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華僑

作者:  來源:《南安縣誌》1993年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華僑

出國簡況

泉州從唐初已是我國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初時州治設在豐州)。唐、五代時期已有泉州(包括南安)人流寓海外從事貿易、手工業、宗教活動。據《福建省華僑志》記載,在菲律賓禮智省馬亞辛,曾發現立于唐龍朔元年(六六一)的墓碑,墓主鄭國希,經考證原籍南安縣。這是菲律賓發現最早的華僑墓葬。

五代治泉的王延彬、留從效、陳洪進大力發展海外貿易。陳洪進在九日山建通遠王祠,祈求海舶順風往返。當時海舶因受季風限制或遇海難,不得不“住番”越冬,這是南安人僑居海外的最初形式。

宋元時期,泉州為我國最大貿易港口,當時很多泉州人到海外經商貿易,有的就在當地定居下來。地方文獻記載,宋代南安石井人從事海外貿易的丁有財、許漢青等人,航海起家,資財巨萬,南安出產瓷器、銅鐵製品、翁絹、茶、蔗糖等,都是販番物產。

元代出兵爪哇的戰船從泉州啟航,募集沿海縣份的水手、兵勇隨軍出洋。他們中有些人在元兵撤退時留居爪哇。汪大淵《島夷志略》載,當時“有病卒百餘人不能去者,遂留山(指勾欄山)中,今唐人與番人叢雜而居之”。荷蘭人著的《爪哇土地和民族》中指出,當地居民有十至十一世紀福建人。據考察,“閩僑之南來東印度也較粵僑為早,元世祖遣史弼南征爪哇時,子弟兵多屬閩南籍,後落居爪哇者頗多,繁殖也盛”。至今爪哇有的漢人,已成土著,不諳漢語。

元末泉州遭受前所未有的十多年戰亂,許多人避居海外。明初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和鞏珍,分別在所著的《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記》中,記述所曆諸國時,常有“漳、泉(含南安)人避居於此”之類的記載。

明代南安華僑出國最早的記載,始於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南安人蔡崇移居琉球國,成為琉球蔡氏始祖。據琉球《柯蔡大族譜》記載,“始祖諱崇,號升亭,行二。官爵勳庸、生卒年月、封祖等俱不傳。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系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學士忠惠公諱襄字君謨六世孫也。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備三十六姓之例,奉赦來譯(按:指任通事,即翻譯)中山,中山之有蔡姓,自此始也”。又《清源林李宗譜.歷年表》載:成化二年(一四六六),李贄的先世“易庵公,率長子琛,引琉球入貢”。事畢,易庵以年老請准回家養老。《明史.琉球傳》也記載:成化五年琉球貢使蔡璟入貢,向明朝廷申奏:“祖父本福建南安人,為琉球通事。傳至璟擢長史。乞如制賜誥贈封父母。”華美《洪氏族譜》也記載,洪瑤慶於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往呂宋,次為其兄涼慶,其後鄉人紛去。石井《伍氏族譜》記載,嘉靖二年(一五二三),族人出洋,到了暹羅。

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沿海,到處燒殺掠奪,田舍荒廢,災民成批逃往南洋。據麻六甲南安會館《紀念刊》載: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至隆慶元年(一五六七),芙蓉李氏鄉人就冒險犯禁飄洋過海,南渡菲島。菲律賓地近臺灣和福建,華僑中以福建人為多,據一九八二年僑務部門統計,在菲華僑中福建籍占八成五,廣東籍占一成二。而來自福建以晉江最多,南安次之。西班牙佔領菲國後,為開墾荒地先後從閩南募集數萬名勞工。西班牙在華僑中推行甲必丹制,承認華僑合法地位,甲必丹由華僑領袖人物擔任,第一任由漳籍華僑林鳳擔任,第二任由泉籍南安人楊尊親擔任。甲必丹制一直延續到西班牙敗退前。清朝末年,南安富甲一方的蔡淺,也當過甲必丹。

明末,南安人往南洋與鄭成功父子祖孫有關係。鄭成功祖父鄭紹祖曾到過日本,其父鄭芝龍先為海上商人,隨義父李旦到日本經商,之後,商船發展到數以百計,航行於南洋各地,與日本、荷印、馬來西亞、呂宋等地都有貿易往來。當時,隨同鄭芝龍到南洋經商的南安人甚多。

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鬥爭,持續時間長,鬥爭歷程曲折,不少南安鄉人跟隨鄭成功到臺灣。清初的沿海“遷界”被迫逃往南洋的人也不少。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載:“臺灣歸清後,鄭氏雖亡,其魁傑不願入內地者,仍留臺灣;而赫赫為清人注意者,均乘船赴小呂宋,轉至爪哇、麻六甲各處。而爪哇且有明武德將軍鄭公明墓之發現……”據稱,鄭明是鄭成功最小的兒子。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複界,南安人出國謀生者漸多,石井《曾氏族譜》載,“迨海氛平後複界,……家資蕩然,不得不涉海經營,爰尊父命,往番邦呂宋生計”,石井《伍氏族譜》、石井《洪氏族譜》記載,清初有不少族人遷居暹羅,其中有洪應科到暹羅國做過官;洪傳友于康熙四十九年,暹王委任作貢官,不久,病逝,葬於暹國內諧之地。東田埔邊人范樸庵墓誌銘記載,其子範鴻埴“望重外國”。範鴻埴早年出國,晚年才歸,在呂宋娶有番婆,生男育女。康熙年間回家鄉時有十三擔半行李。范與李光地相友善,帶有金酒瓶、酒杯、玉柿三件寶物進貢皇帝,受到賜爵。

清雍正、乾隆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九二),海禁放寬。時西方殖民者在沿海誘騙勞工,往菲律賓者尤多。詩山半山《陳氏族譜》稱,雍乾年間,族人“維持生活善費躊躇,於是乎奔走外洋”、“紛赴小呂宋各埠,親屬介紹接踵而來,甚至有舉家而往者,為勞動者多,為富者少”。南安人成批出洋往呂宋、吉蘭丹、麻六甲、巴領旁。乾隆五年(一七四○),印尼荷蘭殖民者製造“紅溪慘案”,被殺華人一萬多人,多漳、泉人,其中不少是南安人。

嘉慶、道光、咸豐年間(一七九六~一八六一),迫於戰亂災荒,有大批南安人出洋,在新加坡丹絨巴葛福建公塚有座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南安人合葬古墓,墓碑寫著“南安三十一位合葬之墳”。新加坡南安會館,每年清明節要向南安這三十一位先賢墓祭祀。臺灣被日本侵佔後,更有大批人往南洋,梅山《官園陳氏族譜》稱,“族之子孫發達後,限於疆界垠土偏少,昔者每渡臺灣,或往福州,近者臺灣割讓,省會蕭條,鄉之族人變更計畫,紛赴小呂宋各埠。”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林俊起義,後來失敗,南安追隨林俊起義的爐內各村被官兵進剿,鄉人紛逃外地謀生。羅東《筍江潘氏族譜》記載,潘榜、潘宗達屬下族人,出洋呂宋、實叻、馬來西亞者達三十餘人。

清代中後期出國的許多是“契約勞工”,從廈門當“豬仔”出洋。殖民者對華工壓迫歧視,他們過著非人生活,因而反抗。據日本沖繩市《歷史寶案》記載:一八五二年英國騙賣中國勞工的“羅伯特.鮑恩”號輪,在開往古巴途中,被虐待的華工奮起反抗,奪船準備開回福建,因觸礁擱淺,有三百八十名華工登八重山島(今屬日本石垣市),其中南安籍有六十四人。

當時,遠涉重洋謀生,飄洋過海常有喪生。詩山《霞宅陳氏族譜》記載二百多年間(一七五四~一九四九),該族往南洋者有四百多人,其中也有在海上喪生者。最早為康熙乾隆年間,“時貴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卒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往番失船”。民國版《南安縣誌》烈女傳中,因丈夫出洋喪生而成烈女有十八起,其中沉海溺死者有四起。族譜中也有記載清代在南洋成為富有者。詩山《林柄陳氏族譜》載:陳福俊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生,長大往南洋娶番女,生男育女,在呂宋經商,積有鉅資,“於是滿載而歸,廣置良田,以裕子孫衣食;建築大廈,以奠後人悠居。”霞宅陳垂韭,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人,“弱冠南渡檳城業商,獲厚利,輒數歲一歸,置良田,蓋華屋”。民國版《南安縣誌》記載的清末南安巨富,列入人物傳中,有察啟昌(旅菲)、雷駿聲(旅越南)、戴叔煥(旅菲)、洪景榮(旅菲)、李耀垣(旅荷印)等人。族譜中還有幫親友出洋的記載。如德化林祥清,于咸豐九年(一八五八)正月十四日,應南安友人相招往南洋。福清江兜王氏往南洋,得南安象運王氏説明等。

莊為璣等編著的《福建晉江專區華僑史調查的幾個問題》中,在南安縣部分族譜中查到的清代出國人數共四百一十九人,其中以往菲律賓的為最多,其次為新加坡、馬來西亞。

 

清代南安部分族譜記載出國人數統計表

朝代

南洋

菲律賓

印尼

新馬

印度

支那

暹羅

其他

合計

順治

 

 

 

 

 

1

 

1

康熙

5

1

3

 

 

2

1

12

雍正

1

1

3

 

 

 

2

7

乾隆

35

34

16

2

 

 

2

89

嘉慶

11

33

3

3

2

 

 

52

道光

37

40

4

13

1

 

1

96

咸豐

5

21

3

9

 

1

2

41

同治

11

7

7

24

 

 

1

50

光緒

24

14

6

20

1

3

2

70

宣統

 

 

 

1

 

 

 

1

總計

129

151

45

72

4

7

11

419

民國時期,南安人出洋謀生者更多,據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編的《南安政書》稱,“僑民出國之事務,在抗戰前,鮮有經縣政府辦理者。抗戰後,因壯丁不准自由出國,故本縣於去年春,遂有僑民出國證之創辦,蓋所以證明真實僑民之便於出國也。計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為止,僑民壯丁出國者九百五十八人,婦孺及已逾齡(逾四十五歲者)男子計三十人,本年約計二千四百餘名”。據廈門僑務局統計,民國三十年南安縣籍旅居海外人口共二十四萬人。而民國三十四年秋抗戰勝利後,南洋交通恢復,更有大批人往南洋。至民國三十八年秋,南安人往南洋者達十萬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政府一開始就重視華僑工作,制定華僑出入境規定。一九五○年春,南安按照規定簡化出入境手續,對華僑眷屬出國從寬,但因受僑居國限制,出國人數時受影響。據僑務部門統計,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三年出國一千六百零三人,一九五四年九百九十二人,一九五五年一千二百九十三人,一九五六年二千一百六十一人,一九五七年一千五百五十六人,一九五八年一千零四十人。一九五八年以後,在僑聯組織協助下,紛紛往香港會親,幾年間到香港定居達幾萬人。七十年代以後,隨著建交國家的不斷增加,出國定居、出國留學、出國探親的人數,日益增多。一九八八年出國人數達一千五百七十九人。

 

分布

清末至民國期間,南安出國僑居的人數越來越多,分佈地區以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為多。據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統計(不包括整戶遷出和在外生育的),全縣旅外華僑十萬九千人,其中馬來半島四萬餘人,菲律賓二萬餘人,其他地方三萬餘人。到了一九四九年,華僑人數又有增加。一九五○年縣僑務部門統計,全縣與家鄉親人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華僑二十三萬余人。至一九五八年有聯繫的華僑又增加到三十三萬餘人。

五十年代,由於有些國家發生“排華”事件,許多華僑回國避難;加上取消雙重國籍,有些華僑加入外籍成為華人。據晉江專區僑務局一九五九年統計,南安海外華僑四十萬人,分佈在菲律賓八.一六萬,印尼九萬人,馬來西亞十一萬人,新加坡六.五二萬人,緬甸二.二八萬人,越南二.二萬人,泰國○.二八萬人,其他地方○五.六萬人。

一九八七年縣統戰部、僑務辦公室、縣僑聯等單位,聯合組織對全縣二十二個鄉鎮進行僑情普查。經二年的工作,一九八八年底作出公佈:南安縣海外華僑一二八.六萬人(不包括多代在海外出生的華裔),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106.37%,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各國。歸僑三.四九萬人、僑眷六十七.四萬人,兩項合計占全縣總人口的58.64%。

 

一九七三~一九八八年南安縣出國人數分佈情況表

年度

合計

國   家

印尼

馬來西亞

緬甸

泰國

美國

日本

荷蘭

加拿大

澳大利亞

西班牙

法國

瑞典

英國

巴西

越南

德國

幾內亞

委內瑞拉

1973

1183

711

208

108

137

2

11

 

 

 

 

 

 

 

 

 

 

6

 

 

 

1974

398

349

18

6

16

 

1

 

 

 

 

 

2

 

 

 

 

6

 

 

 

1975

228

155

49

16

3

 

4

 

 

 

 

 

 

 

 

 

 

1

 

 

 

1976

18

3

10

3

 

 

 

 

 

1

 

 

 

 

 

 

 

1

 

 

 

1977

282

169

77

32

1

 

 

2

 

1

 

 

 

 

 

 

 

 

 

 

 

1978

4002

3818

121

47

1

 

14

 

 

 

 

1

 

 

 

 

 

 

 

 

 

1979

339

165

151

10

6

 

6

1

 

 

 

 

 

 

 

 

 

 

 

 

 

1980

1701

928

252

27

188

20

140

43

 

 

5

93

 

 

 

 

 

 

4

1

 

1981

1296

307

359

340

243

11

14

2

 

 

18

 

2

 

 

 

 

 

 

 

 

1982

248

104

49

30

31

5

19

2

 

 

4

 

2

 

 

 

 

 

1

 

1

1983

200

131

5

41

4

 

13

4

 

2

 

 

 

 

 

 

 

 

 

 

 

1984

5354

4801

65

115

340

 

6

4

5

2

1

11

1

1

1

 

 

 

1

 

 

1985

408

172

1

179

3

 

15

6

14

2

5

6

 

1

 

3

 

 

1

 

 

1986

487

189

1

161

 

 

99

22

 

 

1

9

 

4

 

1

 

 

 

 

 

1987

526

274

 

182

1

 

6

25

36

 

 

1

 

 

 

 

 

 

1

 

 

1988

1579

97

 

877

 

2

18

11

547

 

7

12

6

 

 

 

1

 

1

 

 

總計

18249

12373

1366

2174

974

40

366

122

602

8

41

133

13

6

1

4

1

14

9

1

1


1988年祖籍南安華僑分佈情況表

國家

人口數

(萬人)

國家

人口數

(萬人)

國家

人口數

(萬人)

英國

0.31

新加坡

20

越南

0.8

法國

0.13

菲律賓

30

泰國

1.5

美國

2

印尼

30

澳大利亞

0.5

加拿大

0.5

馬來西亞

35

其他

0.5

日本

0.11

緬甸

6.6

 

 

華僑社會的形成

南安人出國的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分布面廣。早期出國的以勞動者為主,他們從事農墾業、手工業或小商販;被拐騙出國的華工大多是去開採礦山、種植橡膠或當搬運工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上相互關懷照顧,逐漸形成以行業為基礎的華僑群團。

南安許多華僑是在“親幫親、鄰幫鄰”的情況下出國的,由於宗親、同鄉的關係,在僑居地更是相互關懷,苦樂與共,逐漸形成宗、鄉社團組織。

南安人旅居海外與當地人結婚生男育女,但沒有忘記“搖籃血跡”。在僑居地創辦華文學校和華文報刊,或送子女回祖國就學,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南安華僑雖身居海外,仍保持著祖籍地的語言、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逢年過節,敬祖拜神等,都是按故鄉的禮儀奉行的,還把家鄉崇拜的地方神祇,分香到僑居地去奉祀,甚至建造寺廟,作為禮拜、聚會的場所。新加坡南安華僑在丹絨巴葛青山亭附近建造一座鳳山寺,祀奉郭聖王。

華僑在僑居地,深受殖民政府不同程度的壓迫和剝削,儘管殖民政府採取“以華治華”的政策,設置“甲必丹”制,身任甲必丹的華僑(南安人楊尊親是西班牙佔領菲律賓時第二任甲必丹),都能為維護華僑的權益而努力。

 

華僑社團

南安海外社團各埠數以百計。清末民國初,東南亞各大埠均相繼成立南安宗鄉會館組織。初期按照地緣、血緣、神緣關係成立的,隨著社會發展變化,演變為大的聯合性會館,並實行註冊,開辦實業,開展對外聯絡活動。以星馬南安宗鄉團體最活躍。

據所掌握的資料,海外南安會館、同鄉會、宗親會、商會等達五十二個,分別列表如下:

海外會館情況表

  名稱

  地址

成立時間

主席或會長

星州南安會館

星州摩哈蘇丹律

1926

林文鴛

檳城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檳城

1902

葉建南

森美蘭州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芙蓉拉坑律

1968

葉希孟

雪蘭莪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雪蘭莪端姑鴨都拉曼

1939

劉景成

麻六甲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麻六甲

1927

李引蔔

柔佛州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蘭吧智媽大馬路

1915

蘇木有

吧生濱海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吧生濱海太平街2號

1949

李源和

太平霹靂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太平霹靂下敏律

1951

黃則南

吡叻州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吡叻州

 

尤芳撰

南安社團聯合會

馬來西亞

 

黃炳成

登加樓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

 

劉輝映

麻坡南安會館

馬來西亞麻坡

 

施德守

棉蘭南安會館

印尼棉蘭

1920

張尚興

 

海外同鄉會、宗親會情況表

     名稱

    地址

現任主席或理事長

菲律賓隴西李氏宗親總會

菲島岷里拉市中山街

李賜嚼

那牙市李氏宗親分會

菲島那牙市

李金鮑

宿務市李氏宗親分會

菲島宿務市

李賢佑

梨牙實備市李氏宗親分會

菲島梨牙實備市

李天相

星州李氏宗親分會

星州惹蘭勿刹363號

李豐林

緬甸南安同鄉會

緬甸

雷碧書

星州南洋梁氏分會

星州後港哥文律

 

星州小羅溪公所

星州乞力街68號

黃伯森

馬來西亞南安社團聯合會

馬來西亞吉隆玻

劉景成

星州南安互助會

星州摩哈蘇丹律

郭贊雷

旅菲華美家族會

菲島

洪開年

旅菲質桂堂

菲島

洪開年

先達華僑總會

印尼先達埠

王寧泄

宿務市朝城宗親會

菲島宿務市

劉海量

蘇氏同鄉會

菲島岷里拉

蘇嘉將

世界江夏黃氏宗親會

菲島岷里拉

黃書漢

菲島江夏黃氏宗親會

菲島岷里拉

黃書漢

馬來西亞南安東房張氏公會

馬來西亞柔佛州

張世忠

檳城陳氏湖塘社

馬來西亞檳城

陳宗振

菲華南安劉林同鄉會

菲島

劉文星

黃氏坊前詩峰社

馬來西亞檳城

黃家隆

麻六甲李氏宗祠

馬來西亞麻六甲

 

檳城葉氏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

 

檳城黃氏宗祠

馬來西亞檳城

黃和標

檳城六桂堂

馬來西亞檳城

 

菲島六桂堂

菲島

洪思閩

檳城尤氏鄉田堂

馬來西亞檳城

尤芳撰

檳城梁氏宗祠

馬來西亞檳城

梁子意

印尼山腰同鄉會

印尼萬隆

李成象

 

海外商會情況表

  名 稱

   地址

會長或理事長

  祖籍

菲華總商會

菲島岷里拉

柯波楚

官橋

鞋業商會

菲島宿務市

李健能

梅山

百貨商會

菲島宿務市

李健能

梅山

牙當牙省商會

菲島雅律濱牙當牙省

黃世暖

洪梅

中華總商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樹膠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米商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進出口商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福商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亞齊商公會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梁子意

詩山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