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市人物傳《三》

作者:  來源:《南安縣誌》1993年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市人物傳《三》

彭早

彭早,女,南安向陽鄉卓厝人,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出生。父母務農,生活貧困。結婚後不久,丈夫就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死於外地。彭早再招贅林樟為夫,鄰里稱她樟嬸。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中共黨員洪瑞英(女)到八都山一帶開展革命工作,住在彭早家,以母女稱呼。彭早在洪瑞英的啟發幫助下,不顧年老體弱,又是小腳婦女,毅然參加革命活動,經常給洪瑞英帶路,翻山越嶺到各村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群眾。同年六月由洪瑞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党的交通員。彭早為了收集情報,傳送消息,時常拄著拐杖來往於八都山上的崎嶇小道。積極動員親友參加遊擊隊,發動群眾捐米、菜、柴、草鞋等物品支援遊擊隊。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中共黨員呂祿甫到八都山開展工作,彭早接上關係後,仍然擔任交通員。一九五○年初,匪特武裝白雲縱隊殘部流竄到八都山,區常備隊進剿,彭早積極配合,提供情報,引起匪特的仇視,不幸被捕,敵人對她威迫利誘,她始終保守黨的機密,同年被害,終年六十一歲。

 

呂渭生

呂渭生,字俊周,南安詩山蘇美人,生於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其父呂尚科以農為業,三位哥哥先後南渡菲律賓謀生。其三兄呂雙合,後來成為馬尼拉航海業的鉅子,還參加同盟會,任該會在菲律賓的籌餉委員,籌款支援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後,渭生入福建省立法政學堂攻讀,畢業後從政。在反袁運動和北伐戰爭中,渭生奔走聲援,先後結識國民黨要人胡漢民、李濟深、李宗仁等。民國十一年冬,許崇智率領討伐陳炯明的東路討賊軍入閩擴充隊伍,委任渭生為新編陸軍第二師中將副師長兼福建省實業廳長。民國十四年,渭生到國民黨廈門市黨部工作。民國二十一年夏,蔣光鼐、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入閩,翌年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反對蔣介石,渭生參與其事。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後,渭生避禍潛居鼓浪嶼,旋即由其三兄雙合派船接往菲律賓協助經營船務。

呂雙合在華僑中是個頗有影響的人物,蔣介石通過國民政府駐菲領事館向呂雙合表示,歡迎渭生回國協助僑務工作。渭生於民國二十七年到南京任國府僑務委員,民國三十一年升任常務委員。抗日戰爭期間,渭生積極發動華僑捐獻,支援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僑匯中斷,渭生任僑委放賑專員,曾到福建僑鄉對歸僑、僑眷進行慰問、賑濟。他順途回鄉,倡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忠烈祠”於詩山公園裏,規定每年七月七日致祭抗日先烈。

渭生曾被選為“國大”華僑代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初攜眷回鄉定居。在鄉期間,組織“詩山磊社”,社員一百多人,均是老人,以“協助地方建設,為民排難解紛”為宗旨,規定每半個月議事聚餐一次,集資修葺詩山公園及千年古刹鳳山寺。

民國三十八春,其子接他到香港居住。一九五○年在香港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陳言廉

陳言廉,字志謙,乳名詩琴,南安東田甘露坑人,生於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其父陳恩冬,以染布、務農為業。言謙從小讀書,二十歲泉州培元中學高中畢業。這時,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在泉州舉辦軍訓,言廉報名參加。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軍訓結束,言廉隨後加入國民革命軍,從此,步入軍旅生涯。入伍後,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十九師特務營連長,後又升為二九○團營長。

民國二十三年,駐閩的國民革命軍被改編為福建省保安部隊,言廉任省保安第八團少校營長。民國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又先後調任南靖縣、莆田縣的縣自衛大隊任大隊長。民國三十一年,言廉又被調任省保安第二團副團長,後升為第二團團長、第四團團長。民國三十七年春,再調任省保安司令部組訓處上校科長。八月,由於對省保安司令部處理問題有意見,即辭去軍職,攜帶家眷到臺灣定居。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福建省主席李良榮組建陸軍三二五師,師部設在泉州,言廉奉命回泉州任三二五師副師長。

同年四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勝利,以摧枯拉朽之勢揮師南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為爭取泉州和平解放,派遣地下黨員黃書鱗以泉州團隊聯絡員的身份與言廉會面,勸他投誠起義,經過多次接觸,言廉認識只有順應潮流起義才有前途。

是年八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福建;八月十 七日福州解放。這時,三二五師接到調往廈門擔任防衛的命令。言廉慎思如果被調往廈門就成為“籠中之鳥,欲飛亦難”,於是當機立斷,於八月十九日,率三二五師九七三團、九七四團和師部官兵約計九百人,到達晉江安海龍山寺宣佈起義。起義部隊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六一團,言廉任團長。該團旋即由言廉率領,先後參加南安、永春、德化等縣清剿國民黨殘匪。

一九五○年五月,言廉經福建軍區選送,赴華東軍區學習,結業後留任軍區教導團工作。一九五一年八月逝世,終年四十三歲。

 

釋轉逢

釋轉逢,法諱海妙,俗姓王,光緒六年(一八八○)生於南安洪瀨四都。世代務農,舉家茹素奉佛,其兄轉初先出家於雪峰寺,轉逢年十二歲隨兄游雪峰,見而喜慕,遂在寺習沙彌事,十七歲依喜敏上人為剃度師,二十二歲得戒于廈門南普陀寺。後出遊大江南北,曆叩巨刹宗宿,在寧波天童、揚州高旻、鎮江金山、常州天甯諸刹曆十餘年,虛心學習,勵志重修,于叢林規矩、儀軌、梵貝、懺法、瑜珈悉皆精通。複遠詣北京紅螺山徹祖道場資福寺,專心致力於淨土法門之修持。威儀行德,名稱普門。閩南賢哲殷望其返梓弘化,派人北上,懇切勸請。轉逢回閩後,主持南普陀寺,不避艱辛,力事振作,大興土木,恢廓莊嚴,蔚為閩南巨刹之一。四方歸仰,住眾日增。轉逢乃延聘名師講經,開辦景賢佛學社,培育僧才,同時將南普陀寺因襲之子孫制改為十方制,選賢任能,制定規約二十條,推選會泉長老為南普陀首屆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基礎既定,法化覃敷,轉逢即應祖庭雪峰寺之聘,就席方丈,整飭寺規,重振佛化老人農禪家風,修繕庫房、僧寮,領眾修持。三年後轉逢重返南普陀寺任代住持,閩南佛學院至此亦複擴充,僧才輩出,多為拔萃。不久,轉逢到泉州助理泉州開元寺,勵己率眾,密行潛修,道風扇於遐邇。

抗日戰爭期間,轉逢為朝聖跡,南下經廈門至香港轉安南,赴雲南朝雞足,渡川上峨嵋,禮普賢聖跡,嗣返昆明。雲南省佛教會與昆明雲棲寺宏傳千佛大戒,特請轉逢為傳戒和尚。事畢往緬甸入西藏求法,步行五十天始抵拉薩,住哲繃寺,得密宗奧旨。繼趨尼泊爾朝禮聖跡,于世尊成道。初轉法輪至靈鷲山等處,得舍利數十顆,正擬回國建萬人塔供養,適有星洲廣洽、宏船諸法師殷請蒞星弘法,轉逢赴星馬先人光明山,後上金馬侖,繼應麻六甲延祥招提之請,為其開示。時新加坡龍山寺丈席久虛,一九五○年轉岸、宏船、廣洽諸長老恭請轉逢俯任方丈。轉逢至寺,重立清規,結曼萘羅壇場於禪室,朝夕精修,道風普扇,四眾歸仰。一九五二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圓寂。

 

洪文德

洪文德,字歧年,南安縣蓬華華美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少年時到菲律賓求學,後回國入福建法政學堂讀書。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和民國二十年兩次擔任南安縣縣長。

民國十四年,應陳國輝邀請,文德帶二十支德國造蔔殼槍投奔其部下,任參謀長,負責外交和軍需事宜。民國十六年,洪文德赴省疏通省府委員兼軍事廳長方聲濤,為國輝打通關節。

文德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民國二十年集資創建華美小學新校舍,占地一萬平方米,設計科學,佈局合理,設備完善,並推薦蔡景星當校長,延聘名師,廣招學生,學校發展很快。文德還聘請留學日本專家蓬島人郭重倫到華美測量設計,開闢由詩山至華美的公路,建成並通車。

民國二十一年,十九路軍召請國輝赴榕,洪文德和彭棠持議不可,國輝不聽。國輝被十九路軍處決,文德避居香港。一九五三年病故,終年五十七歲。

 

陳天恩

陳天恩,原名陳澤覃,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生於南安石井東濱村。早年旅居菲律賓,以行醫為業。他醫術高明,診治精細,享有聲望。後回國定居廈門,開設陳天恩醫藥局,遠近稱譽。中年以後,每隔幾年便往南洋一遊,聯絡親友,受到僑胞的敬重。

天恩平時對與國計民生有關的經濟事業很感興趣,他認為福建森林竹木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造紙工業的基礎條件,有意創辦造紙廠。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他的三兒子陳希慶由北京清華大學官費考送美國留學,天恩要求希慶攻讀化學工程和造紙專科。民國11年,希慶在康乃爾大學畢業後,又留在馬因省造紙廠專攻實業造紙兩年,並到一些機械廠考察研究,民國十三年學成回國。最初,希慶打算到閩西調查設廠,但當時軍閥混戰,內地開工廠困難重重。於是,希慶又回到歐洲考察,先後在英、德、瑞士等國的著名造紙廠實習研究。民國十六年春回國,又到建甯、邵武、崇安等地考察,當時菲律賓政府曾要聘請陳希慶到呂宋辦紙廠,天恩卻把他留在國內籌辦造紙廠事宜。

民國十八年初,天恩認為開工廠的時機和技術條例已經成熟,乃聯絡廈門一些有聲望的歸僑,倡議籌辦造紙公司,著手向海外華僑、國內歸僑、僑眷和商紳募集股份,得到旅菲僑領李清泉等人的支持。天恩個人認股七成。同年十月十七日,在廈門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正式成立福建造紙股份有限公司,決定在福州開辦福建造紙廠,推選陳天恩為董事會董事長;陳希慶為總經理兼廠長,負責建廠事宜。公司首先在福州萬壽橋南購地百餘畝,並於年底設立辦事處,開始建造廠房,同時向德國、瑞士購置造紙機械設備,民國二十一年五月,造紙廠建成投產,當時職工二百二十九人,首批產品為川貢、海月、包皮三種紙質,日產量在五噸以上。產品除向省外銷售外,還通過海外僑商大力向南洋推銷。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平均月產一百一十噸,出產連史紙、玉扣紙、羅地紙、報紙、海月紙等,暢銷國內,海月紙更遠銷南洋,成為國產名牌貨。由於開廠前招股不足,股金主要用於基建及購置設備,投產後資金周轉困難,民國二十二年後,紙價又日趨低落,以致公司連年虧損,股息也無法發給。

民國三十三年,福州第二次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敵人佔據造紙廠作軍營,機器設備被劫一空。抗戰勝利後,籌備複廠,以兩年多的努力,造紙廠於民國三十七年四月複產,但由於當時官僚資本的擠壓和外國紙張的傾銷,該廠平均月產量只有四十五噸左右,處於半停產狀態。

一九四九年八月,福州解放,人民政府大力支持造紙廠恢復生產,九月複產。由於經營得當,產銷情況迅速好轉,一九五一年造紙廠第一次向全體股東發放股息。一九五三年天恩病逝,終年八十三歲。

 

黃琵琶

黃琵琶,藝名黃韻清,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生於南安石井。十一歲入“福祥興班”學戲,拜師李允鮑。先學旦角,後學老生,再轉學醜。擅演男醜,尤以破衫醜為最。其演出的主要劇碼有《管甫送》、《番婆弄》、《義德山》、《唐二別妻》等。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應菲律賓僑團“雙林公會”之邀,琵琶赴菲律賓參加呂宋班獻藝,在首府馬尼拉“新升堂”戲院演出一年多。民國九年回國後,與結義兄弟、著名藝人李清土、洪九萬合組“福勝興”班,並由他任班主,班址設在岑兜村。被列為著名的“五虎班”之一。

琵琶的丑角藝術,奇巧獨特,自成一格,人們稱之為“琵琶醜”。他飾演的丑角,不以“醜相”招徠觀眾,其化裝極為簡單,不塗抹傳統的白鼻塊,只在雙眉間抹一點淺紅,可他一出臺,一叫板,觀眾便蜂擁而至。他通過豐富多變的面部表情將人物的各種心理活動表達得十分清晰準確,故觀眾贊他為“面形十八變”。琵琶聲音脆亮,口齒清楚,演《義德山捉猛虎》時,劇中數百句套白,能以快速的節奏,流利無誤地一口氣吐念起來,其聲韻技巧,堪稱絕妙,三十年代到菲律賓演出時,因唱腔每每與大吹(哨呐)齊聲並行,不分上下,僑胞驚歎其聲亮韻清,贈號曰“黃韻清”。

琵琶還有“一台演二戲”與“一戲獨腳唱”的獨招。所謂“一台演二戲”,即兩出二人小戲,如《管甫送》和《番婆弄》同時演出。他能同時分飾二角,兩邊各有一花旦配戲,兩戲按情節、順序交叉進行,唱念做表各有一套,角色交替變化,變而不亂。所謂“一戲獨腳唱”,即一出小戲男女角色皆由他獨自扮演,一會兒演男一會兒扮女,聲音、表情、身段、變化多端,一人演活了一台戲,這種別開生面的表演藝術每使觀眾興趣盎然。琵琶不僅精於醜行,淨角亦佳。他飾演的紅淨角色有《三國志》中的關羽,《龍虎鬥》中的趙匡胤等。

琵琶不僅會演戲還會編戲,是個出色的幕表戲的編劇者,在菲律賓演出時,因場所固定一處,劇碼需日日更換,然而帶去的現成劇碼有限,應付不及,便買來許多章回演義小說,由李清土念給他聽,琵琵原不識一丁,卻有極強的記憶力,甚至能過耳成誦,每聽完一部小說,便鋪設劇情,安排場次,編置主要唱段。當時他編演的全本、連臺本、幕表戲多部,使在菲的演出堅持了一年半之久,琵琶這種不尋常的本瓴,使班友和僑胞驚歎不已,贊他為“鬼生子”(奇才)。

琵琶邊演戲邊帶班授課,培養不少人才。一九五三年病逝,終年六十三歲。

 

陳坪

陳坪,又名陳仔坪,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生於南安石井蘇內。其父陳譜盤為提線木偶藝人,世稱“嘉禮盤”。陳坪13歲到石井鎮岑兜村“福良興”高甲戲科班學戲,拜洪三天為師,初學苦旦,繼學老生,後攻男女醜,並學會鼓板等打擊樂。陳坪對各行當的表演及文武場面均很精通,尤以演女醜最為著名,他演出的主要劇碼有《荔枝記》、《打鐵記》、《大同城》、《騎驢探親》、《鐵弓緣》、《浪子打觀音》、《陳光蕊進京》、《黃茶葉》、《玉環記》、《飛鵝洞》、《李翠蓮》等。他在《鐵弓緣》中飾演的巧言令色的蔡氏和《李翠蓮》中飾演的能說善道的快嘴李翠蓮,給人留下經久不滅的印象。他的特技“吊髻子”(即將髮辮吊在橫樑上旋轉)至今仍為群眾津津樂道。當年晉江、南安、同安一帶聘請高甲戲班演出,如無陳坪登臺,戲資只付半數。“沒坪旦,扣一半”的順口溜,在各地流傳。

民國四年至十年(一九一五~一九二一),陳坪曾帶“福慶興班”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演出,盛名海外。

清末民初,陳坪即立館授徒,開始教戲生涯,館所流動于晉江、南安一帶,他教授的科班多個,計有岑兜的“福慶興”班,溪東的“金城興”(第三期),後山的“永福興”,還有晉江的“金井班”,南安的“黎明興”、“蘇內班”等。他為高甲戲培養了一批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一代名人,揚名海內外,如著名文武老生董義芳、著名武旦洪金乞,以及藝名“賽春雷”的大花洪大欽、藝名“雪中梅”的苦旦洪仔返、藝名“駕雲行”武丑洪加走和藝名“宛龍飛”的武小生洪阿喜等,皆出其門下,後被譽為“閩南第一醜”的柯賢溪久演不衰,蜚聲南北的拿手戲《騎驢探親》即陳坪所親授。陳坪對徒弟要求嚴格,一絲不苟,即使是藝滿後離館的弟子,每上臺演出,他也要一旁監督,其高藝厚德,深為同仁弟子所敬重,人們都親昵地稱他“陳坪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坪雖已年近古稀,仍應聘為泉州高甲戲劇團藝術指導,並為有關部門和後輩演出《打鐵記》,泉州高甲劇團團長董義芳每有重要演出,都請陳坪監台。該團還專門請畫家為陳坪作巨幅畫像,以作留念。一九五六年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黃怡瓶

黃怡瓶,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生於南安豐州鎮頂堡村。童年喪父,家境貧困,與寡母、弟妹相依為命,從小就參加勞動,幫助養活全家,但是生活還是越來越艱難,其母不得已把幼女賣給他人做“童養媳”,怡瓶心靈受到沉痛打擊,毅然南渡印尼,別謀生計。初在泗水、瑪琅等地當雜役,他年輕力壯,勤勞誠實,工作之餘,堅持學習印尼話,力求進取,稍有積蓄後,自營“小巴殺”(即賣菜攤),自立創業,刻苦自勵。經二十多年辛勞經營,至四十年代初先後創辦建豐油廠,建隆米廠,建南皮革廠,成為一位有名望的實業家。

怡瓶童年失學,深為文盲所苦,尤其目睹殖民主義者魚肉當地人民和祖國備受帝國主義淩辱的慘狀,體會到一個落後的民族要繁榮富強,就業努力提高文化科學水準,他從中年開始就重視興辦教育事業。除在瑪琅創辦瑪華小學,瑪華中學,親自兼任董事會主席、總理外,對印尼各埠的僑辦中學也捐教學經費,鼓勵把學校辦好。對發展家鄉教育事業,更是慷慨解囊。二十年代他初次回國省親,熱心捐助豐州“中南”小學和“燕桂”小學經費。三十年代第二次回國,在家鄉頂堡村獨資創辦明志小學,負責全部經費。

怡瓶旅居印尼半個世紀,一向同情當地人民的苦難,積極協助開發荒原,繁榮地方建設,憐貧惜老,友好相處,深得當地“土著”和僑胞的敬重。抗日戰爭爆發,怡瓶積極參加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組織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工作。擔任印尼瑪琅分會主席,與陳嘉庚保持密切聯繫,大量募捐款項及醫藥物資支援祖國抗日。一九四二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印尼,怡瓶以“抗日罪”被捕入獄,所經營的工廠被接管,人員被解散,家業傾毀。日本投降後獲釋,親戚及朋友交相慰問。他慷慨陳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無罪,救國光榮。日寇可以摧殘華僑的肉體,毀滅僑胞的財產,但絲毫也不能征服華僑的愛國忠心”,之後,又繼續經營發展糧油廠及皮革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怡瓶歡慶祖國的新生,更加熱愛祖國。一九五五年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全國僑聯主席陳嘉庚、副主席尤揚祖的熱情接待。回到故鄉頂堡村,看到地方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心情極為歡暢。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家鄉尚無一所中學,決心為興辦中學作出貢獻,他把想法告訴有關部門,並率先捐獻鉅資為宣導,很快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在豐州創辦南安華僑中學。他離家時,全權委託呂敦村招集建校人才,做好基建準備工作。一九五六年春,怡瓶返回印尼,發動海外僑胞協力辦學,同時匯寄巨額捐款,使建校工作順利進行。一九五七年,怡瓶不幸病逝於瑪琅,臨終時囑咐家屬,要繼承遺志,把華僑中學的基建規劃全面完成。其夫人吳宣化秉承遺訓,繼續全力支持學校基建,華僑中學很快建成。宣化還在校內捐建一座“育生會堂”,一九五九年,宣化女士也因病逝世。

為紀念怡瓶熱心教育事業,印尼瑪琅中學在大禮堂裏鑄造一尊怡瓶銅像;南安華僑中學把一座教學樓命名為“怡瓶樓”。

 

黃純青

黃純青,原名炳南,號晴園老人,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出生於臺灣臺北。祖籍南安榕橋黃龍菌後鄉,其祖父于清嘉慶六年(一八○一)移居臺北樹林鎮。純青自幼聰穎,十二歲就能作八股文。

日本佔領臺灣後,純青無意仕途,集資創辦樹林紅酒株式會社,出產的紅酒,馳名全台。自光緒二十九年開始,先後任過桃園廳樹林區長、臺北州海山郡鶯歌莊長、樹林信用組合長、畜產組合長、臺灣畜產協會理事、桃園水利組合評議員、臺灣總督府評議委員、臺灣新民報社顧問等職。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日本糧食獲得豐收,即決定限制臺灣米進口,純青受臺灣總督府的委託到東京與首相、農相等官員交涉,迫使日本收回成命。民國三十年辭去公職參與發動募捐,興建臺北孔子廟,兼任崇聖會副會長,創辦詠霓吟社,為臺北詩社之昉,同時創立薇閣詩社。著有《晴園年譜》三卷、《晴園文存》二卷、《晴園詩草》四卷、《八十自述》一卷等。

臺灣光復後,純青任省農會理事長、省參議員、土地銀行監察員、合作金庫監察員、大同中學校董會董事長、臺灣文化協進會理事、國語日報社董事、臺灣新生報設計委員會委員、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省政府顧問等職。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純青在臺北病逝,終年八十二歲。

 

葉克勝

葉克勝,號子剛,南安詩山仙境村人。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出生。幼年在私塾讀書,後就學于泉州中學、北京朝陽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廈門掛牌當律師。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陳儀入閩主政,克勝受薦任福建省保安第三團少校團副,被選送到江西星子縣黃埔軍校分校受訓。民國二十五年後任過南安縣常備大隊長、軍事科長及華安、長泰軍事科長。民國三十年調任東山縣長。東山縣是福建沿海抗日前線,時有戰鬥任務,克勝應付自如,使民眾少受損失。民國三十一年曾有一艘日寇運輸艦在宮前灣擱淺,克勝組織隊伍圍攻,燒毀該艦,俘虜日偽軍二十餘人。民國三十二年調任武平縣長,翌年調任福安縣長。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克勝接任南安縣長,目睹國民黨政權腐敗,決心棄暗投明,卸任縣長職務後,仍與中共泉州中心縣委聯繫,商討起義及南安縣城解放事宜。同年八月二十一日,南安縣城和平解放,葉克勝起了積極作用。二十七日閩中遊擊隊泉州團隊部敦聘葉克勝為南安縣人民臨時治安委員會主任委員。是年冬葉克勝前往印尼,從事商務活動。他熱心參加當地僑團的愛國活動,任過印尼南安公會福利部長,協助僑胞解決困難。對家鄉公益事業也很關心,發動華僑資助南僑醫院、社二小學的建設和發展。一九六一年在雅加達病逝,終年六十三歲。

 

洪駿聲

洪駿聲,又名洪維珍,南安豐州人,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出生。五歲喪父,靠母親替人洗衣服維持生活,十二歲到洪瀨雜貨店當學徒,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南渡印尼謀生。

駿聲在印尼當店員,廣泛接觸勞動群眾,對廣大僑胞遭受殖民者的迫害深有體會,立志發奮圖強,振興中華。他在業餘時間認真讀書,學習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接受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熱心參加各種愛國活動。民國十六年夏,他滿懷熱情回國,準備投身於大革命運動。但當時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他深感失望和憤慨。毅然返回家鄉,與洪雪立、林仲等人在豐州孔廟舉辦青年夜校,傳播革命思想。翌年,參與籌辦中南學校,並接受校董會的委託,到印尼萬隆、吧城、泗水等地發動華僑捐資辦學,在印尼加入共產黨,與洪雪立、林仲在印尼瑪琅中學建立黨支部。一九三一年受命在泗水店中開展工作,建立“青年互助社”,組織“革命互濟會”,團結各階層進步人士。次年,黨組織在泗水出版革命刊物《赤潮》,駿聲負責發行工作。一九三三年五月,《赤潮》被荷蘭殖民主義者查封,駿聲等人被驅逐回國。

一九三五年,駿聲因病前往新加坡就醫,治病期間繼續參加抗日救國活動,發動華僑捐款支援新四軍抗日,動員華僑青年和技術人員回國參加抗戰,新加坡被日軍佔領後,駿聲轉移到印尼泗水,加入“民族抗日大同盟”,繼續投身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後,印尼宣佈獨立。一九一六年英荷聯軍侵犯泗水,駿聲加入“華僑戰時服務團”,反抗英荷聯軍的武裝鬥爭,參與創辦《南僑日報》,揭露侵略者罪行。隨後,形勢惡化,英荷勢力控制印尼,《南僑日報》被查封,駿聲被迫返回新加坡。

駿聲在新加坡與林降祥等人創辦商業公司,以籌集資金支援國內解放戰爭,並負責接待和護送國內出國到新加坡等地的革命志士。不久,奉命轉移到香港,先後在南洋商業銀行、澳門南通銀行、香港金城銀行擔任領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留在香港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出力。一九五六年國慶前夕,駿聲隨香港觀光團到北京,對祖國的建設成就感到自豪。離京時諄諄教導在國內讀書的子女:“要好好學習,跟共產黨走。

駿聲於一九六二年在香港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釋性願

釋性願,俗姓洪,名水雲,法號古志,字性願,號棲蓮,晚年號安般。南安石井古山人。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出生於茹素奉佛的農家,父親是佛家居士。性願少時性沉默,聰敏過人,十二歲在石井東庵出家,翌年在廈門南普陀寺受戒,後到水頭仙跡岩,從喜光老人學習佛經,又隨喜光到南安雪峰寺,投佛化老人座下,住五年。

宣統元年(一九○九),性願與轉逢等人雲遊寧波天童寺、鎮江金山寺、蘇州太湖聖因寺、南京毗盧寺、揚州高旻寺等叢林,學經求法參禪,親炙禪門宗匠大德。在天童寺時,深得寄禪、淨心賞識,住寺前後七年,歷任衣缽寮、知客、戒堂引禮、講經副座等職。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性願應南普陀寺之請任監院。民國十年住漳州南山寺,經營三年,盛極一時。民國十三年在南普陀寺組織佛學研究社,並在廈門妙釋寺講經說法。民國十四年,在泉州承天寺創辦東方倫理學研究社,民國十五年任承天寺監院、開元寺監院。民國十七年回南普陀寺任監院。時弘一大師雲遊至廈門,他殷勤接待,使弘一進一步在閩南宏化。還使一代高僧太虛、弘一、蘭峰三大法師得有緣會聚南安雪峰寺。民國十八年他與弘一在泉州承天寺創辦月臺佛學研究社,並與弘一、演本在印月樓講學論經。性願還先後到惠安崇武晴霞寺、永春普濟寺講經宏法,民國二十八年任南普陀寺代理方丈。

同年,性願應菲律賓佛學會之邀,赴菲主持信願寺。寺原簡陋,規制未備,性願努力經營,大興土木,擴建寺院,從泉州塑造三尊佛像安放寺內,並邀請國內如滿、覺定等僧人前往任助理寺務。民國三十七年應南普陀寺邀請,回國主持傳戒法會。民國三十八年春在廈門太平岩創辦覺華佛學苑。同年,因信願寺遭火災焚毀,他再次返菲重建信願寺。一九五○年在馬尼拉創建華藏寺,他精心籌畫建造達十二年,使華藏寺成為菲律賓著名寺院。性願在菲還先後創辦普賢學校、能仁學校、華藏寺參禪班等,翻印大乘經典、影印弘一手書佛經、書簡數十萬冊,促進菲律賓佛教大發展,華僑稱他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初祖”。對溝通中菲兩國文化,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一定貢獻。

性願雖身居國外,對祖國的佛教事業仍然很關心。他施財施藥,接濟泉州花橋善舉公所,接濟國內寺門僧伽,修繕石井清水岩、石井慈雲寺、後店碧雲岩和安溪清水岩等。還興建大慈林,創辦覺華女子佛學苑,為婦女界培養宏法人才。性願一九六二年圓寂,終年七十四歲。

 

周獻瑞

周獻瑞,祖籍南安美林鄉,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出生于廈門曾厝垵。幼年在村中私塾就學,十三歲因家境窮困,輟學從商。光緒三十一年攜眷南渡,僑居星州,兩年後出任星州書報社議員。

獻瑞目睹清末社會腐敗,國事日非,接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籌集軍需,受過孫中山頒給的旌義狀。民國二年(一九一三)任國民黨新加坡交通部參議,翌年轉任中華革命党議員。民國十年加入國民黨,先後出任星州書報社副總理、同德書報社監督。獻瑞在新加坡華人中,夙孚眾望,先後被推任新加坡山東籌賑會委員董事,國民革命部諮議及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豫陝甘委員會,閩南水災委員會等慈善團體委員,歷任新加坡華僑中學,同濟醫院、中華總商會等社團董事。

抗日戰爭爆發,獻瑞被選為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委員、籌賑總會常務委員。他救國不徒空言,率先捐獻二萬元法幣,又認購救國公債二萬元法幣為宣導,讓華僑紛紛回應為抗戰作出貢獻。民國二十九年自動收購海外革命聖址”晚晴園”,國民政府為此頒給他“見義勇為”匾額。日本南侵前夕出任南洋閩僑總會委員、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同濟醫院副主席,積極開展籌賑工作。日軍陷新加坡後,派人追捕獻瑞,他輾轉逃避,倖免於難,但其長子及次女均被捕入獄。一九四四年獻瑞不幸也被日本憲兵逮捕,囚禁于孟加麗。

日本投降後,獻瑞繼續與梁後宙、林建達領導新加坡南安會館的恢復工作,被選為復興後新加坡南安會館首任主席。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又發起組織馬來西亞南安總會,得到南洋各地南安會館熱烈回應,分別派出代表在新加坡南安會館召開大會,通過成立馬來西亞南安總會,獻瑞被選為第一屆主席。總會成立後,曾集資派人回鄉創設英都至安海公路,幫助家鄉發展交通事業。一九六四年獻瑞病逝,終年七八歲。

 

李光前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南安縣梅山芙蓉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初入故鄉私塾讀書,十歲隨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學堂學英文、算術,後入養正學堂學中文。光緒三十四年回國,獲得清政府公費,入南京暨南學堂。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升入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嗣後轉入唐山路礦專門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因清政府腐敗,反清煙雲彌漫,無法學習,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回新加坡謀生。初任教于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不久,進政府測量局附設的測量專門學校當實習員。同時攻讀美國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科,修完前三年理論課程。時值民國初創,海外許多華僑踴躍投身革命,光前也加入同盟會,參加該會海外支部的活動。民國四年,光前從測量學校畢業,為僑領陳嘉庚、莊希泉賞識,初受聘于莊希泉與友人合辦的中華國貨公司任英文秘書,翌年應陳嘉庚之聘出任陳氏橡膠公司經理,從此大展抱負,深得陳嘉庚的信賴。一九二○年,與陳嘉庚之長女陳愛禮結為伉儷。

一九二七年,光前在麻坡創辦南益煙房,翌年改為南益橡膠公司,專營橡膠加工貿易,從此,開始自己創業發家。初期,因同行業競爭劇烈,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南益公司面臨危機,困難重重。光前精心策劃,不以血緣、地緣關係取人,而是聘請學有專長的人到自己企業任職,並視其才能升遷擢用,加強企業管理,終於順利渡過難關。嗣後迅速發展分公司。光前治理企業,吸取西方科學管理之精華,委派專人負責各分公司,定期派遣高級職員巡視各分公司業務。民國十八年,光前出任華南銀行董事會副主席。民國十九年,建立以其父諱命名的“國專基金”。民國二十年以此為主體創立南益股份有限公司,會合好友葉玉堆、李丕樹合股經營橡膠園、橡膠廠,兼營黃梨(鳳梨)園和黃梨罐頭廠。光前對企業管理又有獨到之處,即南益公司對員工實行終身雇傭制度,並以每年盈利的二成給全公司職員分紅。公司雇員都能為該公司經營負責。

從一九三二年起,南益公司開始向新加坡島外擴展業務。是年在印尼成立合東公司。翌年,光前出任由華商、和豐及舊華僑銀行合併而成的新華銀行董事會副主席、主席,直至一九五六年。一九三四年,在泰國創辦暹百泰公司,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被選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一九四一年前後,光前以東南亞橡膠公會會長的身份到美國,為盟軍工作,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到新加坡,竭力投入發展新加坡經濟,威望甚高。一九四六年,再次被選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兼星馬中華商聯會會長。當時,百廢待舉,光前領導經濟界人士排難而進,貢獻卓著。吉蘭丹州及柔佛州蘇丹先後授予光前“拿督”(NATO)尊銜。進入五十年代,光前的實業更加發展,到六十年代中期,南益橡膠公司在星馬有二十個辦事處,十五個工廠。李氏橡膠園總面積約有一萬八千五百英畝,實際掌握世界天然橡膠貿易總額的八分之一。南益集團還擁有黃梨公司、鋸木廠、油廠、餅乾廠、印刷公司、土產公司等。光前被譽為星馬橡膠大王和黃梨大王。

光前還在祖國發展實業,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認股一百萬元協助陳嘉庚在廈門開辦“福建興業銀行”,設立輪船公司、保險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光前在美國紐約創辦西亞公司,向美、英、法等盟國大量輸出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支持反法西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南洋各界響應陳嘉庚的宣導,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光前積極參與活動,當選為總會委員,帶頭認捐鉅款,支付陳嘉庚開展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光前到美國,在盟軍當局委託哥倫比亞大學主辦的軍政人員訓練所擔任講師,專講東印度地理及風土人情課程,為當時盟軍派往東南亞的第五縱隊和美英法聯軍在東南亞反攻得捷作出貢獻。

一九五八年新加坡成立福利協會,光前擔任主席達六年之久。每逢災害他即親赴災區視察慰問。

光前熱心文化教育事業,並為之作出突出貢獻。他一九三一年出任新加坡華僑中學董事會主席直至一九五六年,除負責該校每年經費和特別費一部分外,另捐叻幣三十萬元擴建教室、校舍和操場,新建“國專圖書館”。一九四一年協助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師範學校。一九四二年認捐叻幣一百余萬元協助陳六使等創辦南洋大學。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即捐獻鉅資在芽籠創辦光華學校,收容該區兒童上學。一九四九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成立,光前捐獻叻幣二十五萬元,一九五一年再捐獻叻幣二十五萬元以作該校圖書館購置圖書文獻之用。他在獻款函中提山:“希望大學當局優先注重對東方文化的研究工作。”一九五二年光前以其大部分資產設立李氏基金,規定其所有收益用於教育、慈善、公益事業。一九五七年捐獻鉅資倡建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並要求購置東方文字的圖書,包括馬來文、華文、印度文,同時要求取消收費制度,讓人們免費借閱,均得政府接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授予光前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一九六二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分為馬來西亞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光前出任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一九六四年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授予光前“丹斯裏”榮銜。一九六五年光前病重,辭去新加坡大學校長職務,還向大學當局建議成立醫學研究所,並由李氏基金倡捐叻幣一百萬元。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至第四冊,也得到李氏基金的資助。

光前對祖國文化教育事業甚為關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即認股五萬元協助陳嘉庚購買橡膠園四百英畝為廈門大學基金。民國二十八年在家鄉梅山獨資創辦國專小學。民國三十年捐款補充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經費。民國三十二年在梅山獨資創辦國光中學,負責該校及國專小學每年的經費。一九五○年委託陳嘉庚制定梅山”國專學村”的建設規劃,並由李五香、伍遠資負責實施,全部費用由李氏基金負責。一九五四年建成國光中學新校舍,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有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體育場、大禮堂、師生宿舍、發電廠等,規模宏偉,設備完善,是全國著名的僑校。同時擴建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創辦幼稚園、醫院、影劇院,修街道,建芙蓉橋,“國專學村”逐步配套完整。此外光前還先後捐資支持陳嘉庚、陳六使修繕和擴建集美學堂,捐資幫助廈門大學擴建校舍。泉州華僑大學創辦時,光前也慷慨捐資。

一九六五年光前回國治病,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總理高度讚揚他的愛國愛鄉之心。

光前是位鉅賈,但生活儉樸,不講究吃穿,對子女的要求很嚴格,六個子女均學有專長。長子李成義留學美國,學習工商管理,學成後回新加坡,繼承父業,經營有方,大有發展,成為世界十大銀行家之一。

一九六七年六月二日,光前肝癌醫治無效,在新加坡逝世,終年七十五歲。知者無不沉痛哀悼,新加坡報紙特發電文、文章,頌揚他一生事業的成就和“濟世益群”的高尚精神。

 

李五香

李五香,南安梅山芙蓉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出生。家境貧寒,十二歲隨親屬到馬來西亞投靠其三兄李映雪。初在麻六甲華僑小學就讀,畢業後到陳嘉庚開設的謙益棧當職員。五香為人誠實,工作認真,勤於鑽研業務,在職五年,深得陳嘉庚的信任。後經陳嘉庚推薦到李光前創辦的南益橡膠有限公司任職。對橡膠的製造工業和經營管理悉心研究,精心策劃,為南益橡膠有限公司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歷任馬來西亞檳城南益橡膠廠經理、泰國南泰橡膠廠總巡、馬來西亞南益橡膠廠各埠分行總巡等職近三十年。

五香是星馬華僑界著名的工商業家,也是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熱心人士。曾任檳城南安公會名譽會長及檳城書報社、鐘靈中學、福建女校等單位的財政職務。抗日戰爭爆發,積極回應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宣導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動華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五香出任檳城籌賑會財政主任,與莊明理並肩工作,帶頭認捐,籌集捐款,按月匯交籌賑總會,支援祖國抗戰。

五香對家鄉有深厚感情,尤其難忘慈母的養育深恩。出國三十多年中曾十六次回家探親。對待鄉親也關懷備至,一些貧苦鄉親要出國謀生,他借墊費用,協助介紹職業。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與三兄李映雪、同鄉李引眉、李天賜合資創辦競敏小學,並與李映雪合設敏齋助學金,贊助貧苦農家子女上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光前決定在家鄉擴建中小學、創辦醫院及其他公益事業,投資多,規模大。陳嘉庚向李光前推薦五香回鄉主持建設工作。當時,五香四十餘歲,身任南益橡膠有限公司總巡,待遇優厚。但他以祖國家鄉大局為重,毅然受命,於一九五○年回國。主持建設期間,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廉潔奉公,密切配合伍遠資盡心盡力搞好建設。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建成規模宏大,設備完善的國光中學新校舍,擴建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和國專幼稚園,創辦國專醫院,修建梅山街道、橋樑,新建電燈、自來水、影劇院等公共設施,為建設“國專學村”打下堅固基礎。五香的努力得到黨和國家的肯定、人民的尊重與愛戴,先後擔任過南安縣僑聯主席、政協南安縣副主席、全國僑聯委員、全國工商聯委員等職。一九五七年到北京參加全國僑代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並合影留念。

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伍遠資

伍遠資,又名伍竹,號潛深,南安石井鎮人,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生。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入豐州南安中學讀書,民國九年畢業於集美師範學校。民國十年開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民國十五年入廈門大學國學研究生班進修。兩年後,在廈門大同小學教書,不久聘為大同小學校長,連任十一年,因辦學出色,名揚一時。陳嘉庚得知其業績,於民國二十八年聘請他任李光前創辦的國專小學校長,並委以國專校董會辦事處主任,統籌辦學經費,主持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建校事宜。民國三十二年創辦國光中學,初辦時自執教鞭兼上語文課。同時為李光前主辦全縣獎學金三期。民國三十四年,被廈門市政府調回廈門,任廈門市教育局初教科科長。翌年春,陳嘉庚、李光前敦請遠資回南安梅山,主詩國專校董會工作,並被推選為南安縣教育會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光前投資、建設“國專學村”時,遠資遵照“國專學村”建設規劃,精心實施。幾年後,在梅山大山窩建成宏大的國光中學新校舍,在集鎮內建成國專醫院、影劇院、幼稚園等。

遠資廉潔奉公,生活儉樸。主持國專校董會工作三十多年,經手的資金上千萬元,開支卻一絲不苟,賬目清楚。五十年代,李光前知其家境清寒,特贈與人民幣三萬元,供其建造私宅,遠資十分感激,但他不建私宅,卻將此款在石井建一座“國專禮堂”,獻與父老鄉親,以示不忘事業之所本。遠資的工作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尊重。一九五一年出席南安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四年任政協南安縣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副主席,一九五九年為政協福建省委員會委員,一九六○年為晉江地區僑聯會委員,一九六一年任國光中學副校長,一九六四年出席全國歸僑代表會。

一九七○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黃朝琴

黃朝琴,字蘭亭,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出生於臺灣,祖籍南安。朝琴十歲,其父病故,賴母撫育,始入台南鹽水公學,後轉彰化公學讀書。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到日本求學。當時,臺灣在日本侵略者佔領下,朝琴參加留學生熱愛中國的運動,創辦《臺灣民報》,宣傳熱愛祖國思想,提倡白話文,宣揚中華文化。民國十二年,朝琴畢業于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後赴美國進入伊利諾大學學習,專攻國際法。

民國十六年,朝琴拋棄臺灣的財產,返回南京加入國民黨。民國十七年,他在外交部僑務局當科員,後提任秘書、科長等職。民國二十四年出任駐美國三藩市總領事。抗日戰爭爆發,在三藩市發動“中國日”捐獻運動,兩年間得款五百萬美元寄回中國,支援抗日。還扣留過日本一艘假借購運廢鐵名義的軍用船“廣源”輪,控告該輪罪惡勾當於當地法庭,據理力爭,獲得勝訴。當時世界轟動,稱為一大名案。民國二十九年調任駐緬甸仰光總領事,後調任駐印度加爾各答總領事。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朝琴以外交部特派員身份回臺灣。不久,出任臺北市長。民國三十五年臺灣省臨時參議會成立,朝琴當選為首屆議長。並連任第二、三屆臨時參議會及第一、二屆省參議會議長。一九六三年退出議會。此外,朝琴還先後任過臺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長、臺灣銀行常務理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屆委員及第八、九屆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等職。一九七二年在臺灣逝世,終年七六歲。

 

梁後宙

梁後宙又名梁宙,別號梁其宇,南安縣翔雲鄉人,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生。幼年家貧未曾入學讀書,然勤奮自學,不恥求師,初識文學,喜閱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自認為是平生最大的樂趣,並從中吸取營養,懂得做人的道理。

清光緒二十二年,後宙先後做過牛車生意,到新加坡麻六甲車站當工頭、後在安南峇株膠園任總巡。

一九一二年,後宙轉到其母舅的磚窯任職,由此結識愛爾蘭人建築商啟信局紳。一九一四年,啟信局紳聘請後宙到林厝港開闢荒地八百英畝。此地榛莽叢生,毒蛇猛獸出沒,無人居住,後宙受聘後立即招募工人,率隊乘舟登陸該地,入芭開發。最初兩提墾荒以離海岸1哩為中心,第三年發展至二哩內陸,第五年已開發七百五十英畝園地,深得莊園地主的賞識。此時,波斯人南馬芝在林厝港有地九百英畝,英國人依利爾在湯書路有地二百英畝,都聘請後宙開發,後宙也自購土地二百六十英畝,他一身三職,一併墾荒拓植。

這一時期,招募的工人增至八百名,後宙率領他們在約二百英畝的荒地上,化丘墟為園林,劈草萊為村落,建民房,開公路,造碼頭,築長堤,並且開設多種店鋪,如“通和”號、“南和”號,促進墾區的繁榮,當地人們將後宙首設兩店所在村落命名為“通和村”和“南和村”。英國殖民政府為褒揚後宙的功績,在他生前就將林厝港的一條路命名為“梁宙路”。

林厝港開發後,前往該區的鄉人漸多,為促進鄉誼,避免糾紛,後宙力促組織聯誼會。後來又與新加坡鳳山寺董事會南安鄉親聯絡活動,密切配合,一九二六年與同仁合力創立南安會館。一九三七年獻地五英畝創辦啟化學校,一九四○年提供房屋建立接生醫院。

抗日戰爭時期,後宙積極支持抗日。陳嘉庚成立南僑籌總會時,後宙負責組織武吉班讓區支會,大力籌款支援祖國。一九四○年,任中國三民主義青年團海外團務計畫委員兼新加坡直屬區團主任。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進攻星馬,後宙發動華僑青年組織華僑抗日守備軍,協助英軍抗禦日軍入侵。一九四二年二月,日軍攻佔新加坡,搜捕梁氏家族時,後宙及其次子昆侖,次孫群欣因事外出不在,其餘三十七人均被圍,日軍亂槍殺戮。除後宙長子天助和長孫添福,受傷後經搶救脫險外,其母及子、孫三十五人都被槍殺。後宙和第二子逃出後,繞道回國來到故鄉,福建省保安處委任梁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南安分團幹事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後宙重返新加坡。當時,國民政府頒給後宙勝利勳章和“一門忠義”的褒詞,並為其家人殉難者撰書《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誌銘》。後宙返回新加坡後,除經營工商業外,一九四八年,組織新加坡西部義勇警衛隊協助地方治安。同年又回鄉,為翔雲小學建造新校舍,並在南安溪美創辦英海汽車公司。一九五三年,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贈O、B、K勳章(英國榮譽軍官獎章)。一九七五年後宙在新加坡病逝,終年九十二歲。

 

黃紫霞

黃紫霞,字德奕,南安埔頭鄉(今羅東鎮)人,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四)生。父黃則敬,務農。

紫霞天資聰穎,自幼嗜學,民國元年(一九一二),由豐州高等小學考入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學(泉州五中前身),他學習勘奮,興趣廣泛,酷愛文學藝術。

民國四年紫霞先後在開元小學、尚真小學等任教。民國九年應僑商黃奕住之聘,任南安縣鬥南學校校長,當時學校兼辦師範班。

民國十四年,家鄉遭土匪洗劫,家產蕩盡,為謀生計,紫霞辭去教職,與幾個同鄉合股,在泉州城內中山中路創辦泉山書社,經銷圖書文具,紫霞為經理,遂攜眷定居泉州(今鯉城區)。

紫霞奇逸多才,能詩工書擅畫,人稱三擅,而畫推第一,尤精國畫。所作山水、花鳥、人物無不精究,各臻妙境。特別是花鳥、蔬果,意態瀟灑,氣色清新,筆墨精到,蜚聲遐邇。還兼長雕塑,經常有人登門求畫,港澳同胞和南洋華僑求之者絡繹不絕。

民國二十一年,淞滬抗戰,紫霞創辦《愛國畫報》週刊,每星期一張,以畫配文,圖文並茂,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歌頌中國軍民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蹟。

民國二十四年,閩南發生特大水災,災後,紫霞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把義賣所得全部款項捐獻給災民。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紫霞激於民族義憤,又創辦《一月漫畫》刊物,宣傳抗日。每月一期,每期十二至十六頁,一般一頁一圖,少數一頁數圖,前後共出版二十期,多數為紫霞所作。《一月漫畫》以漫畫形式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罪行,謳歌中國軍民及同盟國軍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擊的英雄氣概,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無能。《一月漫畫》一出版,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很快傳播到後方各省。開始時每期一千餘冊,後來增加到近萬冊,很多地方把《一月漫畫》作為宣傳畫複製放大,有些學校把它作為美術教材。美國駐華新聞處派員來泉州專訪《一月漫畫》社,與紫霞商定以美國新聞照片和《一月漫畫》互相交流。紫霞從交流的新聞照片中挑選出有關抗日和反法西斯內容的圖片,舉行抗日新聞圖片展覽。

抗戰期間,紫霞還創作一套抗戰漫畫掛圖,由泉山印刷所自印發行,供學校、社團、機關宣傳抗日。民國三十年,紫霞又舉行第二次個人畫展,把賣畫所得全部捐獻給抗日將士。民國三十一年,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以《一月漫畫》畫風激烈,強令停刊。

紫霞經營泉山書社,認為泉山書社也是文化機關,應該為文化教育服務。為滿足學校和文化知識界需要,他多方採購各種門類的圖書文具、體育用品、中西樂器,認真講求貨物品質,從不濫購、推銷偽劣商品欺騙顧客。抗戰期間,上海、福州,廈門相繼淪陷,為了保證泉州城關(今鯉城區)、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等縣中小學開學課本供應,紫霞想方設法把上海出版的教科書通過香港轉運泉州。由於價格公道,品質可靠,講求信譽,泉山書社業務燕燕日上,成為泉州圖書文具業的首戶。抗戰期間,紫霞兼任中央儲蓄會福建分會泉州支會經理,址設泉山書社內。

泉山書社附設印刷所,除印刷學生作業簿、表冊、《愛國畫報》、《一月漫畫》外,還承印《泉州府志》、《晉江縣誌》、《南安縣誌》、《泉州日報》、《泉州民間故事》、《泉州謎語》等書籍報刊。

抗戰中,一些文化用品如臘紙、複寫紙、墨汁、油墨等,貨源短缺,經常脫銷。紫霞鼓勵其長子黃鬥生研究生產,並設立工廠,產品以“力生”為商標。由於銳意經營,產品暢銷省內各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泉山書社進入鼎盛時期,此時紫霞已是泉州文化界和工商界的名人。他是泉州著名詩社——溫陵弢社的主要成員,經常與泉州名士相應酬,參加各種文學藝術活動,為親友及社會各界畫畫、題詩、寫字。他還先後擔任廈門兆和罐頭廠經理,楓角(惠安楓亭至同安角尾)汽車公司經理、泉永德汽車公司董事、南安羅英中學董事長等職。

紫霞熱心社會公益,愛護文物古跡。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泉州開元寺東塔(鎮國塔)塔刹和塔頂葫蘆傾斜欲墜,塔身及塔基局部損壞。閩南僑商黃奕住捐獻大筆款項,全權委託紫霞主持修繕。南安縣準備自辦報紙,缺乏資金,他將泉山印刷所部分鉛字印刷設備撥借,支援創辦《南光日報》。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後不久,紫霞把自己收購珍藏的文物古董六十多件獻給國家。一九五四年,泉山書社轉業為“力生臘紙廠”,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為泉州文化用品廠。

五十年代初,紫霞任泉州市(今鯉城區)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七年參加福建省老藝人代表會,一九五九年任泉州市政協宣傳教育組成員,一九六二年聘為泉州市開元寺修建委員會委員。

紫霞晚年蓄須,長髯飄逸,精神矍鑠,為自食其力,在家開設曉峰藝室,承接佈景、人像、塑像等業務。一九七五年,紫霞病逝,終年八十二歲。

紫霞的國畫、漫畫、詩作、雕塑大部分作品流散各地,為人們收藏。海外有《黃紫霞詩畫集》發行,紫霞尚著有《流東拾零》(散文集)一書行世,自輯《養拙樓詩集》數百首,稿藏於家中。

 

戴愧生

戴愧生,南安詩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出生。青少年時期在廈門同文書院讀書,攻讀英文,後到菲律賓協助其叔戴金華經商。戴金華是馬尼拉一位富商,早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盡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鬥爭,在華僑社會中有較高聲望,這對愧生的成長有較大的影響。

一九一一年,愧生在菲律賓加入同盟會,同年,奉叔父命回家鄉創辦崇詩學校,翌年到廈門與許卓然、陳清機創辦《應聲報》,宣傳革命。在討伐袁世凱運動中,《應聲報》大量尖刻地揭露袁世凱的罪行。“二次革命”失敗後,《應聲報》被查封,愧生南渡菲律賓。一九一四年,中華革命党菲律賓支部成立,戴金華主其事,愧生任黨務科長兼評議會議長,積極協助戴金華做好支部工作。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孫中山南下廣州開展護法鬥爭,愧生捐資購買軍需槍械支援。北伐戰爭期間,愧生在菲律賓發動華僑籌募鉅款支援。

民國二十年,愧生回國參加國民會議,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次年任僑委會常務委員,民國二十四年,調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甘(肅)甯(夏)青(海)三省監察使、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奉命前往南洋勸募救國公債和開展航空救國勸募運動,民國二十九年底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海外部副部長,抗戰勝利後主持南洋辦事處工作,創辦《中興報》,重修海外革命聖地“晚晴園”。民國三十七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僑務委員會委員長,一九六七年由菲律賓移居臺北,任國民黨中央評議會委員、海外華僑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一日在臺北病逝,終年八十八歲。

 

王宣化

王宣化,又名王克振,號炎之,南安水頭鎮巷內村人,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出生。十歲入私塾念書,十八歲隨鄉親到菲律賓謀生,先在馬尼拉一家店鋪當學徒,積蓄些錢便到菲律賓大學商科就讀,一九一七年在馬尼拉中國領事館當翻譯員。他懂得英、日、俄和西班牙語言文字,尤精英文,翻譯過美國著名小說《羅馬假日》。一九一九年在馬尼拉創辦《平民日報》,自任經理和編輯,宣傳祖國文化,團結海外華僑。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宣化回國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福建東路討賊軍,擔任副官兼軍需,投入反帝反封建鬥爭浪潮,兩年間,目睹軍閥混戰,報國之志難以施展,民國十二年轉往新加坡,在友人支持下,創辦南洋影片公司,任總經理。用影片向海外華僑和友人介紹中國,宣傳中國,傳播新文化,激發僑胞愛國愛鄉、關心祖國前途命運的熱情。民國17年再到日本東京大學深造三年。

民國二十年,宣化再次回國,在上海泉漳中學當教員,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引導學生進步,同時創辦《現實週刊》,擔任編輯,面向社會宣傳進步思想,得到上海共產黨組織的重視和支援。宣化還積極參加“社聯”、“左聯”的活動,從事党領導下的文化宣傳工作。民國二十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二十三年,宣化因工作需要,南渡馬來西亞開辦報館,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先後擔任《中華晨報》,《南華日報》總編輯,得到廣大僑胞的擁護和支持。抗日戰爭爆發後,宣化與粘文華、蘇棠影、辜俊英等人發起組織“星馬華僑抗日救國會”(後改名抗日後援會),參與領導星馬五十萬工人大罷工,聲援國內抗日戰爭。一九三八年,宣化被英殖民當局逮捕,驅逐出境。翌年回國至民國三十八年一直在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

上海解放後,宣化在上海軍管會工作。不久隨軍南下,先後擔任福建省實業廳副廳長、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一九五二年調華東區工作,任中共中央華東局黨委會統戰部處長,華東行政委員會華僑事務處處長。一九五四年調中央工作,先後擔任中央華僑投資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副司長、全國政協一至五屆委員、全國僑聯一、二屆常務委員,福建省僑聯副主席。

一九七二年,宣化七十六歲,離休回鄉定居。在家時仍然關心黨和國家大事,關心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時常約請地、縣、社、隊幹部座談,瞭解情況,提出建議。水頭僑鄉影劇院就是在他和一些華僑倡議下興建起來的。他還捐獻一批圖書、資料給縣有關單位。一九七六年一月,他把自己歷年積蓄的八千元作為黨費上繳。

一九八○年一月,宣化在家鄉病逝,終年八十五歲。中僑委廖承志致唁電,省委、省政府在福州召開追悼會,讚揚宣化為黨的僑務工作所做的貢獻。

 

葉金剪

葉金剪,南安金淘人,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出生。三歲喪父,家境困難,自幼隨母到泰國謀生,八歲開始學會趕馬車載客掙錢,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活。十三歲隨漁船出海捕魚,自幼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煉成吃苦耐勞的性格。

二十年代中期,英國資本家到泰國西部開採錫礦,金剪認為搞運輸有發展前途,即購置帆船組織船隊,與英國錫礦公司簽訂搬運合同。他守信用,能按時完成運輸任務,得到英國商人的信任,業務不斷擴大,繼而開設海洋船運公司,在泰國西部及馬來西亞各港口都有金剪船隊來往。隨後,金剪的經營範圍擴展到其他行業,相繼開設錫礦公司、樹膠烤煙廠、棕椰子油廠、棕櫚油廠等企業,都取得成功。尤其在逢雅府創辦棕櫚園,開設棕櫚油廠,成效更大。其棕櫚油廠是泰國規模最大的一個油廠,產品遠銷世界各地,也是泰國吸收外匯的主要企業之一。

金剪對僑居國的經濟建設及興辦公益事業有很大貢獻,青年時期,雖然掙錢不多,卻在逢雅府倡辦太昌學校,四十多年來一直資助該校的經費。對其他公益事業也熱心捐助,在群眾中有很高聲望。金剪愛護僑居國,也熱愛祖國、眷戀故鄉。一九八○年回國觀光旅遊,專程到家鄉探親,看到祖國的建設成就和家鄉的繁榮新貌,非常高興,捐資為僑光中學建一座“金剪樓”,本來還擬回鄉參加該樓的落成典禮,不幸於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在泰國病逝,終年76歲。泰國國王為表彰金剪的業績,御賜隆重葬禮。

 

朱科沐

朱科沐,又名檢子,江西省瑞金縣壬田鄉車頭橫坑村人,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出生於貧苦農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其父去世,他承擔維持家庭生活的重擔,十四歲就到地主家做長工。

民國十六年,科沐在瑞金同其他青年一起參加革命活動,走村串戶,發動群眾建立農會,成為橫坑的農會骨幹,擔任農民赤衛隊班長。民國二十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十二月隨紅四方面軍太行大隊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途中,他不顧個人安危,經常幫助別人背東西、扛武器,在嚴重缺糧的關鍵時刻,還把自己的一份口糧讓給傷病員,自己以白水、草根充饑,幾次受傷堅持不退卻,得到領導和戰友的讚譽,先後擔任班長、排長、連長、黨支部書記等職。

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科沐隨工農紅軍轉戰陝北、東渡黃岡,到華北平原開闢太行根據地。擔任過紅軍總司令部通訊營管理員和野戰醫院科長、行政所長。民國二十九年至三十七年調河北省武安縣工作,當過縣工作隊員、公安局偵察員、煤礦公司經理、縣武委會幹事。科沐工作認真負責,被評為縣一等模範。

一九四九年初,科沐參加太行、太岳老解放區幹部組成的長江支隊第二中隊,隨軍南下福建。在行軍路上,他雖是一位老紅軍、老幹部,但從不居功自傲。他尊重領導,愛護同志,把青年人看成是自己的親弟妹。經常講長征故事,介紹行軍經驗,唱革命歌曲,活躍行軍生活,大家親切叫他“朱大哥”。同年九月,科沐到達南安,初在七區任工作隊指導員。後調任縣武委主任、縣大隊大隊長、縣武裝部部長、縣監委書記、縣貧協主席、縣委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常委。

科沐為人正派,工作認真負責。解放初期,南安匪特活動猖獗,他深入第一線發動群眾,組建民兵,配合解放軍圍剿匪特武裝,擔任縣監委書記時,自覺遵守黨紀,廉潔奉公,坦誠待人,經常親自接待和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科沐每年多次到農村和中小學校,向青少年講革命故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間,科沐患老年人癡呆症狀,有些人想利用他的老紅軍身份,要他做某“造反派”的後臺,他卻能清醒地加以拒絕。

一九八二年,科沐病重住院,醫治無效,於八月二十七日在南安逝世,終年七十九歲。八月三十日,中共南安縣委為朱科沐舉行追悼會,不少幹部群眾自動到會參加。

 

黃周規

黃周規,南安金淘人,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出生。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畢業於廈門集美師範學校,翌年南渡印尼萬隆謀生,經營小商店並兼夜校教員。

抗日戰爭爆發,周規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任萬隆華僑抗日籌賑會主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執委。一九四二年,日本侵佔印尼,周規被捕入獄七個月,出獄後又繼續參加抗日活動,冒著生命危險把被日本追緝的文化界進步人士王紀元藏在自己家中。一九四五年周規移居雅加達,與王紀元、楊新容等人創辦《生活報》,周規任董事長兼社長。該報對密切華僑與祖國的聯繫,加深華僑與僑居國人民的感情有積極貢獻。周規積極參加當地的社會活動,一九四六年以後任雅加達民眾生活社主席、中華總會理事、吧城中學董事、新華中小學董事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規發動雅加達數十個僑團聯名通電表示熱烈祝賀,參與組織中印(尼)兩國建交委員會,兩國宣佈建交時,發動華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一九五三年應邀回國觀光,任觀光團副團長,周恩來、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訪問印尼時,積極參加接待工作。周規對家鄉公益事業很關心,發動華僑捐資擴建僑光中學、鬥南小學,興建金淘群眾醫院。一九六三年任雅加達中華僑聯總會第一副主席,一九六六年回國,在北京定居,受中國共產黨的委託,努力做好統戰工作,一九七八年後歷任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全國僑聯委員等職。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在北京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洪雪立

洪雪立,原名洪學禮,南安豐州人,清光緒二十七年(一大○一)出生。十一歲喪父,靠母親和伯母撫養,少年時當過學徒、書僮。十九歲南渡新加坡,不久轉往印尼,做過店員、教員等工作。

雪立在海外對廣大華僑遭受殖民者的統治壓迫有深切體會,迫切希望祖國早日富強,擁護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一九二六年在印尼加入中國國民黨,任爪吐支部紅排分部常委。翌年,雪立帶著國民黨的介紹信回國,準備投身革命鬥爭。“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他非常氣憤,毅然扔掉介紹信,返回家鄉與洪駿聲、林仲等人聯合向華僑募捐創辦中南學校。民國十八年受校董會的委託,到菲律賓為中南學校募捐經費,並在菲律賓加入共產黨。

民國十九年,雪立從菲回國,經中共福建省委介紹,由中共泉州縣委安排到豐州支部參加活動。同年六月,中共南安區委會成立,雪立任泉州縣委委員兼南安區委書記。八月,在家鄉帶領群眾,響應“惠安暴動”,不幸被捕,釋放後往印尼。一九三一年,雪立與洪駿聲、林仲在印尼瑪琅中學建立黨支部,一九三二年在泗水出版《赤潮》,宣傳革命。一九三三年《赤潮》被荷蘭殖民者查封,雪立被驅逐出境。

民國二十三年,雪立回到泉州,由黨組織安排到紫塘鄉和華林學校開展工作。次年,中共泉州特支併入晉南縣委,雪立調任中共山邊區委書記。翌年國民黨反動派向晉南邊區發動大規模“圍剿”時,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雪立轉移到惠安縣當教員,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民國二十五年夏,雪立由陳紹康介紹到廈門《江聲報》任部分版面校對兼編輯,並與中共廈門市工委取得聯繫,參加文化支部的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廈門各界成立抗敵後援會,雪立擔任文化界“後援會”出版的《抗日導報》的主編,大力宣傳抗戰必勝,反對分裂投降。日寇侵佔廈門後,市工委組織“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在漳州一帶開展活動,雪立任該團秘書長兼組織部長。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國民黨駐漳州部隊七五師派兵包圍“廈青團”團部,逮捕團員骨幹押往沙縣“受訓”。雪立奉命到香港組織“廈青團後援會”,發動港澳和海外鄉親聲援“廈青團”,要求國民政府釋放被捕團員,迫使福建省主席陳儀把團員解散到各地。

一九三九年,雪立受命到菲律賓籌建報館,出版《建國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雪立在菲共領導下參加抗日鬥爭,先後擔任過呂宋中央局經濟委員會顧問、菲共特別委員會常委兼組織部長、菲共華僑委員會常委兼組織部長等職,參與創辦《華僑導報》、《華商公報》等活動。民國37年雪立肺病加重,回北平治療。一九五三年在教育部工作,一九五九年任中共中央內務部聾啞司司長,後任北京市聾啞學校校長。一九八四年病逝,終年八十四歲。

 

洪淵源

洪淵源,祖籍南安,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印尼萬隆。宣統元年(一九○九)回國在南京暨南學堂就讀。兩年後回印尼,受聘西爪哇僑校任教。一九二二年出任《新報》馬來文版編輯,後任社長、董事會主席。《新報》主張印尼自治,反對荷蘭殖民統治。

抗日戰爭爆發,淵源積極參加華僑籌賑會工作,發動華僑捐款,支援祖國抗戰。一九四二年,日軍佔領印尼雅加達,《新報》停刊,淵源被關進集中營,直到日本投降才獲釋。後繼續創辦《新報》,支持蘇加諾的獨立運動。一九四五年,淵源當選為雅加達中華總會副主席與印尼籍華人聯合會理事,一夷囡九年任雅加達華僑促進會主席,同年作為華人聯合會代表參加印尼代表團與荷蘭舉行圓桌會議,討論印尼獨立問題。

中國與印尼建交後,淵源積極幫助大使館開展工作。一九五二年華僑促進會改名為中華僑團總會,淵源當選為第一任主席,後成立印尼中國友好協會,擔任協會與僑團總會的聯繫人。一九五五年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亞非會議,中華僑團總會組織盛大歡迎會,並派進步青年協助員警保護代表團的安全。一九五九年淵源出任養生醫院主席,擴建免費病房,切實為窮人服務,同年《新報》被迫停刊,淵源又於一九六○年創辦《忠誠報》。一九六二年七月和一九六五年七月他出席在蘇聯莫斯科及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世界和平會議。

一九六四年,淵源偕夫人應邀回國觀光,參加建國十五周年慶祝活動。

一九六五年印尼發生“九·三○”事變,《忠誠報》被查封,中華僑團總會被取締,淵源隱退。一九六八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市。一九八四年逝世,終年九十一歲,臨終囑咐將他的骨灰運回故鄉南安。

 

陳曲水

陳曲水,又名陳希平,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三月出生于南安縣官橋東頭村。家庭貧困,自幼好學,小時讀過私塾,十五歲當塾師。民國十年(一九二一)春考進集美師範學校,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任過南安蓮河小學校長和南星中學教務主任。在南星中學工作時,反對學校董事會把七名女學生單獨開班的做法,受到學校當局的排斥。民國十七年轉至泉州西隅師範學校任教,民國十八年旅居菲律賓。

曲水抵菲後,在怡朗華商學校擔任教員、校長十多年,施教中堅持向華僑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積極宣傳抗日救亡,發動學生捐款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一九三六年發起組織怡朗華僑救亡協會,抗日戰爭爆發,發動各界成立怡朗抗敵後援會,任執委、主席。主編出版《民族鬥爭》半月刊,報導抗日戰爭形勢,組織怡朗華僑婦女救國會,先後選派四批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一九三九年加入菲律賓共產黨。日本侵佔菲律賓後,曲水以“存心時時可死,處事步步求生”為銘訓,在敵後堅持抗日。一九四二年由菲律賓共產黨華僑委員會(簡稱菲共華委)安排到宿務地區工作,任區委宣教委員,領導抗日反奸活動,吸收華僑青年參加抗日反奸組織。翌年,調馬尼拉市任菲共華委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主編出版《華商公報》,為爭取團結菲律賓洪門,經組織批准,加入菲洪門致公黨。曲水為黨的統戰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為菲律賓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抗戰勝利後,曲水當選為菲共華委委員,任文教支部書記、《華商公報》黨組書記、菲共華委幹部學校校長、華僑聯合中學校長等職務。

一九四七年,曲水在菲律賓的活動,引起菲政府和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和監視,不久曲水奉調到香港工作。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中共華南分局香港工委文教組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後,中共華南分局根據革命形勢的需要,在香港成立中共福建特別支部和福建新民主主義建設促進會。曲水任“特支”宣委、書記和“福促會”組織部長,負責來港福建籍華僑和旅港福建人的統戰工作。努力促成廈門部分軍統特務起義投誠,積極營救被監禁在廈門特務機關的呂俊慶等五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

一九五○年一月,曲水從香港回到福建,投身僑務工作,歷任全國僑聯委員,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僑委副主任,省僑聯名譽主席。後任集美華僑補習學校校長,廈門市僑聯名譽主席,廈門大學黨委常委、統戰部長,南洋研究所副所長兼華僑函授部主任等職。一九六五年離職休養。一九七八年,曲水已七十六歲,出席全國僑聯第二次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全國僑聯委員。一九八五年病逝,終年八十四歲。

 

黃奕歡

黃奕歡,南安羅東草埔村人,清光緒三十四年(一大○八)出生。祖父黃祺香,從商於馬來西亞檳城,父親則汀亦曾到新加坡經商。奕歡少時在家鄉私塾讀書,受過南安名士黃紫霞的指導,認真學習古代文學。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奕歡奉父命南渡新加坡習商,初時以小額資本經營源泰京果行,三年後到馬來西亞柔佛麻坡與鄉親合資開設振興公司,主要經營日用品和椰幹、豆蔻等土產。一九二九年又回新加坡和族兄奕根合資開設協隆源公司,專售中國和歐美各國名酒,一九三四年得僑領陳嘉庚賞識,被推薦加入李亮琪、李振殿等人創辦的亞洲保險有限公司,開始涉足金融保險業,並以此作為他畢生從事的主要事業之一。

在公司裏,奕歡是經理侯西反的得力助手,一九三九年,侯西反因參加抗日救國活動被殖民政府遣送回國,奕歡被推薦接任侯西反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司在奕歡的銳志經營下,鴻圖大展,一九四八年成立姐妹機構亞洲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奕歡又任該公司經理。隨著業務的擴大一九七一年,亞洲保險有限公司和亞洲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合併為亞洲聯合企業有限公司,奕歡任公司董事會主席。企業的發展轟動東南亞各國,奕歡因此成為東南亞各國的知名人物。

奕歡是一位積極為當地華僑、華人社會服務的愛國華僑和社會活動家。一九三七年四月起任新加坡福建會館執委長達四十年;一九三八年任新加坡閩僑各會館聯席會議委員;歷任新加坡南安會館經濟股股長、總務股主任;一九四一年任中華總商會閩幫會董事、中華總商會董事;一九四五年擔任新加坡華僑中學校董、彌陀學校副董事長;一九五六年起擔任南洋大學各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對培風中學及福建會館所屬的道南學校、光華學校、愛國學校、崇福學校、南僑女中等不少華文學校,都給予支援和贊助。

奕歡從青年時代開始,即跟隨和支持陳嘉庚從事當地社團的抗日救國活動,以實幹精神受到社會的器重和人們的尊敬。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一年,日本製造“濟南慘案”和“九.一八”事變,奕歡在麻坡積極參加山東籌賑會工作和抗日先鋒隊的活動,發動華僑抵制日貨。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李清泉和莊西言在新加坡成立南僑總會,奕歡積極開展活動,許多集會皆由他主持。總會舉行群眾大會,每次人數總有數千,奕歡演說時,聲音宏亮,通俗易懂,萬眾靜聽,是南僑總會中的一名演說家。

一九四一年底,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保護當地華僑生命財產及維護社會治安,成立星洲華僑抗敵動員總會,陳嘉庚任主席,黃奕歡任保衛團部副主任,由於工作出色,得到當時英國總督湯姆士等政界人物和華僑的讚揚。

一九四二年二月,奕歡和劉牡丹等人協助護送陳嘉庚到印尼蘇門答臘島。日軍佔領新加坡後,曾懸賞一百萬元捉拿陳嘉庚,五十萬元捉拿黃奕歡。奕歡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隱居四年,生活艱苦,並因此染上眼疾,終生未能治癒。

一九四六年,國民黨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發動內戰,陳嘉庚於九月七日以南僑籌賑總會主席的名義,分別致電美國總統及美國參、眾兩院議長和美駐華特使馬歇爾、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等人,反對美國支持國民黨打內戰。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所謂“電報風波”,大肆攻擊陳嘉庚。二十七日,李光前、劉牡丹、陳六使、黃奕歡等,在新加坡新華總商會會所召開“擁陳”僑團大會,奕歡被選為大會主席,上臺演說支持和擁護陳嘉庚,痛斥蔣介石發動內戰的罪行。這個活動,在當時新加坡乃至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社會中得到廣泛支援,產生重大影響。

一九五○年五月,陳嘉庚回北京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前,邀請奕歡長談,囑託為其完成三件未竟之志:一、日本南進時,新加坡居民被殺害者數以萬計,屍骨散埋在星島各地,希望加以收集合葬;二、建一座紀念碑,紀念這一批為抗日而犧牲的人士;三、日本應向受難者家屬認罪,並給予賠償,金額多少不必計較。上述三項任務,經過奕歡的努力,得到新加坡各界華僑人士的支持,一九六七年終於在星洲萊佛士城對面草地上建立“戰時殉難居民紀念碑”,實現陳嘉庚的夙願。

一九六一年八月,陳嘉庚在北京逝世,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召開各界追悼大會,奕歡負責報告陳的生平事蹟,並撰寫挽聯和文章,深切悼念陳嘉庚。

五十年代起,奕歡三次回國:第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參加星馬貿易考察團,到北京洽談貿易,受到周總理接見,然後回鄉探親;第二次是一九八○年十月,偕其夫人、女兒、女婿等遊覽國內名勝,然後回鄉,捐資修建家鄉電廠、溪壩、雲水橋等;第三次是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陪同陳嘉庚第五子陳國慶及原南洋大學秘書長、書法家潘國渠等,應邀參加北京紀念陳嘉庚活動和華僑大學陳嘉庚紀念堂落成典禮,並到南安國光中學和培元中學參觀。

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奕歡在新加坡逝世,終年七十八歲。當晚,新加坡政府總理李光耀親臨那森路黃府弔唁,向這位數十年為星馬華僑作出貢獻的社會領袖的遺體致哀後,當場向記者發表談活說:“已故黃氏奕歡對華人社會的前途身負重任,是華人社會的一位好領袖,是一位以福建話演講深具說服力的演說家。”奕歡的生前好友、書法家潘國渠致悼詞,對奕歡的為人和事業作了高度評價。

 

洪聯合

洪聯合,南安英都大新村人,一九六八年生。父母親都是共產黨員,其父還是民兵營長。聯合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鄉親們經常稱讚的好孩子。從十二歲起他就經常幫助本村五保戶卓萍老大娘挑水、砍柴、幹家務,一直照顧到一九八四年卓大娘去世。十五歲曾經跳入河中救起一位溺水的小孩洪巧文。入伍前三個月還從廁坑裏救起鄰村一位患病跌落的老大爺。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辭去鄉辦企業推銷員的職務,應徵入伍。

聯合到新兵連後,勤學苦練,表現良好。初次投擲手榴彈,只能投出三十多米,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和星期天的休息時間苦練,硬是把投彈成績提到五十多米。在步槍實彈射擊中他取得三次全優的好成績。拳術訓練時,他更刻苦用功,胳膊、肘部都磨出血,毫不在意,入伍僅幾個月就學會了兩套拳術。

聯合入伍後在中國人民武裝員警總隊廣東省邊防局第五支隊當戰士,在珠海市執勤。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入伍三年多先後兩次受到部隊嘉獎。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七日,聯合在軍警民共建的一支龍舟隊進行賽前訓練時,龍舟被巨浪擊沉,隊員全部落海。在與巨浪拼搏的生死關頭,聯合為保護戰友,把一個能救生的大鼓推給戰友鍾愛民。戰友得救了,而他卻被巨浪吞沒,英勇犧牲。為表彰他的獻身精神,武警總隊授予洪聯合“捨身救人的好警士”榮譽稱號和二級英模獎章;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洪聯合為革命烈士;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在南安縣城隆重舉行洪聯合烈士骨灰盒迎接安放儀式。骨灰盒安放于英都鎮大新村。

 

戴旭民

戴旭民,南安碼頭大庭村人,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出生。民國十一年隨祖父旅居菲律賓,一九三四年加入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青工俱樂部”,擔任俱樂部負責人。一九三七年十月旭民懷著抗日救國的雄心壯志,帶領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隊”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擔任義勇隊隊長。翌年,抗日義勇隊改編為新四軍華僑隨軍服務團,旭民擔任該團副團長,後服務團編入新四軍二支隊。同年五月,旭民到新四軍教導總隊學習,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後投身於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歷任排長、參謀、股長、營長、科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參加蘇皖邊區和四分區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工作,參加保衛豐塔集、郭村、黃橋、高郵、海安、萊蕪、盂良崮、淮海、波江、舟山等著名的戰役,為人民立下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團長、師副參謀長、空軍第六航校副參謀長、參謀長、副校長、空軍工程學院四系主任、空軍第九軍副參謀長、副軍級顧問。一九六四年被授予大校軍銜。一九八八年四月在西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

 

呂達民

呂達民,南安水頭樸裏村人,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出生。呂家有兄弟四人,達民居長,民國23年承接父業水頭長順杉行,後由杉行轉營糧食,改店號為東南行。嗣後其弟超民、振河、振萬相繼參與經商,商務由國內發展到海外。經過幾十年的開拓奮進,達民昆仲鴻圖大展,亦商亦工,在香港建立名聞四海的建南財團系列機構,經營紡織、機械、房地產等。所屬機構遍及香港、日本、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地。八十年代初,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達民昆仲捷足先登,先後在省內投資興辦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南華、興南針織廠、南泉制衣廠、南晶時裝針織廠、南星針織機械製造廠等十多個企業,促進家鄉經濟開發。

達民熱愛家鄉公益事業,他和他的兄弟在南星中學、水頭中心小學、朴裏、勞光、仁福、龍門、西錦、埕邊、嶺頭等學校興建校舍、增添設備,建立“教學獎金”。還資助五星中學、官橋中心小學、南安實驗幼稚園、美林學區、官橋學區、泉州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培元中學、晉江曾莊小學等。幾年來達民昆仲奉獻給家鄉教育事業的資金達數千萬元。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六年省政府兩次頒給“樂育英才”匾額和金質獎章。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七年捐獻給石井鄭成功紀念館四十八萬元,一九八四年捐獻給南安文史館籌建會港幣十萬元,一九八七年捐贈給省政協價值一千萬港幣的棉紡機器,在上杭開工廠。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達民在日本神戶市病逝,終年七十八歲。其祭儀及追悼儀式在神戶國際會議場舉行,海外各地的知名人士七百多人參加。同日,南安縣海外聯誼會也在水頭南星中學舉行追悼會,有二千六百多人參加。

 

潘希逸

潘希逸,字樵雲,號月笙,南安羅東爐山人,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出生,詩人。

希逸家境清寒,十歲始入私塾,但秉性聰敏,勤學好問,尤愛好詩詞,深得師長器重。十四歲在縣立豐州小學讀書,二十歲進泉州省立第十一中學學習。希逸對古詩極感興趣,先後得到師長清代貢生王鼎盤、舉人汪照陸、秀才吳福潮、黃禮貞等人的指導,早時就有名氣。出校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致力於詩詞和書法研究。他喜作古詩,特別是五、七言律詩、絕詩。二十年代曾與詩友施梅汀、鄭雪亭、潘詩泓等人合組春曉詩社,並加入泉州續桐陰吟社。民國二十二年任爐內小學校長,自輯《蘆溪詩草》一冊求正于黃禮貞,黃禮貞很讚賞,在卷前題詩一首贈予,詩曰:“佳處吟來至再三,愛君詩味最醰醰。薪經火後偏傳火,青出藍時果勝藍。識路猥蒙從馬問,得珠早喜向驪探。老夫竊作大程語,今日真看吾道南。”希逸長期堅持作詩,有詩作二千餘首。民國31年在永安工作時,結識江、浙、皖、贛、湘、桂,粵、閩諸省名人,經介紹加入南社為社員。民國三十五年到晉江南僑中學任教,一九六六年退休。

希逸晚年詩作尤興,吟詠不輟,七十及八十壽辰都曾題詩征和,得省內外不少詩友的和詩和贈詩,印有《紅梅唱和集》。八十年代期間,參加福建省逸仙藝苑詩社,刺桐吟社,被聘為清源詩社顧問。一九八二年應邀為南安縣第四屆政協委員。一九三五年出版《孟晉齋詩存》,選錄希逸自一九二三年至一九八五年的詩作一千餘首。一九八九年逝世,終年八十七歲。

 

李來榮

李來榮,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生於南安縣石井鎮溪東村一個篤信基督教的農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困,與姐姐隨母住廈門鼓浪嶼,其母傭工于毓德女子學校,勤勞節儉。來榮承母教,學習勤奮,得教會的資助,就學於鼓浪嶼養元小學,繼而半工半讀於尋源書院,由於聰穎,刻苦力學,成績優良。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考入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畢業獲學士學位,受聘于天津南開大學任教,翌年到廣東嶺南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任教,並在研究院學習,民國二十三年獲碩士學位。民國二十七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園藝系深造,先後發表有關水土、果園管理等論著,並應邀到各校講學,深受讚揚。一九四一年獲博士學位和當年優秀學生的“金鎖匙”獎,被選為美國自然科學委員會榮譽會員。

來榮在美國雖受器重,有優厚的待遇,但祖國的抗日救亡烽火彌漫,他愛國心切,決心返國,將其所學奉獻國家。一九四二年,他毅然乘輪返國,歸途中為太平洋戰爭所阻,滯留新西蘭,受聘為新西蘭科學部植物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協助駐蘇羅門盟軍解決蔬菜栽培技術,為新西蘭解決了大面積油桐不結果的問題,深受學術界讚譽,被新西蘭皇家學會接納為正式會員。適逢英國貨輪往印度加爾各答之機,來榮冒險乘輪轉回,途中不幸被日軍俘虜,囚禁于印尼萬隆集中營二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由僑親資助返國,在福建協和大學任教授兼農學院副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福建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一九五四年院校合併,歷任農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及福建省農業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培養眾多的農業科技人員,對我國農業生產貢獻甚多。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第四屆福建省人大代表,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一、二屆副主席、第三屆榮譽委員。一九八○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八一年任廈門市科協主席。

來榮是第一個到新西蘭工作的中國科學家,他為中國同新西蘭的友好往來當了開路先鋒,至今受到新西蘭政府的重視。一九七九年曾率領中國科學院植物代表團赴新西蘭考察,受到熱烈歡迎,被聘為新西蘭科學院名譽會員和新西蘭皇家學會名謄會員。一九八二年新西蘭總理馬爾登訪華時,特地抵廈門親切會見來榮。來榮於一九八四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榮先後在國內外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其中在國外用英文發表了二十八篇,對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生產、果樹栽培技術作出了極大貢獻。一九八一年他撰寫《中國南方紅壤山地的改良與利用》一文,參加美國國際地理學會舉行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發展學術討論會,由加州大學美籍教授代為宣讀。在國內先後發表了六十八篇論著,主要專著有《南方果樹上山》、《關於紅壤丘陵山地的利用》、《關於荔枝、龍眼的研究》、《有關柑桔的幾個問題》、《福建山區果樹栽培》、《山地果樹栽培研究》、《龍眼及其栽培》和《亞熱帶果園土壤及果樹營養研究》等,對土地的改良和利用,水土保持,南方果樹上山等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曾向省委提出念好山海經的建議。

八十年代後期,來榮不幸患腦充血,留下手足不靈,言語不順的後遺症。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病逝於廈門鼓浪嶼,終年八十五歲。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