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陳氏源流

作者:佚名  來源: 安溪資料庫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陳氏源流

溯源

陳姓緣自黃帝時期古老的陳豐氏部落,他們是高輪車的製造者。大約在五千年前,陳豐氏部落定居于陳蒼山下的山坡上,後來人們稱陳阪,即今陝西省寶雞縣地,三國前稱陳倉。河南宛丘(今淮陽縣)是陳豐氏子孫東遷時住過的地方,是陳之國都,為後來的陳姓家族留下一塊祖居地。舜帝是陳姓公認的血緣始祖。周文王時,舜後裔媯滿娶周文王長女太姬,是為胡公滿。周武王滅商朝後,封胡公滿于陳,建立陳國。此後,後代以陳為姓,在陳豐氏部落故地發展起來。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也出自河南。《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入閩

漢代以前,未見陳姓入閩的史料。漢代,就有陳姓進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陳寨本傳稱,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閩書.方域志》建安縣“響山”條,也提到《漢書》有傳的梅福徒弟陳先生。漢至三國時期,漢軍和吳軍幾次進入福建平叛,陳姓又可能隨軍進入福建並留居下來。晉永嘉之亂,史稱八姓入閩,其中即有陳姓。當時見諸史料的有陳潤等人。據陳姓族譜記載:陳潤,字文奮,歷任散騎侍郎、南海太守,晉永興元年(三○四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任尹,居福州烏石山下,撰《閩中草寓記》,為福建陳姓入閩始祖。陳潤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縣,繁衍生息。另有晉盱眙太守陳英第三子玄弼于晉建興元年(三一三年)入閩避亂,居興化(莆田)。陳野於其後三年由光州固始遷居新羅(龍岩)。

南朝陳霸先建立陳國後,許多陳姓子孫紛紛入閩為官,留居福建的當不在少數。見諸記載的有陳文帝五子晉安王陳伯恭,陳宣帝子建安王陳叔卿、南安王陳叔儉、臨海令陳鈺等,均留居福建開基。陳姓成為閩中大姓,同陳朝統治有關。

陳姓入閩影響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葉的中原陳氏的兩次南遷入閩。唐高宗總章二年(六六九年),閩南發生土著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帶兵前往平叛。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代領其眾,被奉為“開漳聖王”,其子孫散佈閩南及福建各地,稱為“開漳聖王派”。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太子太傅陳邕與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初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遷漳州南廂山,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孫陳洪進曾任武甯軍節度使同平軍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因避禍舉家三百餘口遷居同安嘉禾島,後裔有返河南為官者,傳至十三世孫陳校尉于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年)又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擇永春縣桃源岵峰陽山而居,被尊為桃源陳氏一世祖。另據《同美陳氏族譜》稱,陳校尉為陳忠之十一世孫,永春小岵陳氏一世祖。

唐太極元年(七一二年),陳仲儼由河南光州入閩,居仙遊東亭木庶山頭,為一世祖。

唐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年),陳實的十八世孫陳雍(字月銘)由河南開封入閩,為永安貢川陳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于宋末遷居今漳平縣永福鎮羅城村,為福田陳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率光州、壽州士兵,扶老攜幼,舉家長途跋涉,輾轉入閩。固始縣是陳姓聚居地,許多陳姓隨軍入閩。這是潁川陳氏入閩的高潮,福州陳氏族譜中多以此時入閩的官宦顯赫者為直系始祖。這時入閩的陳姓雖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九三五年),陳實(字長弓,諡文范,胡公滿的四十八世孫)之後、時任後唐光紫大夫陳朝翼之子啟端,為避禍偕弟肇端並侄及長子幕府參謀光緒、次子榮緒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閩,初住建陽。肇端徙遷延平尤溪,啟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後,全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福建迅速開發,北方士人遷移入閩越來越多,陳姓入閩也不在少數。宋嘉祐八年(一○六三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姓大分家,部分人遷居福建。如陳宗和分得福建侯官莊,遷居福州;陳顯先分得福建邵武莊,遷居邵武;陳學成分得福建浦城莊,遷居浦城。還有陳魁帶領家屬九十七人,遷居福建長汀;陳璋帶領家屬八十七人,分遷福建興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年),陳晏五舉家入閩,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縣上京鄉)肇基,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陳友諒在江西被朱元璋打敗,部分陳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後,陳姓入閩也時見於族譜。

 

肇安

唐大順中(八九○~八九一年),廖儼任小溪場長官,招集流民,以陳漳為都將,住厚安左都營。

後晉開運三年(九四六年),陳啟端之子陳光緒自永春小岵遷至小溪場感化裏大亭(今安溪縣湖頭鎮後溪村),肇基後溪。次子陳榮緒肇基感德里左槐。

陳忠之裔陳貴卿先居廈門山前,後與三子陳逸溪遷至泉州城內,不久又徙居南安縣霞美。後周廣順三年(九五三年),陳逸溪(字懋賓)因出遊打獵至安溪縣依仁裏山頭鄉(今龍門鎮山頭村),喜其山脈挺秀,遂定居,建筍山堂(現稱“筍山宗祠”),為一世祖。

五代間,陳實四世孫陳有澗(字文茜,為散騎常侍,守海南)之裔陳一官(諱隱仁)父子兩人自延平大田縣黃岸裏徙居清溪縣崇信裏(今安溪縣祥華鄉)多卿庵格後,其孫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後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孫陳一郎遷居永春縣,後其長子陳宗興、次子陳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陳宗玄於明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徙居龍涓裏眉田村芹山(今龍涓鄉三鄉),為一世祖。

陳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約於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間,陳校尉的十三世孫陳君澤長子陳公蔭,自永春岵山經仙游礦山入安溪縣感化裏(今湖頭鎮)後溪,三徙而肇基南斗東山,為一世祖,傳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錫),再肇基長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一三五○年),陳君澤之三子陳公奭的長子陳昆祿(又名祖)、次子陳昆實(又名祐)兄弟兩人,為避兵禍,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縣常樂裏劍鬥下樓,旋即徙至龍興裏尚卿南山(今尚卿鄉新樓村)。元末,陳昆實先于兄徙居還集裏九磜湖阪(今藍田鄉湖阪村),其孫陳烏林再遷洋山鄉後井格頭,複移居倉美中侖(今虎邱鎮文美村);陳昆祿後徙至塘美(今城廂鎮同美村)肇基,為一世祖。三是明正統十一年(一四四六年),陳君澤三子陳公奭的曾孫陳發祥自永春入安溪,於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年)肇基蓬萊周堂(今嶺東村),建陳氏家廟,尊祖父陳子良為一世祖。

明初,陳忠之裔陳佛蔭(諱積盛)自龍岩遷至漳平縣油梓坑,再遷安溪縣依仁裏油坑(今屬龍門鎮洋坑村)。

陳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飛鴉田中陳氏族譜》稱:明初,陳雍之裔陳佛聖由漳平遷入安溪,有三男,長祥堅、次祥友,三祥政。後因徭賦稅繁重,佛聖複遷漳平,陳祥堅、陳祥政定居感化裏飛鴉(今湖上鄉飛亞村),拓基田中,後祥政遷居永春。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陳祥友徙居南安縣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陳雍的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的六世孫陳章經,自漳平永福蘭田徙經興化仙遊縣,後遷入安溪縣龍涓裏灶坪定居,以養鴨為生,為內灶陳氏一世祖。三是陳五八的九世孫陳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謀生,兩個兒子陳祥欽、陳祥志,於明永樂二年(一四○四年)自白泉村遷入安溪,定居龍涓裏莊山(今龍涓鄉莊灶村)。四是據《雙卿陳氏族譜》載,明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陳五八的十四世孫陳仕興定居安溪縣新康裏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陳元旺後為虎邱鎮雙都村雙坑陳氏一世祖。

據尚卿鄉《中山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陳忠之裔、年僅四歲的陳均祿在大哥陳均泰、大嫂林阿謂的帶領下,由漳州府龍海縣二十五都湖阪遷入安溪大嶺後山頭。另據《雲山堂陳氏族譜》稱,魁鬥鎮大嶺村山頭自然村陳氏先祖陳仙瑪為陳均祿第十八世孫,于明宣德年間(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由龍海縣二十五都大深爐洋村遷入安溪縣雲山鄉山頭(今大嶺村)。

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陳複光(諱承斌)與兄分居,攜母蕭氏自同安縣丙洲島經長泰縣沿途放鴨至安溪,在上馬水、深垵(今內灶村)居住,初住瓦窯,後於明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遷舉魁鄉(今龍涓鄉舉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漳州南院陳氏之裔陳震超,自漳州遷入安溪縣長泰裏墩阪(今城廂鎮墩阪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陳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裏(今蓬萊鎮),長子資直擇居虎埪(今屬蓬萊鎮聯中村),為寮內一世祖;次子資成(又名就英,字林揚)擇居井濱(今蓬萊鎮美濱村水邊自然村),為二世祖。

陳忠二十世孫陳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南陳芳春族譜》記載,仲昌次子陳應垓之裔陳記(二十六世,號芳山)於明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年)入安溪縣依仁裏(今官橋、龍門一帶),後跋山川而至芳春鄉(今大坪鄉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據《清溪南陳世系家譜》載,明正統四年(一四三九年),仲昌七世孫陳均賢原居住在漳平縣感化裏湯泉坑,因遭遇不測之禍,帶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時,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陳璜宗徙居安溪縣內西門陳後厝居住,後其子愷旋、愷勳兄弟因厭囂塵而遷居長泰裏宮嶺(今城廂鎮經嶺村)西姑內卜居;陳均賢則與四子璜室徙居新康裏卓源後垵(今虎邱鎮竹園村)開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孫陳均祥(均賢的二弟)亦遷居竹園居住。四是據《芳亭陳氏族譜》載,仲昌長子陳應瑞之子陳作鑄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長子陳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順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陳應垓的長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嶺。

明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陳敦仁(字公愛,號義卿)自晉江港塘(今石獅市港塘村)遷入安溪縣永安裏教場尾鄉(今城廂鎮美法村)肇基。

陳監簿(以進士出身,仕宋為監簿,後人為此呼監簿公)居興化莆田涵頭,其子陳念五移居泉州青陽。宋元祐年間(一○八六~一○九四年),陳念五贅涵江(今晉江市陳埭鎮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孫陳隱溪(諱亮,字寧保,號隱溪)于明建文年間(一三九九~一四○二年)入安溪,後贅入在坊裏南市,故稱涵陳。碧溪九世孫陳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後經魁鬥菜塘于清初遷至金穀肇基。一支于明隆慶年間(一五六七~一七五二年)全房子孫由青陽遷居崇善裏路尾(今蓬萊鎮美濱村)。

明永樂二年(一四○四年),福州府長樂縣三都埕澳人陳回文,由永甯衛撥鎮安溪縣崇善裏穀口鄉(今金谷鎮金穀村)屯種軍田,八世單丁,傳至八世孫陳爾祖入居鳳山(今魁鬥鎮鳳山村)頂洋肇基。

陳仲儼二十二世孫陳六,生有兩子,長佛長,次佛素。陳佛長於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由漳平縣和睦裏力塘半嶺庵遷入安溪縣常樂裏長基(今白瀨鄉長基村)庵邊肇基。陳佛素因家被盜破產,先遷居永春兩河口,後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遷入安溪縣常樂裏舉口(今劍鬥鎮舉口村)。

陳潤之裔兩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陳德興之子陳玄進自漳州府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黃宅林(又稱院宅林,今蓬萊鎮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一五○○年),陳泰一之子陳玄真亦自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縣長坑,在與莊氏婚後遷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廂鎮團結村),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年)遷入崇善裏蓬格鄉(今蓬萊鎮彭格村)西山肇基,是為一世祖。

明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陳振溪(號,諱唐甫,字毓秀,福王陳友定之後)的長子陳原泮(字孕德,號統一)及三子爵一(號)負父母屍骸由永春縣蓬壺頂遷入安溪縣崇善裏東溪(今金穀鎮東溪)肇基,尊振溪為一世祖。

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五○五年),陳晏五第十八世孫陳景六由大田縣上京鄉遷入感化裏沙堤(今湖上鄉沙堤村)肇基,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陳月臺受命剿匪,因失機敗陣,恐後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詳的有五支。一是陳積德自同安後園遷入安溪縣在坊裏下西(今鳳城鎮下西居委會),肇基衙口陳氏祖宇。二是陳福全由晉江入安溪水門,傳三世遷居今蓬萊鎮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陳尚安(字宗仁)遷入安溪莊上,傳至陳德森(字開嚴)遷居今湖頭鎮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一支陳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鎮槐植)。五是清初陳崇興帶子陳永發自永春小岵遷入今安溪蓬萊鎮聯中村田後。

 

繁衍及外遷

陳氏先祖肇安後,人口發展迅速,他們或定居繁衍,或另行擇地發展,或外徙他鄉,在安溪各鄉鎮都形成一些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主要的族系有:

啟端支系

湖頭後溪陳氏

肇安始祖陳光緒(號五郎)入居後溪,其後裔繁衍、徙居湖頭、祥華、尚卿等地。

光緒長子陳雲采攜弟陳雲先於後周顯德元年(九五四年)徙至還集裏坪嶺鄉(今長坑鄉珊屏村)居住,以冶鐵為生,傳至十二世陳仙祖再徙龍興裏尤俊(今尚卿鄉尤俊村)卜居,後裔陳氏一支遷居浙江平陽、蒼山一帶,現人丁興旺。

光緒次子陳雲程世居後溪,其後裔徙居各地。其中,陳雲程的三子陳升遷居漳平;十三世孫陳福寶於元元統年間(一三三三~一三三五年)遷居崇信裏珍山(今祥華鄉珍山村),其後裔又徙居祥華鄉崎坑村,陳福寶的十二世孫陳昆全開基豐田,建“福壽堂”,分為“下樓派”;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陳續遷居白瀨鄉下鎮村待禦潭自然村;二十三世孫陳冬生遷入湖上鄉格頭村,後裔陳世榜、陳世載兄弟遷居臺灣赤山五甲;二十六世孫陳肇瑛遷居湖頭鎮高山村福德墘自然村,陳肇瑛的四子遷居臺北市,現繁衍三千餘人。此外,福田鄉的豐田村、雙垵村、尾洋村、豐都村,湖頭鎮的登賢村中湖陳厝、前溪村、前山村、山都村、高山村、埔美村及劍鬥鎮東陽村山尾崎、白瀨鄉下鎮村上寨的陳氏同屬陳雲程派下。湖頭鎮登賢村陳仲志遷居南平,陳中愛等遷居新加坡,陳宣葛、陳武略等遷居臺灣三峽。豐田陳氏後裔先後遷居興化府、浦城、漳平、泉州、建寧及臺灣、東南亞等地。

光緒的三子陳雲先與兄移居坪嶺鄉後,因與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同造訪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喜佛耳山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遂于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年)徙居崇信裏(今祥華鄉)多卿鄉陳厝坪。元至正年間(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陳雲先的十三世孫陳景聰、陳景慧兄弟自多卿移居今舊寨村後井角落,厝號:陳舍坪;明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陳文鳳自舊寨陳厝坪移居祥華鄉後洋村。現祥華鄉的舊寨村、後洋村的陳氏均為陳雲先的裔孫。此外,舊寨村陳氏還有五十多戶遷居臺灣,另有一百餘戶遷居江西、浙江。

祥華福洋陳氏

陳榮緒的次子陳雲從之裔陳守九自左槐遷居福洋,為一世祖,肇基陳氏家廟。祠堂名曰:達道堂。

君澤支系

後裔分佈于長坑、龍涓、蓬萊、桃舟、城廂、虎邱、西坪、感德、蘆田等地。統稱南陳。

長坑南斗東山祖陳氏

一世祖陳公蔭(號四三),肇基東山。陳公蔭生陳四四,陳四四有五子,仁、義、禮、智、信,後裔分佈長坑、龍涓、白瀨、桃舟等地。主要有:

三世陳禮居南斗,五世陳敬忠(又名均錫)肇基長坑南斗“奎星堂”。後裔傳入長坑鄉玉南村和雲集村的西坑、熨斗自然村。六世陳名舉遷居福鼎白琳,陳名順遷居縣城後門街,九世陳希凱遷居江西沿山紫溪鄉。十三世遷入長坑鄉雲一村半山、新溪,半山陳氏後裔陳壕家遷入白瀨鄉下鎮四埕,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一支遷入感德鎮大格村。

三世陳智於元延祐元年(一三一四年)遷入長坑鄉山格村。五世陳元美移居龍涓鄉舉溪村(稱安美派,後裔分居安美村,厝號後裕堂);九世陳長茂的次子陳佛發於明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移居白瀨鄉下鎮村嶺兜自然村;十九世陳叔晴遷居桃舟鄉桃舟村(厝號:金鉤堂)。此外,山格陳氏一支遷居長坑鄉月眉村月眉橋自然村。

蓬萊嶺東周堂陳氏

陳發祥肇安,尊祖父陳子良為一世祖。陳發祥的長子陳光麟居周堂,後裔分居聯盟村;次子陳光苗遷居阪頂(屬蓬萊鎮新阪村),後裔分居蓬萊鎮新林村田尾洋、磜內村墓庵;三子光茁居上智,至九世陳國登率子、弟移居浙江省平陽縣北港公窯(今水頭鎮和騰蛟鎮)。後裔分居尚卿鄉福林四丘和湖頭鎮、金谷鎮宮邊等地。

官橋碧二城林陳氏

陳氏先祖于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由尚卿鄉福林村遷居善壇馬宮兜,清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再徙官橋鎮碧二村城林。

城廂同美陳氏

一世祖陳昆祿(又名祖)。後裔分佈城廂鎮勤內村、炭坑內、中寮、光德村內園、仙苑村、磚文村格口、官橋鎮仁峰村白石等地。此外,同美陳氏還遷居新加坡,現繁衍八千多人;又有陳發移居馬來西亞吉隆玻,現繁衍四百多人。

虎邱文美倉美陳氏

一世祖陳烏林。後裔遷居西坪鎮百福村、蘆田鎮福嶺村福潭自然村等地。另有陳本助徙居浙江現平陽、蒼南一帶,繁衍裔孫二萬多人;陳英望於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遷居臺北市,繁衍一萬七千多人。西坪鄉百福村陳昆實之裔遷居浙江溫州、臺灣等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

宗玄支系

現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九垵、鳳城鎮吾都村、龍涓鄉福都村上埔山、祥華鄉舊寨村招垵坑等地陳姓同屬陳宗玄之裔。

鳳城吾都陳氏

陳宗玄的四世孫陳秉昊自眉田移居光德鄉後格(今城廂鎮團結村九垵自然村)。陳秉昊的三子陳世榮、四子陳世平於明中葉由後格遷居虞都(今鳳城鎮吾都村),一支後裔分居魁鬥鎮翁後村蔗內自然村。

龍涓福都陳氏

福都村上埔村陳氏一世祖陳元護,為陳宗玄的六世孫。後裔陳孫佑于明末遷居江西。

仲昌支系

城廂經嶺陳氏

城廂鎮經嶺村西姑內自然村的陳氏入居始祖為陳愷旋、陳愷勳兄弟,乃陳仲昌的九世孫,後裔遷居城廂鎮玉田村後遼自然村等地。此外,經嶺陳氏還有一支後裔于明中葉遷居南安南湖;清末、民國期間多人徙居臺灣及東南亞,一支遷居南安園頭。

虎邱竹園陳氏

虎邱鎮竹園陳厝自然村的陳氏始祖陳均祥,為陳仲昌的七世孫。

大坪前洋香村陳氏

一世祖陳記。

虎邱芳亭陳氏

陳均泰後裔分佈芳亭各村落,陳均順後裔居芳亭美厝,陳均成後裔居芳亭山敢下;陳武通後裔居芳亭半嶺。

碧溪支系

魁鬥鎮魁鬥村陳氏

稱涵陳。一世祖陳輝(隱溪長房之孫),後裔遷入魁鬥鎮黎山場。陳珍(隱溪二房之孫)亦移居魁鬥村菜塘自然村。一支遷入蓬萊鎮鶴前村小路自然村。一支遷入湖頭鎮湖三村站前路。此外,後裔陳炳于明末清初徙居浙江溫州,繁衍裔孫數千人;一支遷江西高州,還有遷居光澤縣柴牌、大田縣下橋、永春縣石鼓、南安縣麻坑、尤溪縣碧溪的。清末、民國期間,有二百餘人遷居臺灣及東南亞。

魁鬥奇觀陳氏

後洋陳氏為陳炯(隱溪長房之孫)之裔,明中葉遷入。一支由魁鬥村東洋自然村遷入。

城廂碼頭陳氏

一世祖陳鳳(隱溪二房之孫),肇基科阪。

金谷村陳氏

陳愧吾之裔,分居金穀村的店仔尾、崎溝、龍坑尾、溪墘自然村和金東村的溪東、墓庵、蓮花山、高雁自然村等地。其中,崎溝陳氏一世祖陳有玉(諱道美),為陳愧吾的五世孫。

陳雍支系

龍涓內灶陳氏

一世祖陳章經。後裔分居龍涓鄉內灶村、灶坪村。此外,有後裔陳師英遷居臺北,陳列元遷居沙縣白溪口,陳列固遷居永安。

龍涓莊灶陳氏

陳崇德之裔。後裔分佈于龍涓鄉的莊灶村、連祠村、新嶺村、崎佘村、新民村新林自然村、玳堤村山坪自然村等地。

虎邱雙都陳氏

一世祖陳元旺。厝號:福田。後裔陳魁顯、陳魁華于明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遷居福州侯官(今閩侯);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陳蘭遷居臺灣,陳厘遷居同安角尾。

湖上飛新陳氏

一世祖陳祥政。厝號:田中。後裔陳祥堅於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徙居南安深巷,陳住於民國期間遷居新加坡,陳忠等遷居馬來西亞。

陳潤支系

蓬萊彭格陳氏

一世祖陳玄真,其子陳洪寶遷居龍門鎮和平村菅林頭,傳十世由陳天寶遷居蓬萊鎮中芹村中寶。此外,彭格村陳玄瑛於明末遷居南安沙溪,現繁衍一千餘人;清末、民國期間還有多人遷居東南亞。

蓬萊竹林陳氏

居住於該村院宅林,一世祖陳玄進。後裔陳禮黎等遷居印尼。

湖上雪山陳氏

大約于明末清初,陳鞠我由蓬萊彭格遷入湖上鄉雪山村中箍。

積德支系

鳳城下西陳氏

一世祖陳積德,稱衙口陳氏。後裔遷居鳳城鎮上山村山佘及官橋鎮白沙亭、碧二村衙口。

官橋碧一陳氏

該村白沙亭陳氏一世祖陳希祿。傳四世由陳懿俊遷居官橋鎮碧二村衙口。

均祿支系

尚卿中山陳氏

明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陳均祿的八世孫陳朝和、陳朝惠兄弟兩人由金穀元口遷入該村陳厝前自然村。陳朝和建龍山祖祠,陳朝惠建真山祠。至今傳二十餘世。陳朝和的七世孫陳一智兄弟三人遷居江西玉山縣,至今繁衍近萬人。陳朝惠的九世孫陳繼昌遷居臺灣,現繁衍數千人;另有遷居海外者多人,現繁衍五千餘人,其中馬來西亞吉隆玻達三千多人。

魁鬥大嶺陳氏

該村山頭自然村陳氏一世祖陳仙瑪,為陳均祿的十八世孫,厝號:雲山堂。後裔遷居魁鬥鎮溪東村庵前。此外,還有後裔陳幫儲移居浙江平陽四十五都,一支移居永春竹林兜、小芹,陳玉德移居永安,陳金石等移居新加坡。

仲儼支系

白瀨下鎮庵邊陳氏

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陳佛長的九世孫陳榮典、陳榮和兄弟遷入。再傳十世,於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由陳心揖率其子汝金、連春、汝琴遷居劍鬥鎮潮碧村石碧。

劍鬥小磜陳氏

一世祖陳顯榮,由白瀨鄉長基村遷入本村。陳顯基移居湖上鄉飛亞。後裔陳顯德遷居永春,陳顯寧開吉德化南埕。

劍鬥舉口陳氏

該村河溪自然村陳氏為陳佛素之裔,後裔陳國應、陳國來等遷居政和縣。

季良支系

蓬萊聯中陳氏

該村寮內自然村陳氏一世祖陳資直,為陳季良長子。

蓬萊美濱水邊陳氏

陳季良次子陳資成肇基於水邊,被尊為二世祖。

其他支系

龍門山頭陳氏

始祖陳逸溪,厝號:筍山堂。陳逸溪的七世孫陳滿生遷入官橋鎮吾宗村,十世孫遷入龍門鎮和平村五板橋。此外,現龍門鎮洋坑村跌死虎、大埔美、花林坪自然村,金獅村石盤頭及官橋鎮官橋居委會、官郁村曾鬱、官橋村土樓、仁宅村佘內的陳氏均為陳逸溪之裔。值得記載的還有,龍門鎮山頭村有多支外遷,其中,陳逸溪長子陳思久分居南安後廳;次子陳思益子孫分居南安砂田及同安縣,又有分居臺灣及東南亞等地者;三子陳思遠後裔分居永春縣小岵;四子陳思勉移居永春縣小岵。龍門鎮洋坑村陳玄郎於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遷居臺灣林口。官橋鎮虞宗陳氏遷居浙江溫州及臺灣、東南亞、美國等地,在外繁衍裔孫十萬多人。

龍涓舉溪陳氏

始祖陳承斌,厝號:新聚堂。後裔分佈于龍涓鄉舉溪村中心自然村,長新村的後格仔、長岸、下林、水路後及舉源村二房等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和七月十三日舉行拜祖活動。龍涓鄉長新村陳氏於清末、民國期間遷居東南亞及臺灣,在台建有“芹菜坑堂”。現在台有裔孫一千多人,在東南亞有七百多人。

鳳城美法陳氏

肇基始祖陳敦仁(字公愛,號義卿)。厝號:教美堂。後裔遷居城廂鎮仙苑村仙苑街。

湖上沙堤陳氏

始祖陳景六。

龍門洋坑陳氏

該村油坑自然村陳氏一世祖陳佛蔭。

魁鬥鳳山陳氏

該村頂洋陳氏為陳回文之裔,一世祖陳爾祖。

蓬萊中芹芹山陳氏

陳福全的九世孫由城關水門遷入。

祥華村西公陳氏

始祖陳月臺。

湖頭前山泉山陳氏

一世祖陳德森,字開嚴。後裔陳文成移居同安縣赤蘭腳,陳文潤、陳文旺遷居連江縣,陳文攀徙居泉州城外,陳章仰等遷居福清縣,陳國達等遷居臺灣。

感德槐川陳氏

始祖名諱不詳。後裔分佈于感德鎮槐川村、槐東村。一支外遷至福洋。槐川村的陳寶卿約於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年)移居德化,陳國平、陳國孝約於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遷居大田縣,後裔還有遷居臺灣、東南亞者。

城廂土樓東墘陳氏

一世祖陳潼。唐天祐二年(九○五年)遷入。

蓬萊聯中田後陳氏

一世祖陳崇興。清初自永春小岵遷入。

金谷東溪陳氏

一世祖陳振溪,後裔分居于金穀鎮東溪的美洋村、東洋村、深洋村、洋中村、溪榜村及河美村尖山等地。

城廂墩阪陳氏

一世祖陳震超。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自漳州遷入。後裔在第九世、第十世分遷臺灣、馬來西亞,繁衍裔孫上千人。

三峽移民陳氏

二○○四年八月十三日,原居住於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的陳文初、陳文學二家六人,舉家由重慶市萬州區河口鄉圍燈村遷入安溪縣城廂鎮中標村定居。

 

 

附:煩請辨真偽有關筍山堂(依仁裡山頭)      台北.陳威豪

最近我在找有關我家的起源來自哪裡,因為相關來源太少,只從祖父墓碑上筍山兩字,及父親說過我們來自福建安溪。

因為我們家聽說是小姨子所傳故沒有祖譜,所以找起來有點費心,但我也從網上找了一些資料,可是在其中我就發現有些資料有點出入:

一、是說 http://chenlb.fushantang.com/ch/1/c206a11.htm

陳忠之裔陳貴卿先居廈門山前,後與三子陳逸溪遷至泉州城內,不久又徙居南安縣霞美。後周廣順三年(九五三年),陳逸溪(字懋賓)因出遊打獵至安溪縣依仁裡山頭鄉(今龍門鎮山頭村),喜其山脈挺秀,遂定居,建筍山堂(現稱「筍山宗祠」),為一世祖。

龍門山頭陳氏

始祖陳逸溪,厝號:筍山堂。陳逸溪的七世孫陳滿生遷入官橋鎮吾宗村,十世孫遷入龍門鎮和平村五板橋。此外,現龍門鎮洋坑村跌死虎、大埔美、花林坪自然村,金獅村石盤頭及官橋鎮官橋居委會、官郁村曾郁、官橋村土樓、仁宅村畬內的陳氏均為陳逸溪之裔。值得記載的還有,龍門鎮山頭村有多支外遷,其中,陳逸溪長子陳思久分居南安後廳;次子陳思益子孫分居南安砂田及同安縣,又有分居台灣及東南亞等地者;三子陳思遠後裔分居永春縣小岵;四子陳思勉移居永春縣小岵。龍門鎮洋坑村陳玄郎於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遷居台灣林口。官橋鎮虞宗陳氏遷居浙江溫州及台灣、東南亞、美國等地,在外繁衍裔孫十萬多人。

龍門山頭陳氏筍山宗祠

位於龍門鎮山頭村山頭林。始建於宋開寶四年(九七一年),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重修,一九九四年再修。楹聯:「天威嚴咫尺;臣節使琉球」、「潁川衍派源流遠;南院分支世澤長」、「葛竹當前玉筍班聯光世胄;銅鑼擁後金鐘大響振家聲」。

二是說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c.asp?TOPIC_ID=7659&Forum_id=27&page=

二二世祖:文貞公;祖考諱體元,字西崑,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祿大夫。

妣仁慈江恭人。

┌長子:名卿公,字國肋,號多勤(又有一說號國典)。

└次子:貴卿公,字國典,號多廉(又有一說號國助)。(23世祖)

三、開基霞美畬世系:

元朝後葉由漳州南院分支南安溪美霞美畬,又名下尾畬。

一世祖:貴卿公,字國助,號多廉,分支南安縣卅二都霞美畬。因漢民族「陳」姓滿天下,派別林立,故其後代子孫為紀念開基世祖,及辨別門戶,其派下稱為多廉派;漳州南院為多勤派。

妣:靜嘉李恭人┬長子:諱萃,號霞溪,守祖居霞美畬。

妣:慈懿張恭人├次子:諱藕,號塘溪,分支卅一都趙堂鄉。

       └三子:諱秀,號逸溪,移居安西縣山頭五莊鄉。

 

兩者皆說貴卿公三子逸溪搬至山頭,貴卿公、三子、逸溪、山頭、四個要件都沒錯,不過時間也相差太多了吧,一個後周一個元後葉,有知道筍山祖譜或龍門鎮山頭的鄉親可以替我辨真偽嗎?感謝!

另提目前我知道的是來自福建省泉州府積德鄉依仁裡山頭,還有東渡來台時有請吳府王爺分香來台以及我們家族有拜尪公尪媽。

煩請知悉者不吝告知

感謝

來源: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c.asp?TOPIC_ID=18872&Forum_id=27&page=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