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八大姓氏淵源及其分佈和歷代名人

作者:  來源:泉州文史資料庫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18日

南安八大姓氏淵源及其分佈和歷代名人

上古時代,“姓”和“氏”意義不同。“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主要起著“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避免近親繁殖,保證氏族人種的健康興旺。由母系產生的姓有“姬、姚、姒、媯、婤、媿、姞、婁、薑、贏”等。“姓”是由女和生二字組成,標誌著母系特徵。“氏”的出現較晚,起源於父系社會,如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炎帝神農氏是薑姓部落的領袖,黃帝軒轅氏是姬姓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結成同盟,世代通婚,所以中華民族後裔都自稱是“炎黃子孫”。

夏、商、周三代以前,婦女稱姓,男子稱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才合而為一,統稱姓氏,至漢代姓氏基本穩定下來。

隨著人口繁衍生息,遷徙分支,姓氏越來越多,有以國為姓,以官為姓,以地為姓,以物為姓,有賜姓,避忌改姓,避禍改姓。姓氏是人類社會進化發展歷史的產物,它在民族文化、民俗傳統、文物考古、社會交往諸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南安市現有 148萬人口。據1993年出版的新編《南安縣誌》卷三《人口》記載:“1990年南安縣主要姓氏有:黃、陳、林、王、李、洪、吳、蘇……”等 100姓。現按前 8位主要姓氏分別記述其姓氏淵源,分佈和歷代名人的歷史,提供一些宗族文化資料。

(1)黃氏:

黃氏出自嬴姓,遠古嬴姓部落首領伯益,被分封于黃(潢川),建立黃國,後代就以黃為姓,尊伯益為始祖。戰國時期,貴族黃歇任楚相,于吳地(江蘇)被封為春申君。後來黃歇遇難,其子孫遷到江夏郡(武漢),此後,黃姓繁衍昌盛,故取“江夏”為堂號。

黃道隆原為會稽縣令,東漢末年因避亂,自光州固始入閩隱居,是為黃氏入閩始祖。初住仙遊,再遷惠安,後徙居泉州。道隆曾孫黃元方,任晉安郡太守,定居福州烏石山。傳至黃沖,生二子:長子黃岸,生守寬;次子黃崖,生守恭、守信,遷居泉州城隍廟口。及至巨富,移居開元寺後。守恭生五子,唐武后初,五子分居閩南五縣:長子黃經,分居南安羅溪;次子黃紀,分居惠安錦田;三子黃綱,分居安溪參嶺;四子黃綸,分居同安金柄;五子黃緯,分居詔安。守恭遣子分派時,曾作一詩:“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佑,俾我兒孫總熾昌。”作為後代尋根認祖的見證詩。守恭一生樂善好施,唐貞觀年間,適有一位雲遊和尚,看中泉城靈氣,向守恭乞地建寺。守恭初有為難,推託說:我家園中桑樹若能開蓮花,則可許建。隔數日,桑樹果真開出蓮花,因桑蓮獻瑞,守恭喜應奇跡,遂獻出此寶地。和尚劃地建寺,又逢紫雲蓋地,有祥瑞吉時之慶。故寺名稱“桑蓮法界”,黃氏祖祠就取“紫雲”為堂號。

另一支,燕山黃氏始祖答喇氏諱真(蒙古族),號忠勇,燕山人,贅于黃(妣許氏宜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入閩,任南安縣尉,累官福州憲兵使,晉階司令。卒于任上,卜葬豐州獅子山麓。子孫于明初複姓黃,取堂號“燕山”,以志其源,奉忠勇公為閩南燕山黃氏始祖。

黃氏列全國第八大姓,泉州第三大姓,南安第一大姓。

南安黃氏分佈情況:羅東鎮:羅溪、埔心、振興、羅東、潭溪、高塘;美林鎮:美林、西美、洋美、壇林、邱洋、梅亭、溪口、珠淵;豐州鎮:旭山、社壇、狀元地、四黃;溪美鎮:中山街、帽山、象山、下都;洪梅鎮:六都、仁宅;碼頭鎮:宮占、仙都;康美鎮:青山;金淘鎮:下圩街;東田鎮:藍溪、山尾;英都鎮:紫山;水頭鎮:文鬥、下店;官橋鎮:曾莊、黃山;石井鎮:院前、楊山;梅山鎮:燈埔、燈光;九都鎮:金圭、新峰、彭林、秋陽;詩山鎮:山一;向陽鄉:馬跡。

歷代名人;西漢丞相黃霸,東漢太尉黃瓊,三國名將黃忠、黃蓋,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五代畫家黃筌,宋文學家黃庭堅,元畫家黃公望,清史學家黃宗羲。南安名人:黃養蒙,豐州人,明嘉靖進士,任戶部侍郎,有德政。退隱後,協助南安知縣築豐州城,抵禦倭亂,又從萬石坡築渠引水進護城河,利及萬民。黃華秀,石井東安人,萬曆進士,任韶州司理,為官精明決斷,深得民心,升浙江道監察禦史。黃緯,六都人,康熙間任副將,雅克薩保衛戰有功,升江西遂安總兵左都督。黃培松,六都人,清末武狀元。黃奕住,金淘人,近代愛國華僑實業家,在天津、上海、福州、廈門投資開辦金融、電訊企業,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捐資創辦兩所小學,免收學費,又辦兩所中學兼設師範班,資助四所大學辦學經費,貢獻尤巨。黃奕歡,羅東人,華僑領袖。在新加坡出任亞洲保險公司董事經理,南僑籌賑會副主任,受到新加坡政府極高評價。

(2)陳氏:

陳氏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后代。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前代聖王后人,找到了媯滿,把女兒嫁給他,封為陳侯(河南淮陽),其子孫以國為姓,改媯姓為陳氏。傳至陳軫,任楚國丞相,封為潁川侯,遷居潁川。陳軫十世孫陳實,漢恒帝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後人尊奉陳實為潁川始祖,取“潁川”為堂號。

陳氏入閩有四大支派:

其一,西晉中原永嘉之亂,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等 8姓衣冠望族入閩,陳潤寓居閩中。

其二,唐高宗總章年間,陳實裔孫陳政父子奉命入閩平叛,率河南固始58姓官軍入閩。平叛後,陳政子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後代遍佈漳泉各地,稱為“將軍派”。

其三,陳實裔孫陳邕,京兆府萬年縣人,中宗時登進士,官太子太傅,因遭宰相李林甫排擠,被謫入閩,移居漳州,自建府第。竟遭李林甫黨羽誣告:“陳欲謀反”,朝廷派官查辦。陳有一女頗為敏慧,急中建議把府第改為寺院,她自願削髮為尼,子孫分居各地,才免遭禍害。寺院後殿立陳氏宗祠,這南山報劬寺簡稱南院,故閩南陳氏都把南院作為陳氏發祥地,後裔稱為“南院派”。陳邕裔孫陳洪進,宋初任清源軍節度使,開發圍墾陳埭,促進泉州經濟發展,建法石寺,修建延福寺,為泉南文化增輝。

其四,唐末,有陳氏等18姓,自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兄弟入閩,散居閩南各地。

此外,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陳氏分別入籍泉郡各地。

陳氏列全國第五大姓,泉州第一大姓,南安第二大姓。

陳氏分佈:溪美鎮中山街、五柱、下美佘,蓮塘、長富、霞東、杏蓮;東田鎮美洋、大埔、甘露坑;翔雲鎮沙溪、加邱;英都鎮阪頭;侖蒼鎮蔡西;美林鎮溪州;眉山鄉觀音、南湖;金淘鎮藝林、時潮;詩山鎮:山二、鵬峰;碼頭鎮:康安、新湯、仙美;梅山鎮:新藍、芸塘;洪梅鎮:洪梅、梅溪、三梅;九都鎮:新東、新民、新峰、敦兜、彭林;豐州鎮大霞美;官橋鎮東頭;水頭鎮埕邊;石井鎮蘇內;向陽鄉林坑;羅東鎮維新、潭溪;洪瀨鎮新林。

歷代名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丞相陳平,晉代史學家陳壽,南朝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唐詩人陳子昂,宋文學家陳亮,明散曲家陳鐸,愛國詩人陳子龍,清哲學家陳確。南安名人:陳瑞山,字應堂,洪梅人,嘉靖進士,任河南道、雲南道監察禦史,主撫安南寇亂,得以臣服輸貢,政績顯著。陳國仕,金淘藝林人,清末書籍文物收藏家,畢生致力輯錄《豐州集稿》,為彙集南安歷史文獻作出貢獻。陳世哲,霞東人,積極投入辛亥革命,走教育救國道路,創辦碼頭尚真學校。民國初任永春,安溪縣長,離任回鄉,組織十三鄉農民協會,為民請命抗捐減稅,後被北洋軍閥殺害。陳國輝,九都人,閩南民軍首領。以籌集軍餉為名,攤派大量錢財,成立詩淘碼鵬教育委員會,在南安創辦百多所小學,修築 6條主要公路,興建十多座水泥橋,新建九處水泥街道,為南安地方建設事業奠定基礎。

(3)林氏:

商紂王暴虐無道,不聽勸諫,庶兄微子走出國,叔父箕子被囚禁,叔父比干任少師,見商王朝國勢日危,連續三日進宮犯顏直諫,紂王怒而起殺意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遂令殺比干,把心挖出來。時夫人媯姓孕三月,與侍婢四人奔於牧野(河南衛輝)避難,于長林石室中生子名泉。周武王滅紂,表封比干後嗣。時泉方三歲,其母抱見武王,因于長林生其子,即賜姓林,命名堅,後被封為博陵公,食邑博陵。林堅是為林氏始祖,後人又尊奉比干為林氏太始祖。因林堅食邑於清河,博陵二郡,地處古黃河之西,為紀念林氏受封發祥地,故取“西河”為堂號。傳至46世林穎,生長子林懋,西晉時任侍御史,遷下邳太守,為下邳林氏始祖。次子林祿,東晉時任晉安郡守,為閩林始祖。傳至16世有林韜、林披、林昌兄弟三人,分為闕下、九牧、遊洋三大支派。韜孫林贊,唐貞元間任福唐縣尉,事母至孝,德宗帝下詔褒譽,敕立雙闕旌表門閭,世稱“闕下”派。林披生九子:葦、藻、著、薦、嘩、蘊、蒙、邁、既。九人先後登科,都任刺史,世稱“唐九牧”。至宋代,泉州霞州林氏又有兄弟九人:即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大、景瑞、景元、景貞、景亨,也都同登進士,俱為知州,世稱“宋九牧”。林氏二家于唐、宋間同為九牧,稱譽“九牧傳芳”,顯耀林家門庭。

林氏排名全國第16位,泉州第2位,南安第3位。

林氏分佈:溪美鎮彭美、宣化、三堡、象山、霜林;美林後埔;豐州鎮玉湖、素雅;康美鎮福鐵;梅山鎮璞山林阪;金淘鎮杏山、蓮峰;詩山鎮溪東、西上;碼頭鎮金中土皮芸;蓬華鎮黎陽;東田鎮東山、苦溪;英都鎮杏塘;侖蒼鎮豐富;官橋鎮內厝、山林、四溪;水頭鎮上林;石井鎮奎霞;九都鎮青林、新民、和安;向陽鄉卓厝;洪瀨街。

歷代名人:孔子七十二第子之一林牧,五代書法家林鼎,宋詩人林逋,畫家林椿、林希逸,明詩人林鴻,畫家林良,清兩廣總督林則徐。南安名人:林文質,石井奎霞人,旅菲華僑實業家,光緒間熱情捐資修建水頭五裏橋,救濟安溪南安水災災民,後又捐鉅資襄助廈門英華書院、同文書院、航海學校辦學經費,民國初受政府賜匾褒獎。林路,美林後埔人,旅居新加坡,著名建築家。清末在其家鄉後埔建築一群古式大厝,有居室數十間,工藝精美,是一處古民居建築群,世人稱“有林路富,無林路厝”,具有考古、觀賞價值。林路十一子林茂盛,積極投入星馬一帶抗日活動,組織武裝隊伍,籌資購置槍械,在樅林中與日寇展開遊擊戰鬥,1945年壯烈犧牲,新加坡各社團舉行隆重公祭,並建一座抗日烈士紀念碑。

(4)王氏:

王氏出自周靈王太子晉公。西元前 550年,穀、洛二水氾濫將及王宮,靈王急令堵塞。太子晉公直諫,效夏禹疏導排水之法,靈王不聽,怒而廢其為庶民,晉公鬱鬱不樂,憂憤病卒。其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後辭官隱居太原,世人稱“王家”,遂改姬姓為王氏。其後代尊太子晉公為王氏始祖,奉宗敬為太原王氏之祖,立“太原”為堂號。此外,尚有出周文王十五子畢公,自京兆易姬姓為王;出北海、陳留舜帝之後,易媯姓為王;出汲郡比干之子,即子姓之王;出營州外族虜獲易姓為王;王者之後,亦稱王子、王孫;還有賜姓等等。這王氏淵源久遠而參雜,故堂號尤多,如太原、琅琊、北海、陳留、京兆、新野、中山、章武、廣漢、長沙……等21個,尤以太原、琅琊堂號居多。福建王氏大多是唐末自河南固始縣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屬琅琊王支派,分居閩南各地,都以“開閩王”為堂號。 王氏是當代全國第一大姓,泉州第四大姓,南安第四大姓。

王氏分佈:溪美鎮街道、貴峰、三堡、杏蓮、象山;侖蒼鎮大泳、黃甲、輝煌、大宇;美林鎮李東、油園、白沙、西埔、梧山、玉葉、松英;翔雲鎮金安、黃田、大帽、運道;官橋鎮和鋪、下洋、席裏、東星、竹口、四溪;水頭鎮西錦、山前、後房、巷內、大盈、龍鳳;石井鎮下房、楊山;豐州鎮長福、西山、仙河、溪州、雙溪;洪瀨鎮都心、福林、躍進、大洋、前瑤、葵山;金淘鎮街道、時潮、杏山;康美團結;東田湯井、桃園;碼頭美嶺;蓬華黎陽。

歷代名人;西漢丞相王陵,西漢末攝政王王莽稱帝,東晉丞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唐詩人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唐末節度使王潮,閩越王王審知,宋丞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元戲曲家王實甫,明哲學家王守仁、王夫之。南安名人:釋義存,俗姓王,康美楊梅山下人,十七歲落發,遊歷名山古刹,求教法門高僧。唐鹹通間,首建福州雪峰寺,僖宗帝賜號真覺大師。閩王王審知尤為禮遇,稱吾閩法化之勝,始於義存。後返故里,為報父母恩,創建雪峰寺,為閩南千年著名古刹。王靖,榕橋三堡人,咸豐舉人,任教諭。時南安知縣禁令走私鹽,王靖向知縣陳情:吾邑乃沿海產鹽之地,如嚴禁,則民無以生計,屆時寇盜作亂,鄉邑無以安寧,懇求解除禁令。知縣據實上奏,理在利民,朝廷准於所請,民感其德。查歷代科舉,南安王氏自唐昭宗至清咸豐間有進士13人,自明永樂至清末有舉人24人。其中有王良柱,嘉靖進士,任工部郎中;其孫王繼曾,萬曆進士,任太僕寺卿;曾孫王之驥,萬曆舉人,任戶部郎中。又有王承箕,嘉靖舉人,任湖廣沅州知府;其子王以節,萬曆舉人,任教諭;長孫王孟遴,萬曆舉人,任同知;次孫王銓遴,萬曆舉人,任知縣。這王良柱和王承箕二家,祖孫連登科第,簪纓濟美,門楣光大。

(5)李氏:

李氏原出於理,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始祖名臬陶,在堯帝時任主管司法的官吏,稱“大理”,其裔孫遂以“理”為姓。至商紂王時,理征任冀中吳伯之職,因直言忠諫,得罪了紂王,被賜死。理征妻契和氏在家奴的幫助下,攜兒子利貞逃到安陽,採摘樹上一種叫“木子”的野果充饑。為了紀念這木子救了母子的性命,遂改理姓為李,李利貞就成為李氏的始祖。傳到十九世李崇,字伯佑,任隴西太守,就在隴西繁衍族裔,後代取“隴西”為堂號。唐初衛國公李靖之孫定遠將軍李伯瑤于總章二年隨陳政父子入閩,寓居漳州浦南,是李氏開閩始祖。其裔分衍安溪、南安、泉州、漳平、龍岩、武平、永安、南平、沙縣、邵武等地。又有宋末李善浦在泉任官,寓居同安,後代遷居臺灣。又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唐高祖李淵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封於閩越,傳至十八世徙永春,卜居官林,其裔分衍臺灣及海外各地。 李氏是當代全國第二大姓,泉州第五大姓,南安第五大姓。

李氏分佈:溪美鎮中山街、帽山、杏蓮、榕橋祥堂;梅山鎮蓉中、競豐、蓉溪、梅峰;美林鎮福溪;侖蒼鎮園美;眉山鄉觀山;金淘鎮亭川;霞美鎮張坑、山美;向陽鄉林坑;水頭鎮:新營、樸山;九都鎮:新峰、彭林;石井鎮:菊江、溪東、院前;詩山鎮:紅旗、紅星;官橋鎮:周厝、下洋;豐州鎮:金雞、西華;洪瀨街。

歷代名人:周平王時有著名哲學家老子李耳,戰國時趙國名將李牧,秦國蜀郡太守李冰,西漢飛將軍李廣,唐初李淵父子稱帝,唐代還有名將李靖、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唐末名將李克用,克用子李存勖于五代初稱帝,建立後唐,南唐後主李煜,是著名詞人,明思想家李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末總理大臣李鴻章。南安名人:李贄、號卓吾,榕橋人,明嘉靖舉人,任國子監博士、刑部員外郎、姚安知府。他嘲笑科舉制度,諷刺官場偽善,接受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提倡“童心說”,舉起反儒旗幟,同理學官僚展開激烈論戰,在湖北麻城著書立說,是我國明代傑出思想家。李啟軒,石井溪東人,明永曆元年投奔鄭軍,任五軍都督,隨鄭軍南北征戰,奮不顧身。在北征南京時,因驕兵輕敵,清軍大舉反撲,壯烈犧牲。李剛,詩山人,就學泉州昭昧學校,年青時積極投入抗日救國洪流。1931年加入共產黨,熱情宣傳組織開展革命活動,任閩中工委、泉州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在嶺兜舉辦党訓班,為泉州地區培養了一批黨的骨幹力量。1941年 2月,在崇安反“圍剿”戰鬥壯烈犧牲。李光前,梅山芙蓉人。自幼聰明穎慧,1911年進入北京清華高等學堂深造。翌年往新加坡謀生。因其才華過人,為僑領陳嘉庚所賞識,任樹膠公司經理,並成為陳的女婿。後來興辦各項實業,宏圖大展,擁有雄厚資產,遂大力捐資興學,資助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經費,並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大學,受聘首任校長。又在家鄉梅山獨辦國光中學、國專小學、國專醫院,後來規模擴大,設備完善,成為馳名國內的光前學村。

(6)洪氏:

洪氏遠祖共工氏,炎帝后代,堯帝時任治水之官。傳至漢末共普時,任長樂宮史官。漢靈帝年幼即位,宦官曹節專橫暴政,殺害忠良。共普因避禍而棄官,于建寧間遷漢中益川(陝西洋縣),感念先祖水德,加水于共,易姓為洪。三國戰亂多年,共普三傳至宗祥,于建安末年舉族西遷甘肅敦煌,安居務農,繁衍族眾,渡過 500多年安定生活,為河西一大望族,故取“敦煌”為堂號。傳至25世洪昺,時因吐蕃入寇河西,又遭安史之亂,干戈擾攘,唐肅宗至德初,洪昺又率族南遷安徽歙縣。另有支系遷居河南光州固始。至29世古雅,因避黃巢之亂,于僖宗乾符末年,自歙縣遷居江西樂平。古雅子孫又先後遷江西上饒、鄱陽,安徽涇縣、宿州,浙江淳安等地。

閩南洪氏主要來自兩大派系:一是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兄弟入閩,肇基於南安石井古山和晉江英林;二是宋末洪皓、洪皎子孫自江西鄱陽入籍泉郡,後又分居南安、晉江、同安、金門、詔安等地。 洪氏歷史較晚,列全國 100姓以外,泉州第14大姓,南安第6大姓。 洪氏分佈:溪美鎮井腳街、鎮山;英都鎮聚居在榮星等10個行政村;蓬華鎮華美、大演、路荇;詩山鎮下阪;豐州鎮豐州、西華、杏埔、仙河、溫山,沃柄;石井鎮古山、院前、仙景、吟兜;水頭鎮後房、油園、內寮;官橋鎮官橋街、窟鬥、後坑、山林;東田鎮彭溪、官田;翔雲鎮林內;侖蒼鎮坑口;眉山鄉大眉、白祥;碼頭鎮洪山;洪瀨街。

歷代名人:歷代洪氏名人,具有同一家族集中性和祖孫世代延續性諸特點,本市英都洪氏,於明清時期尤為突出。遠自西晉時,敦煌洪氏10世洪規,任趙州太守,胞兄洪矩,任廬州太守,堂弟洪雅,任大司農、安西將軍。傳至33世洪師暢,于唐末官右散騎常侍,其子洪漢卿,孫洪膺圖,同是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祖孫三代都是朝廷重臣。38世洪炳,為鄱陽洪氏之祖,哲宗時,任浙江龍游知縣。其長子彥升,授徽猷閣待制、太子少師;次子彥暹,官右通直郎、大中大夫、太子太師、贈秦國公。炳長孫洪皓,徽宗政和乙末科及第狀元,官徽猷閣直學士、禮部尚書、鄱陽郡開國侯。炳次孫洪皎,與兄同登進士,授福州府丞,因有政績,府僚名士為其建洪山橋、洪山亭,後人又命名西洪路,以資銘志。洪皓三子:適、遵、邁同為進士,都授翰林院學士,世稱“洪氏三瑞”,建“三瑞堂”,朱熹作《三瑞堂序》,後世稱“三瑞傳芳”。至洪適子孫,又有父子,叔侄三代人登進士8人,世稱“一門八俊”。此外有清代戲曲家洪升,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

南安洪氏名人:洪天錫,洪皓裔孫,豐州人,寶慶進士,任監察禦史,居官耿介不阿,忠諫不渝,屢授高官不就。宋名臣周密稱:“近世敢言之士,始終一節,明目張膽,言人所難,惟溫陵洪公一人。”洪有則,英都人,明嘉靖武進士,授黃崗守備,于興化平倭寇有功,禦授世襲泉州衛總旗。其子孫洪啟文、洪士俊、洪紹蘭、洪文侯、洪大猷、洪孝默等7代人,先後被禦授興化、福州、廈門、漳州、臺灣安平鎮等地武官,延續一百多年。洪有則是洪宙之孫,洪宙這一家族自洪庭桂至洪承龍,祖孫四代有進士11人,其中有解元洪承選,會元、二甲第一名進士洪啟睿,奪科第榜首。洪承疇,英都人,萬曆進士,曆官三邊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薊遼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太傅,為清初開國功臣,在招撫江南和經略湖廣期間,為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和統一中國建立歷史功績。洪世澤,英都人,乾隆二年考中“博學鴻詞”恩科進士,此科江南各省參與殿試80多人,欽定取 4人,一等一人,二等三人。世澤列為二等第二名,世人稱“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世澤授任翰林院史官,曆8年無意仕途,辭官隱退,晚年任豐州書院山長,作大量詩、詞、序、記;為南安留下了豐富文化遺產。洪戴德,石井古山人,1934年往印尼萬隆謀生。抗日期間,積極投入支援祖國抗日籌賑活動,創辦華僑中學,開辦印尼大報《生活週報》,新中國成立,組織幾十個社團通電北京表示祝賀,全力支持和保衛亞非萬隆會議中國代表團,對印尼反華勢力進行不屈鬥爭,1969年受迫害,奉命回國,受國家領導人的歡迎。

(7)吳氏:

吳氏原出於姬姓。周太王古公有三子:泰伯、促雍、季曆。季曆頗有才幹,生子姬昌,自幼聰明才智過人,因此,太王想讓季曆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即周文王)。泰伯和促雍事父至孝,明白父意,自動引退讓賢,托言為父治病,外出采藥,至江蘇無錫一帶,傳播中原先進文化,被當地土著尊為君長,建立吳國,遂以吳為姓。後來,孔子稱:“泰伯讓賢,可謂至德。”後世以“讓德傳芳”榮耀千古。泰伯十九世孫吳壽夢在吳國稱王,生四子:諸樊、余祭、余昧、季劄。惟季劄特賢,吳王要傳位給他,季劄堅決辭讓,避居延陵(江蘇丹陽縣)。季劄繼承先祖“讓德”的高尚品質,稱賢於世。後人為讚頌季劄美德,傳揚吳氏宗風,故以“延陵”為堂號。延陵族裔傳至吳仁祿,唐開成進士,任國子監博士,戶部尚書,自江蘇吳地入閩,為開閩吳氏始祖,徙居惠安東嶺大吳,卒後葬於縣城南郊盤龍村。吳仁祿後裔分衍于泉州、南安、惠安、晉江、同安一帶,奕代蕃昌,蔚為宗鄉望族。

吳姓排名全國第10位,泉州第 6位,南安第 7位。

吳氏分佈:溪美鎮中山街、吳厝、三堡、下都;侖蒼鎮侖尾、古村;英都鎮玲頂;美林鎮省身、李西;詩山鎮古宅;官橋鎮周厝、田乾;石井鎮後店;碼頭鎮詩口、詩南;水頭鎮水頭街、康龍;九都鎮金圭;向陽鄉卓厝、向陽、坑頭、杏田;金淘鎮梧阪;洪瀨街;豐州鎮金雞、石礱;羅東鎮潭邊。

歷代名人:戰國軍事家吳起,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西漢長沙王吳芮,東漢大司馬吳漢,唐畫家吳道子,宋抗金名將吳玠,吳嶙,元畫家吳鎮,清平西王吳三桂、文學家吳敬梓。吳魯,字肅堂,晉江錢塘人。清光緒16年恩科狀元,誥授資政大夫、翰林院修撰,又任抗擊八國聯軍“軍務總辦”。手著《百哀詩》二卷,反映八國聯軍侵華史實,是一部愛國史詩。

南安名人:吳記藿,碼頭人光緒末旅菲經商,經營十多項企業,資產頗豐,僑界聲望日增,被選為中華總商會董事。在家鄉創辦6所小學,捐鉅款資助泉州、南安8所中學經費,又襄助泉州惠世等4所醫院及花橋慈善事業,募集鉅款救濟華北旱災、汕頭水災。在國內興辦銀行、造紙廠、汽車公司,貢獻巨大。吳瑞玉、詩山古宅人,南渡星洲經商。清末加入革命黨,武昌起義後回國參加北伐隊伍。袁世愷稱帝,瑞玉義憤聲討。任福建護國軍第一路司令,在晉、南一帶活動,袁軍增兵劫營,瑞玉孤軍應戰,彈盡被捕就義。

(8)蘇氏:

蘇氏出於黃帝五世孫重黎,相傳為帝嚳時火正,即管火之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被稱為祝融。祝融孫昆吾被封于蘇國(河南安陽北),後代就以蘇為姓。傳至73世敬宇,因擊退匈奴入侵有功,被封為平陵侯,移居長安城,卒後葬於武功縣,遂立“武功”為堂號。傳至蘇益,生於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年),家住河南光州固始縣,後來隨威武節度使王潮入閩,任都統軍使。益生三子:光誼、光謂、光誨。益卒後葬于同安內厝鄉鋤山村蜈蚣嶺。益為蘇氏入閩始祖,由其三子光誨在同安葫蘆山建府第,取名“蘆山堂”,遂立“蘆山”為分堂號。其後嗣分衍於德化、南安、晉江、惠安各地。

蘇姓排名全國第41位,泉州第10位,南安第8位。

蘇氏分佈:康美鎮玲內、蘇坑、康美、集星、園內、赤嶺、安內;英都鎮坪山;侖蒼鎮園美蘇厝;眉山鄉小眉;蓬華鎮蘇厝;洪瀨鎮古山;官橋鎮官橋街;水頭鎮康龍蘇厝;石井鎮蘇內;溪美街;美林鎮玉葉;詩山街;豐州街;梅山街。

歷代名人:周武王時有司寇蘇忿生,戰國時縱橫家、六國丞相蘇秦,西漢愛國名臣蘇武,隋宰相蘇威,唐宰相蘇味道、名將蘇定方,宋宰相、科學家蘇頌,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南安名人:蘇頌,祖籍南安,宋慶曆二年進士,任江甯知縣,查戶籍,定賦額,除積弊,有政績。遷淮南轉運使,任杭州知府時,吳越饑荒,頒令發貸,使民自營生計,節餘後還債,民受其惠。升刑部、吏部尚書,晉丞相。嘉佑初,受命編寫醫書,著有《圖經本草》21卷。元佑初,創造水運儀象台(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既可觀察天象,又能計時,是世界天文儀器的祖先。蘇警予,祖籍南安,世居廈門。積極參加辛亥革命,日寇侵華後,避居菲律賓,籌募資金支援祖國抗日,勝利後,任菲華詩社社長,從事詩書研究,頗富盛名。

縱觀姓氏族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族譜記載著血緣、地緣的親族關係,及其先祖遷徙繁衍、開拓創業的歷史,還有歷代名人的事蹟,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家族都是中華民族的延續、發展的社會組織細胞。以血緣、地緣、親族關係為紐帶的宗族觀念,在同根同本的固有思想感情上,通過文化傳播的管道和風俗習慣的制約,規範著一統、協調、形象思維並富有哲理的倫理道德,進而擴展昇華為民族觀念。由於在具有共同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形成牢固的精神支柱,因而產生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內外炎黃子孫,在民族文化的薰陶下,世代弘揚敬祖尊宗、愛國愛鄉、患難相助、勤勞儉樸的民族傳統美德,並在自強不息、勵精圖治振奮民族精神的策勵下,為維護民族的和睦團結和國家的統一發展,作出種種貢獻。因此,這姓氏族史,對外遷族人來說,出自溯本思源的尋根意識,不僅起著以血緣締結宗親情誼、以地緣加深故土情懷的紐帶作用,而且有助於對其後代進行愛國愛鄉、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傳統教育,這種傳統精神對世代延續,繼往開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