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習俗)坑仔口卷
作者: 來源:永春網 文體新局 更新時間:2025年05月17日
2013-12-10
一、傳說 1、上祖厝的來曆 柯氏27世前,柯姓居住在我鎮魁鬥村(現在叫祖厝地),當時生了兩個孩子,一個不慎被大水流去。于是,他對天發誓要離開魁鬥,到景山一個叫東平頭(土名)的地方,搭起簡易的草房居住,以放鴨、顧牛爲生,過着貧困的生活。一天,剛好碰到也住在景山的李家請了風水先生到東平頭一帶找風水寶地,剛到東平頭時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由于沒人帶雨具,隻好躲進那間草房,那晚他除了熱情招待風水先生還給他烘幹了衣服。第二天,風水先生臨走前想起人家的熱情款待誠懇地問他需要什麽,建議他在下面,就是今天的土名“上厝”的一個垵仔蓋一座房子居住。他沒幾年就按風水先生說的蓋起了房子,就是今天的“上祖厝”。當時,房子剛建好不久,他家的鴨子一天會生兩個蛋。還有,人家跑到那牛棚一看,發現第一天才生的小牛第二天就能長出角,連母牛都不敢認小牛的怪事。至今“上祖厝”保存完好。 講述人:柯章杶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六組 2、安床母傳說 很早以前,由于沒有什麽醫學,隻有一些土醫生和巫婆、法師,剛出生的孩子難免有一些小病,隻能叫這些人醫治。有一天,一個婦女背着孩子在小溪洗衣服,孩子一直在哭,不管怎樣哄騙也無濟于事。剛好有一個帶着一把破傘的中年婦女經過,問起孩子爲什麽這樣哭,是不是小溪的什麽神靈來騷擾孩子嗎?婦女聽後大驚,便問:“你有什麽辦法讓我的孩子不哭嗎?”那路過的婦女(巫婆)就叫她馬上回家,煮五碗飯,一至兩種菜,五雙筷子、一把大金紙、三支香,安放在孩子睡的床上。随後,那巫婆手拿三隻香口裏念念有詞:前床母,後床母,娶子床母;冥時好困、日時好……沒過幾分鍾,說也奇怪,孩子便停住哭聲。 講述人:陳美英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四組 3、元帥公傳說 西坪寨頭水尾丘内坑供奉一尊叫元帥公的菩薩,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晚上,兩個小偷悄悄來到了這個甯靜的小山村,把農戶唯一的一隻耕牛偷了出來。但是,他們牽着牛繞來繞去還是走不出去,直到天亮了,沒辦法才放了耕牛。過後多方探聽才知道寨頭水尾丘内坑的景主竟是那尊元帥公。從此,兩個小偷改邪歸正不敢再去做賊。當地村民更是感念元帥公的大恩,每逢初一、十五都備辦三牲祭拜,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講述人:陳瓊英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十三組 電話:23951234 4、有福的人得,無福免強求 相傳,在困牛有一個風水地叫“虎形穴”。一日,一個縣官經過這裏,被眼前風景如畫的山水所吸引,于是,吩咐手下停下轎子下來休息,突然看到對面一塊風水地好像是“虎形穴”,便随口說:“那是狀元地啊!好地,好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好被路邊一個在幹農活的村民聽到,他千方百計把那地搞到手,建成墓地。三年後的一天,那縣官又來到這裏,又說到“對面那絕地誰家用了?”那村民一聽感到非常奇怪,便跪下問縣官:“大人,您三年前不是說是狀元地嗎?可三年後您卻說是絕地,這是爲何?”那縣官笑道:“你沒看到墓地後面的松樹都枯萎了嗎?正是有福的人得,無福免強求!” 講述人:陳瓊英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十三組 電話:23951234 5、困牛傳說 相傳,有一個貪财的财主從外地請來一個風水先生在家養着。一日,他看到風水先生整天沒事做,而且每天都吃他的用他的,心裏越想越氣就叫風水先生要把他風水做到有金碗銀筷,錢銀滿倉,并許下諾言到時要大禮報答先生。幾年後,财主已經大富,風水先生要索回大禮,貪财的财主看到沒幾年時間風水先生就能把他小财變成大财,如果讓他再做不就可以富甲四方了嗎?叫風水先生“我還沒發,你再給我做!”風水先生心想:“沒發再做,我就……”于是,風水先生要财主先預付一部分财禮,然後爲财主做下一個池子(喻盛血的盆),再做一條水渠,喻殺牛。最後,地理做到的地方(現在的困牛)流了三年的黃水,财主的家業也就慢慢衰敗。 講述人:陳瓊英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十三組 電話:23951234 6、竹片免浸無驚風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乞丐身、皇帝嘴”之稱的羅隐雲遊到西坪村荷殊角落,天色已晚,便想找一家農戶借竹片點火照明繼續趕路,農戶對他說:“我們的竹片沒有浸水,很驚風(怕風吹滅)。”羅隐笑道:“你放心,以後在你們這裏看見的毛竹都免浸水無驚風(不怕風)。”說也奇怪,羅隐點起了竹片竟然在風的吹下依然明亮。從此以後,荷殊角落的毛竹都免浸無驚風。你如果不信可以去荷殊看看。 講述人:陳金所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八組 7、米桶潭傳說 西坪角落水尾有一處平坦的岩石,岩石中有一個狀似圓形的水桶的水潭。關于這個圓形水潭有一個傳說一直在本角落流傳。 據說,從前有一個風水先生雲遊到此,看到這裏的人都吃舊米,就問一鄉民:“你們愛吃新米還是舊米?”鄉民聽了哈哈大笑:“能吃新米當然很好,但有什麽辦法?”風水先生用了一個法術,随手畫了一張符紙丢進潭中,瞬間,潭底破了一個洞,水從潭底流出,形成了這一獨特景觀。風水先生意在讓人們每年的糧食(稻谷)剛好在次年收成時吃完。 講述人:陳金所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八組 電話:23952130 8、一吃三笳籬 相傳,詩元村陳家在古時代出一個叫太牛的人,也不知“太牛”是他外号還是他的真名。總之,他孔武有力而且很會吃。有一年的正月初八日,他去探望大姐,一到大姐家看到大姐在粿龜(菜包)準備第二天奉敬天公生,他大姐叫他自己拿幾個吃,不想他一口氣吃下了三笳籬(農村用來曬谷子的工具)的菜包,他大姐一看,對太牛說:“隻要你能吃得下就好,我可以再做,隻是沒柴燒了。”太牛說:“大姐,我剛來的時候順手折了一根幹樹枝還在門口呢。”大姐和鄰居到門外一看,天啊!這哪是樹枝啊,是一棵完整的樹啊!足足有一千多斤。後來,大家看他力氣這麽大,就爲他打造了一把幾百斤的大刀,希望他能保一方平安。有一次,他爲了顯示自己的力量用大刀作扁擔,到山上把兩個大石頭挑回來放在陳家祖祠下面的田中間,這兩塊大石頭到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的時候才被人砸開成小塊作溪壩。 講述人:林珍擁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9、椎林縣、下嶺府 相傳,本村清代年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椎林縣、下嶺府》,什麽意思呢?就是在清朝鄉間民事糾紛很多,有的地方處理不當、不公、不合理,便都來找這兩處所謂号稱“椎林縣”、“下嶺府”的厝宅的長者處理,由于秉公處理、合情合理,因此深受人們稱贊,到處流傳而得名。 講述人:陳文峰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電話:23953021 10、九九再相逢,二魚上竹間 明萬曆年間,我鎮魁鬥村有一書生姓謝,名鳴珂,字爾饬,号聲馬,世代以詩書爲業,兄弟也大多有學問,因而名揚他鄉外裏。其中數謝鳴珂最爲聰敏,每讀書過目即知大意,作起文來一日竟達十餘篇。年十五時,督學鄭三俊來學堂視察,很器重他的才華,特增補他爲生員。 謝家平時敬奉一尊呂純陽神像,焚香禮拜,十分虔誠。這年春天,有個客人前來谒見,看他一身裝束,不像凡夫俗子,自家說是遠方遊學路過貴地的。謝急忙呼喚小童烹茶待客。客人說:“你們學館後山的山窩裏有一窟石泉,何不去那裏汲水呢?”童兒取回來的泉水果然十分清冽甘甜,大家都覺奇怪。客人在談吐中,竟知道了許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謝懷疑他是從蓬萊赢洲來的仙人,因此就問起了終身仕途如何。客人口中占道:“九九再相逢、二魚上竹間”。衆人都解不出其中的奧秘。秋閨省試的時候,謝鳴珂的考棚号剛好是九十九号,至此才明白那位客人,正是原來家中所供奉的呂洞賓大仙,特地前來點撥的。放榜的時候,謝鳴珂的試卷,文采絢麗,字字珠玑,深得考官的贊賞,打算把他推薦爲首榜。可是當權者卻叱怪他言辭過激,鋒芒畢露,不予錄用。因此,謝鳴珂的功名,得而複失。以後又連考幾次,都未能得中。吏部在铨察官員的功過時,因賞識謝鳴珂的才學,而且憐憫他的坎坷遭遇,破格授他爲湖南省衡州府衡陽縣知縣,方悟出“二魚上竹間”乃“二衡”之意,因而揣度平生功名僅僅如此而已。 謝鳴珂居官時,寬厚愛民,純正平和得像一個文弱書生,可是對奸邪之人卻疾惡如仇,嚴懲不貸。衡陽縣被治理得政治清明,一片繁榮升平氣象。秀才廖觀光有詩爲贊: 湘流千裏泛鴻仁,載道讴歌有腳春;倡義登陴猶破賊,矢忠飲露實同民; 棠陰久覆全衡地,屋愛覃恩一梓親;漫疑昙花逢再見,賢侯政績有聲綸。 講述人:謝仁通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電話:23952652 11、狀元謝孟 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魁鬥村出了個狀元,姓謝名孟,字天麒。《永春縣志》、《永春州志》均有記載。 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國各族分爲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開試舉人也分左右榜,右榜錄取蒙古人、色目人,左榜漢人、南人,每舉不滿百數,開設進士科僅仁宗至順帝十數科而已。作爲最低等的南人謝孟,竟然進士及第,廷試爲狀元,聲名震動天下,實爲鳳毛麟角,是南人的殊榮。原懸挂在魁鬥謝氏祖宇“胪唱第一”不幸前幾年被盜,至今門外還書“元朝鼎甲及第家”。魁鬥丘英林山麓有“大元廷試狀元謝公墓”,墓石镌“瓊林賜宴歸第”。墓前石雕三人,前者舉牌“捷報狀元及第”,中者擎羅傘,後者冠服策馬(象征謝孟)。後人如明溫陵陳一經爲他撰《墓表》,狀元莊際昌、龍浔明經林濱及九江通判、永春詩人顔廷榘等都親谒《謝公墓》,題辭歌詠,贊賞他:“文章及第魁天下”、“精懸岱獄名猶存,氣壓中原骨未灰”、“姓氏蓋于日月争光矣!”等等。 按理說,謝孟中了狀元必封官進爵,他爲何在“傳胪後,托疾辭歸”、“雖屢诏征召必士”,“遁迹岩穴”呢?明、清諸賢達都贊揚他不肯北宦的“高風亮節”,但主要原因并不僅是民族氣節,而是在元末戰亂四起,審時度勢,不得已爲之。魁鬥也有傳說,謝孟中狀元後,剛好母親不幸去世,便回家守孝三年滿,又看到元廷将傾,以及社會偏見,因而未再返京授職,隻好抛去烏紗帽,韬光隐晦遁迹山林,并将溪口村名改爲方言諧音“魁鬥”。 講述人:謝木夥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2、石馬傳說 據說在很早以前,我村有一石馬曾于夜間跑到泉州城郊吃農民種的麥苗,當地農民發現田裏到處是馬的腳印,一個晚上都被吃一兩坵麥苗,而當時隻有官府有馬,于是,那農民去府衙告狀說,你們的馬吃了我家的麥苗。州官就詢問馬夫,馬夫說,府内的馬捆得很牢,根本沒有跑出馬棚。農民和府衙争執不休。最後,他們商議夜間一起去麥地看看。果然,一匹白馬稱着夜色在西邊的田裏吃着麥苗呢。馬夫靠近一看說,這不是府衙的馬。州官感到奇怪就詢問夫排官(風水先生),夫排官打開地圖一看,居然看出這匹白馬是永春魁鬥的石馬,随即舉起銀朱筆一點,在田裏的白馬竟變成一堆土,而我村的石馬坪山也崩掉半座,成爲死馬。 講述人:謝仁通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電話:23952652 13、魁鬥村一姓由來 相傳,魁鬥原有鄭、邱、曾、高、林、許、柯等外姓居住,當時謝氏還很落魄,個别外姓常常借口欺負。魁鬥先祖秋溪公聰明好學尤其擅長地理,有一日他剛從監州學地理回來,看看家裏的情況就問兒子:“你們要雜姓還是要獨姓?有雜姓會出萬金戶,獨姓就不會出萬金戶。”兒子答:“隻要不受外姓歧視,萬金戶算什麽?何況沒有勤勞哪來的萬金戶?”秋溪公聞言欣慰不已,便對他兒子說:“那你們去将官埔格石壁上的石筍全砍掉。”第二天開始,他的兒子天天去砍石筍,但今天你砍了明天它又長出來。最後,秋溪公把銅針、黑狗血糊在石筍上作了法術,石筍再也沒有長出,原來的雜姓漸漸外遷,魁鬥也隻存姓謝一姓了。 講述人:謝金櫃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4、新科狀元不怕娥仔湯 傳說謝孟殿試中了狀元,他跪在大殿上等皇帝娘娘給他簪金花,他沒見過皇帝娘娘,不知她有多美,就擡頭偷看了皇帝娘娘玉容,皇帝娘娘發現了,順口罵了他一聲:“你這個夭壽子真大膽!”他聽人家說過,皇帝、娘娘的話是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很見效,皇帝娘娘罵他“夭壽子”,恐怕活不成了。果然,皇帝娘娘賜他禦酒的時候,他剛要喝,一隻飛蛾飛來,落到酒盅裏,謝狀元心想,不喝,犯欺君大罪,要死;倒掉,也是欺君大罪,要死;要喝,飛蛾有毒,也要死!他又想新科狀元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轉世,不用怕小小飛蛾了。大叫一聲:“新科狀元不怕蛾子湯!”喝下後不久,就咽喉發燒腫痛,最後熱毒攻心死了。 後人關于謝孟的死因衆說雲雲,已無從考究。但魁鬥邱英林還有一個謝孟的狀元墓,不過隻是衣冠墓而已。 講述人:謝木夥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5、楊居束 很早以前,我村有汪、黃、陳、金等姓氏在此居住。一日,來了一個叫楊明山的地理先生,也就是現在人們稱的楊居束,他看到這裏山清水秀、雲霧缥缈猶如仙境一般,便在此找個地方叫“牛仔争奶”的,建了房子(也就是我們的楊家祖祠),那些外姓的就居住不了相繼搬到外地居住。他在臨死前叫孫子到三堵牆看看廁所裏大便臭了沒有,他孫子走到半路心想“看什麽,大便哪有不臭的。”于是,就回去對他說“很臭”,楊居束知道孫子沒去,三堵牆放的可是地理書啊!他長歎:“有福三堵牆無福蛇仔侖!”這句話流傳至今。 講述人:楊秋金 地址:坑仔口鎮杏村村 電話:23951850 16、楊震清廉四知畏 唐朝年間,楊震四次調任荊州刺史兼東萊太守,他上任時路過昌邑縣,暫住驿館。他從前舉薦的秀才王密剛好就是昌邑縣的縣令,得知恩人到此便深夜來拜見楊震,他素知楊震清廉從政兩袖清風,爲表達感激之情從懷中拿出十錠金子欲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的爲人,你卻不了解我。”王密說:“我知恩公素來清貧,僅表一心意而已,何況天色已晚無人知曉,不會敗壞您的名節。”楊震反駁道:“天知、地知、我知、你也知,何爲無人知?如果做官的都像你這樣豈不壞了綱常了嗎?”王密聽了羞愧萬分地走了。爲此,唐朝皇帝特賜“清白流芳”的匾額給他,現在還挂在楊家祖祠上方。所以在過去,我村的人死了以後從來不需要選日期出殡,任何時候都可以。 講述人:楊詩聘 地址:坑仔口鎮杏村村 電話:23951619 17、“阿彌陀佛”河流改道 相傳在很久以前,坑仔口河流是順着東邊山腳經舊街流出尾庵,而居住在柏仔山(又叫邱岩)上的和尚要買日用品都要趟過溪才能到集市購買。一日,老和尚因患小疾特地吩咐小徒弟到集市購買東西,并再三叮囑他要從水淺的地方過河。小和尚抄近路過河,不慎溺水而亡,老和尚悲痛之餘,刻下一塊寫有“阿彌陀佛”的石碑扔進小和尚溺水的地方。瞬間,整條河流便改道形成現在的剖腹溪。到二十年前,在壩上遊泳的人還看到東邊溪岸水底的“阿彌陀佛”石碑。 講述人:康家良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六組 電話:23952316 18、洋頭村鄭氏來曆 據傳,本村先祖來自仙遊大圳。以前村裏隻有陳、黃兩姓居住,有一年,從外地來了一個小夥子,要到這給人打長工。于是,陳黃兩家先後讓他做長工,幾年以後他也賺了一點工錢,買了一群鴨,并在主人的屋子旁邊搭起了草寮,人和鴨一起住在草寮,終日以放鴨爲生。小夥子由于勤快,很受村裏人喜歡。主人看到他放了幾年鴨子也有一些收入了,就把一名童養媳許配給他做老婆。再過一段時間,小夥子在建草寮的地方建起了瓦房,也購置了一些田地、山林,漸漸地富裕起來,兒孫也逐漸多起來,人口也增加不少。經過數代後,陳黃兩家卻漸漸衰敗,最後隻剩下小夥子的後代。這就是本村鄭氏開基先祖三十二公。 講述人:鄭金興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2343 19、石虎傳說 據傳,洋頭村風鼓侖山的一塊大石塊,是曾經被雷電擊死的老虎。很早以前,本是平靜的小山村突然間發生了一件怪事,附近幾個村落經常發生豬被偷的現象。剛開始大家以爲是小偷幹的,但這個說法很快被否認了。因爲隻要聽到一聲大吼,豬就沒了。在現場看到豬圈裏有血迹,大家猜想到一定是老虎了。再說以前年代老虎咬豬是常有的事。于是大家就想搗毀這個老虎窩,人們準備了一些防身工具,順着血迹一直找,最後找到了這塊大石頭的旁邊,血迹就沒了但有好多豬的骨頭,就是看不到老虎窩,該不會這石頭是老虎吧!想到這裏,大家都毛骨悚然,一齊虔誠跪倒在地,說:“老天爺啊,替我們除害吧,這隻老虎天天吃我們的豬,說不定哪一天會吃人呢!”過了一會兒,隻見天空一道閃電夾着響雷直擊這塊大石塊。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聽說過有豬被偷。 講述人:鄭丁州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2209 20、觀音石傳說 洋頭村寨仔尾的山溝旁,有一塊巨石,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女人正襟危坐,石頭中間呈凹形,倒有點像衣兜。石頭的對面是一條路,中間隔着一條山溝。有一天,路上來了一個小夥子,也許是走累了,就坐在路旁休息,正好對着大石,他越看越像觀音菩薩,想起自己還沒讨到老婆便觸景生情,自言自語道:“觀音菩薩,我已而立之年了,還找不到老婆,您保佑我找一個吧!”順手把手中的小石塊扔了出去,正巧落在石頭的凹中間,他高興極了,因爲石頭呈傾斜狀,要想讓扔出去的石頭落在凹中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久,小夥子果然娶了一個漂亮的媳婦。小夥子認爲這是觀音菩薩保佑的,特地買了許多供品來敬獻。大家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娶到老婆的人路過此地總要在這扔扔石頭碰碰運氣。 講述人:鄭丁州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2209 21、土地趕石頭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地爺要把自己的轄區建成一個日銷千豬萬牛的大都市。無奈他這個轄區都是溝壑林立的山區,他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這些山溝填上。于是,他從很遠的地方趕來了一群石頭,走着走着路上碰到一個婦女,土地爺問那婦女:“你看到有一群黑牛在前面走嗎?”婦女說:“哪有什麽黑牛啊?我隻看到一堆堆會滾動的黑石頭!”經那婦女一說,原先在滾動的石頭都停了下來。土地爺歎了一口氣:“我沒福消受萬家香火,弟子們也隻有永遠在這山區生活了!”據說,現在風鼓侖山上的黑石頭就是當年土地爺要趕來填溝壑的“黑牛”呢!你不信可以去山上看看,還有仙桌、仙椅、仙桶、仙盆呢! 講述人:鄭金興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2343 22、大使公傳說 相傳,商朝年間,皇帝派遣王二大使押送一批移民來我們閩南開發,他大力發展農、林、漁、牧,在他治理下閩南一帶逐漸興旺發達,爲民衆做了許多好事,爲官也公正廉明,深得民衆愛戴。不久,他就病故了,人們爲了紀念他用樟木雕刻了他的像,還雕刻了許多文官武将伴随兩邊,又建了一座靈宮神廟供人們奉敬拜謝。所以,人民把每年二月十五日訂爲二月半“王二大使公”生日,祈求“大使公”神明庇佑,讓人們五谷豐登、一生平安等等。 講述人:林珍擁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23、金碗銀箸消失記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風水先生路過景山内祖厝的門口,看到這裏熱鬧非常,用的是金碗銀箸。問旁邊一個小孩,才知道是李家大财主的孩子做滿月。他走上前去,對他們說,路過此地順便讨些吃的東西以便路上用,那李家大财主看到他衣着破爛,一副乞丐的模樣,便惡言辱罵,立即叫人把他趕走。幾年後的一天,風水先生登門拜訪,一邊看大财主的門前屋後,一邊誇财主福大,财主滿面笑容,叫人擺宴設席,熱情款待風水先生,席間風水先生悄悄告訴财主:“你如果想更加富有,隻許把門口穿洞而過的小溪,改成讓小溪繞山形,這樣不出幾年,您将有更大的收獲。”李家财主果然按他的話去做,沒過多久,就出現人畜死亡的現象,李家也很快衰敗,内祖厝的金碗銀箸也消失了。 講述人:柯章杶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 24、陳太牛 很早以前,坑仔口出了個大力士,叫陳太牛。他身高體壯,力大無窮。 有一年,他到廟裏給和尚做工,和尚問他一年要多少工錢。他說:“給我一擔挑得動的谷子的半擔就行。”和尚聽後哈哈大笑,心想,給我幹了一年,才半擔谷子,世上哪有這麽便宜的工?于是就滿口答應,留了下來,并且立了契約,表示雙方不許後悔。 到了年終,陳太牛早準備了幾條粗壯的大繩,臨行與和尚相辭,并索要半擔谷子。和尚指着那些大大小小裝滿谷子的木木盛說:“要哪一木盛的,你自己裝半擔去吧!”陳太牛指着那最大的一木盛說:“就這樣半擔好了!”說着,拿出大繩來捆牢,輕輕一提,就提到寺門口外。然後,把一塊足有二千斤的大石頭,也用粗繩綁牢,拔起一棵碗盆大的樹木,折斷枝梢,輕輕一挑,如飛而去。 看到太牛如此神勇,和尚的舌頭吓得掉出幾寸長,足足過了三炷香線久,才收了進去。 又有一次,兩隻大水牛牯在相鬥,鬥得難分難解,吓得牧童沒命痛哭。陳太牛看到,說:“你們不要怕,我來給它們分開!”說着他站在兩牛中間,兩手左右開弓,隻輕輕一推,兩隻水牛即向兩邊彈出,足足有十丈遠!等牧童走近一瞧,兩隻水牛已角斷、骨折,兩命全完了。等到牧童的親人和鄉鄰趕來時,一聽完牧童訴說,衆人驚得目瞪口呆。心想,留此人在鄉裏,将來必成大患。經族人讨論,一緻同意如此這般,以消心頭大患。 隻見鄉中老者出面,對太牛說:“水牛既死不能複生,還是感謝你把這兩隻孽畜制服,不然,連兩小孩也生命難保。請你再辛苦一下,設法把這兩隻死牛弄回村裏,殺了,大家享受一頓吧!” 陳太牛二話沒說,一手一隻,就像捉兩隻小貓一樣,提到村裏。 牛肉煮熟時,鄉老大打來大桶的燒酒,左一碗,右一碗,輪番向陳太牛敬酒。陳太牛力氣雖大,酒量卻小,因衆人盛情難卻,三大碗還未喝完,已大醉。鄉老大見陳太牛已醉,就把一碗摻有毒藥的酒,連勸帶灌讓他喝下。以後,陳太牛就消失了。 作品來源:在小時候就聽老人講過。該故事在1989年被《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縣分卷》收集。 講述人:康建民 地址:坑仔口鎮文化站 電話:23951355 二、故事 1、謝維請命安“南社” 清順治十八年間(1662)七月,主工官謝維臨危受命,安撫“台灣南社”,順利平息一起地方騷亂的轶事。 明清時代,南社是台灣雲林麥寮鄉的一個土著。麥寮鄉位于新虎尾溪下遊,面臨台灣海峽,原屬平埔族族群“貓兒幹”社與“南社”兩大部落的生活圈。其地十分荒涼,台灣有句俗語說它是“連烏龜都不來生蛋的地方”,社民在此搭蓋草寮種植小麥度生,生活雖困苦卻平靜,然而這個不毛之地,緣何在國姓爺頂都置邑才一個餘月,社會秩序剛剛穩定的當兒發生了動亂?在滿班文武盡皆緘口、一籌莫展的情況下,謝維卻胸有成竹、獨陳己見。他分析南社既無“刍糧”、“築版”(廣積糧草與高築城牆),又無“幹爲守禦之具”(大造兵器)等準備行動,以此推斷南社并非真正背叛,大可不必驚慌與思慮,他認爲南社所以“蠢然以動”者,定是土官(部落首領)操縱、挑撥離間、社民不知何去何從而引起的。爲此,謝維提出了“先給社民發一紙安民告示,申明朝廷絕無歧視台灣少數民族之意,然後撤換當地的土官且與之簽訂友好條約”等計謀和建議。并毛遂自薦,請命與立狀,願帶兵三百親往南社,保證三日之内完成使命。果如其所策劃,大功告成。沸揚一時的南社騷亂風波很快地得以平息。國姓爺對未能及早發現“近在肘腋”的人才發出無限的感歎,并自此之後凡國家要事均邀請謝維參與商議與策劃。謝維亦因功受獎,得到了提拔重用,擢升至居守工官、即古大司空之高職。 作品來源:該故事在1989年被《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縣分卷》收集。《魁鬥謝氏族譜》亦有記載。 講述人:謝仁通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電話:23952652 2、高孝婦添壽 德化龍浔高氏,嫁與魁鬥謝邦采爲妻。入門時,她公爹已過世,婆母張氏孀居。她對待婆母既真心誠意,又尊敬盡禮,家中有什麽難處,從沒有給婆母知道,以免老人家煩惱而傷心神。張氏對兒媳的孝敬,心裏是滿意的,但由于性急,對兒媳稍不如意,就用棍棒笞打。高氏每次受打,都和顔順受,既不哭訴,又不怨恨。有一次,高氏受打哭泣,她婆母以手指她面,說:“你已做母親了,有過錯受打是應該的,還敢哭泣?”高氏說:“以前受打都有痛感,今天受打,沒有感到痛,是婆母體力衰退,因此悲哀而哭。”張氏聽後深受感動。 高氏的孝行,在鄉裏廣爲流傳,稱她爲孝婦。她52歲時,突然因病死去,而體有微溫,兒媳環守哭泣。到第七日,忽然蘇醒過來,看到兒媳啼哭,說:“你們不要哭了,我不會死了!”五個孩子一齊問:“爲什麽?”她喘息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說:“我被人帶去見閻羅王。王對我說,高孝婦,你壽數已盡,但上天念你至孝,将添壽給你,以享受兒子的富貴。王身旁一人問,添多少歲?王說,添她媳婦懂得歲壽就可以了。那人就用筆寫在薄上。随即叫一個執幡幢的兒童引我歸來,他用幡一動,我就浮在空中,再一動,就忽至床上,現在不會死了。”當時,大家都不理解兒媳壽的意思。次子鳴珂說;“三弟婦到我家,年二十亡,上天以兒媳壽給母親,一定是二十年。” 明年啓丁卯(公元1627年)鳴珂鄉試報捷,崇祯丁醜(公元1637年)任衡陽縣正堂,迎接母親高氏于官舍,并受朝廷诰封,同享富貴,後鳴珂任滿歸家,奉養母親,高氏果然在72歲時,無疾而終。 講述人:謝雅獅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3、十八擔書籠 贈文林郎謝邦采,字宗亮,永春魁鬥人。自小苦讀不倦,但屢試不中,就專心緻志督促五個兒子讀書,厚禮聘請名師,尊敬備至,一日三餐,更換菜肴。兒子們也勤學苦練,銳意攻書,五人中有三人于少年時代就考中秀才。邦采曾經對諸子說:“我承先人業産,有田租五百石,現在爲你們讀書應試,花費而盡。你們若能名登金榜,飛黃騰達,一定要爲我再贖回來,作爲子子孫孫讀書的費用,使我謝氏書香門第,綿延不絕,這是我的唯一心願。” 不久,次子鳴珂考中舉人,選受衡陽縣令。此後,不斷有人榜上有名。曾經有一個時期,魁鬥有十八文士,或跻身仕途,或參贊幕府,或課業館地,于春節期間,回鄉谒祖省親,大會謝氏宗親,一時傳爲美談。有的說是狀元後裔出了十八擔書籠,有的說是五百石租換來十八擔書籠。 講述人:謝木夥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4、莊際昌與謝鼎俸 莊際昌生于湖洋,謝鼎俸生于魁鬥,都是永春明朝萬曆年間人。兩人都生性聰明,人家說他們是一對奇童。 高知縣到永春上任,就開試選拔人才。莊際昌考取第一,謝鼎俸考取第二。高知縣看他們小小年紀,考得這麽好,就設宴請他們,說:“你們兩人,一個是元度,一個是魁才,今後學業上應當你追我趕,互不相讓;但是做人呢,要親如兄弟,互不争鬥。你們兩人就當我的面結爲兄弟,一定不要辜負我的期望。”莊、謝非常歡喜就結拜做兄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學業長進。 後來,莊際昌徙去晉江,考中己末科進士,接着又在會試和殿試中都取得第一,中了狀元,選入翰林院。可是,謝鼎俸一次也沒去考。莊際昌感到奇怪。原來,謝鼎俸卷入一場官司。本來謝的體質就虛弱多病,加上打官司奔走勞累,連省試也沒去考。 怎麽會打官司呢?原來是爲讀書引起的。謝鼎俸的大兄謝鼎聘善讀書,脾氣很壞,讀書不服輸。這天,他和同學陳新十比誰善讀書,陳新十也善讀書,當然不認輸。他倆就起口角,謝鼎聘竟打了陳新十。一個大罵,一個火灰性起再打,一個邊罵邊還手,一個火上加油打得更兇。陳新十被打得頭破血流,哭着跑去找謝的老父告狀。他老父不在,隻有他祖母一個人在厝門前側坐着曬日打盹。他祖母突然看見陳新十難看樣子,驚得昏倒在地。謝鼎聘平時敬孝祖母,看見祖母忽然驚倒,抓起大木棒把陳新十活活打死了。就這樣,起了一場大官司案。謝家有錢有勢,曆任官員都得到好處,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爲他解脫。無奈實情難瞞衆人目,難過衆人理,官司打了很久。 謝鼎俸該讀書,卻無心讀書,冒險爲大兄陳訴解脫。人家勸他讀書,别誤了自己的仕途。他說:“兄弟手足重,詩書冠帶輕,不惜兄弟情,冠帶有啥用!”鼎俸爲大兄打官司打了一年又一年,知縣換了一任又一任,結果是:他大兄判終生入獄監禁,他本人因訴訟誤了前程。他大兄關在監獄三十多年,臨死時把分得的一份家産全部交給了謝鼎俸,謝鼎俸娶的妻,既節儉又吝啬,既買山田又放高利貸,後來家财比原來多出好幾倍,謝鼎俸成爲一個富儒。 說來可歎!早年一樣稱奇童,人生遭遇卻不同,一個仕途入翰林,一個富儒老山中。莊際昌和謝鼎俸走的路就這麽不同。 講述人:謝雅獅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5、“白腳豬”先生 從前有個私塾先生,讀書不求甚解,下筆往往把字寫錯,鄉裏人都叫他“白腳豬”先生。 有一次,王厝大娘殺了一隻大豬,請先生寫一張便條,給豬肉派上用場。“白腳豬”寫道:“王大娘老肉六十,應酬親戚食用三十,餘者市上賣錢。”大娘的兒媳看後,又好氣又好笑,怎麽人肉也可以食用和賣錢?原來“白腳豬”先生把準備自家留用的豬肉,“留”字寫成了“老”字了。又有一次,一個大财主叫“白腳豬”先生代寫一紙地契,當寫到四至時,“白腳豬”寫到,“上隻邱岩尖,下隻溪埔格。”真叫财主家哭笑不得,原來“白腳豬”把那個“至”字寫成“隻”字。從邱岩尖至溪埔格足足有百畝以上的林地和良田,地契這麽一寫,白紙黑字,财主家的地産,隻剩下了長筆草的邱岩尖和白沙堆的溪埔格了。 講述人:謝木夥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6、若無封君斧印, 哪有謝羽田租 魁鬥村流傳一副對聯:“若無封君斧印, 哪有謝羽田租。”說的是明末清初謝羽公的故事。 謝羽公去天湖前山,路過西坪村,走得天暗了,又逢下雨,就向人家借竹片照明趕路。人家問他:“你是上謝,還是下謝?”謝羽公答他是下謝。人家回答他;“無竹片可借。”謝羽公明知家家戶戶有點火照明的竹片,心想,他看輕我下謝人窮,不肯借我。他對天立誓;我謝某如有出頭之日,附近田租都要買下來! 後來,謝羽公做杉木生意,杉木都集中在溪埔,準備放排下泉州出賣。不料出了大水,杉木全部被大水沖走。謝羽公無可奈何,披上蓑衣到溪埔看,我苦呀,杉木全部給大水沖走了,他沿着溪走呀走,他淚水流呀流,從魁鬥走到湖頭,從湖頭走到泉州,遇上一個海工補印通議大夫。通議大夫見他眼淚流個不停,就問是什麽緣故。謝羽公原來認識通議大夫,就說:“我久沒有見到你,乍一相見,歡喜得眼淚雙澗流!但是,眼睜睜看着杉木全被大水沖走,就悲傷得眼淚流不停了。”通議大夫說:“你免傷心,我轉送你一支康熙封君斧印,溪上有你的杉木,你都可以把它敲上來。” 封君斧印是敲溪中木材用的。因爲是康熙君賜的,所以謝羽公見木就敲。從泉州敲到湖頭,從湖頭敲到魁鬥,杉木敲起來很多,連别人的也都敲起來。有人笑他是個瘋子,敲那麽多杉木白費力,别人的杉木不是要還人家嗎?但是,實際上他是用康熙封君斧印敲得,誰敢讨回自己的杉木呢?所以,謝羽公因禍得福,杉木比出大水前更多。剛好泉州建築需要大量杉木,謝羽公大賣杉木,共得十八擔白銀。 泉州一個姓蔡的富翁正要賣田租,謝羽公就把所有田租買起來。有人順口編了個對聯:“若無封君斧印,哪有謝羽田租?” 講述人:謝成慶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7、山羊上山咩咩咩 從前,鄉下幾個秀才常常在一起做對聯取樂。一天,他們在一起喝茶聊天,一個牛的秀才對楊的秀才說;“我有一副對聯請你對。”他念出來了: 山羊上山,咩咩咩。 他用“羊”諧音“楊”,開楊秀才的玩笑。 楊秀才聽了,毫無難色,立即對出前四字; 水牛下水----- 稍停一下,他拿起碗,喝了一大口茶,含在嘴裏,朝牛秀才“噗、噗、噗”地噴了三下,把牛秀才噴得滿頭滿臉。其他秀才都一起笑起來,真是: 水牛下水,噗噗噗。 講述人:謝連興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8、娶妻做對 從前,有一個過路人看見一個教書的,說:“你教書這麽辛苦做什麽?”教書的說:“我辛苦是要教出狀元。”過路人說:“如果教出狀元,我的女兒就嫁你。”說完自己就走了。後來,教書的果然教出了狀元。 過路人繼續走,看見一個種田的,說:“你種田這麽辛苦做什麽?”種田地說:“我辛苦是要種出雙穗。”過路人說:“如會種出雙穗,我的女兒就嫁你。”說完自己就走了。後來,種田的果然種出了雙穗稻。 過路人又往前走,看見一個放牛的,說:“你放牛這麽辛苦做什麽?”放牛地說:“我辛苦是要讓牛雙生。”過路人說:“如會養出雙生,我的女兒就嫁你。”說完自己就走了。後來,顧牛的果然養出了雙生牛。 教書的,種田的和放牛的都去找過路人娶親。過路人說:“要娶親,就要對對聯。”他先說出四字:“糊糊塗塗。” 教書的對了四字:“伶伶俐俐。” 種田的對了四字:“艱艱難難。” 放牛的對了四字:“容容易易。” 過路的人說:“你們的願望都實現了,所以你們都對得好。你們要娶上我的女兒,還要再對對聯。我問,你們對。這回倒翻一下,從放牛的開始。”他念出來了: “怎樣才會糊糊塗塗?” 放牛的答不出,種田的答不出,教書的答道: “頭發未梳糊糊塗塗。” “怎樣才會伶伶俐俐?” 放牛的答不出,種田的答不出,教書的答道: “頭毛已梳伶伶俐俐。” “怎樣才會艱艱難難?” 放牛的答不出,種田的答不出,教書的答道: “女兒未嫁艱艱難難。” “怎樣才會容容易易?” 放牛的答不出,種田的答不出,教書的答道: “女兒出嫁容容易易。” 過路人最後再考教書的,再出一聯要他對: “我女糊塗變伶俐。” 教書的很快就對出: “你婿艱難變容易。” “你婿”諧音“女婿”,過路人高興地說:“我女兒就嫁你啦!” 講述人:謝連興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9、路邊死鳥不抓,溪邊死魚不拾 “路邊死鳥不抓,溪邊死魚不拾”,是反映閩南某種禁忌的諺語。說來其中有一個來曆。 從前,有一個過路人,看見兩隻鳥相鬥,鬥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那個人可憐這兩隻鳥,走去把它們分開。等人一走開,兩隻鳥又鬥起來。那人把它們分開,等人走開,它們又再鬥。過路人把其中受傷的一隻鳥抱在手上,就走自己的路。他似乎聽見一個聲音:“我們兩條命換你一條命,你還不甘願嗎?”過路人不明白:“你說什麽呀?”那個聲音又說:“前世我們害死你,如今轉到我們在你面前自己相鬥到死。”過路人說:“我不願看你們自相殘殺至死。”那個聲音說:“你不願讓我們死,我們也不願讓你死。從今以後我們和你的世代冤仇就這樣了結吧。”就這樣,那個過路人給路邊鳥解了冤仇,不再相互報應。 至于路邊有死鳥,那就是他們相鬥至死。你去抓它們,就是讓它們轉世,它們轉世,就要讓你死。你要是不想死,你就不要去抓路邊死鳥。所以有“路邊死鳥不抓”的諺語。 相同,溪邊有死魚,也是相鬥至死,你去拾它們,就是讓它們轉世,它們轉世,就要讓你死,你要是不想死,你就不要去拾溪邊死魚。所以有“溪邊死魚不拾”的諺語。 講述人:謝成慶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0、屋北鹿獨宿 坑仔口鎮魁鬥村住的是姓謝的,根據世代相傳,一世祖是一個打獵的。謝祖公年輕時,是一位很好的獵手,追趕鹿才到了魁鬥這個所在。有一次,他在山上打獵,看見一隻美麗的山鹿,但是,怎麽追也追不着,最後,眼看快要追上了,鹿忽然不見了,他就搭個簡易的草寮守在這裏,後來就在這裏安家。晚上睡覺聽得一句話:屋北鹿獨宿 這句話五字都是諧音入聲字。天天晚上都可以聽到這句話。謝祖公娶親後,聽到雞啼就起來做早飯,無意中說出一句話:溪西雞齊啼 這句話五字都是諧音平聲字。自從謝祖公說了這句話,晚上再也聽不到“屋北鹿獨宿”這句話了。此後這兩句話,就成爲絕妙對聯,流傳至今。 講述人:謝連興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1、轉厝的故事 坑仔口鎮魁鬥村有一座“上琬堡”的大祖厝,據說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它的正面對着仙山禦史格,現在土名牛屎格。元至正年間,“上琬堡”果然出了一個名叫謝孟的文狀元。明萬曆年間,“上琬堡”已傳到十二世,謝家人丁簇簇,人才輩出,又出了十八個官員,雖然都是胥吏和七品縣令之類的小官,鄉裏人卻尊稱他們爲“十八擔書籠”。這年三十,“十八擔書籠”返鄉顯祖,設宴酬賓,桌上擺的都是金碗銀箸,吃的是奇珍異味。酒酣耳熱後,“書籠”滿腹牢騷,忿忿不平地數說:“上琬堡是集百福之地,爲何都當芝麻似的官下官?”一個“書籠”倡議道:“何不叫風水先生格緻一下?” 第二天,風水先生拿着羅盤,東量量,西看看,歎說:“虧了這個寶地,可惜厝向不對。”“書籠”急問緣故,風水先生指指點點,說道:“你看,那牛屎格矮墩墩的,當然隻能當小官了。如果把厝門轉向那高入雲端的邱岩尖,不出高官,那才怪哩!”“書籠”聽了,心中大喜,急忙着人徹夜動手翻建,“上琬堡”原是土木築造,雕龍大柱底端均設置活動滑輪,不消多少時辰,七扭八扭,就把大門扭向了邱岩尖峰。“十八擔書籠”以爲大功告成,夜間竟相做起了大官夢,夢着夢着,忽然見先祖謝孟公怒氣沖沖地訓斥道:“豎子酒囊飯袋,安得如此妄轉厝向!?牛屎、牛屎,禦史也;邱岩、邱岩,俱完矣。”及至“書籠”醒悟過來,急忙派人去捉風水先生時,風水先生早已攜金逃之夭夭。從此,“上琬堡”再也沒有出什麽官了。 講述人:謝木夥 地址:坑仔口鎮魁鬥村 12、田一圳 很久以前有個叫田一圳的,是一個很傲骨的秀才,他家境貧寒,但才學很淵博,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經、史、詩、賦,無所不通,俗語說藝精膽大。他對世情俗套,根本不放在眼裏,連在當時被視爲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佛,他也要罵幾句,開開玩笑一番。 有一回,他去馬寺運夢,聽說要先對傳侯公說明所運内容,他看到傳侯公形狀極其醜惡,一時生氣,就指着傳侯公罵道:“侯公,侯公,我孱鳥扣你頭!”而傳侯公也是一尊很會開玩笑的神佛,當夜就給田一圳一個夢:“田一圳,你家妻子和人睏!” 田一圳一覺醒來,非常氣憤,連夜趕回家裏,他的妻子真的抱着年幼的弟弟在睡覺,把田一圳弄得啼笑皆非。 田一圳的嶽父雖家财百萬,卻是一個勢利鬼;他明知田一圳窮,但每次到田一圳家,都是派雞,派鴨,沒有就當面侮辱,謾罵,連他的女兒也非常氣憤父親的可惡。 有一次,他嶽父到他家時,田一圳笑嘻嘻地對嶽父說:“很對不起,由于我窮,嶽父每次來,我都沒有什麽好東西招待。昨天,我剛好替一位有錢人撰寫屋聯,賺了一包很大的紅包,今日想和嶽父喝幾杯。”他嶽父喜得老淚直流。 田一圳到酒店要了一大桌大魚、大肉、全雞、全鴨、好酒好菜,他嶽父這一回贊不絕口,夾起肉就吃,揣上酒就飲,真到了忘形于色的地步! 田一圳酒足肉飽後,客氣地對嶽父說:“你慢吃,我去買點果子來煞嘴尾。”“好,好,好!你去吧!”他嶽父滿心歡喜,連說幾個好字。 其實,田一圳不是去買果子,而是回家睡懶覺去了。等到了酒店夥計來收酒席錢 ,他嶽父忍痛付了二十兩銀子。回家後,連氣帶心痛就病了。 田一圳到府上對嶽父賠禮道歉,說:“我出門到街上,遇到幾個學友硬把我拖去搞一個詩局,等我再到酒店要付錢時,你老已經去了,真的對不起!” 錢是田一圳嶽父的性命,并且一去就是二十兩,你想,幾句客氣謊話能說得清嗎?從此,他嶽父再也不到他家去了。 後來,田一圳上京赴考,考中了狀元,皇帝卻嫌田一圳名字不好,理由是田在上,圳在下,如果取爲狀元,恐天下會大旱,于是心口念着:“田一圳,田一圳,狀元沒你分!”正宮娘娘在簾後,準備爲新狀元簪花,看到田一圳那年少英俊的外表和風流潇灑的風度,想到日夜相随的老頭皇帝,早已魂兒出殼,飛到田一圳的身上。心想,雖然不能相親相愛,近近那可人兒,也是一種享受,何況還近身爲他簪花!當她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忽聽到皇帝說狀元不給田一圳中時,心急生智,她突然念着:“田一蝦,田一蝦,狀元是你的!” 老皇帝聽到皇娘這樣念,起初還莫名其妙,但他畢竟是皇帝,頭腦一轉,立即知道皇娘爲田一圳改名,就順橋過溪,立即賜田一圳改名爲田一蝦,并準中頭名文狀元,因爲他也怕老婆呀! 田一圳心裏的歡喜和對皇帝娘的感激自不必說,就皇帝娘能親近田一圳,并爲他簪花的那份歡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講述人:康建民 地址:坑仔口鎮文化站 電話:23951355 13、永春爲什麽沒有二都 永春有一都、三都以及以下諸都。唯獨沒有二都,這是什麽緣故呢? 相傳,明正德皇帝遊永春一都時,來到吳殊,無處住宿,當地土地公把土地祠化爲大宮殿讓正德君臣居住,第二天才發現這原是小小土地祠。爲此,正德皇帝敕封土地公爲福德正神,并把這裏定名爲一都。人們常把辦不到的事說要等到土地公進香,有人反駁說:“土地公有進香,一都吳殊的土地公就奉旨進香呢。” 第二天,正德沒有再出遊,第三天到福鼎,所以福鼎叫三都,以後到達的地方叫四都、五都……因此,唯獨缺了二都。 講述人:康德建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七組 電話:23955808 14、死堀變百二斤種田 在過去,人們講古,總愛講自己家鄉稀奇古怪的事物。錦鬥又叫九鬥,“九鬥大厝,丈二吊筒”是錦鬥人的驕傲。而坑仔口原會場的所在地過去叫社坂,“阮社坂一丘田百二斤種”這是坑仔口人的自豪。 說起社坂一丘田百二斤種,卻有一段故事。 坑仔口在崇山峻嶺中,群山起伏,難得有一塊平坦的土地。坑仔口溪從北向南流來,沖向溪口寨,在那裏形成一個大彎,溪口寨下面就是一個很大很深的潭,溪流從西側流淌向安溪,地方上爲阻他挑水上山,氣得作起法來,念了九九八十一遍咒,畫了九九八十一道符,催得山崩地裂,溪流改道變直。從此,舊溪給泥沙淤積,深潭也變平洋,“死堀”變成一丘田。這丘田有百二斤種大,就是有二十四畝大。 百二斤種田很肥沃,後被一個地主占去。收了早稻就種六月的旱番薯。長工爲他犁田,北到南,再從南向北,又從北向南,牛才走三趟就累死了。地主氣得直跺腳,叫長工把大丘田隔成小丘田。 又過了很久,人們在田裏建了房屋,修了道路,形成了現在熱鬧的街市,但是“死堀”的地名至今還在。 講述人:康德建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七組 電話:23955808 15、麻糍變白銀 清朝年間,杏村有個叫楊振袁的年輕人,家有兩個年邁的雙親,雖然家裏很窮,但他最爲孝順,有了吃的,就拿給老人吃。一日,正當他在喂母親的時候,剛好被一個雲遊的神仙看到,神仙被他的孝心感動,化作一個路過的老人向他讨碗飯吃,楊振袁趕緊去廚房取出兩個鄰居剛送來的麻糍,硬是塞給神仙,神仙一手拿着麻糍,一手對楊振袁揮揮了說:“謝謝你啦,年輕人!”說完就要轉身而去,但楊振袁看到這個老人家身體很差,而且“出門腳”(冷水坑一個地名)很不好走,他扶着神仙走到了“出門腳”,神仙對他說:“你今天給了我兩個麻糍,那你以後每天辰時就帶兩個麻糍來,放在這個小洞裏,就會變成白銀了,但是,你一定不要誤了時辰。”說完就不見了。楊振袁第二天開始,就天天往“出門腳”跑,白銀也真的天天有。隻是沒有像以前那樣去照顧老人了,神仙一看他變了一個人,就沒有再給楊振袁白銀了,而楊振袁也知道自己不對,對雙親更加孝順,日子也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講述人:楊書慶 地址:坑仔口鎮杏村村 電話:23953153 三、諺語 1、“跋斷腳骨倒勇”等民間諺語六則 1.跋斷腳骨倒勇。(跋,跌倒;倒勇:比原來更健康。喻意,因禍得福。) 2.好酒沉甕底。(好事往往最後才出現。) 3.有偌大的腳,穿偌大的鞋。(凡事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 4.細汗偷摘菩,大汗偷牽牛。(小時候偷摘瓜,長大了偷牽牛。比喻:幼時惡習不改,成年後易鑄成大錯。) 5.人比人,氣死人。(人人都有長短,如果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别人的長處比較,隻會徒增煩惱。也可以表示比較其他的東西,如财力,勢力等等。) 6.吃飯皇帝大。吃飯比皇帝還大,比喻民以食爲天,照顧民間疾苦爲最重要。 講述人:康玉堂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一組 電話:23952979 2、“在家千日好,出門朝朝難”等民間諺語八則 日照山,蓑衣又再披。(夏季雷陣雨後,如果太陽馬上露了出來,就會再下雨了。) 不會寫字戳破紙。 破鼓可救日,破某可煮粥。(妻子雖然不漂亮、沒才能,但起碼也可以煮飯打理家庭。) 虹出西,起水災。(彩虹如果出現在西邊,還會下大雨,甚至出水災。) 東白賊,西無影,南閃明中午,北閃現時刻。(夏天晚上如果有閃電,在東邊和西邊都不會下雨,而在南邊第二天中午就會下雨,北邊短時間就會下雨。) 春霜冬霧不過三日雨。(春天連續三天有霜凍或冬天連續三天早上有大霧,不出三天就會下雨。) 在家千日好,出門朝朝難。(意思是說:在家裏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而出門在外遇到挫折,心裏還是想家裏的好。) 怕雞屎,無雞吃,怕孩子屎,斷三代。(如果怕雞屎髒而不養雞,就沒有雞肉吃;如果害怕孩子的屎尿髒,而不生養孩子,那就沒有後代。) 講述人:鄭士彪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2343 3、“出門雞打胸,入門手舉燈”等諺語八則 1、出門雞打胸,入門手舉燈。(比喻:人要勤勞,早出晚歸。) 2、手幹腳幹,嘴也幹。(比喻懶惰的人無得吃。) 3、乞丐也要一個加自鬥。(比喻人如果要生存必須有生存的條件,或一技之長。) 4、紅柿好吃哪起蒂。(意思說,做人不要忘本。) 5、偷吃瞞不得嘴齒,做賊瞞不了鄉裏。(比喻,賊子不改,鄉裏人清楚。) 6、鐵打的都會威。(意思是說人要照顧好身體,注意休息。) 7、骨力吃力,懶吞口水。(意思是說,懶的人隻能眼巴巴地看人家吃東西。) 8、不孝媳婦三頓燒,有孝查某子路上搖。(意思說,媳婦和女兒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講述人:陳文峰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電話:23953021 四、民間歌曲 1、南音 曆史沿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永春南音界國樂名師林蔗煙先生應聘到坑仔口舊街石坊腳開館授藝,其門生有謝國材、康秒心、楊詩族、康鶴年、康明達、康良治、康仁兜、謝百日等。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謝國材等組織坑仔口南音社團“郎君會”,長時間在坑仔口舊街開展南音活動,并在各村開館授藝。 一九七八年,文藝春風帶來坑仔口南音一派生機。1、成立坑仔口南音社;2、聘請蓬壺南音樂師林鳳雛先生到坑仔口教授南音指譜彈奏技藝。3、林建平拜永春南音社潘詩度爲師。林建平在詩元村開館收徒傳藝,學員遍布永春、德化、南安諸縣。 表演形式及特點:1、南音清唱,室内活動。唱工手握拍闆居中,琵琶、三弦和洞箫、二弦分列左右,依南音滾門節奏演唱。 2、八音屬鬧廳及室外活動,以品箫、嗳仔爲主樂,配合鍾钹弦管。 3、花鼓隊,常活動于迎神廟會等民俗活動和各種吉慶活動中。 代表曲目: 1、清唱曲目如:望明月、出漢關、三更鼓、山險峻等。 2、鬧廳曲目如:百家春、魚沉雁杳、隻恐畏、綿答絮等。 花鼓唱:元宵十五、共君結托、爲伊割吊、鼓返三更等。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品箫等樂器和梁傘一把。 傳承狀況:現在,南音在我鎮蔚然成風,南音協會就有上百人會員,遍布全鎮各村。 相關活動:常年開展活動,在元宵、中秋、國慶、春節、元旦等節日,相聚一起吹拉彈唱,增加節日氣氛;1997年參加坑仔口鎮香港回歸慶典文藝晚會;1999年參加慶澳門回歸踩街活動;組織樂隊參加各項民俗活動和紅白喜事的八音、五音、鬧廳等;積極開展南音培訓等等。 傳承人:康發興 地址:坑仔口鎮老人協會 2、山歌 曆史沿革:山歌在農村幾乎沒人唱,這幾年鄉裏才有一部分人開始唱山歌。 表演形式及特點:表演形式可在室内、室外,甚至可邊勞動邊唱,唱的一般都是歌仔調,其特點是風趣幽默。 代表曲目: 1、一條路仔平波波,你有水某阮也沒, 保庇天公下大雨,大水流去對頭沒。 2、日頭未落起烏雲,鳥母叼蟲鳥仔吞, 山邊鳥隻多相痛,除準娘仔無痛君。 3、厝腳落去一條嶺,勸君你去遼遼走, 日頭未晚未着休,露水拿幹做陣走。 4、十條絲線九條紅,生水娘仔會害人, 乎娘害去險險死,先生看命有根支。 注:(水某就是很美麗的娘子,遼遼走是慢慢走的意思)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在農村沒有什麽樂器和道具,服飾也隻能用普通衣服。 傳承狀況:山歌在景山還有一部分人會唱,但還待進一步挖掘整理。 相關活動:平時沒有參加過活動,偶爾隻在田間地頭和姐妹們唱着玩。 傳承人:陳美英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 5、山歌——兄妹相設歌 代表曲目:、 1、三天五天一次圩,阿兄真正是大豬, 小妹哪會做妳某,不免擔盤訂記書。 2、風吹竹尾連天搖,日曬田水拉淪燒, 生水娘仔有白甲笑,堪啰離某和你招。 3、對面竹仔也随随,三個娘仔做一堆, 中央赫個有咔水,乎我做某沒克虧。 4、風仔吹來未清波,備辦一朵要送哥, 是哥故意不敢讨,有存哥額免驚無。 傳承人:陳美英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 6、歌謠——天黑黑 天黑黑,要下雨;海龍王,要娶某;龜吹蕭,鼈打鼓;水雞扛轎目吐吐,田蠳舉旗叫辛苦;火螢擔燈來照路,老鼠沿路打鑼鼓。 講述人:陳美英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四組 五、服飾習俗 彎襟衣的裁制 曆史沿革:随着時間的推移,彎襟衣在農村日漸稀少。 主要内容與形式:彎襟衣就是胸前的直襟口改成從左肩到右肩成直線,再從右肩呈彎狀到右胸,在右胸呈彎角,再呈一定彎狀到下襟。右胸的角度根據人的高低、胸部的寬窄而定。彎襟衣還要用布鈕扣配之,布鈕扣要先縫好布條,布條的寬度要适當,縫成圓狀,後把縫好的布條打成結,再把打成結的布條剪成腳一樣長即可縫到做好的衣服上。 民俗實物:布、針、線 講述人:林文理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電話:23954523 六、飲食習俗 新草粿的制作 曆史沿革:新草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現在農村還有許多人做。 主要内容與形式:新草采來後,先曬幹備用,制作前先把新草洗淨切粹,放在大鍋煮透,然後,撈起雜物,放入适量的米漿和堿同煮,煮到呈塊狀即可。 民俗實物:大鍋 講述人:鄭絨 地址:坑仔口鎮洋頭村 七、婚禮習俗 1、看“所在” 曆史沿革:看“所在”就是到男方家看看房子,順便觀察男方家人是否熱情,男方如沒房子,那這門親事就告吹了。這個習俗還有很多人用。 主要内容與形式:女方要來男方看“所在”(閩南方言)之前,會與男方約定時間和人數,好讓男方做準備。女方一般是由母親、姐妹、阿姨、姑媽、妗媽等親人(人數不等)陪同到男方家,男方要設宴款待,并将事先準備好的紅包發給女方的親人。 民俗實物:茶水、菜肴、紅包 相關民俗事象:女方看“所在”後如果滿意,男方就可以去和女方談訂婚等事宜了。 講述人:康會榮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三組 2、阿舅坐大位 曆史沿革:在我鎮這個風俗已經很早了,到現在還保持這種習慣。 主要内容與形式:在結婚那天要宴請親戚朋友、同宗叔侄,尤其是阿舅在那天最大,要安排阿舅坐大位(廳堂的左上方最上面的位置)以示尊敬,通常要叫幾個同宗長輩到那桌去作陪,現在有的安排會喝酒的去作陪。 民俗實物:菜肴、煙酒 相關民俗事象:有的地方坐大位的人如果先離開,那就是宴席要結束。所以,坐大位的人要等宴席結束放鞭炮了,才能離開。 講述人:陳金所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八組 電話:23952130 3、換扇 曆史沿革:在這個風俗在我們這裏還在流傳。就是新娘在出嫁的那一天要換扇(扇在閩南語中和姓是同音)。 主要内容與形式:新娘在那天要出門的時候,手裏要拿把舊扇,新娘的兄弟或姐妹拿一把新扇,等新娘出門過第一個水溝的時候,新年的家人把新扇遞給新娘,從新娘手中換走舊扇,這就是換扇。 民俗實物:扇仔 相關民俗事象:新娘在出嫁的那一天要換扇(姓),意思是說“扇”在閩南語中和“姓”是同音。 講述人:康雙業 地址:坑仔口鎮福地村 電話:23952935 4、新娘拜祖先說的四句 牽新娘四句答:雙雙對對,萬年富貴;新娘到咱厝,乎你萬全和高裕。 下肚裙四句答:撐起肚裙蒂,新娘生子好腰起;撐起肚裙帶,新娘生子好腰娶,肚裙下完完,新娘生子中狀元,肚裙下過去,新娘生子中進士。 講述人:陳美英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 八、喪禮習俗 1、報喪 曆史沿革:在過去,報喪者剛把噩耗告訴給被告知人時,被告知人如果沒有哭,就用帶去的雨傘捅破他家的瓦片,以示教訓。但,主要是針對死者的查某仔和死者的下輩。 主要内容與形式:由宗親派人向各地親友報告親人的噩耗,并告訴他,何時開喪、是否做功德等事宜。報喪者需帶一把雨傘到死者親戚家中,雨傘放在厝門口,被告知人應該哭幾聲以示悲傷,然後要去煮面線蛋給報喪者吃,并要包紅包給報喪者(原本一~二元,現在一般是10~20元)。 民俗實物:雨傘、面線、蛋、紅包 講述人:康儒鉗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 電話:23952892 2、鋪棺底 曆史沿革:在殡葬改革前,農村都是用木棺進行土葬,鋪棺底的細節和現在差不多。 主要内容與形式:死者親屬要對棺木進行清洗,并用冥紙分鋪在棺木底,這些事情一般由女兒來完成,費用也是女兒出。現如今殡改後,棺木改用紙制的,但用冥紙鋪棺這一習俗還沒有廢除。 民俗實物:冥紙等 講述人:康儒鉗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 電話:23952892 3、釘棺 曆史沿革:沒有殡葬改革之前,我們農村都是土葬,用的都是棺木,要用四個木釘(餅龜)釘牢,現在殡改了就不用釘了,其他的形式都和過去差不多。 主要内容與形式:死者裝入棺材,蓋棺後,由宗親擡出房間,在一個較開闊的地方,把棺材放在兩隻椅子上,做法事的法師及所有的親人将棺材圍成一個圓圈進行“轉棺”,結束後,由死者的長子捧着筊籮蓋,裏面盛着斧頭、米、茶葉、紅包、木釘(餅龜),跪在地上舉起筊籮蓋請母舅轉交法師,再由法師将棺木的四個木釘(餅龜)釘入四個角,即可擡走出葬。 民俗實物:木釘(餅龜)、斧頭、筊籮蓋、米、茶葉、紅包等。 講述人:柯章杶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六組 九、傀儡戲曲 木偶 曆史沿革:木偶又稱傀儡、掌中戲、布袋戲,早在清朝末期,有錢人逢婚喪喜慶就從外地請來木偶演出,直到2000年玉西地榜康賢海夫婦才自籌資金組建我村第一支民間木偶團。 演出劇目:演出時根據人們的需要演不同的劇目,如求财演《一文發萬金》、《富貴雙全》,讀書演《兄弟狀元》、《父子狀元》,結婚的演《金印良緣》、《禦婚緣》,生日的演《五女拜壽》等等。 聲腔與流派:在表演時用閩南方言,要講出不同角色的道白,小唱也要根據各種角色唱出不同的曲子。 伴奏樂器:鼓、鑼(由大鑼、小鑼、小拔、銅鍾組成)、唢呐(俗稱“嗳仔”) 傳統演出場所:祖厝及各種廟會。 生存現狀:在我村每年的二月初二日(土地公生日),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等民俗活動都有木偶演出。 傳承人:康賢海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六組 十、俗神信仰 1、黃龍庵 習俗沿革:十月十五日劉公祖師生日,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這個習俗。1949年2月黨派老革命黃傑到我村任小學教師爲掩護,利用黃龍庵積極發動群衆,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從那時起,人們更加信奉,香火也比以前旺盛。 主要内容與形式:黃龍庵供奉劉公祖師菩薩,每年十月十五日是劉公祖師生日,全村群衆都準備了豐盛的供品,請來戲班,熱熱鬧鬧爲劉公祖師慶壽。每月的初一、十五,人們也經常來燒香祈願,保佑四境平安,吉祥如意等等。 民俗實物資料:供品及金紙、香燭等 講述人:楊成解 地址:坑仔口鎮杏村村 電話:23953535 2、永泉堂 習俗沿革:每年七月二十三日是張公聖君誕辰,我村按角落順序爲張公聖君慶壽。每年都很熱鬧。 主要内容與形式:魁鬥寨下永泉堂(又名水尾庵),内供奉張公聖君(又叫法主公)等菩薩。相傳以前有一位剛直勇敢、鐵面無私的好漢,常爲人們醫痛療疾,驅邪除惡,深得人心。後來得道成仙終成正果。人們感懷其恩德,比之爲天帝,尊爲張公聖君建庵堂塑像供奉。每逢初一、十五人們紛紛備辦香紙、三牲祭品祈願,保庇四時吉慶,錢銀廣進等等,到每年七月二十三日是張公聖君誕辰,更是熱鬧!人們不僅請來高甲戲演幾晚,家家戶戶還殺豬、殺雞鴨等奉敬,還要請來客人、親友等等。 相關民俗活動:到水尾庵祈願 民俗實物資料:香紙、三牲祭品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從事此項活動的都是當地群衆,大多是老年男女和中年男女。 講述人:康發興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 3、大使公生日 習俗沿革:本來二月十五日大使公生日這個習俗在很早就有,文革階段因打擊“牛鬼蛇神”而銷聲匿迹,直到八十年代開始才逐漸熱鬧。 主要内容與形式: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詩元村陳、林、康三姓都以角落爲序輪流給大使公菩薩做生日,家家戶戶殺豬、羊、雞、鴨,裹菜包、綁粽、煮蛋,并請來法師、戲班。敲鑼打鼓、鞭炮齊明組織隊伍把“王二大使”、烏髺觀音、三代祖師等菩薩迎進大祖祠擺禅設壇,熱熱鬧鬧給大使公做生日。 相關民俗活動:把“王二大使”、烏髺觀音、三代祖師等菩薩迎進大祖祠,沿途群衆紛紛放炮相迎。 民俗實物資料:豬、羊、雞、鴨、菜包、蛋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從事此項活動的都是各角落的長輩。 講述人:林珍擁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十一、機械制作 打鐵 曆史沿革:打鐵在我鎮曆史悠久,但随着機器生産的刀具廠不斷增多和技術的改進,現在私人小作坊存在已經很少。 工藝流程:先将要煅打的鐵放入火爐中燒紅,再将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在鐵墩上,一手拿鉗子牢牢地夾住鐵塊,一手掄起小鐵錘,一個用小鐵錘打到鐵塊上,迅速退回來,一個掄起大錘緊跟上,随着不斷地煅打翻動,一塊方鐵就變成了你想要的鐵器,再将成形的鐵器放入冷水一泡就可以刨光了。 相關材料、工具:小鐵錘、大錘、鉗子、刨刀 産品用途:可打成菜刀、鋤頭、鐮刀等等。 行規、習俗:菜刀一般按把算錢,而鋤頭按斤計算。 傳承狀況:本地除了傳承人會打,還有王進喜等人會。 傳承人:康祝樂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組 電話:23952626 十二、工具和機械制作 孔明燈 曆史沿革:孔明燈又叫火号,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在我們農村都叫它“火号”。 工藝流程:先用紙按大小糊好,高一米半左右,有的更大,頂大底小,底要圓的,用薄竹片按大小搞個圓圈,再用鐵絲編個網,可放燃料,最少要兩個人合作把火号拉直,加點煤油或松茗(含有油脂的),點上火一會兒就會産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有的還挂一串鞭炮,系在香上,讓它在空中燃放。 相關材料、工具:紙張、漿糊、竹片、鐵絲、燃料 産品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爲祈福之用。有的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行規、習俗:在農村的孔明燈如果在天氣幹燥的時候放,不慎會引起火災等問題,所以現在農村極少人放了。 傳承狀況:糊孔明燈現在還很多人懂。 傳承人:陳文峰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電話:23953021 十三、編制紮制 編竹籃 曆史沿革:編制竹籃在很早就有許多人會,到現在還很盛行。 工藝流程:先選竹節長一點的竹子,将竹子劈成竹青和竹鞭,先把籃子的大小和輪廓編好,先編籃底再編籃身,接着再編邊緣,最後編籃拐。 相關材料、工具:竹、劈刀等 産品用途:竹籃粗勇、輕便,又可盛較多的東西。 傳承狀況:現在還很多人懂得利用竹仔編制各種用具。 傳承人:鄭和平 地址:坑仔口鎮福地村 十四、民間遊戲 1、疊直 習俗沿革:疊直又叫行直,是一項很簡單又方便的娛樂遊戲,過去人們利用田間勞作之餘自行娛樂,後來,有人在紙上娛樂。 内容和形式:疊直又叫行直,就是二個人随意在地上或紙上畫了三個大小相疊的四方形,各人用不同色澤的小石塊、火柴梗或紐扣等等(用圍棋子更好),每人12粒,抽簽分先後,先者可在線上随意放一粒,後者跟着放一粒,誰能把自己的三粒放成一直線就叫直,另一方就要被捉去一粒,到最後,看誰剩下最多爲赢。 規則:能把自己的三粒放成一直線就叫直,另一方就要被捉去一粒,到最後,看誰剩下最多爲赢。 相關器具文獻:小石塊 講述人:陳文峰 地址:坑仔口鎮詩元村 電話:23953021 2、打七寸 習俗沿革:小時候很多小夥伴在玩這種遊戲,現在幾乎沒人玩了。 内容和形式:找一根一公分左右大小的竹仔,取兩節,一節20公分長,一節60公分長,在旱田裏或者在門口的空地上,挖一個菱形的小窟窿。先把短的那一節放在窟窿裏,露出三分一在窟窿外,然後,用長的去打露出窟窿的竹仔,在短的竹仔沒落地之前,用長的去擊打,短的落地後,再用長的去丈量距離,誰打最遠爲勝。也可把長的橫在窟窿上,用短的去挑出,你如果能接住就赢了。 規則:誰打最遠爲勝。 相關民俗:這是孩子小時候的遊戲,沒有什麽相應的民俗活動。 相關器具文獻:兩節竹仔。 講述人:康該得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十四組 十五、診法和療法 1、腮腺炎的治療 習俗沿革:在我們農村這個土辦法已經用了很久。 診斷方法:一般表現爲臉部腫脹、疼,有的還出現發燒。 醫療方法:用醋和墨汁塗于患處,每天5至6次,一般二三天腫脹自消。也可用大青葉搗爛塗于患處,每天二次。 藥物配制方法:醋和墨汁按1:1配好,用幹淨的毛筆蘸均即可。 相關器物文獻:碗一塊 傳承人:謝永漢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衛生所 2、初起感冒的治療 習俗沿革:以前在我們山村就醫十分不便,小感冒都用這個方法。 診斷方法:初感疲勞,頭重等症狀。 醫療方法:用蔥白(連須)、生姜片5錢、水一碗煎開、加适量紅塘稱熱一次服下(蔥姜不需服下),并馬上睡覺,出汗即愈。 藥物配制方法:蔥白、生姜洗淨,生姜切片,共水煎開。 相關器物文獻:鐵鍋 傳承人:柯撲叟 地址:坑仔口鎮景山村五組 十六、方劑 蜈蚣咬傷 習俗沿革:此方乃祖傳秘方,到現在還很多人用。 診斷方法:患處腫、痛、癢,有燒熱的感覺 醫療方法:用母雞嘴筵抹患處即可。有消炎、去腫、拔毒等作用。 藥物配制方法:用母雞嘴筵抹患處,或用地瓜葉搗鹽敷患處。 相關器物文獻:臼子 傳承人:林真堅 地址:坑仔口鎮福地村 十七、其它 1、上官祖祠——金紫堂 南湖祖祠(上官祖祠金紫堂),位于永春縣坑仔口鎮西坪村蘇坑之西北,天湖山之南麓,由上官氏先祖道聰公于明末清初年間所建,舊譜雲:“公谙曉地理,擇深山窮谷曰南湖者而建宅以居。”因安溪福春及我支派同爲上官氏族開基祖先十六郎公第北宋金紫大夫上官疑之後裔,爲紀念這一祖先,故安溪福春祖祠及永春蘇坑南湖祖祠均以金紫堂命名。譜贊曰: 悠悠先祖 業績煌煌 魏魏公德 日月同光 華夏一統 九州大同 五國開基 定鼎洛陽 開疆千萬 文明五千 荊蠻開拓 霸業濫觞 荊楚文化 世代流芳 天水福地 長發其祥 匡扶社稷 青史留傳 西台詩文 绮婉抑揚 金紫盛德 蘭桂馨香 三蒙劫難 血脈傳承 忠臣烈士 千古留名 宏揚先德 光耀古今 荊楚世胄 衍派八閩 家傳忠孝 累世簪纓 绮葉馥馥 喬木森森 承前啓後 上官振興 講述人:官存坦 地址:坑仔口鎮西坪村四組 2、天公壽誕祝文 維公元200×年歲次××元月××朔越初九日××今據中國福建省永春縣××××鎮××村××堂 居住凡間弟子×××阖家男女等 謹以誠心拜敬于 玉皇大帝尊前曰 恭維 大帝位居天公淩霄寶殿 掌握乾坤 日月普照 光清宇宙 聖駕英明 神威赫赫 明鏡高照 電察凡間俗事 懸殊常情 善者賜福 惡者降殃 賞懲分明 黎民皆沾鴻恩 人人稱頌 聖德慈值端月上弦佳節 适逢聖駕萬壽無疆良辰 乃是蒼生頌呼慶祝之日 虔備清酒壽旦 謹陳粢牲殽潠 敬奉冥金楮财 叩答恩光伏祈 神其在天之靈府納弟子微忱 祈求庇佑 合家清泰 萬事迪吉 富貴綿長 謹具拜祝以聞 講述人:康發興 地址:坑仔口鎮玉西村 3、福地村特産——金針菜 金針菜又名黃花菜,是一種蘭科植物,每年七、八月采收,具有許多補血、清毒等功效,《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福地金針菜主要産于福地皇古角落,在種植和生産加工過程沒用任何農藥,2007年通過福建省級“無公害食品認證”。此地的金針菜與其他産地的金針菜相比,色澤更金黃,口感柔嫩、味甜,無酸味。目前,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産品供不應求。 金針菜的生産加工:一年四季都可種植,每年隻需除草,一般兩年就可以采收,采收一般在每天下午,将含苞待放的花朵采下,蒸熟、曬幹(烘幹)就可以出售。 講述人:陳全利 地址:坑仔口鎮福地村 4、福地村特産——竹筍幹 福地村現有一萬多畝的毛竹林基地,有非常豐富的竹筍資源,每年農曆的清明到谷雨,當地的竹農将剛出土的毛竹筍挖起,去皮、洗淨、切片、入鍋煮熟、曬幹即可。它和金針菜都通過2007年福建省“無公害食品認證”。 講述人:陳全義 地址:坑仔口鎮福地村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