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陳姓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陳姓

一、溯源

陳姓是舜帝的後裔,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陳得姓起自周武王封舜後媯滿于陳,以國為姓。從金文中的陳字,是個極有意思的象形字。它的左邊是猓作旌旗之狀的,右邊的為戰車的車輪,上載戈矛,下麵則是土的會意。整個陳字的含義,是以戰車排列於國土邊界保衛疆域。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商周時代,戰車是戰爭中最重要的裝備。“陳”字古時有九種含義,其中有戰陣的意思。宋代以前“陳”字古音為高輪車響聲。其古音讀法至今保留在閩南話語中。黃帝發明高輪戰車,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聚居於今陝西岐山縣西南陳倉山一帶。“帝嚳取陳鋒(豐)氏女,生放勳(堯)。”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典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陳姓的血緣祖先舜即是黃帝的第九代孫。在有虞氏部落,陳氏是最為重要的一支,傳至舜時,與黃帝族通婚,舜入贅做了堯的女婿(上古時代,女婚便是全子),當了黃部落大聯盟的酋長,因而尊舜為帝。舜即帝位,建都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三十裏虞鄉,俗稱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眾多,子孫繁衍昌盛,構成華夏族和漢族的主體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虞氏部落中,陳姓是最重要的一支。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帝王的後人,把女兒太姬嫁給舜帝的後裔媯滿(舜的五代孫)並封他為陳(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成為媯姓和姚姓的正宗。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其子孫以國為姓氏。陳、虞、胡、姚、田同為帝舜之後,具有五姓聯宗之親。總的源流是:自第一世帝舜重華誕生之年起,至三十四世胡公滿受封為陳侯之前一年止,共三十四世一千一百八十一年,傳代平均年數三十四.七三年;自胡公滿受封陳侯之年起,至陳國滅亡(閔公卒年)之年,共傳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歷時五百八十八年,傳代平均年數二十九.四年;自五十三世(胡公滿起二十世)閔公逝世之翌年起,至八十一世(胡公滿四十八世)實公卒世之年止,傳二十八世(閔公一世不算)六百六十二年,平均傳代年數二十三.六四年。

陳姓為中國的大姓,陳姓的郡望遍及長江南北,有穎川、廣陵、河南、下邳、東海、汝南、武當、新安、廬江、馮翊、京兆等,陳姓的堂號分兩種,以地名命名的堂號有: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以嘉言懿行命名的堂號有德星、德聚、繩武等。據傳,陳實的六個兒子皆為賢良之士,常與名士荀淑父子聚會,漢靈帝稱之賢良聚居,如德星聚在奎宿之間,因此陳實後人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陳胡公(滿)之後有陳軫,封為潁川侯,是為潁川始祖。軫後有陳實,人丁興旺,子孫多為朝廷重臣,滿門顯貴,成為望族。實公之後有陳霸先,為南朝陳武帝,共傳三世五帝;陳政,嶺南行軍總管。其子元光,代父領兵,經九年征戰,平息叛亂,安定南疆,尊為“開漳聖王”;陳邕,唐中宗進士,官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的排擠,南遷福建。其三子夷行,由進士第擢起居郎,累官文史館修撰,侍讀學士,開成二年(八三七)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陳洪進,以才勇聞世,累立戰功,南唐後主命其為泉南等州節度使,宋間授武甯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進封南康郡王;宋代,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再次南遷,陳邕後裔陳魁,率眾九十三人,移居福建寧化、上杭。他們生育繁衍,分支遷徙,成為福建閩南陳姓的一大支系。

入閩陳姓以潁川陳姓為主,其主要支派有:

其一,西晉中原永嘉之亂,“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入閩。族譜記載,陳潤“仕晉官散騎常侍,永嘉時渡江入閩”,自此陳姓繁衍閩中;其二,唐高宗總章年間,陳實裔孫陳政父子奉敕入閩平叛,率領固始五十八姓入閩,陳元光被譽為“開漳聖王”,其後代遍佈漳泉,稱為“將軍派”;其三,陳實之裔孫陳邕,唐中宗時登進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擠,被謫入閩,其子孫在漳泉繁衍,又稱“南院派”。其四,五代南唐時,陳邕的裔孫陳洪進,任清源軍節度使,開發圍墾陳埭,促進泉州經濟發展。陳洪進後代,也成為泉州陳姓望族;其五,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又有大批陳姓族人隨軍入泉。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陳姓成批或零星入遷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一○六二),敕令江州義門陳氏分居,入閩的有陳學成分浦城莊,陳顯先分邵武莊,陳宗和分侯官莊,還有陳辛入泉,陳魁入汀。

宋代朱熹在《陳氏族譜》序中寫道:“千流萬派,總歸一源,葉茂枝繁,不離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實,其子元方、季方,世稱‘二難’,鳳毛麟角,豈虛語哉!”潁川陳氏蔚成望族,始自陳實。實公德高望重,與鐘皓、荀淑、韓韶譽稱“潁川四長”,彪炳史冊,其子孫多為朝廷重臣,家道興旺,滿門顯貴。凡實公派出,以“潁川”為總堂號。潁川陳姓,人丁之興,遍及海內外,成為當今陳姓淵源的主流。

 

二、入閩

陳邑公衍派至二十世孫陳仲昌,生二男,長應瑞,次應垓。應瑞公有三男,長作鏗,分居店前,次作鑒,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鑄,分居下亭。作鑒先居漳浦大坑,後徙廈門山前(山場)。派下體元公,生二男,長名名卿,字國肋,號多勤,次名貴卿,字國典,號多廉。元朝後葉,貴卿公開基南安溪美霞美佘。公有三男,長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佘,分衍金街、雙塘、霞東、大霞美,生齒萬丁。三名秀,號逸溪公,明代洪武癸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分居安溪山頭,分衍和平、仙都、官橋等十個村,人丁一萬三千餘眾(一九八八年普查)。次名藕,字壙溪公,兄弟析分,與其弟同時分居,公定居蓮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後、東田,蔚成近三萬丁巨族。

蓮塘支系衍派

一世祖藕,號塘溪公,妣蔡氏恭淑。生二男,長名孫漠,字厚滂公,開基全蓮塘。次名孫謀,字龜圖,明初分支開基長樂溪楣村。

二世祖厚滂公,三男,長曰植甲公,次曰植豪公,三曰植古公。

三世祖植甲公派下繁衍蓮東碧軒、蓮北、蓮西,東田鎮大仁內、公店、加冬井、佘格寮、溪美、沃後,一九六五年五~七月移民建甯縣數十戶,客居廈、泉、漳(南靖、角尾)及臺灣、東南亞諸國數千人。

三世祖植豪公派下分衍蓮塘村蓮東片、蓮南片、蓮北片土樓用後裔,一九六五年五~七月移民建甯縣數十戶,客居泉、廈及臺灣、東南亞諸國數千人。

三世祖植古公派下分衍定居蓮塘蓮西片後塔角。

世祖各支系繁衍至今為第廿三代“聲”字輩。

根據東頭村現殘存的、十分不完整的族譜上,依稀可見陳邕字樣的描述,對照本宗祠大門後的“浯陽衍派”的橫匾,以及金門“浯江”丁號,東頭村陳姓來源應該是:

潁川始祖,漢太丘長陳實公之裔孫陳邕,遭李林甫迫害,被罷官入閩,其子孫在漳泉一帶繁衍,再由漳泉遷徙台、澎、金、馬及南洋一帶。陳邕的裔孫陳洪進後來任泉州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的後代成為泉州陳氏望族,陳洪進的裔孫“慶公”(來自泉州安溪或來自金門不詳)到南安白石(碧石、東頭)開發,成為南安碧石 (東頭鄉)的開基祖。

 

三、昭穆

東田村:

七世開始設十四字。即“德耀宗邦君榮華,恩施奕世助永良”。一九六二年再續設十六字“靖霞傳芳,昆仲澤長,賢明衍繼,綿輝瑞祥”。

邱鐘陳氏昭穆:

彬、煌、培、錫、沐、植、熙、增、鐘、洵、樸、炯、垣、鏡、清、杏、燕、均、銘。

東頭陳氏昭穆:

第十三世以後的輩序是

騰承啟賢能,敬繼禹之道,祖澤光前遠,孫謀裕後長,詩書敦世業,簪笏振家祥。

蓮塘貴卿公派下昭穆

蓮塘九世祖元振公生於清朝順治庚寅年,卒于雍正壬子年(一六五○~一七三二)。公生三男,長尚弼,次尚蒲,三尚黎。尚蒲公生於康熙己巳年正月(一六八九年),取昭穆首字命名,推知貴卿公派下清初康熙年間始作昭穆:

尚羲敦仁光世澤,存忠守信衍芳聲,家傅詩禮尊謙讓,學紹箕裘毓俊英,

垂裕後昆培植遠,仰承先德本源清,文章華國多才士,炳耀星雲瑞泰平。

新藍陳氏

秉文啟子于嘉伯仲怡,和世必光榮台鼎卿,尹輔弼君侯建勳,成節用昭孫謀。

詩山霞宅陳姓昭穆:

字行:一廣永顏崇體懷甫孟仲

   弈世公卿,貽謀宏遠,植德茂昌,子孫振繩,萬億其臧。

名次:國家熙醇,祖宗創垂,燕翼來昆,孝悌忠信,遐邇同遵。

新增字行:鐘靈毓秀,賢哲華章,建勳立業,隆慶輝煌。

新增名次:詩書興教,啟迪智聰,奮勉增進,蘭桂聯芳。

 

四、外遷

南安梅山新藍陳氏自七世後為謀生逐漸向外拓展,有分至九都獅頭鄉,上世紀六十年代建山美水庫而再移同安、漳浦等地,人口有三千多人。又有移居臺北,基隆等地五千多人。還有移居菲律賓萬餘人,移居香港四千多人,少數移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譜牒

詩山霞宅陳氏族譜

自潁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至入閩,至一郎公卜居武榮詩山霞宅,先世集有全譜,迨嘉靖壬戍,西元一五六二年間,遭亂而譜付之火。斯時,七世祖叔壞遠公恐年久而譜廢,爰是問故老略修大概。康熙八年己酉,科舉人揀選知縣九世祖叔發其字浴日北旋河南光州固始,集成潁川譜圖。值於康熙己巳即一六八九年,霞宅陳氏族譜開編創立。至二○○一年辛巳,期間共八次續修 。

明末清初,霞宅陳氏先輩支分派衍,遷徙外省別縣聚居成族者浙江溫州,江西鉛山。在臺灣之臺北、桃園、苗粟、基隆等蕃衍已達二千餘人。飄洋過海謀生於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等亦達千人以上。有遷徙于惠安、福清、泉州、永安等地皆蕃衍昌熾。然有部份外徙海外及他鄉因世遠代湮,久年失去聯繫無從可考。

一九九八年冬至二○○一年十月,歷經三個寒暑霞宅陳氏族譜第八次續修完成,全書共三十四卷,畢成大集,修錄健在人丁一萬三千餘人。

東田陳氏

東田陳氏族譜歷代均有重修,保管較齊全,有唐歐陽詹拜選《太祖龍湖公(陳元光)行狀序》,宋朱熹《紫陽朱文公裨政書序》為東田名人陳黯著作寫序等珍貴文字史料。

新藍陳氏族譜

官園開族以來六百餘春秋,族譜近四百年前才有記載。

一、歷次著譜、修譜序錄:

第一次著譜,明隆慶五年辛未七月(一五七一)邑庠生十世子抑旋溪先生著。

第二次修譜,明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

第三次修譜,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第四次修譜,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

第五次修譜,清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

第六次修譜,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

第七次修譜,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第八次續譜,於一九九三年開始籌備,二○○○年全面鋪開。

二、族譜概況

據現存較完整的第七次修訂的族譜,大體分為二大類,一是總譜,二是分譜。

總譜有兩卷共五本。

分譜:即支派世系圖表和譜牒,共十六卷。

分支臺灣支派另刊三本,合計二十四本。

本次續譜(第八次)設想依前次分為二大類。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