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刹 南安洪梅靈應寺內聽傳奇

作者:  來源:泉州晚報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25日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刹 南安洪梅靈應寺內聽傳奇

2015年04月25日

該寺始建於後唐年間,殿宇雄偉,氣韻生動;歷代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弘一大師曾在此住錫半載,為塔題寫碑文;武狀元黃培松亦與該寺結下不解之緣;寺內還長有演繹生命奇跡的“倒拋竹”。

靈應寺內聽傳奇

祖師殿仍保留唐代建築規制

核心提示

南安洪梅鎮內東北方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海拔 660米,峰巒疊翠,林壑優美,因酷似一頂大帽子而被鄉民喚作“戴帽山”、“大帽山”,雅號“玳瑁山”。玳瑁山中,有一千年古寺擇幽而立,殿宇雄偉,亭榭櫛比,兼有飛泉於畔,其內還有不少文物古跡和不朽傳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閩南古刹“靈應寺”。

武狀元黃培松所捐書有 4個不同字體“靈”的牌匾。

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刹

相傳後唐年間,南安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間,童真棄俗,後來坐化於玳瑁山間枷吊藤上。鄉人感其靈驗,修建靈應寺,將他真身塑造成佛祀奉。據潘英南編著的《靈應寺》一書介紹,靈應寺自後唐 924年建寺以來,已曆千餘年,其間經歷無數次小修葺和大擴建。有史可考的大致有: 924年,鄉紳柯長者(名字不詳)為李公祖師修岩建寺,命名為“紫帽岩”(亦有稱“玳瑁岩”),並祀奉祖師真身;明末清初遭遇兵燹,高僧如幻法師募化重建,並改“岩”為“寺”,即為“紫帽寺”。傳說此時寺院規模宏大,有“六落”;清道光年間,南安知縣梁韶清在此祈雨如願,遂贈匾“靈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鄉紳黃位中、黃贊奎出面集資重建寺廳大殿等;民國時期,武狀元黃培松1919年偕鄉人擴建靈應寺寺院;上世紀20年代,住持定眉師四處募化,再度擴建寺院,現有寺觀建築大多是當時留下的;近十幾年來,寺內又逐步建成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閣等。

天王殿前有大型的放生池

來到靈應寺前,可見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拾階而上,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雕龍展凰,飛簷翹首,極為氣派。其左右則為鐘鼓樓,前有放生池,水清如鏡,遊魚歷歷,倒真有幾分“共上高樓意若何,樓中玉漏瞰清波”之意。往深處走,石階緩緩送出始建於後唐的“祖師殿”。大殿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開間,古意盎然。信步其中,只見殿內兩側牆上不僅有篆文、“團字”、隸書等,還有梵文。據說,歷代有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殿門之上有匾“真身法界”,正中門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刹,個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則出自清代泉籍進士、刑部主事黃爾漚之手,其字潤而方俊,舒展自然,賞心悅目。祖師殿內原供有李文愈祖師的肉身佛像,可惜在動盪年代遭到破壞。

巨大的觀音石像屹立在玳瑁山間

祖師殿后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寺後還聳立著一株參天入雲的千年古杜杉,此樹亦為當地人稱為“神樹”。據靈應風景旅遊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日進介紹,這株樹就是當年祖師李文愈親手栽種的。有意思的是,在祖師殿后,我們還發現另外一棵杜杉,它的枝葉只長在樹幹的一側,另一邊則光滑無物,煞是奇特,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綠巨人”在向遠處招手。

靈應祖師的真身塔

弘一大師 為塔題寫碑文

靈應寺天王殿的右手側,設有靈應祖師“真身塔”以及“弘一大師紀念堂”。弘一大師曾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 4月間到靈應寺住錫,他此行目的正與這靈應祖師“真身塔”有關。據靈應風景旅遊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年靈應寺的住持是定眉法師,他在擴建靈應寺時,打算請一位高僧來為靈應祖師的真身塔撰寫碑文,而在泉州,最適合的人選莫過於德高望重的弘一大師了。於是,在定眉法師多次懇切的邀請下,弘一大師終於答允住進靈應寺,並親筆撰寫《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一文。在此期間,他還撰有《普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受八關齋戒》等律學著作。

如今,在“真身塔”上,弘一大師的文章可清楚看到被鐫刻於塔身。在“弘一大師紀念堂”中,還收藏了弘一大師的多副佳聯墨寶,其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被勒於館中石柱上供人瞻仰。和善之語,妙善之理。透過這些詩句,弘一大師又將人帶入一個清涼的世界中。

祖師坐化處尚有枷吊藤

黃培松 棄文習武成狀元

靈應寺不僅存有弘一大師的遺跡,也與諸多泉州名人有解不開的淵源。寺廳內橫樑之上掛有一匾“潤物洪深”,從落款上可以得知,正是清代泉州武狀元黃培松所立。另有一匾寫著“靈”字四種不同字體,其落款為“信士黃位中偕男黃培松叩謝”。據黃日進先生所述,相傳,黃培松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次不中。就在父親黃位中的帶領下,來到靈應寺求籤。結果簽文稱“棄文習武,必成大器”,黃培松於是前往大羅溪拜黃紀堂為師,發奮習武。沒想到幾年後參加武闈,居然被欽點武狀元及第。在黃培松榮歸故里後,黃位中親自帶著他來到靈應寺送上匾額,以示感激。

倒拋奇竹

“倒拋竹”演繹生命傳奇

靈應寺內還有一奇物——“倒拋竹”。據說,此物是李祖師親手種植的。當年李祖師坐化前,把那根放牛的竹鞭倒插在地上,竹鞭不久便長成一叢竹子。生命力頑強的竹子先莖後葉,破土騰空而起,且四季常青。現在看這竹子,腰彎如垂穗,似款款有度地在向過客行鞠躬禮。當地人都稱之為“倒拋竹”。明朝南安人、南雄府通判黃鼎象為此曾賦詩《靈應岩祖師竹》:“靈性原來物物有,況複耽經解脫久。生老病死苦根纏,枯竹生華根誰受。夾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道人牧牛歸純白,鞭笞不用盡回首。生意長存萬劫秋,優缽蘿花對悠悠。至今人指祖師竹,牧卻自家心上牛。”清光緒年間進士林騷亦有感而發:“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鐘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古人的超然寫意,有滌去心塵之美,更為這倒拋奇竹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所謂奇跡,可以大到如金字塔般雄偉高聳,也可以小到如一根翠竹倒栽。靈應寺在我眼裏,也就不光是一座寺廟,更是一處孕育奇跡的地方。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