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三絕三珍

作者:蘇金茂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三絕三珍

馬來西亞怡得永春會館內有一副對聯,上聯為“桃陵書法桂亭織畫翹松詩詞三絕思前哲”;下聯為“岵山荔枝太平紫李前溪碧桃上珍憶故鄉”,生動地概括了桑梓永春的名人佳作、名優特產,表達了海外僑親對永春故土的眷念深情。海外僑胞為何對“桃陵書法”、“桂亭紙畫”、“翹松詩詞”、“岵山荔枝”、“太平紫李”、“前溪碧桃”情有獨鐘,以至把它們作為故園的象徵呢?

 

三絕

一絕桃陵書法。桃陵,姓名顏廷榘(1519~1611),字範卿,號陋巷生、桃源漁人,永春始安裏(今石鼓鎮桃場村)人。廷榘天資聰穎,秉性慈良,自幼勤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被舉為歲貢,出任九江府通判。公餘即會友賦詩,九江人以白居易比之。歷任轉徙,70歲時,辭官告歸。其主要著作有:《匡廬唱和集》、《燕南寓稿》、《楚遊草山堂近稿》、《叢桂堂集》及《杜律意箋》等。廷渠工書善畫。他在永春魁星岩讀書時,以地磚為箋,清泉為墨,終日揮毫,練就了一手好字,楷、行、草、隸、篆樣樣精通。永春廣泛流傳“桃陵公寫字換蚵”的故事,廷榘是位孝子,其母臥病在床,叨念吃呵鮭,無奈住在山區,很難辦到。於是顏廷榘先後寫了“春夏”、“秋冬”四個蒼勁有力、雄逸奇麗、筆順流暢、韻趣無窮的大字,與蚵販換蚵滿足了母親的要求。泉州有一位古董商慧眼識寶,以五十擔蚵的價錢從蚵販那裏買了那兩張字。消息傳開,人們爭相觀賞桃陵書法,桃陵書法自此譽滿鋰城,名聞八閩,傳至海外,人們將他的墨蹟,作為珍寶收藏。今石鼓魁星岩有一碑刻,上有顏廷榘楷書“文昌臺”三個大字,行筆穩健,蒼勁古樸,頗能代表其書風。永邑後人建鄉賢祠祀顏廷榘,尊稱之為“桃陵公”。

二絕桂亭織畫。桂亭紙織畫,即永春紙織畫,是永春縣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與杭州絲織畫、蘇州刺繡,四川竹簾畫齊名,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紙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後加以彩色,與古謂罨畫及香祖筆記擘畫相類”。永春紙織畫歷史悠久,它發明于隋末唐初,至盛唐,永春已有九家以專營此業為生。唐文宗時,有鄭維詩盛讚永春紙織畫,曰:“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拂登盼來同絹素,側理縱橫未足珍。阿誰巧作維摩手,側理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入妙,烘雲托月景偏真。能使倪遇羨絕技,更令顧癡卟通神。訝是天孫雲錦織,七襄偶爾落凡塵。王墨吳裝供驅使,馬塵龍霧亦停勻。經營慘澹關意匠,遠擅桃源物色新”。永春紙織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福祿星壽、皆大歡喜、壽圖八仙、白鶴朝天、八仙過海,嫦娥奔月、麻姑采藥、木蘭從軍、十八羅漢、八駿馬、雙鳳朝牡丹、鴛鴦戲水乃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的故事人物等,從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永春紙織畫別具風格和色調,其畫面紙痕縱橫、巧奪天工,井然有序、經緯顯現,設色淡雅,精巧細膩,形象鮮明,美妙絕倫。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嶂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雲藍花箋三十尺,泚筆一掃神莫莫。並力剪作萬萬縷,緯以素紙痕分明。織錦機中好娉婷,巧慧豪奪天孫星。春蔥擲梭穩不停,毫髮位置勞經營。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恒畦町……”詩中對永春紙織畫的特色,藝術作了細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紙織畫的高度讚賞和喜愛的情感。在永春,人們歷來都喜歡在廳堂、書房懸掛紙織畫,喜慶吉日也以紙織畫相互饋贈,海外僑胞也極為珍愛桑梓這一特有的藝術品。如今永春紙織畫又有了新的發展,湧現了一批民間藝人,創作的紙織畫多次在國家,省工藝美術展中獲獎,作品被國家歷史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收藏。

三絕翹松詩詞。鄭翹松(1876~1955年),字奕向,號蒼亭,晚號臥雲老人。福建永春城關大鵬村人。他既是清朝舉人,又是民國同盟會員。曾赴浙江任過知縣,後歸任永春州中學堂教習。辛亥年11月負責光復永春縣。1912年赴廣東汕頭出任汕潮報主筆,1915年秋返永任縣立中學校長,1926年主纂永春縣誌,1931年出任詩山圖書館長,1932年為泉州昭昧國學講師,1934年出任永春縣立圖書館長,1939年任私立集美高中教員;1951年被選為永春縣各界代表大會特邀代表,1955年 1月受省長葉飛聘為省文史館員。他一生博學,詩詞等身,在永春海內外鄉親中影響殊深。他一生愛國,憎愛分明,早在庚戌年過天津大沽口炮臺時,因中日甲午之戰,大沽口被馬關條約規定不得設防,他就從心中迸發“萬里金湯愁失險”的詩句。1931年日寇侵佔東三省,繼後有淞滬之戰,以及七七全面侵華戰爭,翹松先生痛金甌之殘缺,悲大陸之沉淪,著有《陸沉集》留世。他一生曾多次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募資興學,在永春華僑中有廣泛的影響。1934年在馬來西亞曾與天南吟社諸詩友,對日寇侵華罪行,進行口誅筆伐,以喚起華人的同仇敵愾。當年弘一法師在永春桃源殿宣講佛法後,讀了翹松先生挽抗日殉難官兵之詞《滿江紅》:“浩氣橫空,渾鑄就銅筋鐵肋。記當日摧堅陷銳,目無完敵。馬革裹屍常自誓,龍淵掛壁性原別。問首丘何處?指沙場,真人傑。少年少,烈士烈。肉已冷,血猶熱。相雲車風馬,往來飄瞥。甯為震雷誅奸魄,休隨寒鴉啼殘月。待來生嶽降更松生,補天缺”,對翹松先生充滿愛國情懷的詞作大為欣賞,連夜讀完《翹松抗戰詩稿》,稱鄭翹松為“老先生縣之通儒,抗戰史詩大作前可追杜工部,後恐無來者”。翹松先生詩、詞、文皆收入《臥雲詩草》著作中。

 

三珍

一珍岵山荔枝。岵山烏葉荔枝,產于永春南大門——岵山鎮,因之得名。岵山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中部屬山間盤地,小岵溪穿流其中,年平均溫度20.4℃,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土質屬微酸性的沙質紅壤地,是荔枝生長的天然寶地。此地生產的荔枝色鮮形美,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爽滑可口,營養豐富,被列為永春縣名產之首,不僅稱譽閩南,還馳名海外。宋代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時,曾到永春第一名山——樂山的“聖泉”為民祈雨,時值荔枝成熟季節,鄉民採摘一串紅豔豔的岵山荔枝請他品嘗。生長在荔鄉興化府的蔡襄品嘗岵山荔枝後,覺得其味較之興化荔枝尤佳,且籽核細小狀如花生米。他又看到岵山荔枝的樹冠比興化名種“狀元紅”高大濃綠,稱歎不已。於是,蔡襄便把岵山荔枝列為名種,載入其專著《荔枝譜》。明代禮部尚書曹學全在福建任職時也對岵山荔枝推崇備至,稱道:“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終第一”。岵山荔枝生長快,幾年後即可結果;壽命長,數百年老樹猶能結果;單產高,有的單株就可以收穫上千斤荔枝。其種植已有數百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岵山荔枝的種植有了很大的發展,全鎮現有荔枝千畝數萬株,年產量達 500多噸。岵山荔枝渾身是寶,除鮮食之外,可制荔枝幹、荔枝酒,皆為上等佳品,荔枝木質堅實,是製造傢俱、雕刻工藝品的良材;荔枝花是滋補品蜂蜜之源,荔枝枝幹、根可採制染料。“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荔枝紅豔時”。

二珍太平紫李。太平,即永春東平。東平位於永春東部,處於桃源下游,土地滋潤,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李樹。早在1000多年前,勤勞的東平先民便在桃溪兩側的紅壤丘陵坡上廣植李樹。太平李,樹勢強健,樹姿優美,在早春二月白花開放,丘陵山坡,桃李爭豔,令太平恍若仙境。太平李成熟於6月,果略小,粒重在35-40克之間,紫紅色的薄薄果皮逗人喜歡,紫紅色的果肉質地柔軟,汁多,味甜微酸,鮮食起來,嫩美可口,營養豐富。其加工製成的李幹,甜而不膩,開脾健胃,海外永春僑親喜歡品嘗桑梓太平李幹,視為佳珍。

三珍前溪碧桃。前溪,即永春“過溪洲”,今縣城桃溪一帶。歷史上因過溪洲廣種桃,永春便有了“桃源”之美譽,城區便有了“桃城”之美稱。現永春縣城有五個村居以“桃”命名,即桃東、桃溪、桃場、桃聯、桃星,可見歷史上永春縣城一帶種桃之盛。在歷代吟永春名勝詩中,即有不少帶有“桃”字的,如清‧王光華《詠通仙橋》(即今東關橋)詩,開首一句便是“桃谷尋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清‧駱起明《大山鵬山歌》的結句是:“籲嗟乎,君不見草臥春江釣,括囊歸去桃源桌。”相傳,過溪洲桃,樹勢健壯,樹姿優美,早春開花,與李爭豔。其果實成熟於 6月,外型美觀,果肉厚,汁甜美,且含有豐富營養。過溪洲桃加工製成果脯,甜而生津,且具有特殊的香氣,人吃人愛。過溪桃的根、葉、種仁還被製成藥材,為人類的健康作過貢獻。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