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行走時光 »

行走時光之介福鄉

者:陶奚的博客A  來源:網易博客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12日

行走時光之介福鄉

╴▂▄▆█ …黃牛潭——吳田… █▆▄▂╴

2012-09-16

“吳田山,山頂有田,昔吳氏耕此,故名。”——《永春州志》轉引《泉州府志》

昨天走吳田,由介福福東沿介福溪順流而下,三人行。

介福福東美麗的田野

早上7:50由福東路口的陶瓷廠起步,沿溪濱的土便路向下游走。介福溪不寬,溪水因陶瓷業的緣故也不甚清澈,但與行走無妨。走了 2公里到黃牛潭,也就是介福水庫。水庫不大,大概為小(二)級吧,庫旁有兩座房子,顯得清靜。

介福水庫黃牛潭

在水庫邊上問路,說是這條路通吳田直至仙溪,就欣然向前。便道轉而向下,坡極陡,路面也坎坷,看來極少有車輛通行。遠遠看見下方山谷間有一片黃綠相間的稻田,那應該就是吳田了。

陡坡的盡頭是介福電站——原來這條路是電站用道——從水庫到電站估計 1·5公里。電站師傅說過溪有小路通吳田,不遠。於是脫下鞋襪淌水過溪,溪其實只有幾米寬,溪水清涼。過溪大概就是吳田地方啦,山谷裏是一片梯田,估計十來畝,稻子正由青轉黃,介福溪從稻田間蜿蜒穿過——典型的田園風光。

外吳田的田野

此行的計畫本來是在吳田外覓路轉往風流嶺,也向網友零冰打聽了相關路徑。在吳田村外碰到老鄉,說內吳田也有路可通林場路再接風流嶺,心想由村莊走說不定更便捷,就改變計畫進村看看。

吳田村口有一副旗杆石,旁邊據說原有祖厝——由旗杆石可知祖上榮光——吳田人為寧姓,永春不多見,據說寧家祖上由仙遊遷入湖洋吳嶺,再遷吳田,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了。吳田現在屬湖洋仙溪,是溪東的一個自然村,人口有兩百多,寧姓。

進吳田村的幽靜小路

沿吳田小溪旁的便道走數百步,眼前豁然開朗,桃花源似的吳田到了。

寧靜的山鄉吳田

吳田環境優美,山谷裏是稻田,同樣有一條小溪從田中穿過,人家十來棟房子錯落山腳,田野裏偶爾有勞作的農人經過,不慌不忙……

在吳田再詳細問路,似乎沒問題,就向人家屋後的山路進發。一開始蠻順利的,沿山路走到一片廢棄多年的柑橘園,無路可走,四處尋覓沒有結果,只好黯然下山。山路口人家主人見了再次指點,還領走了一段路,於是信心滿滿再上山……終於還是失敗下山——山上芼草茂盛,幾個月就可能完全遮蔽道路,外鄉人只能放棄。

下山時在村裏還昏頭昏腦繞幾棟房子走了兩圈,讓房主笑話——過溪路口就在眼前,三人愣是沒看見——在山上繞糊塗啦。

出村後原路返回福東,到路口已經是 13:30,算來才走 2萬來步,14公里多——時間多花在山上繞圈啦。

後來還去福東山上看了一塊明碑,碑文已不很清晰了,是大坵頭林氏的祖塋。

 

 

╴▂▄▆█ 從福東到錦龍 █▆▄▂╴

2012-09-04

周日再走風流嶺。這回是和中人兄乘摩托到介福福東,然後從福東起步,走林區簡易公路上介福林場。

林區公路乘車極顛簸,行走倒是相宜

7:45開步,一路上坡,8:30就到林場了,45分鐘近 4公里,走得蠻快的。出場部再 1·3公里到古道介面,共6860步近 5公里。接上風流嶺古道,就想找尋“風流墓”,這時巧遇幾位林工經過,一打聽,還真有知道的,說是在一片廢田邊小山丘幾棵和楓樹下,朝向介福方向山口……並熱心把我們帶到了附近。

小山、楓樹似乎就在眼前,可茅草茂密一人多高,無法進入。想盡辦法試了幾個方向才勉強挪到楓樹下,卻怎麼也找不到“風流墓”。雜草灌木叢生,四處濕漉漉的……最後只好放棄尋找,留下不小的遺憾。

返身再走古道。熟門熟路的,一會兒就越過界格進入湖洋地方,向下經過岔路口又走了一段古道,在古松樹下與中人兄分手——他繼續向下考察風流嶺、半嶺雨亭……咱轉走林場便道計畫往湖洋錦龍——或仙溪。

沿便道向西南方向走了四五百米,就接上前回曾經過的路口了,還是往南方下坡, 2公里多到了那天折回的地方,停下休息。往下幾步就是岔路口,前面有三條路,沒人可問路,只能靠自己。測了方位是118·22·18/25·24·30,參考路況對照地圖推測,右手一條應是往吳田的林場路,中間一條是往下到“苦際”的便道——“苦際”是介福溪拐了一個急彎的峽谷,似乎有人煙——也許可通湖洋仙溪?左手一條往六八林場場部,可確定是正路。想想選擇大路,繼續向場部方向走,前面還有一條通仙溪的便道,屆時再決定去何處吧。

往前走還是下坡,路況不錯,約 1公里到了林場一個點,但沒見到人——可能都上山、下田勞作了。

地處山間的林場工作點

林場種有多種經濟作物如中草藥等,一片“黃枝”(梔子)結了果,個特大,應該是藥用的優良品種吧。

林場的梔子

往前走數百步就是岔路口了,右手側出一條路,應該是通往仙溪的,但看那雜草叢生的路況不像經常通行的樣子,就放棄走仙溪的計畫,還是走錦龍吧,簡單。

接著的路還是下坡為主, 3·5公里到錦龍,路口在林場場部往外百米處,這時 12:40.。從介福林場到六八林場約10公里。

眺望山村錦龍地方

出了路口接上縣道,繼續往外走。中途下起大雨,只好在林場一個點停歇避雨,雨稍停後繼續走,13:40到達清白路口,結束行程。林場便道口到清白約4公里——全程共走 26780步,約當18·5公里,感覺不錯,一路環境很好,林區麼。

 

 

╴▂▄▆█ 尋覓風流嶺 █▆▄▂╴

2012-08-28

風流嶺有個美麗風流的傳說。

風流嶺碑

“一個後生挑面線到德化去賣,走到嶺中,看到一女子,緊追。女子開玩笑說,若能追上就給他做妻子。青年在嶺頭追上了,兩人在林蔭下作了夫妻……這嶺後來就叫‘風流嶺’”。

這故事最早是聽中人兄說的,聽說之後不免產生去走走看看的念頭。可風流嶺在哪呢?據說在介福/湖洋間。進一步搜索,大抵圈定在介福林場與湖洋錦龍之間,於是與中人兄約定上周日去踏訪。不巧因颱風影響天氣不穩定計畫告吹……昨天咱獨自先去探路——事先“紙上談兵”已制定周密計畫,找到風流嶺應該不成問題。

昨天上午到了介福福東,向路旁一位老先生打聽,哈!問個正著。風流嶺就在介福林場邊,古道猶存……

到了林場,一位林工言簡意賅介紹了具體路徑兼相關傳說,於是欣然沿林區便道前行。到古道介面,先測了方位,是118·21·35/ /25·25·31,對照自製略圖,竟然吻合——想不到這回尋訪如此順利!原以為不知要折騰多久呢。

路口向下,是頗陡的泥土路,沒幾步就接上古道了,風流嶺!

風流嶺古道介福段。路周的濕地原是水田,據說埋葬風流人的“風流墓”就在附近。

古道保存尚好。路寬一般三四尺( 1米左右),山石鋪砌而成,最寬處近2米,最窄處單石;也有的地段是土路。當年,這是湖洋通介福--三班--德化的要道。

悠悠古道風流嶺

古道介福段不長, 1公里多到界格,是介福//湖洋交界處,山口處立有新界碑,路旁山石上刻有舊時“……山界”碑,字跡漶漫已難卒讀。周圍是大片竹林,林間有房屋廢墟,應該是早年客舍--點心店遺址——這些難免讓人生出滄桑感慨。

風流嶺界格,一側介福一側湖洋

過界格後古道向下,數百米後路分兩岔,左手是古道而草木茂盛,右手是林場的“班路”,朗淨好走,就先下去看看。數百米後“班路”接上林場便道,越走越寬敞,用 GPS測量,發現這路應該是通往湖洋“六八林場”的,雖極適宜行走,到底不在今天計畫之內,就往回走。

回到岔路口,遇到林場一位巡山師傅從古道上來——原來古道可以行走?聽介紹才知道前一段林場剛派人清劈古道,現在勉強可以通行。這師傅詳細介紹了古道的情況包括傳說,並說半山雨亭有石碑記載相關史實……

咱急忙沿古道向下。雖說剛清劈過,可古道委實難行,幾乎看不出有路的摸樣,只能摸索前進。好在不時有顯露的石階提醒你沒走錯……

小心翼翼走了很長時間——其實不過1公里——終於到了半山雨亭。最早的雨亭據說是風流後人建的,已傾頹;後來林場複建,現在也成廢墟啦——時間能摧毀一切。

傾頹的半山雨亭,內有“風流嶺碑”,記繼承先人遺志引水惠澤行旅客商的善事,

碑立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署名劉鴻略等

半山亭往下,仍是茂密的草木,估計還要 1公里多才能接上錦龍柑園路,想想不再走了,原路返回。半山亭這地方位置118·22·27/25·25·14,海拔約 480米,時間是 12:37。

往回走快得多,中途還停下看古道旁的大樹。有兩顆馬尾松枯死了,上有銘牌說是 200年,可惜啦。

回到林場路口是 13:42。這半天才走 14120步,約當10公里。由林場路口到半山亭估計 2·5公里。如果由介福林場場部走到湖洋錦龍,估計山路 6~7公里吧?以後有機會再走走看。還有,由介福林場到湖洋六八林場的林區路也值得一走,不是說什麼森林裏負氧離子高嗎?高不高的不好說。但走著確實暢快。

 

 

╴▂▄▆█ 介福行(3):攀登運林尖 █▆▄▂╴

2011-03-27

在大德寨上就注意看南方的運林尖,發現還真有防火帶直抵山顛;又請教大德寨的老人,說是出大德寨左拐沿林區公路走,會到“運林”地方,那裏有林場的一座房子,旁邊就有防火帶上山,登山更容易些。

在大德寨遠眺運林尖,莽莽蒼蒼中山腰隱約一線,就是林區公路;山尖的“Z”形就是北側防火帶

於是出大德寨後真的左拐往東南方向走。這路較平坦,沒有上下起伏,在運林山腰順山勢彎來彎去,似乎沒有盡頭。路上路下全是樹林,沒有車響人聲,很適宜行走。可拐了一個又一個彎,看看走了快二公里,卻絲毫沒有房子的影子——剛才忘記問多遠到運林了——想想決定回頭,還是到廢田那裏找上山路吧。

往回走 2公里多到廢田,細細尋找山路,可“蒹葭蒼蒼”,哪有路啊。不死心在草叢間撥拉,突然發現草間豎著一塊“護林防火”的水泥牌子,有戲!這種牌子一般豎在路口——這一下精神大振,果然發現牌側隱約有走動的痕跡,於是大膽往裏走,越走越寬敞,還真是林區山路。

上運林尖的隱秘山路

這山路鋪滿落葉,鬆軟好走;置身深林,心情舒暢——那什麼“氧離子”之類肯定有益身心的。但這段路不上1公里就右拐接上地表裸露的防火帶了。

這防火帶就是在大德寨上看到的那一段——也就一段,上去就到山顛啦。

運林尖山顛的防火帶。右側山頭是最高點

照例測量,是118·21·34/25·26·06,高度 965~972,正確的標高是 965米。有數條防火帶上山,剛上來的是北側的,東側的應該是通運林,南、西兩條可能是同往場部西南方向的——所以場部老師傅和大德寨老人說的路都是對的,只是一條近而隱秘,一條明白但稍遠,各有千秋。

在運林尖放眼四顧,山巒城郭歷歷在目,山多一重複一重,直至與天交接,讓人覺得“蕩胸生層雲”……

運林尖東南方的群山。山間低處應該是湖洋。

下山都是飛快的, 2公里許回到林場場部,結束“愉快的行程”。這一天逛了那麼多地方,才走 18000步,約12·5公里。

 

 

╴▂▄▆█ 介福行(2):攀登大德寨 █▆▄▂╴

2011-02-18

遠眺大德寨

看過介福石塔,轉身騎摩托上介福林場,準備登山去。首選目標是介福第一高運林尖( 965),其次是大德寨( 931)——當然如果兩邊都能去看看那是最理想的啦。林區公路狀況不佳, 4公里坑坑窪窪顛簸得夠嗆,騎車還不如走路。到林場先打聽運林尖,正好問到行家,一位老師傅說,出場部後門,走左手往上會有一片廢田,廢田左側有“班路”登山,最後接防火帶到山頂……順便再打聽大德寨,說是循大路就會到達,那裏有林場一棟房子……

問道問到行家,是登山、行走時最愉快的事情,三言兩語,言簡意賅,一清二楚;最怕是問到的人自己夾纏不清,而又極力想弄明白人們為何登山——這還真解釋不清,為什麼登山?最簡單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答案是,吃飽了撐的!——用閩南話說就是“吃飽換餓”。

按指點出場部後門開步走,這時已10點。一路向上, 1公里許處果然有一片荒廢的梯田,卻看不到有“班路”的樣子。剛才忘記問什麼叫“班路”了,估計是林場班組作業時開闢的巡山路吧?但廢田裏長滿茅草,什麼路也看不到,想想改變計畫,先去容易些的大德寨,下來再說運林尖,先易後難吧。

循大路再往上走,碰到一位年輕人騎摩托上山。打聽大德寨,他說正要去大德寨,前面不遠就是,還熱情地要順路帶人。咱婉謝了,還是徒步更有趣些。

不遠處道路分叉,左側山間有柑橘林,於是左拐,路稍下坡。路側有一條小山澗,也是介福溪的上游之一。沒多遠就有橋過澗,進入大德寨地界了,橋頭路口有一個小水庫或曰池塘,在這裏可以清楚看見大德寨山。

後面的山就是大德寨,頂上平夷,典型的山寨地形;山上有“八”字形的兩條防火帶

大德寨是介福林場的一個點,有大片柑劇園——現在當然是個人經營啦。越過一片橘園,花好大勁才找到登山的防火帶。這防火帶很專業、規範——介福林場已經營數十年了。

大德寨下的防火帶,種的是防火的“括”樹即“木荷”

循防火林翻過兩座小山,來到主峰下,往上就沒有種樹了——山勢太陡峭了,超過60度,恐怕種不了樹只能讓土石裸露著?這段“路”有 100多米,而高度也上升 100多米!其險、峭不難想像——咱還從未登上這麼大坡度的山!攀登異常艱難,充滿風險,人只能靠緊防火帶邊沿,專心致志揪住旁邊的草木往上爬,手腳並用——有的地段近乎壁立,一鬆手怕就滾下山了。待到登上山頂,才長松一口氣,才有心思看看周遭景色。

大德寨殘存的部分寨牆——由小塊山石壘成

山頂上已沒有“寨”了,現在長滿一人多高的竹和灌木。勉強擠到最高點測量,是118·20·43/25·26·40,海拔高度 928~934米,標高 931米,其時11:30。從場部到寨頂走了6000余步,約 4公里。

占在寨牆上四處眺望,西南方遠近景物歷歷在目——北側寨後是德化,草木遮擋看不清。

俯瞰大德寨柑場——淺黃色地方是冬閒的水田

陽光照耀下的遠近山巒

上山不易,下山更難,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挪下那百米山壁。走出柑園時果農已回場進餐午休,老闆盛情相邀吃大鍋飯——這一天碰到的都是熱情好客的主人,讓人在冷颼颼的天氣裏感受到特別的溫暖。不過咱顧不上吃飯,咱準備一鼓作氣接著攀登運林尖去。

 

 

╴▂▄▆█ 介福行(1):尋訪石塔 █▆▄▂╴

2011-01-20

15日頂著寒流大風往介福,先尋訪舊石塔,然後攀登大德寨(931米)和運林尖(965米)。行走登山,尋幽訪勝,一舉數得,溫度雖低,而其樂融融。

在介福大德寨看天馬山——“相看兩不厭”

(一)尋訪石塔

介福石塔早有耳聞,據說是元代的,彌足珍貴;後來又聽說被盜毀,嗚呼哀哉;再後來聽說已複建……

08年春走介福--外坵時經過福東,也曾沿溪搜尋,哪有塔影?這回是先請教熟悉介福地方的張君,瞭解具體了,一到福東“按圖索驥”,直奔石塔。福東沿溪往東,有一三岔路口,左手去介福林場,右手往外坵洋上,走中間一條,穿過一個陶瓷廠,沿溪再走數百米,石塔赫然在焉。

近瞻石塔——底部一二層黑色、灰白色圓盤石為元代舊石件,三層以上為新石

石塔俗稱“塔仔”,而塔身題刻自稱“介福坊 大方廣佛華岩經”,據說原建於元至正四年(1344),1994年被盜毀,2000年複建。能逃過“文革”浩劫,卻逃不過利益驅動的劫盜,劫也。

石塔底盤雕有花紋,二層有銘文,豎排十數行,行四字,可惜早已漫漶難以釋讀了,內容約略是造塔記事吧。塔旁有一涼亭,旁豎文物保護碑——而文物保護現狀其實堪憂,連新造涼亭裏的石椅也已殘缺不全,

石塔、涼亭、文物保護碑

塔旁的小溪據說叫“北墘溪”,是五裏街埔頭溪的上游,而來自陶瓷業的污染嚴重,不說也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