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縣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 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縣歷史沿革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南,晉江西溪上游,北緯24°51′-25°26′,東經117°34′-118°18′。總面積2983.1平方千米。

二○○三年底全縣總人口一百零六萬多人。除官橋、湖上、劍鬥、白瀨等少數佘族居民外,其餘均為漢族,通閩南方言。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全縣轄十三個鎮、十一個鄉:鳳城鎮、蓬萊鎮、湖頭鎮、官橋鎮、劍鬥鎮、城廂鎮、金穀鎮、龍門鎮、虎邱鎮、蘆田鎮、感德鎮、魁鬥鎮、西坪鎮、參內鄉、白瀨鄉、湖上鄉、尚卿鄉、大坪鄉、龍涓鄉、長坑鄉、蘭田鄉、祥華鄉、桃舟鄉、福田鄉。共有十九個社區、三個居委會、四百三十五個行政村。

安溪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一百四十座,大多分佈在西北部,最高山峰太華尖海拔一千六百米。以五閬山、跌死虎山為界,西部稱內安溪,東部稱外安溪。外安溪地勢較低,平均海拔三百~四百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狀河谷盆地為主;內安溪地勢較為高峻,以山地為主。河流以晉江上游西溪(又名藍溪)為主,發源於桃舟、棠棣和永春一都,由此流向東南,經南安匯入晉江,境內流程一○五千米,西部的福前、白荇溪和舉溪等,流程較短,自西北向西南注入九龍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外安溪夏季長且炎熱,冬季短而無嚴寒,年均氣溫十九至二十度,年降雨量一千六百毫米;內安溪年均氣溫十六至十八度,年降雨量一千八百毫米以上,無霜期約二百六十天,秋冷較早,春來較遲。

安溪置縣逾千年。

周時為閩越地。

秦時屬閩中郡。

漢初屬會稽郡。

三國時屬吳之建安郡。

晉代為晉安郡。

隋唐時為南安縣地。

唐鹹通五年(八六四)析南安縣西北部二鄉置小溪場。

後周顯德二年(九五五)升場為縣,設清溪縣,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改名安溪縣。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反其意為“溪水安流”。

曆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泉州路、泉州府,廈門道(興泉永道)。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日,屬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二○○○年,安溪縣轄十三個鎮、十一個鄉:鳳城鎮、湖頭鎮、蓬萊鎮、官橋鎮、劍鬥鎮、城廂鎮、魁鬥鎮、金穀鎮、龍門鎮、西坪鎮、虎邱鎮、感德鎮、蘆田鎮、湖上鄉、尚卿鄉、大坪鄉、龍涓鄉、長坑鄉、藍田鄉、祥華鄉、桃舟鄉、參內鄉、白瀨鄉、福田鄉。

二○○三年末,安溪縣轄十三個鎮(鳳城、蓬萊、湖頭、官橋、劍鬥、城廂、金穀、龍門、虎邱、蘆田、感德、魁鬥、西坪)、十一個鄉(參內、白瀨,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蘭田、祥華、桃舟、豐田),二十五個居委會、四百三十五個村委會。

二○○五年,安溪縣轄鳳城、湖頭、蓬萊、官橋、劍鬥、城廂、魁鬥、金穀、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十三個鎮,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藍田、祥華、桃舟、參內、白瀨、福田十一個鄉,共有十九個社區、三個居委會、四百三十五個行政村。

安溪縣地處閩南,置縣逾千年。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安溪被稱為“龍鳳名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中國特種茶類烏龍茶的故鄉,馳名中外極品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

安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從境內考古發掘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表明,沿藍溪兩岸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辛勤勞作,在夏商時代已經孕育著古代文化,而且積澱相當豐富,其文化的興起和傳播,主要來自中原文化南移。唐朝至五代南唐,河南光州一帶有不少名士墨客避亂前來安溪潛隱定居。南宋抗金名將劉琦去世後諡吳王,葬在參內鄉圓潭村。宋代理學家朱熹,見安溪山水幽奇,曾題詠“清溪八景”。他們對安溪早期文化起著啟迪和傳播的作用。特別是唐末“未有清溪縣,先有寥長官”的廖儼、五代開先縣令詹敦仁率先負起佈施教化重任,勸勉誘導後人讀書,對安溪早期文化的開拓、發展,貢獻更大。

近幾年來,廣大華僑、臺胞在各居住地開拓創業,取得輝煌業績,湧現出著名僑領林慶年、莊惠泉、劉梧桐、阿丙丁、唐裕、胡金鐘;有王永慶、林挺生、許勝發、林梧桐、陳松基、林木榮、李尚大、李陸大、林生枝、鐘銘選家族、羅美堅、林秀瓊、陳金火家族、林天寶等舉世聞名的企業家和財團。他們既為當地經濟發展、福建繁榮作出巨大貢獻,也為家鄉的建設,興辦公益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新加坡、安溪本土、馬來西亞吉隆玻先後四次如開的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對凝聚海內外四百萬安溪鄉親的力量,加快安溪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西郊科山(高士峰)文化風景區著名,山上有莊先生(莊應禎)祠、劉望海祠,山麓建治山治水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北郊平山寺風光宜人。黃塘一片瓦寺(張瓦石室)巨岩幽洞,別有天趣。洛陽橋(萬安橋)為宋建跨海石橋,對研究我國橋樑建築及石雕、碑刻藝術有重要價值,橋南有北宋泉州太守、督修洛陽橋的蔡襄祠堂。明建崇武城曆為海防要地,名將戚繼光、鄭成功曾據此練兵、抗倭,是全國保存較完整的石構古城;大山龍喉岩後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淨峰寺可望海潮觀日出。螺陽盤龍山下唐武威軍節度史王潮墓為福建現存較大的古代石構墓室。名勝古跡還有南浦沙格靈慈宮(媽祖宮)、黃塘岩峰寺(白岩寺)石刻造像、塗嶺虎岩寺、“福建林氏始祖”晉安郡王林祿墓、螺陽“開閩吳氏始祖”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陵墓。

 

安溪縣歷史上建置沿革及隸屬沿革

安溪,周屬七閩地。春秋戰國屬越地。秦屬閩中郡地。西漢高祖五年(西元前二○二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屬閩越國地。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一三五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故閩越國地。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東越王叛漢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于江、淮間。始元二年(西元前八五年),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自立冶縣,安溪屬冶縣。

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二六○),以南部都尉地為建安郡,增設東安縣,安溪屬東安縣。

晉太康三年(二八二),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安溪屬晉安縣。

南朝宋泰始四年(四六八),改晉安郡為晉平郡。齊仍為晉安郡。梁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安溪屬南安郡晉安縣。

隋開皇九年(五八九),改南安郡為南安縣,安溪屬南安縣。

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南安縣屬建州。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豐州。貞觀九年(六三五),豐州併入泉州(即今福州)。安溪仍屬南安縣。嗣聖元年(六八四),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武榮州南安縣。景雲二年(七一一),改武榮州為泉州(即今泉州),天寶元年(七四二),改泉州為清源郡。乾元元年(七五八),複為泉州。安溪一直屬南安縣。

唐鹹通五年(八六四),劃南安縣西界兩鄉始置小溪場,屬南安縣。

後周顯德二年(九五五),小溪場監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准,以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縣,屬清源軍。

宋乾德二年(九六四),清源軍改為平海軍。清溪縣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乃複為州。清溪縣屬泉州。

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厭其名與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起義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為安溪,屬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安溪縣屬泉州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一二九七),置福建平海行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屬泉州。二年改泉州路為泉寧府,不久泉寧府複改泉州路。安溪縣屬泉州路。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複立泉州分省,後複為路,安溪縣屬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泉州路改為福建行省泉州府。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安溪縣屬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司泉州府。

清沿明制,安溪縣仍屬泉州府。

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翌年(一九一二),成立中華民國,改為民國紀年,並廢府、州、廳,福建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全省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三年六月,依原轄區域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安溪縣先後屬南路道、廈門道。

民國十六年廢道。福建省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安溪縣直隸福建省。

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路軍于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兩特別市,安溪縣屬興泉省。民國二三年一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設四省取消,安溪縣仍隸福建省。是年七月,福建省政府遵照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訓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四年十月,全省改為七個行政督察區和廈門市,安溪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一九四九年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軍福建。八月十七日福州解放,二十四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八月三十一日安溪縣城解放,九月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是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全省劃為八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之後,行署名稱略有更改,先後隸屬泉州行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署、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一九八六年一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安溪縣隸屬泉州市。一九九○年,安溪縣域東西長七十四公里,南北寬六十三公里,總面積三○五七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員最遼闊的縣份。

 

建置隸屬沿革表

朝代

西元紀年

隸     屬

約西元前2100-1600

屬揚州。

約西元前1600-840

屬揚州。

西周

約西元前841-771

屬七閩地。

春秋

西元前770-476

屬越國地。

戰國

西元前475-221

屬越國地。

西元前221-206

屬閩中郡地。

高祖五年西元前202

屬閩越國地。

始元二年西元前85)

先屬冶縣,後改屬南部都尉侯官縣。

三國

吳永安三年西元260

屬東吳建安郡東安縣。

太康三年(282

屬揚州晉安郡晉安縣


泰始四年(468

屬晉平郡晉安縣。

建元元年(479

屬晉安郡晉安縣。

天監二年(503

屬東揚州南安郡晉安縣。

永定元年(557

于晉安郡置閩州,屬閩州南安郡。

天嘉六年(565

廢閩州複晉安、南安兩郡,屬東揚州南安郡。

光大二年(568

于晉安郡置豐州,屬豐州南安郡。

開皇九年(589

改豐州為泉州,改南安郡為南安縣,屬泉州南安縣。

大業二年(606

改泉州為閩州,屬閩州南安縣。三年改閩州為建安郡,屬建安郡南安縣。

武德元年(618

改建安郡為建州,屬建州南安縣。五年析建州南安縣置豐州。屬豐州南安縣。

貞觀九年(635)

豐州併入泉州(今福州),屬嶺南道泉州南安縣。

嗣聖元年(684

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嶺南道武榮州南安縣。

景雲二年(711

以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屬泉州南安縣。

天寶元年(742

改泉州為清源郡,屬清源郡南安縣。

乾元元年(758

清源郡複改泉州,屬泉州南安縣。

鹹通五年(864

劃南安縣西界兩鄉始置小溪場,屬南安縣。

乾寧四年(897

屬威武軍泉州南安縣。


後樑

開平三年(909

審知為閩王,屬閩王國南安縣小溪場。

後唐

長興三年(932

屬泉州南安縣。

後晉

開運二年(945

南唐滅閩,屬泉州南安縣。

後漢

乾祐二年(949

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為留從效據地。小溪場屬清源軍南安縣。

後周

顯德二年(955

小溪場升置清溪縣,直隸清源軍。

乾德二年(964

改清源軍為平海軍,屬平海軍。

太平興國三年(978

仍複為州。屬泉州。

雍熙二年(985

屬福建路泉州。

宣和三年(1121

改清溪縣為安溪縣,屬泉州。

至元十五年(1278

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屬泉州路總管府。

大德元年(1297

複置平海行中書省,二年改泉州路為泉寧府,不久泉寧府複改泉州路,屬泉州路。

至正十八年(1358

複立泉州分省,屬泉州分省。

洪武二年(1369

屬泉州府。

順治元年(1644

仍屬泉州府。




民國元年(1912

屬南路道,後屬廈門道。

民國16(1927)

直隸福建省。

民國22(1933

隸屬興泉省。

民國23(1934

隸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後改隸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1967

19499月,隸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3月,隸屬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隸屬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3月,隸屬福建省晉江專員公署。

1968-1977

19689月,隸屬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委會;19716月,隸屬福建省晉江地區革委會。

1978-1985

19783月,隸屬福建省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6-

19861月,撤銷晉江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泉州市。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