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地名典故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地名典故

南邑何處尋

南邑為南安市簡稱,可是有些人並不懂得,前年有位日本來的祖籍是南安的李先生,前來中國時,他祖父特地交代要到祖家南邑看看。李先生求助於地區僑聯會主席傅維丹先生得來南安,非常高興,並在縣城拍了幾張照片帶回日本。不久前又有位日本的楊先生,他的祖籍也是南安,傳到他已是第十代了。他要到南邑謁祖,差點被人帶到安溪去。

南安是個古老縣邑,同時也是個著名僑鄉,華僑出國歷史久遠。有許多人祖祖輩輩僑居異國他鄉,他們的子孫後裔已成為當地國民了。僑生子弟早與家鄉故土失去聯繫,只是祖輩傳下來,懂得祖家在唐山南邑。中華民族有著優良傳統,“血比水濃”,祖祖輩輩不忘本。近幾年來,海外掀起一個追根尋祖熱潮,也時有南安籍華僑後裔來南安謁祖,因位址不祥,或地名變動,找錯地方或一時找不到,跑來縣僑聯,縣政協求助。

邑,舊時縣的稱號。南邑即南安縣,邑人,本縣人,吾邑既我縣,稍有文化的人是懂得這一歷史常識的。南安自三國吳永安三年(西元二六○年)建立東安縣起,距今有一千七百二十三年歷史,在中唐以前有五百多年,南安豐州為福建南部政治中心,轄今興泉漳三屬。南北朝時是蕭氏、陳氏封侯、封王邑地。古南安也因曾為福建南部州郡縣治所出名。所以,南安的代號,簡稱、古稱尤多。舊時代南安做官的,文人學士,出洋的,書信交往總愛冠以武榮,古豐州,南邑某某落款。如王審知三兄弟的在南安奪取兵權被封為開閩王,姓王的就有:“武榮發剙”之說。南安有些古族譜常有《武榮XX祖譜》。至於同地為名的、早在宋宣和年間,就有一個很出名隱居南安的郡守,自稱“南安翁”,後來為之立傳,清末泉州府最後一個進士吳增也曾以“古豐州人”為筆名。直至今天有的愛國華僑,以“南邑”、“武榮”、“豐州”自稱,以此為榮,以示不忘祖籍。

 

江崎

水頭鎮東南面,石井灣西岸的江崎村,傳說早時有江氏夫婦二人居住,因年邁沒有生傳,甚為苦惱。有一天,倆老伴正在哀聲歎氣。適有一姓吳的年輕人,剛好路過借宿。一聽他倆哀訴苦情,深受感動,便自願拜為兒子。夫妻歡喜若狂,隨即為其尋親、娶媳。事一傳開,眾人覺得罕見,都說江氏有奇福。後人便把此地叫為“江奇”。又因到江厝需登一段小坡,故把“奇”字改成“崎”字,得名“江崎”。

 

宋端宗在南安的三遺跡——呼井格、候安嶺、五方格

宋端宗在閩南傳說中稱為幼主。他在南安留有三處遺跡,供人憑弔。

呼井格:

宋徳祐二年,元兵入侵,恭帝北狩,陳宜中等奉福州益王昰為帝,就是宋端宗,在位不久,元兵攻入福建,他帶著群臣,匆惶出奔,由莆田、仙遊,折入永春,至九都與埔頭交界處有一峻嶺,兩旁巍岩峭壁,君臣日夜賓士,也確實疲於奔命了。就在嶺上歇下。時在初夏,君臣連日在烈日下奔波,早已口幹唇焦,自然就想起了水,可是在這高山峻嶺上,哪里找得到水呢?由於饑渴交迫,大家都頭昏眼花,四肢酸軟,特別是宋端宗,平時錦衣玉食,呼飯飯來,呼茶茶來,如今竟連一滴水也不可得,痛苦是難以言說,於萬分無可奈何之中,不禁大呼道:“水來呀!水來呀!”想不到這麼一喊。竟出現了奇跡,山谷的石隙中湧出一股清泉來。君臣們一見大喜,認為此乃是天助,祥瑞之兆,立即以手掬水,痛飲一番。自此以後,這裏就稱為“呼井格”。格上一泓清水,至今猶存。

候安嶺:

宋幼主君臣離開“呼井格”,來到十八都候安嶺,站在山麓,仰望山巔,真是望山嗟歎了。這麼高的山,兩足酸軟,再加上連日粒飯未進。這時沒有別的法子,只好當“乞食皇帝”。到鄰近村子討飯。時當初夏四月,麥收季節。鄉民家家戶戶吃“大麥糊”。所謂大麥糊,便是大麥去糠磨破煮成粥,狀如粒粒珍珠。鄉民既以此享之,並佐以鹹鮭(一種屬於貝類的海產,殼外有狀似鳳眼的紋)。宋端宗一向蟄居深宮,從未見過這種粗糙的東西,但在饑餓中卻覺得是無尚珍品,不覺贊“好料”,高興地說:“朕今乃是食真珠糜配鳳眼鮭也”。這便是閩南俗語:“食真珠糜,配鳳眼鮭”出處。

五方格:

宋幼主食過“真珠糜”配“鳳眼鮭”後,繼續逃亡,日已近黃昏,他們來到五方格上,這五方格和呼井格不同,左倚山,右臨溪,山高水深,氣勢雄渾。這時因離追兵較遠,君臣便打算在這裏過夜。因在候安嶺吃過鹹鮭,此時口又奇渴,前面雖有滔滔的晉江東溪,但山高水深,可望不可取,也只好望水哀歎了,在無可奈何中,宋端宗跪在地上向天哀求:“天啊!朕如不該在此絕命,請再賜甘泉。”說罷,地下果然又湧出泉水來。君臣又得暢飲一番,宋端宗便給這一口井起名“龍泉水”。

上面三節小故事,雖是無稽傳說。但卻成了延續至今的地名。

 

官橋、官轎、官樓

南安市南部有一個官橋鎮,是福泉廈公路的通衢要道。細考“官橋”地名來歷,原來卻有三個風趣的小故事。

唐光啟二年,王潮入閩,至南安兵變,返師至沙縣,遇官橋梅花嶺下嶺兜村開基祖張延老,張延老訴述泉州刺史廖彥若之暴虐,王潮再返師攻下泉州城,殺廖彥若,後據泉州。梁開平二年(西元九○八年),晚唐大詩家翁承贊奉梁太祖朱晃之命,入閩封王潮三弟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待以上賓,安置翁于“南安招賢院”,與名士黃滔、韓偓、徐道融、羅隱、李洵、杜龔禮等講讀唱詠,十分悠然自得,史稱“八閩文學之盛,十國文物之冠”。翁承贊于晉南交界的茂林修竹處傍溪築宅,名曰“翁厝”,跨溪造橋,稱“翁厝橋”;又因翁出身官宦,鄉人簡稱為“官橋”。官橋地名便自此開始。

時嘉靖卅八年,唐朝福建第一進士歐陽詹的後裔歐陽模,衣錦還鄉之日,會同儋仰庇、黃鴻詳等六位同鄉同僚,乘坐六頂八抬官轎,經官橋前往五峰山一片寺遊覽,飽嘗山水大觀。他們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後擁,將六頂官轎停放在官橋的官道上。後來,鄉人便又稱“官橋”為“官轎”。這是官橋的第二個地名。

清朝康熙年間,史部尚書吳禮科娶丞相李光地的次女為媳,在官橋圩吳宅建一座美麗雅典的“梳妝樓”,晉南沿海風光,盡收眼眸。從此,便名揚“九溪十八壩,八鄉十六裏”。鄉民都稱它為“官樓”。這便是第三個地名。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因為後二個地名躐踄官府奢侈生活,民眾便厭棄之。而選取最早的一個“官橋”,作為永久性的地名了。

 

倒吊山

英都鎮的英溪入口處,水面寬闊,水流平穩,使五千多丈的溪面,形成一個長方形平靜如鏡的小湖。秋間,天高氣爽之時,乘一葉扁舟,飽覽水中群山倒影奇景,北面的筆架山、翁山及南面的獅子山,十分清晰。溪中有一塊突出水面的大石,向西的一面,有一個頭向下,底朝天的大“山”字。石頭表面是黑褐色的,獨有這個“山”字呈白色而不黑鏽。這裏,流傳著一段民間傳說。

清朝乾隆年間,天下三博士之一的洪世澤,官拜翰林庶起士。有一次,他坐船到這裏,偶然看到溪中倒影的奇觀,就停舟登上這塊岩石,盡情觀賞。由於一時的高興,他便將手巾蘸水蹲在石上寫了這個倒翻的“山”字。在他寫過的字劃,隨呈銀白色,任憑風雨澆灑,永不退化。後來,人們也就根據這個“山”字,將這個地方叫做“倒吊山”了。

 

石井雙奶山

“陽紫山”和“圓錢山”,在南安沿海拔地而起,山峰危聳,面對臺灣海峽,成為往返臺灣客商航行的標誌,它有著一段風趣的民間傳說:那是很早很早以前,孫悟空偷了太上老君的兩個煉丹爐,用扁擔挑起,走到這裏扁擔折了,扔下來,成了這兩座高山。兩山間還有一條折斷了的扁擔山橫臥著。

圓錢山有個千人洞,洞裏黝黑,陰森可怕,至今很少有人敢闖進去。據說,明朝倭冠侵擾時,上千沿海居民逃入此洞避難,不幸逃難人的家犬跑出洞口狂吠,而被倭寇所發現,疊柴生煙,數千居民悶死在洞中,山洞也由此得名。

從遠處看去,這兩座山與女人的乳峰狀極相似,因而人們給它起個別名,叫“雙奶山”。

年紀大一點的船工這麼說:以前跑臺灣時,船朝著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航行,回頭看海面上湧起兩座高聳的山峰,隨著船隻的遠去,兩個山峰慢慢地往海底下沉,直到兩個乳峰看不見,他們稱就是“雙奶入水”。

船由臺灣回頭時,慢慢向大陸移近,雙奶山的兩個乳峰又慢慢地從水裏顯露,他們說這是“雙奶出水。

 

芙蓉

梅山鎮的梅山、蓉中二村(居),古稱芙蓉鄉,俗名“浮牆”,是著名華僑李光前的故鄉。芙蓉這個地名的來源,民間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

據說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從東方大海上一座仙島飛來一位美麗善良的芙蓉仙子。她看見芸溪兩岸山青水秀,風景綺麗,便撒下了花種,大地上頓時開滿異彩繽紛的芙蓉花。這事觸動了潛伏江中的烏龍,以為芙蓉仙占了它的地盤,便作法弄術,用狂風暴雨,飛沙走石,將兩岸的芙蓉花搖毀殆盡。芙蓉仙大怒,與烏龍大戰三百回合,化玉帶為捆仙繩,將烏龍縛至楊梅山頂,禁錮在石洞裏。

烏龍性情粗暴,橫衝直撞,震得山搖地動,把楊梅山頂的岩石都掀走了,企圖出來再伺作虐於民。芙蓉仙子柳眉一蹙,冷冷一笑,祭起芙蓉寶劍,將烏龍剁成兩段,使芙蓉花重新吐豔。人們因事起名,就把他們自己住居的地方,叫做芙蓉樹。後人為紀念芙蓉仙子的功績,就將芸溪改名為“芙蓉江”,並在江上建起一座大橋,取名“芙蓉橋”。

 

梅花嶺

柳城街道與官橋鎮的交界,有一座氣勢巍峙的大帽山。越山而過的梅花嶺為南安內陸與沿海地區的交通要衢。

傳說嶺上的曾經一度梅花盛開,山下有個窮苦的鄉村姑娘,天天山上採摘梅花,在嶺上的路口賣給過往客商,鄉人們都叫她“梅花姑娘”或“賣花姑娘”,有一天,一個新上任的年輕知縣姓張,乘轎過嶺,突然,山風送來一陣陣婉囀動人的山歌聲,那清脆悅耳的聲韻竟然把張知縣吸引住了。下令停轎,親自在梅花叢中找到這位唱歌的姑娘。姑娘聰明秀麗,經過與張知縣以歌對答,在邂逅相迂中,居然情投意合。張知縣要娶她為妻,賣花姑娘不敢答應,心怕“門戶不對”,“山雞不敢配鳳凰”。但是張知縣是個有情人,竟然為了愛情而棄官,天天登上梅花嶺與姑娘相會。日復一日,月複一月,姑娘看見張生確實對她情摯意誠,就答應與他共諧百年之好。這個嶺也就以“梅花”為名流傳下來了。

 

五馬江

石井江又名五馬江,位於南安石井與晉江東石的交界處。瀕臨濱海,眺望金門,為本市重要港口之一。

五馬江中有五個浮岩,狀似五匹揚鬃欲馳的駿馬,四匹頭向大海,一匹頭回過來。農曆五月初二、十六兩日海潮大退的時候,始可看見。這就是所謂“五馬朝江一馬回”了。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為了鞏固其帝業,曾派一個江夏候叫周德興的,遍遊天下,專門破壞所謂“真龍穴”,他正在籌思破壞這穴道,忽然土地公破土而出,聲言此穴“一馬回頭”,只能出藩王。二百多年後,能在南天保存漢家衣冠三十餘年。江夏候周德興這才作罷。

後來,果然出了一個延平郡王鄭成功。這一編造,是牽強附會的,有意宣揚封建迷信。鄭成功反清逐荷複台大業,與江中五塊岩石,根本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五馬江”這一地名,從此行世了。

 

頭梅

頭梅位在翔雲鎮東北角,因住居點在澗流瀑瀉之頂端(俗稱磜頭),古代境內種梅樹,當梅花盛開之時,姑娘提籃採摘,宛如頭上梅花簪,故取名“頭梅”。

 

豐溪

豐溪地處梅山鎮東部,原名“崩溪”。因地處東溪邊沿,每逢暴雨洪水衝擊,溪岸崩塌而得名。後經整修溪岸,疏通河流,保護良田,奪得豐收,故更名“豐溪”。

 

福溪

西溪北岸,美林街道南端之福溪,境內鳳凰山中有座觀音廟,名曰“公福堂”,南臨西溪,取名“福溪”,意在福祿長流。

 

鎮山

鎮山原名後樓,位於溪美街道西北,北臨西溪,南有山,岩石奇麗,高聳如樓,山腳又有一座大土樓,始取名“後樓”。這裏濱溪地低,房子建在洋中,常遭水淹,後逐步沿山移居,鎮滿後樓山麓,故改稱“鎮山”。

 

東林

洪瀨鎮中部的東林之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宋代僧侶永佐在境內山頂建一座寺院,名曰“東林寺”而得名;又一說是東林村地處洪瀨東部,濱臨東溪,故名“東臨”,諧音為“東林”。

 

鹽田

官橋鎮南側的鹽田村,早時是販賣私鹽的集散地,因積鹽溶化成水(俗稱鹽鹵),溢流埔地,始名“鹽水埔”。後開墾成田,故名“鹽田”村。因田裏有溫泉,也叫溫泉村。

 

成竹

官橋鎮中部,岩前溪繞經村北的“成竹”,它不是以竹林為名,而是為紀念革命烈士鄭成竹而命名的。鄭出生於窮苦人民的家庭,仇恨國民黨的殘酷統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積極投入地下遊擊鬥爭,衝鋒在前,勇敢殺敵,堅貞不屈,不幸被捕,壯烈犧牲。他深受人民的崇敬和愛戴。解放後故把這裏命名為“成竹鄉”、“成竹大隊”、“成竹村委會”,以示緬懷。

 

東門

位於金淘鎮西北部的東門,因始祖由泉州東門遷來,為紀念祖居以舊地為名。一九五六年成立高級社時,命名為“東星”。因與鄰社重名,再恢復原名“東門”。

 

杜杉腳

洪梅鎮南部,梅溪東側兩山之間低窪處,原有一柱古老蒼勁的杜杉樹,早時是仙游、羅溪、馬甲、羅東一帶通往洪瀨、豐州、泉州的交通要衢,因樹大葉茂成蔭,行人常在此歇息乘涼,故稱“杜杉腳”。附近的一些窮苦人在此設點擺攤,以度生計,俗名“度生腳”。現杜杉腳面貌一新,蓋起了一座座新樓房,是洪梅鎮所在地。

 

後坑

後坑在金淘鎮北部,泉永公路邊。據傳該地先祖名曰“厚卿”,乃朝廷欽犯受誅,其子孫子為了緬懷,但不敢宜言不諱,恐有後患,故以隱匿之法,把“厚卿”諧音為“後坑”。

 

厚陽

厚陽原名後洋,位於樂峰鎮東北部,因住居點後面有兩片平坦又肥沃的良田俗稱洋田,始取名“後洋”。清康熙年間這裏出了個進士,名曰潘晉晟,以其“晟”字含義,改名為“厚陽”。意在厚望子孫能相繼光明成器。

 

坊前

坊前地處詩山鎮中部,因早時發生強烈地震,土地崩裂,後人在此定居,取名“崩前”。閩南方言諧音為“坊前”。

 

錢塘

在詩山鎮西南部與安溪、蓬華交界處的錢塘村。這裏早時因地瘠人窮,鄉人為了使其富裕起來,傳說在明朝末年,即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在村中挖了七個池塘,塘中埋上銅錢,並將錢塘村命名為“錢塘”,意在錢銀塘中出。

 

長福

霞美鎮中部的長福村,是個小丘陵地帶。早時荒丘缺水,日照時間長,暴曬氣溫高,長年失收,生活困苦,故取名“長哈”。後來,鄉人在境內一面造林種果,一面挖塘蓄水養魚,既改變了環境條件,又促進了農付業生產的發展,收入增加,逐步富裕起來。即把“長哈”改為“長福”。意在人民長此幸福無邊。

 

黎陽

黎陽地處蓬華鎮東北部,唐末由泉州人來此開發啟基,其祖厝有冠頭對聯:“泉郡分支以來祖德流傳,啟開南邦世沛;黎陽啟宇而後孫曹齊美,遠播江下之聲”。取冠頭聯“黎陽”二字為村名。

 

三淩

三淩,原名三鄉,又名三另,地處眉山鄉西北角。由一個四周高山聳立,地盤峽小坑澗交織,日照時間短,濃霧卷起,不見天日的“烏坑”,雅化為“蘇坑”;和一個形似牛狀,吊在半嶺,濃霧蔽天,籠罩全境的“牛吊嶺”,諧音“霧罩嶺”;及一個頂立山峰,四水流散,有地乏水,有種歉收,三餐難度的“苦糊”,雅化為“考湖”等三個自然村組成,始為“三另”(即另有天地)。解放後改為“三鄉”,因鄰社同名,即以淩雲山為背鏡,改為“三淩”。

 

洪山

洪山是豐聯村所在地,位於碼頭鎮東部,因境內山坡均為紅壤土層,始稱“紅山”。這裏又是洪氏所居,故把“紅山”寫作“洪山”。

 

七岩

英都七岩;英都在明清岩院不少;有七首岩八首院之稱,所謂七岩即:

翁山夜聞滴水聲(即翁山岩、滴水岩)、古跡岩前獅子亭(即古跡岩、獅子岩)、雲從面前石佛在(即雲從古室、石佛岩)、寶湖後起獨自稱(即寶湖岩)。雲從古室有洪承畯書寫“龍飛鳳舞”墨寶,80年代僅存芸林寶湖岩,其餘已破損不堪,只剩陳跡。現經重修,英都的七岩八院又逐漸展現出當年的風采。

 

九溪

“九溪”,位於官橋鎮西部,源于柏峰山麓逶迤至東分為九派,匯于龍潭,故稱“九溪”。九溪村以溪得名。

 

邦岑

水頭鎮北部有一村名叫“邦岑”。原名“攀鱗”,背面有座尾山,坡上岩石依層累疊形似魚鱗,又有草木襯托,景色宜人,站在山頂,可觀東海碧波巨浪和山下華境,早時有許多遊客攀石登山俯瞰盛景,村中的鄉民也常穿赿鱗石打柴采野,故稱“攀鱗”,後諧音成“邦岑。

 

杏塘

杏塘位於詩山鎮西部,境內有一個大池塘,塘邊種有杏樹,“杏塘”由此而來。

 

柿腳街

柿腳街座落在碼頭鎮西側、高蓋山麓。是唐閩開科首榜進士歐陽詹的故鄉,時名士紛至,詩人雲集,熱鬧非凡。為適應來客之需,即設一街道,兩旁種植柿樹,枝丫交錯,覆蓋街道,故名“柿腳街”。

 

後房

後房,地處水頭鎮南部,原為“歐”,“洪”二姓所居。因人丁較少,兩姓親密無間,故把“歐洪”姓氏命為村名,以示團結有愛。後曾姓遷入,發展較快,居為大族,把“歐洪”諧音為“後房”。這裏盛產蟶蠔及海鹽。

  

雪峰

雪峰在東田鎮西側,芹山之麓,山峰高聳,氣溫較冷,冬春常有霜雪,始稱“雪霜”。後因氣溫變化,降雪停留在山頂上,故改稱“雪峰”。

 

玉田

豐州鎮中部有個玉田,地處晉江下游南岸河谷平地,住宅建於田地的後畔,原稱“田後”。又因土地平坦、肥沃,解放後。糧食穩產高產,人民生活不斷提高,逐步富裕起來,故把“田後”頌稱為“玉田”。

 

嶺兜

官橋鎮北隅的“嶺兜”,因地處梅花嶺,傍山而居。取名“嶺兜”,即嶺下山邊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晉(江)、南(安)、同(安)遊擊隊根據地之一。

 

港原名“櫓港”,位於石井鎮南部,南面濱海,早時境內有條海水出水的港道,往返船隻不能揚帆,只能搖櫓,故稱港道為“櫓港”。後因地域變遷,海水下降,港床上升,僅剩一條淺溪流,不能行舟,無船可櫓。因此,人們把“木”字傍掰掉,換上三點水,其意是涉水過港。

 

梧山

美林街道東南部與康美鎮接連的梧山,因兩山並峙成峽,居住點在嶺格的背面,始取名“格後”。這裏山丘皆為紅壤赤沙岩地,水土流失嚴重,後人便在山坡上種下梧桐樹,複蓋地皮,保護水土,故改“格後”為“梧山”。

 

福居

在翔雲鎮東側有個福居自然村,其先祖母是泉州人氏,古人認為府城的小姐願嫁高聳密林的山川裏,真是鳳凰飛到福人宅,人人為之歡慶,為紀載這一歷史奇跡,曾有佳說“福地福人居”。簡稱“福居”。

 

沙溪

沙溪位於翔雲鎮南端,四面山峰聳立,早時是一片荒野山坡地,沿澗流菅草叢生,始稱“菅溪”,後諧音“沙溪”,村以溪得名。這裏盛產茭白、蘿蔔籽,歷史悠久。

 

茶林埔

茶林埔在梅山鎮北面,該村祖先到此定居時利用山坡有利條件,大種油茶,茶茂成林。為便於管理,住房建在茶埔邊沿,故名“茶林埔”。

 

前瑤

在洪瀨鎮東南與豐州鎮緊鄰的前瑤村,清代以前,這裏鄉民在村前建窯燒磚瓦,始名“前窯”。後因經濟收入增多,村中蓋起許多新樓房,隨著村容的改觀,故把“前窯”雅化為“前瑤”。

 

淗江

位於石井鎮西南角的淗江。古時這裏沿江畔種植菊花,故稱“菊江”。明朝萬曆年間,淗江村李颺虞曾任吏部尚書,認為村勢向海傾斜,泗水流散,有菊乏水。指點鄉紳發動群眾築堤固土,引水灌菊,並將“菊江”改為“淗江”,含有養水保菊之意。淗江村有鹽埕一萬多公畝,年產鹽 一萬六千多噸,是南安主要鹽區之一。

 

桑林

桑林地處柳城街道東北端的西溪北岸上。據傳許氏始祖由晉江石龜頭外流至此,見這裏依山傍溪,土地肥沃,便落足定居,栽桑養蠶,桑樹成林,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取名“桑林”。有著雙重含義,一是靠桑林起家;二是丁財並進,雙喜臨門。

 

下梧壩

下梧壩自然村是施坪村所在地,位於在柳城街道南部,早年村後有一大水壩,系吳氏所建,始名“吳壩”。因山坡光禿,水土流失嚴重,後來在壩兩旁種下梧桐樹,保護壩區,改名“梧壩”。由於人口增加,在大壩的下端建村莊,故稱“下梧壩”。

 

山溪

地處洪梅鎮北部的山溪村,因住宅三面靠山,村莊間一條小溪,匯諸山澗水自北向南注入梅溪,命名“山溪”來源於地理位置。過去這裏盛產香蕉,皮薄肉香,馳名遐邇,曾被譽為“香蕉之鄉”。

 

井腳街

“井腳街”在溪美街道中山街北端,是早時陶瓷、竹木器等集銷地。街中開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津,來往客商都得從井腳經過,周圍居民也到井腳打水食用洗滌,眾稱為慣,“井腳”便成了街名。

 

和安

“和安”在九都鎮西北部。早時遍山檺樹茂密,住宅建在山麓垵邊,始稱“檺樹垵”。因缺水,常受旱災威脅,後在村中挖個大池,蓄水防旱,生產較為穩定。故又名“檺池垵”。但由於地處偏僻,屢遭匪搶劫,後又諧音稱為“和安”,意在能得到和平安寧。

 

郭田

向陽鄉鎮北部的郭田村,居住點在雞心侖和困狗湖兩山之間,海拔600多公尺。這裏為郭姓所居,沿山坡地墾成一丘丘的梯田,故稱“郭田”。

 

璞山

地處梅山鎮中部的璞山村,住居點沿山麓而建。早時,背面山坡樹木蔥郁,林密成蔭,始稱“林阪”。一度林木砍光,露出山形,狀似複船,更名“複船山”以山得名。後簡為“璞山”。 二○○八年由璞山村更改為林阪村。

 

赤嶺

康美鎮東側的赤嶺,因境內山嶺都是紅赤壤砂土層,地質貧瘠,草木稀少,層層光禿,故名“赤嶺”。如今赤嶺村容村貌已煥然一新,但仍沿用舊村名。

 

池亭

“池亭自然村”是玉園村所在地,位於金淘鎮東側,池亭自然村祖先是豐州桃源遷來的,為了洗滌乘涼之需,便在村中開了個池塘,旁邊蓋個亭子,以此取名“池亭”。

 

內寮

金淘鎮北部的“內寮”,古時原是一片荒丘地帶,內寮村始祖是吳阪村人,常趕著群鴨至此放養,因距家遠,便在這裏搭草寮居住,邊放鴨,邊墾荒,在此建家立業,後子孫繁衍,在草寮內外建住宅,此為內,取名“內寮”,是席草、鳳梨的盛產地之一。

 

玉葉

美林街道的玉葉,原名“白葉”,該村始為白氏所居,取名“白葉”,寄託著子孫根深葉茂的願望。後傅姓遷入,得到白姓的幫助,子孫繁衍,居為大族,改名“玉葉”,有著玉成致謝之意。

 

和美

地處石井鎮東南面的“和美”,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以自然地理形狀得名,其村落西北環山如屏,東南濱海,山明水秀,遠眺似湖,名日“湖美”;二是早時村民以捕澇為業,賣魚買米,取名“撈米”,有著海中撈米之意。後雅化為“和美”。

 

龍山

地處英都鎮西北部的龍山村,因境內原有一片大草埔,形似龍船,又是舊時迎神賽會、裝擱游龍的場所,始稱“龍船埔”。且住宅都建在龍尖山麓,故名“龍山”。這裏有“祿壽院”又名“雲從室”及“素月孤舟”等名勝古跡。後改名為良山村。

 

院前

院前,原稱“院裏”,座落在石井鎮西側、楊仔山西南麓。早時院裏人李盈施在山下建一座寺院,名日“資福院”,村民房屋建在院的前沿,以方位得名“院前”。這裏與臺灣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明崇禎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帶領閩南一帶,特別是他故鄉的災民到臺灣墾荒定居,並沿用家鄉院裏為居台的村名 。

 

豐美

豐美村原名苦田,位於碼頭鎮東南部。耕地多數濱臨詩溪,早時因河道淤塞,每逢暴雨,泥沙衝壓田園,苦勞終年無所收穫,村民常在田裏唉歎苦惱,故把這片田地稱為“苦田”,村名沿用。解放後,經過改道,疏通河流,免除水災,取得豐收,人人過著美滿生活,便把“苦田”改稱“豐美”。

 

大演

位於蓬華鎮西北部,與安溪、永春兩縣接壤的“大演”村,其名稱來源於明正統年間,洪姓大族遷居於此,把縱橫交錯之溪穀,墾辟為良田,取名“大演”。意在山河大演變。

 

湯井

東田鎮湯井,早時因地下含硫磺礦,井水溫度似湯,朝夕冒出水蒸氣,故名“湯井”。後隨著硫磺礦的減少,湯泉也逐漸變冷了。但村名仍然稱“湯井”。

 

蕉坑

蕉坑住地侖蒼鎮北部,盛產茶葉。始祖漳州石鼓山人,移居來此時,隨帶原地特產香蕉苗,植於村中坑澗邊,以示紀念,命名“蕉坑”。

 

仕林

仕林地處英都鎮西南端,高山峻嶺,林木茂盛。原為呂氏居住,取名“呂林”,後呂氏遷移,柯氏進居,諧音為“仕林”,含有柯氏在林中出仕之義。

 

登埔

登埔又名定埔,在梅山鎮北部,早時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曠野。這裏的祖先從外地攜帶家眷逃荒至此,認為是個可以開墾之處,便在埔頂架起草寮,養雞飼鴨,開荒造田,日食可度,便決意在此開榛,故先日“定埔”。後子孫繁衍,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改名為“登埔”。

 

李西

李西位於美林街道南部,西溪北岸,早時境內大都種植李仔樹,茂密成宅,始稱“李宅”,在溪美鎮未開發之前,是西溪兩岸主要貿易區之一,又稱“李宅街”。後分出東西二村,居於西畔者稱“李西”。

 

占石

金淘鎮西隅的占石,是遊擊戰爭時期,安(溪)、南(安)、永(春)中心縣委委員,革命烈士葉啟存同志的故鄉。因境內有一巨石,形似筆尖,村民視為至寶的“風水石”,故以此石為村名,是席草盛產地之一。

 

內厝

內厝位於官橋鎮南部,福州至廈門公路穿過境內。宋代內厝村始祖系內坑人,因在內坑人丁不發,後遷居其妻之家(俗稱厝內人),從此添丁進財,命名“內厝”。

 

龍江

位在英都鎮東南隅的“龍江”。因境內山澗較多,澗流狹窄,山高田低,每逢暴雨,山坡坑澗洪水傾瀉,恰似蛟龍吐水,澗流澎漲,滾滾如江,故名“龍江”。

 

埔心

埔心是埔頭黃氏的開基地,座落在羅東鎮西部。其祖先在一個大草埔的中心,搭一座草寮安居,養鴨牧牛。據傳說,這是一處丁、財、貴的好“風水”。一進寮,鴨生雙蛋,牛隨懷胎,不多久便富裕起來了。蓋屋娶妻,丁財並進,逐步在祖居周圍擴展。故取名“埔心”。

 

包袱嶺

在南安,有一個著名的山嶺“包袱嶺”。它是南(安)——永(春)公路必經之地,嶺上峰巒峻秀,百鳥爭鳴,嶺下泉清如鏡,綠草如茵。真是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可是,為什麼在舊社會裏,人們卻把它取名叫做“包袱嶺”呢?

在舊社會,這裏交通極不方便,山嶺高陡,空手步行過嶺要花一個多小時,負重過嶺更加艱難。尤其是六、七月天氣酷熱,赤手過嶺,便是汗流浹背。挑擔過嶺,更是汗下如雨。似背一沉重包袱,故名包袱嶺。另外,此嶺遠離村舍,人煙稀少,常有強盜在此出沒,攔路搶劫,行人路過此嶺,心驚肉跳,忐忑不安,唯恐遭受不幸,常常冷汗淋漓,負擔重重,如背包袱一般。所以,便把它叫做“包袱嶺”。

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山區人民的生活,在此嶺上開闢公路,來往車輛頻繁,交通方便,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再也不要擔心過嶺的安全了。所以,人們又把它改名為“幸福嶺”,又名“保福嶺”。近年來,隨著南金公路和保福嶺隧道的貫通,“保福嶺”真正成為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幸福嶺”。

 

大盈

大盈地處水頭鎮東北角,福州至廈門的公路貫穿境內。據傳,唐中候曾在境內山頂築一大本營,管轄沿海軍事防務,駐有許多軍隊,故名“大營”。後諧音為“大盈”。

 

軍塘

元朝曾駐軍此地,軍隊在境內挖一池塘,供以沐浴洗滌,故取名“軍塘”。這裏地處侖蒼鎮西南部,是南安西北區主要集市貿易之一。

 

霞溪

“霞溪”位在英都鎮北面,背山面水。早時在“英溪”北岸的下端,有一片平坦肥沃的曠野,其祖先在此搭草坪定居繁衍,要往外地探親訪友、做買賣,都得涉水過溪,故名“下溪”。後雅化為“霞溪”。過去外村的姑娘,流傳一名諺語:“三代蔔衰,才嫁著下溪”,意思是到“下溪”要涉水過溪,既艱苦又危險。現在已跨溪造橋,交通十分方便。

 

丁埔

丁埔座落在碼頭鎮北部,是大壩村所在地。為方姓所居,族內規定凡生男孩,每逢正月十五日要到祖厝點燈,後子孫興盛,燈數增多,祖厝容納不下,改在祖厝旁邊草埔上點燈,燈滿草埔,故名“燈埔”,後稱為“丁埔”。

 

滿山紅

省新鎮北部與金淘、康美鎮交界的滿山紅村,是著名華僑建築家林露的故鄉。境內東西北三面山巒疊嶂,山坡長滿杜鵑花,春天滿山紅遍,豔麗奪目,故名“滿山紅”。

 

打棉

打棉位於金淘鎮南部,是文山村駐地。祖先以打棉絮為業,繼世相傳,成為村民的一種傳統工藝。村裏人外出謀生,都隨帶打棉絮工具,人們一見都說“打棉”的來了;外地人要到該村加工,都背上棉花,遇人詢問時,皆日“打棉”去。往復時久,“打棉”也就成了村名。

 

椒嶺

椒嶺位在翔雲鎮西側,海拔較高,氣候寒冷,過去在境內山坡嶺頂,大種花椒,作為一種副業收入,站在村中眺望綠紅襯景,風光絢麗。取名“椒嶺”。有著招人領望之隱意。

 

黃甲

位於侖蒼鎮中部,西溪北岸的黃甲。據傳早時黃甲村曾與鄰舍發生衝突,村民見有許多身穿黃甲兵士相助,終於免受外患,保住村莊。為紀奉神兵之功,唐末年間於境內建一廟宇,供奉一尊身著黃色盔甲神像。故將村名稱為“黃甲”。

 

蘭溪

東田鎮東北部蘭溪,屬晉江幹流西溪的支流,又地處西溪西畔,宋時稱“溪西”。又因溪中多礫石,石上多生青苔,晴天溪水呈天蘭色,故名“蘭溪”。蘭溪村以溪得名。

 

舊門

在詩山鎮東部的“舊門”,來源於呂姓祖先從水頭朴裏遷來,開始住在一座破舊的房子裏,後繁衍成為住居點。為紀念始祖的住地,即取村名為“舊門”。

 

莊頂

莊頂在美林街道南部,西溪北岸,屬低窪地帶。早時村莊建於臨溪口岸,屢遭洪水淹沒,後村莊遷建在村後的山坡上。故取名“莊頂”。耕地皆為沖積層,俗稱“演園”。

 

埕邊

座落在水頭鎮東側的埕邊。早時其祖先在海濱定居,開闢曬鹽場地,從事鹽業生產,為了便於管理,把住居點建在鹽埕的邊沿,故名“埕邊”。

 

營前

營前,原名瀛江,位於石井鎮東部,濱臨石井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為逐荷複台,在此安營紮寨,操練水兵。其村落在營房前面,為紀念英雄的業跡,故改名“營前”。是南安著名的漁村之一。

 

爐山

爐山位於樂峰鎮東北部,相傳早時有一仙人,到這裏造爐煉丹,仙人走後,丹爐隨化成一座山峰,故名“爐山”,村以山得名。

 

福泉

福泉是金淘鎮所在地,此處早時用水甚為困難,曾先後打井數口,不是無泉便是渾濁,不能飲用。後在村中幸得一井,泉水旺盛清冽,逢旱不竭,從此飲用無愁。村民把它贊為“福氣之泉”,簡稱“福泉”。

 

詩南

詩南景色旖旎,是登高蓋山必經之地。自唐歐陽詹高中進士之後,名士詩人紛紛登游高蓋山,至此皆停留吟詩勝覽,故名“詩覽”。又因位於碼頭南部、詩溪南端,後又稱“詩南”。

 

下都

柳城街道東南部有個水果之鄉—下都。因早時屬三十都,又地處九十九溪下游,故取名“下都”,這裏盛產桂圓、楊梅等水果,還有質堅色白的石料。

 

三林

地處洪瀨鎮東部,與泉州市郊相鄰的三林村,有陳洋、竹坑、下尾三個自然村,皆居林姓大族,故稱“三林”。

 

長邊街

長邊街,因房屋建築分成兩邊排列,形成一條廣闊的通道,隨著人口的增加,逐步變為集市貿易的街道,早時街邊有一池塘,故名“塘邊街”,後諧音“長邊街”。現為英都鎮的住址。

 

三梅

洪梅鎮南部的三梅,早時是由梅山一堡、梅山二堡和梅山三堡的人移居此地,故取名為“三梅”。

 

秋林格

秋林村在九都鎮西北部與永春縣交界處,有二座山峰並峙成峽,密林成蔭,是南安—永春兩地通往的要衢。這裏有著秋高氣爽的景色,行人到此皆停下來作息,故名“秋林格”。

 

馬跡

馬跡座落在向陽鄉南端的護界尖、大埔頭、鵝角髻諸山間,海拔 800多米。相傳很早以前有位仙人騎著一頭大灰馬,走至鵝角髻石上,勒馬俯瞰山下九都勝景,在石上留下了馬蹄足印。後人到此開基繁衍,便以石上的馬蹄印為村名。

 

桃源

桃源位於豐州古城北鄰,宋天聖年間,在境內興建一座宮廟,門屏題有“桃源古地”四字,宮內有陀羅尼經幢,全石結構,雕塑精華,景色非凡,遊人不絕,往返交耳,皆曰“桃源”,故成村名。

 

蓮塘

地處溪美街道西北部的蓮塘片村,包括十多個自然村莊,一萬多人。歷史上有三種叫法:一這裏開始是趙氏所居,鄉中有個大池塘,始稱“趙塘”。二因地處低窪,濱臨蘭溪,每逢暴雨,安溪、蘭溪山洪傾瀉,西溪漲潮,水漫鄉里塘中,故曰“潮塘”,三因趙氏遷移,陳氏入居,在塘中種植蓮花及水浮蓮,改稱為“蓮塘”。

 

章文

章文是三鄉村所在地,位於石井鎮北部。據傳其村先祖張延魯,才學淵博,出口成章,曾當過“七日權君”,頗有名望。四鄰名士,雲集至此,倫賦吟詩,章文遍村,取名“章文”,寄懷祖先奇才高望。

 

黃山

官橋鎮西側,羅山之麓的“黃山”,古名是“圍山”。過去因村莊常遭匪徒搶劫,村民不得安寧。為固守防患,便沿山切牆圍住,始名“圍山”。後圍牆已廢,而這裏山坡的土壤都呈黃色,故改為“黃山”。

 

潭溪

位於羅東鎮中部的潭溪,因境內有一個深潭,又濱臨羅溪,故以潭和溪得名。是南安主要僑鄉之一。

 

和鋪

“和鋪”原名“豪鋪”,位於官橋鎮北部,是深坑王氏十三鄉的主要村落。早時村民較為豪傑,急公好義,大方爽直,故稱“豪鋪”。後方言諧音為“和鋪”,但也有其含義,即和善為人也。這裏是楊梅、橄欖、荔枝、龍眼的盛產地。

 

觀山

地處眉山鎮東部的“觀山”,據傳其來歷有二:一是居住點都在半山間,四面山峰聳立,剛出門檻就見山巒,叫“觀山”;二是這裏氣候寒冷,早時有種難收,加上黑暗社會,許多村民被迫遠渡重洋,為思念親人,盼望丈夫、兒子歸來,常在門口觀看,晨曦暮霞,只見山嶺,未見親人。故有詩曰:“生計無奈折肝腸,君子離家渡重洋,門庭站陷親莫見,卻觀山草節節長。”

 

飛雲

樂峰鎮北部,緊鄰仙遊縣,有一飛雲山,因山高林密,濃霧繚繞,晨陽升起,微風吹動,雲霧似群群白鶴,從林中展翅而飛,別具一格,故名“飛雲”。

 

國光中學

位於南安東北部、著名僑鄉梅山村境內,該校由愛國華僑李光前及其父李國專獨資創辦。為紀念他們的業績,取其父李國專的“國”字和李光前的“光”字,命為校名。

 

宣化

溪美街道西側,與東田鎮相鄰的宣化村,背面山巒接踵,系芹山東脈延伸,居住點皆建於山的週邊,古稱“山外”,後諧音為“宣化”。

 

玉湖

豐州玉湖,在東溪下游東側,傍山依水,一片小平洋,夕陽下山,登高眺望,餘暉幻影,霞光翩翩,宛如湖水翻滾,故稱“霞湖”,後雅化為“玉湖”。

 

梅元

梅元村位於康美鎮東北部,雪峰寺下,南(安)洪(瀨)公路旁。這裏是蘇姓始祖梅齋公的開基地,後子孫衍派園內、玲內等地。取名“梅源”,含有梅祖發源之義。後因取諧音,更名為:梅元。

 

西林

西林村在洪瀨鎮西部,面臨東溪,取名“西臨”,諧音為“西林”。今日的西林,已成為工業開發的理想之地。

 

蓬島

蓬島是蓬華鎮所在地,四周群山環抱,中間成一小盆地,景色優美。猶如蓬萊仙境。相傳古時候從蓬萊仙島飛來了鐵拐李、呂洞賓等八位神仙,見天柱山山勢奇偉,景色絢麗,便按下雲頭,在這綠水青山之間弈棋撕殺,問情逸趣,並讚歎此地為“陸上蓬萊島”。後人便將該地地名定名為“蓬島”。“八仙弈棋”美景也是天柱山十二勝景之一,為海內外遊客所留戀。這裏是安南永遊擊戰爭的根據地之一。

 

亭塘

亭塘在霞美鎮的西南部,丘店村的所在地。早時這裏為沿海通往原南安市城(豐州)必經之地,在大路邊建有涼亭、池塘,供人沐浴乘涼歇息。後人在此開榛即取亭、塘二字為村名。

 

岐山

岐山原名高山,地處東田鎮北端,與溪美、侖蒼、英都鎮毗連。因境內多坑澗,形似螃蟹,宋時稱“蟹坑”,又是多姓集居,故亦稱“會坑”。明為周姓大族所居,依照地理環境,四周高山環抱,再改名“高山”。因與鄰社大隊重名,1981年更名“岐山”,取周氏肇源“岐山”之稱。

 

鵬峰

鵬峰村位於詩山鎮北面,宋大理學士朱熹路過此地,見山形如鵬鳥,即在深泉村題刻:“鵬峰聖地”,故取名“鵬峰”。

 

白沙崎

位於溪美鎮西南部的白沙崎,由花崗岩風化形成一座座白沙小山坵。居住點建在小坵上,因沙粒溜滑。上下坡一不小心就滑倒。後來,便把通道之處,開成一層層臺階,故名“白沙崎”。如今,“白沙崎”面貌已煥然一新,轄區內擁有南安市繁華的商業街 --長安街,樓房商鋪林立,商業經營紅火。域內還有南安一中、實驗中學、人民全堂等多個單位。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