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仙夾卷
2013-12-10
一、傳說
1、春生堂藥酒的傳說
清道光年間,鴉片大量湧入中國,不少人都沾染成癮。當時隸屬泉州府的永春州,盛行練白鶴拳,但凡有白鶴拳館的地方,鴉片館必受掃蕩,毒販絕跡。然而,地方官府卻謊稱永春人聚眾造反,請求朝廷派兵鎮壓。為了探明虛實,朝廷密派大內一等侍衛潛入永春暗中察訪。
當時,仙夾鎮龍湖村有一位白鶴拳傳人叫郭信春,開了一家中草藥堂——回春堂,專給人移輪接骨、推風治傷,賣青草藥,兼收徒弟傳授白鶴拳。一日,郭信春師徒在桃溪邊練白鶴拳,發現有個“鳳陽公”(舊時安徽鳳陽逃荒的災民被稱作“鳳陽公”或“鳳陽婆”)病倒在草叢裏,連忙將他救回家中。經問診,原來鳳陽公是因誤飲了桃溪冷水,才引發的腹內絞痛。郭信春見他脈象奇異,身體虛弱,便把他留在回春堂調養。鳳陽公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有一次,郭信春請鳳陽公喝自己浸泡的一種治風傷的藥酒。不想鳳陽公飲過之後卻不以為然,反而請郭信春師徒喝他自製的藥酒。大家喝過之後都覺得鳳陽公所制藥酒濃郁醇香,入口不辣不火,而且通身筋骨舒展,血脈暢通,比郭信春的藥酒要好得多。大家忍不住都贊為“好酒!”鳳陽公告訴他們,這是他家祖傳秘方所制的補酒,為了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他給此酒取名“春生堂”,並將其藥方和製作技藝獻給回春堂。
春生堂酒一經問世,很快便遠近聞名。那些練武之人喝了身強體壯,那些想戒大煙的“鴉片仙”長期服用後竟然不再犯煙癮了,精神也逐漸好轉起來,從此斷了福壽膏。
春生堂酒一時風行各地,驚動了官府。有人把此酒上報朝廷,內務府禦膳房總管太監把春生堂酒與宮廷的各種藥酒補酒做了對比鑒定,發現此酒竟是宮廷的秘方!
原來,傳授郭信春春生堂酒秘方的人竟是朝廷派往暗中調查的大內一等侍衛。此人當初奉詔到永春,看到此處尚武成風,人人練習白鶴拳抵制鴉片,感到非常痛快,覺得白鶴拳的傳人個個都是英雄豪傑,便心生好感,同時也對白鶴拳發生興趣,想偷學此門功夫。只因口渴,誤飲了桃溪冷水,腹痛難忍,引起舊傷復發,所幸得遇郭信春師徒,被救回回春堂。他見郭是一個行俠仗義之人,遂有意將其祖傳秘方傳給他。
私傳宮廷秘方罪責難逃,接到詔回密令後,大內侍衛料定自己回去必然凶多吉少,便向郭信春道出其中秘密,並叮囑他要把春生堂傳下去,為民造福,從此便不知去向。
此後,郭信春遷居廈門避禍。在廈門,他開武館,收徒弟,並製作春生堂補酒出售。廈門港多有海外客商出入,華僑回鄉,親人接風餞行,都不忘送幾瓶春生堂酒,以示祝福,由此,此酒得以遠銷台、港、澳以及東南亞等地,名氣越來越大。
清代,閩南有句俗語叫“拳頭燒酒曲”,拳實為白鶴拳,酒為春生堂酒,曲為南間南曲,春生堂代表閩南人強身健體的休閒文化。
1935年郭氏傳人將春生堂配方和工藝公私合營於泉州酒廠,在新中國春行堂得以發展並獲得新生。2003年10月轉制正式成立泉州春生堂酒廠有限公司,開始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運營,春生堂品牌2006年獲商務部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春生堂釀造技藝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於日前經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會推薦,上報國家文化部參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審。
講述人:郭章哲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3906653
2、水鳳凰93洞
在安南永三縣民間流傳著一個六百多年前三縣聯手剿滅江湖大盜的故事。強盜共有93人,利用地處仙夾德田村水鳳凰格仔山底的一個自然山洞:溪洞口小,內寬,洞口在水鳳凰深潭水面上且懸崖峭壁,強盜從崖上降落,利用石壁懸掛佈滿青苔的一條直徑約10公分粗的山藤出入自如。
格仔山密林深處只有一條羊腸小徑,山路崎嶇,人跡罕至。強盜在洞中過著奢侈的強盜生活,傳聞其生活用具一式用純金製成,裏面有金床、金椅、金碗、金土壟、金踏對、金燭臺等,並搶來民女尋歡作樂。據說有一姓範的發現蹤跡,當天晚上一家十三口死於非命,財物被搶一空,由於受害民女當中有一位較聰明的用粗糠灑在洞外潭中,隨溪水漂流,水流至安溪地界時被發現,安溪縣令立刻升堂聯合三縣廣大群眾力量順藤摸瓜,來到水鳳凰深潭,佈置群眾圍剿,每人帶一布袋沙土填潭,封住水口,頓時水位上升灌入洞中,強盜無處可逃,全部斃命,從此93盜宣佈剿滅,故事流傳至今,現水鳳凰山洞又名為93洞尚在供遊客觀賞。
講述人:陳文默
地址:仙夾德田村2組
電話:23722857
3、水尾橋的傳說
這是一座風水橋,於2003年由德田村村民自願捐資合建,以完成祖先的遺願。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來到德田村安家紮根。祖先們根據村莊地理位置,應在村溪尾建一座橋,這樣即可方便路人,還會讓整個村人丁興旺,發家致富。
講述人:陳文默
地址:德田村2組
電話:23722857
4、飛爐古跡
明初(約1408年),神爐公的香爐從本境“飯桶寨”東面的廟廳遷至靈鎮廟。當時神爐公只是一個香爐,沒有神像,後來人們就設想為其裝一尊神像,但是心裏都沒底,不知什麼樣的形象更合適。過了很久,一位莆田的打鐵匠路過時聽說此事,比劃了一個左手拉風箱、右手拿鐵錘的姿勢說:就裝我這姿勢吧。這尊神像裝成以後,又稱武烈英侯神像。明代狀元莊際昌來此遊玩時,揮毫題上“飛爐古跡”四個大字,此墨寶今仍在靈鎮廟裏。
講述人:陳春德
電話:237722567
5、看山生子
西向郭氏長房三世祖郭敬五,因嫌無房份,準備出祖遠離西向,行至半嶺亭,遇一地理先生,問其為何歎氣,答曰:“沒房份,吾只生一子,吾弟生有五子。”先生曰:“別歎氣。”遂指對面五掌山說:你看龍向上走。二人緩步往上走,直至走到現竹林前祖宇位置。先生說,在此處建房很好。因此定址建屋,後來果然人丁興旺。
講述人:郭培文
地址:仙夾鎮龍美村14組
6、應媽宮的傳說
南祭嶺“應媽宮”內奉賈氏神位,香客有求必應,香火不絕,相傳有一次一縣太夫人前來拜求燒香,祈求她家小孩除病保命,果真靈應,縣爺見家人轉危為安,偕同夫人專程到此宮拜謝叩答。
“應媽宮”的由來,傳說明代末期,西向陳姓有一戶人家到浙江溫州做貨郎肩挑生意,時間一久,對附近人家家庭概況熟悉。他在溫州常住在一姓賈的老嫗家裏,並與其孫女結為夫妻。時過多年,思鄉念家,起貪欲,將店財洗劫返回家鄉。賈老少禍不單行,小孫女先入土,賈老嫗也痛苦離世,魂浮四方,入閩尋陳某報仇,化作一客經岵山過嶺頭,吾鄉境主武烈英侯化作隊官兵鎮守不允其入境,賈魂返向縣城隍爺叫冤求允,終陳某悔過以命後陳某家屬在南際嶺建宮供奉賈姓老嫗神位,以示為安之祈,取名“應媽宮”。
講述人:郭會堅
地址:龍美14組
電話:23724408
7、創人陡的傳說
創人陡位於仙夾鎮龍美村嶺頭角落岵夾古道嶺頭格下不遠處。早朝曾發生過兩宗殺人事件而得名。①清朝咸豐年間,永春州爆發林俊領導的農民起義,清政府調動官兵、民團鎮壓,邱公立背友組織殘殺義眾。②咸豐八年一天,知州陶綬錦和邱公立到西向辦案過此地,民間勇士行刺邱公立,殺死陶太爺,邱公立逃跑。
述人:郭侖海
地址:龍美15組
電話:23722678
8、蓮湖金交椅的由來
金交椅位於蓮湖角落,是早時明師指點一穴風水,山形像交椅一般,所以叫金交椅。
講述人:郭建宜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9、尾蛇坑的由來
發源于龍林頭,經嶺後金交椅,流入岵山北溪。來歷是嶺後前面一座小山形如蛇,在河邊上又有一些荒地且這條溪窄小,有人把它叫作坑,後來,人們取山形和坑,合起來便為“尾蛇坑”。
講述人:郭麗真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4968939
10、響天鑼的由來
響天鑼位於龍湖村嶺後角落的北部,是嶺後祖厝後的高山,當時有一位明師在這裏點一穴風水,山頂角一面鑼樣,俗叫響天鑼。
講述人:郭章哲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3906653
11、郭其祥
郭其祥,乳名發,生於光緒二十年(一八八四年),其父端桃,擅長拳術,善治瘋傷。在廈門創辦《春生堂》瘋傷藥酒行,中外馳名。其祥少年時期好交仁人志士;青年時代曾南渡馬來西亞、新加坡、麻坡等地經商。在此期間就有扶弱抑強好抱不平之舉,深得當地僑胞擁戴。時隔半紀年便回國配合宗親鏜培、會奪和會朝整頓、鞏固發展春生堂藥酒行,隔年在泉州增辦春生堂藥酒行分行,由族人相薦任分行經理。斯時,他仍好交重義,族人若到廈門均能得到熱情接待,有時還能得到他的資助。他曾任永春族外鄉合會主任,駐廈門主持常務工作,主辦《迫擊報》由垂煉任主編,曾任泉州、永春兩地民團鄉合辦事處副處長,隨後永春成立民團總局,他任副局長,當時軍閥混戰,他任保衛團副團長,多次拯救永春民眾。他曾任思明縣(今廈門市)國民黨務整理委員,永春族廈同鄉會常務理事。他一貫重視發展社會經濟,關心家鄉事業,在他的宣導下,鄉親們曾種植油桐數萬棵,並有志推廣全縣,但由於長年奔波,勞累成疾致中年謝世。
講述人:郭文相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3721143
12、郭會朝
郭會朝,生於一九○○年,在青少年時代,得堂親其祥之培養,到廈門參與春生堂酒行的經營管理,後任該行總經理。他在此期間不失時機地努力學習社會知識,廣交仁人志士,積極參與進步活動,一貫抑強扶弱。他首創《永春日報》,並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戰勝地方勢力出任國民黨永春縣党部書記長。他一貫愛民、愛鄉,熱心公益事業。四十年代後期,由於形勢變遷而移居臺灣經商,安度晚年。
講述人:郭金春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3919948
13、出米石的由來
在龍湖村龍林頭角落的出米石垵,有一塊出米石,自從有龍林頭祖先就有此石。這塊大石筆直,高約10米左右,寬
6米左右,在石壁中有兩圓洞,傳說當時一洞出米,一洞出鹽,可供國舅庵的三個和尚食用。有一天國舅庵和尚朋友來,和尚為了招待朋友,想多取些米和鹽,就去出米石洞口,拿一根竹子捅洞,沒想到,出米石從此停止出米和鹽了。
講述人:郭文相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電話:23721143
14、觀音山的由來
觀音山位於嶺後角落的東部,山形像人一樣,當時明師在這裏點一穴風水,明師說,觀音山、石頭、一屈水三尾麻,誰的子孫得到它,代代富萬家。由於山形似觀音像,所以叫觀音山。
講述人:郭貴庭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15、永春漆籃的傳說
根據《永春縣誌》(1990.
10版)和《永春十二都仙鄉郭姓族譜》記載,明朝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調福州左、右衛和興化衛等三衛士兵入永春屯田,其中有一個姓郭名進保的軍人,來到仙鄉從事開墾並且永久居住,“遂衍維族焉”。其後人分佈在現仙夾鎮的龍水村、龍湖村、山后村以及龍美村的嶺頭、庵尾角落等地方。
關於漆籃的誕生,據當地人口口相傳,
500年前,龍水村有一對夫婦,妻子善編制竹籃,丈夫精于漆藝。一日,丈夫為在山那邊種地的妻子送飯,提著的竹籃裏放著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條小溪的時候滑倒了,籃子打翻,粥從竹籃的孔裏漏得所剩無幾。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靈光一現,回到家裏,將桐油灰刷在竹籃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籃。《永春縣誌》也有相關的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2),西向(由於仙鄉位於縣城桃源之西,故在行政名稱上一度又名“西向”)龍水的油漆匠,把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後,晾乾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塗上生漆,製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以後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過30幾道工序製作,成為名貴的漆籃。”
也就是說,明朝永樂年間軍人郭進保到永春仙夾屯田約
110年後,他的第六代傳人創造發明了漆籃。
講述人:郭金鏢
地址:仙夾龍水村
電話:23723696
二、故事
1、西竹庵宮史略
西竹庵宮於清末年間由海內外族親集資建成,“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海內外族親共同捐資重建而成,該宮厝面用琉璃片蓋成,厝脊中裝有一個高大的葫蘆,四周鑲嵌著四條活靈活現泥龍,正面紅磚砌成,屋簷下則是栩栩如生的圖案,整個宮殿光彩奪目、金碧輝煌。殿內正廳排列著許多佛像:三尊龍樹大聖、上帝公、祖師公等。
講述人:鄭眾志
地址:夾際村七組
電話:23723908
2、鄭良士
鄭良士,自小聰明,飽讀經書,勤學苦練。康熙廿六年丁卯科鄉試中武舉第五名,康熙卅六年丁醜科會試中第五十九名。他熱心家鄉事業,在我村捐資創建上林祖厝。
講述人:鄭啟賢
地址:夾際村十五組
電話:23722795
3、炮樓的由來
解放初期,一些漏網土匪,擾亂社會治安,搶奪民財。為安定民心,特在49年於布兜山上建一座三層高樓,由鄉村組織民兵輪流值班,故而得名炮樓,流傳至今,炮樓尚在。
講述人:鄭金同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十二組
電話:23724225
4、旌義狀
狀文:鄭玉指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劂義,此旌。
臨時大總統孫文
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
作品來源:該旌狀原狀石碑收存於泉州市博物館,東里亭、東里鄭氏祖宇各一塊仿製件。
講述人:鄭金慶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村第 3組
電話:23722554
5、通德橋史略
通德橋位於夾際村水尾,早期村民為了出入方便,在溪兩岸鋪上木板。到民國廿六年該橋重新修建,改用石板橋,橋面較寬,可以通車。九五年因車輛載重經過,橋不堪重壓,十多條石塊全部折斷,再由旅港僑親鄭順偉先生捐資,用鋼筋水泥重新建設成水泥橋,兩邊加砌圍欄,並再立碑以表紀念。
講述人:鄭金礦
地址:夾際村十組
電話:23722334
三、戲曲
歷史沿革:我村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成立一劇團,曾演過《李闖王》、《狄青取旗》、《紅燈記》、《收租院》等,並創作了一些中型戲曲節目。
演出曲目:《李闖王》、《狄青取旗》、《紅燈記》、《收租院》等
服飾道具:古裝戲服、靴
伴奏樂器:二胡、嗩呐、鼓、鑼等
傳統演出場所:小學禮堂、大操場
傳承人:鄭慶沛
地址:夾際村四組
四、民間工藝
1、祖宇大廳公婆龕油漆裝飾
歷史沿革: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重建、重修祖宇熱潮,以求子孫後代,發揚光大,光宗耀祖。
工藝流程:
1)在雕刻木作上不光滑之處用漆面補平打磨光滑後,上第一道天然大漆。
2)第一道漆幹後,再打磨,上第二道、三道天然大漆。
3)打磨後再上安全漆,安上正金膜,使其光亮奪目,金光閃閃。
代表性作品:祖宇神龕
傳統題材寓意及用途:先祖神魂緊宿處(坐廳頭)
材料、工具:天然大漆、正金膜、明油、紅珠粉、補刀、刷子
傳承人:郭燦治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
2、佛像雕刻
歷史沿革:閩南地區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廳堂安放,以祈求家庭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工藝流程:取土根據土地公的形狀,雕刻成像,塗上道油漆,到光亮就可以,面部一定要粉紅色,身貼金、白頭發,白鬍鬚。
相關材料、工具:土、各種色彩油漆、黃金箔、刀子、刷子
產品用途:奉敬
傳承人:郭萬安
地址:永春仙夾山后 5組
電話:23722729
3、八腳古床製作
歷史沿革:古床用四根木柱支起,可用來套蚊帳,晚上睡覺一可防蚊蟲進入,二可避風,制床時不用鐵釘,在山區可以就地取材。
工藝流程:
1)將各種木材鋸成各種規格,一定要注意尺寸。
2)鑽孔
3)安裝
相關材料:選用優質杉木
工具:鋸子、墨斗、釵刀
產品用途:眠床
行規、習俗:供奉魯班
傳承人:郭邦能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二組
電話:23724206
4、沙金字製作
歷史沿革:適合於大門各種字體製作,貼上黃金箔、美觀又大方。
工藝流程:
1)先補平後磨。
2)上三道天然漆。
3)取大小相同顆粒狀的清水砂堆放平整。
4)再塗上三道的天然漆。
5)貼上24K黃金箔
相關材料、工具:天然漆、細土、清水砂、黃金箔、補刀、刷子
產品用途:金字製作
傳承人:郭金桂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五組
電話:23721916
5、金線條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80年代以前,農村青年結婚時都要裝飾一套傳統的新傢俱,裝飾時少不了在床圍板上分成圖案框,油上漆。框邊少不了拉上金線條,形成立體框,再畫上圖案,顯得美觀、大方,隨著社會發展、傢俱的變革,此傳統工藝幾乎失傳。
工藝流程:
1)用花生油拌松煙(正金線拌鐵仁粉)成硬糊漿。
2)用脫脂棉球沾糊漿,均勻地擦在裁好的毛邊紙上。
3)再把擦好的嵌上鋁臘或正金膜,用棉球抽擦,使全膜均勻沾在紙上。
4)把做好的金紙張訂成本子。
5)用鋒利小刀刹成線條,就可以使用。
相關材料、工具:毛邊紙、鋁膜、正金膜、松煙、鐵紅粉、花生油、脫脂棉、工具小刀
產品用途:裝飾材料
傳承人:郭燦治
地址:永春仙夾鎮山后村
6、熟桐油的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90年代前農村每家都需要傢俱和一些用品的油漆加工,以增加美觀和耐用。傢俱離不開傳統的桐油製作。隨著社會的進步,這門工藝也就逐漸消失。
工藝流程:
1)取生桐油倒入鍋中生火燒開。開始燒時,鍋面一直有白水泡出現,等白水泡消失後,證明油已開。
2)油開後,開始放入爐底粉和明譽粉,它們的重量是油的兩成,爐底粉放入以後,在這時會出現許多白泡。這時一定要注意,油裏有大股濃煙一定要拌散開,否則白泡一覆蓋、立刻形成固體。
3)白泡消失後,接下來又有赤泡出現,這時火應減小,等赤泡覆蓋鍋面三分之一時,開始停火,把油攪拌至涼即可。
相關材料:生桐油、爐底粉、明譽粉
工具:油鍋、油拌棍
產品用途:竹木製品的裝飾材料
傳承人:郭燎治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
7、竹編工藝——火烘製作與銷售
習俗沿革:取暖及婚嫁用
主要內容與形式:利用本地區出產毛竹進行加工、銷售。
民俗實物、資料:火烘
相關的技術、技藝及知識:取當地毛竹,鋸成長度1.6米,去竹青,破成寬0.5公分竹條,條數20條,大小一致。從火烘堡的凹處做起,竹條翻轉向下,形成中小面寬的圓形物體,較為美觀。
傳承人:郭科錦
地址:永春仙夾山后村五組
電話:23724309
8、永春漆籃的製作技藝
永春漆籃歷史悠久。《永春縣誌》(1990.
10)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2),西向龍水的油漆匠,把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後,晾乾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塗上生漆,製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以後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過30幾道工序製作,成為名貴的漆籃。”漆籃至今已有近
500年歷史。
永春漆籃影響深遠,她先在閩南一帶流行,成為迎神祭祖、壽誕喜慶、拜親會友等裝盛物品的器具或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隨著工藝水準的不斷提高,逐步從閩南傳到東南沿海、全國各地及南洋各埠,並被選送到義大利、波蘭、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個國家展覽,榮獲了輕工部全國旅遊工藝品評比一等獎和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稱號。在下南洋的閩南遊子心中,永春漆籃成了故鄉的象徵。幾年前,馬來西亞麻六甲市政府附近的一條街道兩旁擺放的水泥花盆曾經全部仿製成各種漆籃的形狀,堪稱一景,也是漆籃盛行東南亞的有力證明。近年,永春漆籃藝術又有發展,新增花色品種幾十種,並在傳統圓筒形基礎上創造出圓形、棱形、六角形、橢圓形等多種具特色的漆籃,備受群眾喜愛。2009年,永春漆籃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永春漆籃共有“制籃胚(竹編)、灰籃、油漆、繪畫、堆雕
5個工種33道工序,具體如下:
一、制籃胚(竹編)
1)砍竹:在竹林挑選生長兩周年以上、筆直的毛竹。
2)破篾:把竹子破成不同長短寬窄篾片或篾絲。
3)過篾:把細長的篾絲通過“劍門”,(一種專門的工具)使篾絲細而光滑均勻。
4)縛才:編竹籃的第一步,編成圓形的籃底中心部分。
5)編底箍:在圓形的底才基礎上編制籃身。
6)編籃蓋:根據籃底規格編成籃蓋。
7)卷嘴:籃底、籃蓋編好後收口。
8)扯腳:在籃的底沿編上籃腳。
9)插耳柄:在籃身插上耳柄便於提拿。
以上工序,統稱“竹編”。所成竹籃”。
二、上油灰
(10)煮籃胚:把竹籃置於石灰水中煮沸,防蛀。
(11)割篾頭:修削竹籃上篾頭以及對竹籃進行整形。
(12)篩細土:泥土曬乾,搗碎,用篩鬥篩成面粉狀細土。
(13)煮桐油灰:桐油放入鼎中煮沸,放入“路底、明譽”等物質熬成桐油灰。
(14)上油灰:把事先準備好的桐油灰塗抹在竹籃上,籃體的不同部位有較複雜的先後順序。
(15)修削:灰上幾遍油灰後,用劍刀修去毛糙之處。
(16)裱布甲:用紗布配上油灰貼在籃底、籃蓋和籃柄。
。
(18)貼紙樣:把剪好的有一定造型的紙樣裱在籃身、籃蓋的有關部位。
(19)上細灰:在貼紙樣的地方灰上三遍質地更細膩的桐油灰。
(20)磨灰:用砂輪石或砂紙把上油灰的地方磨平、磨光。
,顯出油灰造型。
(22)上烏油:桐油煮好後加入烏煙,塗油籃身內外的一些部位。
以上工序總稱“灰籃”,“灰”在這裏做動詞用,“灰籃”工序繁瑣複雜,這裏只挑大的工序講,若再細化,僅“灰籃”就有20多道工序。所成半成品統稱“烏油籃”。
三、漆畫堆雕
(23)曬漆:把髹也就是生漆放在曬漆板上曬乾水分和調製漆性。
(24)磨灰:把有黑油的部位用細砂輪石或細砂紙磨光滑
(25)上大漆:用漆刷在有黑油的部位刷上漆。
(26)牽金線:把金箔線牽貼在籃體上。
(27)曬籃:把漆好的漆籃放在溫和的日光中晾曬,繼續調製漆性。
(28)退土:用棉花沾瓷土粉塗在上漆的地方並來回摩擦,便於安金。
(29)堆雕:用“漆面(大漆和細土等製成)”在籃身上雕成各式立體圖樣。
(30)繪畫:用各種畫筆在籃體繪上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
(31)安金:在繪畫或堆雕的部位安上金箔
(32)朱紅:用朱刷把紅漆塗在挑掉紙樣的地方。
至此,漆畫堆雕工序完成,漆籃製成。
(33)包裝:用毛邊紙把成品的漆籃逐件包裝好,再裝入紙箱。
傳承人:郭金鏢
地址:仙夾龍水村
電話:23723696
五、民間美術
1、傢俱裝飾畫
歷史沿革:20世紀各家各戶都在傢俱上畫些花鳥來裝飾美化。
工藝流程:將各種傢俱填平、打磨、塗漆完整後,再畫各種圖案。
代表性作品:燕子、荷花
用途:傢俱、櫥門、廳堂、牆壁
材料、工具:各種顏色的材料,丹桂筆或各種大小筆
傳承人:郭金貴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
電話:23721916
2、漆畫堆雕
歷史沿革:為了漆籃的華麗、貴氣、先人就採用堆雕、描金、圖畫。
工藝流程:
1)堆雕:制漆面、印花型、粘籃朵、修花紋
2)畫:曬籃、退土、繪畫
代表性作品:大盛籃
傳統題材寓意及用途:迎神拜佛用
材料:土、清油金箔
工具:毛筆、尖刀、花、摸
傳承人:郭天真
地址:仙夾龍水村一組
六、農畜產品加工
1、鹹菜醃制技藝
歷史沿革:上世紀四十年代,仙夾的生鮮芥菜由於生在海拔高的地方,經霜凍品質優良,堪稱綠色食品,用芥菜醃制的鹹菜更是味香質甜,而且便於存儲。缺菜的季節隨取隨用,方便實惠,是各家各戶必備之菜。港澳臺胞也很喜歡家鄉的鹹菜。
工藝流程:取生鮮芥菜經太陽曬微軟後一層一層鋪在大木桶內加適量鹹鹽用腳踩踏至鹽浸入,醃制1--2天后取出放在竹竿上曬至六、七分開,再加鹽放入缸內密閉存儲。
相關材料、工具:生鮮芥菜、鹹鹽、大木桶、菜缸、竹竿
產品用途:做菜食用;長久存儲的鹹菜和白鴨做成湯,可退火解熱。
傳承狀況:祖輩互傳
傳承人:洪麗霞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美寨村四組
電話:23722818
2、新鮮芥菜幹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仙夾新鮮芥菜由於高海拔、高霜凍、無公害、純屬綠色食品且品質優良。六十年代以來,本地就嘗試用新鮮芥菜做成芥菜幹,除了自己食用,還可饋贈親友,饋贈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深受歡迎。
工藝流程:取新鮮芥菜,經太陽曬微軟後,放入大鍋內加水煮至七分熟,取出用手撕成小條放在竹竿上曬乾,切成小段高溫烘乾後即可包裝存儲。
相關材料、工具:新鮮芥菜、大鍋、竹竿、刀剪
產品用途:做菜食用,也可煮成菜乾飯,和排骨、鴨煮成湯。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傳承人:陳建新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美寨村四組
電話:23722026
七、古建築
1、蒼園祖厝的傳說
蒼園祖宇也叫做歪門祖厝,由二世祖觀諸公出資所建而成。據傳說大門先放正中,後改為放歪,子孫方能丁財兩旺。清朝順治四年間,流寇入侵搶劫並把蒼園祖厝燒毀,後來曾重新建成,幾次重新裝修至今。
講述人:鄭銀圳
地址:夾際村四組
電話:23722727
2、集慶橋的由來
集慶橋始建於清朝末期(約1811年),為便於鄉親生產、生活方便,本境僑親集資興建,橋墩橋板由花崗岩砌築而成,橋亭系土木結構,橋長13.8米,寬3.6米,故名集慶橋。
講述人:鄭金慶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 3組
電話:23722554
八、飲食習俗
蒸白果
習俗沿革:本村習俗,無論大小節日,家家戶戶都做最原始蒸白果,無論紅白喜事,用來祭拜、還福、謝年等。
主要內容與形式:是農村最傳統、最實惠,而且每個人都會製作的農產品。無論大小節日,家家戶戶用自己種的粳稻碾出來的米,拿來放在開水裏泡一下,拿到踏對房裏壓制,就可以做成好吃的白果。(原為手工製作,現有些工序由機械代替)
講述人:陳文禮
地址:德田村1組
電話:23722060
九、諺語三則
1、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龍:本村竹編工人將一根竹子一分二,二分四,然後再一庭一庭分下去達到節約材料增加效益的作用,得名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龍。
2、春霜三晚透,爛田可種豆:氣象諺語,如春霜連下三晚,就有出現旱情的可能。
3、乞食過溪行李多:常比喻平常看來沒啥東西,一旦要搬家或者要外出時,零零碎碎的雜物卻一大堆。
講述人:郭華廈
地址:仙夾鎮龍水村1組
十、俗神信仰
1、仙靈宮的由來
我祖顯仁公其父有燦公于明朝洪武年間由泉州清源山入永春萬壽護界口,後遷入水土坑,再移居內察落居。于明朝正統年興建一座佛廟,名仙靈宮,祈求合境平安,五穀豐登。
講述人:陳體茵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十一組
電話:23724277
2、昭靈宮的由來
習俗沿革:昭靈宮建于明朝(釓元1573年),位於本村水尾處,奉敬武安尊王等諸佛,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主要內容與形式:昭靈宮內供奉境主佛武安尊王、觀音佛祖、三代祖師、老祖天師等。
相關民俗活動:每年農曆正月擇吉,諸善男信女奉迎諸佛舉行“井主”活動,每年初一、十五日到宮祈求平安。
講述人:鄭連丁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村第一組
電話:23721305
3、深山宮(清水祖師宮)的由來
習俗沿革:位於仙鄉北部,坐乾向巽兼亥己,系西向陳郭肇基祖駐衍本土時為紀念族人同仁者之功德而塑像供奉。
主要內容與形式:宮內分別塑造清水祖師公像及其他佛像。
相關民俗活動:鄉親佛事、信仰活動
民俗實物、資料:佛像
講述人:陳永言
地址:仙夾鎮龍美村3組
電話:23723688
4、寒婆夫人媽亭(夫人亭)的傳說
習俗沿革:位於仙鄉東大門的嶺頭格,亭子雖小,卻佛光顯赫,據傳說,原來亭內尚有七品官揮毫拜題“保我後生”之匾額。
主要內容與形式:70年代因東里水庫管道的跨過佔用亭門口地,於1986年由港胞郭皇保獨資捐建新亭。
相關民俗活動:夫人媽佛亭,神光猶存,惠我族人,眾人信仰,香火不斷。
民俗實物、資料:亭及亭內佛像
講述人:陳春紅
地址:龍美村13組
電話:23724959
5、看灶君——神婆
習俗沿革:十二歲時,就開始作神婆。
主要內容與形式:農村中有供奉灶君的,說出屋名知人口幾人及家庭運勢。
相關民俗活動:當地每月廿九(農曆)灶君生日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永春、德化、南安都有人到她住所問吉凶。
講述人:鄭玉能
地址:永春仙夾山后1組
電話:23724864
十一、藥物
1、入骨丹——山棕子
習俗沿革:山棕子,生長在天柱山的“大石皮”山侖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好幾位骨科醫生千里迢迢來到此地挖掘山棕子,他們說是正宗入骨丹煮吊膏和泡酒推拿可治跌打損作,效果特好。
診斷方法:在師傅的指引下,本人曾用此藥治跌傷,也治癒數十人。
傳承人:陳德地
地址:永春仙夾東里十一組
電話:27167029
2、古瓜茶
習俗沿革:5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醫藥不夠發達,農村缺醫少藥,看病難,就有人嘗試用苦瓜和茶葉配製成中成藥,可治腹痛、腹脹、腹瀉。現在醫藥發達,這種土方法已很少有人去配製使用。
診斷方法:凡有腹痛、腹脹、腹瀉等胃腸不適者,服用苦瓜茶後,可藥到病除。
醫療方法:開水沖服。
藥物配製方法:取生鮮苦瓜
5斤,幹茶葉0.5斤,用石臼子將其搗爛後發酵1-2天取出曬乾,密封保存。
相關器物文獻:石臼子、簸箕
傳承人:陳珠英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美寨村三組
電話:23722478
3、青草治小兒驚風
習俗沿革:祖傳秘方
診斷方法:急性驚風、牙關緊閉、腳手冰冷、眼睛上吊,多發生小兒。
醫療方法:口服
藥物配製方法:取枸杞葉,銅錢,加正冬密,合第二遍米泔水。
傳承人:郭萬安
地址:永春縣仙夾鎮山后村五組
電話:2372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