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風貌

作者:陳承溢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縣風貌

縣城桃溪二岸

城區有宋代以來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銀井、五井、龍井、虎井)。西郊許港為宋代石鼓碼頭遺址。西部帽頂山寨是清代林俊農民起義軍根據地,大鵬山有垂雲寺。美魁堂為一九二九年朱德率紅四軍進駐橫口鄉福鼎村時舊址。東關鎮東關橋(通仙橋)是始建于宋代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康山、九兜山、大宗山等有商周文化遺址,蓬山(五斑山)有普濟寺,陳岩山有仙洞。名勝古跡還有桃溪惠明寺、百丈岩馬氏廟、留安塔、文廟。

 

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牛姆林,又稱姆林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一九五八年劃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四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一九九八年規劃建設生態旅遊區,面積一千公頃。牛姆林是在閩南地區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體,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

牛姆林是避暑勝地。它位於南亞熱帶北緣,海拔四九○~一一○五米,屬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約十七度,最低氣溫約零下四度,夏季月平均氣溫約二十六度,常年雲霧繚繞,四季如春,堪與廬山媲美。

牛姆林是名人仙跡薈萃勝地。宋朝永春進士陳知柔詩:“霜後綠筠仍舊色,雲中金磬出新聲”。都是描寫臼尖牛姆林的旖旎風光。一九二九年八月朱德率三千紅軍進駐福鼎村時,也到牛姆林一帶勘查,稱它是:綠濤奔牛,仙泉流韻。

牛姆林是天然陳列館。這裏動植物種類繁多,現已查明,區內有維管束植物一百三十五科七百六十種,共中宿軸木蘭、鐘萼木、水松、半楓荷、閩楠、閩鄂山茶、白桂木、紅豆杉、紅豆樹、青檀等被列入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百日青、青錢柳、深山含笑、黃檀列為全省珍貴樹種,其中有牛姆林“鎮山之寶”之稱的青錢柳單株之高大在全省尚屬罕見,群落之大更是全省數一。還有野生脊椎動物五十四科一百一十八種,其中蟒蛇、穿山甲、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鷹類、白鷳等11種動物屬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另有野生蝶類七十三種,其中金斑喙鳳蝶屬國家一級保護。

牛姆林是回歸自然的樂園。牛姆林雖然沒有寺院香火,但它那獨特的森林景觀,魅力無窮,當你踏進牛姆林,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搖籃,走進一個神奇的森林世界;穿行林中,那透過樹冠的道道晨曦,讓人心曠神怡,清新的空氣和無盡的芳菲,沁人肺腑,令人流連忘返。正如詩人筆下的“海上蓬萊島,人間桃花源,山中牛姆林,快活勝神仙。”

毓秀流韻的牛姆林,春天,山花爛漫,百鳥歡唱,處處蒸騰著向上的生機;夏天,流水淙淙,蟬聲不絕,綠樹掩映著沁人的涼爽;秋天,山紅澗碧,清風徐徐,霜葉吟唱著大自然的妙語;冬天,群鳥棲息,百獸雲集,臼山湧動著神奇的樂園。可謂“松濤竹舞花競開,蝶飛鳥歡春常在”。

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牛姆林,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境內,距縣城七十公里,是國家四A級旅遊區、福建省首批自然保護區,福建省生態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及小公民道德建設示範基地,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區內還辟有駝鳥園、熊園、孔雀園、猴園等觀賞性極強的動物園。歷代名人鍾情于這方靜謐的世界。宋朝理學家朱熹到永春與摯友陳知柔同遊時,稱牛姆林為“海濤天風”。古代文人墨客到此無不讚歎有加,據傳楊文廣過馬跳留下馬蹄印也策馬路過牛姆林稱此處幽境天開。

 

百丈岩

百丈岩位於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因其一峰獨聳,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岩,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于宋代,主奉馬氏女,俗稱馬氏仙媽。

百丈岩地理位置獨特,山勢險峻,登臨俯察,有如九天攬勝。放眼遠眺,村煙點點,桃溪蜿蜒,令人心曠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譽。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百丈梯田、千年古柏、慈峰毓秀、向天燭、掏蜜洞、公主殿、中殿、前殿、攬勝亭台及蠟像館等。

歷代以來,許多遊客善信不遠千里到百丈岩,或攬勝吟詠,或向仙媽占香許願,或占夢祈福,以求事業有成,平安康泰。民間流傳著許多祈求仙夢並得到驗證的故事。每年中秋佳節是朝聖的高峰期,至時,海內外遊客蜂擁頁面是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許多遊客占香求夢,席地而眠,希望得個吉祥好夢;有些則通宵達旦,賞月談天,品賞桃源夜景。正是天上月圓,仙鄉夢好,人神和洽,家國長春。

百丈仙山的主廟叫公主殿,該殿宇系八十年代重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殿內雕刻精細,殿中供奉歷經千秋的仙媽真身,其臉部因長年香薰而變成黑色。文革期間,該尊佛像被當地善信秘密收藏保護,得以倖存。殿前兩旁建有小巧玲瓏的鐘鼓樓。主殿兩側為廂房,設有“仙鄉一渡”,供遊客借宿或祈求仙夢之用。

公主殿前兩塊五彩巨石,形狀酷似燃的燭火,古稱“向天燭”。該燭正對殿中仙媽神像,千秋長明。傳說馬氏仙姑依此石燭成道,其時石燭光芒四射,數裏之外得見其輝。

中殿於二○○○年始建,二○○一年八月落成開光。系磚木仿古建築。殿頂構架八卦藻井,在省內外極為罕見。整座中殿氣勢宏偉,四周設有遊廊,廊壁上雕刻仙夢故事,殿中供奉仙媽的姐妹塑像,其中有一尊為感應活動佛像。

百丈岩附近山坡的百丈梯田,十分壯觀。從飄渺的山腳至山頭,千層壘疊,猶如萬級天梯。這天梯,既體現老區人民的勤勞,又折射勞動人民的艱辛。

百丈岩的五彩石,含有微量金砂,有血脈紋理,濕水後呈紅色,曬乾後呈赤白色。相傳為女媧娘娘補天時遺落。若精雕可作盆景;如取一小塊於室內,是鎮邪興家之寶石。

離停車場十來步之遙,有一天然泉眼。相傳清朝期間,德化舉子鄧啟元的母親在懷孕時,到馬寺進香,走至此地林下生下鄧啟元,將樹枝遮好後,在該泉洗手,進廟行香。回來後找不到兒子,鄉人皆說,見一白衣女士抱一小兒而去。鄧母回家後,見所生兒子安睡在床,知是仙媽顯聖。該泉自此水量大減。

擎虹為中殿前的一塊五彩巨石,相傳此石因仙媽坐化時空中有道五彩長虹,直貫石頂,仙媽坐化後,沿五彩長虹升入大羅仙界。

跨百丈岩二裏之遙,有一小廟叫致雲庵,廟裏供奉宋代道人吳公,廟邊有四棵歷經滄桑,根盤節抱的千年古柏,該古柏龍枝虎瓜,相傳是棵神樹。從前有個農民在樹下種田,怨樹蔭太大,切下一枝而肚痛難忍。後問吳公求治。真仙托夢,罰他添油一擔,並不准再砍樹枝。該農民向仙公謝罪後肚痛即好。自此,這幾株古柏再也無人敢動。

百丈岩所在的村叫觀山村,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革命老區村。革命戰爭時期,因這裏的山脈一直連至戴雲山,而且複雜險要,群眾基礎好,是閩中南遊擊隊頻繁活動的地方。這裏,又是著名的武術之鄉,祖傳白鶴拳長年活躍,名揚海內外。

掏蜜洞在正殿的北側,弈趣亭之下的懸崖之間。相傳馬氏仙姑曾從洞中取石乳十八擔,進貢朝延,救父出牢。皇帝嘉其忠孝,赦其父無罪,並敕封馬氏為和豐公主。

晨鐘館建於二○○一年,位於主殿右下側樓下,內有蠟像雕塑工藝十八組。雕像以歷史人物故事或神話傳說為題材,配以電腦聲象和佈景,生動逼真,寓教於樂,既有趣味性又能啟迪人生。

 

魁星岩

位於永春縣石鼓鎮的奎峰山麓,為全國僅為的兩處供奉魁星的寺廟之一,二○○○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寺廟始建于隋開皇九年,南宋乾道四年名僧圓覺重建,幾經滄桑,現在尚存有重簷懸山式的大雄寶殿、魁星殿、琢於五代的三尊摩崖造像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書法篆刻等等。魅星岩,隱於蔥郁林木之中,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居此遠眺永春縣城,山川繚繞,叢林染碧,如織錦繡。明朝永春文人顏桃陵登眺望遠,觸景生情,移步賦詩,把沿途景致標為十二景,即萬松巢鶴、半嶺迎雲、茂林幔綠、廣庭秋月、梅盤仙榻、煙蘿鳥道、吟台懸壁、竹塢佛泉、鬥石鐘靈、山陰禊跡、曲澗春流、崆峒通玄。

 

東關橋

又稱“通仙橋”,飛架在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歷來是交通要衝,為閩中、南往返的必經之地。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八十五米,寬五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一九九一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橋下碧波萬頃,舟帆片片,鷺鷥戲水,甚為愜意。

 

烏髻岩

位於永春縣錦鬥鎮的飛鳳山凹,因山后一烏石形如古代美髮的髮髻而得名。烏髻岩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烏髻岩懸山式大雄寶殿裏,供奉著一尊深受尊崇的黑臉烏髻觀音,海內外供奉的烏髻觀音均源於此。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大自然似乎創造了無盡的玄機與美的極致,凝集在這一方神奇的山水。以烏髻觀音聖跡為主線的十八個景點,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現實與神話的融匯。如今,烏髻岩已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

 

普濟寺

普濟寺隱落於永春縣蓬壺鎮五班山山腹之中,始建于隋末唐初,有“桃源甲刹”之譽稱。這裏,峰巒競秀,遠離塵囂,如“世外桃源”,歷代騷人墨客如朱熹、張瑞圖、李九我等唱詠其間,留下許多墨寶。一九三九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師來到普濟寺,掩關治律,弘揚佛法,批註佛經。弘一法師在普濟寺一年半時間,鑒抄佛教經典無數,且留下許多墨蹟,並在普濟寺度過六十大壽,柳亞子、夏丐尊、徐悲鴻等在俗至友及其得意門生豐子愷,均以詩詞畫幅祝壽,為普濟寺增添光彩。

 

西峰寺

位於永春湖洋鎮的齊雲峰下,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始建於唐朝鹹通(八六○~八七四)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年歷史了。相傳,由於惠能祖師曾在這裏傳授佛法,僧眾化緣,修建了西峰寺,香火日見旺盛。

到了宋高宗(一一二七~一一六一年)年間,再興建殿堂四五座,僧舍、齋堂等十多座。鼎盛時期有僧眾五百餘人,有寺產田地山林百畝。

 

雲峰岩

位於永春縣東平鎮南面的雲峰山上,山麓桃溪環抱,經長澄潭,越昆侖山,繞龜山東出,是桃源名勝古跡。初名為大山庵,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年)由明進士李一昆易名雲峰岩。邑志載:“峰高承雲,故名雲峰”。該岩處於雲天林海之中,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密林,而長年不見一片落葉,世人稱之為“風爐穴”。

它建于宋政和四年,廟內崇奉武功祖師。武功祖師俗姓功、諱一道,號法真,祖籍陝西省武功縣,生於宋紹聖元年(一○九四年),十八歲入閩桃源(永春)普濟寺,投拜音淨法師。政和四年二十一歲的他回到東平許阪,為人耕田放羊,其後做了甚多善事。清道光知州在雲峰岩石碑載文道:“惠濟黔黎,禦大宸,捍大患,有功德於民”。法真圓寂後,民眾即修廟供奉。

整個雲峰岩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萬木環抱,風光旖旎。閒步探幽,碩大的武功石、顯化石、元頭蝦坑、鹹芸坪均可讓人一飽眼福,而修建于宋代的古代棧道一九彎十八曲石階,更是可使人頓生詩意,感慨滄桑變化。

 

岱山岩

在泉州、三明、龍岩三市的交界處──永春縣一都鎮有座日漸聞名的岱山。山上覆蓋著原始森林,原始森林裏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岱山岩,遙對天湖山九十九峰。如果說岱山是一部趣味盎然的大自然名書,岱山岩則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古典名著。

海拔九五○米的岱山,青山綠水,雲靄飄渺,奇石崢嶸,風景獨特。宋代進士陳光曾在岱山岩讀書,故又名“文章山”。岱山是永春縣的自然保護社區,也是個難得的天然森林公園。區內原始森林樹種多達七十餘科近三百種,其中有紅豆杉、四方竹、闊葉林等珍稀樹種。山中又有飛禽走獸等野生動物幾十種。

當你來到岱山腳下,仰望岱山主峰上的石崖鏽色斑斑,一定會像當年著名理學家朱熹一樣感慨,稱岱山為“鐵峰山”。漫步於田間小路,你又會驚訝於這裏的石頭林,懷疑自己進入一個石雕的動物園,活生生的巨石像老牛、像駱駝、像雄鷹……每一處奇石都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面對著一座形似蟒蛇的小山,你不能不說“蛇頭”兩邊的大圓石就是“蛇眼睛”。

沿著古道進入林蔭小徑,頓覺神清氣爽。只見一泓清流瀉下,聲如鳴琴,與林海松濤、鳥語蟬鳴合成一曲優美動聽的天然樂曲。在音樂中觀賞路邊的“姐妹樹”、“連根樹”、“岩上松”、“夫妻樹”、“父子樹”……不禁稱奇叫絕。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動人、形象逼真;一切又都是那麼美麗和諧、記憶猶深。如果你覺得體力不足,可以驅車直上岩寺,這二.五公里的盤山公路是當地農民捐款開通的,了卻了當年朱熹“先將車轍到山頭”的夙願。

岱山岩在半山腰上,四周密林掩映。主要建築物有正殿、珠樹閣、文昌閣、西居堂、清淨門和護界亭等。岱山岩始建于宋,興於明,寺宇建而毀,毀而建,幾經興衰。在山門前的五處石刻碑文記載著明清時期為興建岩宇、捐助香燈而慷慨解囊的人物事蹟。正面一塊巨石上刻著“寒竹風松”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朱熹的手跡。

岱山岩正殿內主要供奉清水祖師。宋代高僧楊公在岱山顯化,現存有“楊公化台”石刻一方。至明代萬曆年間,德化九仙山派德行和尚(號智空)的第九弟子真慈和尚(號福全)結室岱山岩,為開山祖,史稱“岱山房”,相傳二十一世。福全之徒慈受和尚也在岱山顯化,即施公祖師,後人在岩寺西面依山而建“西居堂”,供奉施公。岱山岩的香火從此日盛。正殿左右兩邊天成石鐘石鼓,蔚為壯觀,堪稱一絕。傳說原來鐘大於鼓而不合情理,被朱熹的“金筆”劈為兩半,裂縫整齊即長箭竹,石鼓從此嘶啞;石鼓至今敲擊仍可發出“咚咚”聲。岱山泉水清澈甘甜,泉眼少而妙。寺後有“望卿泉”,傳說岱山祖師恩澤黎民百姓,人們喝了這泉水能保平安無事。

在岱山的密林中,你可盡情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古樹參天,毛竹爭豔,鳥語鼠跳,野花招蝶,一切是那麼親切自然、令人嚮往。遊客在山澗踏著落葉枯枝漫步,享受都市里所沒有的森林浴。或者盡情地追逐、呼喊,你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和愉悅。累了,躺在草地上,仰望竹梢稀疏閃爍的七彩陽光,你又會感受到生活是那麼的絢麗多彩。

到岱山岩,一定要登文昌閣。俯視山下茫茫林海,最引人注目的是齊齊松。這裏的松樹長得一樣的齊和高,令人稱奇。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永春民蘇裏(一都)陳光中進士,曾在渭北權知新州,因對朝廷不滿,棄官回鄉隱居岱山岩潛心治學。與陳光同年進士的朱熹多次到岱山拜訪陳光,一起講學和批註“四書”。久而久之,朱熹與當地一個青年人陳文義交往甚密。陳勤奮好學,朱甚器重。一日,朱熹目送陳文義下山歸去,視線被前面高大挺拔的松樹遮住了。他生氣地把手中大筆一畫,說“這些樹長得這麼高就好了”。第二天,奇跡出現了,那些松樹尾梢好像被一把巨大的無形的剪刀裁得整整齊齊,人們就稱此奇景為“齊齊松”。

到岱山岩風景區旅遊,你還可以當一回“冒險家”。登攀最高峰──“月蓬第一峰”的陡峭石壁時,須小心翼翼,將身體緊貼於石壁,緩緩地拾級而上。半壁上有個巨大的“朱子洞”,彎著腰踩著纏繞的樹根進入洞裏,想像朱熹當年在此觀光的情景。尋訪先人的遺跡後,繼續攀登陡峭的山峰,必須手腳並用。正氣喘吁吁之時,抬頭望見一棵橫拱在小道上的“長命樹”主幹已腐化,靠表層韌皮支撐著,至少有一百多歲了,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會鼓舞起人們攀登最高峰的勇氣。到最後一峰時,懸崖上一條小石徑蜿蜒而上,不少人望而卻步,朱熹親筆題寫的“月蓬第一峰”五個大字從上而下在石壁上閃閃發亮。登最高峰有驚無險,需要的是毅力和勇氣。登上峰頂,海拔已近千米,心寒膽顫之餘,極目四望,四周峰巒疊嶂,林海茫茫。此時你定會心曠神怡,頗有“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感。

岱山的人文景觀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說起岱山,它又總是和朱陳兩位進士連在一起,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據束景南在《朱子大傳》中說,朱子到岱山不只一次,朱陳和詩也非一首,但基本失傳了。朱熹在岱山下榻文昌閣,批註《四書》,見岱山壁立千仞,石崖鏽色斑斑如鐵,遂改岱山為“鐵峰山”,還親自題匾額“月蓬第一峰”掛於護界亭。後人將他的手跡刻於峰頂石壁上,成為一大奇觀。

 

船尾岩

站在停車場,仰望船尾岩,有一巨石聳立,歷經風吹雨打,大自然為我們精心雕琢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大家看,這幅石刻圖自下而上分為五層,每層都被大自然鏤上美麗的圖案,有圓窗、方窗,有獨特的屋簷、飛簷,有各式各樣雕廊,並配上灰、白、黑、褐、紅、白等顏色,再配以中間那條綠色圍帶,真是個“天上園林”。而石壁西側,是獅山,獅頭向南昂立,似在守衛著這片安居樂業的“園林”;傳說玉郎天生具有與自然界動物溝通的能力,而這頭石獅就是被他訓化後,來守衛這片由玉郎與仙女苦心經營的寶地。可好景不長,玉帝女兒被玉帝抓回天延,玉郎與他們的兒女們怎麼沒有她,石獅列是捨不得女主人,就與玉郎準備沖向天延,向玉帝討回公道,你們看,站在獅腰處的那位孔武有力的石人,正和石獅昂首仰望天門,等待著女主人的歸來。

 

永春土樓

巽來莊,始建於清,座落在永春縣五裏街鎮仰賢村,相傳,是清朝永春縣有名的林姓鹽官所建,同時,在其周圍還建有古厝士幢,分別為其十個兒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巽來莊土樓,外方內圓,週邊是高七米的城牆,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圍牆內是較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閩北與閩南的建築風格在此融合,且相得益彰,為閩南地區所僅見,具有較高的建築文物保護與欣賞價值。

 

留安山

又叫雙魚山,座落於永春縣城東南隅,是歷來登高俯瞰桃源的佳地。山上的留安塔,為八角七層素面空心密簷鑽尖石塔,塔身全部為花崗岩條石砌成,夾以鋼筋混凝土柱,全高廿五米,每層飾以斗拱,仰托上層,層層出簷,桔紅色的琉璃瓦與淺灰色花崗岩形成強烈反差,四周襯擁綠樹,顯得格外雅麗而雄偉,成為今日永春標誌性建築。山頂的移動通信發射塔,與留安山相互對應。現正修建若干亭榭點綴於雙魚山密林間,成為登高覽勝,遊玩嬉戲的好去處。

 

永春唐宋宗教石刻

永春雲居岩“重見天日”清水祖師駐錫處遺址

一九九四年初夏,在永春縣岵山鎮海拔八百多米的南林山上發現一處古代寺廟遺址,地處永泉公路路旁。當地政府正準備對此地進行開發,無意間在該山坡發現了兩方歷史悠久的宗教石刻。經泉州市文管辦、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等文物部門專家現場確認,該處遺址始建於宋代,名為“雲居岩”,宋代時期清水祖師曾在此駐錫。據有關文史專家稱,這兩方石刻的發現,為閩南地區的宗教文化活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研究。

經過初步清理的寺廟遺址,因多年的埋沒,如今該處遺址只留下牆基,但從基礎部分仍可看出寺廟當時的規模。

專家們經現場踏勘測量,發現該處遺址原為三開間、面闊二十六米、進深二十二米的寺廟,古建築的牆基還在,在土堆裏挖出十塊完整的古代大磚。正中的一間為供奉神像的殿宇,地面鋪有紅色的方形磚為跪拜之處。旁邊兩間地面鋪有淺灰色磚。

而在大殿前面十米處,有一方形的佛教石塔構件。該構件的四個側面,每個側面都並排刻有四尊佛像,栩栩如生。而在大殿的正中央,則有一六角形的石塔構件,每個側面均雕有高約二十釐米的佛像。另有一方圓形石刻,直徑約三十公分,高度三十公分左右,呈黑褐色,共雕有十尊佛像。兩方石刻的佛像造型線條流暢,畫風簡潔,並有風化的痕跡。此外,在寺廟遺址範圍內,還發現了不少青瓷碎片。

在附近的密林處有一處岩洞,岩洞為巨石天然堆砌而成,當地人稱之為“仙石空岩”,岩洞已廢,尚有早期零星的生活石物器具,岩洞牆壁上有些題字,可惜現已模糊不清。據當地老者介紹,聽村裏人講,這裏曾有一座古寺廟,族譜記載毀於明嘉靖年間。但沒有記載始于何時,記者從有關人員提供的《永春州志》和《永春縣誌》中,也未能找到此廟的任何文字記載,這座古寺廟始於何時還有待進一步的稽考。

據《永春州志》及相關史料記載,岵山南林山有一座名為“雲居岩”的寺廟,始建于唐玄宗年間,清水祖師曾在此地駐錫。經市文管辦、市南建築博物館專家現場踏勘,在南林山上發現的古代寺廟遺址,其地理位置、規模、形制,與歷史上記載的“雲居岩”相吻合。加上遺址上發現的兩件石質佛塔構件應為宋代時期之物。現場專家們一致認為,此次發現的寺廟遺址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雲居岩”,而且宋代時期清水祖師曾在此駐錫。

石刻見證早期的佛教活動,與古寺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據說,這座寺廟是舊時岵山人興建,年代不詳,當地的族譜裏有記載,這一寺廟毀於明嘉靖年間。據岵山陳氏族譜載:西元九五六(五代十國)年,岵山陳氏先民入永春。“校府公自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年)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入永春三十二都小岵南山居焉。”另據族譜記載,陳知柔系岵山陳氏開基祖第七代孫,曾於南宋紹興十二年(一一四八年)與大奸臣秦檜之子秦火喜同登進士榜,而第九代的陳普足,兒時吃齋誦經,平日與山裏人一同牧牛,後造化成佛,成為安溪清水岩供奉的祖師。因此,該寺廟的進一步挖掘,將為泉南古時佛教活動提供新的實物見證。

古寺廟有主殿和僧舍之分,僧舍地磚和地上堆積的大量瓦礫均為宋代產物,而主殿的地磚為明代紅磚,另有少量生活器具則系清代產物。

整座寺廟的建築面積有近二百平方米。專家們估計,附近的雜草叢中應該還有一些遺物,有必要作進一步清理。這座有上千年的歷史古寺廟,在明代時曾重修過。寺廟於明嘉靖廢棄後,仍然有人前來祭祀。另據當地陳氏提供的族譜記載,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師”系岵山的陳普足,陳普足原名陳榮祖。據宋人陳浩然的《清水祖師本傳》記載,陳榮祖生於北宋(一○三七年),兒時在小姑(現岵山)南林山仙石空牧牛,並在茂林庵吉祥院讀書及隨父持齋誦經。少年出家于大雲寺(院),法號普足,施醫濟藥,鋪路建橋,其一生以慈善為本,以利物濟仁為志,西元一一○一年,坐逝安溪清水岩,世稱“清水祖師”。

依據宋人《清水祖師本傳》可以看出,岵山南林山這一廢棄的寺廟早於陳普足出家年代,那麼這座廢棄的古寺廟是否是陳普足出家之處,還有待於進一步核實。

永春岵山鎮位於永春縣城南部,為永春南大門,與南安市毗鄰,面積五十四.一平方公里,現有人口二.四萬多人,海外僑親五萬多人。據當地的老人介紹,廢棄的古寺廟為仙石空岩寺,位於南林山仙石空岩山坡,背依南林山,該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年間。陳普足坐逝後,其塑像也被迎入寺中,後於明嘉靖年間毀於戰火。

老人進一步介紹,年前,不少臺灣同胞依據有關記載特地前往南林山尋找這一古寺廟遺址。對此,當地政府將擬建這座湮滅於歷史深處的文化景觀,以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

該山發現的這些宗教石刻起碼系宋代建築構件,它的發現,將為泉州瞭解古代佛教的活動情況提供極有價值的實物,以及瞭解陳普足是否在此出家提供新的史料研究。清水祖師在東南亞一帶極富影響,馬來西亞以及我國的臺灣等地都有大量的清水祖師寺廟,因此,永春岵山仙石空岩寺遺址的發現,是聯絡僑胞、臺胞的一個重要聖跡。

 

天祿岩古刹玉觀音:

一座來自緬甸的白玉觀音雕像,經過二十多天的千里跋涉,終於在二○○四年十一月九日到達了目的地——永春縣桃城鎮大帽山天祿岩古刹。

據天祿岩籌建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座白玉坐蓮觀音高約五點四米,重約三十噸,造價連同運費大概需三十萬元,體積和重量都在省內名列第一。該負責人說,始建於南宋初期的天祿岩寺是有史料記載的著名古刹聖地。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歷史文化和森林資源,二○○二年,本地一些有識之士組織了天祿岩籌建會,著手重建古寺。此舉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海外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更為此捐贈钜資。這尊白玉觀音就是在華僑們的支持下,於去年開始在佛國緬甸訂制,經過長途輾轉終於來到永春的。緬甸白玉觀音的落座無疑會吸引更多的香客和遊客,這必然促進永春宗教朝聖旅遊專案的開發。

 

古式大厝

古式大厝也稱“皇宮起”(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是泉州傳統民居的典型。古式大厝的佈局,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其間數取奇數,一般作三開間或五開間,進深有一進、二進、三進,乃至四、五進。如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後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後軒,其左右各有前後房四間(俗稱大房、後房),是住室和起居間,合稱“前落”。廳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而臥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甚小,房內幽暗。“光廳暗房”是泉州傳統民居的特點。“上落”的房間也有講究,兄弟分家時,以東大房為尊,餘類推。有的大厝前加門庭,東西兩側及後軒外面,或加護厝,有單護厝、雙護厝、環護厝之分,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並於門庭四周築起圍牆,成為一個封閉型規整獨立的建築群。為避外人窺視院內活動,大門要逢大事才啟開,平時由兩側邊門進出,大門入門處正中又有木板壁,或置屏風。室內地面鋪砌耐濕耐磨的紅方磚,窗板門扉則雕鏤以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廳口、天井、廂房、牆礎、臺階、門庭等鋪砌平整條石,四周牆面貼砌紅磚,並構成各種幾何形或吉慶喜彩的圖案。大厝屋頂多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屋面鋪設紅瓦間瓦筒,簷口裝配瓦當和滴水。而下房、廂房、護厝等次要房屋,則多為硬山式屋頂或馬頭式山牆。豪華仕紳之宅,還於宅外增辟花園,園內挖池壘山,構築亭棚,為居宅錦上添花。或於宅內天井中綴以盆景假山,以成幽雅自然之趣。泉州現存明清時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橋的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和石井的中憲第,晉江江南的楊阿苗故宅和青陽的莊用賓故居等。

 

仙洞山

座落在永春縣蓬壺鎮,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廟。山上覆蓋著一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掩映著一座古廟--炎帝廟,始建于五代南陳末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山頂無極殿是供奉神農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鳥瞰蓬壺勝境,南宋理學家朱熹遊覽後寫下“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的詩句。仙洞山石奇樹秀,移步即景:來鶴台、仙人指、藤門、虎關、鳥道、蝠地洞天、神農洞府、靜林聽禪等十八景。站於山腳遠眺來鶴台,如老君誦經之態,其妙趣堪與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相比。

仙洞與文峰和尚

“馬跳仙洞內,獅向佛溪邊。”

這是前人用方言和文字的諧音,語帶雙關,取永春的四處地名和方位,畫龍點睛地描繪永春的優美山川的一對妙句。正好錦鬥外的馬跳是在蓬壺的仙洞裏面,仙夾的西向就在達埔的佛溪旁邊。寫得活龍活現,讀之如見其景,令人神馳。

“天下名山僧占多。”四季如春的永者縣,到處是名山秀水。蓬壺境內有座好象蓬萊仙景中移來的奇山,叫做仙洞山。山上林木鬱鬱蔥蔥,山中雲霧時隱時現,猶如世外桃源。山間有座普濟寺,歷代高僧常臨此地。

相傳明朝時候,這座普濟寺來了一位有名的住持,法名文峰和尚。他不但佛學宏博,道行高深,而且擅長書畫,他所描繪的諸佛菩薩畫像無不宛然畢肖。現在普濟寺廳口走廊兩壁所留的“寒山”、“拾得”二行者以及留在省博物館的一佛二菩薩四羅漢巨幅畫像,都是文峰和尚的遺墨,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據說文峰和尚有兩幅著名的神畫,一幅是太陽圖,一幅是下雨圖。要老天下雨,只要展開下雨圖,天就下起雨來;要老天出太陽,只要展開太陽圖,天上就出現太陽。當時當地群眾,如逢久早無雨,就去請文峰和尚展開下雨圖,霎時就彤雲密佈,雨水淅淅而下;如遇久雨不晴,就去請文峰和尚張開太陽圖,轉眼就雨過天晴,紅日當空,為群眾生產生活解決了不少問題。村民彈冠相慶,文峰和尚因此而更加聞名。

傳說有一次,有個名叫柳同雲的秀才,慕名特來普濟寺,求見文峰和尚,請求給他畫一幅飛鳥圖。文峰和尚見其來意懇切,就慨然答應他,用畫筆蘸了一大筆墨水,隨意滴灑在白紙上,墨水胡亂地噴灑了一張紙。那個柳秀才看了很不滿意,要求文峰和尚重新畫一幅。文峰和尚笑著說:“你既然不要,鳥就飛去吧。”說罷,把那幅畫一揚,一隻只金烏色的大鳥小鳥,都張開翅膀,吱吱喳喳地從紙上墨色中飛走了。這位柳秀才一見,果若木雞,只好望空興歎,惆帳而歸,深恨自己肉眼無珠,悔之莫及。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今普濟寺廳前的過登石上,還有條條墨紋,據說還是當時文峰和尚留下的遺跡哩!

 

永春發現兩座清代牌坊

在永春縣吾峰鎮境內發現的兩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牌坊,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在吾峰鎮後壟小學南面,有一座“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為“旌表故儒士陳文采妻周氏”守節盡孝而建,有兩楹兩層。無獨有偶,該鎮棗嶺村與五裏街鎮高壟村交界處的九府巷,也有一座“貞壽之門”的牌坊。此巷是古代永春通往德化的必經之地,牌坊就在古道邊,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為“旌表辜肇邱氏妻陳氏一百零一歲高夀”而建,也是兩楹兩層。當地老人說,以前,頂椽下有一塊聖旨牌,但不知何時丟失。

 

永春縣發現明代禦賜“冠帶義士”古墓

一塊明代禦賜“冠帶義士”的墓誌銘及一座大古墓,在福建省永春縣一都鎮被發現。

該墓誌銘長五十釐米,寬三十釐米,厚三釐米,行文雋永,字迹清秀。據墓誌銘記載,該墓誌爲當時江西九江府通判顔廷榘撰文,奉勒提督楊道會篆蓋,江西按察司李開藻書丹,文中記載:“萬曆十三年,邊餉乏。有旨,民能助邊者與冠帶榮身,君然應召……帝賜冠服備賓價之位。”據查,文中所指系明萬曆年間永春縣一都巨富陳樂泉。

墓誌銘載:陳樂泉,名勳,字孔敬,樂泉其號也,系朱熹同年進士陳光之後。明萬曆年間爲一都巨富,急公尚義,樂善好施。該墓誌銘十年前被一村民從山上撿回作爲洗衣板,後被一都鎮文化站發現並保存至今。

當地文物部門在發現墓誌銘的地方找到一座巨大古墓,占地面積達一千八百平方米,墓爲夫妻合葬,古對聯“日月長相伴,溪山老故人”字迹依然清晰可見。墳墓中內有一個枯爛的百年松樹樁,右側有兩個石雕神像,墓門兩旁還有石獅。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