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今古 第五章、風流人物

作者:  來源:新華網南安線上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今古

第五章、風流人物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南安縣令

據《千唐志齋藏志》所錄《大唐武榮州南安縣令王府君墓誌銘》,王基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南安縣令,任職期間大約在武則天朝久視年間(七○○年)至唐睿宗景雲二年(七一一年)之間。其為官“蹈禮懷文,清以從政”,“下車宣風,闔境潛化”,“俗無浮競,脂膏不潤”。

南安歷史上有多少人中進士、舉人

南安歷史上共有二百九十六人科考中進士(文二百六十八人,武二十八人),明清兩代八百三十五人中舉人(文六百三十人,武二百零五人人),計一千一百三十一人。其中,宋代中舉、中進士的人最多的是豐州和水頭,明代中進士最多的是豐州和英都。

唐代流寓南安的五位名人

是宰相姜公輔(愛州日南人)、詩人秦系(越州會稽人)、大學士韓偓(京兆萬年人)、四門博士黃滔(莆田人)、晚唐大詩家翁承贊(莆田人)。

歐陽詹,後人稱為“歐陽四門”

歐陽詹(七五六~八○○年),字行周,詩山人。貞觀八年(七九二年)春,與賈棱、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等人同登進士第,時人稱為“龍虎榜”。詹居第二,開八閩文運之先。歐陽詹才高學博,有文集十卷遺世。《全唐詩》收詹詩一卷。代表作有《南陽孝子傳》、《韓城縣尉廳壁記》、《與鄭居方書》等。其文精於理、切於情,為推動古文運動頗多建樹。因歐陽詹中進士後,官至國子監四門助教(相當於國立中央大學督導)。後人以其官名稱之,故稱為“歐陽四門”。

五代時南安一位高僧在佛教傳承史上居有重要一席

這位高僧法號義存(八二二~九○八年),賜號真覺大師,俗姓曾,康美楊梅山下人。他十二歲出家,二十八歲往幽州寶刹寺受戒,後入南禪宗五祖德山院宣鑒禪師門,盡得其傳,成南禪六祖,又是後來雲門宗、法眼宗的共同祖師。

北宋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是南安水頭人

他是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年),水頭人,嘉祐二年(一○五七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年間,系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他在政界十分活躍,富有建樹。

呂惠卿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曾兼經筵館閣、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檢詳文字,任司農寺、國子監、軍器監的主管官員,還任過知諫院、知制誥、翰林學士和宰相府具體辦事的都檢正,後升參知政事。他是神宗皇帝的一名重要顧問、王安石變法的中堅者。呂惠卿自受任起,正值均輸法、青苗法、助役法、農田水利法陸續推行時,具體內容都是惠卿親手擬就、奏請並頒發的。他主管軍監時,經一番整頓,裁定中外所獻槍刀樣式,規定槍刀品質標準;編制《弓式》一書,供製造弓弩參照。

北宋仁宗時南安一個有名的史學家,對《新唐書》的編撰“最有功”

他叫呂夏卿,水頭人。慶曆二年(一○四二年)舉進士,授江甯尉。與歐陽修、宋祁參修《新唐書》。他纂書稿中紀、志、傳中文例,指其繁、簡、缺、誤,成《唐書直筆新例》,以為參與修書者鑒,故《宋史》稱他“學長于史,貫穿唐事,博采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最有功雲”。

被宋太宗稱為“東南一奇士”的南安人

是劉昌言。北宋太平興國五年(九八○年),劉科舉落第,八年(九八三年)再試,高中榜眼。宋太宗愛其才,賜金紫印袍,錢五十萬,留朝賜對,並稱讚“卿忠孝兩全,東南一奇士也”,後升為工部尚書。昌言文詞精煉絢麗,詩詞每有佳篇,為時人所傳頌。有文集三十卷。

北宋中葉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幼年時居其在南安的外祖家

這位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叫蘇頌,出生于南安葫蘆山(今屬同安),幼年居康美外祖家。宋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年)中進士,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宰相)、太子太保、封趙郡公。

蘇頌是一位政治家。他施政力求奉行舊規,使為官方法,各盡其職,量才錄用。他還是一位科學家。歷時六年研製出渾儀、象儀和水運儀象台,是近代天文望遠鏡中的轉儀鐘和現代天文臺圓頂設計的祖先;著有《新儀象法要》一書,是我國現存最詳盡的古代天文儀象專著。在藥物學方面也有突出貢獻,兩次奉命編修醫書藥典,先後校注《急就千金要方》、《神農本草經》,共收藥物一千零八十三種,比《唐修本草》多二百餘種;編成《圖經本草》二十一卷,是我國中醫藥學寶庫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宋代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一個得力助手是我南安人

陳複龍,南宋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和文天祥同時中進士。宋末文天祥鎮守南劍州(今南平市),陳複龍當督府參軍(司令部參謀)。後來分兵鎮守潮陽,號召當地愛國志士積糧練兵,使文天祥能順利帶兵退入潮州。隨後合兵一處移屯海豐。到五坡時,遭元兵襲擊。陳複龍率兵殿后掩護與敵交戰,英勇犧牲。

明代中葉傑出的思想家是南安人

這人叫李贄,號卓吾,柳城街道榕橋胭脂巷人。他生於明代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少年在泉州讀書,二十六歲中舉人,先後任河南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職。他身在官場,深知當時官場的腐敗,于五十三歲時憤然辭官(知府),到湖北黃安、麻城一帶著書立說,講學傳道,抨擊時政,針貶時弊。由於李贄不懈地同封建道學鬥爭,因而受到道學官僚的迫害。萬曆三十年春李贄被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入獄。農曆三月十五日(一六○二年四月六日)在獄中慷慨用剃刀自刎,次日氣絕。葬于通州城北馬寺莊迎福寺西(今北京市通州區城北馬廠)。他的著作直至清代還被封建統治者列為禁書。

李贄之所以被列為中華民族傑出人物之一,最主要的依據是他順應歷史的發展,及時地反映了當時工商業者私有觀念和自由平等的要求,反對理學家將儒學視為萬古不變的教條藉以束縛生動活潑的社會發展的活躍的思想,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提出人的思想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此外,他還要求給商賈以正當的社會地位,反映了當時代表新的生產關係的商人階層的心聲。李贄的思想代表著那一時代前進、變革的呼聲。李贄可以說是明代思想解放的先驅。

李贄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有:

  認為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教育思想,只會培養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認為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培養人的真知灼見、純真的情感和品性;

  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

  主張求學要有師友,要互相切磋;

  主張男女平等,反對歧視女子。

李贄的主要著作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九易正因》、《初譚篆》等。

明代中葉有一個南安人為增強國內民族團結和中越睦鄰友好關係作出積極貢獻

此人叫做陳瑞山,原名陳儲秀,洪梅人。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三年)中進士,官至雲南道監察禦史。當時兩廣少數民族多次變亂,他力主寬容疏導,戒濫施刑罰。朝廷委他為“兩廣代巡”處理此事。他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疏導民情,興利除弊,平息了變亂,增強了民族團結。後安南(今越南)發兵進犯。朝中主剿主撫爭持不下。朝廷又派陳瑞山會同湖廣總督毛伯溫等處理其事。他用主撫辦法終使安南國王退兵稱臣納貢,為中越睦鄰友好作出了貢獻。

明代中葉,南安出了一位和俞大猷、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

這位抗倭名將叫傅應嘉,霞美錦堂人,青年時代即愛讀孫吳兵法。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中武舉第二名,官至把總。當時倭寇橫行福建、廣東,朝廷令他與俞大猷、戚繼光分頭收復。他負責廣東東南沿海一線,親歷七十余戰,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威名震于南粵。當時有“俞龍、戚虎、傅蛟龍”之譽。

明代中葉,南安南北兩地各出了一位權轄一方的“邦伯”

這兩個“邦伯”,一位是石井郭前人鄭普,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年)進士,官至雲南府知府,主持雲南軍政大事;一位是碼頭大庭人戴廷詔,明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進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主持江西政務。

明代中葉,豐州出了兩位為家鄉修水利、造福萬代的名人

一位叫黃河清,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正德末年(一五二九年前後)因其父去世回鄉守制,居梅山,組織鄉人修築永利圳,引楊梅山之水灌東溪兩岸田地數百畝。

一位叫黃養蒙,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年)進士,官至光祿寺卿。退休後,支援當時南安縣令組織民眾修復、疏浚萬石陂,使這條建于宋代的長渠繼續發揮效益。

明代中葉,南安出了一位被浙人稱為“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傑出人物

這人叫洪啟睿,英都人,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殿試二甲第一名,初授禮部主事,職典屬國(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長),後來主持儀制(負責制定法規),祠祭司郎中(負責國家大典安排)。他出任兩浙學政,整頓學風,嚴格規章制度。升浙江按察使,加強海防,抵禦倭寇,屢立戰功。後升為浙江布政使,主持全省政務。當時浙江東部鬧饑荒,西部內澇,洪啟睿幾次申報朝廷減免稅收,放糧賑濟,並帶頭捐資救災,深得浙江人民讚頌。

“英都洪氏”是泉州史上的望族

明清兩代,英都洪氏人才輩出。在《通史》及地方誌書中可查,自明永樂至清光緒年間,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五百七十人、貢生六十三人、舉人六十五人、進士十六人,授任朝廷官員有二十一人、省司官員十四人、州府官三十七人、縣邑官四十四人。先後形成洪宙、洪量、洪承疇、洪世澤、洪世賢等五大家族,各顯赫五至十代。

洪梅“明末四名宦”

洪梅有四位在明末當高官的人。他們是:雲南道監察禦史陳瑞山;禮部郎中陳志齋;廣東潮州知府陳應堂;刑部主事陳烜奎。

十七世紀,有一個我南安人率先打擊了荷蘭殖民者的囂張氣焰

鄭芝龍,石井人。早年從事海上貿易,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歸順明廷,任浯銅遊擊(金門、東山一帶海防)。他見“紅毛”(荷蘭殖民主義者)企圖在臺灣立足,就向當時福建巡撫熊文燦建議:在澎湖設哨所,分兵把守,切斷荷蘭人進入臺灣的通道。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荷蘭軍官郎必即裏哥率甲板船(軍艦)進犯閩浙沿海,福建巡撫鄒維璉命鄭芝龍率水師出擊,大獲全勝。鄭芝龍也因抗荷有功,升為福建總兵。

明末清初,南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森,石井人。父鄭芝龍,母日本長崎平戶市田川氏女。鄭成功于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農曆七月十四日出生於日本,七歲回國,十五歲進南安縣學,二十一歲入南京太學。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鄭森回到福州。一六四五年,明唐王聿健即位于福州,稱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平南公。他見到鄭森氣宇不凡,深為愛惜,即賜姓朱,改名成功,取名明儼。自此人稱“國姓爺”。翌年,清兵入閩,隆武帝自縊。鄭芝龍降清。年底,清兵攻陷安海,鄭成功母不堪受辱身亡。鄭成功葬母后,在豐州孔廟前焚青衣,在石井誓師海上,在廈門、金門建立抗清基地。率部轉戰東南沿海十餘年,曾攻至南京城下,失利後回師廈門。一六六○年,清年進犯金、廈兩島,被鄭軍所敗。自此,清兵不敢再與鄭軍在海上交鋒。

一六六一年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率大軍二萬五千人、戰艦三百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歷經八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侵佔我國臺灣三十八年的荷蘭殖民者。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農曆一六六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荷蘭總督揆一正式在投降書上簽字。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收復臺灣後,鄭成功設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萬年),定法律,興學校,起池館;實行“寓兵于農”的政策,准許將士開墾荒地;實行民族和睦政策,嚴令不准侵犯山民(高山族)的利益;接引大陸因遷界而流離失所的數十萬百姓到台安置,把大陸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思想文化傳播到臺灣,從此臺灣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臺灣人民感恩不已,稱他為“開山聖王”。

鄭成功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打響了東方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鬥爭的第一炮”、“亞非拉地區第一個把外國侵略者趕出本國大門的偉大人物”。其複台壯舉,不僅打亂和遏制了西方殖民體系在東亞的形成,為世界反殖民主義統治陣營的人們樹立起光輝的典範,同時捍衛了中國海疆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向全世界莊嚴宣告: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三百四十年來,鄭成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反對外敵侵略的偉大旗幟,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團結的精神紐帶。

在鄭成功的複台鬥爭中,有一個南安人立了第一功

何廷斌(又名何斌),水頭人。原隨鄭芝龍武裝興販于海上,鄭芝龍歸明廷時,他留居臺灣開墾拓業,後被荷蘭殖民者聘為“通事”(即翻譯)。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年),鄭成功北伐失利,退守廈門。何廷斌來到廈門,向鄭成功獻上臺灣沿海形勢圖,並說:“臺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收此地,何懼無餉”。還說臺灣人民切望王師,救其倒懸;又指說海圖,將航道、荷夷兵力分佈一一說明。鄭成功大喜,遂下決心東渡複台。因此可以說何廷斌為鄭成功複台立了一大功。

在鄭成功複台後,有一個南安人被臺灣人民稱為“醫祖”

這人叫沈佺期,水頭熊山腳後園(今星輝村)人。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年)進士,官至吏部郎中。隆武登基,調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清兵入閩,沈佺期不肯投降,逃回家鄉,組織百人起義,後投歸鄭成功。一六六一年隨鄭成功東渡複台。當時臺灣瘴氣嚴重,兵民多病。沈佺期即巡視四方,診病治藥,救活無數人,並教給當地人采藥治病之方。臺灣人民感激他,尊他為“臺灣醫祖”。

鄭成功逝世後,他的長子鄭經嗣延平王,治理臺灣二十一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因積勞成疾,於一六六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農曆五月初八日)病逝。他建設臺灣的一系列計畫,在鄭經手中得以完成。鄭經在位二十一年中的主要貢獻有:

  完善行政建制,改縣為州,劃全台為三十四裏,設鄉長,行鄉治之制;

  繼續推行寓兵于農政策,令各鎮(部隊)屯田,植蔗熬糖,煮海為鹽;

  鎮撫高山族各村社,教以鐵犁牛耕,發展生產;

  發展海外貿易,先後與英國、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安南越南通商;

  招納大陸避亂人士,吸收大批人才;

  辦教育,興科舉,傳播文化,培養教育青少年。

洪承疇是個史學界爭議頗大的歷史人物,歷史上毀譽不一。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王宏志分別對他作出怎樣評價

洪承疇,英都人,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登進士第,至天啟年間,累官刑部員外郎、郎中和浙江提學僉事、右參議、江西兵備副使、陝西參政、按察史、延綏巡撫。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奉旨總督三邊軍務,旋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兼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軍務,於崇禎十一年大敗李自成於潼關。崇禎十二年,調任薊遼總督,守備松山、店山、寧遠、錦州,抵抗清兵。次年,因糧盡援絕,松山城破被俘。經清太宗多方勸降後遂歸順清。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被封太保太守、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同內院官佐理機務。次年總督軍務,平定了江南。至順治十八年年老告退前,累官掌都察院左都禦史事、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太宗實錄總裁、湖廣總督、太傅兼太子太師。卒後,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禦碑。
洪承疇在清初時先後推行一系列積極的主張和政策,對清初的安定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這些主張和政策是:

以“治一國必先治一人,治人必先治心”的策略,給順治帝講《六經》,用儒家思想薰陶年幼的順治帝,幫助他儘快地接受當時先進的漢文化;

經濟上推行屯田、休養生息、賑災減稅,開放漕運海運,安置流民開發生熟荒地等安定民心、發展生產的政策;

軍事上實行剿撫結合的政策,分散瓦解江南抗清力量,迅速平定江南半壁江山;

禮待降清將吏,保存了大量有用之才。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當代歷史學家王宏志曾分別對洪承疇作出評價。孫中山有一首詩對洪承疇于清初的作用作了肯定的評價。這首詩的內容是:“五族爭大節,華夏增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青衣。”王宏志在《洪承疇傳》裏作出的結論是:“洪承疇應屬於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他的主要政績對中華民族的安定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清康熙年間有個南安人因捍衛北方邊疆有功,康熙皇帝“出京師十裏排鑾駕親迎”

這人叫黃緯,豐州人。行伍出身,累功授遊擊。康熙三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沙俄竄入我黑龍江省,強佔雅克薩、尼布楚等地。黃緯奉命隨福建將軍林興珠率藤牌軍遠征,歷時三個月到達北部前線後即率兵出戰,直抵雅克薩城下,逼使侵略軍首領率部投降,收復了失地,捍衛了祖國北疆,有力地打擊了沙俄侵略者。康熙帝聞報大喜,當遠征軍班師之時,“出京師十裏排鑾駕親迎”。

清代初葉,南安有個著名民間藝人成了高甲戲“戲公祖”(開山祖師)

他叫洪埔,人稱洪埔師,石井岑兜村人。他集當時流行於民間的“竹馬戲”、“練宋江”等民間文藝表演形式,並加改造,成為有生(小生、老生)、旦(花旦、苦旦)、醜(男醜、女醜)、北(又稱“花臉”,有白北,紅北,黑北)九個主要角色的“九角戲”(即今高甲戲),迅速在民間流傳,成為與梨園戲(包括老戲和七子班)並峙的獨立劇種。洪埔即被尊為高甲“戲公祖”。岑兜也成為高甲戲劇種的發源地。

清代中葉,南安出了一著名的語言學家,留下了一部研究閩南音韻的重要著作

這人叫黃謙,水頭文鬥人。他根據對古音韻和閩南語音的潛心研究,編著了一本《匯音妙語》,首創“三推成字法”的拼音方案,即以符號表示一個字的聲、韻、調,通過拼切,準確地讀出該字字音。這是中國人第一個提出的方案,比俄國邵哥林為沃舍梯語創制字母、德國普列修斯的標準字母、英國貝爾的“視識語”都要早幾十年或上百年。《匯音妙語》的實質是我國漢字拼音的胎元方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方案,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家的高度重視。

清末,南安出了一位武狀元

清光緒二年(一八七三年),洪梅人黃培松中武狀元,授一等侍衛。不久,出任廣東參領,升瓊州鎮總兵,協理提督,以軍功賞卓卓魯巴圖魯,頭品頂戴。宣統三年,以協督職務參與審判並監斬黃花崗烈士。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袁世凱委託其為福建護軍使,駐軍福州。民國四年,駐廈門,加強鎮壓革命黨人。民國五年(北洋軍閥執政),任福建清鄉會辦。他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腐敗、袁世凱的賣國、南北軍閥混戰,各據一方,時有感歎,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國民政府為此贈以“培威將軍”稱號。一九二三年,黃培松解甲,隱居廈門。三年後病卒于福州。

南安最後一個進士

他叫吳增,字桂生,豐州埔頭人。他在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中進士,官至內閣中書。一九一○年目睹清廷腐敗,慨然辭官。辛亥革命期間,主持泉州保安會。先後出任豐州南安中學、泉州昭昧國學等多所學校的校長、教員。抗日戰爭期間,曾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南安人在菲律賓人民的反殖民鬥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菲律賓爭取自由鬥爭的真正英雄”

他叫劉亨賻(侯夏鮑),西名叫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祖籍碼頭劉林村。一八九○年十八歲時,隨伯父往馬尼拉謀生。一八九六年菲律賓爆發反西班牙統治的獨立戰爭。劉亨賻參軍後,先後任步兵中尉、上尉、少校、中校、準將,直至擔任革命軍南線司令官。他還親手創辦革命軍第一座兵工廠,向華僑募集二十二萬比索軍費,為菲律賓民族獨立立下汗馬功勞。菲律賓史學家賽德稱他為“菲律賓爭取自由鬥爭的真正英雄”。

孫中山先生曾經親筆贈我南安一同盟會會員“衛生之一道”,表彰他對革命的貢獻

他叫盛九昌,碼頭人。十四歲往新加坡從德國醫生習業。一九○六年參加同盟會,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前夕,回國秘密聯繫革命黨人,致力於光復泉州的鬥爭。由於他對革命的貢獻,因而榮獲孫中山先生的親筆題詞。

本世紀初,新加坡的英殖民政府以一南安籍僑胞的名字命名其開發地的街巷

這人叫梁後宙(胄),翔雲人。十三歲隨父到新加坡,當苦力,做工頭,直至膠園總巡。一九一二年愛爾蘭人啟信局紳買得林厝港八百英畝山地,聘梁後宙經營墾殖。梁後宙篳路藍縷,歷經五年,將一片遐荒墾成膠園。後來又先後兼營波斯人馬南芝、英國人依利爾等人在該地的一千多英畝土地。經梁後宙悉心經營,原來一片荒漠的大地成了繁榮的林厝港。英殖民政府為表彰其功績,將林厝港一條大路命名為“梁宙路”,另一條支路命名為“梁宙巷”。抗日戰爭時期,後宙積極支持抗日。一九五三年,受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贈O、B、K勳章(英國榮譽軍官獎章)。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一條王彬街,是以我南安籍的一個旅菲僑胞名字命名的

王彬(一八四七~一九一三年),菲名羅曼.王彬,祖籍官橋深坑,祖父輩旅居菲律賓。王彬幼年在菲律賓就讀,後經商,一八八三年就任岷絡倫區長官。一八九六年獨立戰爭和一八九九年反美鬥爭中,他都以大量資財支持革命黨人,並任菲律賓軍人及戰時難貧救濟協會會長,協助建立菲律賓商會,出任菲律賓工會司庫等。為表彰他對菲律賓革命工業和社會公益的貢獻,一九一五年馬尼拉議會通過決定,將該城華人區的一條街命名為王彬街,並鑄銅像立碑紀念。

新加坡有一位著名的華僑建築家是南安人

這位華僑建築家叫林路,省新後埔人。他在清光緒年間到新加坡,從事建築業,兼制磚瓦。他最突出的業績是承建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該堂高二百多英尺,是當時新加坡最宏偉的建築。林路採用中國傳統的搭架式施工法,按期按質完成了全部工程,轟動了整個新加坡。光緒末年,林路在故里後埔建造一座有九十九間房間的傳統民宅大厝。建材採用鋼筋、水泥、紅磚、釉瓦,既堅固又美觀,開南邑現代建築風氣之先。故民謠雲:“有林路富,無林路厝。”

南安有位旅居新加坡的華僑,對家鄉及僑居國的文教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

這位華僑叫李光前,原名李玉昆,一八九三年十月生於梅山芙蓉村。十歲隨父南渡新加坡,年青時多方求學,最後修業於美國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就業後為僑領陳嘉庚所賞識,在陳氏樹膠公司任經理。一九二七年開始獨立經營,創辦南益公司。一九五○年,新加坡南益公司成為世界最大橡膠企業,先生被譽為“橡膠大王”。此外,他還向鳳梨、銀行等其他行業擴展,業務範圍從新、馬發展到東南亞各國,建立龐大的企業王國,成立華人的第一家跨國公司。李先生是新馬社會的領袖人物之一,歷任新馬中華總商會聯合會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南洋學會會長、新加坡福利協會主席、華僑銀行董事主席等職。

李先生畢生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極力贊助創辦學校、振興教育。先後捐鉅資支持新加坡華僑中學、廈門大學、南洋師範大學、南洋大學、拉曼學院、光華學校、馬來亞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圖書館。一九五二年設立“李氏基金”,作為資助教育慈善事業的永久性基金。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年吉蘭丹州、柔佛州蘇丹先後策封他為拿督和一級拿督;一九六四年被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封為丹斯裏;一九五八年,被馬來西亞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一九六二年,榮任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被新馬社會推崇為“華人中的第一人”。

李先生以興學報國之志,從一九三八年起,先後在家鄉興建國專小學、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國專幼稚園、國專禮堂等,後擴建成規模宏大的“光前學村”,為家鄉文教衛生、公益事業作出卓著貢獻。

三十年代,南安有一個和尚南渡菲律賓,因其業績被尊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初祖”

這和尚名叫禪性願,俗名洪水雲,石井古山人。十二歲時(一九○○年)出家,求法參禪,精通佛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先後在廈門南普陀、泉州承天寺組織佛學研究社、東方倫理學研究社和月臺佛學研究社,和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共同講經論道。一九三七年應菲律賓佛學會之請,赴菲主持信願寺,擴建寺院,又創建華藏寺,並先後創辦菲律賓普賢學校、能仁學校和華藏參禪班,翻印大乘經典和弘一法師手書佛經,簡牘數十萬冊,弘揚佛法。故被尊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初祖”。

福建民軍頭目、南安人陳國輝

陳國輝,九都西頭村人,小名陳五,十八歲時(一九一二年)投歸革命党人吳端玉。第二年吳端玉起兵反袁兵敗,蒙難。陳國輝收集殘兵二十餘人退歸八都山,自樹一幟。一九一七年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北伐,陳國輝接受收編,先後任副營長、副團長、第三路司令。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陳國輝奉命赴閩南堵截,升“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興泉永警備司令”,成為獨霸莆田仙遊和泉屬八縣的土霸王。

陳國輝治泉期間,也在轄區內進行一些地方建設。如創辦學校,興建體育場、圖書館、公園,修建公路、橋樑、碼頭,修建翻建一批新型街道等。一九三二年,陳國輝被十九路軍誘殺。

蓬華山後(今山城)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

是郭子仲,蓬華山城人。一九二六年他在集美商校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八年三月,根據廈門黨組織的指示回到故鄉,在蓬華山城小學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組織“啟智社”、“互濟會”,吸收貧苦農民參加,宣傳革命道理,從中發展一批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山后成立黨小組,建立南安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並先後組織農會,開展抗租、抗稅、抗丁、抗糧鬥爭,發展武裝力量,成立工農紅軍遊擊隊,鎮壓了當地和附近土豪劣紳十多人。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帶領遊擊隊員在蓬島街設伏,當場擊斃華美十三鄉民團團長,大滅敵人威風,大長人民志氣。同年三月十三日,郭子仲不幸被捕,英勇犧牲,年僅二十五歲。

新加坡籍南安人,被新加坡政府宣佈為“國寶”

他是潘受(一九一一~一九九九年),字國渠,原籍南安爐內(現樂峰鎮)。一九三○年遠渡南洋,後定居新加坡,曾先後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執行委員、秘書長。學界稱他一生“無學位出身,無官位榮身,樂布衣終身”。他詩書雙絕,是飲譽海內外的著名詩人和書法家,有《海外廬詩》及大量墨寶傳世。一九九四年獲新加坡政府最高勳績獎章。一九九五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宣佈潘受為國寶。

在歷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有一位南安人

葉飛,原名葉啟亨,金淘占石村人。一九一三年出生於菲律賓,一九一九年歸國。一九二八年參加共青團,一九三二年入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閩東北從事革命活動。紅軍長征北上以後,他在閩東堅持遊擊鬥爭。一九三五年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長兼政委、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任江南抗日義勇軍副指揮。第二次國共合作後,江南紅軍整編為新四軍,葉飛任第六團團長,率部北上。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兼政委,在蘇中堅持敵後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兼政委、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參加過蜚聲中外的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淮海、豫東等大戰役,轉戰大江南北,屢建奇功。一九四九年七月率解放軍第十兵團十萬大軍進軍福建。建國後曾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福州軍區司令員、第一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是中共第八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後調中央任交通部部長。一九七九年二月,先後任海軍第一政委、海軍司令員。在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副委員長。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逝世。著有《征戰紀事》、《葉飛回憶錄》等。

三十年代初期開創官橋嶺兜革命根據地

張棟樑,官橋嶺兜人。他在廈門大學求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年夏,根據廈門市委指示,他回嶺兜開展地下革命鬥爭。回嶺兜後,著手創辦梅嶺小學,隨即以教員身份進行活動,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先後組織兒童團、青年促進會,以演文明戲、舉辦球賽等活動,進行宣傳組織工作。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後,梅嶺支部黨員分赴晉南邊界各地發展組織,成立了晉南縣委,組織晉南“學生抗日聯合會”、“抗日大同盟”、工農赤衛隊、查緝日貨行動隊等,開展抗日救民運動。一九三四年赴菲律賓與愛國華僑蔡振聲、陳曲水等發起組織“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籌委會”。一九三六年該會正式成立,成為菲律賓華僑中最早的抗日救亡組織。隨後,以菲律賓《華僑商報》記者身份回國,隨軍採訪戰地新聞。一九三七年,張棟樑從武漢乘船往蘄春時遭敵機轟炸而犧牲,年僅二十八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金淘占石有一個歸國華僑積極參加革命為革命而犧牲

他叫葉啟存,金淘占石村人。一九一二年出生於菲律賓,八歲時隨父回國,十四歲時到廈門讀書。一九二七年加入共青團,任團省委宣傳部幹事。一九二九年返回菲律賓,參加當地共產黨活動。一九三一年胞弟葉飛被捕,葉啟存再次回國參加營救。葉啟存一九三五年任中共詩山區委委員、團區委書記,主編地下宣傳刊物《紅旗》。不久,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遇害。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市金淘有一位有名的女戰士為革命而犧牲

她叫葉老洗,金淘占石村人,出身地主家庭。一九三三年,老馮等地下黨員到占石一帶辦夜校,組織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發動農民抗租、抗稅、打土豪劣紳。葉老洗積極參加婦女會活動,與姐妹們一道為遊擊隊做軍鞋,縫補衣服,還把自己的嫁妝金耳環、金戒指等一兩多黃金交遊擊隊作軍費。她投身革命後,在金淘和詩山苦湖、高田、山門一帶宣傳革命,發動婦女為遊擊隊做軍鞋、洗衣服、護傷患、站崗放哨。一九三四年五月參加共青團,任金淘區委婦女部長,一九三五年五月不幸被捕,在獄中受盡嚴刑酷打,威逼利誘,她始終不為所動,同年七月遇害,犧牲時年僅二十一歲。

“九.一八”事變以後,詩山有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鬥爭十年之久,轉戰于安南永德和晉南邊區,最後犧牲於閩贛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

他叫李剛,原名李敬文,一九三○年(十七歲)就讀於泉州昭昧學校,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為李剛。次年夏回鄉開展革命活動。一九三五年任中共金淘區委委員兼團區委書記。一九三六年在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圍剿”下,金淘詩山一帶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李剛奉命轉移到晉南交界地區繼續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擔任閩中工委委員、泉州中心縣委書記,領導泉屬各縣抗日遊擊鬥爭,成立晉南抗日聯鄉自衛隊,舉辦梅嶺幹部訓練班。1940年四月,勝利組織了泉州市民搶糧鬥爭。同年冬,奉命到設在崇安的省委幹校學習。翌年一月,省委幹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突襲。突圍後,因缺糧缺醫,加上體質較差,李剛不幸去世,年僅二十七歲。

抗日戰爭期間,金淘有一位聞名安南永邊區的“紅色小鬼”

他叫葉忠,原名葉茉莉,金淘占石村人。一九二九年,十歲的葉忠參加兒童團,當了首任兒童團長。他多次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是當時聞名的“紅色小鬼”。一九三四年五月,國民黨南安警備大隊血洗深垵一帶,葉忠隨中共金淘區委機關轉移到眉山高田一帶活動。一九三六年隨李剛轉移到晉南交界地區。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擔任中共官橋支部書記、中共官橋區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組織委員。一九四○年九月十一日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嚴守秘密,承擔了一切責任。一九四二年二月被殺害于泉州南校場,犧牲時年僅二十一歲。

抗日戰爭期間,南安有一位旅居新加坡的僑胞成了陳嘉庚組織的“南僑籌賑總會”得力助手,並隨陳嘉庚在延安受到毛澤東、朱德等親切接見

他叫侯西反,碼頭劉林人。二十六歲(一九○九年)時到新加坡,從事樹膠經營。曾任新加坡南安公會會長、福建會館執委會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陳嘉庚組織的“南僑籌賑總會”常委,組織新加坡抗敵救國鋤奸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被新加坡英當局驅逐出境。一九四○年春,侯西反陪陳嘉庚率領的回國慰問團視察十餘省前線抗敵將士。一九四一年五月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朱德等親切接見。

抗日戰爭前夕,國民黨政府贈給我南安一位歸國僑胞一方“輸財衛國”匾額

受贈的人叫李丕樹,柳城街道榕橋人。一八八八年二十三歲時到印尼棉蘭謀生,由經營麵粉起家,後辦錢莊、開銀行。一九三一年又與李光前合股創立南益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橡膠業。一九三三年回國,定居於廈門。一九三六年國民黨宣傳航空救國,發動“獻機運動”。李丕樹積極回應,獨資捐獻飛機一架,折黃金六百兩左右。因此國民黨政府頒贈他“輸財衛國”匾額一方。

官橋有個行政村名叫成竹村,是為紀念解放戰爭時期一位烈士而命名的

這烈士叫做鄭成竹,官橋岩前村人。一九三六年(十七歲)入安海養正中學讀書,後參加抗敵後援會、青年戰地服務團的活動。一九四○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四五年入德化師範(後遷詩山,改名南安師範)讀書,任學生會主席。一九四七年,因領導了聞名的“五.二七”學潮而被校方無理開除,並被警察局通緝。成竹因此轉移至晉江燒灰、南安羅東和官橋一帶開展活動。一九四八年八月中共官橋區委會成立,成竹任中共官橋區委宣委。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區委成員在仙枝村一同志家中開會,突遭敵人包圍。鄭成竹為掩護戰友突圍,孤身吸引敵人。在激烈槍戰中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六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將軍中有一位是南安詩山人

他是吳青田,詩山人,現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軍區政委,少將軍銜。

國防科技大學有一位既是博導又是少將的南安人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莊釗文,溪美人。他還是精確制導自動目標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美國光電工程學會常務會員、中國模糊系統與模糊教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主要從事雷達、精確制導等電子系統中的即時信號處理與自動目標識別的教學和科研。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八百六十三高技術項目、國際“八五”科研專案等十多項科研任務。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出版專著、教材(含合著)五部。二○○二年七月,他被授予少將軍銜。

五、六十年代我市石井曾有位聞名遐邇的女民兵英雄

她叫洪秀樅。大陸解放後,龜縮臺灣、金門的國民黨當局不斷派遣武裝敵特內潛或騷擾沿海一帶。十八歲的副鄉長洪秀樅戰鬥在海防鬥爭的最前線,帶領民兵戰備、生產、支前。特別是在“八.二三”炮戰中,她帶領民兵冒著紛飛的炮彈修築工事,搶運彈藥糧食,救護傷患,卓有成效地協助解放軍的“懲蔣”行動。由於貢獻突出,她先後被評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全國優秀民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先後六次晉京接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七十年代初在聯合國討論恢復我國在聯大的合法地位時,我國代表團中有一名南安人

他叫莊焰,官橋人。抗日戰爭期間投身革命,後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後,在外交部西歐美州司工作。曾奉命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為爭取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地位進行了不懈努力。其後曾任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當代有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其祖籍就在南安

這位美籍華人科學家叫李遠哲,祖籍是柳城街道榕橋祥塘。他出生於臺灣,一九六一年二十五歲時在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一九六二年赴美深造,一九六五年獲美加利福尼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因其在氣態化學力學、交叉分子束、鐳射(鐳射)化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一九八六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一九八八年十月回鄉尋根謁祖。

有一個南安人在美國被奉為“科技先驅人物”

他叫王哲錚,一九三○年三月生,豐州人。一九五三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一九六七年在英國設菲爾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於美國FMC公司中心實驗室任高級顧問工程師兼加州機械工程學會秘書長,力學數學會院士,被美國選為“科技先驅人物”載入《世界科技界領先名人錄》,被中國載入《海外華夏科技精英》一書。主要著作有《齒輪動力學應用計算》、《電腦應用工業領域》等。

我省有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南安人

他叫呂聯煌,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生,水頭人。一九五七年畢業于福建醫學院醫療系。曾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長,福建醫學院教授,血液學博士點(博士研究生)導師,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院報副總編,國家級專家。有二十項科技成果獲國際、國家、部(省)及省廳科技成果獎,二項發明獲金獎。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到新西蘭工作的第一個中國科學家是南安人,被新西蘭皇家科學院聘為“國外院士”

他叫李來榮(一九○八~一九九二年),石井人。一九二九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一九三八年留學美國。一九四一年獲博士學位。一九四二年返國途中被太平洋戰爭所阻,滯留新西蘭,成為第一個到該國工作的中國科學家。抗戰勝利後回國。解放後曾任福建農學院院長、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農業科學院學部委員、福建省科協副主席、政協副主席、廈門市科協主席、福建農學院名譽院長、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省人大常委和省政協委員。曾兩次率領中國專家代表團出國考察。被聘為新西蘭科學院名譽會員和新西蘭皇家學會名譽會員。一九七九年榮獲新西蘭皇家科學院“國外院士”榮譽稱號。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對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生產、果樹栽培技術作出了很大貢獻。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病逝於廈門。

有一位國內著名的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學家是南安人

他叫李複雪,又名李善從,一九二八年十一月生,九都人。一九五二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海洋系海洋生物專業,廈門大學教授。是國內著名的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學家和貝類學家,曾參加“中美聯合調查長江沉積作用”等科研專案,榮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的一位原副總編是南安人

他叫蘇雙碧,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生,洪瀨人。編審。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北大歷史系,歷任北京市歷史學會秘書、北大教師、《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求是》雜誌常務副總編輯及《文獻》、《文史》、《掌故叢書》、《炎黃春秋》等雜誌編委。多次出國考察講演。主要著作有《吳晗傳》、《洪秀全傳》、《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朝文集》等十四種。著論文 一百多篇,論著共三百七十多萬字。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是我南安人

他是陳鵬生,一九三二年出生,九都人。一九五四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原任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現為華東政法學院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港澳臺法律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政協委員兼法制委副主任、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司法部《中國司法鑒定》雜誌社主編、中華和平統一大同盟副主席。曾赴美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講學。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隋唐法制史》的研究工作。著作及主編《上海法制發展戰略研究》等十多部,國內外發表論文六十多篇。榮獲全國僑聯和上海市“愛國奉獻獎”。

有一位地震研究專家是南安人

他叫陳章立,南安豐州人。曾任國家地震局局長、黨組書記。一九六○年九月~一九六六年八月就讀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一九六六年九月至一九七○年八月在北京大學任教,一九七○年九月調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歷任中國地震局新疆地震預報實驗技術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研究室主任。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二十多篇論文。一九八四年調中國地震局工作,歷任處長、副司長、司長、副局長、局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中有一位南安人

他叫吳從願,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生,美林人,一九六五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歷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研究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編委和中華內分泌學會委員等職。主要從事內分泌學和生物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承擔過聯合國開發署和國家攻關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衛生部重點課題研究,先後赴日、美、英、法等十一個國家進行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主要著作《同位素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獲國家最佳著作獎。

有一位南安人生前是國家級的家鴨研究專家

他叫張松蹤(一九一一~一九九○年)。一九三九年廈門大學動物系畢業。曾任廈大教育工會副主席、生物系副主任、教授及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禽研究會理事。自五十年代中期起致力於家鴨生機學研究,主要著作有:《金定鴨》、《金定養鴨經驗》等。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勵並收入第 十八屆世界家禽會議論文集。

有一位南安人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叫陳清潮,一九三三年生,溪美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物研究室研究員。從事海洋生物研究,完成包括國家“七.五”規劃重點專案等的多項科研專案。研究成果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主要論文有《南海中部浮游生物的研究》等五篇,其中英文版三篇中的《三十五年來中國海洋撓足動物研究》一文收入《國際第二屆海洋撓足類會議論文集》。

有一位南安人在海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

他叫鄭文振,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生,水頭人。一九五一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理學院海洋系。任國家海洋資料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報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中共十二大代表,國際海潮小組中國成員。他長期從事海道海潮的研究工作。一九五六年率先分析推算出我國的潮汐表,受到毛主席接見。一九七四年提出“渤海北部海潮異常須防大地震”的預測預報成功,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九八三年參加太平洋特定海域調查,“海上導彈場選擇”獲國家海洋局科技成果一等獎。一九八四年任赴英潮汐考察團團長。

有一位南安人曾獲波蘭科學院博士學位

他叫林仲茂,一九三二年八月生,水頭人。一九五六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畢業,一九六三年在波蘭科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中國聲學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大功率超聲學研究,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等。

有一位南安人曾任國民黨陸軍軍樂團團長及指揮

他叫洪潘,一九○五年五月生,英都人。一九三五年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藝術學院深造,一九四一年畢業後,長期從事音樂教育,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團特級講師、陸軍軍樂學校少將教育長、陸軍軍樂團團長及指揮。解放後曾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政協江蘇省委第五、六屆常委等。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所有一位南安籍的研究員

他叫黃宗國,一九三六年六月生,美林人。一九五八年廈大生物系畢業。現為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海洋生態和污染問題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被授予“國家海洋局勞動模範”、“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光榮稱號,列入福建科技名人志。

新中國第一位國家籃球隊隊長是南安人

他叫黃柏齡,一九二四年十月生,豐州人。一九五一年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華東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球類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中國培養籃球研究生學會副理事長。是新中國第一任國家籃球隊隊長,多次出國訪問比賽,一九五一年就被授予“籃球國手”光榮稱號。他的名字和事蹟列入了《中國籃球名人錄》、《體育精英》、《中國籃球運動史》等書。著有《九日山志》、《神州行吟草》等。

有一位在世界拖拉機研製方面為國家爭得榮譽的南安人

他叫吳錫璋,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生,溪美人。一九六二年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在機械工業部河南洛陽拖拉機研究所任專業組長,高級工程師,中國農機學會會員。獲得科研成果十項:其中一項獲一九八四年澳大利亞國際耕田日拉力賽第一名,首次為國家在世界拖拉機比賽中獲金牌。

有一位南安人,在藥物研究方面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他叫陳昭文,一九三七年七月生,碼頭人。一九五九年畢業于華東藥學院。南京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中草藥、藥理、天然藥物化學、化工、高效液相色譜的科研及科學技術開發,如避孕藥物研究、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研究等,其成果曾獲一九七八年江蘇省年度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一九八五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有一位南安人在水稻品種抗病基因研究方面曾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叫淩忠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出生,官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曾在日本國立農業技術研究所進修兩年。從事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研究和水稻品種抗病基因分析,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廣東省有一位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是南安人

他叫黃繼茂,一九二七年八月生,水頭人。一九五三年畢業于福建農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土壤學會會員,省土壤學會理事,土壤研究室主任,省政協委員。從事作物營養及施肥技術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農牧漁業部技改一等獎,省科技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技改一等獎。其中,“水稻氮素調控技術”在全國十二個省份示範推廣,“水稻定氮電腦推薦施肥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被國家科委、人事部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出席第十三屆國際土壤學會,其業績和名字載入《中國當代發明辭典》。

有一位南安人曾獲得軍事五項比賽世界冠軍

吳建築,水頭人。現為總參軍訓部軍體大隊訓練處副處長,我軍女子軍事五項隊主教練,上校軍銜。曾獲軍事五項比賽世界冠軍。從軍二十多年來,先後榮立一等功六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三次,還三次獲得國家体委二級榮譽獎章。

有一位南安人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他是劉再複,碼頭人。一九六三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工作,曾任《新建設》雜誌文學編輯。一九七七年轉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被收入《國際名人手冊》、《國際知識份子名人錄》。著有《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漫步高原》等二十幾部論著、詩作和散文集。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呂飛傑,水頭人,一九四三年出生。一九六四年畢業於華南熱帶作物學院,一九八六年任教授。一九九四年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後兼任國際橡膠研究與發展委員會理事、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一九九七年九月當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在熱帶作物農產品尤其是天然橡膠的加工工藝、分子結構與性能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四項被認為具有世界先進水準。一九八六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為農產品加工專業博士生導師。

中科院院士中有一位是南安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龍士,梅山人。現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教學與研究,在國內外發表過二十多篇論文,取得多項科研成果。主要著作:《流變學基礎》、《功能陶瓷》,合編《矽酸鹽辭典》,譯作《陶瓷學導論》、《壓電陶瓷》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