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名勝典故

作者:佚名  來源: 安溪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名勝典故

境主公與安山廟       《安溪方志》第十六期 .謝建全輯

安溪東南部的參內鄉羅內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廟,名稱安山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山廟祀正順尊王,世人尊稱為“境主公”。

境主公俗姓謝名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南宋愛國志士、詩人,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謝枋得才華橫溢,其詩《蠶婦吟》、《慶全庵桃花》、《詠花影》被選入《千家詩》而千古傳頌。宋亡後,元朝使官聘謝入朝為官,枋得至死不從,後絕食身亡。至於謝枋得由愛國志士而被尊為神,在安溪則有 一段古老的傳說:

元初,江西弋陽有一羅姓農夫與同伴結夥上山打柴,忽見遠處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農夫趨近探視,老翁忽然不見,卻見一老樹根頭隱約有“疊山隱處”四字。此事傳開後,眾人認為這是義士謝枋得因眷戀故國山川而英靈顯化,乃將老樹根頭抬回家,由羅氏依老翁形影將此木雕塑成像,供奉於堂。鄉鄰遇事前往禱之,屢有靈驗,乃尊稱為“境主公”。

明初,羅氏後裔攜帶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閩開拓,在安溪長泰裏羅洋鄉(今參內鄉羅內村)安家立業,並將“境主公”神像安奉於家。羅氏一家為人忠厚善良,與當地黃、徐、杜、江等姓鄉人和睦相處,乃廣泛介紹“境主公”的來歷及事蹟。村民每往禱之,皆有靈應。經眾口相傳,“境主公”香火日盛。明永樂元年(一四○三年),羅家將“境主公”神像獻出,由羅洋鄉黃氏為主鳩資起蓋廟宇奉祀,並定名為安山廟。

安山廟自建以來,一直香火不絕。明宣宗時,境主公被賜封為“正順尊王”,並隨著安溪人的外出開拓而傳播海內外,現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十餘處分爐。

安山廟自建以來歷經修葺,現存建築為一九八○年依舊制重修,重簷式,樸實無華,現保存諸多明清遺物。有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安山古廟”匾額;有清代武狀元黃培松親書“玉行砭人”,探花黃貽輯親書“宋室夷齊”及進士黃爾歐親書“忠孝兩全”等金匾。

安山古廟風景秀麗,離古廟數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鐫刻著明萬曆年間蔡國賓手寫的“觀瀾”兩字。如在此處建亭,可觀賞西溪的壯麗景觀。現羅內村村委會正著手規劃建設以安山廟為中心,集朝聖、休閒為一體的景區。相信不久的將來,安山廟將以更加驕人的姿態屹立于世人面前。

 

筆架山的傳說              安溪鄉訊社

到安溪旅遊的人們,必定要到安溪文廟,到安溪文廟,必定要到大成殿遙望筆架山,看著惟妙惟肖的筆架,感歎大自然之神功。

筆架山位於城廂鎮,由路英村犁頭標(海拔七四六米)、中尖、石鼓村穩固山(海拔八七六米)三峰構成,形似三峰筆架,古稱三台,筆架山因此得名。

筆架山怪石林立,千姿百態,古柏森森,野藤蒼蒼,流水潺潺。山上有午峰岩、獅峰岩、筆架岩等名勝古跡。古時山上多有虎穴,虎患成災,山腳有一虎跑道,地名沿用至今。由於古道難行,很少有人敢攀到筆架山頂,因此筆架山有著優美的傳說。

相傳,在山腰,舊時有塊風水寶地,遠看恰似“幢幡吊孩兒”,人們都說能得到這塊寶地,“子子孫孫戴鑰匙”。意思是兒孫百代都能做官,這可是塊充滿誘惑的寶地呀!

明末清初,後桉有個大富翁,名叫謝福良,自稱“謝百萬”,經營糖生意,確也家財萬貫。當時蓬洲(現屬魁鬥鎮)也有個富人,名叫王熙孔,是靠做糧食生意致富的,聽說謝福良自稱謝百萬,十分不服氣。一日,兩人在城內相遇,王熙孔問謝百萬:“你到底有多少財產,敢自稱謝百萬?”謝百萬哈哈大笑說:“我的糖從南門渡洗起,到泉州新橋頭,舀起來喝水還是甜的,誰人敢和我比?”王熙孔聽了很不服氣,說:“我敢和你比。我的稻穀一袋一百斤,一步一袋,鋪路到泉州城還鋪不完。”

於是兩人賭氣,約定要比個輸贏。

比富時間一已到,這一日,南門渡頭人山人海。謝百萬從糖倉裏運來許多糖,放在南門渡頭洗將起來,只見澄清的藍溪水,刹時變成紅色,朝下游流去。

王熙孔也從自己的糧倉裏運來一袋袋穀子鋪路,眾人皆喝起采來。

這時,只見有個書生模樣、穿著白衣白褲的年輕人,站在一塊大石上,對謝百萬說:“謝福良,你輸定了。”

列信看官,這個年輕人原來是唐代詩人周朴的化身。

周朴,字太朴,唐末隱居於筆架山下的滻坑,面對筆架山美景,整天吟詩作對。有一天在路上,他遇到一位打柴的,靈機一動,得一佳句:“子孫何處閑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他十分高興,拉著砍柴者大叫:“得到了!得到了!”這時,巡山的兵卒正好路過此地,疑周朴是盜賊,便要傅他,周樸笑道:“我是偶然得到佳句啊!”巡山的兵卒笑駡:“書呆”,徑直下山去了。周朴因迷戀筆架山美景,死後化身為午峰岩的伽鑭公。

閒話休說,言歸正傳。這時,謝百萬看了看周樸,問道:“君何故出此言?”

周樸笑道說:“謝福良呀!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王熙孔用穀袋鋪路斤兩不失,你拿糖洗水點滴無歸!”謝百萬清醒過來,急忙向王熙孔認輸,但家財已去了大半。

周樸站的那塊大石,如今還在,站在龍津橋頭就能看見,人稱仙石。

謝百萬財大氣粗,總想幹出些驚天動地的事。一日,他在村中呆望筆架山,忽見山腰處紅光一閃,定睛一看,原來是“幢幡吊孩兒”,他知道這是天獻瑞地,於是帶著一大群家丁,到山上找了十多天,誰知這寶地看得見,摸不著。謝百萬的頭快要發昏了。這時,周樸又出現在他眼前,笑說:“謝福良,別找了,你命中註定只有發財福,沒有做官運,山上多虎,還不越頭,速回速回!”謝百萬清醒過來後,感念周樸兩次相救,於是到午峰岩拜過周朴,又重修了午峰岩。

其實,筆架山有風水寶地雖是神話確也不假,除了唐周樸在此結廬隱居外,還有宋代我縣第一個進士張讀也居於筆架山麓。

謝文福口述/黃炯然整理

 

長坑鄉獅峰山達摩岩的典故      吳寶煉《秋訪達摩岩》

達摩岩位於長坑鄉西北隅的獅峰上,始建於宋朝,歷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仍體現宋代風格,採用重簷歇山式,精緻奇巧。據傳,達摩又稱達磨,本名著提多羅,是南天竺香至國王的第三子。南北朝期間,達摩浮海先到廣州,後又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教習少林武功著稱於世。後來面壁九年,頓悟成佛之法,被譽為禪學,其學派為禪宗,對中國佛教的影響至深。宋代崇達摩祖師為時髦之舉,達摩弟子普惠大師率眾長坑鄉獅峰山上設壇,開始名為獅峰寺,後人為紀念達摩弟子,改名為達摩岩寺。

據護寺老人介紹,達摩岩寺原址並不是如今的岩址。傳說,建寺時有一香爐飛至今址,眾人以為神靈點化,因遷至此。舊址有一巨大石崖,楷書陰刻“達摩岩”三字在崖上,蒼勁有力,每字高一.五米,寬一.二米,下款處刻有“淳熙十三年”的字樣。據悉,這是安溪縣境內最大的宋代石刻。

在摩崖石刻左下方有一危崖,崖間有兩個四釐米左右的小洞,當地人稱為“出米石”。傳說建寺時左出米、右出水,寺成而止。在摩崖石刻右下方又有一奇樹,人稱“三色樹”,長著松樹皮,掛的則是柏葉,結出的卻是楓蕾。樹高十多米,樹圍有二.五米,是獅峰山上的“活文物”。樹腳下一股清泉潺潺湧出,冰涼甘甜,據說能治百病,且旱不涸、雨不漲,四時不竭。達摩岩由於年久失修,加上人為破壞,曾一度荒蕪。近年來,長坑鄉力建達摩岩旅遊區,已將公路修到山巔,按原貌修葺達摩岩寺,並保護了柱基、水槽、舍利塔等文物,清理了古石洞,還在獅峰山上植樹種花,使千年古刹煥發了異彩,成為安溪著名的旅遊景點。

 

長坑鄉山格村飛鳳山上補陀岩的傳說      資料來源:泉州掌故.黃迥然

安溪長坑鄉山格村飛鳳山上,有一座補陀岩,風景秀麗,遊人不絕,只是這岩寺名有點特別。原來,這裏有個故事。

相傳明朝泉州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名叫張瑞圖,因得罪了太監魏忠賢,恐有殺身之禍,便裝瘋假癲,到處流浪張瑞圖寫得一手好字,凡上門求字的,他都有求必應,只是為了裝瘋,署名時“圖”字都缺一角。

有一次張瑞圖由泉州經南安入安溪,路驚蘭田嶺頭時,為白雲亭題了“白雲自在”;過進德橋亭,題了“津梁大千”;到蓬萊九峰岩,題了“真相”。這一路,在安溪留下不少墨蹟。

後來張瑞圖路過長坑,恰逢長坑的古刹普陀岩重修建竣工。村裏長老仰慕他的字寫得好,邀請他寫“普陀岩”匾額。

張瑞圖雖是有求必應,這回卻不隨便寫了。原來,他曾在泉州仙公殿運仙夢,詢問可以活到幾歲,仙公托夢“瑞圖瑞圖,壽至普陀”,因此他始終不敢遊覽南海普陀山,哪知在長坑這深山裏,卻冒出一個“普陀岩”來!後來又一想,人家有求不應不好,就說:“天下一普無二普!”提筆寫了“補陀岩”三個字。寫完趕忙到別處遊玩去了。

從此,長坑普陀岩變成了補陀岩,一直叫到現在。

 

安溪清水岩岩寺不建一百間的典故

安溪蓬萊清水岩最早建于宋元豐六年,因為清水祖師的神跡昭著,受過宋朝皇帝四次封賜,因此廟宇呈“帝”字型。整座岩寺三層九十九間,為什麼不建一百間呢?這裏有一個神話傳說。

據說,清水岩寺所在地原來是個鬼洞。洞裏住有一百個山鬼,經常出沒山林,鬧得周圍山野村舍雞犬不寧。因為祖師自小修煉,學得一套“制鬼術。”有一天,祖師拿著一條包頭的方巾,到鬼洞和山鬼打賭,說“我坐在這方巾中,你們如能抬得動,就算我輸,老僧願退出山林。否則,請你們一百個都站在這方巾中,只要我兩手從四個角一抓,包把你們摔得粉身碎骨。”山鬼不把祖師放在眼裏,都圍攏過來,當場要和祖師見個高低。先是祖師獨坐方巾中,一百個山鬼你爭我奪,誰也抬不動(後人稱祖師為“鎮地祖師”緣出於此);後是讓一百個山鬼走進方巾,祖師四個角一抓一摔,當場摔死了九十五年,一個逃脫,四個從四角縫裏逃出來跑地求饒,祖師便叫他們守衛山門。現在站在“清水法門”內的四員神將便是。這樣,祖師算鎮服了九十九個,因此岩寺只能建九十九間。

在動工修建岩寺時,需要很多鬥大的杉木。可是,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那麼多的杉木要從哪里來呢?據說,也是祖師用神力化來的。

建寺時,祖師捨不得毀掉岩寺旁那片茂密秀麗的山林,便徒步去內地買杉。那天,祖師擇准了買地,便對那裏的山主說:“我想買下你們山上批無尾杉。”山主笑道:“我們山上哪有無尾杉?要有,儘管挑,我可以分文不取。”祖師滿有把握的說:“好,一言為定,明早承交。”說完話就走馬觀花。山主暗自沉思:“山上杉木成百上千,你單身匹馬,即使連夜砍伐,也難有那麼多的無尾杉,我看你有什麼仙法?”

說來奇怪,那天晚上突然月躲星避,黑天暗地,一陣齊頭大風把山上那片高聳入雲的杉木打得斷尾齊腰。第二天清早,祖師便請山主上山,指著那片刮掉杉尾的杉木說:“我就買下這一片。”山主見狀大吃一驚,認為這是天意,便拱手奉送,不取分文。當天下午,又下了一場暴雨,“山蛟龍”把那片杉木林株株掀翻地地,沖流到山底下那條溪裏,然後漂流到蓬萊,從清水岩口那口浮杉池浮了上來。只要木匠拿走一根,就又浮上一根,一直到岩寺建完為止。據說,有一位木匠見到杉木那麼大,便眼讒心貪,想拿一根回去做木桶,才拔出一半就拔不動了。解放前,“浮杉池”裏還插著半節出水的杉木,讓遊人傳說。

 

清水祖師的傳說

清水祖師流傳于民間的傳說,充滿濃厚的神話色彩,反映百姓對祖師驅邪鬥惡、濟世行善的崇仰之心。

一.試劍石

話說陳普足初築清水,並不一帆風順,常遇山鬼士擾,與爭道場。一天,普足持劍,指對岩左險崖上的巨石,聲揚一劍能叫巨石削分兩半。山鬼不信,普足對準石,把劍一揮,只聽霹壢聲響,頓見那高有兩丈的大石,竟被削半。滾下岩坑,尚存的對半,仍屹立於險崖間,後人稱為試劍石,眾鬼一見咋舌退避。

二.方池傳浮杉

當時建寺缺乏做大樑巨材,清水祖師開口說要買下山林中所有的“無尾杉”木材商心知山林中的“無尾杉”並不多,當即收下了清水師的錢並要清水祖師在五天裏砍伐取貨,逾期不能再砍伐取材了。說也真怪,清水祖師付錢後並不上山砍伐杉木,而是回到清水岩,並叫眾僧徒在清水岩挖一個池塘,並在池中鑿了一個洞孔,大家不知道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第二晚上,突然狂風大作。山林中的杉木被大刮斷吹倒了許多。第三天,清水祖師親自到山林中去選取所需的大杉木,並放入林中的水溝中,然後回清水岩。這時,清水岩中哪個挖開的池塘洞孔裏接連冒出清水祖師從林選取的巨杉,一根接著一概地出來,當出完第九根,第十根剛冒出頭來的時候,一位小和尚說了聲“夠了”,於是那出頭的第十根便立定不動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清水岩那池塘中的沒事洞孔還留著一根露個頭的杉材的原因。

三.袈裟收鬼眾

清水祖師在與山鬼鬥爭中屢屢獲勝,山鬼很不服氣,還想尋機搗亂。於是清水祖師就想出了一個計謀來對付。一天,清水祖師把袈裟鋪在地上,自己端坐其中,這時,一群山鬼蜂擁而上,使勁地拉扯袈裟,清水祖師一動不動,還挑站似的口吻問眾山鬼不敢進到拉扯,裏來,山鬼以為自己的鬼眾量大,便紛紛奔入袈裟裏。只等眾山鬼跳入袈裟裏來,清水祖師猛地一甩,山鬼大多被摔死。從袈裟角逃竄出來的四個山鬼,連忙跪地求饒,發誓再也不敢作祟搗亂了,並願為清水祖師效勞。於是清水祖師便將他們收為大殿的護法神,這就是今天仍立在清水法門的趙、王、蘇、李四大元帥。

四.移雨泉州府

真德秀迎請水祖師神像到泉州祈雨的故事。那年泉州大旱無雨,真德季一邊高搭蘆棚,供奉迎請來的清水祖師,一邊發佈告示,要前來祈雨的百姓多帶紙錢香楮,堆疊在清水祖師神座下,暗示如投疏祈褥在時天不下雨的話,就放火燒楮。那天正當中,突然電鳴電閃,大雨傾盆而下,知府齋中飄滿的梧桐樹葉上,依稀可辨有四行詩句:“雨是江西雨,移來泉州府,老佛若無靈,渾身成火灰,”真德秀讀罷,十分敬佩,之後親自送清水祖師神像回清水岩,並在前人題懸的“真人”匾上,再添上一個“真”字,也,以表示自己的敬佩和崇仰。這兩則傳說,都是史實為證。

前者是: 明何喬遠覺亭記雲:“山有魔鬼害氓,師與約,臨深澗,展 如橋,既滿座,而斷。鬼多墜澗中逃入石 穴,師封閉之,無得出。又有驅慮之異。”

後者是:元天曆五年,福建大旱。泉州太守迎祈禱。屬邑同日大雨。安邑廣文葉文載,祈雨。神降乩詩雲:“月在中天水在瓶,白雲深處夜談經,東風吹我下山去,且數空階一葉”。果應, 日大雨。

五.比法渡悅巾

山鬼見石被削,知道“神劍”曆害,無不惶恐,但見普足單身,自持鬼眾,仍不示弱。普足解腰間巾,運用法力,將巾分別拴在深壑兩邊的樹幹上,成為“橋”,獨自先渡過對岸,再問眾鬼敢否也過橋?群鬼未曾見過,便一躍而上,豈知帨巾竟半截裂摔於底,鬼眾成為鬼中之鬼。

 

安溪清水岩“方池傳浮杉”的傳說

當時建寺缺乏做大樑巨材,清水祖師開口說要買下山林中所有的“無尾杉”木材商心知山林中的“無尾杉”並不多,當即收下了清水師的錢並要清水祖師在五天裏砍伐取貨,逾期不能再砍伐取材了。說也真怪,清水祖師付錢後並不上山砍伐杉木,而是回到清水岩,並叫眾僧徒在清水岩挖一個池塘,並在池中鑿了一個洞孔,大家不知道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第二晚上,突然狂風大作。山林中的杉木被大刮斷吹倒了許多。第三天,清水祖師親自到山林中去選取所需的大杉木,並放入林中的水溝中,然後回清水岩。這時,清水岩中哪個挖開的池塘洞孔裏接連冒出清水祖師從林選取的巨杉,一根接著一概地出來,當出完第九根,第十根剛冒出頭來的時候,一位小和尚說了聲“夠了”,於是那出頭的第十根便立定不動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清水岩那池塘中的沒事洞孔還留著一根露個頭的杉材的原因。

 

安溪清水岩“試劍石”的傳說

話說陳普足初築清水,並不一帆風順,常遇山鬼士擾,與爭道場。一天,普足持劍,指對岩左險崖上的巨石,聲揚一劍能叫巨石削分兩半。山鬼不信,普足對準石,把劍一揮,只聽霹壢聲響,頓見那高有兩丈的大石,竟被削半。滾下岩坑,尚存的對半,仍屹立於險崖間,後人稱為試劍石,眾鬼一見咋舌退避。

 

湖頭鎮翠屏山上泰山岩的典故      李紹清 (節選)

泰山岩位於湖頭鎮西南隅的翠屏山上,系安溪三大歷史名岩之一(蓬萊清水岩、長坑太湖岩、湖頭泰山岩)。泰山緣起開山始祖顯應祖師修行于此。據縣誌載:宋宣年間,黃惠勝來自永春,修行於翠屏山。他精通禪理,博學多才、好義樂施,廣行善事。曾不惜曝身求雨,為民排憂解難,成為美談。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在此坐化。圓寂後,經高宗皇帝賜封為“顯應祖師”。百姓為旌表他的功德,依山建寺,立廟為神。該殿宇建築在東西中軸線上,自東往西,依次有前殿,中殿和後殿。整個建築構造符合《營造法式》的宮式手法,又有獨特民間手法,有廊有廡,南北側畔是藏堂和齋堂。該殿是安溪古代宗教建築中比較能反映明清時期佛教、道教岩寺配套的典型。據載,曾與遼寧省義縣的“奉國寺”、山西省文城縣的“玄中寺”齊名。 一九九九年被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光地故居—舊衙、新衙          安溪鄉訊社 .湖頭李紹清

清初名臣李光地,在湖頭有兩座仿宮殿式建築的大平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相府”,李光地的故居。一座叫“舊衙”,另一座叫“新衙”。李光地在康熙盛世時期,從政官垂五十年,得以寵愛重用,但他為官清廉,在湖頭只留下這兩座大平屋。(據傳,實際自建的只有一座,)從昔日經濟昌盛的湖頭來說,並非鮮事。但今天,我們從建築特色上看,新、舊衙是典型的泉州傳統宮殿式的建築,具有獨特的代表性、飽含歷史文化資訊的古民居博物館。

舊衙位於湖頭街街後,現在屬湖三村。它縱深五進,兩邊護屋,住著李光地的長子李鐘倫的後裔,人丁繁興,科第盛出。傳說,舊衙不是李光地自建,而是滿州人甯海將軍拉哈達所贈。李光地在家為父守孝時,劉國軒率兵圍泉州,斷江東、萬安二橋以絕援軍之路。拉哈達在漳州束手無策,李光地派從弟李光鬥帶領拉哈達大軍取道漳平,解了泉州之圍;同時,又為拉哈達報功,使他不但無過而且受獎。他感于李光地的大恩,圖報無方,夫妻定計,對李光地說要在湖頭定居,建了這座舊衙。拉哈達夫人遷來居住。過了一段時間,藉口隨夫赴任,把所建的房屋轉贈給李光地夫人,李夫人不肯接受,她又央求李光地母親,終於使李家接受贈予。後人為舊衙撰了一副對聯,是“綺羅日暖將軍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上聯,指明該座本來是將軍府;下聯,比喻宰相家的人丁興旺,弦管齊鳴,熱鬧非凡。同時可以看出,幾百年前南音演唱在湖頭已經非常盛行了。

新衙,座落於湖頭鎮湖二村,占地面積三千一百二十平方米,坐南面北,整個建築結構呈長方形,為五進雙護厝,東西各一巷,門庭四周砌圍牆,構成一個封閉規整獨立的宮殿式建築群,顯得堂皇古雅、肅穆大方。

關於新衙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李光地夫人原住舊衙。房屋雖好,但不是自己所建,心中總感不自在,便發願要自建房屋。可是,李光地一生勤儉樸素,雖位列宰相,卻兩袖清風,家中餘財不多。有一年,光地夫人來京,返鄉時將光地出巡時省下的三千兩銀子私下帶回,用這些錢蓋起新衙大厝。後來,庫官發現銀子不見,啟奏聖上。康熙心中有數,料定銀子是李夫人取去,有意恩賜清官,叫庫官不必聲張,以免讓李光地知道。後來,有一次李光地回家,轎夫把轎子抬到新衙,他以為走錯家門,經詢問才知道是夫人私自用三千兩銀子建了這座房子,便狠狠責備夫人,但夫人有婆婆作靠山,也只好作罷。光地回朝面聖請罪,康熙不怪罪,反而慰之,光地跪拜謝了恩。李光地的夫人建了新房子,便把原先那一座稱為“舊衙”,新建的這一座稱為“新衙”。

新衙東巷北端進口處建有接官亭,稱為“報亭”,巷口石門上鐫有“贊元重萬國,高志廣八區”的對聯,讓人一讀,便知是宰輔之家。往內是一條寬闊大巷,從邊門可走進新衙任意一進,大巷的盡頭是寬敞的新衙大埕。新衙大門上有一對聯,上書“相門知理學,府地傳乾坤”,高度概括了李光地在程朱理學上的成就,生動再現了其維護國家統一的功業。新衙第一進為“下落”,又稱“下廳”,左右兩旁各有一間下房,為迎客之所。第一進循古代建築規劃而建,即下廳比正廳踏步落4寸,開井比正廳踏步落8寸,其用意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長幼尊卑有序原則。第二進為接官廳,是會見各級官員的場所,廳中上面懸掛有“夾輔高風”匾額,為康熙御筆;中間掛著四副李光地手跡仿製品,(真跡墨寶的原件保存于江西上饒)。第三進由廳堂、庭院和兩側廂房組成,廳中掛有李光地夫婦畫像,兩邊是一些對聯及李氏家族名人的畫像,這些畫像古樸雅致,色彩鮮豔,栩栩如生。第四進、五進是相府內眷的住所。

如今,舊衙、新衙已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衛單位,縣“古跡朝聖”旅遊景點。可以讓人們進一步研究、瞭解歷史,瞭解一代名臣李光地的生平事蹟,尊重歷史真實,對他的政績和人品、學問給以科學的論證。也將使舊衙、新衙聲譽遍馳於海內外,為湖頭這歷史文化名鎮增添異彩。

 

騎虎仙蹤

古時候,安溪有個縣官,搜刮民財,無惡不作。他手下的衙役,狗仗人勢,每次下鄉徵收錢糧,要打要裂,不顧百姓死活,衙役中有個少年人,才十六歲,卻心地善良,人們都叫他小衙役。他家裏很窮,老母多病賺錢糊口,養活母親,才不得不去衙門做衙役。

一日,他聽說又要到鄉下催收錢糧。那晚,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仙人對他說:“明天你要救十三條人命。”第二天清晨,小衙役跟隨眾衙役下鄉催糧。當他進入一戶農家時,只見一位瘦巴巴的老太婆,苦苦哀求:“可憐我家一貧如洗,實在無糧可交,望老爺開恩,開恩。”說著下跪叩頭。接著,走到牆角抓起一隻正在孵蛋的母雞要殺。小衙役往雞窩裏一看,恰好十二個蛋,心裏不由一驚,他想,連同母雞不是十三條命嗎?於是就說:“不要殺了,不要殺了。”說著便把衙役們哄出門去。

這件事被縣官知道了,便要抓小衙役。小衙役只好逃跑。跑呀跑呀,跑到虎邱金榜村飛鳳岩,懇求住持老僧收留他。老僧想試試他有沒有誠心,便對他說:“你要餓上七天,才能做和尚。”小衙役心已定,就七天不吃飯,堅持到第六天,一陣眩暈,四肢無力,第七天早晨老僧又叫他挑水煮粥,小衙役挑著水桶走到半山,發現一隻老虎蹲在那裏,張著大嘴要吃他,他就向老虎哀求:“師傅叫我去挑水,你寬延幾時,等我挑好了,再吃掉我。”老虎點點頭,小衙役就挑水去了。等到他挑完水,踉踉蹌蹌來到老虎面前,老虎卻趴在地上點頭擺尾,全無吃人的意思,小衙役乘勢跨上虎背,老虎用力一蹬,飛上天去,無影無蹤,只在地上留下四個清晰的虎蹄印。

後人把小衙役奉為騎虎公,並在飛鳳岩寺裏塑一尊騎虎像敬奉他。從那以後,飛鳳岩也改稱騎虎岩。   薛世浩整理

 

清水祖師在岱山岩的傳說

岱山岩供奉“三尊祖師”,其一便是清水祖師,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岱山顯靈

岱山岩腳下有個鬼子洞,洞內原來住有許多鬼子,經常下山騷擾民眾,怨聲載道。傳說,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師到岱山顯靈時,香爐就先飛到鬼子洞裏,把眾鬼子壓在香爐下,讓一都百姓安居樂業。有一年大旱,幾位農民來到山下聽到一陣鐘鼓聲,循聲而上,跪在香爐前許願,果然天降喜雨,當年糧食豐收後,人們便興建岱山岩開始供奉清水祖師。

巨石騰空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

有一天夜裏,岱山岩的和尚做了一個夢,夢見清水祖師對他說:“岱山岩後的石壁上,有一塊巨石要迸裂飛下,我要把它托起飛出,以保岩寺安全。明日午時,爾等要擊鼓為我助威出力,切記,切記!”第二天起來,一切正常。午時一到,天昏地暗,狂風作作,和尚們慌忙用力把大鼓擊得通天響。霎時間,一聲霹靂,地動山搖,一塊巨石越過寶殿落到中庭,“轟”的一聲響。忽然,這巨石像得了彈性似的,複又騰空飛起,霸佔過珠樹閣的屋脊嘩嘩啦啦滾到山下了。和尚們嚇得一身冷汗,看殿中的諸佛金身,都是汗的,冒著熱氣。和尚見狀,又驚又喜:“大災大難,大慈大悲。要不是佛力神威,這下就完蛋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護國岩的傳說              黃炯然  陳樹冬

護國岩是安溪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龍涓鄉灶坪村,古地名叫裏佐,諧稱內灶,今分自然村屬灶平,在海拔一千米的烏石山頂。原名烏石岩,後易今名。岩宇分內外殿,兩殿毗鄰,南履帽形巨石。沿內仿木石柱石樑承托,柱呈梭形,覆盆柱礎。內外殿依石壁鑿龕,崖刻三尊石佛,主祀定光佛。“文革”中局部遭砸毀。橫楣陰楷“寶佑丙辰六月建造內殿”等紀年款。此地石景薈萃,古木參天,雲霧飄渺,晴日可遠眺廈鼓全景。

護國岩山勢起伏回轉,像一隻獅子。鳳山山脈伸下來的一條山脊是獅身,延伸到內灶村石寨角落拱起的部分,是獅頭,石寨外和它正面對相鄰的灶坪流芳村,原叫“漏倉”,是獅嘴和料槽,山脊另一頭的崖壁是獅屁股。當地人根據山的形態,起了個“雄獅進食”的雅名,岩裏有個洞,叫漏米洞,是獅的肛門;洞的水泉,被叫做“獅尿”。岩壁旁邊有一座寺,就是護國岩。

相傳宋帝南遁時曾避難於此。北宋宣和年間,皇帝昏庸,奸臣弄權,連太子趙構也險被謀殺。鎮殿大將軍趙升探知消息,趕快密報趙構。趙升說:“如今奸黨勢力太大,鬥不過他們,只好先逃避一下。”趙構贊成,兩人收拾行李,連夜逃出京城,為隱蔽身份,太子趙構化名宋繼秉,趙升化名宋旭,兄弟相稱,向南方逃去。

兩人路上受盡了風霜之苦,流落到龍涓內灶。他們見烏石岩地方偏僻,山高林密,四旁都是懸崖峭壁,對外只有一條小路可通,是個避難藏身的好地方,就隱居下來。岩裏有位明悟長老,已年近八十,他心地善良,武藝高超,已收了兩個身高體壯的後生做徒弟,日日念經修道,種地練武。他見這兩個來客相貌不凡,落難到此,心知不是小可人物,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就收留了下來。

趙構自起名號叫“宋頭佗”,心中時刻不忘除奸興國的大事,就在岩寺旁建造了兩座小書院,招集一些少年人讀書練武,準備日後為國效力。這麼多人集在一個小地方,不是連吃飯都很為難嗎?山神為了扶助宋太子的興國大業,便運用神力,讓烏石岩這“雄獅取食”的風水地為國獻糧。據說這頭“雄獅取食”一端伸頭向外,在流芳村一帶四處吞吃稻穀,另一端在烏石岩拱起屁股,只要岩寺的人用竹竿在洞裏攪動,大白米就一升升地流出來。每人每日一升,不多也不少。洞中的獅尿泉,也長流不斷。因此,宋太子在這裏避難三年,不愁吃喝。

眼看三年將過,朝中奸党四處尋訪宋太子的下落,最後發現趙構君臣住在烏石岩,就派兵來追捕。宋太子與岩寺僧眾依靠險要地形,拼力抵擋,以一當百,堅守了一個多月,後來明悟長老師徒三人被敵軍亂箭射死。

宋太子趙構得救,由保駕大將軍趙升等護送回朝,合力剪除奸黨。趙構登基後,為紀念烏石岩的這段經歷和三位高僧保駕的大功,在建炎四年敕封烏石岩為“護國岩”。三個和尚為“三代祖師”,並叫人雕刻三尊白石佛像,世代受人供奉,後人還題了兩對對聯:“護太子發祥襄佐聲譽,國振興啟塑尊嚴神靈”“保佑眾生聖神永在,國泰民安瑞氣長存”。

 

安溪湖頭李森開鑿淵港

李森是明朝正統時期的人,家住安溪湖頭。

有一次,李森做安溪源口巡檢,看見泉州船載貨來湖頭,到達藍溪淵港港下,便上不去。貨物要從船上卸下,由腳夫肩挑到湖頭,十分辛苦。李森深深感到淵巷交通不便,心想:“泉州船要能直達湖頭該多好!”便親自到淵港視察,決心把淵港鑿通。

李森戾來許多石匠,開鑿淵港的工程很快就著手進行了。淵港從頭到尾有一里多長,港區佈滿礁石,要讓船隻順利地通過,必須鑿出一條港道,把港道裏的礁石通通鑿開清除,這是一個大工程,要耗盡很多很多銀子和粟米。有人勸他道:“你把全部家財用盡,也不一定可以港道鑿通。不要白白把錢丟在水裏吧!”可他為了滿足藍溪兩岩百姓千百年的願望和為後代子孫造福,讓泉州到湖頭的船運暢通,不怕艱難,毅然開鑿。李森一邊開鑿,一邊在尖滕溪邊建築泊船的碼頭。湖頭人怕他鑿淵港不成,枉花財,勸他等鑿通了才建。他說:“我把碼頭建好,等著泉州的船來停泊,淵港不通也要通,這叫不逼不成呵。”

淵港三分鑿開二分,李森沒錢,工程就要停止了。前回勸他的人歎著氣說:“你當初不聽我的話,才會弄得這樣困難,怕連自己也要沒飯吃了。”可更多的人都為李森的義舉所感動,支持李森,說這個工程一定得完成,不完民就是前功盡棄,太可惜了。有些人還幫他出人力,李森回答那個勸他的人說:“我要將全家的人吃的糧食全部拿出來,餓肚子也要把淵港鑿通。”
李森不惜錢不怕艱難,獨家開鑿淵港,從那裏起,泉州的船上水到湖頭,湖頭的船下水到泉州,都不必在淵港下停泊了。船隻日日增多,貨物暢通,湖頭日漸繁榮起來,被人稱為“小泉州”。

 

安溪城隍廟-清溪城隍穿龍袍

宋朝仁宗皇帝非常孝順父母。有一年,他的母后生乳瘡,朝內御醫用盡藥物,都沒能醫好。仁宗心急如焚,出皇榜求醫。當時,有一位醫術很出名的高僧,名叫陳普足,他是永春小岵人,來到安溪蓬萊一帶采藥煉丹行醫濟世。他知道京都出皇榜求醫,便前往揭榜。走到半路,遇見兩位民醫,自稱是安溪人,也要上京揭榜醫太后的病,三人一見如故,結伴上京。

到京後,他們在午六求見,內侍啟奏仁宗:“午門外有一個僧人和兩個民醫揭榜候旨。”仁宗宣如上殿,卻只見陳普足一人跑于殿下,便問:“據奏還有二人,為何不一同來?”陳普足說:“他們衣衫襤褸,不敢面君。”仁宗便命太監入內取舊衣賜換。太監拿出兩件舊龍袍給他們穿。一個接過端端正正的穿上,一個見龍袍裏新外舊,就翻過來穿。三人入宮內給太后醫治乳瘡,藥到病除,皇帝很歡喜,就將龍袍賞賜給他們。

據傳這兩位民醫便是清溪城隍和羅內境主。正穿龍袍的是清溪城隍,反穿龍袍是羅內境主。從那時起,清溪城隍便穿著龍袍了。

 

安溪縣官橋赤嶺村虎洞—嗣環書齋

安溪縣官橋赤嶺村的北面,有一座駟馬山。山下崖邊有一處岩洞。很早以前,這裏樹林茂密,虎狼出沒,當地人把這個岩洞吊做“虎洞”。

這個虎洞庭湖的洞庭湖前緊連著一鼓很高的石筍。入虎洞,要先爬石筍,可是這石筍很光滑,又有一丈多高。人很難爬上去,進洞的人很少。有一天,林嗣環和一群放牛的孩子來到這裏,他們帶著好奇心,相招入虎。一個孩子說:“虎是山上的大王,誰能入虎洞,我們就讓他為王吧!”孩子們個個攀呀爬呀,鬧了關天,一個也沒有爬上去。林嗣環爹媽都已去世,無依無靠,寄住在後村一個富戶家裏,每天給主人砍柴放牛。他看到岩洞頂有一棵倒掛的老闆,樹枝伸到崖壁外邊。離石筍只有一丈多高。他靈機一動,心想:“要是先登上崖頂,爬上松,用繩子綁在松枝上,人順著繩子溜下來,不就落在石筍尖了嗎?”於是,他把幾條牛繩結成一條大繩去爬,果然爬成了,他高興得在石筍上跳著,孩子們在石筍下歡叫起來,公認嗣環是“大王”。從此,嗣環便愛上了這個虎洞,砍柴放牛都到這裏來。

林嗣環的主人請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兒子讀書,這個富家子弟偏不爭氣,常常叫先生搖頭。嗣環生性聰明,又很勤勞,倒被先生看中了。教他識字。可是嗣環讀書不能讓主人知道,只能把書偷偷帶到山上,邊放牛邊讀。他常常苦惱著露天曠野沒有一個讀書的好地方。自從那次爬上石筍尖,又進了虎洞,看到虎洞裏大小石頭很多,有的像床,有的像椅,岩石縫隙中還流出一股清泉,他認為這實在是天生的一個讀書好地方。以後每天打柴放牛,都到這裏讀書。讀得口渴,就喝泉水,疲倦了,就在石床上躺躺,日子久了,虎洞也就成了他的書房了。

清朝順治六年,林嗣環考中進士,做了官,還寫了《口技》等書,受人尊敬。鄉人因他小時候曾在虎洞刻苦讀書,便把虎洞叫做“嗣環書齋”。至今,在赤嶺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首詩:虎洞讀書膽識奇,後靈地出佳兒。人間何處傳聲問?《口技》遺篇報我知。

 

安溪龍涓“護國岩”典故傳說

安溪龍涓內灶村有個險峻的山岩,叫護國岩。這護國岩山勢起估回轉,像一隻獅子。鳳山山脈伸下來的一條山背是獅身,延伸到內灶村石寨角落拱起的部分,是獅頭,石寨外和它正面對相鄰的灶坪流芳村,原叫“漏倉”,是獅嘴和料槽,山背另一頭的崖壁是獅屁股。當地人根據山的形態,起了一個“雄獅進食”的雅名,岩裏有個洞,叫漏米洞,是獅的肛門;洞中的水泉,被叫做“獅尿”。岩壁旁邊有一座山寺,就是護國岩。

護國岩原先叫做烏石岩。北甯宣和年間,皇帝昏庸,奸臣弄權,連太子趙構也險被謀殺。鎮殿大將軍趙升探知消息,趕快密報趙構。趙構嚇得沒了主意,問趙升怎麼辦,趙升說:“如今奸黨勢力太大,鬥不過他們,只好先逃避一下。”趙構贊成,兩個收拾行李,連夜逃出京城,為了隱蔽身份,太子趙構化名宋繼秉,趙升化名宋旭,兄弟相稱,向南方逃去。

這兩個人擔心吊膽,路上受盡了風霜之苦,流落到龍涓內灶。他們見烏岩地方偏僻山高林密,四旁圍著懸崖峭壁,對外只有一條小路可通,是個避難藏身的好地方,就打算隱居下來。岩裏有位明悟長老,已年近八十他心地善良,武藝高超,已收了兩個身高體壯的後生做徒弟,日日念經修道,種地練武。他見這兩個來客相貌不凡,落難到此,心知不是小可人物,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就收留了下來。

趙構自起名號叫“宋頭佗”,心中時刻不忘除奸興國的大事,不久,就在岩寺旁建造了兩座小書院,招集一些少年人讀書練武,準備日後為國效勞。這麼多人集在一個小地方,不是連吃飯都很為難嗎?五嶽山神出鬼沒了扶助宋太子的興國大業,便運用神力,讓烏石岩這“雄獅取食”的風水地為國獻糧。據說這頭“雄獅取食”一端伸頭向外,在流芳村一帶四處吞吃稻穀,另一端在烏石岩拱起屁股,只要岩寺的人用竿在它的肛門洞裏攪動,大白米就一升升地流出來。每人每日一升,不多也不少。洞中的獅尿泉,也長流不斷。因此,宋太子在這裏避難三年,不愁吃喝。

眼看三年將過,朝上奸党四處尋訪宋太子的下落,最後尋找到這裏來了。他們發現趙構君臣住在烏石岩,就派兵來追捕。宋太子與岩寺僧眾及靠險要地形,拼力抵擋,以一當百,堅守了一個多月,後來,敵兵紛紛退去,明悟長老三人帶人沖出追殺,卻被敵軍圍住,中了他們的誘敵之計。師徒三拼死突圍,無法脫身,被敵軍亂箭射死。這時,烏石岩已四面被圍,趙構等人死命擋任。當此危急關頭,正好朝廷忠臣良氣憤不過,奏知皇上,立即派兵前來除奸保駕,這下內外夾攻,敵軍都墜死於險崖溝壑之中。

宋太子趙構得救,由保駕大將軍趙升等護送回朝,合力剪除奸黨,選擇臨安作帝都,建立南宋。趙構登基後,為紀念烏石岩這段經歷和三位高僧保駕的大功,在建炎四年敕封烏石岩為“護國岩”。三個和尚為“三代祖師”,並叫人雕刻三尊白石佛像,世代受人供奉,後人還題了兩對對聯:“護太子發揮襄佐聲譽,國振興啟塑尊嚴神靈。”“護佑眾生聖神永在,國泰民安瑞氣長存。”

 

安溪官橋鐵峰山石塔傳說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甲寅年(一三七四年)春末,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在福建安溪官橋東南有一座山岩,山岩上有一條沖天巨蟒,頭戴金冠,身穿龍袍,手裏提著一把寶劍,帶著牛鬼蛇神,喊聲震天,向他坐著的皇帝寶座沖來。他嚇了一跳,就驚醒了。雖然是眠夢無憑,但他總覺得心神不安,認為這是一個不袢之兆。第二天早朝,他就傳大臣江夏侯周德興進殿,把昨晚的夢講了,命令他到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去,查核有沒有這個山岩。江夏侯周德興奉旨來到安溪官橋一查,果然這裏有一處鐵峰岩。按山形看,真像一條沖天蛇,是一個活蛇穴。山的周圍佈滿著形態殊異的怪石,有的像神兵神將,有的像豬馬牛羊。按地理說,若是這個活穴沒破掉,將來會出反王,奪去朱家江山。但是這個活穴要怎樣破掉呢?周德興也沒辦法。他請了許多風水先生來商量,有的主張把鐵峰岩的蟒頭挖掉,有的主張把山上所有岩石都打掉。有一個卻說:“若要挖掉這山頭,最少要一百年,若要把這座山所有的石頭都打掉,起碼也要二百年,不如在蟒冰建造一座石塔,這石塔像一把寶劍戳入蛇頭,活穴就變成死穴,這裏也不會出反王亂天下了”。周德興聽後,連聲說:“妙哉,妙哉,”他趕緊奏明皇上,皇上准奏,下旨在鐵峰山頂造塔。從此,鐵峰山就有了這座石塔。

 

興仁灣石人、石牛和石棺材

安溪虎邱,當地人叫做“湖邱”。據說,很早以前,虎邱境內有一個小湖。有一年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洪水把湖邊的稻田和房屋淹沒了。老百姓去他鄉逃荒。有一位老大爺和他的一個剛滿十歲的外孫卻不願離開故鄉。他們帶著一頭水牛,在山坡上種些糧食暫且安居。

有一天,老爺爺望著湖水想:“如果能把水排掉,不就可以消除水患嗎?”於是,他決定在山勢較低的興仁灣挖出一條水道,把水排出。

老爺爺帶著孫兒和水牛到了興仁灣住下來。他用挖土挑石,挖了兩年,年老的你死我活由於過度疲勞,終於病倒了。他在臨終前對孫兒說:“我不行了,希望你繼續把這條水道開通。我死後,你給我做一具棺材,放在興仁灣最高的地方,讓我看著你把水放幹。”

老爺爺死後,就剩下孫兒和老牛相伴了。他非常悲痛,對水牛說:“牛伯伯,請你幫助我,讓我完成爺爺的遺願。”牛眼眶都濕了,點了點頭。他用又開始挖了,挖呀挖呀,不知挖了多少年,終於挖了出了一條小水道,水能流出去了。

由於水道狹小,流水量少,水位降低不多,為了加寬加深,孫兒不和水牛站在水道旁邊繼續挖土,利用流水沖土。這樣,水道越來越深,出水量越來越大了。有一天,水牛累極了,掉進水裏,就再也沒有露出水面;孫兒站在山坡上。望一陣,哭一陣,哭成了淚人。水流了七七四十九天,流成了一條小溪。湖水漸漸少了,水牛露出了水面。原來,他四腳踩進爛泥裏,沒被水沖走,可是死了。孫兒更加傷心,望著草木,又望著對岸山石上爺爺的棺材,望呆了。不知過了多久,牛變成石頭,孫兒也變成了石人,裝著爺爺的棺材也變成了石棺材。從此這裏便有了一條溪,因為是新開出來的,官橋人就叫親溪了。

人們經過興仁灣,都要看一看石人、石牛和石棺材。還在興仁灣建了一座廟,叫做“興仁廟”,來紀念老爺爺祖孫和水牛。

 

騎虎岩

騎虎岩,又名飛鳳岩,落座于安溪虎邱鎮,其中殿奉祀著“騎虎禪師”。古人題詩雲:“飛鳳岩中景色幽,森林欣茂水悠悠。高山聳峙真仙界,所惜歡遊難久留。”

這騎虎禪師有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

相傳在幾百年前,有位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的縣太爺,派手下一位年輕衙差到鄉下徵收錢糧。所到之處,農家百姓無不畢恭畢敬,殺雞宰鵝奉敬衙差。一次,這衙差收錢糧來到一戶貧苦農家。這家一貧如洗,家中老婦人準備把惟一的一隻正在孵化十二個雞蛋的老母雞殺了,衙差就勸老婦人別殺母雞,並說他不想吃這可憐之物。那一夜,這年輕衙差自責自愧,難以入睡,第二天再也無心徵收錢糧。

經此周折,這衙差無心仕途,執意出家,修身養性。爾後,便上飛鳳岩拜師祈求為僧。岩寺住持為考驗他的誠意,要他斷食七天方可受戒。衙差一一照辦。一天,這衙差遵照師傅吩咐,前往官橋岩前導引火種,天未亮就趕回岩寺。途中,遇一隻老虎攔住去路。衙差壯起膽問老虎:“你要吃我嗎?”老虎搖搖頭。衙差略一思索又對老虎說:“今天師命未了,待我將火種帶回岩寺再來如何?”老虎點點頭,就讓開條路。衙差將火種帶到岩寺後回來時,只見老虎溫順地蹲在地上,點頭擺尾。衙差騎上虎背,老虎呼嘯一聲騰空而起,消逝在西邊天際。

寺院住持為紀念此事,特請人雕刻一尊衙差騎虎的塑像,奉祀在中殿,尊為“騎虎禪師”。遠近鄉民日夜頂禮崇奉,香火綿延不絕。幾個世紀以來,騎虎禪師的美麗傳說在虎邱、官橋一帶廣為流傳,於是人們又稱“飛鳳岩”為“騎虎岩”。

 

魁鬥岱屏岩清風洞的典故

清風洞,又稱滴水洞,位於大岩山頂的懸崖上,僅有羊腸小徑容一人上下,進入洞內可聞滴水叮咚,但覺清涼無比,沁人心脾。夏天清風宜人,冬日雲霧繚繞,氣象萬千,其妙無窮。相傳此洞深不可測,直通泉州,只是至今無人敢下洞一試。

清風洞四周風光旖旎,松竹疊翠,鳥語花香。相傳,清末安溪名僧禮缽看中了大岩山這塊風水寶地,決意在此建岩,應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語。

當時,大岩山古木森森,野獸出沒,禮缽帶領徒弟信士,開闢荊榛;為募集建岩資金,他兩次坐著木船往新加坡等地化緣,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清風洞依山而建,規模較大,採用民間樓廊式建築格局,寺頂脊淨瓦潔,岩寺兩邊建有鐘鼓樓,左鐘右鼓。主建築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各有兩個廂房,西廂為山門,東廂為伽南寶殿。殿中壁畫邊有副對聯:世事難瞞觀世眼,來人應有如來心。

清風洞奉祀仙公,即精通醫術的杏春真仙。相傳當年擇地建殿,仙公坐在轎頂,指派轎夫過了大溪,直沖上大岩山頂懸崖。雲霧散去,仙公連同四個轎夫一起摔下懸崖,卻安然無恙,於是擇此建殿。殿成,香火旺盛,遠近鄉人來此祈禱,有求必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