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歲時儀節

作者:陳承溢  來源:永春縣誌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歲時儀節

一、春節

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男女老少,黎明早起,放爆竹“賀正”,祝新年萬事大吉。還在廰堂擺上柑桔、圓子湯,繎紅燭,放鞭炮,見面互道恭喜,互相祝福,晚輩向長輩拜年。客至,主人請客吃茶配金桔糖、糖果等,稱“吃甜”,客說吉利話回敬。

舊時,正月初一的禁忌甚多:不用刀切物,以示戒殺;不用帚掃地,意思是新年納福,怕隨帚掃空;早餐吃幹飯配整葉煮的芥菜,俗稱“長命菜”;不吃稀飯,以避免外出半途遇雨;穿新衣以示“更新”;不打赤足,以避免剌傷;不可打壞器具,打壞了則一年沒有福氣;不駡人、不打人、不討債,要說好話,忌說恐、餓、窮等詞;不做工,不揀糞,白天不睡大覺。

 

二、天公生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後便各就各業,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初九為天帝誕日,俗稱“天公生”,家家殺雞鴨,蒸甜粿、蒸“龜”備辦酒菜以敬奉天公。從初九日子時起,到處可聞爆竹聲,戶戶廰堂點“天公燈”祈求風調雨順豐收。有的地方早餐吃面線加一對蛋,以示長壽和走運。

 

三、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稱上元,或元宵節,也叫燈節。

舊時,大部分鄉村在這天鐉祀祠堂或祖宇,各族有名望的男人,身著長衫雲集於祠堂、祖宇,拜謁祖宗。有的祖宇、祠堂門口日夜演社戲。有些姓氏規定,凡族人前一年出生男孩,須添紙燈一個,俗稱添丁,上元夜集中懸掛於祖宇門口。上元夜,有的地方舉行弄獅、舞龍、紙花燈、“請火”(抬菩薩進香)等活動,縣城還搞過迎城隍斧巡城。

 

四、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風俗,在永春沿襲已久。一般人家帶食品到墓前敬獻,清除墓草,在墳上撒紙錢,描紅墓碑字跡,以示紀念。今學校等單位利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叫五月節、端陽節,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永春東關等地,端午節有時競賽龍舟。過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或饅頭、春捲等,屋裏噴灑雄黃酒。舊時,小孩還佩帶戴香囊,各戶門口插艾草或菖蒲,意在清潔,辟穢去邪。有的人於端午日采百草曬成“百草葯”、“午時茶”。

 

六、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永春叫七月半。各姓、各角落祭祖時間不同,從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先後過節。旅外僑親節前寄錢給國內親屬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之意。

 

七、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十五日晚,家人吃“團圓酒”、“賞月飯”,分吃月餅等。有些鄉鎮還有唱南音、賞月、猜燈謎的習俗。

 

八、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九”,九是單數,為陽,俗稱重陽節。

城鄉有蒸粟糕、飲茱萸灑,登高賞景習俗。舊時,文人騒客到百丈岩、魁星岩等名勝遊覽作詩酬吟;今學校師生、退離休老人,喜作秋遊登高活動。

 

九、冬節

冬節就是冬至。民間做糯米粿子、蒸糕粿祭祖先,以示不忘根源。粿子有煮甜、鹹湯的,亦有煮後撈起拌上白糖、花生未、金桔糖的。

 

十、尾牙

往時商店,每月初二、十六祭牙(祭土地公)。十二月十六日為該年最後一次,永春人稱為“尾牙”較為隆重,店主備酒席犒勞店員,主人要辭退的店員也在席間示意。城鄉家家戶戶也煮肉、做飯吃,預示除夕、春節即將到來。

 

十一、掃塵祀灶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前,城鄉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清煙灰汙穢,刷淨炊具器皿、洗帳被,掃庭院居室等,準備幹淨舒適地過年。

 

十二、除夕與守歲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俗稱過年,家家戶戶做新衣,買年貨,炊粿。除夕中午,祭祖、貼春聯,晚上全家團聚“圍爐”,大人給小孩壓歲錢。舊時,窮人年關常躲債主討債。

除夕晚有燒“火盆”的習俗,在大門口點燃備好的柴草堆,火光照耀、鞭炮齊鳴,意即年穀大熟,以燔柴報天。在永春另有傳說,元代每三家共養一元兵,因元兵欺壓,民約定在除夕晚,以“火盆”為號殺儘元兵。後世相傳。近年,除夕夜家家戶戶點紅燈、放鞭炮、煙火,有的圍坐電視機前,收看春節文藝聯歡晚會。年輕人守歲到深夜,意在祝願長輩長壽。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