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貴卿公溯源略考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貴卿公溯源略考

南安蓮塘陳氏開基祖貴卿公溯源探討

華人不論國籍,皆以炎黃為人文始祖。黃帝是中華人文的始祖。舜帝是陳姓血緣親祖。胡公滿是陳氏受姓始祖。陳胡公43代孫東漢太丘長陳實,德高望重,封為康樂侯,追封潁川侯。陳氏後世尊陳實為潁川始祖。陳氏為福建第一大姓,絕大多數均由潁川衍派遷徙入閩。實公裔孫中有南朝陳氏皇室二十個霸字輩堂兄弟。陳霸先為南朝第一代皇帝,陳霸始長子為第二代皇帝,陳霸漢五世孫中有陳元光;陳霸圖六世孫中有陳忠。入閩始祖很多,可歸納為三大派:南朝陳武帝霸先派(南朝派);初唐陳政、開漳聖王陳元光(北廟、將軍派);盛唐南陳鼻祖陳忠、太子太傅陳邕(南院、太傅派)。陳政是南朝陳霸漢四世孫。陳忠是南朝陳霸圖之六世孫,比陳政晚兩輩,遲六十七年入閩。所以開漳聖王是初唐高宗時陳政之子陳元光;南陳始祖是盛唐玄宗時陳忠與其子陳邕。

陳氏先祖入閩的主要幹、支世系與歷史記載的中國四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相符合。

一、第一次南遷入閩,西元三一一年,西晉“永嘉之亂”,中原人民成批向福建等地遷移。陳氏最早入閩的開基始祖是陳潤公。

二、第二次南遷入閩,西元六六九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高宗派光州固始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閩征討“蠻獠嘯亂”,陳政病故,其子陳元光繼任父職,代父統率兵眾,平定閩粵邊境,設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被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將軍派”。

三、西元七三六年,唐開元年間,由潁川遷居京兆的唐鄂同公陳忠,及其子太子太傅陳邕,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被謫入閩,以後子孫繁衍成為南院“太傅派”之入閩始祖。此外,還有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七五五年),陳雍自吳興入閩,居永安貢川,為貢川陳氏開基始祖。

四、第三次南遷入閩,是在唐末五代時期(西元八八五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農民起義隊伍數萬人經江西入閩,史稱“十八姓從王入閩”。其中固始縣陳氏族人隨王審知入閩的人很多,如陳鄙、陳檄、陳四翁、陳蘇等。在五代時期還有陳啟端兄弟、陳千郎自固始入閩。

五、第四次入閩,是在宋、元之際。北宋末年康王南渡,皇室南遷臨安,隨後在元兵追逼下,南宋皇帝南逃福建,導致前後兩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的浪潮。其中陳氏族人南遷入閩很多,如陳高士、陳魁、陳璋、陳舜仁等。

 

南安霞尾佘陳氏開基祖貴卿公,是文貞公次子,中憲大夫恭肅公後裔。溯其根源,有二種說法。一是入閩始祖是恭肅公;明確為唐太子太傅忠順王陳邕公之裔孫,以下簡稱“南院說”;二是認為入閩始祖為陳泰(光)公,不明確承認系南院邕公之後,以下簡稱“陳泰(光)”說。兩者最大分歧在於:貴卿公什麼時候開基南安霞美佘,與唐末入閩始祖相隔幾代?但二者有其共同點,即先祖都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先世居漳州南院,後分支南安霞美佘。兩種說法摘要如下:

“南院太傅說”摘要:

(一)貴卿公是恭順王裔孫;入閩始祖是恭肅公;屬南陳世系。

(二)其遷居路線主要為:河南固始→漳州(漳浦)—廈門(山場)→泉州(溫陵)→南安(廉林);

(三)貴卿公開基霞佘時間是在五代後唐(九二〇年左右),塘溪公生於後唐924年或926年,逸溪公生於後唐九二七年、遷居安溪龍門山頭在九五三年。

“陳泰(光)說”摘要:

(一)入閩始祖是陳泰(光)公,貴卿公之前有二十二世祖;不明確屬南陳世系。

(二)其遷居路線主要為:由河南固始→福州(長樂)→漳州→南安(廉林);

(三)貴卿公開基霞佘時間是在元朝後葉或元末明初(一三六〇年左右),逸溪公遷安溪龍門山頭在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第二種說法“陳泰(光)說”。

祖考諱泰光、字乾亨、號南陽,世居河南省固始縣,唐朝末年泰光公隨從閩節度使王審知到福州。始祖泰光公以統領(總兵)之職,鎮守漳州,世居南院(由五代十國歷史查證)。其後代世居漳州,定居南院。傳至第廿三世貴卿公,分支南安卅二都(霞美佘,又名下尾、下尾佘)。廿四世祖塘溪公又分支蓮塘,族譜上貴卿公改稱一世,塘溪公為二世。

一世祖:入閩開基始祖,祖考諱泰光,字乾亨,號南陽。妣許氏。

二世祖:祖考諱邲,字亮彩,號玉泉,官任合浦太守。妣王氏。

三世祖:祖考諱枚,字以恭,號遜甫。妣吳氏。

四世祖:祖考諱邑,字文藻,號鬥春。妣許氏。

五世祖:祖考諱夷懌。妣秦氏,育二子,長子荊,次子芚,字似渾。

六世祖:祖考諱荊,字側興。

七世祖:祖考諱新,字月眉,號晴雲,官授廣西全州州判。妣汪氏。

八世祖:祖考諱鴛,字浴波,號睡蔓,官授朝散大夫。妣汪氏。男二,長名團,次名囷。

九世祖:祖考諱囷,字穀堆,號廩需,舉人、進士及格,官授右庶子,妣郝氏。

┌長子:祖考諱筠,字禮器,號湘奄。

└次子:祖考諱箋,字染雲,號玉版。

十世祖:祖考諱箋,字染雲,號玉版,官京兆尹。

十一世祖:祖考諱仲瑩,字潤澤。妣汪氏。生二子,長子客卿;次子元基。

十二世祖:祖考諱元基。

十三世祖:祖考諱禾,字合穀,號注甸。

十四世祖:祖考諱仁加,字又何。

十五世祖:祖考諱光楂,字漢江,官授浦田縣丞。妣傅氏。生二子。

 ┌長子:祖考諱姿,字貞秀。

 └次子:祖考諱婆,字春夢。

十六世祖:祖考諱婆,字春夢。

十七世祖:祖考諱嘉貞,字松筠。妣賀氏。

十八世祖:祖考諱征甫。

十九世祖:祖考諱百揆,字宅居。

二十世祖:祖考諱蘭沚。

廿一世:中憲大夫恭肅公,字虞淵,汴州州判。妣柔順吳恭人。

┌長子:體元;文貞公。

└次子:??,任廣東按察使,妣柔和錢恭人。

廿二世:文貞公體元,字西昆,殿中丞、金紫光祿大夫。妣仁慈江恭人。

┌長子:名卿,字國助,號多勤。

└次子:貴卿,字國典,號多廉。

這是由“多廉派”臺灣宗親陳棟於一九九一年(民國八〇年六月)前往祖籍蓮塘村尋根謁祖,根據蓮塘宗親陳存清、陳存鬥、陳守布提供的族譜撰錄的《南安縣潮塘鄉陳氏家譜》。網上的版本由臺北忠字輩陳煌錡先生恭錄。

我們感謝煌錡宗親恭錄這個族譜並提供在網上供大家討論,正是有了這個版本才引起許多宗親對貴卿公溯源的重視。同時,我們也有幸獲得了另外兩份支援這個“陳泰(光)說”版本的手抄本。這是一九八五年蓮塘宗親陳存幸老先生、陳泰原先生從本祧一長房保存的族譜原樣抄來。原族譜已失存了,據存幸老先生回憶,那本族譜紙質、書法極有講究,應當是解放前的版本。這兩份手抄本由他們兩位不同時間所抄,如今已是二十多年了。存幸先生所抄為橫式、簡體字,泰原先生所抄為豎式、繁體字,恰是互相對照、印證,除兩三字有筆誤,兩者內容幾乎一致。因而,我們下面依據這個版本與網上版本互為補充,進行分析比較,力求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線索。以下簡稱“手抄版本”。

網上版本:“一世祖:入閩開基始祖,祖考諱泰光,字乾亨,號南陽。妣許氏。”

分析探討:

(一)入閩始祖陳泰光,世居河南省固始縣,唐朝末年泰光公隨從閩南節度使王審知到福州。始祖泰光公以統領(總兵)之職,鎮守漳州,世居南院(由五代十國歷史查證)。

網上版本稱“由五代十國歷史查證”,實際上經過多人查找,至今沒有發現關於漳州總兵陳泰光的記錄。廈門宗親(蓮塘人)陳高峰先生、安溪龍門宗親陳挺秀先生、南安詩山陳厝後陳躍鯉先生均認為:“經過查閱唐朝、開閩王王審知、漳州等有關史料,均沒有記載陳泰光其人,並且與陳邕譜系不銜接。”我們也借助電腦之便,查找了二十四史、新舊五代史、三山記、福建省人物志、省市縣地方誌等,均未能發現陳泰光總兵其人。甚至在《中華陳氏族譜》等書中,唐宋時期及之前的均未能發現有“陳泰光”名字。大家知道,閩南語尤其是南音源于唐朝中原河洛語,素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像“陳”字就有文讀和白話兩種讀法。歷史上有許多人名諱“陳泰”“陳光”,但少有人自稱為“陳泰光”的,因為閩南語“泰光”與“太公”同音。這裏的“陳泰光”,莫非是“陳泰公”稱法的誤聽?

對比存幸先生與泰原先生的手抄本,我們的這個推測不無道理。

手抄版本:“始祖諱泰,光公次子,字乾亨,號南陽。由河南固(始)縣從唐節度使王審知入閩。妣氏許。”

這裏所稱入閩始祖當為“陳泰公”,而非陳泰光公,陳泰是陳光公次子。但陳光公,又是如何與上幾世祖連接的,不著一字,自然不得而知。有意思的是,在我們考證長樂南陽溪湄陳兆豐進士所寫昭穆律詩的時候,我們通過長樂的一些朋友瞭解到長樂“溪湄”村,如今在當地還叫“溪尾”。眾所周知,蓮塘村所在的鎮政府就叫“溪美”,是以前的“溪仔尾”的雅稱。是巧合,還是當年陳兆豐公登進士第後依據這個稱呼得以回鄉謁祖省親的,真是耐人尋味!同時,我們也瞭解到了長樂南陽陳氏自宋朝以來一直是福州乃至福建省的名門旺族。

我們借閱了《長樂南陽陳氏族譜阜房分譜》,其首頁寫著:“始祖諱泰,字乾亨,號江田。先世光州固始人,五代時避梁開平之亂從唐節度使王審知入閩,僑居福清之南陽村。趙宋初公自南陽村遷居長樂之江田,遂稱南陽公。娶妻洪氏,生一子四孫。逮孫龜圖公,果以文學登宋進士,官至朝散大夫。嗣是書香趾美,代不乏人。迄今四十餘世。”這裏的南陽陳氏始祖陳泰,號江田翁,後人尊稱“南陽公”,為的是紀念入閩始居地福唐縣新豐裏南陽村(今屬福清市)。陳泰其父名總,陳泰為陳總公之季子。陳泰公入閩始祖諱夔,據傳也是南院陳忠公之後。陳總=陳總兵?又是一巧合乎?不過,我們從第二世開始對照南陽陳氏族譜、長樂陳氏鄉情等資料,長樂南陽陳泰公派下與這個版本所稱的祖考名諱並不相同。所以,如果與這個版本為准,而認為貴卿公先祖來自福州長樂也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二)網上版本:“八世祖:祖考諱鴛,字浴波,號睡蔓,官授朝散大夫。妣汪氏。男二,長名團,次名囷。”

手抄版本:“八世祖諱鴛,字浴波,號睡夢,官授朝散大夫。墓在榕桓長樂縣靈峰山歸雲洞左尖石下,穴坐庚向甲。”

長樂南陽陳氏族譜:南陽陳氏各支派分房外遷,其一房曰“朝散房”,因龜圖公登進士第,宋國子監丞,任信州,朝散大夫,故名。阜房為朝散後裔五房之一。

前面,我們已獲知南陽陳樂始祖陳泰公是因其孫貴誥朝散大夫的。《長樂縣誌》:陳龜圖,字謀孫,江田人,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國子監丞,信州知州,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宋為從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階。靈峰山是長樂南陽陳氏所在的江田鎮著名風景。手抄版本中唯一的墓址寫得如此詳盡,可見與主人朝散大夫五品官有關,但為何沒有相關的時間呢。至少也得標明唐宋或元明吧。或者,我們也可以假設陳泰(光)的八世孫當時居在長樂江田。此時的八世祖距廿三世祖貴卿公至少相差四百年。如果四百年前的先祖在長樂江田居住過,哪朝哪代何時遷到漳州,遷到南安,為何沒有隻言片語解釋,真叫人費解了。

(三)網上版本:“九世祖:祖考諱囷,字穀堆,號廩需,舉人、進士及格,官授右庶子,妣郝氏。”

手抄版本:“九世祖:祖考諱團,字成綠,號碧欒,又號月池。倉州推官,累升儀同三司、上柱國。九世祖:祖考諱囷,字穀堆,號廩西,乾祐壬午舉人、癸未進士,官右庶子,妣郝氏。”

《宋史.職官志八》:“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舊五代史.唐書》:“上柱國,勳之極也。”在古代榮獲“上柱國”勳級的人,不論官職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相當於現在所提的“特級戰鬥英雄”!因而“上柱國”是殊榮,必有相關故事可咨後人仰慕拜讀。可惜又是隻字未提,甚至是哪朝的一品官“儀同三司”都未標明。

歷史上乾佑作為年號有以下幾個:①、後漢劉知遠、劉承佑,北漢劉崇、劉鈞時的年號②、西夏仁宗李仁孝的年號。在後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年)開始到北漢的乾祐九年(九五六)年這段時間裏根本沒有壬午、癸未年。何況進士及第,又官授右庶子(四品下)。右庶子除清朝外只在隋唐五代有太子左、右庶子。所以在唐末五代是有右庶子存在的,那麼此時距王審知入閩時間相差不到一百年(九七九~八八五),如何傳得了九世。

(四)網上版本:“十世祖:祖考諱箋,字染雲,號玉板,官京兆尹。”

手抄版本:“十世祖:祖考諱箋,字染雲,號玉版,官京兆尹。”

京兆尹,官名,正四品上,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之一。如此顯赫的官,未能標明哪朝哪代,真是遺憾。

(五)網上版本:“廿一世祖:中憲大夫恭肅公,字虞淵,官至汴州州判。妣柔順吳恭人。長子:體元;文貞公。次子:??任廣東按察使,妣柔和錢恭人。” 手抄版本:“廿一世祖諱汜,字虞淵,官汴州州判。”沒寫妣氏。也沒寫“中憲大夫恭肅公”。並注上:“男一名體元。”

中憲大夫宋元明清皆為正四品,汴州州判為從七品。如此提法,看似自我矛盾。五七三年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西元九〇七年,後樑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西元九三八年稱開封為東京。以此看來,宋以後汴州已稱開封或東京了,宋元何來汴州州判?

(六)網上版本:“廿二世祖:祖考諱體元,字西昆,文貞公,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祿大夫。妣仁慈江恭人。長子:名卿公,字國助,號多勤。次子:貴卿公,字國典,號多廉(廿三世祖)。”

手抄版本:“廿十二世祖諱體元,字西昆,號文貞,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祿大夫。妣氏江。”

殿中丞,從五品上。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為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恭人:元代六品之妻封之,明清兩代四品官之妻封之。《明史》:“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如果體元公(文貞公)官授殿中丞(從五品上)、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或從一品)的話,並不適宜稱其妣氏“恭人”(四品)。

(七)網上版本:“元朝後葉由漳州南院分支南安溪美霞美畬。一世祖:貴卿公,字國助,號多廉,分支南安縣卅二都霞美畬。其派下稱為多廉派;漳州南院為多勤派。妣:靜嘉李恭人妣:慈懿張恭人,長子:諱萃,號霞溪,守祖居霞美畬;次子:諱藕,號塘溪,分支卅一都趙堂鄉。三子:諱秀,號逸溪,移居安溪縣山頭五莊鄉。”

手抄版本:“二十三世祖諱貴卿,字國典,號多廉。始居南安縣三十一都霞尾畬。妣氏李,號嘉貞,妣氏張,號慈懿。男三:長名華,次名藕,三名秀。”

南安崎峰鄭榮都先生所寫資料:“先妣李氏,號靜嘉,未娶先故。繼妣張氏,號慈懿,乃賢內助。生三子:長萃、次藕、三秀。”

安溪陳挺秀先生提供的資料:“貴卿公之生子三:長名秀華,號霞溪,先妣王孺人、次妣莊孺人,在鄉守祖,後再分開大霞美鄉。次名秀藕,號塘溪,先妣薜孺人、次妣蔡孺人,分居南安卅一都潮塘鄉。三名秀禮,字懋賓,號逸溪,先妣丁孺人、次妣傅孺人。”

安溪提供的資料與蓮塘現有族譜有所差異,不過,這裏我們可以確認霞溪公,名諱應當是“華”或“秀華”而不是“萃”。另外,與前述分析原因一樣,“恭人”是四品官妻子的尊稱,並不能輕易使用。

(八)研究者觀點:

南安詩山陳厝後陳躍鯉老先生為筍山陳厝後重建族譜須要,參考《中華陳氏》、《陳氏世系》、《陳政、陳元光入閩平叛》、《陳邕公傳記》、《報劬院(南山寺)》、《開閩王王審知》、《泉州百家姓—陳姓源流》、《南安縣情資料庫.人文歷史》、《福建安溪陳姓概略》、《廈門殿前陳氏譜略》、《福建省南安縣趙堂(蓮塘)鄉陳氏家譜》、《南安詩山陳厝後族譜(上冊)》、貴卿公祖宇及筍山堂對聯等資料,取其基本內核而撰編《南安詩山陳厝後良旋公世系》。此篇文章被《八閩陳氏》、“南陳宗親網”等書籍和網站收錄,頗有影響。躍老今年初故去,令人扼腕歎息!然其子陳忠敬先生雖已退休,秉承父輩的遺願,依然熱心探尋開基祖貴卿公的起源,多次與我們通過郵件、數碼相片、電話交流探討,令人感動。貴卿公等先祖在天之靈必會為諸多勤懇敬業、愐祖懷宗的後昆而欣慰!

陳躍鯉宗親的觀點是:“經過查閱唐朝、開閩王王審知、漳州等有關史料,均沒有記載陳泰光其人;並且與陳邕譜系不銜接。二世祖:祖考諱邲,亦然。……直至廿二世祖:祖考諱體元,廿三世祖:貴卿公,才銜接上。不能不使人狐疑而不可採用。”

福建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退休、逸溪公後裔陳挺秀老先生對古文、陳氏源流有深入研究,一九九七年以來他主筆撰寫過《筍山陳氏宗祠重修志》序、《筍山始祖逸溪陳公新傳》、《筍山陳氏支系源流簡介》等文章,是目前安溪陳氏研究專家。挺秀老先生與我們多次交流,以下是他的一些寶貴意見。

①南安宗親本身就有兩種說法:一是“南院說”,一是“陳泰光說”,都說至貴卿公有二十三代,考妣名、姓都有,遺憾的是,都沒有生卒年及嗣續的記載。“陳泰光”說于史無據(所以陳躍鯉宗親否定此說),很可能是假的,但卻編得有鼻有眼的。陳泰光于唐末隨王審之自光州固始入閩,又當了漳州總兵,查清人吳任臣所撰《十國春秋》,從“閩一”到“閩十”,從本紀、世家到列傳,從王潮、王審之到僧人,都查不到陳泰光其人。“南院說”中有缺略,年代也不足信。所以我們采信“恭肅公說”,“恭肅公序”來自逸溪公派下南安後廳、臨漈的族譜序言。

②可供研究和作為續譜依據的是,近百年前(清末民初)手抄的比較完整、比較詳細的族譜資料。各房各代所有男丁及眷屬,均應有生卒年、嗣續或移徙等記載,這樣中間若有失記或缺代,一眼就看得出來。解放以後特別是“文革”以後沒有歷史依據的一些所謂“族譜”並不足為信(晉江某地就有人編造印尼前總統瓦希德的祖籍資料)。

③逸溪公派下各房族譜,除中間所缺十一代外,代代均有名諱、字、號、生卒年或生年以及嗣續的記載,而且都是合理的。我們不可能把逸溪公改為明洪武前些年出生,並為二三十代上千上萬人去編生卒年或生年。

綜上所比較之處,陳泰(光)公說多有錯漏,時間順序無一體現,朝代、官位、妣氏等稱號不甚嚴謹,有抄拼之嫌,無法體現族譜的嚴肅性、權威性、導向性,因而我們竊以為此說不可采信,只會給蓮塘陳氏族譜徒增紛擾,也讓貴卿公溯源考證變得撲朔迷離。

吾等晚學後生學識淺薄,妄自揣評,大膽言之,所論觀點謹供參考,還請賢達前輩雅量海涵,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南院說”。

先來看一下:“南院太子太傅派”稱法的緣由。福建南陳始祖陳忠公,字中鄂,實公第十四世孫。原籍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洪故鄉胄桂裏。卒贈鄂國公。忠公子邕,字崇福,號南山。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丙午(六四六年) 正月十五日寅時,唐中宗神龍元年乙巳(七〇五年)科舉進士,官拜太子太傅。一生修文弘釋,剛正不阿。與宰相李林甫不協,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七三六年)被謫,與父入閩。始居福州三山,旋移莆田興化楓亭井上,再遷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擇居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因築室備鐘鼓樓台,宏其苑囿,逾制,郡縣參謗謀逆。為弭謗免禍,接受女兒金花郡主建議,捨宅為寺,稱延福禪寺(明天啟年間改稱南山寺),又稱南院。遂遷居三都後水頭,仍職太傅,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七四〇年)七月二十四日(一載二月初二日)卯時,享壽九十五。賜諡忠順王。後裔繁衍,族譜上稱此太傅派(南院派)為南陳世系,通稱“潁川南陳”。

蓮塘宗親華僑大學中文教授陳存廣,為歌頌霞尾佘貴卿公祖宇作對聯如下:

大門:貴謂傳有媯綿德澤,卿雲歌舜永煥光華。

前廳:南院分支漳榕泉百世族衍,柳城啟宇霞塘逸三溪流長。

後廳:大孝學先支昌厥後,多廉紹祖無恬所生。

其聯中“舜帝太始祖,媯滿得姓始祖,南院分支,柳城啟宇,多廉紹祖”等明確地表明陳教授的觀點:貴卿公應屬陳忠、陳邕的南院“太傅派”世系。

目前居住北京的蓮塘宗親,本祧房譜主編陳麗水先生與我們多次聯繫,指導我們進行相考證工作,給了我們莫大鼓舞。以下是他的一些觀點:

①你們發來幾個材料我都看了,之前也看過。的確有很多問題搞不清,不同的觀點很多。我們也沒力量和條件全搞明白,時代久遠、記錄殘缺。我看目前先搞明白:一是和太傅南院派的關係,到底是支下還是平行;二是廈門殿前與漳州南院的關係。我們確實應認真研究一下。

②感謝你們對蓮塘陳氏族譜的深入研究。閱後認為:貴卿公之後代序是比較清晰的,關鍵是之前與漳州南院的關係。

③謝謝你們,幾個資料收到,很好。我看後以為,漳州南院說較可信,我父親曾講過祖先的故事,說的就是南院。但可能經廈門山前(山場)再傳霞尾佘。可參考“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網”。辛苦了你們!

在我們對貴卿公溯源考證時,一段時間幾乎不得進展,一度曾想放棄,確實能力有限、資料缺乏。或許是陳氏先祖有靈,許多知名人物與我們積極探討,交流觀點。以下許多人物和故事,我們一一道來,存此以示我們的感激之情,也有助於其他研究者和後人更加高明、確切的說法。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省試舉人陳澤津,字霞澤,攜貢生、生員(秀才)及族人為祭祖而寫《潮塘大宗祭文》。此文由當時的潮塘後塔附貢生陳光卓公收入族譜。一九二四年,後塔年僅十六歲的陳澤幸謹按原文抄下,留傳至今。陳澤幸畢業于永安師範,當過水頭、梅山等地小學校長,曾在泉州師範任教兼師範附小校長。二〇〇四年去世。澤幸先生所抄的光緒光卓公筆記和族譜大部分都因年代久遠丟失、破損,所幸的是留存下來的幾頁筆記還是對我們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的。這些資料是由蓮塘後塔宗親陳清杉先生掃描傳遞給我們的。

 

潮塘大宗祭文

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太簇黃鐘 三月朔日()()越十有(?五)日()()主祭裔孫舉人(澤)(津)附貢生(光)(卓)生員()()偕長二三房眾子孫等謹以香楮庶饈之儀敢昭告於

始祖考中憲大人 恭肅公 妣柔順吳恭人

世祖考河源縣文林郎 文貞公 妣仁慈周宜人

世祖考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嘉惠公 妣柔和錢恭人

開基霞尾佘

一世祖貴卿公 妣靜嘉李孺人 慈懿張孺人

分支潮塘

二世祖塘溪公 妣恭肅蔡孺人

三世祖厚滂公 妣寬慈林孺人 慎慈蔡孺人

四世 長房祖植甲公 妣勤儉蔡孺人

二房祖植豪公 妣勤慎白孺人

三房祖植古公 妣勤懿石孺人

六世支祖直齋公 妣順懿吳孺人

十一世支祖複軒公

十二世祖 勅授武略騎尉 原任浦城中軍府 梅岩公

十三世祖 鄉進士 特授泰寧學教諭文林郎 惠貞公 妣黃孺人 張孺人

暨諸顯考妣之靈

曰時維 孟春仲冬 節屆 上元冬至 追念本源遐思功德 禮不敢忘 謹以醴泉牲品奉答祖恩 冀介景福 祐爾子孫尚饗

按:《大宗祭文》源本既以貴卿公為一世祖,又以塘溪公為一世祖;此中今考:本祖祠主牌上題植古公為分支四世祖,改塘溪公為二世祖,且泰寧學教諭惠貞公“祭文”中系以十三世考之昭穆排門,范伯(公)列在敦字等而上焉。則塘溪公亦當為二世祖矣,然遍查潮塘通鄉支祖祠:或題塘溪公為一世祖,或題為二世祖,紛二不一,難衷一是。曰老藤不能解,謹此以備參考。

 

潮塘後塔派家譜

溯祖自忠順王入閩,以後至廿九世孫成宗公,分居本都溪仔尾雙塘濕仔埔。原有舊譜(……),其後支派迷代序(……)得迷其大概者,惟有以貴卿公為南安開基霞美畬一世。

霞美一世祖貴卿公也。公生子三:長霞溪,守祖今雙塘、五柱內、田墘及大霞美,皆其派下,子孫昌盛。次塘溪。三逸溪,分居安溪山頭,今子孫蕃衍浯莊、曾渥皆其派下也。

我祖居二,分居潮塘,原住柯厝邊,祖祠牆壁尚存。小子卓於光緒丙戌年(注:一八八六年)入學(注:指童生考試,考中者為秀才),猶到其處拜謁。

公生厚滂,厚滂公生子三:長植甲公;次植豪公;三植古公。我祖居三,公生後壁公;後壁公生石臂公;石臂公生水井坵公;水井坵公生資軒公、確軒公;資軒公生:瑞卿、文卿、耀卿、壽卿、勝卿。我祖瑞卿公生子五:長揚齋;次肇助;三樸齋;四肇禎;五肇舞。肇助公生子五:長望龍;次起蛟;三士添;四華齋;五士看。華齋公生:義美、義塔、義植。義美公生子五:長敦鳳;次敦溪;三敦星;四敦泰;五敦正。敦溪公生子四:長仁孔;次仁詩;三仁管;四仁曠。仁曠,號朗山,鄉飲賓。朗山公生子五:長光員;次光高;三光升;四光祿,官廩卓附貢生;五光貴。

世代雖遙而血脈則相承一貫,卓(注:光卓公自稱)竊自歎不才,恨非修譜之人;然能知其生卒葬所,乃謹記大略。俾後世子孫:興木本水源之思,動孝敬衷矜之念;則所以厚人倫長恩愛者,皆由此起也者。

謹按:舊譜既以成宗公為廿九世,似當直接以貴卿公為卅世抑或卅五六世矣。何以另提貴卿公為一世哉?蓋(注:大概之意)查成宗公以下世序迷茫,譜牒難修,故姑從闕(注:缺的意思)。而舊譜以忠順王入閩為一世,今以貴卿公開基為一世,亦未嘗不是如此也,記此以俟(注:等待之意)高明者正之。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陳澤津,字霞澤,任文林郎長泰縣知事,為祭祖而寫《潮塘大宗祭文》。此文由當時的附貢生陳光卓公收入潮塘後塔族譜。因此這份祭文在一九三四年已經有部分內容無法讀出了,十六歲的抄寫者澤幸先生當時只能用畫圈來代替。如今我們依據南安縣誌及相關史料、回憶錄,推測補充了該祭文和筆記中所缺的部分字和解釋。

 

從這些光緒年間的文檔資料,我們可以推知部分事情來,大膽嘗試分析如下:

始祖考中憲大人 恭肅公 妣柔順吳恭人

世祖考河源縣文林郞 文貞公 妣仁慈周宜人

世祖考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嘉惠公 妣柔和錢恭人

這是最有價值的先祖名諱記錄了,這裏明確了貴卿公為開基南安霞尾佘的一世祖,尊其祖中憲大夫(注:大“人”應是筆誤)恭肅公為入閩始祖。還有兩位先祖,一是文貞公,一是嘉惠公。這裏恭肅公為始祖,文貞公與嘉惠公卻未寫明二世祖、三世祖。所以恭肅公是貴卿公的祖父還是曾祖父,文貞公與嘉惠公是父子關係,還是兄弟關係,從行文中並無法確定。只是文貞公的妻子周氏,與蓮塘前述“陳泰光”版本所稱“江氏”卻是不同,反而與逸溪公派下南安後廳、臨漈的族譜序言《恭肅公序》一致。此序言為近年安溪逸溪公後裔新修族譜所採用。序言注明:“歲次丁巳(民國六年)桂月霞美修理祖宇,陳茂林來稿賜知”;序言正文中說:“一世祖中憲大夫恭肅公,暨配柔順吳孺人,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住漳州南院,分居溫陵晉水。生二世祖河南(按:疑應作“河源”,在廣東)知縣文林郎文貞公,暨妣仁慈周孺人。生三世(祖)廣東按察使司嘉惠公,暨妣柔和錢恭人。四世祖開基霞美佘貴卿公,字國典,號多廉,暨妣靜嘉李孺人、次妣慈懿張孺人。”

安溪龍門中學退休教師、今年已是七十七高齡徐天榮(慧淨居士),退休後從事姓氏研究和閩台人物研究,得到眾多海外僑胞、臺灣同胞的鼎力支持,在學校設立“徐天榮獎學金”二十年如一日資助貧困學生。在他著的《閩南近代人物春秋》系列書中的第七集關於蓮塘宗親陳守山上將的“家史傳奇”中提出:“貴卿,號多廉,尊其祖父中憲大夫恭肅公為南安三十都陳氏始祖。他的次子文貞河源文林郎為二世、三世才是貴卿公。”

綜合多方資料,我們傾向接受徐老的這個觀點,即貴卿公的祖父為恭肅公、父親為文貞公,嘉惠公可能是其伯伯或叔叔。同時,我們也傾向認為文貞公的夫人應是周氏,而非江氏。

在光緒《潮塘大宗祭文》中提到的蓮塘陳氏有功名的先祖:

十二世祖 勅授武略騎尉 原任浦城中軍府 梅岩公

十三世祖 鄉進士 特授泰寧學教諭文林郎 惠貞公 妣黃孺人 張孺人

這裏梅岩公、惠貞公經查縣誌分別是指陳得功、陳洪。清乾隆朝,蓮塘路頭角陳得功,特授武略騎尉,原任浦城中軍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預行鄉試戊申科第三名,陳洪,字敦範,號蓮村又號梅峰,潮塘新厝六房人,特授泰寧縣學教諭,著有《四書心解》。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壬寅補行庚子科舉人,陳澤津,字霞澤,是南安美林溪口進士傅國英的學生,民初曾任長泰縣長,後來返本鄉當紳士,五十左右歲就去世了。對比相關資料,我們推測1902年澤津公得中舉人,必攜當時的附貢生和其他秀才一起昭告先祖,而舉行隆重的祭祀拜祖儀式。文中太簇黃鐘應當是禮樂的“音樂”。歲次、朔日等都是指時間。

文中指出貴卿公為一世祖,塘溪公為二世祖,十二世梅岩公、十三世惠貞公。但附貢生光卓公明確表達了他的疑問:“《大宗祭文》源本既以貴卿公為一世祖,又以塘溪公為一世祖;此中今考:本祖祠主牌上題植古公為分支四世祖,改塘溪公為二世祖,且泰寧學教諭惠貞公‘祭文’中系以十三世考之昭穆排門,范伯(公)列在敦字等而上焉。則塘溪公亦當為二世祖矣,然遍查潮塘通鄉支祖祠:或題塘溪公為一世祖,或題為二世祖,紛二不一,難衷一是。曰老藤不能解,謹此以備參考。”這段話向我們表明了在光緒年間蓮塘已將敦範公列為十三世,但“老藤不能解”,有的將塘溪公列為一世祖,有的列為二世祖。即使明確了貴卿公為一世祖,塘溪公為二世祖,敦範公為十三世祖。但實際上三世、四世到十一世、十二世之間是不是先祖名諱都準確呢,光卓公在這裏顯然是有疑問的。光卓公進一步在“祭文”後的筆記中提出了他的疑慮:“世代雖遙而血脈則相承一貫,卓竊自歎不才,恨非修譜之人;然能知其生卒葬所,乃謹記大略。俾後世子孫:興木本水源之思,動孝敬衷矜之念;則所以厚人倫長恩愛者,皆由此起也者。”這些話告訴我們,光卓公雖然當時也謹按當時的“祭文”、“族譜”原樣照抄,但他顯然不同意當時修譜之人的寫法,“自恨非修譜之人”,認為當時的族譜存在極大不足,有待商榷,特意留下筆記供後人論證參考。

“謹按:舊譜既以成宗公為廿九世,似當直接以貴卿公為卅世抑或卅五六世矣。何以另提貴卿公為一世哉?蓋查成宗公以下世序迷茫,譜牒難修,故姑從闕。而舊譜以忠順王入閩為一世,今以貴卿公開基為一世,亦未嘗不是如此也,記此以俟高明者正之。”這段話直接提到了對貴卿公當屬忠順王陳邕公之後,但之前甚至成宗公(不知指的是哪世祖)之下也是世序迷茫,所以只好從缺而難補。最後更是語重心長希望有高明之士能修正完善。時光如梭,轉眼百年、千年一晃而過,陳光卓公的心願終於有望達成了。如今二十一世紀,電腦網路發達,貴卿公後裔子孫坦誠交流,引來多位高明仁君諸多方家。以下是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安溪陳挺秀老先生提供的資料:

①為了續修族譜,我們搜集了筍山各房的族譜(個別角落佚失),是九十六年前第七次續修的族譜,毛筆手抄本,格式是木刻豎條格印刷的。其續修的基礎是明崇禎年間請晉水施奇逢重修的族譜。各房記載的時間一致。中有失記或缺代的,也是明末就這樣的。……逸溪公到現在有記載的是傳了二十九代,如果連同失記的十一代,就已經傳了四十代了,代齡二十七年。

②據舊譜晉水施奇逢撰寫的《始祖逸溪陳公傳》雲:“然自天成以來迄於今,傳二十有六(按:仲祥、仲遜二公應為“六葉孫”卻誤為“七葉孫”,故“傳二十有六”似應為“傳二十有五”),歷年四百八十有幾(按:從“天成”算起,至明崇禎年間施奇逢先生修譜時,歷年應為“七百一十有幾”)。”其中“迄於今”為何時?舊譜載:“曆宋及元,譜諜失次者不可勝紀。至明崇禎間,延奇逢施先生敘次紀年月……”說明這裏的“今”指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當時逸溪公已傳二十六世或二十五世。而由於自宋天禧元年(一〇一七)至元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凡三百零八年族譜,因被盜賊焚燒而失缺,致使現存舊譜中明崇禎年間的我先祖(如懷瑜公、明遺公)記為“十三世”、“十四世”。以此推算,逸溪公迄今歷年一千零八十三年,至“淵”字輩,已傳四十世矣。

③筍山始祖逸溪公之高祖恭肅公(一作“智略公”)暨配柔順吳孺人,系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史載:唐僖宗中和元年(八八一年),壽州人王緒作亂,舉兵克固始。以王潮為軍校。後緒為秦中權所敗,于光啟元年(八八五年)遂率光、壽兩州兵五千人,驅吏民由固始南下,自南康(今江西南康縣)入汀。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的,有陳、張、李、王等二十七姓。以吾祖生卒之年及出處推測,恭肅公入閩或在其時。恭肅公入閩後,譜稱住漳州南院,相傳屬潁川派下南陳世系。然文獻不存,出自何支未詳。世裔分居漳浦大坑,續徙廈門山前(場)。至貴卿公父子,又移居溫陵(泉州)城內,後遷南安霞美佘。後周太祖廣順三年癸醜(九五三年),貴卿公季子逸溪公,出遊田獵至清溪(安溪)依仁裏山頭鄉,喜其地脈挺秀,遂肇基於此,築“筍山堂”,是為筍山陳氏之始祖。

④筍山陳氏始祖逸溪公,諱秀禮,字懋賓,貴卿公季子。生於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九二七,舊譜誤為“辛卯”)九月十五日亥時,卒于北宋太祖開寶九年丙子(九七六)七月十五日寅時,享年五十歲。誥封中憲大夫。先妣丁氏;次妣傅氏,南安人,生於天成三年戊子(九二八,舊譜誤為“壬辰”)七月十八日巳時,卒於開寶四年辛未(九七一)正月初一日辰時,享年四十四歲,誥封恭人。

 

南安詩山宗親陳躍鯉先生在其文章中說:

《南安縣情資料庫.人文歷史》記載:“陳邑公衍派至二十世孫陳仲昌,生二男,長應瑞,次應垓。應瑞公有三男,長作鏗,分居店前,次作鑒,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鑄,分居下亭。作鑒先居漳浦大坑,後徙廈門山前(山場)。派下體元公,生二男,長名名卿,字國肋,號多勤,次名貴卿,字國典,號多廉。元朝後葉,貴卿公開基南安溪美霞美佘。公有三男,長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佘,分衍金街、雙塘、霞東、大霞美,生齒萬丁。三名秀,號逸溪公,明代洪武癸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分居安溪山頭,分衍和平、仙都、官橋等十個村,人丁一萬三千餘眾(一九八八年普查)。次名藕,字壙溪公,兄弟析分,與其弟同時分居,公定居蓮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後、東田,蔚成近三萬丁巨族”。根據逸溪公系陳忠二十四世孫,逸溪公至今又傳二十餘世的情況分析,安溪縣資料中的年代有誤,《南安縣情資料》的記載是可信的。

《南安縣情資料庫.人文歷史》這份原始材料,我們沒看過。但南安市志辦主編的《南安姓氏來源》,“新華網.福建頻道南安線上”也如是說。考究其來源,當是南安官橋東頭一位陳姓前輩所寫。可惜,在打字或抄寫過程中,把“陳邕”寫成“陳邑”,導致謬以千里,以訛傳訛。文中所說字、號等有點混亂,行文不夠規範。“派下體元公”這個說法更是模糊難明,是陳邕公派下,還是作鑒公派下?與貴卿公相隔幾代,世序傳承不甚明瞭。

再者,文中出現的“元朝後葉”“洪武六年”等時間也與安溪龍門山頭明朝舊譜所寫相差太多。安溪陳挺秀宗親說:“陳躍鯉老先生我不認識,但有他寄給我們家鄉前輩的信和材料。他也否定‘泰光派’說。但卻從‘太傅派’那裏到逸溪公也列了二十四代,年限明顯不符合,難以苟同。對於老先生的過世,深感惋惜。”據我們瞭解,陳躍鯉老先生過世前也認識到這些問題,認為該種說法確實有待商榷。

 

慧淨居士(徐天榮)在其《閩南近代人物傳奇》(百歲老人、著名書法家梁披雲先生題字)之《臺灣前警備總司令兼軍管區司令陳守山上將家史傳奇》中說:“據考證:忠公七世孫中的栓公居泉州,即貴卿,號多廉,乃南陳(南院)七世孫中的一員,唐末開基南安城外多廉(即廉林)生三子,長霞溪、守霞美為之祖。次塘溪分居南安潮塘為祖(生後唐天成元年西元九二四年)。三逸溪分居安溪(清溪)筍山(山頭)為之祖。”注:此處後唐天成元年應為西元九二六年。至於塘溪公是生於九二四年還是九二六年皆有可能,因為其弟逸溪公生於後唐天成二年九二七年。

我們聯繫了徐老,他回憶說是依據文革前在安溪龍門看到了一份舊的族譜,當時做了筆記,原件已是難覓了。同時,他還參考了很多臺灣族譜。我們相信徐老是閩台姓氏、族譜方面的專家,依這個說法,就是認為貴卿公可能也是南陳世系。可惜我們至今也未找到陳忠公陳邕公的後裔名為栓公的資料,證據不足,也不敢全信。

安溪宗親挺秀老先生看完我們這些材料回信說:

①從《潮塘大宗祭文》的“始祖考中憲大人恭肅公”和《恭肅公序》的“一世祖中憲大夫恭肅公”的比照中,基本可以認定“多廉派”的入閩始祖是恭肅公,而非“太傅派”的陳忠,看來亦非忠裔;更非“漳州總兵”陳泰光。如果將陳泰或陳泰光(不是總兵)當成入閩的始祖,則與我們看到的《潮塘大宗祭文》和《恭肅公序》相悖。至於“住漳州南院”,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住在同一地方同姓的人,並非定是同一支派。

②遺憾的是,南安“多廉派”長房、二房現在可以見到的族譜(實際上不是清末民初修的),關於先祖的生卒年,要麼是“待考”,要麼是“失考”,甚至霞、塘、逸三兄弟的名字也不一致,中間有否缺代也不清楚。相對而言,安溪筍山陳氏族譜(民國初年第七次重修)保存得比較完整。最近因第八次續修族譜,從各房、各個角落搜集來的族譜就有不少(有的還從漳州找回來),我老家本角落的族譜以前就是由我父親保存的,“文革”前我就見過。就連南安後廳、臨漈逸溪公長房後裔的族譜也還保存完好,其昭穆也和筍山陳氏的昭穆一致(而吾宗即五莊,外遷後卻重訂昭穆);《恭肅公序》就是從南安後廳、臨漈的族譜那裏複印來的。所有的族譜均明確記載:逸溪公“生於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並無二致;中有因賊亂失記的,族譜中也有注明。……諸如此類,才導致“多廉派”長房、二房與安溪筍山陳氏的史料相去甚遠。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史料缺失造成的。

蓮塘陳氏塘溪公至尚字輩之間是否真的才十一世,極有可能存在代序迷失問題,期待有更多仁君賢達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今我們也只能依現有資料記載代序了。自此貴卿公溯源探討告一段落,有錯漏之處,還請各位前輩、方家多多批評指正,不勝感激!我們依光緒年間(一九〇二年)《潮塘大宗祭文》和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恭肅公序》整理出貴卿公的起源如下:

入閩始祖考 唐中憲大夫恭肅公     妣柔順吳恭人

世祖考   廣東河源縣文林郎文貞公  妣仁慈周宜人

世祖考   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嘉惠公 妣柔和錢恭人

世祖考   貴卿公,號多廉 唐末(九二〇年左右)開基南安霞尾佘一世祖

世祖考   霞溪公 守祖霞尾多廉派二世祖

世祖考   塘溪公 開基蓮塘多廉派二世祖

世祖考   逸溪公 開基荀山多廉派二世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