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詩選、文選

作者:佚名  來源:《南安縣誌》1993年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詩選、文選

詩選

旅次舟中對月寄薑公

唐.歐陽詹

中宵天色淨,片月出滄洲。

皎潔臨孤島,嬋娟入亂流。

應同故園夜,獨起異鄉愁。

那得休蓬轉,從君上庾樓。

 

晚秋拾遺朱放訪九日山居

唐.秦系

不逐時人後,終年獨閉關。

家中貧自樂,石上臥常閑。

墜栗添新味,寒花帶老顏。

侍臣當獻納,那得到空山。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贈酒

唐.秦系

欲強登高無力也,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客,那得王弘送酒來?

 

南安寓居

唐.韓偓

此地三年偶寓家,枳籬茅屋共桑麻。

蝶矜翅暖徐窺草,蜂倚身輕浪著花。

天近函關屯瑞氣,水通吳甸浸晴霞。

豈知卜肆嚴夫子,潛指星磯認海槎。

 

釣龍台

唐.韓偓

無奈離腸日九回,強抒懷抱立高臺。

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

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日中紫氣生冠冕,試望扶桑病眼開。

 

提舉延福祈風道中有作次韻

宋.王十朋

雨初欲乞下俄沛,風不待祈來已薰。

瑞氣遙看騰紫帽,豐年行見割黃雲。

大商航海蹈萬死,遠物輸官被八垠。

賴有舶台賢使者,端能薄斂體吾君。

 

秦隱君

宋.王十朋

山中高隱欲逃名,不謂名隨隱處成。

鑿石一泓詩數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九日溪景偶成

宋.錢熙

漁家深處住,鷗鷺泊柴扉。

雨過山迷徑,潮來風滿衣。

岸幽分遠景,波冷漾晴暉。

卻憶曾游賞,嚴陵有舊磯。

 

游龍首山

宋.錢熙

殘年仍置閏,五門恰逢春。

攜酒客獨嘗,敲門僧不嗔。

雙松如拱立,萬井自橫陳。

精舍故盤礴,元規塵上人。

 

廓然亭

宋.朱熹

昨遊九日山,散發岩上石。

仰看天宇近,俯歎塵境窄。

歸來今幾時,夢想掛蒼壁。

聞公結茅地,恍複記疇昔。

年隨流水逝,事與浮雲失。

了知廓然處,都不從外得。

遙憐植杖翁,鶴骨雙眼碧。

永嘯月明中,秋風桂花白。

 

題奉先壁

宋.蔡襄

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雜幽香。

登臨誰識遲留意,門外塵埃去路長。

 

題飛陽廟

宋.蔡襄

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

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故罪斯民。

 

題九日山

元.契玉立

攀雲曉上廓然巔,半嶺回巒景豁然。

花縣屯煙山谷裏,金鐘躍浪海門邊。

四賢感慨祠空寂,九日登臨菊自妍。

萍水偶逢須一笑,醉忘佳節是何年。

 

高士峰

明.傅凱

世事將非此避名,先生蹤跡有高亭。

一庭芳草埋丹灶,千載清風聳翠屏。

浩蕩乾坤浮海島,優遊鷗鷺滿沙汀。

登臨自覺無窮思,富貴都輕水上萍。

 

葵山吊韓冬郎墓

清.林學洲

善讀香奩集,方知血淚傾。

孤臣亡國恨,芳草美人情。

莽莽葵山路,蕭蕭學士塋。

徘徊碑碣下,不覺暮雲橫。

 

葵山吊韓冬郎墓二首

清.黃爾漚

茫茫天意苦相辜,只手難將唐室扶。

綺歲能吟堪震李,丹心獨抱肯從朱?

棲身豈願為蛇足,報國無如捋虎鬚。

回首金鑾長已矣,千秋蠟淚不模糊。

問君何事此棲遲,蔓草荒煙剩隴碑。

幽澗泉寒生闃寂,古松鱗老作之而。

霜深破院狐吹火,秋冷孤墳鬼唱詩。

一集香奩抒幽憤,離騷千古有同悲。

 

題金雞橋

宋.傅定保

松間遙路紫雲堆,幾劫江山氣數回。

徒倚欄杆懷往事,滿溪惟見野花開。

 

題金雞橋

元.歐陽至

尋詩謝客登山去,載酒龐公上家回。

落日金雞橋上過,瘦筇閑撥碧雲開。

 

蓮花峰

宋.戴忱

此石非頑石,成因浩劫塵。

一蓮花不老,歷盡世間春。

 

蓮花峰

明.黃克晦

一朵秋蓮碧,青天削翠巒。

可憐雲外見,宛在水中看。

香滿隨蘿合,花明過雨殘。

如逢太乙子,莫忘問金丹。

 

及第後酬故園親友

唐.歐陽詹

才非天授學非師,以此成名曩豈期。

楊葉射頻因偶中,桂枝材美敢當之?

稱文作藝方慚德,相賀投篇料愧詞。

猶著褐衣何足羨,如君即是載鳴時。

 

游高蓋山資福院

明.戴元佐

高蓋山頭晚樹陰,秋來乘興此登臨。

參禪不索杯茶去,采藥方知草徑深。

煙火近村催薄暮,山禽傍寺促歸心。

名賢仰止思難企,龍虎聲稱冠古今。

 

游白雲室

清.葉為章

崛起文章第一家,傍雲成室繞煙霞。

千年遺跡頹垣在,百代風徽一室賒。

滴滴香泉稱蟹眼,團團瑞草匹龍芽。

幽情直向層階轉,造極登峰興更奢。

 

謁歐陽墳

明.歐陽模

慈母千秋有古墳,詩山縹緲帶晴雲。

傍林鳥雀今何在,滴淚叢荊古自芬。

雨濕黃泥逢晚到,風高華表作秋分。

傳疑傳信君休問,總是文章孝行聞。

 

題陳元光父子舊築雲榭

元.釋大圭

老屋危台雨氣昏,石苔不見舊鎪痕。

當年霸業旌麾盡,故國秋聲樹木存。

度海雁行驚斷角,近城螢火沒荒垣。

無人去買長瓶酒,一酹陳王千載魂。

 

天柱岩春煙錦柱

明.郭瑄第

天半孤峰誰與齊,朝朝雲錦柱頭棲。

煙凝穀口仙蹤渺,霧鎖紫關鳥道迷。

咫尺相逢忘姓氏,往還何自志東西。

年來最喜春長住,緩步高臨萬壑低。

 

系中八絕

明.李贄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

病中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英山家居偶成

清.洪世澤

故壑依然見故亭,群峰煙靄滿空庭。

春橫眉嶺青娥黛,雲鏤英山碧玉屏。

行雨帶花沾野徑,晚霞返照人疏欞。

興來還自幽尋去,澗戶岩扉長不扃。

 

詠洪文襄二首

清.呂宗健

盡道義襄人貳臣,吾儕尚論貴求真。

艱難草昧安華裔,斟酌規模佐聖神。

管魏史家無異議,微箕宣聖亦稱仁。

保全桑梓功猶小,遺澤鹹知遍士民。

 

松山師潰力難支,泥首猶慚降將旗。

無奈受恩深覆載,遂甘攘垢救瘡痍。

老臣獨苦軍兼國,新主頻垂頷與頤。

歎息絳雲樓上老,只將姓字讓蛾眉。

 

遊七星岩二首

明.鄭芝龍

偶緣開府抵嵩台,奇石消泉灑綠苔。

群玉山頭迎佛相,恍疑身已扛蓬萊。

乳岩災兀五丁開,直把星辰摘下來。

金粟莊嚴真色相,肯慚能賦大夫才。

 

賦贈繼昆姻世講奉省令前往慰勞南洋各屬四首

吳增

一點星搓海上行,借他絲竹話鄉情。

曲中唱到從軍樂,應有穿雲變徵聲。

 

東海未能斬巨鼇,壯遊萬里不為豪。

要將兒女英雄淚,灑向長洋作怒濤。

 

留滯他鄉望故鄉,華風不競最堪傷。

為君國恥從頭說,殺敵同歸到戰場。

 

胡越同舟便一家,本根莫忘大中華。

原鴒有難猶相急,鑄錯從來是散沙。

 

無題

明.鄭成功

破尾荒畦趁水灣,行人漸少鳥聲閑。

偶迷沙路曾來處,始踏苔岩常望山。

樵戶秋深知露冷,僧扉晝靜任雲關。

霜林猶愛新紅好,更入風泉亂壑間。

 

無題

明.鄭成功

劉琨吹觱篥,數感胡人心。

縱然日本地,豈乏漢家音。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明.鄭成功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複台

明.鄭成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詠鄭延平王

清.潘澄洋

一節撐天翊一朝,忠魂萬古氣難消。

錫來玉仗閩南寄,師到金陵薊北搖。

片旅偏安雖有恨,全台血食永無祧。

古今成敗都休論,耿耿丹心獨遠超。

 

過平戶延平誕生處

蘇曼殊

行人遙指鄭公石,沙白松青夕照邊。

極目神州餘子盡,袈裟和淚伏碑前。

 

過平戶島吊鄭延平

連橫

揮手東寧事可哀,騎鯨人閟去風雷。

迢迢平戶船頭望,何日重生不世才。

 

石井觀潮

戴希朱

乾坤噓氣倏時開,噴出海面千潮來。

聲如萬馬嘶風起,色如千山皚雪堆。

湧如馮夷鼓白浪,疾如天使轟晴雷。

閩海問誰有此概,說是石井潮掀豗。

石井明季有人傑,當時滿腔多熱血。

能以掀天揭地才,辟開兩島三台穴。

支撐明祚數十年,煉成人間一義烈。

枚乘曲江觀潮雄,武肅錢塘射潮熱。

兩人文武雖多材,對此忠悃應心折。

此等易名居何列,國朝已諡鄭忠節。

予來斯鎮欽英風,義聲恰與潮聲崇。

知是江山鐘浩氣,地靈滾滾人亦忠。

觀潮悟出盈虛理,觀風欲追不貳衷。

我朝養士三百載,韓潮蘇海多文雄。

求如國姓扶國脈,億千萬士無一同。

宜乎高風留石井,永與海潮壯閩中。

三台穴:(原注)臺灣有台中、台南、臺北三屬。

 

滿江紅

柳亞子

三百年來,溯遺恨,到今未歇。

真國士,延平賜姓,鏖兵戰烈。

組練晨翻南澳水,艨艟夜酹秦淮月。

奈棋差一子局全輸,攻心切。

甘輝恥,未湔雪;蒼水計,成灰滅。

憤醜夷狡繪,長圍潰缺。

龍馭難歸滇緬轡,鯨波還喋台澎血。

看白虹貫日畫圖中,排雲闕。

 

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紀念

郭沫若

臺灣自古屬中華,漢族高山是一家。

豈許腥膻蒙社稷,不容蟊賊毀桑麻。

千秋大業驅荷虜,一代英雄賜姓爺。

三百年來民氣盛,教他紙虎認前車。

 

詠五裏橋

郭沫若

五裏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

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漠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

複台詩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鄭成功墓

虞愚

民族英雄豈浪傳?驅除荷寇史無前。

墓門無恙松愀在,會見收台慰九泉。

楹聯

開闢荊榛,千秋功業;

驅除荷虜,一代英雄。

 

郭沫若題廈門鄭成功紀念館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皇帝題南安鄭氏祠堂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用,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巡台使者沈葆楨撰

當山河破碎之時,以海島抗中原,百折不回,天命有歸標大節;

處骨肉分離而後,移孝思為忠藎,千秋共諒,此心無愧即完人。

 

署理恒春知縣桂林何如瑾撰

東海望台澎,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

南天留祠宇,雄圖雖渺,稱名則婦孺皆知。

 

閩浙巡按使許世英撰

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

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朱熹題歐陽行周書室

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

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朱熹題雪峰寺

柱峰出白蓮島,淩霄擎鬥,屹爾長存,疑女蝸煉石五色,多有補天之中事;

師派原于曹溪,振錫傳燈,超焉早悟,訝達摩面壁九年,可無成佛之勞。

 

文選

歐陽生哀辭

唐.韓愈

歐陽詹世居閩越,自詹已上,皆為閩越官,至州佐、縣令者,累累有焉。閩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鳥之樂,雖有長材秀民,通文書吏事與上國齒者,未嘗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袞為福建諸州觀察使,治其地。袞以文辭進,有名于時;又作大官,臨蒞其民;鄉縣小民有能誦書作文辭者,袞親與之為客主之禮,觀遊宴饗,必召與之。時未幾,皆化翕然。詹于時獨秀出,袞加敬愛,諸生皆推服。閩越之人舉進士,由詹始。

建中、貞元間,餘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聞詹名閭巷間,詹之稱於江南也久;貞元三年,余始至京師舉進士,聞詹名尤甚。八年春,遂與詹文辭同考試登第,始相識。自後詹歸閩中,余或在京師他處,不見詹久者,惟詹歸閩中時為然。其他時與詹離,率不曆歲,移時則必合,合必兩忘其所趨,久然後去。故余與詹相知為深。

詹事父母盡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義以誠。氣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謔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復,善自道。讀其書,如其於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餘以徐州從事朝正于京師,詹為國子監四門助教,將率其徒伏闕下舉余為博士,會監有獄,不果上。觀其心,有益於餘,將忘其身之賤而為之也。

嗚呼!詹今其死矣!詹閩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養,以來京師,其心將以有得於是,而歸為父母榮也。雖其父母亦皆然:詹在側,雖無離憂,其志不樂也;詹在京師,雖有離憂,其志樂也。若詹者所謂以志養志者歟!詹雖未得位,其名聲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雖詹與其父母皆可無憾也。詹之事業文章,李翱既為之傳,故作哀辭以舒餘哀,以傳於後,以遺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雲。

求仕與友兮,遠違其鄉,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友則既獲兮,祿實不豐,以志為養兮,何有牛羊。事實既修兮,名譽又光,父母忻忻兮,常若在旁。命雖雲短兮,其存者長,終要必死兮,願不永傷。

友朋親視兮,藥物甚良,飲食恐時兮,所欲無妨,壽命不齊兮,人道之常。在側與遠兮,非有不同,山川阻深兮,魂魄流行,祀祭則及兮,勿謂不通。哭泣無益兮,抑哀自強,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誠。嗚呼哀哉兮!是亦難忘。

 

 《歐陽四門集》序

唐.李貽孫

歐陽君生於閩之裏。幼為兒孩即不與眾童親狎,行止多自處。年十許歲,裏中無愛者。每見河濱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獨娛之。常執卷一編,忘歸於其間。逮風日清暉,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釋,不自知所由,蓋其性所多也。未甚識文字,隨人而問章句,忽有一言契於心,移日自得,長吟高嘯,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識其志,每嘗請裏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為汩沒之饑氓也,未知為吉凶邪?”鄉人有覽事多而熟於聞見者,皆賀之曰:“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遂日日知書,伏聖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君臣父子之節,忠孝之際,唯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間。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中,不知有他人也。

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義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游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

尋而陸相贄知貢舉,搜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並數百歲傑出,人到於今伏之。

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複,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一命而卒,天其絕邪!

君于貽孫,言舊故之分,於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內,名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征於集。故予沖幼之歲,即拜君於外家之門。

太和中,予為福建團練副使日,其子檟自南安抵福州,進君子之舊文,共十編,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諾其命矣,而詞竟未就。檟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因獲其孫澥,不可使歐陽氏之文遂絕其所傳也。為題其序,亦以卒後嗣之願雲。

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正議大夫使、持節都督福州諸軍事、福州刺史兼禦史中丞、上杜國、賜紫金魚袋李貽孫纂。

 

《韓偓》序

弘一法師

唐季變亂,中原士族徙閩者多。偓以孤忠奇節,抗忤權奸。既遭貶謫,因隱南閩。蔬食修禪,冥心至道。求諸季世,亦稀有矣。

勝進居士為撰偓傳,以示青年學子。俾聞其風者,勵節操,祛卑污,堪為世間完人,漸次熏修佛法。則是書流布,循循善誘,非無益矣。夫豈世俗文學典籍所可同日語耶?

撰錄既竟,為題其端,爰志贊喜雲。

歲集鶉尾秋暮。

晚晴老人居弗林

注:勝進居士,原名高文顯,弘一法師弟子,南安水頭埕邊鄉人。

  秉承法師旨意,撰《韓偓》一書,一九三六年完稿,一九三七年開明書店排校,

  “八.一三”毀於炮火。一九八四年出版於臺灣。

 

重修延福寺碑銘

宋.曾會

夫山川之秀者,閩中為勝絕;閩中之勝者,清源為靈異。故其著地形,辨土脈,陰協於鬼謀;憑高峰,俯空谷,幽居於佛刹者,其惟建造乎?

東去郡城十五裏,南去大海三十裏。左則南安屬邑,市人之所遊集;前則晉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納。獨其西北岡阜連絡,若虎而蹲,若龍而奔,黛滴蘭噴,藏煙泄雲,自遠而來,豁然屏開,雙峰對峙,中坦數裏,疑其融結之初,已張本乎造寺也。

始晉太康九年,在縣西南;至唐大曆三年,移處於斯。會昌廢之,大中複之。五年賜其額。有沙文宣義者,諭眾以輸財,邑父老洪玉,丁潛同謀而市基。庵岩院落總五十有四,得賜額者凡二十有一。故其托平地,瞰懸崖,架石梯,跨澗水,高與下相疊,背與面相倚,草樹陰森,藤蘿交盤,簷窗隱映以回合,鐘磬春容以遐舉,樓臺輪奐乎半空,門徑委曲於絕頂。每海日明,天籟生,虹蜺掛峰,苔蘚縈壁,逍遙澹濘,若在鷲嶺,沃州之上。雖勞塵俗慮至而穎脫,曾不知心因境靜,境逐心閑,優之遊之,真趣自得。允所謂東南之美,為幽人之窟宅;造化之功,開後世之基址,故唐之周樸,聆風嘉尚,寄詩美之。

其大殿者,唐鹹通中,將取山材,先齋,禱次,忽遇人指其處,果楩□杞梓者。是夕又夢許與護送。既而一日江水瀑漲,其筏自至,了無遺失。大壯既隆,目為神運。自開寶中,連帥中令陳侯割俸增飾,兼重建三門焉。其東南隅別立奉先,報劬勞於考妣也。

寺之講堂者,先是連帥鄂國留公造經藏于招慶禪刹。功既成而財有餘,陳侯繼舊治,補遺事。乾德中興建立,至端拱中,寺用常住、倫亭於前,因以集講學而示宏敞也。殿之前,眾倫石幢石塔以引翼之。殿東南鐘樓者,周廣順中,募眾財而造之,薦冥祐於含識也。殿之西北星宿堂者,濟南郡夫人建之,資景福于陳侯也。寺之東東(南)浴室者,勸郡緣而構之,用以滌外塵而植淨因也。講堂東影堂者,通判團練使陳侯奉孝終於此也。西堂五百羅漢者,邑尹翁、留二君,勸史民以植福也。

東峰亭基,唐相姜公輔左遷是邦,尋幽致而營棟宇也。西峰亭石佛者,獨標奇形,控壓列岫,唐征君秦系昔為隱君,勒篆曰:“高士峰”。乾德中,連帥陳侯鐫而為像。擇僧屍之峰之下,構叭亭,因石為爐、碾、盆、硯,皆系之遺物也。亭之右,古松二株,偃蹇盤屈,異于常者,昔寺未遷,有老僧獨坐,志之謂晉時所有。今或天地陰晦,有龍盤攫其上也。北峰之南白雲井者,泉昧甘涼,爽人肌骨。唐進士傅筍,寄褐在茲,旭旦汲之,見雲覆波湧中,有龍躍者也。井之左檀越林者,青蔥聚秀。昔殿甫成,夜有神人,擁徒曆觀,俄隱是所,今陰雨中有燈自明也。林之下菩薩坑者,山水磐石,莫測其源,奔湍漱響,有聖僧時見也。坑之右石龕者,危岩虛室,人跡罕到,無等禪師昔常宴居。唐大中中,郡守問道,留偈旌德,今猶存也。古金剛經者,天竺三藏拘那羅陀,梁普通中,泛大海來中國,途經茲寺,因取梵文,譯正了義,傳授及今,後學賴也。凡得法要分為人師者,由大悲至岩頭,由觀音至朱溪,由天王至隆壽,山西庵至昭慶,皆是寺所自出者。乃倫銘曰:

天地成氣,融結著形。山澤之秀,東南炳靈。通沁流澗,排空聳青。中有佛宇,照然福庭。唯禪之門,亦覺之路。本乎虛空,孰為堅固?運以慈心,拔其苦趣。瞻此儀形,與之齊度。巍峨月殿,重疊雲樓。石徑幾泐,煙岩半浮。松寒不夏,桂暖長秋。仿佛鷲嶺,依稀沃洲。緬邈聖賢,杳然長逝。盼蚃鬼神,聿來加衛。古物斯存,靈蹤益熾。發揮寶乘,振灼遐裔。真人出兮,書軌大同。諸佛來兮,教法載隆。梵刹維新兮,郡邑其東。勒銘豐碑兮,昭融帝功。

 

祈風文

宋.真德秀

唯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愆期者,神也。是以國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歲而兩禱焉。嗚呼!郡計之殫,至此極矣;民力之耗,亦既甚矣! 領南望,需其至以寬倒垂之急者,唯此而已! 其大彰厥是,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帆,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焉。是則吏與民之大願也。謹頓首以請。

 

姜秦二公祠記

宋.趙今衿

泉為郡,界閩海之陬。唐都長安,距泉五千余裏,聞人勝士罕有至者。

貞元末,丞相姜公輔以直諫忤旨,始謫為泉州別駕。兒時隱君秦系居南安九日山,晦影收光,不事誇耀,姜從之遊。姜既沒,秦為葬山下。姜常料朱泚必叛,張錨必敗,遂相帝以濟奉天之難。秦以詩名,權德輿嘗雲:“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秦用偏師攻之。”二公皆唐偉人,名在簡策,邦人景慕之若山鬥焉。姜之墳號曰“薑相峰”,秦之故居榜曰“秦君亭”,而又命其山之巔為“高士峰”,以示後人,使仰其高躅而不忘也。

令衿假守茲土,初見吏民,時訪遺跡。幕有鄭丙者,博學能文,飾以吏事,因為之言:“今亭、墳俱存,而祠獨缺焉,非懷古尚賢之意。”於是悠然慨歎,作堂宇於延福寺之東,以奉祀事,俾來者永其香火而不墜,且為之銘,庶幾百世之下,聞者悚躍而興起也。

銘曰:“鱗攖神龍,蹇蹇匪躬,薑相之忠;塵視公卿,惟義是榮,秦君之清。懷哉二魂,作于九原,英風如存。”

 

《九日山集》題辭

元.釋可庭

夫境不負人,人何負於境也?然境因人而後名著者,人勝也;人因境而後名顯者,境勝也。人境俱勝,而兩不負者,其惟泉之九日山歟!考諸地輿,山水勝絕,為泉南第一。

麓有寺曰延福寺,三十六奇昭人耳目。寺自典午太康九年創始,至於元朝後至元間再造,遷徙離合,建革為禪,廢而復興者數矣。而山水效奇獻異,猶如故態,可謂境不負於人矣。石今人士有善鳴者,一獲登覽,必咽江山之精華,泌乾坤之清氣,命毛穎浣龍香韻。正始之遺音,瀉絕塵之旨趣,或留諸蜃壁,或鎪諸翠砥,則人於境亦無負矣。首眾芯芻,送流順公,懼其歲久湮滅,采摭古今名勝留題,及碑刻金石之文,得若干首,目曰《九日山集》,謀住持石堂王公,耆舊湘江月公,募緣繡梓,流通於世,可謂攻尺璧于荊山,拾玄珠於赤水,使世無遺抱之恨,豈惟人境不相負哉?

時至正辛卯佛涎日,庭□中題解。

 

祭歐陽東田都閫文

明.俞大猷

維嘉靖四十二年,歲次癸亥夏五月朔,署都督僉事、會生俞大猷,謹以牲儀奠于亡友、福建都指控僉事、東田歐陽公之靈曰:

古稱士為知己者死。名之為士,天地綱常,此身攸系,而區區一知己,慨然以死許之,為無故哉?夫士生於世,學古人之道,數十年來,未有知之者,則嘗私自歎曰:“苟有知我者,雖為之死可也。”彼其為士之知己者,則當愛惜曲全,求其能成天下之事,以報君親,相安于勇功智名之俱無,然複水火塗炭之民有所利賴以奠安。

嗚呼! 吾于東田之死,不能無悲,亦不能無恨。悲者謂宇宙內事業尚多,而至於是,而止於是,然而死忠死孝死于知己,其古志士仁人之流矣;恨者謂為東田知己者,徒知其志之所存,不知其時之未可。羽檄交馳,督責日急,必欲其致此身而後己,正兵法所謂“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是謂靡軍”。嗚呼悲夫,知已者乃適以靡己。

東田往矣,成仁取義,夫複何憾!餘所悲者,廟社之事,欲俟東田以共濟者,今皆虛矣。少小同讀書以報明時,澤斯世,種種論議,今皆莫酬矣。壺山帶夕陽之雲,淌海鎖恨吉之霧。余悲東田之情與此山海同悠悠於千萬載之間而莫能解也。

嗚呼哀哉,尚享!

注:歐陽東田即歐陽深。

 

自贊

明.李贄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癡,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而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爽、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忤,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永曆帝冊封鄭成功延平王

克敘彝倫,首重君臣之義;有功世道,在嚴爽夏之防。蓋天地之常經,實邦家之良翰。爾漳國公賜姓,忠猷愷掣,壯略沉雄。方閩浙之飛塵,痛長汀之鳴鏑。登舟灑泣,聯袍澤以同仇;齧臂盟心,謝辰昏於異域。而乃戈船浪泊,轉戰十年;蠟表興元,問行萬里。絕燕山之偽款,覆虎穴之名酋。作砥柱于東南,繁遺民以弁冕。弘勳有奕,苦節彌貞。惟移忠以作孝,斯為大孝;蓋忘家而許國,乃克承家。銘具金石之誠,式重河山之誓。是用錫以冊封為延平王。其矢志股肱,砥修矛戟,丕建犁庭之業,永承胙土之庥,尚敬之哉!

 

鄭成功稟父書

違侍膝下,八年於茲矣。但吾父既不以兒為子,兒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問候闊絕,即一字亦不相通。總由時勢異,以致骨肉懸隔。蓋自古大義滅親,從治命不從亂命。

兒初識字,輒佩服《春秋》之義。自丙戍冬父駕入京時,兒既籌之熟,而行之決矣。忽承嚴諭,欲兒移忠作孝;仍傳清朝面諭,有原系侯伯,即與加銜等話。夫既失信于吾父,兒又安敢以父言為信耶?

當貝勒入關(疑為“閩”之誤)之時,父早已退避在家。彼乃卑辭巧語,迎請之使,車馬不啻十往還,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始謂一到省便可還家,既又謂一入京便可出鎮。今已數年矣,王爵且勿論,出鎮且勿論,即欲一過故里亦不可得,彼言豈可信乎?父在本朝,豈非堂堂一平國公哉?即為清朝,豈在人後者?夫歸之最早者且然,而況於最後者?

又可笑者,兒先遣王裕入京,不過因有訛傳父信,聊差員探息,輒系之於獄,備極箠楚。夫一王裕,亦做得甚事,而吠聲射影若是,其他可知。

雖然,兒于己醜歲,亦已揚帆入粵屯田數載矣。不意乘兒遠出,妄啟干戈,襲破我中左,蹂躪我疆土,虔劉我士民,擄辱我婦女,掠我黃金九十余萬、珠寶數百鎰、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將士之財帛,百姓之錢谷,何可勝計?彼聞兒將回,乞憐于四叔,幸四叔姑存餘地,得以骸歸,乃歸而又相貳啟釁。我將士痛念國恥家亡,鹹怒髮指冠,是以有漳、泉之師。陳錦之授首,楊名皋(高)等之屢敗,固自出爾反爾之常。

且不特此也,異國之兵,如日本、柬埔寨等諸夷兵,旦晚畢至,亦欲行春秋大義矣。信如父命及清諭,猶且兩難;而以父所傳之諭若此,乃抄到部院劉清泰所齎之敕若彼,前後之言,自相刺謬。

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東西洋餉,我所自生自殖者也;進戰遲守,綽綽餘裕,其肯以坐享者反而受制於人乎?且以閩粵論之,利害明甚,何清朝莫有識者?蓋閩粵,海邊也,離京師數千餘裏,道途阻遠,人馬疲敝,兼之水土不諳,死亡殆盡。兵寡必難守,兵多則勢必召集,召集則糧食必至於難支,兵食不支則地方必不可守。虛耗錢糧而爭必不可守之土,此有害而無利者也。

如父在本朝時坐鎮閩粵,山海甯寧,朝廷不費一矢之勞,餉兵之外,尚有解京。朝廷享其利,而百姓受其福,此有利而無害者也。清朝不能效本朝之妙算,而勞師遠圖,年年空費無益之資,將何以善其後乎?其或者將以三省之虛名,前啖父者,今轉而啖兒;兒非不信父言,而實有難信父言者。劉清泰果能承當,實以三省地方相□,則山海無竊發之虞,清朝無南顧之憂,彼誠厚幸。至於餉兵而外,亦當使清朝享其利,不亦愈于勞師遠圖,空費帑金萬萬者乎? 況時下我兵數十萬,勢亦難散。散之則各自嘯聚,地方不寧;聚之則師旅繁多,日費巨萬,若無省會地方錢糧,是真如前啖父者故智也。父既誤于前,兒豈複再誤於後乎?

兒在本朝,亦既賜姓矣,稱藩矣,人臣之位已極,豈複有加者乎?況兒功名之念素淡,若複作馮婦,更非本心,此可為智者道耳。不然,懸烏有之空名,蒙已然之空禍,而人心思奮,江南亦難久安也。

專稟。

 

複明珠書

鄭經

蓋聞麟鳳之姿,非藩籬所能囿;英雄之見,非遊說所能惑。但屬生民之主,宜以覆載為心,使跋行喙息,鹹潤其澤。匹夫匹婦,有不安其生者,君子恥之。

頃自遷界以來,五省流離,萬里邱墟。足以不穀不禪遠隱,建國東寧,庶幾寢兵息民,相安無事。而貴朝尚未忘情,以致海濱之民,流忘失所,心竊憾之。

閣下銜命遠來,欲為生靈造福,流亡複業,海宇奠安,為德建善。又言頗有緒而台諭未曾詳悉,諄諄叭迎敕為辭。事必前定而後可以寡悔,言必前定而後可以踐跡。大丈夫相信以心,披肝見膽,磊磊落落,何必遊移其說。特遣刑官柯平,監軍葉亨等面商妥當。不穀躬承先訓,恪守丕業,必不敢棄先人之業,以圖一時之利。惟是生民塗炭,惻焉在懷。倘貴朝以愛人為心,不穀不難降心相從,尊事大之禮。至通好之後,巡邏兵哨,自當召回。若夫沿海地方俱屬執事撫綏,非不穀所與焉。

不盡之言,惟閣下教之,俾實稽聽聞。

 

又複明珠書

鄭經

蓋聞兵刃,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福禍無常侍,強弱無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衰。

曩歲思明之役,不深憫民生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放遂會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甯,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於無事矣。不謂閣下猶有意督過之,欲驅我叛眾再起兵端,豈未聞陳軫蛇足之喻與養由基善息之說乎?

夫符堅寇晉,力非不強也;隋煬征遼,志非不勇也:此二事閣下之所明知也。況我之叛將逃卒,為先王撫養者二十餘年。今其歸貴朝者,非心盡忘舊恩而慕新榮也,不過憚波濤,戀鄉土,為偷安計耳。閣下所以驅之東侵而不顧者,若非叵測,姑使前死,勝負無足深論耳。今閣下待之之意,若輩亦習知之矣,而況大洋之中,晝夜無期,風雷變態,波濤不測。閣下兩載以來,三舉征帆,其勞費得失,既已自知,豈非天意之昭昭者哉?

所引夷齊,田橫等事:夷齊,千古高義,未易冷齒。即如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知守義不屈,而況不世受國恩,恭承先王之訓乎! 倘以東寧不受羈縻,則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近接浙粵,豈盡服屬?若虞敝哨出沒,實緣貴旅臨江,不得不遣舟偵邏。至於休兵息民以免生靈塗炭,此仁人之言,敢不佩服?然衣冠吾所自有,爵祿亦吾所自有,而重爵厚祿,世世襲封之語,其可以動海外孤臣之心哉!

敬披心腹,仰其垂鑒。

 

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

鄭成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明天啟四年生,十五歲進秀才。隆武即位,賜國姓,改名成功,封忠孝伯,授招討大將軍。清兵入閩,隆武遇害,成功以“父教子忠,不聞以貳”,拒父招降。遂焚青衣於孔廟,率志士起義。奉永曆正朔,嗣進封延平王。以金廈為根據地,屢敗清師於閩、粵、江、浙。永曆十三年大舉北伐,入長江,破瓜州,克鎮江,逼南京,義旗所指,東南震動。

北伐回師後,成功為複故土,抗清師,矢志收復為荷蘭侵略者竊據之臺灣。於永曆十五年,揮軍東渡,深得民援,入鹿耳,下赤嵌,摧敵艦,殲敵援,困敵於臺灣城。苦戰八月,至十二月十三日(西元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而荷蘭降。成功複台後,改臺灣為東都,置府縣,編戶籍,務屯墾,興學校,於臺灣社會發展,功莫大焉。永曆十六年五月,成功薨,葬台南。清康熙三十八年,遷柩南安,附葬覆船山鄭氏祖塋。

鄭成功為我國民族英雄,為紀念其反侵略複國土之豐功偉績,福建省人民委員會特撥資重修其陵,以垂不朽。

南安縣人民委員會

一九六二年二月一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