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習俗)岵山卷

作者:  來源:永春文體新局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9日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習俗)岵山卷

2013-12-10

一、傳說

 1、“陳氏”開基小姑

永春縣岵山南陳是由校慰公入永春第15世孫諱畏公字德盛號優道公開基的。

優道公當時行至小姑吳阪突然天降大雨不停,夜晚無處棲身,宿在吳員外踏對舂米間,其夜,吳員外夫婦倆各夢得舂米間忽然發一株情樹。

早晨,醒來對語,同到舂米間一視,見一少年臥睡踏對舂米上,見其眉清目秀、一表少年,問其情由,留住幫工。見其工作勤快,性情忠厚,將其女(閨名信娘,號妙然)擇配優道公。

公既已立室成家,不便久居嶽父之家,自請獨立生活。當時離開兩袖清風,一無所有,隻在登坑有一間茅屋養鴨爲生,別無經濟。其時鄭姓在現群力小學地居住,人丁興旺,經濟富裕,觀優道公勤勞忠厚,待人和藹謙恭,常與他同伴飼鴨、結交友誼。

從登坑趕鴨群到後苦壟路遠行難,不如移居與他同住,招其在現大祖門口球場左畔築茅屋同飼鴨母。

公所飼鴨母每早拾蛋都生雙蛋,而鄭家晚上查鴨母有蛋,早晨拾無蛋,疑公人品正直,不緻貪盜。鄭家夜間鑒察至寅卯,其間鄭家鴨母飛過間,往公住茅屋生蛋,後再飛回。鄭家知此地非他所居遷往仙遊縣。

妙然媽氣量大,有德,是公認一位好內助,公當時在後苦壟飼鴨,遇一臭腳仙人日日來到公坐談。至午後媽送午飯,公將一碗飯分半同食。公吩咐媽備雙份,此人便不來;若一份他就來。其後,公吩咐媽備大碗共食,並招待回家。媽代他洗衣裳、洗臭腳服藥,他知公與媽爲人心善量大日後子孫一定發福,報答公知遇之恩。

公逝世,棺扶至鋪尾飛鳳山,天降大雨,扶壽人逃雨。雨晴回觀不見棺木,仙葬飛鳳穴,媽葬狗乳穴,而今得有子孫興旺,數萬之衆,乃公與媽之德。

講述人:陳金維

地址:岵山鎮鋪下村 7組

電話:23732418

 2、優道公夫人吳信娘

昔時服役制度,計口徵兵,三抽兩,兩抽一,信娘疼愛子孫,從不吐實。雖身受衙役酷刑,系雙乳吊于梁上,臉色發黑,仍不改其態度,所以黑面媽也稱吊奶媽。爲紀念她愛護子孫受盡苦難,仙逝後,乃塑其像一尊以供奉,因臉部黑色,所以呼之黑面祖媽,以旗鼓五音樂隊護請至大祖舉行祭祖,然後迎回原處。

陳優道,號妙然,小姑吳阪坑頭吳家之女。

優道出生僅六十五天,其父公茂仙逝,由其母李氏養育成人。他人才出衆,聰穎忠厚,知書達禮,勤勞儉樸,有識有爲,年十六娶吳信娘,生有四子,即長進、次友、三瑤、四治。信娘明事理,勤女工,鹿車相夫,家計充裕也。明洪武二○年調撥福州左、右衛和興化衛士兵二在邑屯墾田地七千多畝。永春之屯田始於此。合邑感其德,謂功。

天道甯優道公仙逝時,其長子末成年,其餘三子或年少或在提攜中。吳氏媽扶臨喪事,貞婦道,操潔冰清,潮葛淒其,志堅金石,含辛茹苦,撫育諸孤。嗣後諸孤相繼成人,家道日盛。不數年,增置田租四千餘石,四子分酞,或專埋搖役,或督人稼稿,或勤業詩書,各司其事,家政齊肅,有萬石居家之風。吳氏媽熊丸教子,不負其望,奏蘇民困,弘濟其功,鳳志酬矣,此語不謬也。

講述人:陳曉軍

地址:岵山鎮鋪上村13組

電話:23732418

 3、“陳”姓來源

黃帝後裔,以國爲姓。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爲姓氏,姓陳。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氏部落開始由遊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一部分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爲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遊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羨太臯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裏許有畫卦台且爲陳國君民遊樂之地。如在這裏登高望遠,二十裏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闆瓦以及古城牆的夯土層。

講述人:陳曉軍

地址:鋪上村13組

電話:23732418

 4、豬公巢

很久以前,嶺頭村井頭山有一家人,家裏養了一頭豬,準備祝壽用的,後來那頭豬失蹤了,並且失蹤了很久,一直到生日到的前一天,這頭豬就自己回來,這家人就把這頭豬殺來祝壽,不久人們發現那山頂上有一個做好的豬巢,所以人們都把那裏叫做豬公巢。

講述人:李代體

地址:岵山鎮嶺頭村 1組

電話:23731241

 5、仙媽看病

以前,桃場百二間,有一個病人請嶺頭靈興宮的仙媽去看病,百二間裏面全部點有燈火,仙媽對別人講,自己有法知道病人在哪一間,仙媽找到病人以後,仙媽派一種藥叫做“血傑”。百二間那裏的人說,根本沒這種藥,仙媽卻知道這種藥在哪裏可以找到,後來百二間那裏的人就依照仙媽所講的地方,即然真的在那裏找到這種藥,然後病人吃了這種 “血傑”藥,病就痊癒了,至今,嶺頭靈興宮的仙媽還有許多去找她派藥方。

講述人:李代體

地址:岵山鎮嶺頭村1組

電話:23731241

 6、仙媽之傳說

宋朝期間,仙媽是永春桃場人,化身於百丈岩,後來分爐到嶺頭村靈興宮。

講述人:李代體

地址:岵山鎮嶺頭村 1組

電話:23731241

 7、仙硿岩

仙硿岩始建于宗代,當時由於群衆信仰,自發籌資興建仙硿岩佛寺,當時香火不斷,寺邊有一處石書房,上邊有仙腳跡百貳階,大石洞等自然景觀,直至明代正德年間,被永春州府柴鏢所毀。

講述人:陳良瑞

地址:岵山鎮鋪下村

電話:23732418

 8、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鋪上村人。其父陳相與,其母洪氏合葬於旦嵌阪坑尾,榮祖少年時在仙硿岩一帶牧牛,兼采中草藥,行善好施,治病救人,跟寺廟裏的和尚相依爲命,深得香客的愛戴,晚年由於疾病,在安溪清水岩去世,後得道成仙。

講述人:陳良瑞

地址:岵山鎮鋪下村

電話:23732418

 9、草埔城

草埔城早時叫南壽寨,四面均是用大石壘成,沒有東、西、南、北門,據傳說清代年間,康熙皇帝一幫人微服南巡,隊伍來到南壽寨南門,遇見一群婦女跪在三間岸邊,迎接他們,當時康熙覺得很奇怪,又覺得她們很懂禮儀,很賢惠(其實她們是跪在澗邊洗衣服),他們一行人在寨內休息多日,便以公祖爲辦公地點,中廳厝作爲夥食房,石母厝作爲宿舍,據說康熙認爲一個帝王身住在寨內覺得有失身份,事後便敕封南壽寨爲草埔城。

講述人:陳良瑞

地址:岵山鎮鋪下村

電話:23732418

10、虎落山與深中大厝對放鞭炮

據說早年虎落山的地形像隻老虎,而深中大厝地形像一頭豬,兩厝大門相向。如果虎落山厝的大厝門燈掛在大門兩邊,像一隻老虎的兩隻眼睛,那麽深中大厝的豬便會被老虎咬去。後來深中大厝的人便在門口田造成像弓箭一樣的一條田岸,大厝後壘起六堆沙包像六個紅孩兒拔弓箭射向老虎。後來兩方協商規定,虎落山的大門燈不能掛在大門兩邊,隻能掛在下照廳邊。此後便沒有發生虎咬豬的事情。兩邊對放鞭炮,據說是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生”,是夜兩厝都演掌班戲,放鞭炮,爲了熱鬧,兩邊輪流放鞭炮,一直放到天亮。

講述人:陳淵源

地址:鋪下村 1組

電話:23732418

11、三橋九步的傳說

據說朝廷派欽差大臣南巡,此欽差大臣系福建人士,因懷念故鄉,九回到福建巡視,並沒有去其他地方巡視,皇上問及巡視情況時,欽差爲隱蔽自己所處地方,將現場的三橋九步情況回複皇上,皇上疑問三橋九步是否有通水,欽差回複三橋九步均有通水,並且讓皇上不必問及七三八四的問題,皇上深知七三八四是造橋的尺寸,如此一來,皇上便深信欽差是在如實巡視全國各地的民情,三橋九步也由此爲民間廣爲傳頌。

早年間,一條水圳源于鋪上池壩子,流淌向尾樹錦萍門口東南方向,下遊三片田園需用水,因田園高低不平,必須有三個流淌向,便在十字路口造三個出水洞,洞頂用三塊石闆鋪上,以便行人通過,這三塊石闆剛好九步。

講述人:陳金堆

地址:鋪下村 7組

電話:23732418

12、岵山別稱“小姑”的傳說

原先人們所說小姑是指居住在高山的陳姓族人,即“小姑”派。“小姑派”開基祖陳邕官太子太傅,因與權相李林甫不合被謫入閩。在漳州雲南驛路廂山居焉,斯時因築室備種鼓樓台,宏其苑囿州府參謗私建宮殿,誣爲道謀之罪,朝庭欽差大臣查處。時邕女在外爲官,有女金花,謂父曰:今日之事已無奈何,獨有得脫之路,唐人奉佛之舉在也,可將家宅變爲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焉。父思曰:“守去家舟吾穀,無赤吾族,可即上聞。”金花奉佛,號玄妙。得救陳邕帶全家三百餘口徏居海澄三都後水頭,仍任太子太傅職。爲紀念金花捨身爲尼救全家之恩,陳邕第十一世孫陳洪義官中軍校尉祀金花,分族永春小姑。他人即呼小姑派。自陳校尉15世孫陳優道因得好風水,陳姓大興。 “有自小姑萬二丁”就是說陳姓人丁興旺,因此岵山平原大都爲陳姓族人居住。“小姑”原指陳姓族人,久而久之指代岵山地名,後來“小姑”變爲岵山地名的別稱。

講述人:陳敬愛

地址:岵山塘溪村

13、西陵宮

西陵宮又名吳阪宮,是岵山久負盛名的宮廟之一。建于明初,原是吳阪吳姓書房。“西陵社學”是岵山明初僅有的三所社學之一。後吳公祖師在1108年于舟山化身成佛。吳姓及岵山衆信徒從舟山恭迎回岵山供奉在此。才把西陵社學改爲西陵宮。西陵宮裏現供奉吳公祖師,廣應尊王、司馬聖候、靈通舍人。因吳公祖師靈應,有求必應。特別是爲民除災,派藥治病,被譽爲先生佛,宮裏懸掛明、清時期“大神光”、“追蹤采藥”等上十塊匾額足以說明。西陵宮香火一貫旺盛,僅每年四月、八月衆善信叩謝戲達兩個多月,在西陵宮管委的主持下,每年把叩謝樂捐款用於造福人民。如鋪設環村水泥路、增添小學教育設備、爲老人送溫暖、贊助貧困學生學習費用、支援災區等。

講述人:陳敬愛

地址:岵山鎮塘溪村

14、塘溪的由來

“塘溪”地名的沿用至今有百餘年曆史,原地名叫田頭。“塘溪”是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岵山溪從西北向東向流經現塘溪境內。有一急轉彎,溪水流入地勢低窪地,並積成一大水塘,再向東南流去。隨著時間推移、低窪地形成的水塘泥沙沉積,地勢逐漸升高,迫使溪流漸漸移動改道,原水塘形成了荒埔,後來,人們在此開荒造田、蓋房,並形成街道。此街道被人們叫做“塘邊街”,改道的溪叫“塘邊溪”,人們習慣將此處叫爲塘溪,民國時期此處叫塘溪保,新中國成立後先叫塘溪鄉,屬第五區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爲塘溪大隊。1984年改爲塘溪村沿用至今。

講述人:陳敬愛

地址:岵山鎮塘溪村

15、五峰岩、石城寨之相關傳說

五峰岩:

 1)有關傳說:清朝永春知縣柴標,幼時家境貧困,常以木頭雞腿在人前啃食,外人信以爲真,以其家境貧窮認爲必是偷竊,雙方在佛前博杯,竟是三信懷,柴標認爲佛委曲他,發誓日後出頭必毀佛。柴標任永春知縣,果真發動毀佛,各地佛公集中到吾峰岩宮,掛牌五峰社學,以學校名義避過一劫。

 2)吾峰岩宮敬奉佛公有:清水祖師、武安尊王、柯公、伽藍、三代、法子、司馬信候

 3)有關祭祀:二月初二、五月節、七月半、十月初二、四次福、八月十八祖師掃墓、與石城寨同。

石城寨:

 1)有關傳說:小宗邊土星附地汪處,姓汪的造反,造雞雞啼,造狗狗吠,紙人成真,蘆葦成箭射到皇帝金交椅,皇帝派林蕭二元帥領兵進剿,按聖旨應抄家滅族,當時林蕭二元帥認定罪在汪家,剿滅汪家,沒有株連九族,林蕭二元帥沒有按聖旨辦事,沒有回朝繳旨。過後當地群衆感念其恩,把林蕭二元帥造成佛敬奉。林蕭二元帥來永春時,在石城寨歇腳,留有石馬槽,傳說天幹旱時從未幹枯。

 2)敬奉佛公:林與蕭二元帥

 3)有關祭祀,與五峰岩宮同:二月初二、五月節、七月半、十月初二、四次福

講述人:陳敬愛

地址:岵山鎮塘溪村

16、文溪村的由來

宋朝時,朱文公帶差使坐轎首次來我村探望好友陳布衣。從南石沿溪山路而行,觀看沿途山川,真是走近一看,原來是三道溪水沖入蔗簡潭發出的響聲,他說“金猴水上樂歡呼、內中必有文章、裏面定有聖人”。與差使步行,續視此溪,又發現溪中石似硯,豎一條石柱、上尖而圓,像支筆,這是古人言之“文房四寶”,朱文公很高興,一路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到好友陳布衣家中。陳布衣早在門口等候,見到時,說:“聖人到此寒會,爲何步行而不坐轎?”朱陳述路中奇觀後說“真是好文章”,以後,陳布衣把這喜事告訴鄉親,大家都說聖人說得好,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文溪”。

講述人:鄭意明

地址:岵山鎮文溪村

電話:23732122

17、文章庵

文章庵始建於清代,原先在我村龍頭草埔大楓樹外經常出現佛火,有人進香佛保平安,並設香爐1個。後來,一夜之時,香爐不見了。第二天,有人發現此香爐在山凹裏,此地悠靜,四面山峰環抱,風景更美。傳說這佛顯靈,出現飛爐,說明佛神要在此生慲。從那時起,信佛人更多,不久就興建一座庵,當時此地叫文章,故稱爲“文章庵”。

講述人:許世輝

地址:岵山鎮文溪村

電話:23731123

18、潘山岩

我村南溪潘山岩,位於南永交界半山中,地勢險要。是個獅子搶球形的佛門聖地。潘山岩始建宋朝末期。當初,南溪人夜間經常看到三盞佛火,仙人來時吃幹糧,後把筷子插入該地土中,經風雨滋潤後,這筷子長成“四角竹”,就是當今潘山岩的四角竹的由來,仙人經常來此地,成了五盞佛火,南溪人就經常前往此地求平安,建成岩寺,以山名潘山爲名,故命名爲“潘山岩”。

講述人:曾昭托

地址:岵山鎮文溪村

電話:23737632

19、員渠公墓葬

員渠公逝世後,葬於內蔣(現五裏街蔣溪村),風水穴號“能天蠟燭”,地勢外形像一支蠟燭座,風水好在有一個燭座,燭座凹字形,蠟燭不會溢出,表示燈火長旺。員渠公精通地理術學,據說此風水能讓人才輩出。據傳說員渠公當時擔心風水地在外鄉裏,恐怕風水被他人奪去,他深思熟慮,做了埋伏,在蠟燭凹四周埋有一千白銀。

後來四房孫不肖,把該墓地賣給徐山顔(現桃場顔),顔氏人重新造風水,他們挖到白銀,燭凹風水即被破壞,他們貪心,繼續向四周挖,燭凹深陷,飛出七隻烏鴉,其中一隻被挖墓人打著腳,後來桃場顔入葬後,桃場出了一個跛腳進士。

後爲員渠公骨灰棺材遷到文溪與其大夫人合葬,風水穴號“渠上燕”。

講述人:陳華南

地址:岵山鎮茂霞村

電話:23734320

20、後頭寨

員渠公,諱名思澄,字希清,生於明朝西元1542年,卒於1609年。員渠造後頭寨時,當時後頭寨是其第二夫人曾氏娘家的山地。成親後員渠公要再建新房屋但無適宜土地,當時曾氏娘家山地廣闊,其嶽父答應除了後頭山外,任其選一山地建寨。以前山地樹林茂盛,分不清方向遠近。員渠公雇轎子擡其嶽父繞了一大圈,後繞到曾厝後頭山,其嶽父同意,山地即定下來。
開始造寨時,其嶽父聽到砍樹聲響亮,順聲而至,看到員渠公造寨竟是在自己的後頭山,認定員渠欺騙他,決定告官處理,員渠公聞訊後,一同前往縣衙,途經岩尾籠深田,因田岸窄,轎子不慎傾斜,其嶽父被傾入泥水田中,轎邊的員渠丈人的兒子不知所措,員渠公不假思索,鞋襪沒脫即跳入深田扶起丈人,其嶽父感慨,兒子不如女婿,就此不告女婿,給予員渠公在該山地造寨。

講述人:陳華南

地址:岵山鎮茂霞村

電話:23734320

21、娘傘坪的傳說(亦又稱尿山坪)

據傳說,北農年間,朝廷派楊文廣元帥率禦林軍入閩平(滅)閩南十八洞(均屬山寨),小姑蓮花寨是屬十八洞山寨之一。爲攻打蓮花寨,楊文廣元帥在蓮花寨腳即和林村後壁坑山坡(197地質隊東邊)安營駐紮,指揮攻打蓮花寨(蓮花寨傳說另述),後來鄉民就把該地稱爲“娘傘坪”(意爲大元帥出征時帶“娘傘”)。

另有一種傳說,後壁坑山坡爲何石頭多,是因爲古代地理先生認爲在此築一堤壩,將山水引流縣城方向,小姑就會出“天子”,因此,當地官員就組織鄉民在此築壩,欲將水引流城關,不料一場暴雨將壩沖垮,小姑就出不了“天子”,石頭沖散在這山坡上,成爲羊吃草拉尿的地方。群衆就將此地叫做“尿山坪”。到底是哪種傳說正確,無從考證。

講述人:陳清海

地址:岵山鎮和林村5組

電話:23731551

22、水尾寨

現文溪在很早以前叫文章,後改爲磨漿,再後來改成文溪。據講述人講文溪水庫壩岸未建時,文溪水、北溪水往南石方向直流,兩溪交界處有一小丘山,好似一塊磨盤,四周群山環抱像似一隻水桶的桶邊圍住,當時有兩位官員經過此地,看到這種地形說到“文章人很窮,是因爲文章有桶邊沒桶底,文章人有磨才有漿,文章該叫磨漿” 。又說:“石竹旗有一隻倒趴獅,倒掛在水尾寨,頭朝文溪,吃文溪人的飯,尾朝樹林,故文溪人會窮。”後來,文溪水庫建成後,磨漿人漸漸富起來,磨漿改爲文溪。

講述人:陳煙元

地址:岵山南石村4組

電話:23732418

23、邱厝陳氏祖墓

在很早以前,邱厝人很紅,小孩讀書請一位姓陳的私塾先生(現岵山茂霞下竈人)教,對私塾先生的態度不好,處處欺負他。有一位地理先生和私塾先生平時有來往,看在眼裏,心中不平,有一日對私塾先生說:“你要不要風水?”先生問:“你有辦法?”地理先生就如此這般教他。到後來,私塾先生的父母死後,也有人說是他本人死後,由他的子孫請擡棺人把棺材擡到邱厝處,當時邱厝那裏有一條牛路溝,到牛路溝時,死者的子孫假裝鬧矛盾,鬧得擡棺的人把棺材放在牛路溝中,沒辦法隻好換擡棺人。到第二天,死者的子孫再到邱厝牛路溝看時,棺材已被攤開,蟻造上泥土,死者的子孫借機向邱厝人借鋤頭、畚箕,隨便挖些土把棺材葬埋,有人說棺材葬後第二天,邱厝的雞不會啼,狗不會叫。沒多久邱厝就敗,人也逐漸少了。

講述人:陳志高

地址:岵山鎮南石村14組

電話:23732418

24、聖祖媽有關祭祀之傳說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是聖祖媽的生日。每七戶爲聖祖媽誕辰“佛頭”,在七戶中在聖祖媽面前“博杯”,連信“三杯”的戶爲“正頭”,正頭帶領七戶佛頭負責當年聖祖媽誕辰的所做佛事。

本甲的所有戶數分爲5延祭祀“菜碗”。聖祖媽誕辰要叫道士觀燈做醮。從8月初一前一日所有“佛頭”在“正佛頭”的房子正中(大廳)結壇,後用銅樂器迎請全境神明坐壇。在本日還要搭好戲台,當晚做頭人先演高甲戲一晚,並將第二日(初一日)聖祖媽及全境神佛巡洋所需的擡佛、敲鑼、打鼓等人員安排好。

八月初一子時起,道士、笛子司、打鼓司及打鍾司,還看拾菜碗等人員,由道站尊起鼓,觀佛燈開始,放大禮炮、鑼鼓風、吹和笛子風、道士的咕“克”風連成一片非常熱鬧。接下道士伴著樂器開始發“文書”、請天上神明、“豬公”,分配第一“菜碗”,至第五延的菜碗輪流。到道士做完佛事(每延時間約一點鍾)。直到早晨7點正,要出佛巡洋,各就各位,先放“防槍”,至前旗、彩旗、大鼓吹隊、所有的樂隊、鼓隊吹、最後擡佛隊,排成一條長龍型的巡洋隊伍,從北溪頭到苦菜壟來回巡玩一趟,所到之處有排敬桌迎敬,請神佛保佑全家人平安、事事順心。到下午四點前巡洋完畢,把神佛請回壇中,各家各戶的菜碗排好,本屆的“佛頭”向全體的善男信女提出明年的有什麽新的提議,然後開始做總敬,各家各戶的善男信女進行拜佛祈求全境人口興旺,平安順利。後道士伴著送神,放禮炮。

新舊“佛頭”再拜本鏡佛,進行交接程式,舊頭將明年的一切需用材料給新頭。各家戶的善男信女各自回家,等待今晚看高甲戲。

講述人:許碧沛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北溪村

電話:23739117

25、許氏入北溪

根據許氏的有關記載由許氏始祖尾公,從晉江湖厝十一世祖許成公,其第四子十二世祖尾公,分居岵山(前小姑庵邊)台祖邊(現時的群力小學邊)安居,由於始祖尾公以放鴨爲生。逐漸把鴨群移到頂北溪(現時北溪村)長期放養。在球墩上蓋座草房居住,後就在這球墩前蓋祖屋一座(叫太嶽堂),屋後坐北是一座獅子山,現時獅口流出清泉(現時的聖泉)。前面向南是一座細長的小山侖,謂稱是“一條活蛇”形,長期幹旱、蛇口都流出水來。這座許氏始祖尾公的祖屋就永遠居住下來。開荒改良田,種地,代代以農業爲生至今。

講述人:許碧沛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北溪村

電話:23739117

26、蓮花寨

蓮花寨位於岵山鎮東山的一支山脈尾端,海拔 500多米。據傳說,在北宋年間,有一夥山賊在此建寨駐守,四周建築堅固的石頭圍牆,隻有一個寨門,方圓數百平方米,周圍山高壁陡,易守難攻,寨內掘窯洞住宿(現還有洞的痕跡及碗片、鐵片)。山寨賊經常下山搶劫民衆財物,大吃大喝,搞得民不聊生。後來,朝廷派楊文廣元帥率禦林軍來閩南平(滅)十八洞(均屬山寨賊住地),在攻打蓮花寨村,經多次攻打,均破不了寨。據說,該寨是“活穴”,能升能降,攻時則升,不攻時則降。後經地理先生指點,用計破其“風水”,即沿東山尖方向挖十二條溝槽,用鋼針黑狗血潑下,結果活穴不活了,不會升降了,楊文廣就一舉攻下蓮花寨,大獲全勝,平了山賊。民衆從此安居樂業。日前,山寨仍保留較完整。

後來,因該寨是風水寶地,成爲附近鄉裏佛廟正月“請火”取“聖火”(揭火)的地點之一。

講述人:廖玉表

地址:岵山鎮和林村五組

電話:23731487

27、白雲岩

白雲岩,位於龍閣村西北,山峰雄峙怪石嶙峋,樹木蒼翠,從其巔遠望數十裏,有一覽衆山之慨,山下地脈蜿蜒,峰環路轉,是一鄉之障也,其山勢懸崖峭壁附葛藤始能上,山尖直線稍下數十米處天生平地一片,橫縱幾十米,白岩寺就屹立於此。寺背後峭壁上懸有兩塊巨石,形成大口開,猶如一頭活的“向天獅”。

據老輩人講,白岩寺乃龍閣四世祖碧峰公重建,其爲紀念公之恩德,將公主牌常立於寺廟祭祀,後又崇奉《觀音佛祖》,欲保境護民,然事與願違,原來寺廟祖成爲龍閣陳氏神祠之主宰,佛祖顯赫,佛力無邊,香火越燒越旺,還傳說跳神在田間幹活會突然不知不覺連蹦帶跳到白岩來爲信徒排憂解難,指點迷津。相傳,岩寺正廳冠頭聯夜間其字型幻影能反複浮沉閃耀。延至文化大革命,寺廟被毀,幸得港親多人捐資,族親響應再建,比往日輝煌,近年來岩寺規模不斷擴大,更完善,石階步行路,水泥路暢通,日夜香火不熄,遊客、信徒停時不停日、夜晚燈光照耀全村,已成爲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講述人:陳章級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龍閣村

電話:23734357

28、黃墘岩

磻溪村黃墘岩是一處環境清幽的旅遊景地,供奉著觀音佛主等,黃墘岩原址建在現停車場位,據老輩人講,原黃墘岩由一位和尚看守(現有石“和尚”尚存)。因年久失修倒塌,當時岩邊有居住一位墘峰人氏,爲今墘峰古室(內中供奉著由黃墘岩倒塌後搬遷入的觀音佛主等)。至今已有幾百年曆史,大約明朝年間始建,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及曆史印跡。如“仙足印”,“祖師爺腳印”,“李佛主”,“姑娘墓”,“石棺”,“和尚墓”等衆多旅遊勝地。據有關人士觀看地形,黃墘岩該山形地勢屬“獅形”,後山滿布百年老樹,但供奉著觀音佛主正殿屋頂從不沾樹葉,是一道奇跡的景觀。

講述人:陳文琴

地址:岵山鎮塘溪村四組

電話:23733136

29、陳莊墓

陳莊墓位於岵山磻溪村獅山,該處原有一座姓林人家的厝,風水很好,陳莊爲了得到此風水,就請一個地理先生騙他遷到另一邊(現“安福堂”停車場邊),林家遷過去以後,慢慢衰敗,原風水被陳莊所得。

講述人:陳清漢

地址:岵山鎮磻溪村二組

30、義士陳馬武

相傳陳馬武——馬武楊系磻溪村嶺邊人民,生於清朝晚期,此人力大無窮,能力舉千斤。當時腐敗(清政府),外國侵略者欺壓百姓,埔頭村農民林俊組織百姓起義,馬武楊也參加了起義隊伍,並封爲先鋒,征戰各地,爲農民伸張正義。後由於清政府派兵鎮壓,在尤溪以失敗告終。

講述人:陳文琴

地址:岵山鎮塘溪村三組

電話:23733136

31、苦菜壟由來

據傳苦菜壟角落,從遠處看,這個村落酷似交椅形,早年很多風水先師,認爲是風水寶地,紛紛到現場查看,可到現場又找不到穴位,感歎之餘說,“真是苦害人”啊!這樣一代一代相傳,從“苦害人”轉變成“苦菜壟”。

講述人:郭從義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北溪村

電話:23739118

 

二、故事

 1、文溪革命烈士

1932年5月,我村數人到安溪參加革命,11月,革命發展到我村,並成立“詩山區”。1933年9月,縣委書記李劍光兼任紅二支隊政委,在文溪開展革命鬥爭,組織遊擊隊,開辟岵山,殲滅民軍陳仍欣,在數次的革命鬥爭中,陳唱和許魚等四人壯烈犧牲,解放後,政府追認爲烈士,並在我村半路坑路頂建個烈士墓 ,故稱“文溪烈士墓”。

講述人:許招才

地址:岵山鎮文溪村

電話:23731125

 2、一夜架起三落厝

一座古式的平屋,有三廳三庭,進大門是下照廳,正中央是大廳,進後部是後落廳,大門前是門口庭,大廳前是大廳庭,後落廳前是後落庭,這就形成了三落,左右兩畔並築有護厝,俗稱三落兩邊護,大小三十六間,面積千餘平米,土木結構,厝頂雙翹脊,在光緒時代興建,距今都有百餘年的一種鄉村古民屋,居住者都是兄弟多人口多的大家庭,而且當時富有財源才選取建造這種厝體,厝外周圍有廣闊的秀土且種植小岵特産的荔枝果樹,粘土夯實的牆體,堅固隔熱,冬暖夏涼,厝前有水井,水源清澈,厝邊附築土礱和踏碓間,用來礱谷舂米。這種的三落厝在小岵僅有三、四座,至今尚存比較完好的應該是檺仔林腳的三落厝,屬和林村。近泉永德舊公路旁,從厝型看和別處的三落厝相同,細看卻有一項獨特之處,即是右側的廳仔,其緣故曆來鮮爲人知,早時爭奪風水,各有變術,也很有奧秘,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假意先在偏西方向擺布好像是下照廳,等到別人在同方向的前面動工的厝定著後,再擇定日子,集約建築師和工人,一夜之間將預先備好並寄在杉行的樑柱屋架搬到工地,在自耕的番薯園中按擇定偏南的朝向架起三落的柱梁,所以有“一夜架起三落”之稱。早時建厝登梁的時辰都先保密。當天幾個媳婦隻知當晚其一點鍾要煮好許多人吃的飯菜,尚不知何事,也不敢問長輩。這間朝西的廳仔曾作爲私塾課堂,供臨近子弟入讀,聘請德化塗先生執教多年。這座建於光緒二十四年距今百餘年的三落厝,居住者因當時民軍戰亂,多數人逃往南洋謀生,繁衍海內外子孫數百,人才輩出,六十多位大學生,宣統三年先輩陳禮埔是印尼爪哇士甲巫眉中華商務總會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陳礽厚在印尼萬鴉佬與尤揚祖先生合辦“協豐永樂”公司,五十年代陳晉柔任印尼萬鴉佬華僑總會主席,近代陳志榮曾出任國家派駐外國大使館秘書。

國家改革開放後,海外親人經常有人帶後輩返鄉探祖,對她前輩住過的這種古式三落厝和踏碓,感覺稀奇又興趣,特別對她前輩住過的房間和睡床更有親情,都要坐在床上拍照留作欣賞。有“永興堂”三落祖厝在,南洋的親人更想帶後輩返家鄉來探祖,因爲這是遊子的根。

講述人:陳文慶

地址:岵山鎮和林村 6組

電話:23887730

 

三、歌謠

農民詩歌(春耕四首)

桃李開花是春天,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耕生産在眼前,適時耕作莫等閑,浸種下種細安排,汗水浸得泥土香。

育好壯身是關鍵,身披春光忙溶田。

人強馬壯鬧春耕,親幫親來鄰幫鄰,你追我趕齊爭光,不誤季節搶時間,咱的汗水似甘霖,心兒緊貼田間裏,禾苗潤得笑開顔,奪取更大豐收年。

講述人:戴永送

地址:岵山鎮南石村

電話:23732418

 

四、諺語二十則

 1、六月芥菜假有心。

 2、新車舊犁媒值古夫妻。

 3、汝是本事沒一絲,阿裏不值歸糞箕。

 4、老鼠哭貓假真心。

 5、偷吃雞健北內知。

 6、老鼠吃油目前光。

 7、鈎籃來、手翹去。

 8、鴨母裝金都是扁嘴。

 9、一面光光、一面生毛。

10、寵狗會爬竈、寵子會大不孝。

11、人心肝、牛北肚。

12、路頭燈芯、路尾鐵鍾。

13、豬仔養大不認豬哥做劉耙(老爸)。

14、七月半鴨知死不知跑。

15、做工哥免興豪,汗水那幹錢就沒。

16、山中沒鳥、屎公雀爲王。

17、腳踏馬屎飯客氣。

18、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

19、厝內沒檜反家鑼。

20、自己殺賺北內。

講述人:陳大泉

地址:岵山鎮鋪下村

電話:23732418

 

五、民間祭祀儀式音樂

鬧台鼓

曆史沿革:鬧台鼓創辦的初衷和其他地方一樣,爲了農村中迎佛、送葬等熱鬧助興所創,鬧台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表演形式及特點:由鏑子、柏鼓、三拍子(口強、口強、口強咚、咚、咚~~~),按旋律演奏、結束時柏鼓配鼓子(按四拍子ⅹⅹⅹⅹ)後以三項疊拍告終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樂器有柏鼓、鼓子、鼓架(鼓的組成),一副大鏑、一副鏑子、一個空鑼、一個西鑼、二支大吹(王)。表演者服飾整齊、統一即可。

傳承狀況:現在本村組建了8人的鬧台鼓隊,購置了樂器。每逢慶典、節日進行表演。

相關活動:適用於婚喪喜慶等活動,如迎佛、送葬等。

傳承人:陳建州

地址:岵山鎮磻溪村八組

電話:23733549

 

六、生活習俗舞蹈

拍胸舞

曆史沿革:鄭元和上京赴試,路過蘇州之時,遇上美女李亞仙,身上銀兩被李亞仙花光,無路費可往京城、故四處求乞,與當地乞丐相處,爲了乞討更多錢財,故自編自跳拍胸舞,再見李亞仙時,李亞仙勸他努力讀詩書,再上京赴試,中了狀元。後成爲本村舉行較大的活動中的表演節目,熱鬧非凡。

表演形式及特點:拍胸舞由五名男性和幾名少女組成,男性四名赤膊穿長褲,頭戴草圈,一名男性手拿一根有柄帶球,又名“貢球”,幾名打扮小女、面對拿球這人,圓形跳舞,隨伴樂器同時演奏,其曲、歌爲“三千兩金”,還有一女的裝“雞婆”。開始兩手一掌,右手打左胸,左手打右胸,右手打左邊大腿,左手打右邊大腿,身子蹲行,按下依此動作進行。

道具:草圈,一根有柄之球。

樂器:笛子、嘯、二胡、三弦、琵琶等

服裝:少女和拿球的服裝應出色、豔紅。

舞蹈音樂:三千兩金

傳承狀況:現在會唱、會跳、會拍得人很少,年輕人想打工掙錢等。

相關活動:隻有重大喜慶日子才有表演。

傳承人:陳孫足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文溪村 2組

電話:23735941

 

七、燒造

造瓦

曆史沿革:此手藝在茂霞村流傳時代久遠,民國年代,茂霞村瓦窯由陳棟梁經營,聞名鄉裏,83年茂霞9組又興辦一個瓦窯。現僅有茂霞9組這個瓦窯在生産加工。瓦廠蓋的屋頂,可以曆經一百多年不變質,房屋冬暖夏涼,以前皇宮起的房屋都以瓦片蓋屋頂,式樣雄渾壯觀,別具特色。

工藝流程:

 1、挖水田下的泥土,先剝去表土,挖底下的泥土。

 2、牛踏泥土,將泥土放在一個園形的土堀裏,牽大水牛踏一天。

 3、造瓦:造瓦工匠逐塊造瓦,逐層篩沙。

 4、燒瓦:瓦片陰幹後裝入瓦窯,用柴枝或煤燃燒4天左右,觀火候到後停止燃料,封窯,窯頭灌水,冷卻後出瓦。

相關材料:泥土、沙、粉沙或粗糠灰

工具:瓦鬥、手弓、土弓、瓦鬥刀、夾尺、線

産品用途:用作蓋房屋屋頂

行規、習俗:瓦片裝入瓦窯後,要備辦菜碗祭拜土地公,以求燒瓦成功。

傳承狀況:茂霞9組瓦窯,現有造瓦工匠12人。

傳承人:王國濱

地址:岵山鎮茂霞村 2組

電話:23731052

 

八、編織紮制

苧麻布織造技藝

曆史沿革:上世紀70年代以前,農家常種苧麻,婦女把它織造苧麻布,一般人夏秋季的衣著都靠苧麻布製成,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機織棉布逐增,連木織布機也隨著消失。

工藝流程:種收苧麻;製作苧麻線;揪糊理線;梳理上機;織造苧布;漂洗染色。

材料:苧麻

工具:椎織布機

産品用途:制成衣、褲、蚊帳、收割稻穀的布埕、布袋

行規、習俗:農家男人下田地,婦女織布。

傳承狀況:以往農家婦女都學織布工藝,隻是技術産品有高低。現代人生活水準條件好,不用土辦法織造,70年代後出生的人不懂此織造方法。

傳承人:郭吹

地址:岵山鎮龍閣村4組

電話:23736368

 

九、農業生産習俗

岵山荔枝

習俗沿革:岵山荔枝種植曆史悠久。宋代大政治家、文學家蔡襄出任泉州大守時,嘗到烏葉荔枝,覺得其味較之興化荔枝尤佳,連聲稱贊。後來蔡襄就將永春烏葉荔枝列爲名種,載入他的專著《荔枝譜》。茂霞村的烏葉荔枝更以色、香、味俱佳聞名遐邇。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均種植荔枝,近年來村民大量擴種,全村現有荔枝4000多株。

主要內容與形式:烏葉荔枝,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甘醇,肉細,爽滑可口。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常食荔枝,能補腦健身,治療瘴癘腫,開胃益脾,幹製品能補充元氣,爲産婦及老弱人士的補品”。荔枝的果殼、果核可入藥治鼻、療疝氣。除鮮食外,還可以焙幹,釀酒作藥,或加工成罐頭,是福建省的名果之一。

民俗實物、資料:茂霞村現有荔枝樹4000多株,最古老的有荔枝宅一株荔枝,有400年的曆史,2008年量15擔。

相關的技術、技藝及知識:荔枝苗,採用高壓嫁接、種植、壓梢、修剪、噴藥、施肥。

講述人:陳文培

地址:岵山鎮茂村8組

電話:23733440

 

十、原始信仰

和林基督堂的曆史沿革

習俗沿革:岵山基督教有兩個聚會點,一個在和林村 8組,一個在龍閣內田角落。和林基督教堂建於1920年,當時任國民黨團長的陳春光興建的。由五裏街大同教堂派牧師來傳道。“文革”期間停止活動,1983年5月再恢複活動,現有教徒20多人。

主要內容與形式:堅持每星期下午聚會聽牧師傳道,主要內容是《聖經》、《聖詩》兩本,教友喪殯按教堂儀式操辦者,由教會發動教友前去參加祈禱、吊喪、送葬,並各送禮金或助喪費100元。逢年過節開展慰問教友老人及扶貧等活動。

相關民俗活動:有較完整的《聖經》,《聖詩》等書籍。

民俗實物、資料:目前,實際信仰者有20多人,而聽傳道者有近幾十人,多數爲老人,少數爲中青少年。

講述人:陳光敏

地址:岵山鎮磻溪村12組

電話:23732418

 

十一、俗神信仰

 1、祭拜發祖公、仙媽的過程

祭拜發祖公的過程: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三,就是嶺頭靈興發祖公生日。那天,嶺頭村的家家戶戶都要去給發祖公祝壽,每家都要買很多的祭祀品去祭拜,讓發祖公能夠熱鬧、高興,這樣發祖公才會保庇弟子們一生平安無事。

祭拜仙媽的全過程:農曆正月初二,每家每戶都要有人去靈興宮請仙媽到全村繞一圈,全村分爲五個角落,這五個角落都要擺上敬桌讓仙媽享用,並要燒香、放鞭炮、拜仙媽,這樣仙媽佛祖就會保庇全家平安無事。

農曆三月十七,是仙媽佛祖的生日,我們每家都去買很多的祭祀品去祭拜仙媽佛祖,並邀請人來演木偶戲給仙媽佛祖祝壽。四月,等播稻完了後,選好日子去請百丈岩仙媽(是嶺頭村仙媽的姐姐)來祈福,家家戶戶都要到靈興宮那裏祭拜百丈岩的仙媽與靈興宮的仙媽,並邀請人來演高甲戲給仙媽娘娘看,一直到戲演完結束的那一天,嶺頭村弟子才送百丈岩的仙媽回去百丈岩。五月,選好日子祈福,目的是求人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一天,每家每戶也要買祭祀品來祭拜,而且要燒金紙。九月,選好日子祈福,人稱(放冬福),也要祭拜仙媽娘娘,目的是感謝仙媽保庇顯靈。十一月,選好日子祈福,人稱(謝冬福),這次的祈福,嶺頭村弟子又要到百丈岩請仙公、仙媽到嶺頭靈興宮的仙媽聚一聚,那時每家每戶都要買豐富的祭祀品到靈興宮祭拜,並邀請演高甲戲的到靈興宮演給仙媽、仙公以及其他的佛祖看,表示對仙媽的感謝,一直到各家善信謝完和高甲戲結束後,嶺頭弟子才送仙公、仙媽回百丈岩。

講述人:李代體

地址:岵山鎮嶺頭村

電話:23731241

 2、民間信仰諸多神明

習俗沿革:根據傳說,每年諸多神明,各家各戶婦女都按照習俗進行拜祭。

主要內容與形式:每年正月初六,清水祖師生辰,正月初九天公生,二月初二土地生,二月十九日觀音佛祖生辰,三月十五帝君生,三月十九古平生,六月十八武安尊王生,十二月初四三代祖師生,七月二十九日司命竈君生,以上諸神的生辰,都必須請道士來觀燈、謝菜碗,點香火、燒金紙、拜佛、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正月初,南山庵都有舉行一次的請火和一次的迎燈,請火和迎燈的時間和地點都由神明來決定。每年的八月十八清水祖師特祭,到德風清水祖師先人墓前拜祭。

相關民俗活動:到該地寺院或在自己厝裏進行活動。

民俗實物、資料:以上各種佛事活動,需用香、金紙、水果、素菜、菇類、肉羊、鞭炮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從事此項活動的多數爲佛教信徒、大多是老年男女,也有部分是中青年男女,尤其女青年居多。

講述人:陳良瑞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鋪下 2組

電話:23732418

 

十二、民間遊戲

 1、打尺

習俗沿革:打尺活動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一種兒童遊戲活動,現已很少有人玩了。

內容與形式:參加活動者2人以上,在地上畫一直線爲起點,把尺子放在直線上,遊戲者手持木棍蹲下敲擊尺子一頭,使之跳起,用木棍把跳起的尺子擊向遠方,尺子落地後再以那個地方爲起點重複擊出,如木棍擊不中尺子即停止,在該地放一石塊,換其他人從起點處做同樣動作,做後看誰擊得遠。

規則:(1)木棍如擊不中跳起的尺子即停止活動。(2)木棍可以連續擊跳在空中的尺子。(3)擊得最遠者爲勝方。

相關器具文獻:(1)尺子:直徑2-3釐米、長5-6釐米的小圓木段,長30多釐米的木棍。
(2)小石塊數塊、開闊地

講述人:陳義群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6組

電話:23731811

 2、滾錢

習俗沿革:滾錢活動時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兒童遊戲之一,現今已沒人玩了。

內容與形式:滾錢活動是2人以上參加的競技活動,玩者在一平坦的硬地面上,用兩塊磚頭支成一個斜面,每人手持一古銅闆,讓銅闆落在斜面上,沿斜面滾沖出地面,靜止後,遠者持該幣瞄準近者的銅闆丟擊,擊中者爲勝方。

規則:若多人遊戲,最遠者用銅闆擊中次遠者銅闆,再持續丟擊中下一個較遠者,連續擊直至全部銅闆,如丟擊不中,則停止,有不中的銅闆主人持該銅闆丟擊下一枚銅闆,一次玩完,可再次利用斜面重複遊戲。不玩了,最後統計出丟中銅闆次數的多少定勝負。

相關器具文獻:磚塊2塊或一塊磚頭,另有一處支撐物(如石塊、台階)即可,玩者每人有一個古銅闆。

講述人:陳義群

地址: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6組
電話:23731811

 

十三、方劑

 1、治療扁桃腺炎、咽喉炎驗方劑

習俗沿革:祖傳

診斷方法:扁桃腺腫大,咽喉充血、聲啞、吞咽疼痛、發熱。

醫療方法:取青草崗梅、柳金英、遍地景全草三味,水煎服數次,第一、二次加蜂蜜,第三次後加會鹽即可。

藥物配製方法:以上三味青草煎服。

傳承人:陳孫治

地址:岵山鎮溫習村4組

電話:23735600

 2、治療久傷、新傷、內傷驗方

習俗沿革:祖傳

診斷方法:跌打棒打、碰傷處疼痛

醫療方法:取青草落地帶燉豬中首,加米酒口服。

傳承人:陳孫治

地址:岵山鎮溫習村4組

電話:23735600

 

十四、療法

治療指頭生甲驗方

習俗沿革:祖傳

診斷方法:指甲邊紅,腫疼痛。

醫療方法:收指甲剪短,用刀片在指甲背上磨,用藥物粘患處。

藥物配製方法:用大蒜頭和冷稀飯掏爛。

傳承人:陳孫治

地址:岵山鎮溫習村4組

電話:23735600

 

十五、其他

 1、和林街的商貿變遷

習俗沿革:和林街建於清朝年代,已近200年曆史,分頂街、下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小姑(岵山)的主要商貿街。一條通經南安,一條通往西向(仙頭),解放前靠肩挑翻山越嶺販運。解放後,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展,該街逐步繁榮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因泉永公路改造拓寬,該街成了“死街”。在新的泉永公路兩側建了新街,更加繁榮。舊街擬改造建新村小區。

主要內容與形式:岵山鎮和林街位於和林村中心點,因原是一片山坡地,生長著茂盛的豪樹林,故取名豪林街,和林村也由此取村名。

和林街建於清朝年代,已近 200年曆史,原泉永公路從街中穿過。和林街分頂街、下街,共有100多間店面,都是土木結構,比較矮小。解放前,和林街是小姑的主要商貿街,一條是縣城經岵山和林、鋪尾、鋪上街、嶺腳盛,後沿山路直至四面的商貿之路,現在很多路段仍保留完整的石頭嶺,另一條是從縣城經岵山和林街、鋪尾、長潭橋,通往南安的商貿之路。和林街主要經營食雜食品,旅店,販鹽、屠宰等,是小姑當時比較繁榮的商貿街,都是靠肩挑翻山越嶺販運。解放後,先後建了岵山糧站、省197地質隊、供銷社門市部,和林街就更加繁榮,隨著泉永、岵夾公路修建通過,也結束了靠人肩挑販運的時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泉永公路拓寬改線,舊和林街已變成了“死街”,多數居民已搬遷到和林新街。由於年久失修,多數店面已被損,有的已倒塌。鎮村已規劃建設和林新街小區。

現在的和林新街,整齊的店面樓房分佈在公路的兩側,經營著百貨超市、加油站、汽車站、摩托車專賣店、摩托維修、農藥肥料、種子、商業酒家、建材、裝潢器材等,一個社會新農村正在崛起。

講述人:鄭生火

地址:和林村三組

電話:23732418

 2、古時五峰岩的禁約

習俗沿革:五峰岩的禁約從民國十一年制訂並施行,一直延續到解放初,後隨時代變革,就停止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岵山五峰岩每年都有進行許多佛事活動,還有議定保護農田收稅和居家財務安全等的規約。據民國十一年就有記載著有關禁約,如:

一禁社內凡有失落物件,家器以及五穀蔬菜等物,許失主鳴鍾會衆遍處搜尋,若獲真髒者,除賠價外,仍罰戲全台,分餅五十角,大灼三對,大金三千。

禁社內不許牽牛羊飼岸草,取拾螺殘害五穀,違則鳴鍾會衆,議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糕仔四百塊

禁社內不許放鴨落田殘害五穀,違則鳴鍾會衆趕入五峰岩烹宰吃。

禁五峰岩、石城寨、埔邊宮不許堆積毛草以及打禾麥汙穢,務宜清淨,違則將毛草燒化,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以敬神明。

禁社內凡要迎接佛像者須用轎扛,不得手抱,違則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以敬神明。

另有一條是,逢石城寨凡有事要鳴鍾磬響,八甲應當齊到五峰岩相議,如社甲拖延不到,議罰大金三千到宮焚香後再議罰。

注:早時鳴鍾都是用人提銅鍾登上石城寨之城牆上向四方敲響,鍾聲在境內人均可聽到。五峰岩埔美社佛境含茂霞、和林、鋪下村。早時的鄉村行政區域和保甲撤拼多變,但佛社境界和社甲至今依舊。

埔邊宮在豪林舊頂街,現已無跡,當時敬奉的應該是一尊聖侯,據有記載的聯文是:

位至王侯尊且貴。

相關民俗活動:茂霞村、和林村、鋪下村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五峰岩社含茂霞、和林、鋪下村,信仰的村民達2000多人

講述人:陳文慶

地址:岵山鎮和林村6組

電話:23887730

 3、厝借人死,不借人生

本地人常說:厝借人死,不借人生,意思是說:如果厝借人死自家的風水不會被占去,而厝借人生,自家的風水就會被人搶去,所以我們本地人的厝不會借給別人生孩子。

講述人:李代體

地址:岵山鎮嶺頭村

電話:23731241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