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五里街卷

作者:  來源:永春縣文體新局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21日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五里街卷

2013-12-10

一、神話

蛇郎君

大鵬山西麓的胡安山有個蛇洞,住在裏面的蛇精要娶豬屎公三個女兒中的一個為妻,只有三女兒願意。婚後三女兒生活得很幸福,大女兒十分眼紅,趁蛇郎君外出時害死三女兒,自己取而代之。經過曲折的較量,大女兒惡有惡報,變成了大麻竹,三女兒終於回到了蛇郎君的身邊。從此,蛇一見到竹就避得遠遠的。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二、傳說

 1、駱起明看風水

康熙年間永春縣令駱紀明到五裏街蔣溪體察民情,發現龍潭內外是“鯉魚出大溪”的風水寶地,可惜這“魚”是死魚,故當地人受窮,應該改風水,把“魚”變活。可是幾個老人怕改後溪水沖向蔡家宗祠的大門,會敗壞蔡氏的風水,沒有採納駱知縣的建議,所以世代受窮,直到解放才過上好生活。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

 2、賊賜的傳說
這是一個在當地流傳六百多年的傳說。賊賜姓蔣名天賜,自小因家貧而為盜。富人買兇殺之,反被流星嚇死,人們更不敢惹他。後來賊賜拜兩個大盜為師,學藝後成了神偷。他到介福、洋上偷富人、賊人的財物接濟窮人。後因偷棺葬母被捉,受縣官的感化,改邪歸正,協助官府破案。他活到七十九歲無疾而終。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

 3、洋林庵的傳說

幾百年前,蔣溪山高林密,虎豹出沒傷人。蔣瑞女兒貴音許配給楊家兒子楊峰為妻,定在八月十五日拜堂成親。不幸十四日晚楊峰被老虎咬死叼走,次日,蔣貴音披麻戴孝嫁到楊家,誓不再嫁。公婆勸她再嫁,她卻要到遠方削髮為尼。二老只好傾家蕩產就近為她建了洋林庵讓她出家修行。永春知州柴鑣前來毀庵,遭到報應,手下多人被虎咬死咬傷,自己差點逃不回來。自此洋林庵尼散屋倒,1980年原址被開墾成柑園了。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

 4、寨茂兜的傳說

六百多年前蔣溪村北面住著幾戶陳姓人家,某天一個江西贛州風水先生路過一戶人家,指點其改風水,使其添丁進財,用上金碗玉筷。三年後風水先生再次來訪,女主人怕他索要當年沒拿的酬勞,就隱瞞真相。風水先生說若要發大財要在屋後大石壁上鑿一條小路。主人照做了,只見鑿開的石洞裏流了三天三夜的黃泉,據說是在蛇形的咽喉上刺了個洞,敗了風水。從此這里年年死人,變得人煙稀少,最後都搬走了。現在那處石壁上的洞依稀可見。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

 5、蛇洞

吾邊村的胡安山上有個石洞,洞口有一個桌面大,深不可測,扔塊石頭下去半天聽不到落地聲。傳說當年楊文廣曾到此剿滅蛇妖。據老人流傳,洞口的灌木長到米筒(量米用的竹筒)大,蛇妖就會出來吃人。

講述人:鄭清丘

地址:五里街鎮吾邊村1組

電話:23823037(轉)

 6、陳占與血坑湖

這是一個流傳了六百多年的傳說。陳占發動起義,率眾據守在胡安山寨,不時出擊。官府清剿未果,請來大批元軍,義軍不敵,變為竹子。元軍攻上山尋不到人,要吃飯時砍竹做筷子,發現竹子流血,方知這片竹子是義軍變的,遂把所有竹子砍光。山上血流成潭,現在山上尚有一個滿是紅水(鐵銹水)的潭。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7、施琅將軍游龍湖岩

施琅 (1621-1696),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右都督,掛靖海將軍印,他在完成統一大業後,從臺灣招請著名白鶴拳師白戒來永春傳藝,曾經遊歷龍湖岩,寺僧把采自當地的幹紅菇贈送給他,愛兵如子的施琅把這些紅菇煮湯與眾將士共用,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話。

作品來源:陳詩忠所著的《永春民間文學》。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8、龍湖岩是白鶴拳傳播地

明末清初,即距今 300多年前,浙江省麗水市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隨其夫曾四來永春避難,遂在此地收徒傳授白鶴拳。她的徒弟在吾東嶺格的龍湖岩廣招徒弟,教授白鶴拳。後來這些人很多參加林俊領導的農民起義。現在當地還遺留許多當時練功用的旗勇石,白鶴拳代代相傳,現在還有許多人在習練。

作品來源:陳詩忠所著的《永春民間文學》。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9、“龍頭”地名的來歷

大山侖從天馬山象巨龍俯游至平洋,聖靈公嶺和公貢山墩相對恰似龍的上下頜,祖先根據龍脈、地勢稱這塊平洋之地為“龍頭”。 吾東村6、7組這一帶就是龍頭角落。

講述人:滕國泰

地址:五里街鎮吾東村7組

10、空拳劈死老虎

住在鳥梨墘的辜物夫妻二人均四十開外,喜練武、結交武林朋友。晚飯後不是上德化嶺頭村找人談論拳腳,就是來龍頭訪友飲酒。有一天半夜酒後回家路上,走到烏梅坑拐彎處,突然一個黑影撲來,他猛一閃身,回身右拳一劈,只見一物慘叫一聲滾下山坡。辜物走到家門口叫門,要他老婆把大廳裏的琴椅扔出門外。他老婆照做了,只見他回拳朝空中的琴椅劈去,頓時把琴椅劈成兩半。他很有把握地對老婆說,天亮到烏梅坑山坡下去扛死老虎吧。

講述人:滕國泰

地址:五里街鎮吾東村 7組

11、梅芳山與金峰殿

永一中後至萬春寨西麓有五個峰巒不高的山頭,形成梅花狀,人稱“梅花山”。清朝末年,林俊起義,在從西至東的第四個山腳擇地建了一座皇式宮殿,公然掛出“金鑾殿”,準備稱帝。不料被人告發,皇帝派兵來剿。義軍連夜把“鑾”字改為“峰”字,把真武殿的三尊“玄天上帝”移入大廳,請道士成排做法事,義軍裝成群眾燒香拜佛,終於瞞過清兵。後來林俊兵敗,金峰殿成為公產。民國年間人們為了紀念陣亡義軍,把該殿改為“忠烈祠”。至今大廳殘餘部分尚依稀可見。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 1組

12、觀音自選宮地

五裏街華岩室建于宋代,位於萬春寨山上。清末,一次特大洪水爆發,廟毀,樟木做的佛像順水漂到五里街丁字街口現華岩室的地方不走了。信眾認為觀音菩薩願留此地,經蔔“三信杯”後,征得土地所有者同意,在此地建了觀音廟“華岩室”。來自水陸兩路的商人都到此燒香祈福,非常靈驗,因而香火興旺不衰。現在這里成了五里街的宗教活動中心。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 1組

13、大羽神樹公

大羽宮口有一株 700多年歷史的老榕樹,至今還是枝繁葉茂。幾百年來,如有人皮膚紅腫、潰爛,就用這棵樹上的葉子煎成藥湯泡洗,很快就止疼消腫、痊癒。人們就稱這棵老榕樹為“神樹公”。

講述人:鄭再旺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 2組

14、鄭禮托牛過岸

大羽白鶴拳師鄭禮是方七娘的徒弟,技高力大。有一次在春耕耙田時,要經過別人已經插了秧的田地,為了不使牛踏壞莊稼,他運足力氣,托起牛經過別人的田,放到自己的田裏,耕作完成再托牛過田回來。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15、皇帝賜建皇宮厝

很久很久以前,閩南有一農家女長得美如天仙,被選入宮當了皇后,深得寵愛。有一天天上下起傾盆大雨,皇后不禁傷心落淚。皇帝驚問為何落淚?皇后哭著說,我住在此風雨無憂,可是我老家房屋破舊不堪,父母和鄉親們要被雨淋,隨時有屋倒人亡的危險。皇帝聽了大笑說,不用愁,朕賜你府建皇宮式的房屋。所以閩南多磚廳石庭、翹脊的大房屋,大羽就有好幾座。

講述人:李金蘭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 2組

電話:23868887

16、鄭禮的“狗浚水”

有一天鄭禮在大羽馬路丘的地裏幹農活,有一個外地的拳師要來和鄭禮比武,一見高下。那個外地的拳師用輕功跳到鄭禮肩上,要用千斤墜把鄭禮打倒。鄭禮迅速用了一招“狗浚水”(即發抖勁),把那個外地的拳師打倒在地,勝了他。這一招是鄭禮看到狗從水裏爬上來,使勁抖動,把水甩掉而受到啟發,學會了這個絕招。

講述人:鄭振萬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 1組

17、鄭禮打擂臺

鄭禮是白鶴拳祖師方七娘的徒弟“二十八英俊”中的“前五虎”之一。據說有一次鄭禮帶徒弟去打擂臺,由於不慎把護心鏡掛反了,雖然把對手打敗了,可是自己也被踢中心窩受了內傷。徒弟們按照事先說好的,撐起雨傘幫鄭禮逃出。鄭禮回家療傷,醫生叫他百日內禁言,否則有生命危險。他就用有事打鑼的辦法求助,可是有一次他看到牲畜跑菜園裏吃菜,鑼快打壞了也沒人來,他禁不住喊了聲:“牛吃菜了!”就吐血而死。

講述人:鄭振萬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 1組

18、邱湖賣邱獅

邱獅年幼成孤兒,喜習武,與埔頭林俊是好友。咸豐年間他與林俊赴榕城考舉,因主考官貪贓,終舉子怒打考官,反出榕城,至興化遂舉義旗造反,返永途中招兵數百人。官兵來剿,林俊避入德化,邱獅陪同門族人邱湖回家。邱湖到邱獅家飲酒,見其醉倒,就到縣衙師爺林二處告發,致官兵前來圍捕。邱獅會縮骨,藏於蒸籠中,又是邱湖檢舉,以致邱獅被殺,而坑尾城(邱家所在地)竟無他人知曉。故流傳“邱湖賣邱獅,坑尾無人栽(知)”。

講述人:邱成龍

地址:五里街鎮儒林社區 8組

電話:23883203

19、千年涼傘松

吾東村龍頭角落的宮貢山上有一棵古老的傘形松柏,叫“涼傘松”,由於沒有文字記載,誰也說不上它有幾年了。據說有一天有人發現遠處金旗侖尾宮仔裏的武安尊王前的香爐飛到這棵樹上掛著,人們就推測武安尊王要遷移到此地,就在這個地方建了武安尊王廟。

講述人:滕國泰

地址:五里街鎮吾東村 7組

20、龍潭的傳說

蔣溪龍潭地處五里街鎮蔣溪村羅厝和陳厝交界的溪流中。相傳天旱時到此祈雨特准。據說康熙己亥年(即1719年)夏天福建鬧旱災,永春縣令帶隊到此祈雨,就連下大雨;建甯府奉政大夫宋鍹前來祈雨,就連下了七天暴雨,解了旱情。宋鍹做了“潭靈回應”的牌匾,親自送到龍潭宮,高掛在左邊牆上。現在這塊牌還在。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五里街鎮蔣溪村 4組

21、六百多年前的石碑

吾邊村小溪邊田中有一塊不起眼的石碑,因長了厚厚的苔蘚,字跡難辨。相傳是明朝洪武21年(1388年)在大石頭上刻字而成,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裏街鎮華岩社區 1組

22、陳氏宗祠的傳說

吾邊村的陳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坐西北朝東南,占地1500平方米。相傳開基祖陳辛寶於1388年從永安貢州鎮遷來,人丁最旺時達3000餘人。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 1組

23、九府巷的由來

高壟村與吾峰棗嶺村五坑林角落交界處的九府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許港通往內地德化、大田、永安的必經之路。路邊商店很多,熱鬧非凡。據說有一天剛好有九個知縣同時路過此地不期而遇,遂在此泡茶聊天。後人為了紀念此勝事,把此地叫做“九府巷”。

講述人:黃信奢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10組

電話:23893382

24、過路仙

一百多年前,高壟有一戶黃姓人家正在挖土方準備建房,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從旁經過,他停下看了看,指著一個方向說,房屋朝這個方向很不錯。主人見他衣衫破舊,貌不驚人,就不答理他,那人悻悻而去。那人走後人們越想越覺得不尋常,覺得可能是高明的地理先生。主人頓悟,立刻去追,可是那個人再不回來,只說照我剛才說的去做。可是主人因不在意已忘了方向。過去人們習慣把風水先生叫“仙”,因此人們把風水先生走過的那一帶地方叫做“過路仙”,一直叫到現在,地圖上都這樣寫。

講述人:黃信奢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10組

電話:23893382

25、古路頭

古路頭位於埔頭村中部,是古時永春通往德化古驛道的必經之路。古驛道路面鋪鵝卵石,路線是:永春縣城——官田市——十三碣——新亭路——崩吟頭——大石橋——古路頭——高壟橋——通德橋——吾峰——德化。當時古路頭兩旁也有數間商鋪,經營雜貨。民國初閩南護法軍軍長王榮光發動修了從五裏街至德化的簡易公路,從此古路頭結束了歷史使命。

講述人:史料

26、十三碣的由來

康熙皇帝打算在1682年來閩南遊覽,也要到永春巡遊。林侯下令整修古驛道和通往商貿街市的道路,其中包括十三碣。十三碣是由溪石砌成的十三級臺階,高2.2米,寬約為4.4米,上寬下窄。當時十三碣周邊店鋪林立,旅店有十多家,接待山海來客,這個商貿之地熱鬧非凡。十三碣因而成了聞名遐邇的地方。

講述人:顏碩基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2組

電話:23890787

27、新亭路史略

五里街新亭路全長1.6公里,歷史上是德化、大田、永安、尤溪等地山貨、土產與沿海海產品交易的市場、集散地。各種店鋪、服務行業都有,遠近聞名。現為西安社區六、七組和五居居民聚居地。

講述人:張鳳儀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7組

電話:23890787

28、六甲利史略

六甲利位於吳厝橋附近,清朝年間有一座吳家大宅“六甲利”很有名氣,有十八廳,規模宏大。清光緒二十八年(190年2)永春縣第一家郵電局就在這里開業經營。1935年2月,這里始辦永春報業,其右側是早期的屠宰場。現這里已建成住宅區,再無昔日的蹤影了。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29、“華岩”地名的來歷

五里街“華岩”地名來歷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嘉定乙亥年(1215年)莆田第十四世黃冀公“篤學華岩經”,其嫡孫黃應輝來到永春官田市做生意,越做越紅火,商店連成片。黃冀的後代組織民眾念頌《華岩經》,並帶頭建了“觀音亭”和數座“觀音宮”,由於當時在“觀音亭” 和“觀音宮”之間地域的民衆都信仰觀音和念《華岩經》,外地人就把這一地帶叫做“華岩”,地名由此産生。這種直接用佛經名起地名的,在全國也爲數不多。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30、巴薩的由來

“巴薩”來自馬來語,“市場”之意,建於民國九年,是五裏街工商界籌資興建的,位於中街最繁華的集市中心(原五裏街中百公司的位置),占地約2-3千平方米,土木結構,騎樓式寶塔型三層建築。頂層塔式、尖層框架,懸掛一口大鍾,專爲火警、防空、應急等報警之用。當時“巴薩”成了沿海各地與內地山區商品交流的中轉站與當地的商貿市場。

講述人:顔碩基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2組

電話:23890787

31、海客巷史略

五里街的海客巷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當年從沿海地區來的海貨與內地山區來的山貨在此交易,客商雲集,服務行業也很發達,尤其鄭嘗客棧更爲著名。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32、溥通橋的傳說

明朝時,南蛇嶺至蔣溪外蔣宮,九灣十一侖,四溪二澗。這條古道是介福通往五裏街的必經之路,挑夫要過溪澗,非常不便。石牌村(今吾邊村)陳氏四世祖法明,號通公,熱心公益,於明弘冶丙戍年(1487年)捐銀造橋五座,曆時十餘年,耗資一百多兩。造第三座溥通橋時尚未竣工,法明公不幸病逝,其妻繼承其遺志,傾家蕩産把橋建造成功。橋邊立一石碑“溥通橋”。建五一水庫後五座橋皆被淹在水下,石碑“溥通橋”現被作爲鋪路石。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五里街鎮蔣溪村4組

33、千秋橋的由來

吾東村龍頭角落有一條石頭路從田野穿過,中間有一座由三塊大石闆做成的石橋,叫千秋橋。這條路是從五裏街通往蔣溪、介福、德化的唯一通道,所以這座橋顯得非常重要,人們希望它千秋長存。該橋是誰建的,建于何時,已無從查考,石闆上所刻記號也無人能破譯。

講述人:滕國泰

地址:五里街鎮吾東村7組

34、龜齡橋史略

龜齡橋建于南宋初年紹興年間(1131——1162),由僧人法師募捐籌建。由於“遽壞遽修”,明朝嘉靖三年縣令柴鑣重修龜齡橋;明萬曆八年(1580年)梁侯重建該橋;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 5月龜齡橋毀於山洪暴發,蓬壺人尤錫觀發動其叔尤元逾、其弟尤錫蘭一起重修龜齡橋,曆時一年多,耗銀二千多兩。1962年因戰備需要,用鋼筋水泥加寬橋面;1975年再加寬橋面、加固橋墩以適應載重車輛通行。

講述人:林士墨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11組

電話:23877976

35、宋代石橋通德橋史略

位於高壟和吾峰交界處的通德橋建于宋紹興五年(1135),經明正德十五年(1524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道光己亥年(1839年)數度重修。橋頭有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石碑二方。通德橋于2006年夏台風暴雨時被山洪沖毀,現僅存三孔中的一孔,二方石碑放在橋頭鋪路。目前斷橋沒有修複,隻在上遊處做一簡易橋通行。

講述人:王大勳

地址:五里街華岩新村113號

36、大石橋的由來

新亭路全長 1.6公裏,曆史上是德化、大田、永安、尤溪等地山貨、土産挑往五裏街與沿海海産品進行交易的唯一通道。無論從介福方向還是從吾峰方向,都要從此經過。于新亭路頭處原來有一座簡易木橋,常被洪水沖跨,交通經常受阻。清朝嘉慶五年,由遐陵鄉(今埔頭村)林姓集資修建三闆大石橋,以利交通。橋頭立一石碑爲證。後石碑落入小溪,被污泥所埋。有識之士把其撈起,妥爲保存。

講述人:張鳳儀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7組

電話:23890787

37、吳厝橋的由來

1917年五裏街失火,燒毀街兩旁34間店鋪。軍長王榮光建新街,從丁字街路口到新亭路口稱爲大同路,俗稱中街。1920年因市場擴大,一位吳姓大戶個人捐資修建一座橋,就叫吳厝橋。從吳厝橋到新亭路口成爲新街。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38、肉餅

五裏街的肉餅何時出現已無法稽考,但在民國初年,居住在五裏街新亭路的謝亮就製作肉餅出售。到第二代傳人、謝亮的兒子謝章根時,製作工藝已有很大改進,生意十分紅火,人們都叫他“肉餅根”,反而忘了他的大名。後來謝章根又把絕技傳給內弟顔清泉。1949年顔清泉爲逃壯丁去了台灣,在那裏做肉餅賣,因質量特好,“五裏街肉餅”很有名,價格翻倍還供不應求。1984年顔清泉從台灣回國定居,又做了三年肉餅,因年老歇業。其師傅“肉餅根”於1989年去世。“肉餅根”在世時曾帶過一個濟川人爲徒,使得製作肉餅的真傳有人繼承,不緻失傳。

講述人:顔希祥

地址:五里街西安路19號

39、白酒

白酒是五裏街的特色美食,夏秋季節在市面出售。白酒以其味道甘甜醇香、口感清爽、冰涼止渴、既有酒香又不醉人而聞名遐邇。因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有興趣的話可自己動手製作。

講述人:周瓊明

地址:五里街西安路19號

電話:23891385

40、榜舍龜

永春榜舍龜是一種以糯米、綠豆、白糖爲原料精心製作而成,狀似龜的傳統名牌糕點,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它起源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五里街華岩人孫榜。孫榜官家子弟,遊手好閑,人稱“榜舍”,因家道中落,無以爲生,就把他祖母做給他吃的糯米龜如法炮製,做出來上街叫賣,沒想到格外受歡迎,十分暢銷。從此人們把這種美食叫做“榜舍龜”,享譽閩南和東南亞。

現在由於使用電和機械,已可規模化生産。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41、紅軍三烈士

林招是蔣溪後坑仔人,1928年參加紅軍。他發動同村嶺山莊章、莊柱也加入紅軍。莊氏兩兄弟是出名的打鐵師傅,會修理槍械、製造步槍。倆兄弟造好槍,林招就把槍送給紅軍遊擊隊。1923年8月的一個晚上,紅軍在鄰村的胡安山上開會,因叛徒告密,國民黨軍頭子陳清如派兵包圍開會地點,企圖消滅紅軍領導人。林招爲掩護戰友撤退引開敵兵而腿部中彈被捕,次日在吾邊白芸格坵被槍殺,莊章、莊柱被敵軍誘捕,三天後在吾峰被活埋。三烈士的家人全被敵人害死。

講述人:林江水

地址:五里街鎮蔣溪村2組

42、愛國華僑羅文漁

羅文漁童年父母去世,受其長兄虐待,淪爲乞丐。幸虧其二、三兄出路費托人帶他到馬來亞謀生。他先是打工,後開荒種橡膠,幾年後經商,25歲與他人合夥開錫礦,成爲麻坡十八富商之一。緻富後他回國投資,建立北硿茶葉公司;又與人合夥投資德化種杉木。1939年抗戰爆發,他回國兩次,向國民政府捐白銀二千兩,受到孔祥熙嘉獎。他在馬來亞發動華僑購買救國公債,積極爲抗戰募捐,並參加馬共。1942年因人向日寇告發,全家三口慘遭殺害。

講述人:羅傳柏

地址:五里街鎮蔣溪村2組

43、林俊

林俊於1827年出生在五裏街埔頭三落厝“仰鵬堂”,因長得一表人才,英俊無比,故其父爲其起名“林俊”。林俊長大後身材魁梧,練得一身好武藝,因參加科考落選,不滿社會黑暗,就在萬春寨起義,帶領義軍與官府對抗。林俊帶領的義軍打遍福建半個省,受到清兵鎮壓。在攻打順昌縣城時,兵至仁壽橋,被喬裝埋伏的清兵打死,享年31歲。林俊北上與太平軍會合的計劃未能實現。後被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封爲“烈王三千歲”。

講述人:鄭金桃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8組

電話:0592-5422353

44、林天喜

林天喜是五裏街埔頭人,在上世紀30年代初被土軍閥陳國輝抓走,賣到南安縣詩山頂埔頭(現碼頭鎮丁柯村)。1945年秋被抓壯丁,1947年在東北四平會戰起義,後碾轉返鄉。1949年 2月在安溪參加遊擊隊,後轉回本縣任永春遊擊隊第一分隊長,參加第一次解放永春縣城。同年 8月,林天喜擔任閩粵贛邊縱隊副連長兼一排長,後代理縣大隊一中隊長,奉命率部進剿湖洋土匪頭劉子寬部,1950年 1月率兵開往安溪協助圍剿土匪吳增輝部,爲搶救傷員而壯烈犧牲。他的遺體由其養母運回南安安葬。

講述:史料考證

45、抗日記者辜俊英

抗日記者辜俊英,祖籍五裏街鎮仰賢7組,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爲了加強聯絡海外華僑抗戰,他到馬來亞、仰光等地幾家進步報館當記者。回國後來到延安,他得到毛主席兩次單獨接見,他向毛主席介紹了馬來亞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況,並就海外華僑如何更好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問題向毛主席請教。解放初期,辜俊英擔任永春縣農會主席。

講述人:辜錫銘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8組

電話:27194319

46、宋代朝議大夫柯述

柯述(1017--1111),永春和平裏(今東平鎮)人,後移居儒林裏,即今儒林社區。柯述在皇佑年間(1049年)任泉州府學教諭,嘉佑四年(1059)與其弟柯迪同簦進士第。柯述先後任贛州縣尉、吳興知縣、懷州太守。他曆任潮州歸安知縣、襄邑知縣,因政績顯赫,得到宋神宗皇帝嘉勉,後升任懷州知州。宋哲宗元佑、元符年間,柯述兩次任福州知府,以後曆任福建提刑、湖南轉運使、兩度任福州太守,奉祠終朝議大夫,又被封龍圖閣直學士,顯達異常。

講述人:尤希聖

地址:五里街鎮儒林新安小區19號

47、宋淵源

宋淵源(1882--1961),永春儒林社區人。宋淵源自幼聰穎好學,十八歲就考取秀才,名列榜首。1904年夏東渡日本求學,歸國後任永春州官辦高初兩等小學堂堂長,還與邑人倡辦永春中學堂(永春一中),任監學,同時任縣視學員。1909年春,宋淵源再次前往日本求學,同年晉謁孫中山先生,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宋淵源極力促成福州光複;民國年間參加討袁護國、護法、北伐諸役,曆任國民黨諸多省級要職。

講述人:尤希聖

地址:五里街鎮儒林新安小區19號

48、黃振吉與吉安堂

黃振吉(1847-1928),繼承父業研究中醫藥(其父黃季科[1811-1897],清宮廷太醫院四品頂戴行走,相當現在的“特級藥劑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黃振吉用72味中藥製成的藥酒治好了光緒皇帝的病,獲賜匾額“世德重熙”。 黃振吉繼承加創新,研製了二十多種靈驗的丹膏丸散行銷於世。1917年黃振吉在儒林街擇址開設“吉安堂診所”,攜子黃祖雲邊行醫邊著述,1928年以81歲高齡辭世。現由黃振吉次孫黃志成將吉安堂發揚光大,黃振吉獨創的健脾散爲無數患者帶來福音。

講述人:黃志成

地址:儒林街91-93號

電話:23881446

49、鄭禮

鄭禮是大羽鄭喬赫的第三子,過繼給鄭喬琰作嗣子,屬鵬翔鄭氏之裔。鄭禮與林椎、姚虎等人到浙江麗水拜白鶴拳祖師方七娘爲師。方七娘見鄭禮心誠志堅,就把全部技藝傳授給他。

鄭禮勤學苦練,毫不鬆懈,成爲永春白鶴拳“二十八英俊”中的“前五虎”之一,以精湛的武藝聞名遐邇。鄭禮與林椎、姚虎等人遠遊江西等地,以武會友,切磋技藝,除暴安良,極大地豐富了白鶴拳的內容,擴大永春白鶴拳的影響。他在八閩大地比較有名的徒弟有劉降、鄭養、鄭寵、林添、盧益等人。後世諸多名拳師出自其名下,隻可惜他無嗣。

講述人:鄭振萬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1組

 

三、童謠

 1、捉迷藏

過去兒童玩“鳥仔過枝”時做“公道人”的主持者念的童謠:“掩烏雞,生白蛋,一孵你吃,一孵你孵,放雞仔,去捉賊,捉不著,回來打二十。”念完以後要問猜的人“鳥仔過枝——誰過?”回答錯了要受罰。

講述人:周瓊明

地址:五居1選

電話:23891385

 2、關于羊的童謠

“牽來一隻羊咩咩,規身羊毛白又白,殺羊要來請人客,重吃老鼠吃宅宅(光光)。”

講述人:鄭明圳

地址:五里街鎮大羽社區2組

 

四、俗語

 1、關於手忙腳亂的俗語

“戲鼓鏗硿陳(響),‘色褲’穿無空。”古代的婦女都要裹腳,“色褲”是罩在纏足鞋上的夾層布圈,與男人的帽子差不多大。以前沒有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有戲看,就是天大的事,非去看不可。據說有一天晚上華岩有一對戲迷夫妻剛上床睡覺,突然聽得戲鼓響,就爭先恐後地起床,要趕去看戲。一心急,男的把妻子的色褲當帽子戴,匆匆走了;妻子把老公的帽子當色褲穿,怎麽也穿不上,隻好穿一腳就走了。到戲台下一看,她老公戴著她的色褲正看得入神,全然不知頭上戴的是老婆的色褲,鬧了笑話。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2、關於全面掌握知識難的俗語

“文章風水茶,全識沒幾個。”寫文章,看風水,制茶、評茶都需要深奧的學問,一知半解的多,全精通的很少。

講述人:林振華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7組

電話:23871559

 

五、諺語

 1、看閃電判斷天氣:

東邊隻閃光(東方打閃,沒雨),西邊幹田園(西方打閃,沒雨),南邊抱子返(南方打閃,天快下雨了)北邊等明方(北方打閃,第二天夜裏會下雨)

 2、“蛇入屋,人要富”:傳說蛇是財神,原在野外,進入誰家的屋子,就是給誰送財來了。因此人們對入屋的蛇不願打死,而是燒香請土地爺、觀音菩薩把蛇送出屋去。

 3、“夏至未轉螺,大水十八侯”。民間流傳,夏至當天如果沒打雷下雨,這個夏天必定常下大雨發大水。

 4、“小滿雷打結,有豆花,無豆莢”。民間流傳小滿當天如果刮大風、下大雨,豆隻會開花,不會結。

 5、“午時雷,未時雨”指的是夏季時如果午時打雷,很快就會下西北雨(雷陣雨)。

 6、“春無三天日,冬無三天雨”指的是春季雨水較多難得放晴,一兩天就又下起雨來了;冬天比較幹燥,通常不會下雨,即便下了,過一兩天又變晴天了。

講述人:張玉妹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6組

電話:23873564

 

六、謎語

 1、謎面:“上路彎,下路直,雙哥鳥,展白翅。”(打一農具)

謎底:犁

 2、謎面:“風吹浚浚,刀割無痕。”(打一物)

謎底:水

講述人:羅潤澤

地址:五里街鎮蔣溪村4組

 

七、工藝

紙織畫

曆史沿革:隋朝初期,已亡的陳朝皇室遺屬陳鏡台等三個太子和皇叔,以及宮廷音樂、舞蹈、繪畫、太醫、竹木鐵匠等百工逃入永春山溝避難隱居,帶來了中原文化藝術。永春漫山遍野的竹木,爲他們提供了製作農具和傢俱的材料,竹編是其中一項必需的生活用品,經過二十多年和山溝環境的磨合,竹編技術已經十分熟練,受手工竹編和土織布的啓示,當時文人和工匠幾經合作,逐步出現了紙織畫的雛形。

經曆了世代藝人的相傳和經驗積累,不斷提煉和創新,到了元朝,山水畫家“倪贊”曾經對紙織畫大加贊賞。直至明朝,才有真正的史料記載,大貪官嚴嵩家中藏有奇珍異寶,當中就有紙織畫《東方朔》一幅,這是首次出現在國家級文獻記載中有紙織畫的資料。到了清末,永春隻有四五家作坊。民國初期,有城內的“章蘭亭”、“李桂亭”、“黃芳亭”和五裏街的“王華亭”四家作坊。三十年代末,僅存黃永源一個作坊了,其餘的全都失傳。五十年代末以後,黃永源傳藝多人。

林志恩于1963年向黃永源學習紙織畫製作。

工藝流程:紙織畫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構思、繪畫、剪裁、編織、補色、點神、裱褙等工序,其中,繪畫、剪裁、編織、裱褙是最主要的四道工序。

代表性作品:《百幅毛澤東》、《泉州十八景》、《雙面雙貓》

傳統題材寓意及用途:牡丹花——富貴(通用)

三星拱照——福、祿、壽(祝壽用)

戲水鴛鴦——和諧婚姻(賀婚用)

鍾馗——鎮邪(民俗用)

紙織畫的主要材料:宣紙、顔料

主要工具:畫闆、毛筆、裁刀、竹針、筘闆和紙織機等

傳承狀況:1963年,向民間藝人黃永源學習紙織畫製作。九十年代末,經工商注冊,開辦“真武工藝美術廠”,招收工人進行規模化、産業化流水線生産。現已把技藝傳給兒子林偉欣,在永春一中大門對面作爲窗口,經營“真武”字型大小紙織畫,産品銷往國內外市場。

傳承人:林志恩

主要藝術成就:

 1、中西繪畫結合,自成特色風格。使紙織畫更富有立體感。

 2、改進製作流程,自製“豎式紙織機”。

 3、首創雙面紙織畫,屏風裝潢陳設。

 4、填補理論的空白,撰寫研究文章。論文被特邀在全國民間藝術研討會上發言,另有近二十萬字書稿待印。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電話:0595-23881435

 

八、飲食習慣

五里街咯攤

五里街咯攤始于何時已無從考究,明清以前五裏街就是舉世聞名的商貿重鎮,南來北往的客商特多,咯攤就應運而生。一張小八角桌或小圓桌,中間挖空以擱置爐竈和鍋,鍋裏有燉好的骨湯、豆腐、油炸豆腐,滾沸,食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點菜,自己動手,把食物放進鍋裏邊煮邊吃。主要食物有:瘦肉、五花肉、豬肚、豬腸、豬舌、牛肚、牛排、新鮮蔬菜等,佐料有食油、醬油、醋、辣醬、鹽等。吃什麽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十分快捷;邊吃邊聊,氣氛很好,所以咯攤生意十分紅火。有泉州客夜裏特地開車來五裏街咯攤吃宵夜再回去。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九、傳統節日習俗

爬番竹取燈

爬番竹取燈是五裏街宗教習俗的一種活動,始于何時已無從稽考。但據老人講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每逢年、節,特別是農曆七月六日普度,五裏街民衆及周邊鄉鎮的信衆聚集到華岩室舉行宗教儀式。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華岩室圍牆外的原形石闆中心圓孔裏豎起一根番竹,高十多米,插在石孔裏的竹頭直徑隻有孔的一半。竹的頂端掛著各種各樣五顔六色的紙燈,不管是誰都可以爬上去取燈,誰取到不但可得獎,觀音菩薩還會保佑他平安好運。此次活動持續到七月廿六日方倒番(放倒竹子)。“豎番”和“倒番”時很多法師在旁邊念經作法。

講述人:顔希祥

地址:五里街西安路19號

 

十、俗神信仰

 1、吳慶宮的由來

吾邊村的吳慶宮位於小溪邊,相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已有六百多年曆史。吳慶宮爲五開間土木結構,主要供奉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三代祖師等神佛。“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面目全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信衆共同努力,現已重建部分廟宇。

講述人:陳淵旺

地址:五 里 街 鎮 吾 邊 村 5組

電話:23826597

 2、五裏街的多種宗教並存

泉州留存的多種宗教文物史跡,是泉州曆史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而五裏街鎮的多種宗教並存恰恰是泉州這種現象的縮影。在華岩社區境內,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種宗教的建築存在。道教有:建于隋朝開皇九年(589年)的真寶殿,建于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的真武殿。佛教有:有著六七百年曆史的華岩室。天主教:建于民國初年的天主教堂(西班牙)。基督教: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的教堂(英長老會);同治三年(1864年)在華岩金峰殿附近建的大同教堂(美以美,即衛理公會);民國二十三年英長老會與美以美教會合併,中心教堂設在大同禮拜堂。

講述人:王大勳

地址:五里街華岩新村113號

 

十一、醫藥衛生知識

百味草茶

在端午節(五月初五)午時採集百味青草,搗碎,加入棕、米粿、米糕攪勻,放數天發酵後用手搓成一粒粒圓圓的丸子曬幹收藏備用。這種藥丸可治胃腸不適,拉肚子,效果非常好。

講述人:陳良才

地址:五 里 街 鎮 吾 邊 村7組

電話:23823947

 

十二、民間遊戲

仙棋乞丐直

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艱苦,覺得能衣食無愁,悠閑地下象棋,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因而把下象棋作爲高雅的活動,叫“仙棋”。而下“直”是極爲容易的事,在地上畫格子,隨便拿些小石子、破瓦片什麽的就可以下,因爲不必買棋子、棋盤,連一無所有的乞丐都能玩,因此叫“乞丐直”。

講述人:林大平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2組

電話:23871186(轉)

 

十三、診法和療法

 1、治蛇傷

1933--1934年間,安徽省因淮河發大水,災民到處流浪。有一個災民流浪乞討到我家,父親收留了他,待他很好。爾後有一鄰居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那個安徽災民用草藥救治了他,很快就痊癒了。在父親懇求下,那個人把專治毒蛇咬傷的青草藥和中藥秘方傳給我父親,本人時年十一、二歲。我常幫父親采草藥,加上自學、摸索、實踐,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成功治癒蛇傷患者數百例,也幫醫院治過蛇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講述人:林寶錠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13組

 2、治飛蛇(蕁麻疹)

“飛蛇”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患處伴有疹快,奇癢無比, 劇痛、紅腫,很快會形成帶狀,蔓延到連接成腰帶狀。傳說一旦形成腰帶,人就沒救了。我婆家堂大嫂善於用青草藥治療飛蛇,我六、七歲時常跟她上山下田采草藥,也就學會了。飛蛇的症狀有七十多種,應根據其發病部位、症狀、輕重而選擇不同的青草藥或中藥進行外敷或煎服。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已經治癒上百病人。

講述人:王先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12組

電話:23893452(轉)

十四、其他

 1、聽香

“聽香”的起源何時已無從稽考。因參加的人極少,範圍也不大,準確率極低,很少人會相信,故無人傳承,現已消失。“聽香”是在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的晚上,在家點燃一隻神香拿在手上,然後放在背後,走出家門,把首先聽到的那個人說的第一句話內容記住,再回到家裏根據這句話蔔吉兇。

講述人:顔希祥

地址:五里街西安路19號

 2、太祖拳

據傳太祖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是中國拳術流派中比較古老的一種,也是閩南五祖拳中的一大派。太祖拳講究基本功紮實,通過運氣、運力,腳能“落地生根”,肚能如鋼,能抗擊打。這種拳以守中爲主,左右兼顧爲輔,能發揮近身短打的優點。

講述人:辜芳網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4組

電話:24888031

3、米升塔的由來

據傳此塔是唐代一僧人所建,圓形三層塔,全部用溪石幹壘而成,用於做法事和保護地方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駐軍建營房時,該塔的一部分被拆,石頭拿去砌牆。2008年在社會熱心人士的倡議下,重新修繕此塔,現已使之恢複原貌。

講述人:林士墨

地址:五里街鎮高壟村11組

電話:23877976

 4、養賢小學史略

養賢小學前身爲遐齡小學,位於五裏街鎮埔頭村中心地帶壩兜山下,是一所百年老校。養賢小學是鄉紳林鴻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獨資創辦的。民國十五年,熱心辦學的林其誠、林泰謀發起成立校董會,到南洋等地募捐,請外國設計師設計圖紙,建成西式教學樓一座和雄偉壯觀的四層八角鍾樓。1938年正式定名爲“永春私立養賢小學”。幾經變遷,從1989年至今,校名定爲“永春縣養賢小學”。百年老校人才輩出,現在養賢小學教師數十人次獲縣級以上表彰,學生全面發展,很多人在縣、市、省級競賽中多次獲獎。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5、樹南山莊的由來

樹南山莊位於五裏街埔頭靠近吳厝橋的五德公路邊,是永春著名中西合璧二層紅磚洋樓,有明顯的英國建築風格。山莊正門前有突出的樓台,樓面裝飾是英國式的。更引人注目的是曾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凇滬警備司令蔣光鼐的墨寶題字“樹南山莊”。 樹南山莊是旅居馬來亞華僑林光挺委託家鄉族人建的,他的後裔都居住在海外,這裏曾是養賢小學的前身,後來山莊由其弟及後裔三十多人居住。

講述人:林鎮北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4組

電話:23877055

 6、仰鵬堂的傳說

林俊於1827年出生在五裏街埔頭三落厝“仰鵬堂”。該厝北倚天馬山,正面仰視大鵬山,是由武舉人授武略騎尉林玉公於乾隆年間所建。林俊造反起義,該厝被燒爲平地,後由其叔輩重建。因傳說第二落若建屋會再出“反賊”而隻建第一、三落,至今該厝隻有兩落。目前仰鵬堂保護尚好,上世紀80年代居住於此的人口愈百。

講述人:鄭金桃

地址:五里街鎮埔頭社區8組

電話:0592-5422353

 7、四角井史略

四角井位於十三碣附近,現823西橫路西端的路邊,井口長方形,長2.2米,寬1.8米,水源充沛,水質優良,一年四季,甘甜的井水可供四、五百人飲用。康熙年間,作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許港就在這裏,來自山、海的客商雲集此地,客棧就有五家,用水全靠這口四角井。如今雖然有了自來水,人們依舊愛用四角井的水。

講述人:林大平

地址:五里街鎮西安社區2組

電話:23871186(轉)

 8、官圳的由來

清朝同治年間,永春知州翁學本爲了疏導下雨天從銅鼓山沖向五裏街的洪水,發動民衆修建一條從六甲利到真武殿、長五裏、寬六尺、深五尺的水圳,叫“官圳”,解放後叫“五裏圳”。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9、許公祠的由來

清朝康熙四十年代,陝西鹹陽人許其誼任永春知縣,爲永春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是個好官。他逝世後葬於石鼓鎮社山村山地。民間人士自發集資建了許公祠以紀念這位好官,可惜在民國年間許公祠被暴風雨摧毀,現已無跡可尋。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10、真武殿的由來

真武殿坐落於五裏街單面街中段真武大橋邊,始建于後唐年間,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五代後唐長興初年,桃溪水深流急,沿海“溪州船”逆流而上,直達許港碼頭。商人、艄公爲了祈保水路平安、生意興隆,擇地建一座供奉真武公的廟,叫做“桃源殿”。幾經興替,如今的真武殿乃1993年邑人自發重建而成,山門“真武殿”三個字是著名詩人書法家梁披雲所題。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11、義烈殿的由來

義烈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初名“約祠宮”。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擴建,供奉關公、關平、周倉、赤兔馬。明嘉靖改元之秋,縣令柴鑣在此募集民勇,誓師出征,抗擊倭寇,就此把此宮更名“義烈祠”。康熙甲辰年翻建,由當時縣令駱起明定名“義烈殿”。 義烈殿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有抗倭碑文,詳細記錄了永春人民英勇抗擊倭寇的慘烈戰鬥經過和壯烈犧牲義士的姓名。

講述人:邱成龍

地址:五里街鎮儒林社區8組

電話:23883203

12、中共永春第一支部舊址史略

1927年11月中共永春第一支部在五裏街後廟辜厝成立;1928年2月在此成立中共永春縣委,同年9月舉行中共永春一大和共青團永春一大;1929年2月永春縣委又在此召開代表大會。
這裏是永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人:辜錫銘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8組

電話:27194319

13、萬春寨的由來

萬春寨曆來就是辜氏之寨,辜氏古稱“萬春保”即由萬春寨得名。萬春寨始建於明嘉靖卅九至四十六年(1560—1567),供奉關聖夫子、關平、周倉,曾爲清朝農民起義領袖林俊和義軍的活動據點。現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人:辜錫銘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8組

電話:27194319

14、翁公祠的由來

翁公祠位於五裏街新亭路中段,光緒年間州民爲褒揚永春知州翁學本而建的。翁學本是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人,于同治六年(1867)任永春知州,甚有善政。同治十年(1871)秋他任滿奉旨進京,州民感其德政,舉萬民傘,焚香膜拜,祝願他去而複返。四年後,光緒元年(1875)翁學本再任永春知州,光緒四年(1878)升遷太守,州民挽留不得,感其善政頗多,爲其立《德政碑》和《志恩碑》,還踴躍捐款爲其建生祠“翁公祠”以紀念他。光緒二十年(1894)冬,整個永春城張燈結彩,士民雲集,慶祝翁公祠落成。

講述人:陳詩忠

地址:永春縣桃城鎮西菜市場邊

15、蒲慶蘭香室的由來

蒲慶蘭香室坐落在現五裏街西安路37號,據《永春縣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阿拉伯人蒲姓後裔移居永春縣官田市和九、十都後溪寨腳,以經營‘神香’爲業”。現蒲慶蘭香室舊址已翻建成六層鋼筋水泥結構的商貿樓房,店裏仍高掛著“蒲慶蘭香室”的古舊牌匾,蒲氏家族仍在經營神香,蒲慶蘭香室的産品至今仍暢銷國內外。

講述人:蒲良光

地址:五里街西安路37號

電話:23881994

16、清代五進紅磚大厝的由來

代五進紅磚大厝坐落於五裏街華岩1組溪邊,主人姓王,時人稱該厝“榮源王”。明末清初, 榮源王先人從泉州乘木船販海産品到五裏街官田賣,再把來自內地的山貨運去泉州等沿海,轉手之間就可獲利頗豐。後來偶得良機,一夜暴富,就在原來一座近三百平方米的紅磚厝後面建了五進紅磚大厝(現黨校圍牆外),叫做“植德堂”,其規模之大、設計之巧妙堪稱永春之最。現該厝仍保存良好。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17、姑娘樓的由來

1893年英長老會建教堂後,又購買真武殿地皮建永春醫館(現黨校位置),爲解決年輕護士們的食宿問題,就在醫館旁邊近溪處擇地建三座西式樓房,俗稱“姑娘樓”。這三座二層土木結構樓房呈現英國海濱建築風格,是由永泰泥水匠按英國建築圖紙承包建造的。百年來,姑娘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存的兩座仍完好地屹立著。

講述人:林志恩

地址:五里街鎮華岩社區1組

18、巽來莊的由來

巽來莊又名山美土樓,系鹽官林悠鳳于清乾隆丁酉年(1777)所建,坐北朝南,占地3700平方米,平面呈“口”形,共有96個房間。外圍爲二層樓建築,高9.5米,第一層爲黏土夯築而成,厚0.8米,南、東、西各開一石拱門,分別嵌有巽來莊“挹翠”、“迎春”石匾額。圍樓中有典型的閩南民居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爲紅磚隔牆,石闆天井,兩廂房、正廳、後院。正廳爲單簷歇山頂,廳中梁枋上飾有精美木雕,莊內還有古井和馬廄、廁池等生活設施。

講述人:林德成

地址:五裏街鎮仰賢社區2組

19、《洛陽勝景》壁畫的由來

《洛陽勝景》壁畫在仰賢小學東邊的全興堂東屋花廳左牆上,系清代乙未年間畫家鄭書銘所作彩墨畫,圖長375釐米,高160釐米,畫面佈局獨特,畫工精細,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講述人:林福乾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5組

電話:23888129

20、李俊承故居的由來

李俊承是以熱心公益事業而著名的華僑,李俊承故居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占地9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正門、兩廂、正廳和東西護厝組成。正廳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內有精美木雕和石雕。廳上高懸宣統二年(1911)“同知銜”知府李超然贈的匾額“好義急公”,分外引人注目。

講述人:李宜兌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12組

電話:23887547

21、辜氏祖宇嘉德祠史略

辜氏祖宇嘉德祠始建于明初永樂年間,承皇恩獨寵欽批“嘉德祠”,以此爲名。嘉德祠辜氏人才輩出,芳名遠播,尤其1927年11月中共永春第一支部在此成立,次年在此建立縣委,後來又在此召開縣第一次黨代會、團代會,更使嘉德祠成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元、德育基地。

講述人:辜錫銘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8組

電話:27194319

22、仰賢蔗鋪

糖曆史悠久,明朝時仰賢制的闆糖是福建第二名。尤其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旅菲華僑黃振煥、黃振吉從菲律賓包租輪船,運回糖蔗種和肥料,免費發放蔗種、肥料,鼓勵大衆種植,五裏街的仰賢、儒林、華岩、埔頭到處都種糖蔗。當時有三家大蔗鋪:辜厝協源鋪(鬼子鋪)、振興鋪、湖堀鋪。至今留有蔗鋪遺址和一對大石碾,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當年制糖時的輝煌。

講述人:辜金可

地址:五里街鎮仰賢社區10組

電話:23888316

23、城隍廟史略

城隍廟始建于後唐長興四年,幾經興替,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知縣鄭一崧重建完整城隍廟,1958年華僑李俊承捐資修繕一新。“文革”期間遭受摧毀,原址建商業局、百貨大樓。1993年福建省政協委員、香港永春同鄉會名譽會長顔彬聲捐資二百萬,重建城隍廟。海內外人士熱烈響應,擇地西門外偏北向動工建設,桂洋林場捐一巨杉,人稱“杉王”,長26.8米,頭徑42公分,尾徑14公分,做三殿中梁。新廟依古制建設,工程於1995年竣工。

講述人:邱成龍

地址:五里街鎮儒林社區8組

電話:23883203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