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縣時令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 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縣時令習俗

第一節、歲時節日

春節

農曆大年初一,俗叫“初一早”,古叫“元旦”,今叫春節。零點起,家家戶戶都特早洗了手臉,燒開水,泡新茶,備果品、“茶配”(糖品),先敬“天公”,次敬“土地公”,再敬“灶君”,最後敬祖先。每一敬茶,都燃放鞭炮,叫“賀正”。

初一早大家換上新衣服,由家長或年紀較大的,帶小孩們向長輩請茶“賀正”。

清代,有官銜的,還整服“戴頂”,向耆老拜年祝賀;民家的長老鄉紳,也效行此禮。今不少回鄉過年的公職人員,也常於這天互相拜賀新年。

晚上,各家大門口都點上大門燈,連續至上元節。三十年代後點大門燈之風漸少而不復見。

初一早的早餐,要吃除夕的“年飯”,不能吃稀。俗說:喝過一口飯湯(俗叫□),出門便會碰上下雨,俗語叫“帶雨屆”。

這天,不罵人,不吵架;不打破碗;不說“死”、“餓”、“窮”等不吉利的話;白天不能睡大覺;逢人即說“恭喜”(碰上新喪戶,不說此句);不倒屎、尿桶;不撿糞;不作穡(不做工);不動掃帚;生意人在這日不能討欠帳,也不做買賣。這些習俗,有的尚保留,有的已漸廢。

親鄰戚友,相互拜年,主人迎接,備煙、茶、糖果招待,有的還待以小酌。湖頭等地,出門拜年的,到那家門前,還先燃鞭炮後進門,主人于送客時,也放鞭炮禮送。

有些在前“開館”學鼓隊、曲陣或“昭君”、“閣”、“宋江”等文娛遊藝隊,準備參加新年迎春的,都在這天開始,到各庵堂寺廟正式演奏“采排”(方言叫“落土”,意如嬰孩初生落地)。此風尚在沿續。

解放後,在除夕前,常以村為單位組織文娛活動隊,給軍烈屬拜年、慰問。

新春期間,農事已閑,舉行娛樂賽會,俗謠雲:

“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照原樣,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勸勵大家春節娛樂,到初六日起,便要舀、挑糞肥,開始農作春耕。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節”。各家又備牲醴,供“土地”,敬祖先。晚上,還要敬“床母”。全家會餐,吃“長命菜”。入夜,鄉村普遍抬神佛隨鼓樂、化裝文娛隊,參加“迎燈”。各家門口,燃焰桐杉堆或杉刺堆,給迎燈陣隊一個個跳過,叫“跳火群”(有的地方只燃火堆,沒跳火群)。上元節後,士農工商各行的人,開始恢復正常的工作。

龍涓山后村,上元夜公家備紙糊一“龍頭”和一“龍尾”,中間由各家各戶插上燈籠作龍身,全村只擎一條燈龍,燈龍越長,象徵人丁越興旺。藍田進德村,傳說早時上元迎燈夜,遭土匪搶劫,迎燈改在農曆二月十五夜。從此,各家在過了年的正月初二日起,就各自製紙燈。糊出了龍、虎、魚、蝦、飛禽、走獸和象徵豐收的蘿蔔、大薯、大芋等等式樣繁多的紙燈。且都塗上松油,就是遇著大雨,也照常舉行,形成迎燈長隊,依照俗定路線,遊遍全村,別具風采。

清明節

這天是掃墓日。各家門旁,都插大麥穗和青榕杈(取長青豐足之意)。新喪戶,原只草草營葬死者,尚未成墳的,多在這天“探穴”、除草、焚帛、修“子孫路”(在穴頂沿兩邊挖溝通水)。有的備蔬,有的只敬以清茶和米糕(糯米、紅糖合煮揉溶成的糕)。

解放後,許多學校和機關團體,多分別組隊祭掃烈士墓,悼念先烈。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也叫“端陽”,俗叫“五月節”。縣內沿溪流的村鎮,紮糯米粽、“爬龍船”(競舟)紀念屈原。山區的鄉村,只煮麵食過節。這天,各家插上菖蒲、青艾,在室內外噴灑雄黃酒,“祛邪”消毒。實則滅除蚊、蠅、蟲毒之意。近溪民家,多點熏著草把,從屋內送出丟在溪濱,口念:“送蚊蟲,送到溪邊去吃粽”。餘者,也用草熏送在附近郊野,念“送蚊蟲,送到山野吃樹叢”。

清末民初,一些塾師,備制香薷等香料研合制的“香袋”,並小紙扇,送給學生,學生也備一包“紅禮”(幣)回送塾師,叫“敬節”。私塾廢,此例止。這一日,民間沿襲于正午時刻,上山採掘百草入藥,叫“百草神”。

外安溪有些地方,新喪戶不能紮粽。其出嫁女,要於端午前一日,紮米粽往娘家“送節”,供獻其已逝的父母,此俗尚存。

七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俗叫“七娘媽生”。鄉間多稱“七娘媽看顧小孩”,“牛郎織女相見”。民家備牲醴外,還要采七小朵鮮花、七小塊粉塊,在廳口排桌供獻,求佑小孩“好養飼”。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叫“七月半節”。

外出的人,都趕回家過節,古傳七月半不回家是忘祖。這一天,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各家盛備牲醴酒菜,挖新芋頭,做“芋包”蒸“芋粿”過節。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傳說農民張士誠發動中秋夜吃“月餅”,將當時漢人二家所養的一“元”,一夜全殺完。從此,吃月餅的習俗,相沿成例。

這天,有的到寺岩“聽香”,占卜休咎(好歹運)。今城鄉文化館、站、學校,每於是夜,舉行燈猜活動。

湖頭地區有些民家,在這天,特製高質“芋包”分贈附近親鄰,人家接到“芋包”,要故意用冷言冷語:“今年芋包做不好”或“不好吃”等帶低貶語氣“回敬”,如果說的人多了,這家今年的運氣就好;如果沒人說、沒人“罵”,這家就“必”倒楣。今此俗已少,但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芋包皮,包肉餡,貼人吃,貼人罵”。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敬老節”。這一日,古為“登高避禍”,沿襲成例。至今,老年人常於此日,步登高山。有的中小學生,亦常于此日登山秋遊。

一九九○年定這天為“老人節”,一九九一年,實行第一個“老人節”。

立冬

立冬是已進入冬寒季節。民間少數舉行“祭冬”,多殺牲物“補冬”,滋補身體過冬。

冬至

冬至俗叫“冬節”,一般在農曆十一月間(陽曆大多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各家都用糯米粉搓成“米丸”,和糖或鹽煮成甜丸或鹹丸敬“土地公”、“灶神爺”和祖先,然後闔家吃丸,寄意團圓。還於門扇、樹幹、土礱、風鼓、踏碓、織布機、紡車等傢俱之上,各粘上一丸,祝福都團圓都添歲。新喪人家就不能搓丸。僅吃別人送來的丸。

除夕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稱“除夕日”,俗稱“過年”。事先,打掃室內外,洗刷椅桌被帳,備年料,添新裝,貼春聯迎新歲。“過年”民間流傳的民俗歌謠:廿三“巡巡”(巡看家務),廿四拜灶君(廿四早拜灶君上天),廿五撣塵(撣掃室內外陳物灰塵),廿六洗衣裙(衣被全洗),廿七赴墟(趕墟購年貨),廿八宰豬(宰豬過年。如有卅日,遲一日宰豬),廿九做過年,炮聲響連“暝”(夜),孩子暢有錢(分壓歲錢)。

除夕,家家盛備酒肉果蔬,煮年飯,(俗叫“宿飯”,意隔宿有餘飯)。供獻“土地公”、“灶神爺”,禮祭私祖;下午祭獻家堂祖先;婦人家還要敬“床母”。晚上,闔家會餐,以示閉圓。入夜,大家都要洗足、剪指甲、倒尿桶(意不把汙物帶過年)。此外,還要在灶孔內留“火母”;又要給孩子們“壓歲錢”(俗叫壓年)。廳堂燃上香燭。點亮大門燈,大家圍坐在一起守年,過半夜,便接著“賀正”。

 

第二節、神誕

天誕節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各家備牲醴“敬天”。祈求闔家平安。患災難或病重的,也多在這天求天庇佑;外出謀生的,大都候“天公生”後離家。

土地誕

農曆二月初二,俗說是“土地婆生”,土地婆擅管雞鴨,所以各家備牲醴,供敬“上地婆”,祈求六畜興旺。

觀音誕

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崇奉“觀音”菩薩的庵堂寺、廟,每於此日備牲敬佛、演戲宴客,向觀音求福。

日月公誕

農曆三月十九,俗稱“日月公生”。原出明亡,不少孤臣遺老逃亡南下,為紀念明室,但不敢公開,乃隱“明”字為“日月”,以祟禎皇帝吊死的忌日為“日月公生”寄託不忘明室之意。至今民間尚留此俗。

雷公誕

農曆六月廿四,俗稱“雷公生”。傳說雷公生成“雞母嘴”,所以這天各家不敢殺雞,專備鴨或鵝過節,祈望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灶君誕

農曆八月初一,俗稱“灶君公生”。傳說這天,灶君大清早上天“奏好事”,所以各家天蒙亮便排牲醴於灶間,特製甜“米丸”,燒帛燃炮,為灶君送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