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華僑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華僑

出國

明清時期

鴉片戰爭以前

安溪人出國始於明代。

興一裏福林鄉(今尚卿鄉福林村)吳西溥,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生,長男吳文英往日本經商無回。崇善裏河內鄉(今金谷鄉河山村)鄭國仰,明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生,往菲律賓謀生,死葬在呂宋。

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和崇禎元年(一六二八),日本建長崎崇福寺和福濟寺,邀福建名僧任主持,其中一位主持名獨文方炳,祖籍是安溪縣。(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編《華僑歷史論叢》第六輯)

清代,安溪人出國的就更多。全縣各地的族譜,記載了許多安溪人出國的歷史。

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周文潮往暹羅,死葬在暹羅。周禱光往菲律賓呂宋。

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劉世居住菲律賓呂宋、周炳榮往夷沉船身亡。

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劉仕千往南洋,死葬在南洋。周允好往暹羅,死葬在暹羅望國鄉。周允敦、周允繆等往菲律賓唆嘮吧,卒葬在那裏。

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有安溪人在嘉慶五年前往馬來亞沙巴州納閩坡謀生。

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劉祖禁往新加坡。柯聚傅卒在新加坡。劉清芳庸於夷人,被作為契約華工賣往南洋。白天注、林堅、鄭佳錄往緬甸。

注:以上資料來源於吳氏、周氏、劉氏、柯氏、鄭氏等姓氏族譜。

清代後期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至辛亥革命期間,安溪出國的人數更多。在咸豐至同治年間(一八五一~一八七四)白烏佘往新加坡,劉啟得往馬來亞雙文丹,白新衙、白進宗往檳城。白旁、白宜、周炳喜、陳桂馨往印尼。劉添伴往緬甸。白光沛、白光國、白招福往暹羅。

光緒、宣統年間(一八七五~一九一一),安溪人出國也很多。白新佑及五個兒子、鄭端筍、白宜等多人往新加坡;章文雙、官光厚、劉治國等往馬來亞;陳丙丁、陳紹祖等往印尼;白雁塔、劉端痕等往暹羅;劉祖拔、黃則山、謝世騰、白錫豹、林騰飛等十多人往緬甸。

據部分族譜不完全統計,安溪人在清代出國的華僑就有五百三十七人。

清代安溪縣部分族譜記載出國人數表單位:人

朝代年號

南洋

印尼

星馬

緬甸

菲律賓

暹羅

其他

合計

康熙年間

1

 

 

 

 

 

 

1

雍正年間

 

 

 

 

2

 

 

2

乾隆年間

1

1

1

 

 

 

 

3

嘉慶年間

7

1

3

 

16

1

 

28

道光年間

46

1

15

2

6

 

 

70

咸豐年間

43

1

13

11

 

 

1

69

同治年間

61

1

33

11

 

 

 

106

光緒年間

95

14

115

30

 

 

 

254

宣統年間

 

 

3

1

 

 

 

4

合  計

254

19

183

54

24

1

1

537

資料來源:莊為璣等的《福建晉江專區華僑史調查的幾個問題》文載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南洋問題文叢》, 一九八一年一月。

西方殖民者為開發殖民地,到福建沿海誘騙拐賣“契約華工”。清咸豐二年二月初一日(一八五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羅伯特.包恩”號輪船運載四百一十名華工,從廈門運往美國三藩市,船離港十天后,華工們難以忍受對他們的非人迫害,奮起暴動,打死船長、大副、二副和水手共六人,控制了船隻,在返航道中,到琉球登陸。後來美、英軍艦追捕,有八十人被捕。在這次事件中華工死亡一百四十七人,有一百七十二人在十九個月後由琉球政府派船送回福建,在這批華工中,有安溪籍七人,其中遇難四人,死難三人。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崇善裏彭格鄉(今蓬萊鎮彭格村)農民陳聖(又稱陳盛),與在坊裏虞都鄉(今鳳城吾都村)陳羨蘭策劃反清,掛武解元陳陸書為帥,率農民攻入縣城。後清軍圍剿,陳聖失敗,即與參加者逃往新加坡、馬來亞、印尼等地,包括親屬數以百計。

清初,安溪茶農紛紛到海外經銷茶葉。乾隆五年(一七四○),西坪堯陽茶農王冬到安南(今越南)開茶行。王閣及王錠、王孝矯、王純兄弟分別在嘉慶年間和光緒年間往安南開茶行。

馬來亞檳城有一座蛇廟,該廟在清光緒六年(一八八○)重修的碑文記載:蛇廟興建已有數十年歷史,供奉的清水祖師,是安溪人從清水岩分靈至檳城的。

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國內軍閥混戰,安溪民軍興起,戰禍連綿不斷,鄉人為避亂,紛紛逃往國外謀生。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民軍葉定國率兵經過榜頭時,依仁裏崎頭、宮兜、福海等鄉(今龍門鄉榜頭村)白姓農民組織的鄉團進行阻抗,葉定國于次日淩晨五時放火焚燒榜頭白姓的房子,開槍打死白姓農民,致使許多白姓鄉親流離失所,不得已逃往東南亞各地謀生。依仁裏蓮兜美鄉(今官橋鎮蓮兜美村)林昔及妻黃春、子林文良;新康裏仙境寨鄉(今虎邱鄉仙景村)林角夫妻及子林旦都在民國初期舉家南渡馬來亞雪蘭莪州謀生。

民國中後期,安溪土匪活動猖獗,在此期間出國安溪人為數眾多。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新康裏仙境寨鄉(今虎邱鄉仙景村)林文枝,被土匪綁票勒索毒打,贖出傷癒後,只好離別妻兒南渡馬來亞。二十三年,新康裏卓源鄉(今虎邱鄉竹園村)周連枝年僅十四歲,其父母眼看家鄉土匪為非作歹,性命難以保障,隨帶連枝及七個幼小兒女舉家移居馬來亞。同年,崇善裏大墘鄉(今蓬萊鎮聯中村),林景聰年僅十二歲,為避匪亂就離別父母隨鄉親到馬來亞謀生。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安南永德四縣人民開展革命鬥爭,地下黨組織受到清剿時,一些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即南渡海外。民國二十四年,在龍門活動的地下黨組織受破壞,國民黨派兵追捕,美卿共產黨人白成章(白友明)、茂林進步教師陳瓊瑤、鯉魚山革命群眾陳懷志等人,先後移居印尼泗水等地。

民國後期,國民黨抓丁派款,民不聊生。許多青年為逃避抓丁,先後逃往國外謀生。民國二十八年,蓬萊鄉三元保洋內村(今金穀鄉洋內村)葉山河年僅十八歲,為避抓丁,即與鄉鄰青年結伴前往安南、印尼、馬來亞等地。三十年,蓬萊鄉蓬中保大墘村(今蓬萊聯中村)林遵笑年登十八歲,恐被抓丁,即告別父母南渡馬來亞。三十六年,城苑鎮彭格保(今蓬萊鎮彭格村)陳天賜,年二十二歲正值壯丁年齡,即隻身逃往馬來亞謀生。

西坪堯陽的茶農,在清代往海外經銷茶葉生意良好。民國時期,出洋經營茶葉的人越來越多,據解放初期進行茶商登記的數字統計,堯陽(包括堯山、堯陽、南岩、上堯)在東南亞各地經營茶葉生意的達到一百三十多家。此外,虎邱羅岩、大坪萍州、長坑、藍田等茶鄉也有不少人相繼到東南亞各地開設茶行。

民國期間,還有不少安溪人從臺灣移居世界各地成為安溪籍華僑。如依仁裏石牌鄉(今龍門鄉和平村)白東榮,民國 十七年即隨父母從臺灣移居日本神戶。

解放以後

解放以後,經濟穩步發展,社會秩序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加上僑居國限制入境等原因,出國謀生的人數大大減少。但仍有少數人由於種種原因而移居國外。

在解放以前出國的華僑,不少人把眷屬留在家鄉,解放以後則陸續把家眷接到海外團聚。

解放後,在臺灣、香港等地的安溪人,陸續移居世界各地,成為安溪籍華僑。官橋鎮吾宗村陳亞通,一九四九年就讀臺灣大學,畢業後往美國留學,後在美國定居。湖頭鎮湖二村李景昀,解放後國內大學畢業後往香港,一九五七年留學加拿大,一九六三年在美國定居。

一九七九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安溪縣從一九八五年起開展勞務合作業務,至一九九○年共有一千零四十二人次前往美國、新加坡等地當勞務工,其中陳淑美、陳湘彬、林玉麗等 一百多人獲准在新加坡定居,有的還帶眷屬前往團聚,成為新的華僑。

 

分布

新加坡

安溪人到達新加坡後,主要居住在鄉村區,最密集的有東部區的樟宜路、淡賓尼路;東北區的韭菜芭(翡壟山下)、蔥茅園(大成巷)、勵農芭(羅弄泉)、水涵路九條橋(宏茂橋)、福山寺(湯申路)、烏橋(羅弄古古士)、角頭後(楊厝港)、陳牛廊(謙福路);南部區的河水山(中峇魯、合洛路)、四腳亭(金殿路);西部區的大港內(荷蘭路)、楊桃園(西海岸路)、裕廊路、大士村等,主要從事農耕,開墾山芭,種植糧食、蔬菜、水果、棕櫚、椰子等,有的從事飼養禽畜、手工業和運輸等。後來隨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鄉村區已經逐步消失,由組屋高樓所代替,安溪籍人已經分佈在新加坡的各個角落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

安溪人從清代開始移居新加坡,民國期間大量南渡到新加坡,經過幾代人繁衍,現在居住在新加坡的安溪籍華僑、華人已經近二十萬人,據縣僑務辦公室和縣僑聯會於一九八七年進行僑情普查統計(下同)有十八萬五千三百零九人。在新加坡的各族移民中,以華族居多。約占百分之七十五。華族中則以福建籍為多,占五成。而福建籍人當中,則以安溪、南安兩縣居多。在新加坡早期的鄉村區,多數居民是安溪人和南安人,成為開發新加坡鄉村區的主要力量,現在安溪籍人在新加坡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

馬來西亞

安溪人移居馬來西亞,分佈在十三個州,而以雪蘭莪、柔佛、麻六甲、沙巴、檳城、吡叻六個州為多,均設安溪會館。其中尤以雪蘭莪州為最多,在該州則比較集中居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

安溪人到雪蘭莪州開礦、經商的人較多。在該州的吉隆玻、八打吳、合都、甲洞、蕉賴、加影、萬宜、雙溪威、巴生、直落、仁加隆、萬津、瓜拉雪蘭莪、萬撓、答冬加里、籲汝音、叻沙、雙文丹、吉冷、龍邦、丹絨馬林等各埠都居住著不少的安溪人。

柔佛州也是安溪人較多的州,據柔佛州安溪會館一九八三年統計,共有會員八百九十六名,其中以居鑾縣為最多,有六百零三名,其次為加昔縣一百五十一名,峇株縣一百名,還有麻坡縣十九名,柔佛巴魯市二十一名,哥打縣及豐盛港各一名。

在麻六甲州的安溪人,多數來自蓬萊、湖頭、龍門、金谷、尚卿、長坑等地。據麻六甲安溪會館一九九○年統計,共有會員一百六十名。

在沙巴州的安溪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納閩坡及鬥亞蘭。據納閩安溪會館統計,會員有二百多人,在該坡的安溪籍人有四千多人,在鬥亞蘭有安溪人近萬人,多數為金穀鄉人,故鬥亞蘭又有小金穀之稱。

檳城州早稱檳榔嶼,是安溪人較早移居的州,一九一九年就成立安溪會館,安溪籍人多數聚居在市區及附近一帶。

吡叻州的安溪人,主要聚居在南吡叻的安順坡。

在馬來西亞定居的安溪人,族親聚居人數較多的有陳、林、葉、李等姓,先後成立氏族宗親會。金谷鄉芸美仙景李氏鄉親在馬來西亞人達三千多人,該鄉洋內葉氏鄉親達二千四百八十多人,超過家鄉葉姓人口的一倍多。

安溪人從清代開始移居馬來西亞,到民國時期大量安溪人到馬來西亞定居,繁衍至今已近二十萬人。據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統計,在馬來西亞的安溪籍華僑、華人有十八萬零六百七十五人。

印尼

移居印尼的安溪人,主要分佈在爪哇島東部的泗水、惹斑、中部的日惹、三寶壟、北加浪岸、西部的雅加達、加烈、井里汶,蘇門答臘島北部的棉蘭、仙達,中部的占碑,南部的巴領旁、楠榜,加里曼丹島的坤甸及蘇拉威西鳥的望加錫等地。他們主要居住在城區、城郊以及農村的集鎮。

在安溪人聚居的印尼首都雅加達,多數人在市區從事商業活動,有的則住在郊區,龍涓仙景的李姓鄉親聚居在郊區加烈,開辦數百家工廠,加烈被稱為龍涓仙景李氏的第二故鄉。

在東爪哇泗水一帶,聚居著來自官橋鎮山珍村的安溪人,總人數達數百人。在惹斑一帶,聚居著來自龍門鄉山頭村鯉魚山的陳姓鄉親,人數達二百多人,超過在家鄉的人口。

移居印尼的安溪人數量較多,據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統計,在印尼的安溪籍華僑、華人總人數達二十二萬三千零二十人,是安溪人移居海外人數最多的國家。

緬甸

安溪人從清代開始移居緬甸。龍門鄉人白天注在咸豐年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二)往賽羌定居,後來與緬女結婚,生育六個兒子。到民國時期前往緬甸的安溪人增多,主要來自城廂、蓬萊、官橋、龍門等鄉鎮,至今人數已達數萬人。據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統計,緬甸的安溪籍華僑、華人總數達四萬九千五百一十一人。

移居緬甸的安溪人,開始多數居住在三角州一帶及新舊鐵路沿線,少數居住仰光市,後來住仰光市的人增多,其餘分佈在勃生、渺咯、勃困、岱籲、毛淡棉等二十多個地區。

菲律賓

安溪人從明代開始移居菲律賓,清代和民國期間,有更多安溪人到菲律賓謀生,大部分人聚居在呂宋,他們在當地辛苦經營,頗有成就。在僑鄉中流傳著一句話:“呂宋客,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在呂宋謀生的安溪人,主要來自蓬萊上智、官橋上苑、龍門山頭等地,官橋鎮上苑村在民國期間上百人往呂宋定居,繁衍至今已達一千多人。

龍門鄉山頭村陳建章,在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移居菲律賓,定居在吧咾灣省戈約坡,在當地結婚繁衍,生育五男一女,長男陳獻琪,在一九二九年三十六歲時任吧咾灣省省長。任職時間十六年,從一九四六年起任菲律賓國會議員、副議長。後任吧咾灣省自由党總裁,其妹夫在一九五九年任吧睹灣省省長,其侄任省政府秘書,陳建章家族在吧咾灣繁衍達百餘人。

安溪縣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為一萬二千一百九十四人。

泰國

安溪人從清朝開始就到泰國開設茶行,經營茶葉生意,民國期間又有不少人到泰國經營茶葉或其他生意,主要來自西坪、龍門、虎邱三個鄉,他們多數分佈在首府曼谷和附近一些城鎮。

安溪縣在泰國的華僑、華人,一九八七年統計有一萬二千七百六十六人,是福建旅居泰國華僑華人較多的縣份。

越南

安溪人從清代開始到越南經營茶葉生意,民國時期又有不少人前往越南經營茶葉及其他生意。他們分佈在越南各地。在越南抗美戰爭期間,有的人逃離越南,有的人進入難民營,後來移居其他國家。一九七八年排華期間,逃離越南的人更多。在越南的安溪籍華僑、華人,在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為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一人。

美國

安溪人移居美國從民國時期開始,主要是從臺灣、香港及世界各地移居美國。在一九四九年以後又有不少人移居美國。越南、柬埔寨戰爭期間,不少安溪籍的難民移居美國。城廂鄉磚文村人謝秀珍、謝德榮、謝德宗三姐弟,在一九七九年攜帶家眷和堂親三十多人,從越南乘船到香港,後移居美國德克薩斯州等地。龍門鄉和平村白招治在柬埔寨戰爭期間,於一九八○年帶五男三女往泰國難民營,再從難民營移居美國,分別定居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及芝加哥。在美國的安溪籍華僑、華人,據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有一千六百五十二人,他們分佈在美國的各個州。

除上述八個國家外,安溪籍華僑、華人分佈的國家還有日本、柬埔寨、汶萊、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毛里求斯、澳大利亞、挪威等國家,一九八七年僑情普查人數共一千七百七十七人。城廂鄉磚文村謝德清、謝文順父子及全家人,在越南戰爭期間來到香港,後移居挪威。安溪人許鴻雁原在印尼經商,一九六二年移居澳大利亞。林思波原在新加坡,一九七七年移居澳大利亞經商。近年來,從東南亞各國及臺灣、香港移居加拿大、澳大利亞及西歐各國的人數在繼續增加。

安溪籍華僑、華人分佈情況表

鎮 別

新加坡

馬來亞

印 尼

緬 甸

菲律賓

泰 國

越 南

美 國

其 他

合計

鳳城鎮

1816

1479

1177

1510

53

 

24

56

20

6153

城廂鄉

18093

10594

13264

13190

118

214

73

198

170

55914

參內鄉

7081

7482

3564

1817

454

75

225

109

70

20877

官橋鎮

17589

24256

29711

9888

4127

696

193

29

40

86592

龍門鄉

30633

4942

29273

5085

4948

2971

949

187

415

79403

虎邱鄉

6338

22323

20483

1700

63

2886

1400

21

133

55347

西坪鄉

7804

3022

5055

 

 

4721

746

74

31

21453

龍涓鄉

4591

4841

31813

 

 

8

4771

356

270

46650

蘆田鄉

407

8737

212

 

 

 

 

 

 

9358

尚卿鄉

7908

14869

31061

132

 

118

7006

103

89

61286

魁鬥鄉

10799

7280

7680

1213

278

 

 

 

20

27270

蓬萊鎮

41075

22772

25014

11313

1091

 

450

410

40

102156

金穀鄉

16170

20251

13968

3400

350

314

266

36

378

55133

湖頭鎮

10961

8300

7213

263

626

 

28

16

65

27472

長坑鄉

658

6660

1566

 

 

 

 

46

10

8940

藍田鄉

1100

2104

213

 

 

111

 

 

 

3528

祥華鄉

508

3466

779

 

55

269

 

8

 

5085

劍鬥鎮

1347

3234

365

 

 

81

 

3

 

5030

感德鄉

431

4043

609

 

31

302

 

 

26

5442

合 計

185309

180675

223020

49511

12194

12766

16131

1652

1771

683035

注:資料來源:安溪縣僑務辦公室和安溪縣僑聯會于一九八七年聯合進行僑情普查統計。

虎邱鄉包括大坪鄉;湖頭鎮包括白瀨鄉、湖上鄉;祥華鄉包括豐田鄉;感德鄉包括桃舟鄉。

 

社團組織

在新加坡的社團

新加坡安溪會館

一九二二年冬,旅緬安溪華僑施明德往新加坡,與高銘壬等人發起創建新加坡安溪會館。一九二三年三月十四日成立並置會所。一九五九年九月建成址在大坡二馬路五層新會所。會館宗旨是聯絡同鄉,團結互助,舉辦社會公益和慈善福利事業。會館從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九○年共選舉三十三屆職員。歷任會長(或主席)為施明德、李春華、高銘壬、張培恭、白圻引、王庶幾、林拱河、林慶年、高水源、柯進來、柯賢樹、陳日定、陳錦章、黃二甲、劉木榮、唐裕。會館第三十四屆(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名譽主席為:柯隆美、劉澄清、白春暉、蕭文澤、白清泉、林東茂、柯豐慶、林綿區、陳開政、李尚大、施金城、魏忠有、陳建昭、劉漢水、陳石獅、林坤旺、陳寬成、許安美、林棋楠。

宗親會組織

新加坡有不少以姓氏組織的宗親會,曾任這些宗親組織領導人的安溪人有:

林綿區、林東茂曾任新加坡林氏公會會長;

柯隆美、柯寶國曾任新加坡柯氏公會會長,柯進來任永遠名譽會長;

白錫澄、白錫平、白清海、白清泉、白文瑞、白志勇曾分別任第一至十七屆新加坡白氏公會常務主席;

蔡金順曾任新加坡蔡氏公會會長;

胡緒哇、胡帝旺曾任新加坡胡氏總會會長;

姚山曾任新加坡姚氏公會會長;

謝傳川曾任新加坡謝氏公會會長;

顏惠芸、顏輝宗曾任新加坡顏氏公會名譽會長、會長;

李連煌曾任新加坡李氏公會會長;

王春華、王金樹、王金祥曾任新加坡王氏公會顧問、會長;

陳錦章曾任新加坡陳姓同美社第一至六屆總理;

陳日定曾任新加坡陳氏公會名譽會長;

陳寬成曾任新加坡保赤宮陳氏宗祠總理;

蘇建成曾任王、蘇、許、廖四姓宗親組織新加坡通淮廟領導人。

安溪人在新加坡各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名錄

林慶年曾任新加坡中華會館商會會長;

吳水閣曾任新加坡福建會館副理事長;

柯進來、柯隆美、林綿區、柯賢樹、蘇海水、柯寶國曾任新加坡五金公會主席;

林慶年、顏惠芸曾任新加坡茶商公會主席;

唐裕曾任新加坡船務公會主席;

林慶年、唐裕、李連煌曾任新加坡出入口商公會主席;

李榮富曾任新加坡汽車公會主席;

李連煌曾任新加坡星印商業公會主席;

胡金鐘曾任新加坡樹膠裝配公會主席;

易南星曾任新加坡布匹聯誼會主席;

林樹彥曾任新加坡中華匯兌業總會主席。

 

在馬來西亞的社團

會館同鄉會

雪蘭莪安溪會館

一九二九年由陳文晟等四十多人發起成立,並置會所。一九八九年在吉隆玻安邦律六十七號建成五層新會所,會館宗旨是聯絡同鄉感情,發揮互助精神,照顧會員福利,振興文教事業。會館至一九八九年共選出三十八屆職員,歷任會長是傅候專、劉治國、林文甫、劉己土、官光厚、陳禎祥、柯火煉、陳陞祺、林梧桐。

檳城安溪會館

由林文虎等十九人發起籌備。一九一九年元旦成立,並置會所。一九七四年置中山路二○一號樓房為新會所。至一九七二年共選出二十六屆職員,歷任會長是林文虎、李敬堂、李華春、李月樵、周森泉等。

柔佛州安溪會館

一九四一年由章文雙發起倡議籌備,抗日戰爭中斷,一九五三年再由章士慶等九人發起籌備,建置居鑾冬姑馬哥打依士賣街十六號為會所。一九五七年一月六日成立,至一九九○年共選出十七屆職員,歷任會長是章土慶、王介民、黃丕屯、廖興漢、鄭全木、章士怡等。

麻六甲安溪會館

一九六三年由李榮金等十五人發起籌建,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成立,一九七一年建置會所,至一九九○年共選出十三屆職員,歷任會長是李榮金、陳忠盛、柯火貴。

沙巴州納閩安溪會館

一九五六年由楊綿七等十四人發起籌建會所。一九五八年建成,正式成立會館。歷任會長是林殿驥、陳勝美、蘇興炎、楊貽留。

南吡叻安溪會館

一九六二年開始籌備,一九八八年由陳清德等七人組成籌委會,一九九一年五月成立,會長陳清德。

馬來西亞安溪總會 由雪蘭莪安溪會館於一九八一年七月聯絡各州安溪同鄉會館發起籌建,一九八六年六月獲當局批准成立,首任會長林梧桐,署理會長廖興漢。

家族宗親會組織

安溪人在馬來西亞以姓氏組織的家族宗親會有:

馬來西亞洋內陽山葉氏家族會;

馬來西亞蓬萊林氏家族會;

馬來西亞芸美仙景李氏家族會;

安溪人為主以姓氏組織的家族宗親組織有:

馬來西亞陳氏真山家族會;

馬來西亞槐植堂。

安溪人在馬來西亞各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名錄

陳陞棋曾任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主席及馬來西亞雪蘭莪福建會館主席;

李孝友曾任馬來西亞全國親善理事會副主席;

陳凱希曾任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商務主任;

陳炳耀曾任馬來西亞亞沙巴州中華商會聯合會顧問及沙巴州納閩中華商會署理會長;

劉養正曾任馬來西亞亞庇中華商會聯合會副主席;

陳慎驥曾任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雙文丹福建會館會長;

林時清曾任馬來西亞吡叻州安順福建公會會長;

陳保安曾任馬來西亞吡叻州安順中華公會會長、安順華僑協會會長及安順福建公會名譽會長;

李榮德曾任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中華商會會長及巴生福建會館會長。

 

在印尼的社團

會館同鄉會

東爪哇泗水安溪公會

在荷蘭統治時期成立,抗日戰爭停止活動。一九六三年六月三日恢復,並選出恢復後第一屆職員,顧問林啟成、林清芬、黃丹季、白山東,主席葉應琦,副主席林甘露、施魁梧,秘書長廖榮光,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後停止活動。一九八四年成立東爪哇泗水安溪互助基金會,主席施金城。

占碑安溪公會

在抗日戰爭前成立。一九三五年曾匯款支持安溪家鄉救災,抗日戰爭期間停止活動。一九八八年成立占碑安溪福利基金會,執行主席李中南。

巴領旁安溪公會

在抗日戰爭前成立,有會員六百多人,一九三五年曾匯款支持安溪家鄉救災,抗日戰爭期間停止活動。

棉蘭安溪同鄉會

在抗日戰爭前成立,有會員五百多人,抗日戰爭期間停止活動。

雅加達安溪福利基金會

一九八九年成立,主席李尚大。

安溪人在印尼各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名錄

陳丙丁曾任印尼椰城中華總會主席及椰城福建會館會長;

葉應琦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會主席;

林清忠曾任印尼井里汶中華總會主席、中華商會副主席;

沈清江曾任印尼安斑蘭中華總會主席;

陳清江曾任印尼峇厘中華總會主席;

白辰恭曾任印尼巴領旁中華總會主席;

王長水曾任印尼泗水日惹大眾社主席;

黃超龍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會主席;

施魁梧曾任印尼泗水中華總會副主席;

黃丹季曾任印尼瑪琅中華總會副主席。

 

在緬甸的社團

緬甸安溪會館

一九一九年冬由施明德、林金甌等人發起籌建,一九二○年成立籌委會,籌款六萬餘盾緬幣建五層樓房會所,一九二三年冬落成,為當時緬甸縣級最雄偉的會所。會館宗旨是聯絡同鄉,團結互助,為同鄉謀福利。從一九五九年起,每年春節為貧困同鄉發放福利金。會館從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七一年共選出三十三屆職員,歷任會長是施明德、林金甌、劉金梓、劉梧桐、白錫豹、張彩雲等。一九九○年度會長林世英。

安溪人在緬甸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名錄

黃則山曾任勃生華僑商會理事長、勃生福建同鄉會理事長、勃生工党理事長;

張彩雲曾任清河堂理事長;

林世英曾任九龍堂副理事長;

謝德美曾任勃生寶樹堂負責人。

 

在其他國家的社團

旅菲安溪同鄉會

成立於一九三一年,為旅居菲律賓安溪人的同鄉組織,其宗旨是團結同鄉,共謀福利。

安溪人在各地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名錄

白錫碧曾任泰國福建會館監事長;

王暢曾任泰國福建會館總幹事;

白東榮曾任日本神戶華僑總會主席;

白宗熒曾任美國南加州福建同鄉會顧問;

李景昀曾任美國布法羅中國同學會會長;

胡緒清曾任菲律賓教育會副會長;

林思波曾任澳洲福建會館主席。

 

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

由新加坡安溪會館常務主席唐裕發起倡議,得到世界各地安溪鄉親的熱烈回應和支持,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六日在新加坡舉行第一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

大會收到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總理李鵬,副總理吳學謙、田紀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陳慕華,全國政協副主席谷牧,商業部長胡平,外經貿部長李嵐清,海關總署署長戴傑,全國僑聯主席莊炎林,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鄭鴻業,外交學會會長,前會長韓念龍,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前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青,駐印尼大使錢永年以及世界各地安溪會館、同鄉會的題詞。楊尚昆的題詞是:“鄉誼親情,攜手繁榮。”李鵬的題詞是:“鄉情連四海,歡聚共獅城。”

參加第一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的有來自中國、印尼、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緬甸、泰國、汶萊、美國、日本等地以及新加坡的安溪鄉親代表團及代表,人數達一千多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