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古寺遺址出土“天書” 奇特文字八年無人識

來源:泉州網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8日

古寺遺址出土“天書” 奇特文字八年無人識

2010-07-16

古寺遺址出土“天書” 奇特文字八年無人識

 

出土大量石臼柱礎顯示這裏曾是古寺廟遺址

 

八年前出土的瓷瓶

 

永春縣桃城鎮福田寺在重建寺廟時挖出一塊石頭,上面刻有幾個奇特的文字, 8年來沒有人能夠識別,有人猜測是西夏文字,也有人說是象形文字,人們莫衷一是。14日,本報記者與文史專家、永春縣有關人員一起前往福田寺探訪。

寺廟前身是千年古刹?

距離永春縣東北十裏,福田寺坐落於鬱鬱蔥蔥的山腰處。

福田寺碑誌上記載著寺廟幾經周折的歷史。據說,福田寺始建於南宋嘉泰二年,即1202年,彼時的僧侶達到數十人之多。明嘉靖五年,即1526年被廢。1940年重建,“文革”期間損毀。後來,寺廟的管委會主任鄭成場、鄭玉蘭等人花了 8年時間翻新重建,使福田寺得以恢復容貌。在寺廟前面,記者看到一排經過長年風吹日曬而有些風化的石臼和柱礎,有些柱礎上面還有圖案,還有一個據說是寺廟僧人洗衣用的巨大石臼,可惜已經碎成了幾瓣。

文史工作者龔書群對該寺重建時挖出的石頭上碑文表示質疑。他解釋說,單憑一個翻新過後的碑誌,不能草率確定寺廟的真正身份,必須找到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才能進一步確定寺廟是不是“千年古刹”的身份。

碑文是西夏遺珠?

經過初步測量,刻字石頭的長度約有75—80釐米,寬30釐米左右,最窄處只有22釐米。石頭的質地顯然不同于閩南地區分佈廣泛的花崗岩,顏色偏黃,石碑的質地尚不能確定。

在石頭的正面,歪歪斜斜刻著字,交錯的筆劃,陌生的字體,讓人無法辨認出字形和字義。此前有人認為是西夏文字,還有人說是象形文字。

對於碑文是西夏文字的說法,龔書群認為可能性非常小。歷史上,西夏王朝的統治範圍大致在現在的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而泉州與西夏在地理上相距太過遙遠。“西夏滅亡於南宋末年,文字不可能出現在永春。”他認為石碑上的筆劃或許構不成文字,沒有實際意義。同行的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科員林聯勇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看也不是正常的文字,倒是有點像僧人或道士的畫符。”

據介紹,石頭是在福田寺翻新重建的時候被發現的。如果石頭的歷史可考,真如傳說中的是西夏文字,那麼它將成為我市唯一的西夏文字遺珠。

同時出土一批宋代瓷器

據介紹, 8年前,同一個地點還出土了一批瓷器,包括一個完整無缺的瓷瓶,上面雕刻著一根羽毛,像是寺廟裏所用的器皿。

究竟這座寺廟是否真有千年的歷史,目前尚無法考證。永春縣委宣傳部的施由森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桃城以前有一個蝙蝠寺,這有可能就是福田寺的前身。

截至記者發稿前,關於這座寺廟的年份和石碑上的文字仍舊沒有確切的定論,我們等待有關專家或讀者幫忙揭開謎團。

泉州晚報海外版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陳玉玲 張巍 文/圖

 


 

昨日本報報導了永春縣桃城鎮福田寺出土一塊石頭,上面雕刻的奇特文字有如“天書”無人能識,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考古人員認為,它應該不是文字,西夏文字的說法應予排除。

“不像文字,更不會是西夏文字,倒像是一種記錄事件或數位的符號。”在仔細看過石頭上刻的“天書”後,考古人員劉志成表示,長期的考古工作中,自己對西夏文字有一定的研究,它與漢字大致相同,只是比漢字筆劃多一些,石頭上的文字絕對不是西夏文字。石頭上的圖形構不成文字,圖形交錯相加,沒有固定一致的方向。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也認為,石頭上雕刻的圖形,不像是西夏文字或阿拉伯文。他認為這塊石頭比較普通,較不規則,不像是經過特意打制的。

對那個雕刻有羽毛圖案的瓷器,劉志成表示,“在我國歷朝歷代中,少有使用羽毛作為修飾物刻在瓷器上。”這個瓷器是泉州本地燒制的,年代應該屬於宋元時期。縱觀世界歷史,和羽毛有直接關聯的就屬歐洲人使用的羽毛筆。劉志成對這個少見的羽毛圖案,做出了大膽假設:“有沒有可能是歐洲的旅行家或者是傳教士到達中土後,特意訂制瓷器作為紀念物,送給遠在歐洲的朋友,後來因為某種原因遺失在寺廟。”

劉志成說,泉州古時為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泉州的基督教堂就有三四座。歐洲的傳教士大部分是走水路從泉州登陸中國,先在泉州傳教,然後再到其他地方。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