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行走時光 »

行走時光之湖洋鎮

者:陶奚的博客A  來源:網易博客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12日

行走時光之湖洋鎮

╴▂▄▆█ 六八場--吳田--苦際 █▆▄▂╴

2013-03-03

由湖洋六八林場走吳田再轉苦際、仙溪,是元月30的事情了,現在補說簡單行程。

那天早上7:19由湖洋街尾溪口起步,過湖洋溪到錦鳳,沿村道經龍門灘三級電站、“宮邊”後在“壩腳”地方過錦溪接上縣道 352線,約 4公里到錦龍。

錦龍晨景——陽光初臨,山嵐霧靄尚未完全消散,村莊似乎還在夢中

在離六八場部不遠處左拐,走林區便道上山。走在林間大路上,感覺當然是很美妙的。置身空氣清新的山林中,沒有鬧市的嘈雜與車馬的喧囂,朝陽輕撫,清風微拂……神仙雲遊之樂也不過如此?說來這是第二次走這條路了——上回是由介福走過來,愜意!

最適宜行走的地方就是幽靜的林間

六八場是湖洋的林場,因建於1968而得名。林場管轄範圍頗廣,西接介福北臨德化東近仙遊,有大片成林的松、杉、毛竹,還有蘆柑以及速生林等,近年也發展藥用植物,只是不知經濟效益如何。

六八場的美麗山林

林場也建有多個護林點,不過現在大半空置,長住人的不多。

六八場的山林。山間唯一一幢房子是林場的一個點

走了 4公里到林場的一個點(上面照片那裏),駐點的老師傅說,這裏到吳田不過三四公里;這裏也有路通苦際,新近剛清劈過,可以走得……於是決定先去吳田,回來再轉往苦際沿溪到仙溪。

沿林區便道往西走,近 1公里經三岔口走中間一條往吳田方向。路的左側是深不可測的大峽谷,而對面山腰隱約有路,那應該就是吳田通仙溪的村道,以前走過的。約 2公里道路變窄,大概是林場的“班路”吧,後來又收縮為小路,最後接上吳田村旁的山路。由林場屋到吳田估計 3·5公里吧。

吳田以前來過,就沒有進村,原路返回。走到越過林場點外數百米處的路口,右拐去苦際——以前也曾發現這路口,但芼草茂盛沒走。這回還真清劈乾淨了,很好走——永春歷來有冬季修山路的習慣。

一路盤旋而下,先大路後小路, 1公里多下到苦際溪穀,溪旁居然還有一座“苦際宮”,可見以前曾經“鬧熱”過的。現在是只餘“芳草萋萋”啦。

苦際溪穀的茫茫衰草

從苦際往外走,峽谷風光很幽美,高山深谷,茂林修竹,流水磐石……美中不足的是那水乳白如湯,讓人不忍逼視——都是上游污染惹的禍。

幽深的苦際峽谷

峽谷旁的小路走起來也很適意——這是網友吳田人小寧推介的,確實好。

由苦際走 2公里就接上仙溪--洋上大路。左拐走大路 3公里許到仙溪,結束行程,其時12:54。算來走了 31790步,約當22公里吧。

 

 

╴▂▄▆█ 仙溪—苦際--吳田 █▆▄▂╴

2012-09-30

上週末再走吳田,這回由仙溪溯介福溪而上。

7:10由仙溪起步,走往外坵方向的水泥路——大體也是緣溪行。 3公里許到雙溪口,這裏洋上溪、介福溪匯合。

雙溪口,洋上溪(左)與介福溪(上)匯合成仙溪(右)

上回在吳田聽老鄉講了個家族傳說,說當年甯家先人由仙遊遷徙湖洋吳旗嶺,再遷仙溪,都不很稱意。有一天祖嬤在雙溪口洗衣服,小半天就順手撈到一臉盆的溪蝦,由此覺得溪的上游必定富庶,於是選擇兩溪中水大的一條上溯,舉家遷到吳田地方,繁衍至今數百年……

走到雙溪口時,記得前面不遠處有座古拱橋(也叫“雙溪口”),就往前走想順便詳細看看,不想一走走到埕邊地方也沒見到古橋,怎麼憑空消失?怪哉。會不會是這兩年坍塌啦?——後來回家後再找舊照片,還真有那橋,位置似乎就在埕邊附近,現在肯定是沒啦!

珍貴的舊照片,清代雙溪口石拱橋,攝於2010·2·20

怏怏回到雙溪口,過橋(也是石拱橋)去吳田。路是土道,路況一般。走一小段路後找到右手岔出往苦際的小路口,想走去苦際看看能不能經苦際轉往吳田,這時一位老鄉經過,趕快問路,說是路口在前面灣內,於是改走灣內的一條岔路——卻錯了,還是原來那條正確。這一走走到苦際上方,而沿途都是新營造的樹林,以前沒見過的樹種。有幾位林主在噴藥,打聽了說是叫“竹柳”,用來生產造幣專用紙的名貴樹種。

新營造成林的“竹柳”幼樹——湖洋用來替代柑橘業的新興產業

林主說,前面不遠處下方就是苦際,找小路向下走可以到達。於是走去看看。

苦際河谷。介福溪在這拐了一個極罕見的240°的急彎。苦“際”本地音zhua,“苦爪”,

據說原來有人家、房屋、田地,不知何時廢棄了

看苦際草木茂盛,就沒有下去,原路返回到路口,繼續走大路去吳田。從這開始道路上坡,要繞到山后才是吳田。這座山地圖示為“屏山”,海拔 670米,吳田人也叫它對面山,因為它正擋在吳田前面。

屏山遠眺——吳田就在山后

道路由屏山東南開始爬坡,約 2公里拐到屏山東側——這裏下方峽谷裏就是苦際,再拐向山北,道路變得平坦,大體緣介福溪峽谷前行,周圍環境優美,綠樹疏密不一,“空山不見人”,但聞水聲響。

幽靜的吳田山道

平路 2公里多,就到吳田了。吳田村口很美,古樹、石橋、巉岩峭壁……吳田橋下,溪水被峽谷收縮成窄窄一線,高深十余米,最窄處間不容身,能看到的長有數十米,形成難得一見的石匣,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吳田橋下方深不可測的石匣

石峽周圍樹木濃密,無法下去細賞,遺憾。從路旁聽到的不同水聲推測,石峽應有數級,樹木遮蔽不見天日段估計數百米長。

而上游不遠處有吳田小水庫,這裏也是雙溪匯合的雙溪口。水庫不大,拱壩築在天然石崖上,也是入畫一景。

築在石崖上的水壩

在村口樹林裏還看到一群白鷳(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四五隻,都是雌的。

白鷳

在村口稍停後就原路返回。回程照例走得快, 12:50回到仙溪。這半天共走 30960步,約當21公里有餘。從仙溪到吳田約 8公里,其中仙溪到雙溪口水泥路 3公里,雙溪口到吳田山路 5公里。

 

 

╴▂▄▆█ 洋上--外坵--新溪--湖洋 █▆▄▂╴

2012-02-16

上周日還是老搭檔三人行,走老路,洋上--外坵--新溪--湖洋,為行走而行走吧。

算來兩年多不曾走這條線路了。以前常走洋上,印象中洋上春光明媚,踏青最宜——猶如古人筆下的“陌上”。這回卻一路陰冷,尋青不著——今年春雨來得早,春光卻遲,太冷啦。

黃色的菜花捎給人一點春意

還是回歸本題說行走吧。那天早上6:55由環翠路口起步,往洋上走。半小時過臥龍開始上坡,路上人、車稀少,山上還是雲霧籠罩,早著呢。

雲霧山中早行人

 9時許過洋上格——至此走11240步,8公里。接著下坡2公里多到洋上,玳瑁山、鐵甲寨都還在霧中,不過人們多已吃過飯悠閒著——享受幸福的人們。

洋上(左)----外坵(右)

到洋上10公里多,接著就是外坵,中間2公里。出外坵後田野風光漸佳,溪、山宜人,行走也暢快。大約8公里平緩的下坡,就到新溪了。

途中所見:成群的麻雀在樹上嬉鬧

到新溪已經11點多了。過新溪橋時“行者”回憶三十多年前在橋下參加縣裏為紀念某偉人暢遊長江而舉辦的游泳活動,很有趣的。早年咱也是泳友,可惜因膝關節欠佳停下多年,少了一大樂事。

過新溪就到清白,這裏已是湖洋鎮區了。在清白看到幾家做“面線”的——湖洋手工“面線”頗不錯,就在路旁生產,好在現在都是水泥路面,不致塵土飛揚的。

路旁的手工“面線”

 12:20到湖城丁字街,結束行程。 5個多小時才走 33620步,24公里,慢悠悠的。

 

 

╴▂▄▆█ 湖洋蓬萊雙塔(附溪西小石塔) █▆▄▂╴

2011-12-23

湖洋有好些個塔,去年曾說過桃美白溪的佛力塔,這回再說蓬萊雙塔。蓬萊雙塔在蓬萊村水尾,一南一北隔湖洋溪相望,屬蓬萊風水塔。

蓬萊雙塔之北塔——前為水渠

很早就聽說過蓬萊雙塔的,幾次從蓬萊村經過時也都四處張望,卻只看到一塔,遠遠立于田野間,找不到路無緣前去觀賞;問老鄉,說是另一塔在山下,遠著呢……

今年夏天去白鴿嶺畚鬥洋尾旗山時,請教同行的中人兄,正好他本是內行,且欣然帶路前往——原來要從湖城的“留後”地方,也就是湖城往高坪中途“留後”小街東側,右手岔往溪濱,才到得塔下。

北塔立於湖洋溪北側溪埔田中,七級,串珠狀石頂……其餘的就不細說了,咱非考古,咱只欣賞風光。塔身下部被野藤、灌木包圍著,難以接近細賞,可惜了。

挺立天地間,維護蓬萊風水——後面即蓬萊村莊

南塔倚山濱溪而立,同樣是七級,而稍低於北塔。

倚山濱溪,綠竹掩映的南塔

閩南的風俗習慣,村莊通常建於溪澗旁,依山傍水;水既為生活所必需,又寓意“錢水”即錢財。為防止“錢水”外流,村莊通常在水尾(溪澗下游、村莊出入口處)設風水物以維護本鄉風水,一般或架橋或建塔或立廟或培植風水林,或乾脆多管齊下務求穩妥;也有利用現成天然巨石或小山包、大土堆之類的,但總不如橋、塔、廟效力大。也有一舉多得的建構,如水尾建廊橋,橋中設觀音亭祀奉觀音菩薩,廊橋屋脊上塑塔,橋的兩端各植大樹兩株……蓬萊水尾非通道不適宜造橋,單塔估計效力不足,所以造雙塔夾江對峙——這是咱按民俗常理推斷,說說玩,非考古科學。

那天還在溪西埕邊(?)地方看到一座新建的小石塔,順便附在下麵。

溪西新建的小石塔(石筍)

溪西的小石塔實心錐狀,塊石砌成,新建不久。這類小石塔其實屬於“石筍”,它們多用於鎮煞驅邪禦沖,且多與生殖有關。

 

 

╴▂▄▆█ 攀登印石山/鳳西山(伏仙山) █▆▄▂╴

2011-11-03

10年前的2001年 7月,咱曾登過一次湖洋印石山,並由此開始了至今已十年多的行走、登山休閒活動。10月23日邀上山友再登印石山,故地重遊,是為十年慶。

海拔 988米的湖洋印石山(西側)

比起十年前,現在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登山技巧、戶外經驗都大大進步,更別提還多了些戶外裝備——因而同是攀登印石山,現在屬“小菜一碟”啦。當年是從陽高水庫起步,只攀登印石山;這回是從湖城起步,走到陽高水庫,再攀登印石山,接著又登上鳳西山,最後回到湖城,而且“臉不變色心不跳”,輕鬆自在——由此也可見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好處——玩也玩了,身體比過去好,精神也愉快,何樂而不為?

閒話休題,言歸正傳。

一、登印石山

印石山南側。顏色不同的樹林是防火帶,種植的是防火的“栝”樹之類——6月6日攝於白鴿嶺上

周日早上7:19,由湖城丁字街起步,沿縣道 345線經玉柱上惠格嶺。一路全是爬坡, 8公里 12000步到陽高水庫,時9:40——再往上 1公里就到惠格嶺頂了。這回本是三人行,到陽高水庫時 Z君決定退出往回走,於是登山的就只有兩人——還是10年前的原班人馬。

過水庫大壩開始爬山,在路口碰到幾個採摘油茶的老鄉,一個說他幾個月前上過一次印石山,上下要 4小時呢。我們當然不要 4小時,不過也不說破,往上走就是。

循老鄉的指點走劈清過的山道,很好走的。在山林間穿行,陽光透過葉隙投射在身上,斑斑點點;山風過處,光影晃動……

走了五六百米,路分兩岔,這下犯了猶疑,想想走右手,這路更新更淨——沒想到走錯了,前方路斷,原來這是開闢中的山路,於是原路返回,到岔路口不放心還測了方位;這回走左手,走著走著依稀對上十年前留下的一點印象,正確。

一路向上,先是山路後是防火林帶,共約 1·5公里就到達印石山頂啦,這時11點。

印石山顛的印形巨石

測了方位,是118·28·12/25·24·22,高度近千米——咱測的不准,按各方面的標示都是 988·4米(獨縣誌標998·4 米,那可能是印刷錯誤沒校對出來),應該是可信的——印石山是湖洋的第二高峰。

印石山顛自拍照

下山時決定去攀登另一座山,933米的鳳西山(又名伏仙山),就在印石山東北側。

二、攀登鳳西山

在陽高水庫眺望鳳西山——遠方山頂平夷的那座就是

從印石山下來,到山口處防火帶分岔,右拐往東,還是走防火林帶。這大片山林據說屬湖洋六八林場,管理相當到位,防火林帶真的成帶,四通八達連接各山;帶上種的主要是“栝”,間有一種不知名的似柏的樹,樹間疏朗通風透光,樹下乾淨沒堆積落葉雜草,行走忒相宜——以後有機會年年來走上一遭,這樣的行走確實是一種享受。

防火林帶隨山勢起伏,漸漸上到鳳西山了。鳳西山形與眾不同,多個差不多高的山頭南北連成一條脊線,東北側則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為仙遊地方,西北側是陽高水庫所在,西南方向則與印石山似斷若連,為同一山脈。

一路走一路測,10來個山頭差不多高,到最北一個山頭仿佛高些,GPS顯示942~949米,應該就是鳳西山的最高峰了,按地圖標示應該是933·7米;測得方位是118·28·53/25·24·45.。再往前,防火帶隨山勢急劇下降,陡極難走,就返回數百步,東北側有小路下山——據在山上採油茶的仙游老鄉說,循小路半小時會到惠格嶺上。

小路不寬,也相當陡,不過不算太難走,約 2公里接上公路,是32·3KM處,正位於陽高水庫路口和惠格嶺頂之間(陽高路口31·7K,惠格嶺頂32·4K)。接著沿公路往下回湖城, 14:55回到湖城丁字街,剛好趕上15時的公車——現在出行多搭乘公交,環保低碳麼。

這一天共走 35700步,約25KM;登988、933米山各一座,成績斐然,值得沾沾自喜——希望十年後能再奮力登上印石山。

 

 

╴▂▄▆█ 白鴿嶺—畚鬥洋--尾旗山 █▆▄▂╴

2011-06-13

上週一利用端午假去湖洋,由玉柱西垵走古道上白鴿嶺,接著轉林區路上畚鬥洋,最後沿防火帶登尾旗山,一路向上,由 300米上升至近千米,攀登高度將近 700米。

起步處玉柱西垵。背後即西垵尖

這一天天氣很好,由西垵起步時8:55,已是麗日高懸——好在我們不怕曬黑。一開始順西垵尖山勢沿較平坦的鄉村便道走,約 1公里接永仙古道上白鴿嶺。這古道走過幾次,感覺很好——你想,蒼翠滿眼,枯葉鋪地;流水潺潺,古道悠悠……時空不知道是停止還是穿越,當然值得不時體驗。

落葉滿地,極具滄桑感的永仙古道。

走古道約 2公里,就上到海拔 500余米的白鴿嶺。稍休憩看看永仙界碑,就在嶺頂茅草叢中右轉上畚鬥洋。

因為天氣好,在畚鬥洋茶場清晰看見尾旗山有兩條防火帶上山,這下精神大振——無需問路即可直接登山了。

在畚鬥洋茶場看尾旗山,山上有兩條防火帶。這山有人說叫水牛尖,有人說是畚鬥洋尖……

選擇右側直上主峰的一條防火帶攀登。一開始還好走,近10米寬的防火帶清理得很好,只分佈些低矮的小草,間或有些防火的剮樹,不妨礙行走的。只是坡度相當大,到最後數百米幾近直立—— 75*以上。攀登時只能手腳並用,慢慢爬——真正的“爬山”!

近山巔則較平緩,是清理乾淨的疏林帶,使人松了一口氣。緩步走上山頂,稍觀測——方位是118-28-21/25-22-44,高度985~994米,其時11:55——爬防火帶這麼艱難的路段,從下到上居然才用 35分鐘!感覺卻很漫長。看南側有一小山頭似乎更高些,應該那才是最高峰,可惜沒路可過去看看。

立足的小山頭也僅容“立足”,且草樹茂盛無法遠望,只好退下在疏林裏休息。原計劃接著是沿防火帶向南下山到白雲,然後走山嶺經南岸、蘇厝回西垵,但一來蘇厝至西垵路況不明,二來剛才“爬”山已耗盡氣力,便決定原路下山,不多走了。

下山的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最艱險的那段,只能沿著防火帶邊,手抓灌木,人坐著往下挪。向上下四處觀望是不明智的,要盯緊腳下,不敢稍有鬆懈——後來計算,下防火帶竟花了近 1小時,遠比上去費時,可見俗語說得不錯:上山容易下山難。

到平緩路段,就有心思東張西望啦。中人兄發現一樹奇花,前所未見。

白瓣綠蕊的奇花——攝於尾旗山北側山腰

往下就簡單多了,一路捷走, 14:15回到西垵,結束行程。算來這回花了 5小時多,走 18660步,約13公里——其實不遠,只是爬山較艱難罷了。

 

 

╴▂▄▆█ 山嶺——畚鬥洋(上):茶山美景 █▆▄▂╴

2011-01-05

畚鬥洋茶園確實漂亮!青山綠水間,層層深碧“烏龍”鋪陳而上,直以藍天為背景,展示柔美的曲線;一紅一藍兩三房子點綴其間,更是搶眼;麗日高懸,湖水微漾,山風拂面,滌蕩身心……

畚鬥洋(金鬥洋)茶場的青山綠水紅藍房子

畚鬥洋屬高山茶園,海拔700余米,位於湖洋畚鬥洋尖(780米)山間,白雲村地方,而範圍廣大,茶園面積據說數百畝,按地域有場部所在、往北近白鴿嶺山坡、往東山谷地幾大塊,按品種分為“水仙”“佛手”“鐵觀音”不同園區。現在已是寒冬,但茶園仍生機盎然,雖有些葉面也稍受凍害,應該影響不大;茶農正在施肥——看來管理良好。

茶山一角。路旁間種桂花等觀賞樹木,山巔留一頂樹帽子,規劃、佈局挺講究的

畚鬥洋最美的地方當然是號稱“天池”的高山水庫——它當然不是天池——水庫的大壩修成拱橋樣,既攔水又通行且成一景,堪稱匠心獨運,別出心裁。

畚鬥洋水庫一景

茶園的曲線

畚鬥洋既稱高山茶園,當然在高高的山上。由湖洋玉柱爬坡 7公里許到山嶺,再左轉又爬坡 2·5公里才到得畚鬥洋。茶主們嫌“畚鬥”不好聽,改稱“金鬥洋”——就像有人嫌“鐵觀音”不夠輝煌,企圖改稱“金觀音”一樣——其實何必?我還是喜歡畚鬥洋這土氣的名字,本色麼。

高高的山上,通往畚鬥洋的大路連起右側的山嶺與左側的畚鬥洋,下方是董田水庫——攝於湖洋玉柱

逛畚鬥洋是元旦那天,是由山嶺走到畚鬥洋( 2·5公里),後來還下去白鴿嶺——過幾天有空再接著說吧。

 

 

╴▂▄▆█ 湖洋桃美--白溪--金厝--桃源 █▆▄▂╴

2010-11-21

昨天走湖洋桃美的白溪--金厝,領略尚未破壞的田園風光。

白溪的田園風光——土地平曠,房屋稀疏,原生態

白溪是湖洋桃美的一個自然村,我們從清白“蘇莊格”--四中路口起步,經桃源--桃美小街前往。小街其實很長,綿延數公里——湖洋人居住較集中,不像有些地方到處亂建新房,所以才能留下白溪那樣原生態的田野,做法不錯。

到桃美水尾地方左拐,大體沿溪往東,過“水尾塔”就進入白溪地方了。白溪有大片良田,而房屋不多,錯落遠處山坡上。在路旁,我們意外發現一塊清嘉慶八年(1803)的石碑,它也許從側面啟發人們思考,為何此地不曾佔用良田蓋房子?

石碑保存尚好,文字大體可辨讀。碑文內容頗奇特,大字是“蘇公後日有用”,前有小字說“武功祖師親擇此處立碑”——蘇公據說就是武功祖師,傳為宋代名僧,此碑當系地方借助傳說樹立,日後再細研另說吧。

“蘇公後日有用”碑

白溪有路通往金厝,是田間小路——雖“阡陌交通”,卻不太好走。金厝也有大片田野,同樣原生態。

收割後寧靜的田野——大概千年前也差不多是這番景致?

到金厝路口就左拐——不進村莊了——途經一個“鳥場”亦即鵪鶉養殖場,再往外走就是桃源地方了,而不變的是優美的風光。天氣很好,藍天白雲,拍出來的照片也顯得乾淨——好地方,好時光。

秋收中的原野——桃源地方

到桃源,右拐回到小街,然後直走到湖洋大街上,結束行程,才10點。這半天走了13540步,約9·5公里。感覺不錯。

 

 

╴▂▄▆█ 蓬萊--雙港--苦竹(7.14) █▆▄▂╴

2010-07-17

苦竹溪上白鷺飛

上回走惠格嶺--苦竹……時,就打聽有沒有更便捷的道路往苦竹——按理說應該有,而且要比經惠格嶺翻山越嶺好走才對……

還真有,就是由蓬萊經雙港溯苦竹溪到苦竹,方便快捷,於是7.14就去走走看看。

早上 6時由蓬萊村外水泥路盡頭“蓬萊古窯遺址”處出發,沿便道溯大溪走到苦竹溪--大溪交匯處,右拐過武陵橋——這武陵橋橋身雖平常,卻一邊題“桃源深處”一邊題“武陵橋”,用上典故,原來是借景。站橋上看看,還真有點世外的味道。

武陵橋上觀景致

過橋沿電站旁的便道往東。便道大致和苦竹溪相伴隨,田園風光養眼。約 2KM,雙港到了。雙港是湖洋的一個社辦林場,經營湖洋東北部大片山林,當年曾極繁盛,現在自然沒法和過去比,人去樓空,風光不再。

太陽照常升起,卻罕見沐浴朝陽的人

過雙港約 3KM,到“格頭”地方,意外發現立于清光緒元年(1875)的永春--仙遊交界碑,嵌在山壁上,趕快拍照——以前不曾聽說過有這界碑。

永仙界碑。碑文已漫漶不清,稍後再考究其內容

據說,苦竹最初是幾個湖洋人開發的,地方也屬永春,明代還曾在苦竹設“苦竹隘”關卡,應該是清代才劃歸仙遊?另,當初湖洋人一定是溯苦竹溪尋找新居地,到苦竹發現地美宜居,遂留下開發……一部小型移民拓展史呢。

格頭處路分兩岔,看地圖兩條路都通苦竹,我們決定走左手一條進村,再從右手一條回來。

走了 3KM就看到村莊了,典型的山村,環境優美,山林、梯田綠意盎然,而民居錯落其間。居民多說永春話,鄉音異常親切。苦竹分幾個角落,主村叫“樓仔”,苦竹溪也由“樓仔”後山發源。“樓仔”有一段小街,還有一座教堂。——當初基督教就是經由仙遊傳入永春的,傳教士們走的不知道是不是苦竹古道?抑或是惠格嶺?白鴿嶺?

苦竹山村一角

教堂在村莊最邊上,我們經出村水泥道往另一個角落“清垵”(本地音“深垵”),再由清垵回雙港。往回走快得多,9:20就到格頭岔路口了。半小時到雙港,又半小時回到蓬萊。

蓬萊田野

看看時間還早,又去“莊府”看看,莊家名人輩出,“風水”自然也是很好的。

今天走了 24450步,約17KM。由湖城到苦竹約10KM,如果走清垵會近一些, 9KM吧,而如果從惠格嶺走,則要16KM,遠得多了。

 

 

╴▂▄▆█ 玉柱——西垵 █▆▄▂╴

2010-06-02

上週六(5.29)走湖洋白鴿嶺,計畫是循古道走到仙游的古瀨村地方,試圖完整體驗一把古道的滄桑。

古道北側的印石山

一開始是蠻順利的。7:15由湖城丁字街起步, 1公里到玉柱古道口,走右手經美瑤(尾寮)往西垵。

尾寮橋頭的大榕樹,據說160年

在尾寮橋外右拐上西垵,8:05就到西垵自然村的村口了。從湖城到這裏4700步,算起來才 3公里多點,比原先的估計少——現在慣用計步器換算,相對會準確一些吧。

在村角左拐走便道,大概 1公里的平路後接入白鴿嶺古道。古道和咱兩年前來時差不多——變化是茅草茂盛許多,大概沒什麼人走動吧?越往前走草越繁密,雨水也來湊熱鬧,看看前途的艱難,我們選擇了放棄,半途而廢吧。

往回走極快捷,沿途不忘把玩相機,而9:50就回到出發點。全程 13800步,不上10公里。

沿途所見:山居

沿途所見:河谷梯田

 

 

╴▂▄▆█ 錦龍--錦鳳 █▆▄▂╴

2009-12-21

日出錦鳳

上週六本意是走錦溪--冷水坑,目的主要是觀鳥,但一路走去,所見鳥兒非常有限,想有新發現更是妄想,只好當散步,隨意走走——當然也有可觀之景。

錦龍和錦鳳一在錦溪之西,上游;一在錦溪之東,下游,龍鳳合璧,都是美麗的村莊。我們先走錦溪西側往錦龍。沒走幾步,太陽從錦鳳一側升起,頗壯觀——這時就想,回途時走錦鳳看看,沒去過的。

一路漫步,最美的是龍門灘四級水庫,湖光山色,靜謐怡人——但一隻鳥也沒有,可能是天氣還不夠冷,南來越冬的候鳥還在路上,不然這麼清幽的地方鳥兒不來停歇真是太可惜了。

寧靜的水庫

現在正是地瓜、木薯磨粉的時節,常見人們為此忙碌著,一個女孩用腳踩洗木薯,挺富情趣的,趕忙拍張照片。還有趴在芒杆上覓食的文鳥,也不常見。

一直走到冷水坑,9:30,大概10公里吧,想想往回走。走到“尾坪”(?)地方,越過錦溪走溪東錦鳳地方,經錦鳳、四級電站後於中午12時到湖洋街上,結束行程。

美麗的村莊--錦鳳一角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