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民間掌故

錄入:陳承溢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民間掌故

馬氏真仙

相傳很早以前,時值中秋佳節,月圓風清,天上適逢蟠桃盛會。天宮眾仙,聚集瑤池,為王母娘娘祝壽。玉皇大帝的第三愛女,赴會路過南天門,忽見人間桃源地界,一道靈光,直上九霄。出於童心好奇,三公主步出天門,細細觀賞,竟留連忘返,觸犯天規。次日早朝,南天門守將上奏玉皇。玉皇盛怒,是時太白金星急忙出班啟奏:桃源地界,將有瘟疫之災,可令三公主下凡,以救百姓,將功補過,了此俗緣。玉皇聞奏,沉吟不語。太白金星知玉皇有憐惜之心。複奏曰:桃林場馬家,累世陰功,可令三公主前往投胎,又令公主之婢,投胎杜家,為馬家媳,與公主作伴。另下旨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暗中保護,則可萬無一失。玉皇准奏。

卻說古桃源驛西去六七裏,有馬文忠府第。馬家世代忠良,為官清正,樂善好施。是年三月十七日吉旦,生下一女,端莊秀麗,玉質瓊姿,舉家大喜。其女生時,金光兆瑞,瑛花吐馥,故取名金項,字餘玉。馬小姐自小伶俐過人,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不通曉,尢精醫術。年十三,偕嫂杜氏,上山采藥。行二十裏,但見馬德山奇峰插天,祥雲繚繞,松鶴相親,芝蘭競秀,石燭鐘靈,好一派人間仙境!是以留連忘返,遂萌修道之志。

馬小姐十五歲那年,鄉間瘟疫乍起,疾病蔓延,庶民遭難。小姐生性慈悲,遂懇求雙親應允,偕嫂上馬德山結茅修道,采藥為鄉民治病,醫術通靈,藥到病除,猶如華佗再世,未經旬日,瘟疫斂跡。鄉民皆以為神仙下凡,非常感激!

馬小姐十七歲時,其父受奸臣陷害,含冤入獄。小姐得知,急到岩下掏蜜洞,取得石乳十八擔,領十八壯士,星夜上京獻蜜,為父鳴冤。皇上品石乳如啜甘露,嘉其忠孝,遂赦馬文忠無罪,且冊封小姐為“和豐公主”。時值中秋,馬小姐忠孝美名,被傳為佳話。

翌年,馬小姐出落得婷婷玉立,她才貌雙全,皇帝意欲為她招駙馬。馬文忠得知此事,急歸家與愛女商議。公主無心富貴,又恐聖命難違,心生一計,請父親自焚府第,帶領全家遁跡他鄉,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馬公主嫂杜氏,在百丈岩煉成三身化境。是日屈指一算,知聖旨將下,其嫂杜氏,應得蛇形天子地,便讓嫂往東去鎮正穴,並告之曰:“若見向天燭火起時,又聞溪流吼三聲,即時坐化。”馬公主也沐浴齋戒,寂然登仙。

是日差官奉旨,來到桃林場,見馬家焚燼,遂上百丈岩訪馬公主。但見祥雲靄靄,神燭煌煌,千鶴拜舞,百里馨香,知公主已成正果,急回朝複旨。皇帝聞奏,感歎不已,遂下旨建馬氏廟,命名“公主殿”;並將馬氏真身,裝佛奉祀。此事傳開,鄉民震慨,投工建廟,踴躍爭先。馬氏廟建成,海內外遊客結隊參謁,香火日盛,冠絕永邑。千百年來,雖歷經滄桑,然得鄉民保護,現鎮殿的仙媽,仍是馬氏的正身。杜氏仙媽另由鄉民主廟奉祀,取廟名“水吼宮”,香火千秋不替。

“隱隱青峰畫不成,煙雲來去豈無情?蓬萊三島誰曾適,醉此鶯聲共鶴聲”。百丈仙山,人間奇境,傳奇益盛,妙趣盎然。

三顯真仙的來歷

馬公主得道之時,皇帝嘉其忠孝,下旨建馬氏廟而顯赫四方。此第一顯也。

不久,皇后臨盆之時,不幸難產,宮中太醫束手無策,皇后母子生命垂危。皇上心急如焚,只好默禱上天,祈求母子平安。禱畢未及一刻,只聽“哇”的一聲,生下太子,母子安然。禱告如此靈驗,皇帝心想必有緣由,遂問皇后,後曰:“當時見一白衣仙女,手捧一杯甘露,令妾飲下,片刻即產太子。妾問仙子仙山何處,但雲‘馬氏’二字,轉眼不見。”皇帝知是公主顯聖,此第二顯也。

又有一回,金鑾殿起火,正當危急之際,忽見一白衣仙女,手執定扇,從雲頭降下,連扇三下,大火即滅。眾宮人急忙跪拜,抬頭時見仙子飄然而去,寶扇卻留在地上。宮人急將寶扇拾起,獻與皇帝。皇帝開扇一觀,有詩一首:“父皇收義女,三扇報君恩。百丈仙人府,何勞萬乘尊。”皇帝即知又是公主顯聖,龍顏大悅,再下旨用七寶銅鑄“聖旨”牌,敕封公主為“三顯真仙”,差官把兩幅金匾送到百丈岩,馬氏身後備極恩榮。此第三顯也。

 

施琅四上百丈岩

施琅(一六二一~一六九七年)晉江衙口人,清初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一六八三年即康熙二十二年,在統一臺灣發揮重要的作用。永春民間流傳著施琅四上百丈岩的生動傳說。

托夢

有一年,施琅母親病重,施琅四處問藥都未見功效。一日,他聽說永春百丈岩馬氏娘娘施藥普濟眾生,甚是靈驗,托囑妻子照看好母親,自己專程趕到百丈岩,其時天色已夜,當夜在百丈岩住宿,睡中入夢,他夢見馬氏娘娘要他寬心,病十日內即可痊癒,正要問施什麼藥時,天亮了。他急忙披衣到寺堂焚香叩救賜藥,一位和尚急匆匆走過來說:“敢問施主可是施琅大人?”施琅點頭稱是,和尚取出九包草藥,教他如何煎制,頃刻間不見了。施琅急忙忙把藥帶回晉江,如法炮製,服過三貼藥後,母親病已有好轉,再服三貼已能下床,最後服完三貼,母病即已痊癒,一家人十分歡喜,皆稱馬氏仙藥靈驗。

向天燭

施母病好之後,叫兒子要抽時間專程到百丈岩道謝。因當時操練水師繁忙,一拖就是半年。一個暑天中午,施琅躺在屋後龍眼樹下乘涼,不知不覺睡著了,並且作了一個夢,夢中的人事物醒來仍然記得清清楚楚。第二天,他帶領幾個弟兄,依夢所指,風塵僕僕來到永春,詢問有沒有一座雪山岩,那裏是不是火山口,當得到肯定答復時,他十分驚訝,同夢裏所說完全吻合。於是他請人在雪山處查找一塊火成岩石,其狀其貌均按夢中所述,找了三天三夜,終於在山頂上的一個槽裏找到它,同他夢中所見一模一樣。可是,這麼大的石頭怎麼搬動呢?他請來能工巧匠,用木框架好,下山用推,上山用拉。說來奇怪,幾噸重的石頭像聽從人意似的,下坡滾動從不出軌,上坡時忽然變得輕如羽毛,只要幾個人拉便可順利登山。這塊石頭搬動了三天三夜,終於依夢所托登上百丈岩寺。中午時分,石頭不偏不倚下落在馬氏廟前,隨後下了一陣西北雨,將石頭清洗得幹幹淨淨,民工們像洗了一個淋水澡,不斷地歡呼雀躍著。一會兒,雨停了,大家這才看清這塊巨石底部大,頂部小,像一台蠟燭。忽然間,石頂金光閃閃,任憑風吹雨打都不會熄滅。後來人們把巨石叫向天燭,也叫神燭!

現在,向天燭仍然巍然聳立,金光閃爍,成了百丈岩的一處勝景。

鎮海石

康熙皇帝要施琅統率水師收復臺灣。臨戰前,施琅又來到百丈岩,當他登上山腰時,猛地看見一隻梅花鹿匆匆向他跑來,四下一望也沒人追趕。梅花鹿在他身邊繞了三圈後,一會兒就不見了。施琅拿起玉石放在施琅手上,然後又繞行三圈,沿山上跑了,一會兒就不見了。施琅拿起玉石一看,只見眼上穿著一條紅線,似乎佩帶,正面寫一個“海”字,背面寫一個“施”字,他把玉石揣在懷裏,一再揣摸仍不解其意。登上馬氏廟,燒了三柱香,抽了三回簽,仍然不得其解,只見一位和尚告訴他:“海戰時一定要佩帶它”。一天,水師雲集海上,一聲炮響,千船競發,向著臺灣島進軍。施琅不忘把玉石掛在脖子上,緊貼懷裏。鄰近臺灣島時,鄭軍萬炮齊轟、萬箭齊發,海面火光沖天,此時突然海浪沖天,海水漫進船艙。施琅一面沉著指揮作戰,一面親自燒了三柱香放在船頭,忽聽“咣啷”一聲玉石墜地,施琅突然明白過來,捧起玉石,高高地舉起狠狠地往水中一擲。說來奇怪,海浪平靜下去,海水碧波蕩漾,水師們一鼓作氣,衝殺過去,登上海岸,打得鄭軍落花流水,最後鄭軍全軍覆滅,施琅收復了臺灣,又一次統一了祖國。後來,有人說那梅花鹿是馬氏娘娘變的,玉石是鎮海石,也是鎮妖石。

收復臺灣後,施琅向康熙皇帝繳旨並受到嘉賞。回晉江後,他專程來到百丈岩叩謝,並即興題寫了一首詩《詠百丈岩》:一峰高出插青天,百丈崔巍燭樣傳;真個淩雲為咫尺,不知何代隱三仙。登臨已是虛空上,潦倒無非秀佛前。謝得蘇君能醉客,指看桑梓數峰懸。

 

鄭禮打擂臺

泉州少林寺,在清朝初還很興。南少林人才很多,住持至善禪師是南少林武功的重要代表人物。為了發展南少林,廣交天下英雄,以武會友,泉州少林寺搭擂臺比武。擂臺搭得很大很堅固,一人外高,但是擂臺口並沒掛對聯誇耀自己的武功,什麼“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還是向人挑戰,什麼“雙拳敢打世上好漢,一劍橫掃天下英雄”。只在台口頂面掛一塊“以武會友”的橫匾。

消息一傳出去,各地武林高手紛紛趕來泉州,切磋技藝。永春白鶴拳,是南拳的一個很有特色的拳種,創始人方七娘的頭手徒弟,出名的拳頭師鄭禮,感覺白鶴拳雖然在永春一帶流行,還應該行出永春,和各個拳種交流,讓白鶴拳在武林中獨樹一幟,名揚天下。泉州少林寺擺擂臺,正是一個好機會。拳師鄭禮一方面很想到泉州見識見識,結交天下英雄,一方面又驚南少林藏龍臥虎,功夫深不可測,一旦失手,自己吃虧事小,白鶴拳的威名受損事大,對不起先師方七娘,對不起永春廣大朋友。

鄭禮招集白鶴拳的傳人,各地“豎館”的拳頭師,到桃城商議。大家都贊成去泉州行一遭。有的說:“方師父創下白鶴拳,還沒遇到真正的對手,免驚,包贏輸。”鄭禮說:“不可輕敵,須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的說:“咱先來去泉州散散咧,去擂臺腳先看看咧,打會贏咱就上臺去,打贏咱就看鬧熱,不倘起去出頭出角。”鄭禮說:“咱離開永春去泉州,就是要打擂臺,沒想打擂臺就不倘去。一行去陳埭就是要擔蟶,咱若去,不敢上臺,不但泉州人看咱沒現,咱也沒法共永春人交代。”逐個就說:“若這樣,只有請鄭師兄自己一個去咯,你是頭手師,代表咱白鶴拳去打擂臺,會輸會贏全靠你了。”鄭禮說:“孤單靠我一個,勢單力薄,孤掌難鳴;逐個皆去,多牛踏沒糞,倒纏腳鎮手。咱若打會贏人最好,但是也不倘傷了和氣,失了感情;打贏人,也不倘漏氣,失咱白鶴拳的面子。咱應該得想一個萬全之策。”

經過充分準備,白鶴拳的頭手師鄭禮,帶十二個白鶴拳高手,背包袱濩傘,到泉州打擂臺。先過小姑山,進入南安縣界,沿路遊山玩水,參觀金雞橋,遊覽九日山,才入泉州西門,又去開元寺看大佛,爬東西塔,然後出東門,到東嶽山泉州少林寺。鄭禮十三條好漢,從永春到泉州,行去三日,到擂臺腳下,徛咧先看別人打擂。

泉州確實是南少林武術之鄉,上臺打擂的人一個紹一個,台頂的擂臺主也一個換過一個;一場比一場精彩。羅漢拳對猴拳,羅漢拳剛勁有力,猴拳縱跳靈活,一靜一動,十分好看。南少林太祖拳對地堂拳,地堂拳又叫犬地術,倒咧塗腳翻來滾去,按下三路用腳踢、剪、掃,是很難對付的武功,但太祖拳馬勢煞咧,穩劄穩打,正是南拳北踢,棋逢敵手,打得難解難分。還有比傢俬,少林棍對雙刀,三節棍對長槍,儘管打呀很緊張,都是真刀真槍真功夫,但對頭都沒傷半支腳毛。打贏的說:“得罪!”打輸的說:“佩服!”各自退場。

鄭禮心中有數,將十二個白鶴拳高手分散安排在台腳,自己跳上擂臺,雙手抱拳大聲說:“永春白鶴拳鄭禮特來討教。”少林寺住持至善禪師早已聞名永春白鶴拳,也知方七娘和鄭禮的大名,就親自出來,共鄭禮稽首:“施主請了!貧僧至善,素仰永春白鶴拳,今日鄭師傅登臺獻技,貧僧有緣討教,實是三生有幸。”鄭禮說:“山野村夫,初學幾手白鶴拳,大師乃是南少林泰斗,鄭禮班門弄斧,請大師多多指教。”

鄭禮知至善是少林寺住持,功夫高深,至善不知鄭禮白鶴拳的深淺,對頭起先都不敢大膽進招,驚露出破綻。到一格上手,鄭禮覺得至善銅身鐵骨,防守嚴密,針插不入;至善覺得鄭禮的白鶴拳別開生面,雙手如白鶴展翅,柔中有剛,變化莫測,在南拳中獨一無二,真可以說是獨步武林。雙方都很佩服對手的武功,來來往往,打去幾十回合。

擂臺腳的觀眾,看見至善禪師親自落場比武,又看見永春來的白鶴拳與眾不同,都大聲叫好,共兩個喊加油,說今日的擂臺最好看,沒想說永春的白鶴拳拙厲害!鄭禮在台頂聽見人咧議論,想說見好就收,不可戀戰。看到至善雙拳出虛招,“雙風貫耳”向太陽邊撞來,下面猛然起腳出“掃堂腿”掃來,趕緊雙手一分,“白鶴亮翅”,格開至善雙拳,腳下一點,“白鶴沖天”,跳起來,閃過至善的“掃堂腿”,乘勢倒翻,“白鶴歸巢”,跳離擂臺。至善喝說:“好功夫!”

台腳白鶴拳的十二個高手,將事前準備好的鐵骨濩傘開,鄭禮跳到頭一支鐵骨濩傘頂,“鶴立雞群”,向台頂至善抱拳說:“大師,後會有期!”雙臂一伸,親像白鶴,又飛起來,一支跳過一支,一直跳到外面。台腳的觀眾為鄭禮的絕頂輕功喝彩叫好!十二支鐵骨濩傘一支一支合起來,鄭禮和十二個白鶴拳傳人,到泉州少林寺打擂臺,完名全節,回去永春。

白鶴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由福建省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稱為“白鶴拳”。

康熙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永春人)在永春西門外後廟辜厝傳授鄭禮、林椎、姚虎等二十八人,人稱二十八英俊。鄭禮、辜喜、辜魁、樂傑、王打興五人世稱“前五虎”。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後,臺灣拳師白戒,到永春再教“寸勁節力”,使白鶴拳法更進一籌。鄭寵、林添、鄭畔、辜初、辜榮五人世稱“後五虎”。

乾隆、嘉慶年間,林董、鄭椎等對永春白鶴拳進行了系統性總結。匯諸大成。著有《拳家正法》、《白鶴仙師傳真法》、《永春鄭禮叔教傳拳法》等書傳世,予後世以理論上的指導。

 

日學者48年著書認定,空手道源自福建永春白鶴拳: 2007/04/14

記者陳定川泉州台陳琪通訊員顔堯民蘇金波

近日,日本空手道研究會創始人金城昭夫將自已寫了四十八年最終集結成的著述《空手道傳真錄》送到了福建泉州永春縣。金城昭夫研究認定日本空手道源自永春白鶴拳。

金城昭夫今年七十歲,曾是日本琉球大學歷史系教授,也是日本空手道研究會創始人。他說,現在世界上有五十四多萬人在學習空手道,但空手道爲什麽會流傳到日本,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心中。爲了探究空手道的起源,四十八年來他沿著白鶴拳的傳說一路探尋而來,曾多次到過臺灣、福州等白鶴拳蹤迹出現過的地方探尋研究,最終來到永春。在探尋過程中,金城昭夫收集的大量史實和證據證明了日本空手道發源於永春白鶴拳。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永春白鶴拳流傳至福州地區,衍化成縱鶴、飛鶴、鳴鶴、宿鶴、食鶴五種風格各異,套路紛繁,拳理和技法自成體系的福州鶴拳。當時,琉球進貢船不時到福州,帶走不少福建文化,一位名叫東恩納寬量的日本人,首次從福州把永春白鶴拳和福州鶴拳一起介紹到沖繩,發展成今日風靡日本及歐美的空手道剛柔流。

來源:中國廣播網

 

楊文廣跳澗

在永春縣的中部,有一個叫做馬跳的峽穀,它是晉江東溪的發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氣候的分界線:馬跳內多高山峻嶺,比較寒冷,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有趣的是,峽穀兩岸,有兩塊大岩石相對而峙,一塊印著四個馬蹄跡,一塊印著兩個馬蹄跡,雖年久月深,但並無剝蝕,可惜後來建公路橋樑時破壞掉了。古跡雖然不存,一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卻一直流傳著。

傳說在宋仁宗坐天下的時候,交趾國(今越南)國王叛亂,朝廷封楊宗保為平南大元帥,楊文廣為先鋒,統領二十萬大軍,前往征討。他們過江蘇,穿浙江,入福建,一天來到永春地界,但見層巒疊蟑,林木茂密。突然一陣鑼響,沖出一夥強人。為首的姓鮑名大登,年約五十開外,生得虎背熊腰,滿臉絡腮鬍子,騎著一匹高頭駿馬,掄著兩把開山大斧,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他身邊立著的彪形大漢,是他的兒子,名叫鮑世卿,舉著樸刀,十分威武。他們欺楊文廣年輕,又生得臉自皮嫩,象個大姑娘似的,認為一定沒有什麼本領,便一齊包抄過來。楊文廣一時性起,揮舞金槍,左沖右突,殺得眾嘍羅呼爹喊娘,抱頭鼠竄。那鮑世卿不知進退,肩上早已吃了一槍,險些墜下馬來。鮑大登見勢頭不妙,急招呼敗兵殘卒,沿山凹落荒而逃。楊文廣也不追趕,指揮大隊人馬,繼續前進。

卻說鮑大登跑過幾座坡嶺,驚魂猶然未定,忽聞半空裏傳來黃鶯般清脆的聲音:“父王別慌,小女來啦。”鮑大登抬頭一望,見是親生女兒鮑飛雲帶著女兵前來解救,頓時喜出望外,叮嚀道:“女兒小心為要。”這鮑飛雲年剛十六歲,長得窈窕秀麗,天姿國色,自幼拜過名師,練得一身好武藝,十八般武器,件件精通。慣使雙劍,天下無敵,兼且練就一手飛石,百發百中,要打你的眼睛,絕不會打到你的鼻子上,十分厲害。她昕了父親的話,嬌嗔道:“爹親何故出此言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難道他是三頭六臂不成?”“那小子確實有些手段,我和你哥哥都不是他的對手,你千萬不可輕敵!”

鮑飛雲微微一笑,別了父親,抄小路來到平坦的大道上,擺開陣勢。

暫不說她如何在此嚴陣以待,再說楊文廣那邊,早有探馬飛報:“前面一夥女賊,攔住去路。”楊文廣聞訊,迅疾跑馬上前,但一看見鮑飛雲,竟愣了神哪,心裏嘀咕道;“古人言,百步之內,必有芳草,實在千真萬確。看這荒山野嶺,竟有這樣的絕代佳人,可惜當了草寇。”鮑飛雲一看見楊文廣,也覺得臉燒耳熱,胸口象揣著一隻小鹿,蹦蹦亂跳。他倆就這樣四隻眼睛,成了兩條直線,久久地一動也不動,惹得那群女兵都掩著嘴巴,竊竊私語。鮑飛雲聽到後面吃吃笑聲,回頭罵了聲:“死婢。”然後勒馬進了兩步:“請問來將尊姓大名?”楊文廣定了定神,答道:“我是平南大元帥楊宗保的長子、先鋒楊文廣。你是何人,膽敢攔我去路?”“晤,你就是楊文廣?沒聽說過,我是雪山寨大王的長女鮑飛雲。我們這裏的規矩,凡官商人等從此路過,都得留下買路錢,你懂嗎?”“這山是大宋的山,路是大宋的路,我是朝廷的將領,要過路還得什麼買路錢呀?”“哎喲喲,看你多凶呀!虧你是楊府子弟,難道不懂得‘強龍鬥不過地頭蛇’的道理?你既然要借路過,就該有禮貌,陪笑臉,說好話,何以恃強逞能呢?須知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呀。”

楊文廣年少,血氣方剮,聽了這些不軟不硬的話,憋了一肚子火,於是大喊一聲;“少說廢話,看槍。”便刺了過來。飛雲急架相迎。兩人一招一架,一來一往,打了整整三百個回合,殺得塵土飛揚,日月無光。飛雲眼看不能取勝,跳出固外,在袋子裏抓出一粒石子,手一揚,石子就象流星似的朝文廣的心口飛來。文廣眼精手快,用槍頭一撥,“劈”的一聲,石子飛得無影無蹤。說時遲,那時快,又有一粒石子飛近,文廣伸手一接,抓在手中,哈哈大笑道;“你有多少石子,儘管來吧。”飛雲見文廣如此英雄,不敢再戰,還在馬上拱手道:“先鋒請了,天色不早,各自鳴金收軍吧 !”

“原來你認輸了!”楊文廣坐在馬上,得意洋洋。飛雲心高氣傲,怎肯認輸?她柳眉倒豎,杏眼圓睜:“待我喝一口水,再來與你較量 !”

“等你吃一頓飯再來也行,我是連一口水也不用喝的。”楊文廣此話原無意說的,不料給飛雲一個啟示。她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於是撥轉馬頭:“好哇,今天就與你見個高低。”兩人戰了數合,飛雲佯裝戰敗,望東南方向跑去。楊文廣不知是計,緊追不放。到了一個峽穀邊,鮑飛雲兩腿往馬肚上一夾,騰空飛了過去;楊文廣狠抽一鞭,亦輕輕一躍而過,並留下馬蹄跡,“馬跳”就由此而得名。鮑氏受降,同時與楊文廣成親,然後隨夫出征,在平定交趾國的過程中,立了許多戰功。

 

平閩十八洞

楊文廣平閩的故事

閩南十八洞的故事,因小說《平閩全傳》的喧染而廣泛流傳于福建,漳泉民間更是喜聞樂道。故事講的是楊文廣平定閩南十八洞。“洞”或“峒”是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洞主”就是村寨的寨主。據說,宋代福建有個閩王藍鳳高,他統領十八洞。這十八洞洞主被小說神化為妖怪,如黃草洞洞主杜引是蚯蚓精;碧水洞洞主姚玉是蝙蝠精;鷺江洞洞主鐵頭禪師是石龜精;蝶子洞洞主是鬼月姑。這些“妖精”法術高強,所以閩王敢造反,無視宋王朝。宋仁宗皇帝聞訊之後,就指派楊家府名將楊文廣率軍南征。文廣所率將領,主要人物是他一家人。如穆桂英是他的母親,楊宣娘是他的姑母,還有文廣的妻室和兒子。楊家府人物個個驍悍。主帥楊文廣智勇雙全,穆桂英有一把陰陽扇,一煽就飛出火龍,燒死敵人。楊宣娘慣使柳葉飛刀,會騰雲駕霧。閩王手下有妖精來合夥,楊文廣卻有神仙來輔助。如丁七娘是仙姑的徒弟,學得飛升之術。張趙胡是仙人盧天王的徒弟,法力高超,會飛騰變化。張丁兩人結成一對夫妻,兩人的出生都是稀奇古怪的。丁七娘是溪中漂流的鴨蛋轉變而生的,少時上山砍柴,被虎銜去。幸被仙姑救出來。張趙胡是在瓜裏長成的。據說,有一個張老農栽一株瓜,瓜藤蔓延到趙家和胡家的屋頂上,結了一粒大瓜。瓜熟破開了,有個男嬰。張家趙家和胡家三家老人個個說,瓜長在我屋頂上,這嬰兒是我的。這三家人都年老無嗣,爭著要這個嬰兒。鄰居姚員外出來,為他們排解說:“此子生在瓜中,不與別家,就在你三人厝上,乃上天所賜,你三人均無子息,正是皇天憐你們忠厚,差此子以接你三家後。我今為你們說和,此子取名張趙胡,三家輪流養育,若得成人,三家共用富貴”。這三老也就同意。一個人用三姓湊成姓名,真稀奇。這些故事,見於《平閩全傳》這部小說,書中多處使用閩南方言,如“屋頂”寫作“厝頂”,呼“蝙蝠”為“蜜婆”。這部小說流行於講閩南話的地區。

十八洞在什麼地方?

閩王統領的十八洞在什麼地方呢?閩南一帶口傳上有種種說法。龍溪人說漳州城郊洞口廟,有個蜜婆洞,永春人傳說蓬壺鄉有一個“馬跳山”,是楊文廣騎馬到此地在石頭上留下的馬蹄跡。此山有一個蝶仔洞。取《平閩全傳》和這傳說對照,卻不相同。閩南地區的地方誌,也有提到十八洞的,如《漳州府志》說,“伽藍洞在平和縣馬蹄山麓,極為幽險,古稱南蠻十八洞”。這裏說伽藍洞,但在《平閩全傳》卻說是飛龍洞。又《平閩全傳》說,飛鵝山飛鵝洞在漳浦縣城外離城一百里,地名娘仔寨便是。這個飛鵝洞所在地娘仔寨,卻和地方誌所提的相合了。《漳州府志》說娘仔寨在漳浦縣南二十裏。由此足見小說所提十八洞,不是全無根據。又如《平閩全傳》說鐵頭禪師乃一石龜精,在鷺江石泉山上。在《廈門志》裏,石泉山是洪濟山之一支,和禪師公嶺相接。足見小說所說廈門鷺江洞,也採用地方傳說。

其他洞在甚麼地方?據《平閩全傳》說漳仙洞、壽山洞、鐵松洞、鎮山洞、水晶洞、黃草洞、清峰洞、蜈蚣洞、蝶仔洞、天吳洞等等,在漳州、南安、安溪、仙遊、莆田、福清、海澄、鼓浪嶼諸地。又碧水洞、天山洞、紅砂洞、天魔洞等,在浦城、建陽、大田、南平諸地。

洞在平原上或在山嶺中呢?小說把吳州城和越州城(一在舊汀州府歸化縣,一在上杭縣)列在十八洞內,這城應在平原上。有若干洞卻在山嶺上,如飛龍洞在馬蹄山,黃草洞在壺公山,飛鵝洞在飛鵝山。小說把一些洞安排在山嶺,並提出小說“主人公”藍鳳高這個姓名,就把十八洞故事的歷史背景點出來了。

陳元光三十六寨

藍鳳高這一個人物是寫小說的人虛構的嗎?請探看事實。和藍鳳高在一夥的,有藍升、藍飛、藍鳴等以及飛鵝洞主金精娘仔和天吳洞主雷超、這顯見閩王隊伍中主要人物是藍、雷二姓人,其將領是洞主——住在山洞。我國歷史上就有住居於山區的少數民族。就閩粵兩省來說,古代泉潮之間住有百越族,宋元以後稱烏佘族,或姓藍,或姓雷,他們刀耕火種,住在山區,——如百家佘峒就是他們所住地。唐代在泉州與潮州的山嶺間,有百越族首領,率領族眾起來反抗唐王朝,為首的就是藍奉高和雷萬興等人。唐王朝就派陳政及其子陳元光等人率軍南下,征討藍奉高。《平閩全傳》中的藍鳳高就是指這個藍奉高。

陳元光軍中的分營將李伯瑤率隊伍到漳浦,鑿斷鵝頭山,打下娘仔洞諸寨。陳元光的兒子陳珦夜裏襲擊巢洞,殺了藍奉高。《平閩全傳》講楊文廣打敗閩王,主要情節便根據這一段歷史寫的。書中說楊文廣派軍師李伯苗帶兵入飛鵝山掘壞飛鵝洞,打敗金精娘子、楊文廣擒殺藍鳳高。小說講楊文廣打下十八洞,這影指唐代陳家將打平三十六寨。楊文廣軍中將領主要人物是楊氏一家人;而陳元光父子打敗藍奉高其軍中將領主要的是陳氏一家人,——有元光的父和伯叔,以及元光的祖母和妻子。兩者情況相似。所以我們認為《平閩全傳》所講楊文廣故事,乃假借陳元光開闢漳州的歷史來寫的,宋史中沒有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事。

陳元光這段歷史在《漳州府志》和《潮州府志》中,都可以看到。陳家將打敗藍奉高之後,陳元光上奏唐高宗,請准在泉州和潮州之間,建立漳州。陳元光就任漳州刺史,興水利,發展農業,設置府學,培育人材。他所設施,取得一定的成績,後來地方上稱他為“開漳聖王”。福建各縣都有廟宇,供奉陳聖王。現今漳州市浦南鄉有一座陳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保護文物。陳聖王廟,在臺灣也有數十座,因為那邊居民有許多是從福建遷移去的,他們也奉祀陳聖王。

 

鯉魚傳說在泉州

鯉魚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而泉州古稱“鯉城”,泉州人總是津津樂道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是一尾活的鯉魚,所以在泉州城和屬縣流傳著許多和鯉魚有關的傳說。

古代泉州城經歷代拓修,形成“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羅城,有翼城”的格局,東西長而南北短。明朝洪武初年,在城東仁風門和通淮門之間辟小東門,直對城外有名的風景區東湖。何喬遠在《閩書》中說:“小東門,其門直東湖之嘴,早日初升,湖光瀲灩,如魚飲湖水者然。”這也就是泉州民間盛傳的“鯉魚吐珠”之景了。明鄭之鉉有登清源山詩句雲:“魚城煙火望來曾,百丈坪前一再登。”所謂“魚城”即鯉魚城。清施鈺有詩雲:“鯉城弓掛月初三,烏嶼川橫練正蘭。”泉州城牆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被拆盡,但部分城基輪廓尚在,如今登上清源山頂,南眺泉州城,“鯉魚吐珠”的景象仍清晰可見。但見城內屋舍重重,鱗次櫛比,掩映在萬綠叢中,循著古城的遺址,向西望去,西城牆有兩個大彎曲,猶如魚尾;再向東望去,東門城牆也有兩個較小的彎曲,而原來小東門的位置正好處在凹入的地方,這就是魚嘴,東湖碧波蕩漾,宛如鯉魚吐出的明珠;北面城牆就是魚腹;南面城牆距離甚遠,看上去只成一條直線。就整個城牆形狀看,的確頗像一條大鯉魚張口暢飲東湖之水。

泉州因形似鯉魚而別稱鯉城,故有泉州屬鯉魚穴的附會之說。人們以人有肚臍,推斷魚也會有肚臍,其位置應在中心點,又因為臍是圓形,向下凹,所以把位於鯉城中心的一口古井說成是“鯉魚臍”。此井俗稱“城心井”,位於西街和花巷之間的井亭巷,井附近有座磚塔,名“定心塔”,建于明朝萬曆年間。雖說是無稽之談,但是城心井出泉既多又快,每逢大旱之年都未曾乾涸過,亦是一奇。清康熙年間,曾任福建提督的泉州人藍理“精於青鳥之術,以泉為鯉郭,宜動不宜靜,故賽會迎神,凡以祈國泰民安之意”,可見當時已有通過迎神賽會來活躍“鯉魚”的做法。

從明初有泉州城為鯉魚的傳說,在數百年的流傳過程,也影響到泉州其他地方,一方面是不斷衍化,一方面也有其他類型的鯉魚傳說。

祖籍泉州的臺灣著名女作家、書畫家龔書綿在《泉州灣的懷念》一文中提到:“小時候,父親在茶餘飯後,總喜歡講些地方上的逸聞趣事給我聽。譬如說,泉州為什麼叫做鯉城,因為地形像鯉魚,鄰界永春城則像一張大魚網。永春人善於經商,自從永春建城後,每年來泉州貿易,總是‘漁翁得利’。因此泉州城利權外溢,其他遭遇也有許多艱難,後來決定在開元寺的兩側,建立東西兩座高塔,作為刺破魚網的象徵以後才得平安順利。這是神話,但它卻一直流傳到現在,真是不可思議。”永春人善於經商歷來藉藉有名,有一句俗諺是說“無永不開市”。至於泉州與永春魚網競爭的傳說,則出於民間豐富的想像。在永春,也可聽到當地人說永春城是一張魚網,這張網的網蒂就是縣城北面的主山——大鵬山的尖頂。永春舊志也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永春人鄭思銓,精於相地之術,人稱“龍卷仙”,時永春縣城築城圍,鄭思銓“歎曰不以為‘漁翁撒網’,乃作‘池螺暴肉’,惜哉,乃言於當事者,開五巷鑿七池以調劑之”。而永春城南的留安山,又名雙魚山,舊志載“自白馬蜿蜒而東,突起二峰,由縣樓端望若雙魚焉,翰屏巽方,一州精神,蓋在於此”,足見永春人對留安山的青睞有加。

民間傳說:桃溪流經留安之處,從前有個虎尾潭,深不見底,泉州灣有一對鯉魚精,溯晉江東溪而上,至虎尾潭留連忘返,逢風雲際會鯉化而成龍脈,即為雙魚山。山北之域稱“化龍”(今桃城鎮化龍村)即源於此。永春西部桂洋鎮與德化縣交界的岐山,有著名的大白岩,據說其山形為“雙鯉朝天”,山峰形如鯉魚之尾,高聳入雲,而鯉魚之頭則在泉州。永春介福有鯉魚石,明朝狀元莊際昌遊於此,賦詩曰:“溪聲湍瀨夜喧雷,柱砥當流跋浪開。萬裏龍津撐一角,乘風直上禹門來。”鯉魚一躍龍門則聲價百倍,此詩不愧為狀元手筆,有一躍驚天下之壯志豪情。

安溪官橋鎮五裏鋪有“雙鯉堂”,崇奉保生大帝,堂前有一水池,池中二巨石形似雙鯉,天工造物,惟妙惟肖,“雙鯉堂”由此而得名。安溪湖頭鎮與金穀鎮之間淵兜灘上禦史嶺下,有一座“躍魚亭”。相傳清康熙年間大學士李光地一次回安溪省親,忽接聖旨令其急速返京,而連日山洪暴發,溪水猛漲,淵兜灘更是險上加險,舟子恐有魚精水怪作祟,不敢開船。李光地泰然立於船頭,讓舟子放船順流而下。舟過淵兜灘,忽然水中一條金色鯉魚躍上船頭,李光地笑曰:“此乃天賜我佳餚也!”即命舟子立即生火烹魚,取美酒獨酌,以壯水程,當日安抵泉州,自此湖頭西溪至泉州的水路竟比以前順利得多了,後人美傳此事,為建“躍魚亭”。“鯉魚吐珠”的傳說象徵著泉州是一個福祥之地,寄託了多少年來泉州人民祈盼幸福吉祥的美好願望。盛世新景,可以想見,泉州這尾古老的鯉魚將更加鮮亮活躍。

 

冬眠人

永春『冬眠人』老陳每年一覺睡數月,已經持續十多年。除了睡覺,抽煙是老陳平常唯一的嗜好,平時深居簡出,不喜與人打交道。『冬眠人』名叫陳鵬程,年屆六十多歲,土生土長的永春介福龍津村人,『冬眠』歷史已有十幾年,『冬眠』時間最長達到四個月。據他自己回憶,生平也沒去過什麼地方,最遠到過漳州。一輩子沒乾什麼特別的事情,做得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睡覺了。

老陳孑然一身,不曾娶妻,無家眷,住在早些年間父母留下的幾間破敗老房子裡。如今身邊沒有一個親人陪伴左右,惟一的親人就是住在十五公裡以外的哥哥。雖說是區區十五公裡,但由於山路彎曲,交通不便,老陳和哥哥也極少往來。

老陳一直在家種地,有時在村裡打點零工,像現在這個時節,正逢村裡蘆柑豐收,他就幫人挑蘆柑裝車,一天能賺二十多元錢。

村子四面環山,村中央有一九一○年代修建的土木古民居,一間昏暗潮濕的房間,這就是他的臥室,也就是『冬眠』所在地。臥室大約不到十平方米,一張閩南『三面式』的古床,一個古老的櫥櫃,一方脫了漆的桌子。古床幾乎佔了整個臥室的空間,櫥櫃、桌子上擺了很多雜物,桌上幾本書,扉頁已被濕氣潤得發軟。

東廂的裡間是廚房,比臥室寬敞卻冷清得多。一個土坯築的灶臺,兩個鐵鍋,看上去像已荒廢多年。

老陳不善言談,他對自己第一次『冬眠』的回憶變得殘缺不全,這反而增添了幾許他『冬眠』的神秘感。

老陳依稀記得,第一次『冬眠』時,母親還未過世,但具體是哪年已記不清了。『當時只覺得很累,渾身無力,很想睡覺,倒頭便呼呼大睡。』沒想到,他一覺醒來,母親就告訴他,他這一覺睡得太長了,怎麼叫也叫不醒,『連續睡了好幾天』。具體是幾天,老陳記不起來了。

老母親在一九九○年過世,也就是說,老陳第一次『冬眠』在一九九○年之前,『冬眠』史至少也有十五六年了。

住在老陳祖屋對面的陳金玉老人,今年七六歲了。他說,老陳『冬眠』那年他自己還不到六十歲,如此算來,至今有 十六年以上了。他說,那年大概在過冬後,晚稻已收割,『冬眠人』就開始睡覺,連續睡了大概有五六天光景,那是『冬眠人』第一次『冬眠』。

村裡老一輩的人都說,老陳第一次『冬眠』醒來後,臉色煞白,像是百年不見陽光的人一樣,毫無血色,頭發胡須也變白了。醒來之後的兩三個月裡,逐漸恢復原樣,臉色日漸紅潤,發須也悄悄變黑。以後每年『冬眠』醒來都是如此情形。

但對於自己結束『冬眠』,蘇醒後的狀態,老陳只表示:『醒來後沒什麼不同的感覺,就和平常醒來一樣。』

自從十幾年前老陳第一次『冬眠』後,從此每年都要『冬眠』。

每回『冬眠』的時間,大致都在晚稻收割(農歷十月)前後。但也有例外:四年前,『冬眠』提早,變成『夏眠』,農歷六月天裡就開始長睡不醒了。

每回『冬眠』持續的時間,比較沒有規律,據老陳回憶,有時是十來天,有時是兩三個月。而據同村人陳榮春先生回憶,老陳去年『冬眠』持續了將近四個月,從頭年農歷九月,一直『冬眠』到次年的正月,期間醒來過幾次,但醒來吃點飯後隨即繼續『冬眠』。

二○○二年的『冬眠』發生在農歷九月中旬,那時晚稻還沒收割。老陳回憶說,那個時候,感覺累,沒力氣再去勞作了,就呆在家裡昏昏欲睡,困得不行了的時候,躺下就開始大睡,沒想到這一睡,消磨了近四個月時間。

他醒來並不知道『今夕是何年』,關心他的鄉親時刻關注他『冬眠』的動靜,會主動告訴他。

住在西廂房的老鄰居陳大媽告訴記者,老陳『冬眠』的時候,『叫也叫不醒,像睡死過去似的』,雷打不動的狀態。

陳榮春先生對老陳的『冬眠』很是感興趣,他去年特地觀察過老陳的『冬眠』情況。他說,『冬眠』近四個月的老陳,每月醒來大約二至三次。第一次醒來,是在『冬眠』後的第十三天中午,老陳蘇醒後,起床給自己做了點飯,速速吃完後,也不做其他事,馬上倒頭繼續睡覺。繼續睡了十幾天後,再次蘇醒,再進點食物,又繼續『冬眠』。如此反復,一直到正月的一天,總算真正蘇醒過來。

也許就是因為去年這次『冬眠』持續到今年正月,今年『冬眠』至今還未開始。

覺得累了,渾身無力的時候,老陳往往就開始『冬眠』。他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今年六十一歲了,還沒進過醫院,連小病小痛也極少,『不用怎麼吃藥』,小時候也沒生過什麼病。

對於『冬眠』期間的『小醒』,即起床吃飯現象,老陳回憶說,『小醒』後,覺得肚子餓,就去做飯了。肚子餓,做飯,吃飯,好像是潛意識裡的行為,並不是完全清醒,像夢遊一樣。 只是給老陳帶來別人不一樣的目光,還有經常耽誤做農活。

鄉親們介紹說,遠近的人們聽說了老陳離奇的『冬眠』故事,都爭相來訪。鄰近的村子自不必說,外地比較近的就是德化三班了。德化三班鎮距離龍津村不過幾公裡遠,那裡的人聽說以後,每年都有人跑來看他這個『冬眠人』。再遠點的,三明尤溪也曾有人慕名前來。

這麼多人來訪,不管是出於好奇,或者其他,按理說都會給老陳的生活帶來一定的打擾,但據龍津村支書陳火炎先生講,每當有人來訪,老陳並沒有表現出『被人打擾,被人另眼相看』的不舒適感,一般都是悶不出聲,旁若無人,一副漠然的樣子。

『冬眠』時間一般持續良久,一旦睡著,老陳就把田裡的農作物給荒廢了。二○○二年發生在晚稻收割前的那次長達四個月的『冬眠』,因為老陳的晚稻沒人收割,鄰居們只好找幾個幫手,一起默默地幫老陳收割了。

老陳為什麼會『冬眠』?是否因其他特殊的生活習慣而起?或者遭受身體、生活的重大變故及其他?

可是,老陳平常的飲食起居與常人並無異常之處。

不冬眠的他,種著約半畝的水稻,一小塊菜地,過著自給自足的清苦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飯量也一般,每頓飯大約吃半斤米飯。偶爾喝點白酒,要說有什麼嗜好的話,那就是抽煙了。老陳抽的是土煙絲,自己用紙片包成煙卷。這樣一天能抽完一盒煙絲,大約十根煙卷。

老陳平日裡的睡眠時間似乎也和常人無異。他說,平時晚上也就睡上五六個小時,不超過八小時,白天不午休。

老陳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不下棋,不打牌。偶爾會照著書上學算命,記者在他臥室的桌子上發現了兩本書——《人生預測》和《萬事不求人》,他有時就給自己算算命。

村裡的陳金玉老人就住在老陳家對面,老陳偶爾到他那邊去坐一會,看看電視。村支書也說,村裡老人會經常組織活動,邀請老陳,但他從不去湊熱鬧。有時縣裡組織下鄉義診活動,特別通知老陳去體檢,老陳就是不去。

因為家境貧寒,老陳從沒因為自己『冬眠』而去瞧過醫生,也沒有探究的願望。至於老陳的家族中人,據說也無此『冬眠』特性。

而據永春縣介福鄉文體站的鄭艷釷先生說,聽父輩的鄉親講,一九七○年代末,老陳曾做過瓷器生意,他往漳州運貨,生意遭受了幾回重創,蒙受重大損失,回到家鄉後幾年,就開始發生『冬眠』的事情。

 

華南虎疑重現永春

《泉州晚報》二○○一年十月消息:就在二十多天前,永春突然傳出一驚人消息:華南虎現身永春,多名村民或聞虎聲,或見虎體。不過,村民不夠準確的描述和添油加醋的傳言卻令人將信將疑。泉州市林業工作者聞訊前往探尋,但留在他們面前的卻只是一串串大型貓科動物的腳印,而它們到底是虎是豹或者還是其他動物所留的?未能親眼目睹華南虎“真身”的林業工作者秉着科學態度,不敢輕易斷言。

盡管林業工作者並未得出結論,但是,“永春有虎”的傳言卻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山裏山外。永春人自稱發現了虎而不稱發現了豹或者其他貓科動物,想來也並非沒有依據。永春曾是一個虎患頻仍的地方,特別是在永春與安溪交界處,老虎更是出入頻繁。據悉,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三年期間,永春、安溪共有二千多人在虎口之下或死或傷,村民惶惶不安,談虎色變。直到一九五二年,當地政府部門為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調集了民兵上山剿虎,歷時近十個月,虎患方除。或許是這一剿虎行動過於激烈,使永春華南虎元氣大傷,老虎不得不遁隱深山之中或者遷移他處,從此虎跡難見,以致年輕一輩不知泉州曾有華南虎。

此次在永春盛傳有虎現身的地方是永春東關鎮的溪南村、下洋鎮的上榮村和岵山鎮的南石村。在東關鎮溪南村,發現了幾個清晰的貓科動物大腳印,腳印最寬處約有八釐米、最長處約有十釐米,四趾一掌墊。在下洋鎮上榮村,有村民稱曾在七月十九日前後聽到虎嘯,狗還因此而狂叫不已,而在他的房屋周圍,則留下了許多腳印。當時永春林業工作人員到過現場探訪,並測下了腳印數據,最長處約十二釐米,最寬處則在十釐米左右。

這些神秘腳印雖然尚不足以證實永春確實重現華南虎,但誰也不能否認這種可能的存在,而歷史的記載和村民的述說則讓人無法不感到興奮異常,畢竟,如果泉州真有華南虎的話,那麼,關注此事的將不只是泉州,也不只是福建,也許它將驚動的是整個中國,甚至是國際學界。

華南虎閩粵浙贛湘競相爭寵

近年來,我省西北山區三明市各縣(市、區)不斷發現瀕危動物華南虎的踪跡。這一消息通過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關注。今年三月份,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委派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動物園貓科專家傑夫一行三人,來到我省清流縣考察華南虎的踪跡,發現了九根華南虎的絨毛,並發現了多處華南虎在樹上留下爪痕的樹掛及在泥土中留下的爪櫻。他們又輾轉考察永安、將樂國家自然保護區龍棲山等地,並在龍棲山發現了七處地掛,以初步推斷,認為是約七十五公斤重的華南虎所留。考察組專家為此興奮不已。他們當即將此掛爪編號為“FJC福建貓科動物001號”。

由於估計目前野外華南虎僅有二十~三十只,所以華南虎有望成為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五省打響自身品牌的一個砝碼,以致五省競相爭稱自己才是華南虎正宗所在地。

安溪這次是老虎咬傷豬嗎?

就在永春虎聞傳出十餘天之後,與永春山嶺相連的安溪金穀鎮又傳出了另一讓人備感興奮的消息———華南虎現身安溪!

這一消息是從安溪金穀鎮“山嶺山莊”傳來的。山嶺山莊坐落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上,周圍青山脈脈,一路綿延開來。在山嶺山莊的山腰處,坐落着山嶺小學。八月二十二日下午,在小學的操場上,記者首先看到的是仍然為虎驚詫不已的村民們。從村民們的表情上,記者捕捉到了一絲絲難以言說的興奮和憂慮。在村民們的指引下,記者在小學操場的土地上看到一行模糊的大腳印,梅花狀,腳有四趾,中有掌墊。據村民介紹,這些腳印是本月二十一日早晨發現的,當時十分清晰,腳印明顯地分成兩排,一大一小,村民們都說可能是虎媽帶着虎崽出來時留下的。從這些模糊的腳印上可以看出,兩頭大小不一的神秘動物曾經沿着學校繞了大半圈。腳印行進的距離約有半米,由此可以想像爬行獸類的身軀大小。就在記者仔細觀察的時候,一村民站到了學校後側的一土嶺上興奮地嚷叫着:“快看這邊,這兒的腳印很清楚!”那是一片紅土嶺,經過數天的暴曬,紅土壤已經大塊大塊地裂開。村民所指之處,留有幾個腳印,其中二個特別清晰,深深地印進了土壤裏。腳印最寬處約六.七釐米,最長處約七.七釐米,掌高約一.二釐米,掌墊寬約三.六釐米,腳爪最長處約三釐米,寬約一.五釐米。金谷鎮林業站的老鄭十分激動,他說他在金穀整整工作了三十二個年頭,卻從未聽說過金穀有虎。他把紅土腳印整塊切下,端在手裏,說要把它送給上級部門,以備研究。

在村幹部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離開了山嶺小學,再度沿着蜿蜒山路向上前行,來到了山嶺山莊的最高處,這裏僅有三四戶人家。就是在這裏,發生了一起所謂的老虎傷豬的事件。

村民們早早聚在了路口。見到記者前來,一位白發蒼蒼的沈姓老者一邊激動地說:“就在這邊,腳印就在這邊。”一邊蹲下身去,用手扒開地上幾塊圍起來用以保護腳印的磚頭,指着地上的印痕向我們講述那晚發生的事情。本月二十日淩晨,村民都已沉浸在夢鄉之中,突然屋旁的豬棚裏傳出了豬的嚎叫聲,尖銳的聲音打破了山頭的寧靜。沈老被驚醒之後,以為有人偷豬,趕緊喚醒家人,隨即點亮燈火,衝了出來。不過,沈老一家見到的不是慌張失態的小偷,而是一頭身影似虎的動物正向山頭逝去。在豬棚裏,一頭黑豬背上多處受傷,淌着血。雖然已經時過數日,但記者還是可以看到,那頭受到侵襲的豬背上留有數處傷痕,顯然為利爪所傷。夜間傷豬,這又使人聯想到老虎喜歡出入夜間的生活習性。

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山嶺山莊帶來的興奮尚未消退之時,山腳下又傳來了另一令人更加振奮的消息:鄰村田頭村的一名老農親眼目睹虎顏!田頭村離山嶺山莊不遠,不同的是,它坐落在山腳下。在該村村支書的幫忙下,我們見到了這位一張臉上犁滿歲月痕跡的見虎者。八月七日或八日中午,老農帶着鋤頭和肥料,上山到地瓜田裏施肥鋤草。當他不經意地抬起頭來的時候,他發現兩三百米開外的地方走來了一頭老虎模樣的四腳獸,頭低垂,四腳慵懶地邁着步子,緩緩走着。當時老農緊張得要命,顧不上拿上所帶之物,撒開雙腿飛也似的跑下山來。據村裏人介紹,當時看見他跑到山下有人家的地方時,兩腿都快支撐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喘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記者:“那你看見它的模樣了嗎?什麼樣子?”

老農:“什麼樣子?它的毛赤花赤花的(記者按:他的意思也許是毛是赤黃一類的顏色,花指動物斑紋)。”

記者:“那麼它的皮是條紋的還是斑點的?”

老農:“……誰能看得那麼清楚,那時候跑都來不及了。反正就是赤花赤花的,頭圓圓的,像貓。”

記者:“有多大?”

老農:“差不多這麼高(他比畫了一下高度,看起來有四五十釐米高的樣子)。”

記者:“你以前在電視裏看過老虎嗎?”

老農:“看過。我還在廈門動物園裏看過真老虎。

記者:“那你能斷定你看到的是老虎而不是豹子嗎?”

老農:“……他們(指村民)都說是。我說不清楚。”

老農顯然心有餘悸,他自從看到所謂的老虎之後,再也不曾上過山整過田了,他說,想到那傢夥就怕。

采訪完老農之後,金穀一位鎮幹部向記者講述了他遇見的一件事。他記得那是七月廿四日,他到該鎮的大演村辦理公務之時,聽群眾講聽到了虎嘯。後來,他從大演村村支書那邊證實了此事。虎嘯大約是在七月二十三日淩晨三時響起的,當時村裏群犬亂吠,許多人都被驚起。還有,淵兜村一採茶女也稱看見了老虎。

德化昔日虎患之地如今重聞虎聲

顯然,關于華南虎可能重現泉州地界的事不只在永春、安溪山林之處發生,早在一九九八年,德化深山就已有人反映相關事件了。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泉州市野生動物調查在德化地區開展。被調查的戴雲山一帶及德化與尤溪交界的六個村莊都有人反映有華南虎的活動。有的看到老虎足跡,有的稱親眼所見,也有的稱聽到虎嘯。反映者中不乏有資深獵人。

在德化歷史上,虎患之事有史記載的是從明洪武年間開始的。據載,明洪武二十年,鄉村黑虎四出,白天到窗戶下咬人,甚至有全家在夜間被害。清康熙年間,虎災再出,百餘人被虎咬死。“清鹹豐九年,石傑社溪邊鄉,老虎白晝咬人,梅嶺村一時被害三命,牲畜被害甚多。傍晚,人們紛紛閉門避虎。至冬,虎患乃息。”“光緒十三年,有虎身長尾短毛赤,虎紋豹首,兩只相隨,日噬數只牛,歷四五年之久,咬人數百。”“光緒十七年,石厝鄉虎災。吳某父弟上山掘 ,同時被虎咬死,牲畜多被害。”“一九三五年四月中下旬,三班嶺頭牛羊被虎咬死十餘頭。”“一九四一年,朱紫、上亭等村猛虎白晝咬人。”

不久,德化縣城也遭到了老虎的襲擊;由於防禦措施採取不力,民國年間,虎患幾乎遍及德化全縣。“一九四六年,縣城內虎噬豬。十一月一日午夜,虎入塔雁街米商曾某家豬欄噬豬一頭,人聞聲盡力喊叫,虎即逃走。”“一九四七年,縣西南部鄉村發生虎患,人被噬者頗多,村民談虎色變,凡耕耘山田及行旅來往須成群結隊,才敢出行。”“一九五二年,虎跡遍全縣,耕牛及豬被咬各二百頭。”“一九五三年,老虎傷害牲畜、山豬糟蹋作物,損失不少。縣組織打獵隊指揮部,發動群眾共打死老虎八隻、山豬數只。”幾乎與永春同一時間,德化採取了猛烈的打虎行動;也幾乎與永春同樣,自此以後,德化華南虎竟逐漸銷聲匿跡,直至最後音信杳無,若不是近年來山內有人稱發現虎踪,德化有虎之事想來早已被德化人悄然遺忘了。

泉州尋虎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記者頗感遺憾的是,沒有人能將所見老虎的模樣完完整整地描述出來,因而是虎是豹抑或是其他動物顯然還有待定論。從德化地方誌的歷史記載來看,老虎對家豬顯然是“情有獨鐘”,以至於經常將它當做侵襲對象,由此聯想,安溪金谷村民家豬遭襲,是否與此也有內在聯系?猜想畢竟是猜想,但我們相信,隨着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保護,泉州華南虎疑团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明朗起來。

 

永春五峰岩和林蕭元帥的傳說    林聯勇

在永春縣岵山鎮石城寨的東北端有一座五峰岩,在這裏你能聽到有關林蕭元帥的獨特傳說。  永春第六中學建於被稱為“石城寨”的小丘陵南麓,從其大門東側的一條水泥路轉上去,行約30米可見一座雕工精美而氣勢不凡的石牌坊,上鐫“石城寨五峰岩”六個大字,另外正、背面還分刻“有求必應”、“知恩圖報”。從水泥路再往上走數百米,轉到永春六中的背面,便可見一大片茂密的荔枝樹林,五峰岩就藏在其中。

五峰岩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間,永春縣令柴鑣大毀縣境內的廟宇,岵山鄉民在五峰岩掛上“五峰社學”的牌匾,掩人耳目,避過劫難,經歷代修繕保存至今。2003年,經本境鄉民和香港同胞踴躍捐資,對五峰岩的主殿和護厝內外全部重新裝修,使五峰岩煥然一新,幽美清靜,引人入勝。

五峰岩主殿是閩南皇宮起大厝式的建築,兩邊有護厝,前有石埕,旁有戲臺。岩內供奉的神佛可謂濟濟一堂,有清水祖師、張公聖君、武安尊王、司馬聖侯、三代祖師、黃公祖師、柯公祖師、迦南大王、林蕭元帥等。由於岵山是清水祖師的出生地,清水祖師信仰自然在這裏十分普遍,其他神佛則大多從外地傳入,只有林蕭元帥是五峰岩獨有的。林蕭元帥是林元帥和蕭元帥的統稱,有著十分神奇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岵山的茂霞村汪厝有一農戶,生了一個啞巴孩子,名叫汪天成,每天專門剪紙人、紙刀槍、紙馬及紙弓箭,放在缸甕中。從小到大,他剪了非常多的紙人。到了十八歲,他突然會開口說話了,告訴他母親在天快亮時要煮飯給這些紙人吃,等到石雞啼、石狗吠就要敲壞缸甕,將這些紙人放出來。不巧這番話被他的鄰居聽到,鄰居感到很奇怪,故意在天還沒亮時假裝雞啼狗吠。汪天成的母親聽到雞啼狗叫,趕快拿起木棍,往缸甕內攪拌,想趕這些紙人出來。汪天成拿起弓箭,向京城方向射去,準備射死皇帝。由於時間提前,皇帝還未登殿坐位,結果沒有射死皇帝,只射掉金鑾殿一角。天亮時,皇帝上朝,看到金鑾殿被射掉一角,就叫“占台官”來占卜,占出此箭是閩南岵山茂霞汪厝人射來的。皇帝於是派林元帥和蕭元帥率兵前來討伐。由於紙人被木棍攪拌後成了殘兵,斷了一手一腳,結果,汪天成打了敗仗。汪天成被捉拿殺害,造反被平息。

皇帝怒氣未消,下旨叫林蕭元帥殺光造反地點橫直十裏的老百姓。林蕭元帥覺得造反之事與其他百姓無關,就擅自決定只殺掉汪厝三座房屋的人家,沒有殺害其他鄉民。由於林蕭元帥沒有按聖旨辦事,不敢回京城見皇帝,就在岵山定居下來。

林蕭元帥去世後,岵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倆不殺無辜的恩情,就將他倆塑造成佛像,奉祀於五峰岩。汪天成的故事隱喻了封建時代發生在永春的某次農民起義,但在永春歷代地方誌中卻找不到有關汪天成和林蕭元帥的記載,一切都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化作流傳於民間的閒談。而五峰岩對林蕭元帥的尊奉,也正體現了石牌坊上所刻的“有恩圖報”的深意。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