當地僅有的幾戶人家難以生活,無奈地搬走,蘇相公廟也因此年久失修,現在僅存土牆遺址。

講述人:永春縣公安局碧卿森林派出所黃文舉

 

傳奇人物——林一桂

林一桂于道光年間生在永春縣外山鄉美乾,青年時寓鼎仙岩讀書後求取功名考中“恩元”官任連江縣知縣,以善於調解糾紛著稱。光緒巳醜年科恩貢生,才兼內外學通經典文章屢售高弟,名望素重鄉閣。湖洋鎮“鼎仙岩”寺中額匾“鼎仙岩”、“大悲殿”、“澤被萬方”、“功參上乘”,落筆沉穩,雍容得體,據熟悉掌故的當地人說,系清光緒年間林一桂所書。

講述人:外山鄉乾溪村美乾林錦川

 

美乾聖旨匾

永春縣外山鄉乾溪村美乾有一座石坊,今尚存石匾一塊,中間有四字“孝節流光”,右邊書乾隆四年歲次已未隆冬奉旨,左邊書故儒士林國瑚妻黃氏。根據林氏族譜記載如下:林國瑚,劉侯次子,字奕夏號若盛,生康熙庚戌十二月初七日亥時,沒康熙丁亥正月初四寅時,娶黃五娘號旌表孝節矢志孀守恪守婦道,前王邑侯文沛贈匾“德孝可風”,後改元奉旨立坊刻石“孝節流光”,州大夫汪建英贈以聯句雲“敬奉老翁德比陳君,懿范撫成幼子訓”。同柳母芳規儒學吳采宗贈雲:婦道克敦孝哉天,躬地罄植舟自勵,節矣。生康熙戊午年又三月十六日寅時,沒乾隆癸酉年四月廿一日酉時。日郡:奕夏次子字文受別字恭來,國子監太學生選丙子科恩進士,生康熙癸未年六月十二日辰時,自幼伶俐多署產業,及長豪爽,不計銖錙,竭力事母,倡修譜牒,沒乾隆乙已年八月十七日巳時,享年八十三歲。因母守節,子高中又不為官,在家孝母,其心感動朝廷,故乾隆皇帝下旨立坊,以表其母子之孝節之心。又封聖皇爺一位來保護其聖旨,今受當地群眾的敬仰。

作品來源:外山林氏族譜及美乾古厝石牌匾。

講述人:外山鄉乾溪村美乾 林錦川

 

三、歌謠

“數手螺”童謠:一螺一塊得(de),兩螺蹌腳咳,三螺無米煮,四螺和飯鍋,五螺五呀呀,六螺做乞吃,七螺七擔當,八螺舉屎缸,九螺九上山,十螺夯做官。

“天上一塊銅”童謠: 天上一塊銅,掉下來貢著人,人要走,貢著狗,狗要吠,貢著臼,臼要掙,貢著宮,宮要起,貢著椅,椅要坐,貢著被,被要甲,貢著鴨,鴨要殺,貢著梨,梨要曼,貢著簡,甲你擔水不擔水,給你拆做四五腿。

講述人:外山鄉福溪村林潤

 

四、農產品加工

酸梅幹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因本地盛產青梅,農戶除賣青果外,還用來製作梅幹成品,然後出售,因此本地群眾多會製作。

工藝流程:

⑴挑選果粒完好無破損的青梅果,清洗後放入浸池或大木桶中,同時放入鹽(一般按3:1的果鹽比例投放),靜置五至七天,此時鹽水必須將青梅淹沒。

⑵將池中青梅撈起,在日光下曝曬,一般曬至果粒四成幹為止,再投入池中複浸一天。

⑶將複浸一天后的青梅再次撈起曝曬,曬至八成幹,此時梅幹表面佈滿白鹽霜,梅幹即成。

⑷將梅幹用塑膠袋密封包裝。

相關材料、工具:青梅果、鹽

產品用途:酸梅幹有消食、止嘔作用,酸梅湯有醒酒、治腸胃不適等作用。

傳承人:外山鄉福溪村林潤

 

五、婚禮習俗

“開面”、“修面”習俗

習俗沿革:早期女孩新婚前三天,為使面容更加清秀整潔,須請人“開面”或稱“修面”,主要是去除面部汗毛,由於此法比較痛苦,現代已基本絕跡。

主要內容與形式:開面前,需準備溫水一盆、燥粉、粗線(一般為麻線)等物,選村裏“八字”好的婦女,條件是父母、公婆健在,夫妻和睦,兒女滿堂,表示能為新娘帶來好運。開面時,新娘溫水淨面,與“開面婆”對面而坐,“開面婆”為新娘整個面部搽上燥粉,使面部汗毛根根豎起,再雙手持粗線兩端在新娘面部上來回搓滾,汗毛在粗線絞動下脫落。開面結束後,新娘再行梳洗打扮,為出嫁做準備。

講述人:外山鄉草洋村黃文場

 

六、葬禮習俗

喪儀

習俗沿革:本地人過世時的習俗,從古至今均有。

主要內容與形式:人別世時,全家男、女、老、少應帶孝鳴哀,表示悲痛,並請法師做道場,保佑子孫平安發財。送葬時,請吹鼓手,吹吹打打,搞個送葬隊,親戚好友及親堂都參加送葬隊,表示與死者惜別。火化後請糊紙師,用紙糊座靈堂,其子女每天早晚應端水端飯,請死者淨身用餐至七日,才進行拆桌。周年時應做“對年”,再過一年做三年,全家及親戚進行“換紅”,叫“三年孝盡”。

講述人:外山鄉乾溪村林秀例

 

弔唁

習俗沿革:弔唁是死者生前親友對死者表示哀悼,同時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

主要內容與形式:弔唁形式各種各樣,有送花圈、挽聯、金紙、毛毯之類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金紙錢”或“奠儀”。

民俗實物、資料:花圈、挽聯、金紙、毛毯等物

講述人:外山鄉福溪村林潤

 

換紅

習俗沿革:喪事禮儀之一,有向親戚朋友表示致謝的意思。

主要內容與形式:換紅一般在人過世“拆桌”那天進行(一般為七天),也有在三年才換紅的。換紅是指在拆桌或三年那天在親戚朋友的“手巾頭”上放一塊紅布,有帶交通工具的親戚朋友還應在其車把或車鏡上系一條紅布。

民俗實物、資料:紅布、紅紙

講述人:外山鄉福溪村林潤

 

七、俗神信仰

農曆三月三朱公元帥信仰

習俗沿革:朱公元帥原為福寧府人,來到五台樂山(今南安向陽地界)飛升成仙。成仙後,福蔭庇佑附近村裏,後朱公元帥帶銅香爐飛至雲峰村一棵老樹上停留,雲峰村民便在樹下建起“龍興宮”供奉朱公元帥。現宮內畫有“飛爐”的壁畫,有詩雲“福甯朱公大元帥,真身變化五臺山,樂山飛來龍雲堂”。農曆三月初四據傳是朱公元帥生日。

主要內容與形式:朱公元帥又稱相公爺。雲峰村村民姓氏比較多,現今大都為林姓,現今林姓村民每年正月初三、初四唱大戲、排供桌、殺豬羊供奉朱公元帥。供桌上供品多種多樣,由各股村民分配供奉(因村民很多,現如今分為初三、初四兩天,初三由蕉嶺柱大房、三房、四柱、五柱、坑尾坑園兩柱七股輪流七年一次供奉;初四由前樓五股輪流供奉(現前樓五股改革為全前樓統一供奉)。每年在“龍雲堂”按“博杯”指定初三、初四各一位做頭(稱為相公頭),必須全年每天清早奉茶點香。朱公元帥庇佑雲峰及附近村民年年平安,家業興旺,香火十分鼎盛。

相關民俗活動:請火、遊火、演大戲、宴請親朋好友等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士枝

 

聖祖媽信仰

習俗沿革:聖祖媽即媽祖,原名林默。由於雲峰村民多為林姓後代,屬莆田“九牧”分支,因此有信仰供奉媽祖習俗。

主要內容與形式:聖祖媽由仙游“聖泉宮”來到雲峰“龍興宮”保佑一方水土,深受村民敬奉。村民全年每日有專人上香,在每年正月請火、遊火,農曆九月十四日為聖祖媽生日。有時候請火“博杯”後定到仙遊“聖泉宮”進香,稱為“倒祖”,意思就是說“聖祖媽”回仙遊娘家,“倒祖”十分熱鬧,雲峰村“香頭”聯繫好仙遊“聖泉宮”及沿路境內各宮院,仙遊準備好供桌、供品迎接“聖祖媽”回家,並因此促進仙遊、雲峰兩地村民的友好往來,對兩地村民意義十分重大。每次仙游“倒祖”回來,第二年請火就定為到“五台樂山”,意思為“朱公大元帥”也要回“樂山”,十分人性化。不管村民供奉哪位佛公,意義均為祈求平安,而且近年來外出打工經商人員太多,每年的請火、遊火和“佛生日”就成為村民聚會交流感情的一次盛會。

相關民俗活動:請火、演大戲、宴請親朋好友等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士枝

 

關帝信仰

習俗沿革: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公”生日,本地信眾要朝拜關帝公,並供奉香火、供品。

主要內容與形式:馬侖寨萬安宮內供奉協天大帝(關公)、義勇將軍(周倉)、關平等佛相,宮內對聯有“三國獨精扶正統,萬安永鎮保群生”、“配天地以一生忠義,讀春秋存萬古呈祥”等聯對。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公”生,那日有四個“香頭”應殺豬,並備辦壽龜、壽蛋、“五果”、“六齋”等物供奉,其他信士殺雞、殺鴨,備辦牲果供奉,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相關民俗活動:香、燭、炮、壽龜、壽蛋、“五果”、“六齋”等物

講述人:外山鄉乾溪村林秀例

 

聖祖金仙信仰

習俗沿革:農曆九月十五日,是乾溪村法清境聖祖金仙生日。

主要內容與形式:這天,本境弟子要請法師,做道場,由4個頭人主辦,從天亮4時開始,法師審牲,然後 4個頭人殺雞、殺豬,並備壽麵、壽蛋、壽龜、五果、六齋等物獻生,其他弟子每個備辦菜碗一盆到桌上供奉,到中午十一時,各家各戶備辦一擔牲果(包括雞、鴨、豬腳)等物到宮中做佛生日,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下午四時左右,頭人請佛祖看戲,又稱“午夜”。

相關民俗活動:演大戲

民俗實物、資料:香、燭、五果、六齋等

講述人:外山鄉乾溪村林源水

 

八、其他

分家

習俗沿革:從古至今,兄弟成家後到一定時候均要分家另立門戶,分家既能減少兄弟妯娌之間矛盾,又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標誌著獨立生活正式開始,同時也減輕家中長輩的負擔。

主要內容與形式:分家一般由家族中的長輩和娘舅共同主持進行,對家中財產、債務、房產進行分割,商定贍養父母、長輩事宜,並書面約定做據,然後擇吉日正式分灶。分灶當日,娘家人要為新立戶女兒、女婿準備一些廚具和食品,一般為砧板、菜刀、鍋、熱水瓶、碗、箸等,同時送上部分面、米食品;家中長輩也要為新立戶的兒子、兒媳送上一部分糧食和廚具,以示新主房晚輩吃、用不愁,豐衣足食。

民俗實物、資料:廚具、糧食

講述人:外山鄉草洋村黃文場

 

除塵

習俗沿革:除塵亦稱掃塵,每家每戶打掃衛生,迎接新年到來。

主要內容與形式:除塵是農村每家每戶都要進行的習俗,一般在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前,家家戶戶打掃宅院,清洗器物,是一年中集中家庭成員的一次衛生大掃除,表示以一個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到來。

講述人:外山鄉草洋村黃文場

 

女婿日

習俗沿革:正月初二,稱之女婿日。

主要內容與形式:正月初二是春節後的第一天清早。女兒女婿一家一起著新裝攜帶禮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表示女兒女婿與岳父岳母新年團圓。岳父岳母歡喜之情溢於言表,並設宴招待眾女兒女婿,眾姐妹、連襟圍成一桌,交流感情,其樂融融。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水

 

辦修路桌

習俗沿革:每年正月初二,外山鄉雲峰村均有辦修路桌習俗。這一天,前一年新婚或添男丁的村民宴請親朋鄰里,由於正值春節期間,所以較為熱鬧。

主要內容與形式:辦修路桌為雲峰村及附近鄉里比較有特色的習俗。原為村民有“出丁”的家庭,按各柱統一分配,召集其他沒出丁的家庭,每戶一個勞動力,到全村所有重要道路,請火、遊火、耕作的路修路,所以叫做“辦修路桌”。“出丁”為前一年有生男丁和娶老婆的稱為出丁,生男孩為出一丁,娶老婆為出一丁,一柱內出幾丁就由這出丁的家庭辦酒席宴請村民。現經濟發展,有部分道路已經水泥硬化,所以辦修路桌就修其他未硬化的道路,方便出入的村民。辦修路桌以前時間為正月十一,解放後改革為正月初二,有一個原因可能為現在外出打工人員太多,所以時間推近至正月初二。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士枝

 

請火、遊火

習俗沿革:請火又稱進香,遊火又稱遊香,意為祈求鄉里平安,為新一年博個好彩頭。請火前一年一般要“博杯”確定後一年請火的時間和“香山”,雲峰村請火一般在正月初五、初六左右。“香山”一般為鄰近高山,請火後第二天一般就進行遊火。

主要內容與形式:請火、游火須於前一年在“龍興宮”“博杯”確定第二年正月舉行的具體時間和“香山”,一般在正月初五、初六左右。“香山”有五臺山、西湖、天竹、仙游聖泉宮、五酒甕、海山等等,請火後第二天一般就遊火。請火有四位(香頭)前一年按“博杯”指定,一般清晨在“龍興宮”集合,由道士(師公)放銃,香頭挑供品、香爐、金紙等等,火牌、大燈開路,分別抬佛轎五轎(三位舍人、大賽公<司馬聖侯>或聖祖媽、香亭、朱公元帥)前往香山,同行群眾村民舉旗、敲鑼打鼓十分熱鬧,到香山由道士在香香石上劈火引著香爐,全部村民一起鳴炮燒香,意為新年要“火”。請火回程必須“回頭軍”和“請水”,請火回到“龍興宮”,接下來“造佛”。“造佛”就是抬佛轎“三位舍人公、相公爺”到全村每戶中由村民每家每戶排供桌供奉。遊火為請火後第二天,抬佛轎六轎(三位舍人、聖祖媽、司馬聖侯、香亭、正一天師公、朱公元帥)到全村各角落遊行,到重要地點要“鎮閣”,意為在全村各路頭“鎮閣”,保佑村內一年平安順事。游火回來到“龍興宮”當晚舉行“做照”,“做照”由道士向佛公祈求全村村民平安順事,第二天在“龍興宮”點大香分到各戶家中稱為“分香火”。

另,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法定的進香日,又稱請火日。正月初三,11個頭人要請法師安排事項,備辦香火等物。初四早上天剛亮,11個頭人要召集本境弟子到宮中集中分配任務,有的扛旗、有的抬轎、有的敲鑼打鼓,前往山頭請火,而後沿途做敬、鎮格至宿火厝。第二天,還要前往本境的各個角落做敬,各個山頭鎮格,到晚上 6時左右佛進宮,開始做三元大照,由頭人組織各角落為單位每戶備出牲果,一場接著一場做,到晚上10時左右,開始選種子、選頭人、選山頭、選雨水等,至淩晨 3時左右,“上求天公做好事,下答神明保平安”方結束。

民俗實物、資料:旗、鼓、鑼、供品、香木、金紙、響銃、火牌、大燈等

講述人:外山鄉雲峰村林士枝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