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本土概述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本土概述

一﹑安溪建置之沿革

安溪過去屬福建省泉州府,禹貢(尚書的一篇,記載大禹時代之事跡)為揚州之域。周時為閩越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係無諸地,屬會稽郡,後為治縣。三國時屬吳之建安郡,晉代為晉安郡,南朝之宋、齊因之。梁為南安郡,唐時為南安縣地,唐懿宗鹹通五年(西元八六四年)置小溪場,即今縣治所在地。

太古時期,安溪草昧未闢。以後人口日漸繁衍,文化逐漸發達。土地之區分,郡縣之設置,也由簡而繁,由少而多。禹貢分天下為九州。秦時分為四十餘郡,漢初分為三百郡,後為五百郡。晉置郡國二十一、州一百五十六、縣一千零九。唐初分天下為十道,(唐玄宗開元時期增為十五道)、州三百六十、縣一千五百五十七即其例也。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各族為逃難避亂逐漸南移。唐初國力遠播,東南海疆之經濟文化亦隨之進步。當時安溪地區已臻相當繁榮。抗戰時期,集美學校曾在後垵渡頭附近發現唐代之上柱國武呂之墓。上柱國為正二品官,官階甚高。武呂為武后則天一族,竟老死安溪。非被放逐即為避遠禍計。然亦可證明當時安溪已相當繁盛。至唐懿宗鹹通五年乃在此設置小溪場。歷經唐末五代之亂,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縣率軍入閩。潮初據泉州,後入福州。審潮卒,審知繼立。五代之後梁太祖封審知為閩王。傳至延政,與追羲不和,兄弟鬩牆,遂為南唐所滅。南唐保大十三年(後周世宗顯德二年,西元九五五年)派詹敦仁監場事。乃請於清源節度使(駐泉州)留從效曰:

小溪場西距漳汀、東濱溟海,地廣三百餘裏。

三峯玉峙,一水環迴。

黃龍內顧以騰驤,朱鳳後翔而飛翥。

土之所宜,桑麻轂粟。地之所產,麞麂禽魚。

民樂耕蠶,冶有銀鐵。

稅有竹木之征,險有溪山之固。

地實富饒,足以置縣。

從效從之,名曰「清溪縣」,時為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建縣以後,詹敦仁為首任縣長,後人稱為開先縣令。縣城有詹公祠,歲時饗祀。初隸屬泉州清源軍節度使。舊無城。宋徽宗宣和三年(西元一一二一年),取溪水安流之義,改縣名為「安溪」。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倭寇自仙遊、永春突犯。四十一年始議築城,四十四年城始完固,周圍三裏有奇。城垣由石版砌成,高約二丈許。過去守此城者,必須守鳳髻山以為犄角。蓋鳳髻山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可以俯瞰全城之故。

 

地理形勢

位置與疆域

安溪城偏於全縣之東隅。地濱藍溪沿岸、北有鳳髻山、南有午峯山、前有三臺山、彤如筆架。縣治東距南安縣境約三十裏,以交界嶺為界,為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四分。西距石門隘與華安縣、漳平縣交界約一四○裏,為東經一百十七度七十分。北與永春縣交界,為北緯二十五度二十八分。全縣土地面積為二、二八九.四九方公里,佔福建全省面積百分之二。全境山地較多,東西略長,計有一六○裏。南北稍短,約為一○○裏左右。

本縣地勢西北高而東低。閩中戴雲山之支脈由德化永春蟠結縣境之西北構成金玉寨。真武山西北高地為晉江縣與九龍江之分水嶺。其餘山脈皆蜿蜓南下,分為兩支向東傾。一支蟠屈構成雙髻山、九結雷嶺、五閬山、三十六崗、曷婆山,至禦史嶺而止。

稍南一支構成柏葉山、佛耳山、銅發山、太湖山、朝天山、安樂嶺、駟馬山、觀音山、清水岩,至仙苑而止。至於赤吱山、天邊山、東嶺、雙格山、筆架山、午峰山則為博平嶺山脈之所分佈。構成安溪縣與長泰縣及同安縣之分水界。

以上如真武山、金玉寨、九結雷嶺、銅發山、朝天山、佛耳山、柏葉山之高度均在千公尺以上。其他東部及沿溪各地稍為平坦。如湖頭、蓬萊、後垵、參內、官橋、榜頭、龍門、新康、仙景等地可稱為高山之平原。然而五百公尺以上之高峰尚到處可見,如五閬山高約七百餘公尺,清水岩高約五百公尺,東嶺高度亦在七百餘公尺以上。至於長卿、尚卿、多卿等地勢雖高,然路長平坦,實可稱為高山之盆地。

 

河流與氣候

河流

最大之河流為湖頭溪,亦稱大溪。在南安縣境內稱為西溪,係晉江上游。源出縣境西北與漳平交界之古格嶺。向西北轉而東流,合群山之水至湖頭。湖頭至晉江可通舟楫。到源口後,會合源口溪。源口溪發源於多卿及銅發山。經還集寨、尚卿至源口與大溪會合。再會金穀溪、蓬萊溪、溪口(魁鬥)溪。金穀溪發源於永春交界之東溪。萊溪發源於穀山。溪口溪發源於鐘洋。大溪至仙苑,再與龍門溪會合。

龍門溪有二源,一源發源於仙洞山、一源發源於西坪以內之臚田,二水至官橋會合。經澳江至仙苑流入大溪。因兩岸青山映水成深綠色,故取名藍溪。經縣城曲折成三角形向東南流。

縣城名曰鳳城,又曰犁城,蓋象其形也。湖頭溪至玉田渡以下流入南安界以達雙溪口,為黃龍江之上源。湖頭溪自湖頭至晉江雖可通航,惟灘多水急。流量大時則一日餘可達,枯水時則須多日。逆水行舟尤為不易。藍溪之疏濬問題最大困擾即為龍門溪挾巨量流沙俱來,不容易處理。(源口溪由源口至尚卿,如加以疏濬,亦可通航)河流之別支,一出縣西北境流入華安、一出縣西南境流入長泰,二者均注入九龍江。

氣候

全縣因地勢高低不同,氣候亦有差異。假定從湖頭、科名、尚卿、西坪畫成一線,分為東西兩部,則東部氣候較溫和、西部氣候較寒冷。全年之中夏季較長、冬季較短。以七、八月氣溫為最高,約為攝氏二十七至二十九度,氣候酷熱。俗稱「六月天,七月火」(農曆)。冬季則為攝氏十二度至十四度。有時更低。在嚴寒之冬時,東部晨間偶有草霜,田間或有薄冰。而西部高處地區時有積雪。

雨量以一、二月為最少,約為三○公釐。節屆三春,則有梅雨。俗雲:「春寒雨落正二月」是也。然大雨則以七、八月為多。雨量可達二九○公釐,謂之「西北雨」。絕對濕度以七、八月為高;一、二月為低。

風力以冬、夏季為大。春、秋多東西風、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則多北風。農民對氣候至為注意,因科學不發達,無測候所與雨量站。老農多憑過去舊經驗或諺語以為農家占天候。如「雨沃上元燈,日曝清明種」指上元日下雨則天旱,春耕無水播種。「一鬥東風三鬥雨」指春天東風多雨。如此不勝枚舉。至於「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則為常事,其占候亦常有驗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