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錄入:  來源:永春縣文體局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5日

永春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無永不開市”,成就永春人能商善賈的神話。永春,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代後周時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經商。在東南亞至今仍有“無永不開市”之說。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以及港澳臺同胞達 120多萬人,足跡遍佈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在僑居地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為永春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一鎮三僑領”的達埔鎮,先後有尤揚祖、李鐵民、顏子俊任全國僑聯副主席,僑領的風采,激勵眾多僑資、僑力回饋家鄉。百十年來,故土文化感召僑親無私奉獻、回報桑梓,共為家鄉捐贈投資累達上億元,為家鄉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燦爛的歷史,譜寫人才輩出的篇章。永春置縣1070多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直隸州,割泉州府之德化、延平府之大田屬之,隸屬福建省。1913年廢州,改州為永春縣。千百年來,永春人才輩出。唐有昭州刺史盛均,其為文造句煉字,極具功夫。五代陳保極兄弟頗富文名,聲騰江左;清源軍節度史、“晉江王”留從效,勤儉養名,對泉州發展對外貿易有著卓越貢獻。南宋蔡茲、陳知柔、黃維之等,皆為理學名家,正道直行之士;留正三朝為相,莊夏為兵部侍郎,卓有政聲。明有善於書畫的李開芳,詩人兼書法家顏廷榘,為官廉正的進士劉應望,會試殿試兩得第一的狀元莊際昌。綜計自唐至清有狀元1人,武探花1人,文進士77人,武進士13人,文舉人190人,武舉人155人,擎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片天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從永春走出來的政治星辰星光閃爍。繼李光耀之後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孫中山先生得力愛將宋淵源;秉承“九二共識”、在新加坡舉行著名“汪辜會談”的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曾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林一心;曾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省長、省委書記,被譽為改革開放的一位“工程師”的梁靈光等。

 

、永春文學藝術科技及體壇更是星光耀眼。世界文學大師、一曲《鄉愁》激蕩起海峽兩岸及海外遊子心波蕩漾的鄉愁詩人余光中;著名教育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梁披雲;榮獲新加坡共和國卓越功績服務勳章、南洋畫壇先驅劉抗;轟動臺灣畫壇、藝術開創現代山水畫的新風格、被公認為“足與齊白石抗衡”的傳奇人物餘承堯;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集詩人的遐思、畫家的激情、理論家的敏銳、演說家的風采于一身的優秀油畫家許江;中國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林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興土;被譽為中國“石油神探”的蘇永地;女子排球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陳亞瓊;被譽為“亞洲飛人”、國際級運動健將陳尊榮;羽毛球國際級運動健將陳紅勇。

 

、同時諸多歷史名人與永春結下不解之緣。1939年4月17日始,弘一法師在永春普濟寺掛錫572天,普濟寺成為弘一法師入閩在一個地方住得最久的寺廟。

 

、抗戰期間,毛澤東同志為永春華僑題詞;1929年 8月22日,朱德率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到橫口鄉福鼎休整一個星期,召開群眾大會,點燃革命火種。解放後,周恩來為永春的小水電發展傾注心血,1982年11月3—4日,胡耀邦、李鵬同志到永春視察工作。歷任福建省委書記、省長的賈慶林、習近平、賀國強、王兆國等多次到永春指導工作。

 

、生態旅遊文化,展現綠色、和諧與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歷來是永春人民的不懈追求。以10多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的佛手、蘆柑為代表的綠色農產品文化;以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國家4A級風景區牛姆林為代表的生態旅遊文化;以田園風光旖旎,峰巒秀美,峭壁奇峻,植被蒼翠,四時果香的北溪村農家樂休閒農耕文化;以國家3A級旅遊區的山水殊勝、景觀幽絕、入神和洽,泉南佛國獨具特色的著名古刹百丈岩、烏髻岩為代表的宗教朝聖旅遊文化。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交相輝映,流光異彩。飛架在古來為閩中南往返的交通要衝、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東關橋,講述著千年的“睡木沉基”故事;始建于隋開皇九年、幾經滄桑、留下歷代文人墨客諸多書法篆刻和宋代摩崖石刻、全國僅有的兩處供奉魁星的寺廟之一的魁星岩;始建於清,座落在五裏街鎮仰賢村,閩北與閩南的建築風格在此融合、為閩南地區所僅見的巽來莊;始建于宋慶歷年間,經宋、明、清32次重修、重建和擴建,永春由縣升為州的行政建制後,可容納2000多名大田、德化、永春的童生在此考試的永春文廟。

 

、創作于隋末唐初、延續近千年,有“隔簾觀月,霧裏看花”的美感,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的永春紙織畫;源于隋朝滅陳後,陳後主的兒子陳鏡臺及宗族入永春所帶來的宮廷音樂舞蹈,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的永春鼓墜舞;源于泉州南音,具有獨特永春民間音樂藝術風格、濃郁鄉土特色的一種以打擊樂、吹奏樂、管弦樂相互交替的合奏音樂的永春鬧廳。創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2),1801年開始遠銷南洋各埠,把傳統竹產品經過獨特工藝處理,塗上生漆,製成具有高雅古樸、端莊大方、精巧玲瓏的藝術風格的永春漆籃。由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由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別具一格、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拳法、傳播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永春白鶴拳;工藝創于北宋初年,與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並列“中國四大名醋”的永春老醋;由唐宋移居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後裔,于明末清初引進、發展起來的,馳名閩南和東南亞各地,選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藥材名貴香料配製供人點燃的永春篾香。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