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朱熹在南安史跡粹錄

作者:林和勝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朱熹在南安史跡粹錄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號晦庵,原籍徽州婺原(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縣。後徙居崇安縣。他是中國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發展中一個重要人物,是理學思想的一個綜合者,後來成為宋以後到清中葉的封建統治的“正宗”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稱“朱子”。他的哲學思想,自南宋後期到近代,統治了中國思想領域,對日本、朝鮮及歐洲的思想文化也有巨大影響。

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朱熹入京會試,登進士及第。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授左迪功郎,越兩年,出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在任期間或升遷他處,與南安結下特殊文緣與情結,一踏入南安境地,隨即景題詩、作聯,繼而以文會友,為師為友,十分投契,或相偕流覽南安名山勝水而即景賦詠唱和,或在書院講學授徒,指點要旨。自此而後,南安經學大興,儒林士大夫子多出其門,或為官體民,或著述啟後。僅《南安縣誌》所錄南宋至清祀鄉賢祠者一百余人,經學專著八十八部,“朱子過化”至今不絕耳。

現就朱熹在南安史跡粹錄于下,作為抛磚引玉。敬請大家教正補完。

 

第一部份 朱熹在南安題詠詩文十二首

一、南安途中

  曉澗淙流急,秋山寒氣深。高蟬多遠韻,花樹有餘陰。

  煙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歲寒心。

這當是朱熹出任同安縣主簿,赴任途經南安所題的第一首五律詩。當時,自福州往漳州驛道由永春經澳頭渡(今南安碼頭宮下)入南安,經洪瀨、官橋、九溪、小盈嶺抵同安縣。小盈嶺為南(安)同(安)交界地,朱熹在這交界的小盈嶺,題下“同民安”三字作 。

二、知郡傅丈載酒襆過某於九日山

  夜冷小舟弄月劇飲

  扁舟轉空闊,煙水浩將平。月色中流滿,秋聲兩岸生。

  杯深同醉極,嘯罷獨魂驚。歸去空山黑,西南河漢傾。

注:傅丈,系傅自得,南安人,是故相趙挺挺之外甥,趙明誠妹夫,曾任泉州通判,泉州別駕。朱熹與傅結為忘年之交,常相偕秉著月夜泛舟金溪江,朱見溪光山色,隨月照耀,欣然讚歎曰:“樂哉斯遊乎!”遂舉杯引滿,即景題詠,聲調激揚,潛魚為之驚,棲鳥起而飛鳴。傅自得而寫遊記章以贊盛遊。

九日同朱子泛游金溪

  秋月天然白,溪流鏡樣平。喚船同勝賞,把盞話平生。

  擊楫魚頻躍,忘機鳥尚驚。茲遊還可繼,家釀為郡傾。

三、朱熹題九日山廓然亭

  咋遊九日下,散發岩上石。仰看天宇曠,俯歎塵境窄。

  歸來今幾時,夢想掛蒼壁。聞公結茅地,恍複記疇昔。

  年隨流水逝,事與浮雲失。了知廓然處,都不從外得。

  遙憐植杖翁,鶴骨雙眼碧。永嘯月明中,秋風掛花白。

這是朱熹與傅自得相偕遊九日山,徘徊留戀。歷時九天,不僅有大量題詠,還揮毫“九日山”三字於西峰巨石上,還與傅自得創設“九日山書院”,訂出“教條”等。

廓然亭,北宋元豐年間建。大約在“無名木”後,“薑相台”西的豐山處,廢於元代。

四、朱熹題九日山石佛岩

  臥草埋雲不記秋,忽然成殿坐岩幽。

  紛紛香火來求福,不悟前生是石頭。

石佛岩在九日山西峰絕頂。系北宋乾德三年(九六五)陳洪進倡鐫的一尊阿彌陀佛像,是閩南較早石雕佛像之一。稱“石佛岩”,為九日山三十六奇景之一,其“石佛像”為南安縣文物保護之一。

五、朱熹題九日山亂峰軒

  因依古佛居,結屋寒林杪。

  當戶碧峰稠,雲煙自昏曉。

其二:

  岩中老釋子,白髮時青山。

  不作看天想,秋雲時複還。

亂峰軒為宋僧無可新建,今已廢。

六、奉酬九日東峰道人滹公見贈

  幾年回首夢雲間,此日重來兩鬢斑。

  點檢梁前新歲月,招呼臺上舊溪山。

  三生漫說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閑。

  一笑支郎又相惱,新詩不落語言間。

七、次韻陳休齋蓮花峰之作

  八石天開勢絕攀,算來未似此心頑。

  已吞繚白縈青外,依舊個中雲夢寬。

朱熹極口盛讚泉郡人文鼎盛,稱頌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尤好結交泉郡名士,與陳知柔結為忘年之交。任同安縣主簿期間,年年前往永春相聚,吟詩唱和。淳熙廿一年(一一八四)闊別近三十年,朱熹重到永春拜訪年已古稀的陳知柔,嗣而相攜流覽南安天開八石的蓮花峰,吟詠於九日山,尋蹤覓跡于王延彬手建的“雲台別墅”。陳知柔題花峰詩文:“一蓮峰上幾人攀,千古清風起儒頑。指點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寬。”

八、朱熹·蓮花峰次數夫韻

  月曉風清墜白蓮,世間無物敢爭妍。

  如何今夜峰頭雪,撩得新詩續舊篇。

九、 題蓮花不老峰

  群峰相接連,斷處秋雲起。

  雲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

其二:

  流雲繞空山,絕壁上蒼翠。

  應有采芝人,相期煙雨外。

十、 又題九日山之廓然亭

  遲留訪隱古祠旁,眼底 松老更蒼。

  山得吾儕應改觀,坐無惡客自生涼。

 

第二部份 朱熹在南安的題聯

一、題湖尾渡

  路沒溪邊樹, 蟬鳴竹處枝。

這當是朱熹赴任同安縣主簿,從永春入南安途洪瀨湖尾度見景即作的第一副聯對。

二、題石井楊子山楊仙公(樵)

  仙子友英賢,一局曾消千日瞬,

  天王旌國手,三軍為導萬人川。

這是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到石井楊林書院講學授徒,景仰楊樵(肅)之醫德而題頌的聯對。

楊樵(肅)五代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居石井歌髻山,精研醫術,一日采藥于高田山得異人指點,返家竟過三年。醫術超群,為唐昭宗太后治癒頑疾。唐皇賜楊樵“進士出身”,封“太乙真人”,封歌髻山為“楊子山”。楊樵無意為官,奏請返鄉為鄉民治病。請修建“九溪十八壩”灌溉萬頃良田。唐皇派御林軍五千員前來修造“九溪十八壩”,號稱萬人川,又稱“仙公壩”。

石井楊子山楊林書院(楊樵讀書處),北宋嘉祐三年(一○五八)宋皇勅建。位與同安縣毗鄰。朱熹常到該院講學授徒。官橋楊景陸得朱子指點,卒成名儒。

三、題南安雪峰寺

  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

  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這是朱熹與陳知柔相偕從金溪泛舟溯上,遊覽南安東溪西岸楊梅山雪峰寺,見景即作的聯對。這副聯對鐫刻在雪峰寺大門楹柱。雪峰寺為南安文物保護之一。

四、 題南安詩山歐陽詹故宅對聯

  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

  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這是朱熹與陳知柔相偕遊覽南安雪峰寺後舟轉詩溪專程徒步登碼頭高蓋山瞻仰唐貞元八年(七九二年)首登“龍雲榜”進士第二名歐陽詹遺跡,漫山石上遺詩跡,無限讚歎曰:“真詩山也!”並在歐陽詹故宅題寫“歐陽古地”,勒碑立其處以識不忘。(南安詩山一名由來,即出於朱熹之口)

詩山,歷史稱“山頭城”,碼頭是由歷史上的澳頭渡設的“碼頭”,高蓋山為碼頭,山頭城的主山脈,屬十二都。朱熹把歐陽詹在高蓋山“白雲寶”讀書,在高蓋山中石上題詩,在通往永春的“溪流”石上題詩,山與溪的石上遺留歐陽詹的“詩跡”。經朱熹這一稱讚為“真詩山也!”當地人們不僅把“山頭城”改稱“詩山”,連這條“雙溪”也改稱“詩溪”,“詩阪”,“詩吾(鼇)”和“詩南”了。

 

第三部份 朱熹在南安題詞

一、題石井楊子山

“琴眠”、“紫陽”。

這是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常到南安石井楊子山中的的楊林書院講學授徒而題作。相傳,楊子山狀似尤溪縣的“紫陽山”。朱熹把此山作為第二家山。故書曰“紫陽”為 ,南安先賢在楊子山下創辦學校即以“紫陽”為校名,以表崇敬。

二、題九日山

朱熹奉泉州別駕傅自得為師為友。相偕登九日山漫遊,在西峰巨石上大書“九日山”。(因風雨剝蝕,今可見“九日山”三字,為後學馬負書題)。

三、題詩山的“鵬峰聖地”

朱熹與陳知柔相偕上南安碼頭高蓋山瞻仰唐員元八年(七九二)首登“龍雲榜”進士第二名的歐陽詹的遺跡。題下“事業經邦,閩南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和“歐陽古地”後,陳知柔請朱熹察看陳南壽(陳知柔之兄)墓地、朱熹勝贊該山勢狀如大鵬展翼。即在巨石上大書“鵬峰聖地”即為校名,亦為村名。

 

第四部份 朱熹與傅自得在南安創辦“九日山書院”

朱熹任同安縣主簿任內,不僅到石井楊林書院講學授徒,還與泉州別駕傅自得創辦“九日山書院”,並親自講學、制訂“教條”引導學子信守。

一為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為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三為修身三要:言忠信,行篤數、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四為處事之要:正其宣,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五為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

相傳,南安不少學人受業朱子而成為宋之儒林名士。諸葛廷材,字誠之,授徒楊梅山故里,究心學問,受業朱子之門。與朱子論陸子靜,朱子答書勉其虛心熟講,勿以粗心害道。自此,務為修身切已之學,卒成名儒。所著《六經諸子解》。

朱熹在赴任同安縣主簿行程經南安三十五都的石鄉,造訪蔡和(易居),共感“相見恨晚”,讀易論道至微,留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美好傳說。

 

附記:南安建“朱子祠”

南安,為朱子過化之地,相繼建“朱子祠”祀之,萬傳不衰。

一、朱子祠在明倫堂左

元統二年(一三三四),知縣劉升火幾建孔廟殿廐戟門,欞星門、殿左為遵古堂,右為明倫堂,朱子祠在明倫堂左,嘉慶八年大水,邑紳重修。

二、觀海書院———朱子祠

在三十九都水頭鄉,清乾隆間建“觀海書院”,崇祀朱子,稱朱子祠。

在水頭中心學校用的“朱子祠”,儘管滄桑變幻,仍祀不衰。

三、詩山書院———朱子祠

在南安十二都山頭城(詩山)東嶽廟後,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建,祀朱子及歐陽四門。光緒十六年(一八九○)拓為“詩山書院”,誌序載:詩山居南安北隅,為唐歐陽博士生長之區。在宋,朱子當過化焉。

觀以清,登乾隆“博學鴻詞科”進士洪世澤,曾為孔廟主講,撰一楹聯文作結:“博士開科第,朱子過化鄉”。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教育史》《南安縣誌》(民國四年版)

《朱熹教育和中國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12)

《書發集稱》·《蓮花峰志》

《南安從物選介》《南安古今吟萃》

《鄉土寫真》(1934版)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