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土特名產

錄入:陳承溢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土特名產

泉州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飲食文化也是頗為發達,這集中表現在泉州有品種繁多的各類小吃以及街頭隨處可見的眾多小吃店。而永春作為泉州的一個山區縣,其小吃在秉承泉州飲食風格的同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永春縣城各酒家飯店、小吃街和各鄉鎮的風味小吃以色香味俱佳,尤其是以獨特的配料和精心的加工而做成的名吃十分地道,讓人垂誕三尺愛不釋手,如榜舍龜、金桔糖、桔紅糕、麻棗、香餅、雙糕潤、術米齊、肉糖、白曲、鹵面、花生湯、炒薯粉、炒麵線、鹵豬蹄、石鼓白鴨湯、肉餅、煎果、蔥餅等等,品種繁多,物美價廉,暢銷各地,備受歡迎,尤其是得到華僑和外地客人的青睞。東平的狗肉,湯丹精羊頭湯,岵山的鹵面,石鼓的白鴨,美食街的苦菜大腸湯,薑母鴨,湖洋舊菜市的扁肉,仙夾的菜幹骨湯,介福的十幾年舊膠菜燉農村鴨,西菜市或五裏街的水煎咯攤,蓬壺的肉羹和炸豆腐,八角亭的牛肉羹肉粽等等,總之永春的好東西樣樣等你去 償試。

 

閩南名吃永春榜舍龜

永春榜舍龜是一種用糯米、綠豆、白糖等材料經精心製作,形狀似龜的傳統名牌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細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歷來博得人們的喜愛,堪與石獅甜果,泉州豆莎餅媲美。在閩南一帶及東南亞華僑中一向享有盛譽。在永春桃城、五裏街等集鎮,很早就有人專門製作這種糯米龜,配以花生湯、豆湯或甜粥等,擺攤設點,上市出售,成為人們普遍愛好的美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初,蒞臨永春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鵬等吃到榜舍龜時,很感興趣地詢問了這種食品的名稱、來歷、製作方法,十分讚賞它的香甜可口,很有地方特色,於是榜舍龜一時興盛起來,傳遍各地。

話說清乾隆年間,五裏街華岩孫清水、孫榜父子所作糯米龜最為出名,他家做出的這種糯米龜,選用上等糯米,磨得特別細,因此,龜皮既韌又嫩。龜皮還調入少量紅糖,抹上一層極薄的花生油,因而金光閃爍,十分雅觀。龜內的餡,則全用優質綠豆、棄其豆殼,只取豆肉,研成細末,拌入白糖及少許金桔末。龜底不用竹葉墊包,而用豆漿做成的薄如經紗的豆皮。因此,眾人爭相購買,遇有喜慶之事,也成批到孫家訂做。

時任州官葉紹芬在東門外租房,聘請私塾先生,讓弟弟紹本苦讀候考。紹本遊手好閒,常到孫家賒龜,幾乎天天來食,孫家父子懾于權勢不敢得罪,久而久之成為老主顧了。有一年元宵,紹本因貪色被打狼狽,回家被私塾先生拒之門外後,孫榜父子收留了他。經這一回,紹本終於悔悟,改邪歸正,在州衙後院苦讀,並仍常去孫家閒聊吃龜。三年後,紹本考中進士,其兄赴興化府任職。紹本到永春州主考鄉試,特地前往拜見孫榜,其時孫父已去世,看到孫榜家境困難,做小生意為生計,送了許多銀子,一來作為還過去的欠賬,二來答謝他的關懷之恩。街鄰民眾知道孫榜有堂堂學政做靠山,紛紛前來道賀,小店門庭若市,眾人說:“孫榜積德交了好運,有大官當靠山,當尊為舍人了。”於是,從此孫榜所做的龜稱為榜舍龜。因為宋元以來,貴顯子弟可稱為舍人。孫榜老實本分,越發把龜子做得更好,於是名聲大震,永春人則把這種用糯米與綠豆加工所做的龜稱為榜舍龜。

它作為當地小孩子滿月或一周年紀念和老人祝壽的答謝禮贈送親友,也在婚宴等宴會上作為甜點加配花生湯以示“年年甜”之意,後來榜舍龜還推衍到祭祖、敬神和各種宴會之中。現在則作為一種甜點心和饋贈的禮品。加上包裝精美,能保鮮五六個月,不少人出國或長途攜帶十分方便,是一種深受各界人士歡迎的永春名特食品。

後世還為此傳詩一首:“孫榜好學做甜龜,知州胞弟吃不歸;

           浪子回頭中進士,扶困揚名榜舍龜。”

榜舍龜製作方法:

原料:糯米、綠豆各八百克,白糖一千克。

輔料:金桔粉若干,花生油十克,鹽二十克,竹葉、豆皮若干。

制法:先把糯米淘洗浸二小時後撈起,放入石磨中磨成米漿,裝入袋中瀝幹水,置於盆中。取五份之一粉團,放入沸水中氽熱,摻進其餘糯米團裏,加入磨成粉的白糖三百克,攪拌揉勻至米團表面光滑,摘成三十個劑子。

把綠豆磨成兩瓣,用清水浸二小時,去殼,上蒸籠蒸熟,倒在案板上,碾成豆沙,用紗布包好,放入水中,洗出細豆沙,沉澱後,去水,撈出細豆沙瀝幹。放入鍋中,用微火焙乾,加白糖七百克,加鹽、金桔粉拌勻,捏成三十個豆沙餡丸。

將每個粉劑放入一個豆沙餡丸,捏緊,收口後輕輕壓成扁長圓形狀,放到鐫有龜甲圖案或“壽”字的模具上印出花紋,下面墊上一片抹過生油的竹葉或豆皮,放入蒸籠,用中火蒸三十分鐘即成。

 

永春白粬

永春白粬是永春僑鄉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用上等晚米做原料,經過洗、浸、磨漿、摔幹、發酵、切片、烘乾等精心製作,生產出來銀元大小圓片的白粬,質地潔白、速成軟韌、味道適口、甜鹹隨意,特別是盛夏酷暑,吃上一碗加糖的甜白粬,清涼解渴,甚覺清爽。很受各地群眾歡迎。海外僑胞也十分喜愛。永春白粬,在永春與榜舍龜、麻棗、橘紅糕、金橘齊名。以五裏街儒林辜氏所制為佳,祖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

永春白粬形狀為統一規格的圓形,質地潔白,大小形狀類似銀元,故又稱“白銀”。煮食便捷,甜鹹隨意,入口滑嫩,甜鹹隨意,風味獨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白粬做工考究,全部過程除磨漿外都只能是手工製作。製作白粬有十道工序,即洗、浸、磨、掛、壓、研、製片、蘸、擺、發酵。

洗、浸:於前一天晚上選好上等晚米,清晨將米淘淨,然後置之于清水裏浸透。何時浸透,全憑目測和手感判斷。

磨、掛:把浸透的晚米磨成米漿,裝入漿袋,拴緊袋口,掛高處,讓袋裏的米漿水往下滲滴。

壓:約兩、三個鐘頭後,袋內已無漿水滲滴,取下,置漿袋于一水準木板上,壓以重物(一般為乾淨的石頭),擠幹漿水。

研:壓漿需要一段時間,做粬人便騰出手來,把前一年留下來的幹白粬研成粉末狀。這白粬需顏色潔白、不變質、沒有絲毫黑點摻雜。

製片:取竹匾,鋪上一層洗淨曬乾的稻草。待米漿壓好,打開袋子,取出已壓成濕狀固體、鬆軟適中的米漿,放到乾淨、平坦的竹匾上,搓揉至全部鬆軟均勻。這個過程最為關鍵,因為白粬的松韌全在與此。揉搓後,再把成團的米漿擠進專用竹筒裏(使做出來的白粬一樣大小、規則的圓形)。竹筒是兩邊開口的,一邊擠進米漿,一邊用細線或小刀割出一片片幾毫米厚的白粬底(米漿),製成形同銀元的片狀。

蘸、擺:把“白銀片”上下兩面都蘸上幹粬粉,放到鋪上稻草的竹匾上,一片緊挨著一片放好。做好了一匾,再在上面鋪上一層稻草,蓋上另一個竹匾,以便於有足夠的溫度來發酵。

發酵:將“白銀片”放置發酵。白粬並非一年四季皆產,雨天或冷天就產不出白粬。暑天是其生產旺季,晴暑天才能產出優質白曲,這與能否順利發酵有關。由於夏季溫度高,能夠保證白粬的發酵,一般到下半夜時便可聞到一陣陣如白酒味般濃郁的白粬香。到淩晨四、五點,便可以把白粬小心撿到籃子裏。發酵到什麼時候恰到好處,全憑經驗。若發酵過了頭,白粬會長出細細的毛來,上面會有黑點,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煮時,先取適量的白曲,經冷水略浸一下,然後放進燒開了的水裏,蓋上蓋,個把分鐘白粬浮出水面即熟,或加糖、或放鹽。買回去的白粬如果不馬上吃,一定要曬乾保存。

 

永春吉紅糕

吉紅糕,質佳味香,是永春名產之一。婚喜時,男女雙方家中必備有此糖品,故稱“新娘糖”。

吉紅糕的原料雖然簡單,但要製作得好卻不是輕而易舉的。其原料是:四季術(糯)米、白糖、金桔。大體做法和原料的搭配比例是:把術米放在五、六十度溫水裏洗淨,然後過炒至酥(切勿炒焦),再進行絞或磨成粉狀,用一百目絹篩篩之;白糖過煮,煮至有“寸絲”為准。糖稍冷,即一斤糖量配零點七斤術米粉,進行攪拌,再用雙手再反復揉勻,揉至既韌又嫩方佳。方言道:“眼看手摸韌又嫩,斧劈也不會深五寸”(因為彈力大的緣故)。就這樣,吉紅糕的成品基本告成。次日用利刀切成小方塊時加撒些熟齏粉以防粘即是。如此製成的吉紅糕,入口特別鮮爽,富有嫩、甜、香,食後並有金桔佳味呃逆,為配茶之佳品。

在永春範圍內,吉紅糕已成為辦理婚事必不可缺的一項“糖王”。據傳統習慣,男方到女方家訂婚時,花生仁棗或麻棗加餅類作為訂婚糖品,而女方家庭則用吉紅糕、冬瓜條回給男方為致謝禮;男女雙方並以吉紅糕包成紅紙包送給各自的親戚朋友和領居。在蜜月期間內,新娘房中特備有熱茶、吉紅糕,逢人到達時,新婚夫婦則端茶和吉紅糕敬請之。因而,吉紅糕又曰“新娘糖”。吉紅,顧名思義,就是夙願新婚夫婦從頭結髮,一片紅心,愛情永固,百年偕老。

 

永春金桔糖

春節期間,你到永春僑鄉親友家作客,主人在端茶遞煙的同時,總要端出一盤橙黃色、飄著桔香的金桔糖,敬請品嘗。你至少得從中揀起一顆,塞進嘴裏,隨後向主人道謝:“恭喜、恭喜,新年大吉!”每到年關,還有不少人用郵包或托友人,把這種金桔糖饋贈旅居海外的親友,寄託故鄉親人對遊子的思念,祝願旅外親人居家平安,吉祥如意。金桔糖是福建省著名僑鄉永春縣特產。該縣製作金桔糖,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歷來深受閩南僑鄉人民的喜愛。每逢新春佳節,永春城鄉,幾乎家家戶戶的房間桌上、廳堂案上,都要擺出滿盤滿碟的金桔糖,以兆豐年,招待賓客親友。遠離家鄉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見桔思鄉,對它也有特殊的感情。金桔糖已成為他(她)們回鄉探親、旅遊常要攜帶出去的一種珍貴禮品。

據《永春州志》卷七記載,“金桔,永地有大小兩種。小者僅如彈丸,稍大者如雀卵,名大桔,以糖煮數次,謂之蜜桔,出西邊遠村者尤佳,有貴客摯友至,酬之以下茶。”這裏說的為彈丸者,即山金豆,是製作金桔糖的原料。它在柑桔族分類裏,與金柑、金棗、羅浮同歸于金柑屬,為常綠小喬木,多野生於山間,年年開花結果,果扁圓細小,略比豌豆大。果皮橙黃,肉薄汁少,味酸苦而香氣濃。把成熟了的山金豆擠掉果核,放進淡鹽水中浸泡後加糖製成的金桔糖,可保持橙黃特色和柑桔特有的馨香。聞之沁入肺腑,入口鮮嫩清甜,食後醇香呃逆,餘味無窮。它既是配茶佳品,又可作煮花生湯、綠豆湯、蒸年糕的好調料。具有助消化、化痰止咳的藥效。

每逢新春佳節,永春城鄉家家戶戶的廳堂案上,都要擺出金橘糖,以示豐年吉利,招待親友賓客。好友客人品嘗後就向主人道謝:“恭喜、恭喜,新年大吉(橘)。”

 

永春佛手茶

香茗緣自佛手柑

相傳很久以前,閩南騎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香椽)的香味多好哇!於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間傳授給永春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穀被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縣山青水秀,朝霧夕嵐,泉甘土赤,所生產的佛手茶品質歷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為別於其他地區的佛手茶,故稱“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鮮葉似佛手柑葉,葉肉肥厚豐潤,質地柔軟綿韌,嫩芽紫紅亮麗,制好後外形如海蠣幹,條索緊結,粗壯肥重,色澤沙綠油潤,沖泡時,香氣馥鬱幽長、沁人肺腑,其湯色金黃透亮,滋味芳醇,生津甘爽,可謂“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此外,佛手茶還具有提神益思、清心明目、利尿解毒、減肥降脂、健美延年、降血壓、血糖,頤養身心等保健功效;經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周來興長年臨床經驗證實,永春佛手茶對支氣管哮喘及膽絞痛、胃炎、結腸炎等胃腸道疾病有明顯輔助療效。

 

永春水仙茶

水仙茶是中國傳統優良茶種,清鹹豐年間從閩北引種於永春鼎仙岩,其後在閩南地區傳播種植,成為“閩南水仙”茶的發源地。永春水仙融合閩北和閩南烏龍茶製作工藝的優點,使茶葉更耐泡、香氣更顯、滋味更醇、湯色更亮,形成風味獨特的“閩南水仙”,永春成為“閩南水仙”的發源地。品飲水仙茶,沸水沖泡時,茶湯飄逸縷縷似天然蘭花獨有的清香,未飲先暢;品嘗幾口,則韻香醇甘,津生喉潤;幾經沖泡,湯色明亮,韻味尚存,餘香綿綿。永春為閩南地區產是最多的縣份,永春水仙屢獲全國茶葉評比大獎,是名聞海內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名茶。

 

永春老醋

老醋熟地地黃丸,永春居家三件寶;

醋能健胃配製藥,久藏色味質更好。

永春老醋,又名烏醋或福建紅粬醋,以優質糯米、高級紅粬等為原料,實行液態深層發酵,加以獨特生產配方陳釀多年而成;其中經歷糯米蒸煮、酒精發酵、醋酸發酵、培菌、陳釀等大小五十多道工序,歷時可達千日左右。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間富有人家就自釀老醋,人們把永春老醋、久熟地、六味地黃丸視為居家“三寶”。家中一壇老醋,往往經年不斷添加陳醋,一傳幾代,歷經百年,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徵。若向別人要點老醋入藥,一般都要帶去自家一盅紅酒,對方收下後才會給你一盅老醋。為防止別人把母醋繁殖釀制,主人還會暗中放入幾粒鹽讓醋酸菌死去。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永春老醋仍是自釀或作為禮物饋贈親友。

中國醋史三千多年,它的故鄉在中國。早在西元前一○五八年周公所著的《周禮》一書中就有記載。相傳制醋最早為晉代劉伶之妻,劉伶嗜酒成性,其妻令其節飲,用紅酒發酵三七廿一天后成酸酒,製成了米醋,當時稱苦酒。南北朝時,醋被一般人視為貴重的奢侈品,官僚、名士之間宴請,把有無醋調味視為檔次高低的一條標準。到了唐宋時代,制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醋才進入普通百姓之家。南宋《夢梁錄》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醋酒茶。”《清異錄》譽之曰:“醋,食之總管也。”這說明醋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傳唐朝皇帝李世民為表彰重臣房玄齡輔國之功,特賜美女二名以代房夫人。房玄齡不敢抗拒,推說夫人肝火至旺、脾氣剛烈故不允。皇帝要房夫人在“同意”與“賜飲自盡”之間做出選擇,不想房夫人忠烈肝膽,竟捧壺大飲,卻原來是食醋一壺。後人倒把男女情愛嫉妒傳為“吃醋”,以致“吃醋”不無貶意。古時山西、江蘇成為制醋中心,但各省各地也有自己的中心和名牌醋。相傳永春湖洋莊夏考取宋進士,累官太常博士、遷國子博士,在學士院兼太子侍讀。一次太子患腮腺病,莊夏用家鄉人送去的老醋調藥塗抹,果然靈驗。此事傳到宋甯宗皇帝那裏,大加讚賞並親驗永春老醋,頓覺酸中帶香。其時甯宗龍體欠安,常常腹脹氣滯,食欲不振,禦醫想盡辦法也未能奏效。其時他聽了莊夏介紹,吃了永春老醋後,龍體轉安,從此以後,甯宗禦膳中總要放上一壺永春老醋,永春老醋由此揚名,成為傳統名醋。甯宗十分讚賞莊夏說:“天生麗質,學業道遙;堅冰志操,曆仕三朝;忠言逆耳,書史所標;宗祀繁衍,百業不挑。”莊夏死後葬在永春湖洋鬼岫山,光宗禦筆題贈“蓬萊錦鏽”,那裏遂更名為錦繡山,詩贊:“禦題像贊倍嘉寵,老醋陳香脾胃開;伴君一笑月更圓,照徹桃源讀書台。”

出了名的永春老醋,消息不脛而走,北宋時期,永春民間就有祖傳釀制老醋的手工作坊,釀醋要家,年年要在新醋中添加陳釀,凡能釀得好醋的,都被稱為吉祥興旺的“有福之家”。永春老醋的製造技術獨特,選用優質糯米、高級紅麴、上等黑芝麻和白糖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工釀制。它酸中微甘,香味醇夏,色澤棕黑,故又稱為烏醋。如果能密封存放三年以上,其色味品質還會更佳。用它調拌食物,能發出沁人的甜酸味,刺激人的大腦中樞,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於食物消化、吸收的消化液,從而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增進食欲。它不僅是質地優良的調味品,而且具有開脾健胃、祛濕殺菌的功能,民間除食用外,還常用它配藥制藥,是治療皮膚病、腮腺炎、腸道蛔蟲、痛疽腫毒、高血壓、感冒、關節炎等的良藥,久藏不變質,且色味品質更佳。據分析,永春老醋除含有一定的醋酸外,還含有微量的鈣、鐵、磷、乳酸、氨基酸、糖份、鹽類以及有醛類化合物。既可調味食用,又可用它配藥、制藥,治療有關疾病。故居家百姓常備老醋防患或食用,亦作為禮物饋贈親友。

一九五四年,旅居印尼的著名僑領尤揚祖先生回國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獨具特色,海內外享有盛譽,但仍各家自釀,或是小作坊手工製作,未能形成生產規模。他立即投資創辦永春釀造廠(前身即僑新酒廠),吸收古代制醋工藝精華,集取優秀技師經驗,加以科學釀制。一九五九年,“水仙牌”老醋,遠銷國外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幾百噸。以後,尤揚祖當上了福建省副省長、全國歸僑聯合會副主席,在日理萬機工作繁忙之中,他仍然多次到永春釀造廠考察指導工作,對永春老醋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傾注了他滿腔心血。他常吃醋愛吃永春老醋,一生離不開那酸酸楚楚的味道,他說:在海外每當聞到老醋的味道,就想到家鄉,老醋是一盅濃濃烈烈的鄉情啊。

一九七九年,“桃溪牌”老醋開始批量生產,暢銷國內。一九八○年,該廠為擴大生產,採用大型酒精發酵罐生產工藝,進行醋酸純菌種人工培育和深層液體通風發酵;並對陳釀機理、防治疾病機理和保持傳統特色風味等一系列課題進行科學研究,使老醋的產量與品質均勝往昔。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永春老醋連續被評為國家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從此,永春老醋與山西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並稱全國四大名醋。一九九九年,水仙花牌、桃溪牌永春老醋和順德堂牌永春老醋一起參加中國農業博覽會,均榮獲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一九九○年,鄧小平首次吃到永春老醋時連聲說好,並希望把永春老醋的名牌打響,打出去。

 

糟菜

以永春產為佳。將成株經霜的芥菜用開水燙過、晾乾、拌酒糟,逐一紮成一捆,置入陶甕中密封,經年後取用。

 

永春蘆柑

蜿蜒如帶的桃溪兩岸,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坡,映碧疊翠的十五萬畝柑桔園,一年四季沁著芬芳,透著春意。“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秋風送爽,柑桔熟了,“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這些永春蘆柑遍植於山坡梯園,果實色澤豔麗,肉質脆嫩,個頭碩大。其味如蜜,一瓣到嘴,滿口流香。一九八九年在全國優質水果評比中,名列第一,捧回“國優”金杯。一九九五年,再度摘取國家農產品最高獎桂冠。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永春蘆柑蟬聯了四年全國、全省的第一名,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

著名教育學家梁披雲撰詩曰:“柑桔成林,開山治圃;首創者誰,實尤揚祖。著績炎州,輸財故土;愛國愛鄉,百年萬古。”永春柑桔發展史,記載著僑親愛鄉的光輝業績,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創業篇章。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旅居印尼僑領時年六十三歲的尤揚祖,登上永春天馬山決心墾植柑桔園,引進蘆柑名種,他與後任場長的劉孔永為永春蘆柑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此,永春有了猛虎、天馬山、北硿三大骨幹農場,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四季皆春,濕潤多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永春蘆柑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使永春成為全國柑桔生產基地縣之一。永春蘆柑及其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大城市並出口東南亞、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人們喜愛永春蘆柑,因為柑比桔大,便稱之為“大桔”,寓意大吉。閩南人每逢新春佳節,婚嫁喜慶,家家總愛在案頭擺列柑桔,以添怡人喜氣,以兆吉祥如意。走親訪友,人們逃選最好的蘆柑,捎上誠摯的祝福。

 

永春漆籃

巧手翩翩篾氣舞,經線緯線入畫圖,

竹籃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針大當櫥。

這是吟詠永春漆籃的一首詩。永春古稱桃源,山青水綠,竹木蔥籠。民間很早就利用盛產的竹子,編制籃、盤、筐、篩等各種日常用具。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僑鄉仙夾,有一個地處海拔五百多米的龍水村,農戶的房前屋後,路旁山坡,到處都是一叢叢密匝匝,直溜溜的青皮藤枝竹。那四季長青的竹子,對龍水村的人來說,可就不單是美化環境,陶冶情操了。更是編竹篾,做漆籃的原料。

名聞遐邇的永春漆籃的發源地就在仙夾鄉龍水村。相傳那裏住著一個姑娘叫竹妹,一天在墟場上賣竹編的盛籃,被當地一霸“禿尾蛇”調戲,被一油漆店小夥計相救,後來他倆結為夫妻,在五裏街開了爿小竹器店,自產自銷,日子過得和和順順。有一天,油漆小夥子挑了兩隻竹籃,一頭陶罐中盛了番薯粥,一頭瓷碗中放了鹹菜脯,要送給山間劈竹篾的竹妹當午飯。過河時,不小心踩到青苔上,兩隻竹籃全砸在卵石上,番薯粥順著竹籃的縫隙流進溪水中。他蹲在溪邊,突然一大悟:“要是用桐油灰將竹籃疑縫封密,再塗上生漆,就不怕摔破了。”當晚,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竹妹說了。竹妹連聲說好,又出了個主意:給竹籃塗上桐油灰之後,再蓋上一層細紗布,既牢固,又可以繪花描金。第二天一早,夫妻倆動手試製,美觀耐用的永春漆籃出世了。

永春漆籃先在閩南一帶流行,成為迎神祭祖、壽誕喜慶、拜親會友等裝盛物品的器具或作為饋贈的禮品。隨著工藝水準的不斷提高,漆籃花色品種增多,顯得漂亮大方和優雅,逐步從閩南傳到東南沿海和全國各地。它以造型質樸端莊、輕巧堅固、不褪色變形、耐酸耐鹼以及不怕熱水燙等特點,成為著名的福建省民間傳統工藝品。如圓筒形的格籃,各格雕有均勻的六個浮朵,底格有十個浮朵,整個籃還繪上人物花鳥、魚蝦水族,琳琅滿目,交相輝映。擺上廳堂,沐浴大紅燭光,尤其能顯出節日喜慶歡樂、肅穆莊重的氣氛。明朝正德年間,泉州知府用永春漆籃裝永春岵山烏葉荔枝上京,進貢皇帝。皇帝看到這種漆籃工藝精巧,讚不絕口,稱它為“南天素籃”。從此,永春漆籃馳名遠近。到了十九世紀初就風靡閩南僑鄉及南洋各埠。人稱永春漆籃為“龍水漆籃”,以顯地道名貨。

永春漆籃做工精細、盛水不漏、摔打不破,“漆籃打水不一般”這句諺語是形容漆籃的。那籃蓋放在地上,百多斤大人站上去,紋絲不動。整個籃精巧玲瓏,鋥光明亮。其製作考究,所有原料有二十多種。它以黃金箔、細竹蔑、生漆、桐油、夏布、冬粉為主要原料,經歷三十多道工序,大小規格品種一百有餘,大的多層,直徑四十二厘米,高七十二厘米,可盛裝二、三千克物品,不僅能提,還能挑,逢年過節,裝滿食品,吊掛在通風透氣的懸樑上,就是一個既衛生又別具特色的“空中菜櫥”。小的如一般提籃,最小的只有五厘米,分三層迭合而成,用來收藏金銀首飾,居家擺放觀賞,寓工藝與實用於一堂。如今,在星馬,老華僑按照閩南僑鄉風俗,仍愛把它作為傳統陪嫁品,出嫁隨帶一對漆籃,以添新婚之喜;迎神祭祖,祝壽賀福,會親訪友,互贈禮品,要盛放在漆籃內,以示敬重,俗稱“盛籃擔”。而年青人更喜歡小規格的,用來收藏心愛物和作擺設的工藝品。近五百年來,這一傳統工藝品不僅沒有斷絕,而且不斷發展。古樸雅致的永春漆籃被選送到義大利、波蘭、日本、毛里求斯等三十多個國家展覽,每年外銷二萬多件,榮獲了輕工部全國旅遊工藝品評比一等獎和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稱號。

近年來,永春漆籃廠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藝人們大膽創新,製造出了飾有日沐松鶴、九龍騰躍、天女散花等圖案的新花色漆籃幾十種;又在漆籃工藝的基礎上,生產出圓形、棱形、六角形、橢圓形等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獨具匠心的漆籃,使這一傳統工藝大放異彩,出口產品不斷增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成立了永春縣二輕總會,負責領導、開發工藝品的製作工作。

 

永春神香

滿目琳琅蒲氏堂,漢口新街聞蔑香;

淡汝濃抹萬裏魂,佛堂寺院寫華章。

在香港的黃大仙祠、澳門的普濟禪院、臺灣的媽祖廟、或是在泰國的玉佛寺、馬來西亞的觀音廟,新加坡的千光寺等,台港澳和東南亞的寺廟中都可看見善信點燃的香火索繞,香氣撲鼻,讓祈求福祉平步增添了許多瑞祥。但只要你稍加留意,即可發現那一束束、一圈圈、一卷卷精美絕倫的神香包裝袋上赫然寫著漢口製造,它來自福建永春的漢口。永春神香歷史悠久,它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弛名閩南和東南亞各地,成為永春縣外貿出口主要產品之一,該產品還遠銷日本、印度、越南、柬埔寨和東南亞諸國,目前漢口已成為全國最大神香出口基地。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永春神香,都易於點燃,氣味芳醇,久久不退,有提神醒腦、辟濁爽神、降氣散寒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時,它對驅逐蚊子也有一定的效果,是居家的必需用品,深受民眾的喜愛。

永春神香,也叫蔑香,衛生香,是一種選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藥配製的名貴香料。永春神香是唐宋移居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後裔生產的手工藝產品,它於明末清初逐步由泉州引進內地發展起來的。一九七五年,泉州灣後渚港發掘的出土文物宋代古船中,有四千多斤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龍涎香等。當時在泉州從事香料貿易的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宋末之初,家居泉州,曾任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大商人蒲壽庚一家,便是世代經營香料為主的家族。明清時代,蒲氏家族逐步衰落,分別避居永春、德化、晉江、漳浦、福安等地。定居永春的蒲氏後裔,始于蒲氏家族第十三代世茂,至今已有十一代人,歷時三百多年,他們定居在達埔鎮漢口村,世代相襲,製作香料,從沒停頓,一直到現在。

永春蒲氏家族所制的永春神香香名繁多,有降真香、沉香、檀香、蘭花香、奇楠香、時香等。從形態分主要有線香、蔑香、袋香三種。線香即香料加粘合劑拌勻後,做成直條或圈形的香料;蔑香是以細小的竹蔑為骨,香料研成粉末後,把粘合劑塗上蔑骨,然後粘上香粉做成的。香料一般塗在蔑骨的三分之二段,另外沒塗粘的三分之一再彩上或紫或綠或紅等顏色。神香普通為一尺長,也有一尺六或二尺長的,最大的長達三尺。袋香則以布或綢緞做成各式袋子,再裝入香料。此外還有香珠、香鐘、香蛇、香爐等其他產品。

二十世紀四十年年代,永春蒲氏人家在永春五裏街開設“蒲慶蘭香室”,專門成批製作篾香,銷往港澳地區及馬來西亞、印度、越南等國。後來中斷一些時候,直至一九七八年恢復生產,並以二十多個蒲氏家族為主,帶動其他擴大了規模,成批生產出口。在廈門口岸和外貿部門的扶持和幫助下,他們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採用科學方法,對原配方作了適當調整,增加了中草藥的用量,增加了香味的種類和成品的花色,改進了裝璜,使永春神香產品品質、外觀都有很大提高。如引進印度配方製成的桂花貢檀香王、天然純檀香王等新產品,那一枝枝神香,外形細長修直,雅致端莊,色澤明麗,有褐、黃、紫、藍、青、紅、綠等十幾種。不論哪一種,都易於點燃,香煙嫋嫋,氣味芳醇,纏綿縈繞,經久不退。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應該把大自然看成自己的女友。”被眾人鍾情的永春神香正是這樣,它的原料取于自然,用於自然,是一種環保型的綠色產品。他們在縣、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膽創辦了誠鑫香城,組建了誠鑫集團公司,成立了漢口神香科研所,從配方、工藝、流程、式樣到包裝都作了改進:讓配方更合理科學,讓香氣更具魅力感,讓裝璜更趨時代潮流。

 

永春紙織畫

新千年伊始,永春縣繼“中國蘆柑之鄉”之後,又獲新譽,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紙織畫之鄉”。永春紙織畫是閩南僑鄉永春縣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的百花叢中,與杭州絲織書、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舉世聞名的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韻味表現世間物象,可謂東方一絕。而紙織畫把一幅中國畫用特製的利刀,切成寬僅二毫米、頭尾不斷、細長的紙絲作為經線,用與經線一樣寬的純白宣紙絲作緯線,再像織布一樣放在特製的紙織機上穿梭交織,然後裱背成畫。這樣一來,除保持中國畫特具的品格之外,還多了一種“霧裏看花”的朦朧之美,這又是一絕。其畫面近看紙痕交織,經緯明顯。遠觀,整幅作品就像覆蓋了一層薄紗。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並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恒畦盯。”詩中表達了對紙織畫的高度讚賞和喜愛之情。

永春紙織畫歷史悠久。紙織畫這支工藝美術奇葩,生長在永春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唐文宗(八二七~八四一年)在位時,唐人鄭維賦詩:“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阿誰巧作維摩手,就裏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人妙,烘雲托月景偏真;經營慘澹關意匠,遠擅桃源物色新。”宋代時紙織畫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明人田藝蘅所撰《留青日劄》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紙織畫一項。清人楊複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織畫”的記述。現在,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禦制詩十二扇屏風。

據《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後加以彩色。與古所謂罨畫及香筆記挈畫相類。”永春紙織畫的製作工藝是:將繪有圖畫的宣紙裁成粗細均勻的經線。另用同樣粗細的空白宣紙條作緯線。以特製的紙織機織成畫再經裝裱而成。其畫面紙痕縱橫。井然有序。似覆紗的繪畫,又如別具風格的十字布,韻味獨特,工藝精巧,主要用於室內陳設、懸掛在廳堂、會客室、點綴於幽靜的書房或作于喜慶吉日、祝壽賀婚時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在古代,它曾作為宮廷進貢的禮品和達官顯貴收藏的珍品。據史料記載,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愛紙織畫。宮廷裏時有掛屏。一位外籍旅行家在香港得紙織畫,欣喜賦詩:“到處天崖人求我,行盛天崖不見人。繁都海隅覓無處,桃源罨畫藏春深。”時年九四年歲的臺灣著名畫家、國民黨退役中將余承堯先生回永春首次看到周文虎的紙織畫,稱它是國寶,並欣然為他題寫“藝無止境”的條幅作為勉勵。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看到永春縣政府贈送的紙織畫時,十分高興,問紙織畫是怎樣製作的,他希望能不斷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的國寶。現在全世界有五十多個國家首腦和一百多個博物館、大學等均有收藏永春紙織畫,它已不僅是一種工藝品,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友誼使者”。

永春紙織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應有盡有。可由用戶自定樣本。紙織畫不僅行銷閩南各僑鄉,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出口到南洋各埠。成為海外僑胞和當地人民喜愛的藝術品。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它先後到六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展覽會展出一百二十多次。博得國際友人稱讚。

以前,藝人們為了生存,嚴守技秘,形成了“傳婦不傳女,父子相傳,外人不傳。”的陳規陋習。加上紙織畫製作工程繁冗,一整個製作過程要經過構思、繪畫、剪裁、編織、補色、點神、裱背等一系列工序。無法用機器生產,又受天氣變化的影響。使紙織畫幾乎陷入人亡藝絕的境地。解放後,由於人民政府的重視,永春紙織畫獲得生機。縣裏成立了工藝廠,黃芳亭的老藝人黃永源夫婦並子女均精剪織,慷慨獻出絕技,欣然公開祖傳技術基礎上,刻苦鑽研,大膽創新,從而使永春紙織畫藝術逐臻完善。黃永源從十四歲開始習織。至一九八七的五月逝世。學藝七十四年。寫出了《紙織畫旨趣》。他總結了紙織畫“二性六法”很有指導意義。二性就是紙織畫的色彩淡雅性和朦朧隱約性。六法就是經營位置法、應物象形法、骨法用筆法、隋類傳彩法、界線分明法、氣韻生動法。他創作的紙織畫《山村夜明珠》、《百花齊放》等作品在北京舉辦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

一九八七年五月,永春紙織畫研究會成立,首批吸收會員二十多名。十月份由永春縣政府同福建省群藝館聯合在福州舉辦永春紙織畫展,轟動榕城。正在福州的蘇聯莫斯科東方藝術博物館斯.赫羅姆瑟柯女士專程前來參觀,十分驚歎並欣然題辭:“祝賀藝術家的展覽成功。”黃永源、黃秀雲的《麻姑獻壽》、周文虎、周梅森的《八仙過海》等獲優秀獎、方永宗的《桔梗》和周梅森的《春夏秋冬》等獲創新獎並被省群藝館收藏。

近年來,民間藝人對紙織畫傳統工藝進行整理、改造,試製出一批既有傳統特色,又富時代氣息的紙織畫作品,使瀕臨湮沒的這一傳統手工藝重放異彩。現在全縣紙織畫作坊增至二十多家。紙織工藝師周文虎於二○○○年創辦了永春紙織畫藝術學校,並且成立了全國首家民辦紙織畫科研所——永春義亭紙織畫工藝研究所。周文虎師承黃永源,黃永源看重他的人品、義氣,為他取藝號:義亭。他在拜師學藝的同時,潛心揣摩國畫、年畫、連環畫等各種畫種的技法,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經過三十多年的精心研究和實踐,他的技藝獲得三個突破:一是規格突破,一九九五年一月製作成功百米巨幅“中國古典萬裏長城圖”紙織畫;二是佈局突破,用拼方形勢,能織題材廣泛、色彩豐富的多種圖案,稱為“周氏拼方”;三是圖面突破,能巧織雙畫圖樣,可用於大廳陳列或屏風裝飾。由於義亭紙織工藝獨特,巧奪天工,取宣紙巧作經緯線畫稿交織成畫,色彩淡雅朦朧,精巧細膩,海內外讚歎稱絕,成為高檔的工藝美術品。他們還先後在國內、港澳臺地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展出,其作品暢銷東南亞、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各國及台港澳等地區。周文虎兒子梅森、梅君、明塔均是紙織畫能手,堪稱“紙織畫工藝之家”。現在周文虎為中華書法藝術協會、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福建省民辦科技實業家協會會員,傳略入選《中國當代民間藝術界名人總鑒》,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一九九○年他的拼方《壽星圖》榮獲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創作獎,並被上海美術館收藏;一九九八年《百米百虎紙織畫長卷》榮得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一九九八年申報並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一九九八年榮獲了中國民營企業 十年成果博覽會成果獎等。

 

芥菜幹

“芥菜幹”採用高海拔山區仙鄉生長的芥菜,經風霜、封凍,應用傳統工藝,結合科學方法精製而成,具有獨特風味,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富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胡蘿蔔素、鐵、鈣等十幾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是居家宴席,饋贈親友之佳品。

芥菜是仙夾的特色產品,由於仙夾地勢高,氣候涼爽濕潤,常年罩霧,所生產的芥菜味甘甜梗嫩,群眾又有種植芥菜的習慣,所以仙夾芥菜在全縣享有盛名。

每年農曆八月份撒播芥菜籽,九月份移植芥菜苗,十二月份收成。收成時採摘鮮嫩,無蟲害的芥菜葉,清洗乾淨,在水中煮熟,然後撕成細條狀,在太陽下曝曬九成幹。把芥菜置於水中煮時,不可煮得太爛,以免營養成份流失,約煮上十五分鐘即可。

當芥菜幹晾曬一、二天至九成幹時,即可收下,收時應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扯斷芥菜幹。冷卻後,將收下的芥菜幹放於室內約十至二十分鐘,至手折不斷即可。折成小捆,並用包裝帶捆紮結實包裝,並將袋口封緊,以保持口味鮮嫩。芥菜幹的製作就完成了。

芥菜幹是一道綠色食品,可和其他食品搭配,如:可加入大米筍絲也配料,做成風味可口的菜乾飯;可加入五花肉調味料,做成風味獨特的菜幹扣肉煲;還可加入排骨、雞、鴨清燉,湯味清鮮,利口清嫩。

“仙鄉芥菜幹”是仙夾的特產,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屬綠色食品,遠銷海內外,聲譽極佳。

 

永春石鼓白鴨湯

石鼓白鴨湯以香滑細嫩、肥而不膩、湯濃味美和營養豐富名聞遐邇,不僅在石鼓、縣城,而且在泉州、廈門開有石鼓白鴨湯專賣店。它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讓吃過的人津津樂道,讓聽說過的人垂誕三尺,顧客盈門,備受青睞。

石鼓白鴨湯營養比畜肉高得多。因為鴨肉蛋白質主要是肌槳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間質蛋白,其中會有溶于水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此外還有少量明膠,其餘為非蛋白氮、肉食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鮮美,尤其是它加入十多種上等中藥和適量的鹽,能有效地溶出含氮浸出物,會獲得更加鮮美的肉湯。石鼓白鴨湯中鴨肉的脂肪含量適中為7.5%,比雞高比豬肉低,並較均勻地分佈於全身組織中,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煮時要注意火候,因為它熔點為35℃,易於消化。鴨肉中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比其他畜類高,一百克鴨肉有B族水溶性維生素十毫克,其中六至八毫克是尼克酸,其次是核黃素和硫胺素,含維生素E九十至四百微克;尼克酸作為人體中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在細胞呼吸中起作用。它們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能量的釋放有關,還參與脂肪酸蛋白蛋和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對心臟病人有保護作用。硫胺素是抗腳氣病、抗神經炎和抗多種炎症的維生素,在生長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人比一般人需要量更大。維生素E則是人體多餘自由基的消除劑,在抗衰老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鴨肉還含有0.8%至1.5%的無機物,鉀含量最高每一百克有三百毫克,此外還有較高的鐵、銅、鋅等微量元素。

據明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白鴨肉最良,藥食最佳,有補虛祛寒、利水通尿之功效。石鼓白鴨湯以當地農民飼養的“紅面番鴨”,頭大頸短,軀體碩壯,加配以當歸、熟地、故紙等十多味精心合成的佐藥,加上刀工、火候精心烹飪,味道鮮美,營養十分豐富,具有滋陰補腎,強身健體,恢復體力,養顏美容之功效,若經常吃了石鼓白鴨湯,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僑親回鄉,不喜歡大魚大肉大宴,卻首選白米飯配石鼓白鴨湯,既經濟又省時,既飽又好十分上算,深得各方人士垂青。真是:石鼓白鴨湯,味美有營養;常吃壯身體,佳餚美名揚。

 

香餅與肉餅

香餅與肉餅均為永春名食,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香餅主要原料是麵粉、紅糖、豬油和香料,製作精細,外型雅觀,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是永春嫁娶中必備的饋贈禮品。肉餅是用麵粉加水攪勻,搓成薄片,包上豬肉、大蔥或大蒜、韭菜,上面抹以芝麻,放入特製的烤爐裏烤制而成,香脆可口,若配以辣醬,味道更加鮮美,縣城和五裏街常有走街穿巷的叫賣小販。

 

花生湯

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滾湯開水浸泡後去膜,加水置砂鍋中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始能放糖,續熬使花生仁爛透為止。此時,花生一分為二,上浮水面,顆爛糜而不溶,汁液溶而水不濁,不油不膩,芳香撲鼻。

燉好的花生仁表面看起來潔白完整,實則用筷一捺,爛如泥漿,吃時香味四溢,入口生津,耐人回味。

 

九重粿

是閩南山區清明節祭祀先人、以兆豐年的一種傳統特色食品。

先將大米磨成漿,再加上少量的小蘇打調勻,層層倒入鋪有炊巾(棉布)的蒸籠中蒸熟。

吃時切成片狀,蘸上糖或醬油,也可同豬肉同煮吃。前者清涼爽口,後者香甜柔潤。

 

鹹菜

每年臨近春節前個把月,待芥菜經霜後,整葉帶莖摘下晾曬;水分差不多去掉一半時,撒上鹽巴搓揉。如是多次反復,再搓揉時流出的已不是水,而是又粘又稠的汁液了。把它們一團一團地盤起,壓進甕中醃制。

甕和普通陶甕的區別,在於甕口多了一圈槽用來盛水。甕中壓滿壓實芥菜後,再在甕口鋪上厚厚的一層鹽,蓋上陶蓋;向槽中注滿水,置於牆頭屋頂,讓它在甕中慢慢發酵。要時時檢查槽裏的水,不能讓它 干了,否則會跑進空氣。

約莫個把月,水甕菜就可出甕下鍋了。每掏出幾團,還須在甕裏菜上複上一層鹽巴,在槽裏注滿水。鹽巴是不會溶掉的,往後還能再用。

掏出的鹹菜洗淨鹽巴瀝干水,切得越細越好。可做湯,清清香香,酸中帶甘,生津開胃;也可作常年基本菜,三餐就著下飯粥;如與豬蹄、排骨同燉,通鍋金黃,骨酥肉爛,不油不膩,入口滑爽,更是佳品。

 

紅米酒

將糯米蒸熟,晾在竹匾上。糯米飯、紅麴、冷開水等按一定比例配製好,密封在大缸中發酵約二十至三十天(不同季節因氣溫不同發酵速度也不同),缸中原料融化一體,顏色由清紅而深紅,最後暗紅。然後在大缸中擠入一個酒盞,濾入紅酒,一勺勺舀起裝甕即可。

紅麴以永春縣一都為良。用麯黴和大米等合制而成,先將大米蒸熟放入地窖,並摻入麯黴,經特定時間、溫度、濕度和工序,大米飯變成暗紅而成。

 

“春生堂”祛風傷補筋骨藥酒

是永春縣仙夾鄉人郭信春創設于清道光年間,店址在福壽宮(廈門市開禾路),有近二百年歷史。郭信春自幼喜拳術,曾隨師往河南少林寺習拳。後來廈辦國術館,精通醫理,對風傷骨折更有研究。為了醫效,他創制了以獅球為商標的“春生堂風傷藥酒”,採用部分貴重藥材,碾末浸入高梁酒中,又以數十種地道藥材經過加工提煉後配製而成。其酒質醇,藥味純正,不寒不燥,有祛風、補筋骨、舒筋活絡、行血益氣功效,行銷南洋各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