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縣道教

作者:佚名  來源: 《安溪縣志》1994.04.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縣道教

道教活動

五代期間,道教傳入安溪,而安溪道教為城隍。據安溪舊志記載:致告于城隍的祝文為:“普天之下,後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故制有治人之法,即制有事神之道。”“凡我一縣人民,倘或不孝不睦,侮法欺善,種種奸邪不良之徒,神必報於城隍,髮露其事。”後人把此列為“祀典”誦讀。

宋紹興年間,有裴氏道士,江東人,頭戴草花,行歌於市。在聖泉岩,游憩石傍數月。後人在該地建宮祀奉。

宋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道人黃惠勝自永春來安,居小尖山(在湖頭鎮),號曰寶峰,後遷居大尖山,至清改為泰山(現湖頭的泰山廟)。因岩架屋,於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去世。安溪人稱曰“顯應祖師”。

宋紹定四年(一二三一)道人張道源來安住太湖岩(即龍湖岩)。卓晚春,莆田人,有道術。于紹定三年來安,住長泰裏仙境岩,後不知所終。同期間,有名道號曰“圓光祖師”,他愛鶴頂山聳秀,建觀而居,修身求道。釋宏道鄧氏,自甯化來安,愛湖山之勝,住湖頭成雲洞三年。自謂觀心有悟,如夢而醒。晚遊佛耳山,至鳳聲宮,與僧徹明相善。死後,徹明為其建塔。

宋靖康年間,吳真人(俗名吳本)入安溪,號雲沖,生於宋太宗興國四年(九七九)。由貢舉授禦史。仁宗時,醫帝后愈,煉丹救世。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為無極保生大帝。

明宣德年間(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安溪湖頭人李森在感化裏(今湖頭鎮)建清溪宮,崇奉孔子之道。

明洪武間,胡氏女,名仙英,出嫁之日飛升,次日在侯山現身趺坐。寂焉,裏人異之,遂建宮塑像祀之。故名龍山宮(在湖頭鎮)。今已毀。

據一九九○年普查:安溪現有道士三十八人。其中專業道士七人,兼業道士三十一人,常住庵堂三人,流動三十五人。文化程度:私塾十一人,高小十三人,初中九人,高中五人。其中有七人是八十年代通道入教的。但不專行於道術,而是道佛結合。

 

宮觀廟館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建城隍廟于安溪縣城小東街,鳳城建東嶽廟,大坪建集應廟,城廂建顯應廟、靈應廟,參內建安山廟,龍門建靈護廟,供奉城隍、東嶽大帝、觀音、閻羅、舍公、法主等。

宋代,蓬萊建清水岩,鳳城建武廟,城廂建汾行廟、安下宮、格口宮,參內建教福宮、安山廟、龍王廟、仙境岩、南極宮,金穀建蕊珠宮、石行廟、威鎮廟,劍鬥建仙龍宮,感德建王公宮,虎邱建桃源宮、關帝樓、忠順廟、興仁廟,龍涓建赫山宮,長坑建監宮,湖頭建魁鎮廟、猴山廟,供奉清水祖師、法主、關帝、張巡、武安、仙媽、通佑等。

明代,新渥保(今湖頭鎮)溪畔“明太常卿李懋檜偕族人創建關帝廟,廟將成,而神木從三百裏外沿溪而至,異香滿室,因塑像崇祀廟中(《安溪縣誌》乾隆版)”。鳳城建關帝廟、華美廟、龍津宮、鳳美宮、三忠廟、晉安館、公善堂、相公宮、相公龕、角仙境,城廂建福美宮、石法官、磐石館、獅子宮、龍聚宮、教場尾宮、龍應宮、進法殿、經兜館、崎山館、淩山堂、前山館,蓬萊建水尾宮、龍顯宮、昭顯宮、鳳安宮,魁鬥建清風洞、龜山尾宮、順天宮、華表宮,湖頭建清溪宮、石法館。劍鬥建篪篁宮,官橋建龍瑞宮、厥齊宮,虎邱建美蓮宮、關帝廟,豐田建水尾宮、關帝廟,供奉境主、林府、陳府、三府、王府、吳溫、法石、張公、威玄、同府、麻三、三代等。

清代,李日□請移關帝像於湖山(偶像原在永春),於是建關帝廟於產賢保(今在湖頭鎮)。城廂建永安殿、回龍宮、安美館、圳頭館、安宅館、良師館、任溪館,魁鬥建大平岩、觀音亭、魁山廟,蓬萊建舟山廟、周美廟、丘城廟、舟月廟,官橋建湖山廟、莫濟廟,參內建溪頭館,金穀建善濟堂,西坪建關帝廟、文昌祠,龍涓建關帝廟、卓君府,長坑建普渡亭,湖上建昭靈宮,劍鬥建飛龍宮,豐田建龍震宮,福前建龍宮等,供奉杏春、關帝、朱荊、騎虎公、神龍教主、肖潘、紀謝、潘府、樟山、清水、五穀、觀音、仙媽、文天祥、宋繼康、張傑等。

民國初。鳳城建磨內宮,供奉大德法師,神誕為農曆六月六日。

 

重點宮廟

城隍廟

城隍廟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破土興建,至七年四月十五日竣工。五月二十八日定為城隍誕辰日。

據《城隍志》記載:城隍廟位於邑內小東街,坐北朝南,背鳳山,面藍溪。殿宇廣闊,前後五進,中為正殿,空窿藻井,寢宮龍窗,盤龍石柱,畫棟雕樑,崇嚴偉觀。廟內至今猶存對聯:“寵錫袍冠八閩第一,褒封伯爵五邑無雙。”清嘉慶敕旨加封“欽加普護清溪顯佑伯主”。明相國張瑞圖為題“陰騭下民”匾額。明進士泉郡秦鐘震親書“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必滅”的廟聯。並為安溪十八裏名,撰寫楹聯長排於正殿中樑柱外向兩廊。縣內陳子瑞在廟外東西兩壁題寫“神所憑依將在德,爾于幽獨毋自欺”等,藉以警世。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抗戰期間,國民黨兵團副團長丘秋星任內指令一連兵進駐城隍廟內。連長指使士兵將廟內諸泥塑像搗毀殆盡,獨城隍和二、三、四、五舍公像因系活動木雕急於遷走。城隍三易廟地。最後被集中安置東嶽寺左廂。“文革”期間被集中在體育場燒毀,蕩然無存。原受敕封印綬亦落入私人手中,帶往廣東、海南等地達二十餘年。最後流落至龍涓被截留,有關部門派員多方聯繫收回,該印現存廟中。

一九八五年小東街城隍廟重塑五尊城隍。一九八八年城隍廟被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年蓬萊大墘林門僑親陳美英捐獻人民幣六十七萬元,作為重新起蓋城隍廟宇建築費。遷址擇定鳳山之麓東嶽寺東畔,面積六百平方米,於一九九一年竣工。廟分三殿二廊,按古建築體式土木結構和雕飾。星島城隍廟陳樹綠等將籌集鉅資為廟內裝塑諸像及圍牆、欄杆等。

 

崇奉民俗

道教的崇奉民俗分道場、主拜、生日、迎神、擇日等。

道場

道場由法師(指有道經常識的道士)主持。作一次道場(又稱功德)的完整時間為期三天。

第一天上午:發表,一○八拜,遺符,淨壇,發表。安壇:請韋馱,請觀音,請普庵祖師。開懺:讀皇懺(歷代遺傳下來的短文)。開光:冤釋結(接下讀懺文)。中午:獻供:獻三寶供,香花五果。晚上:請赦:讀赦書,赦亡靈。

第二天演拱:請“諸神”集會。諸神:請各神(以口念而請)。讀懺:以口念懺文。獻供:指貢獻諸神之貢筵。打城:指“打開十八層地獄”的意思。

第三天繞壇:轉佛。出榜:指出告示,出冥貼。豎幡:讀懺文,做靈供,弄鈸,普施。請孤魂:聞經法食,完懺。請亡靈至二寶給牒孝畫號,請靈至庫宮填庫,靈化,辭神。

主拜

主拜是指對道觀宮廟各自的敬奉。信者認為偶像能理陰陽,佑正道。

偶像生日

根據偶像的不同生日,各自舉行儀式:擺盤數席,各席均有豬頭五牲、香花水果、糖品、山珍海味等禮品。還有部分所謂虔誠的崇拜者自願獻上(以物品裝疊)粽塔,白果塔,糖品塔等。崇拜程式:淨壇,上壇,獻敬,演戲,熱鬧整天。其中演戲有三、五天或十天。法師拜神:每次三~六人,轉流焚香跟拜。

迎神

每年由各宮廟的信徒自行選訂迎神日。信徒中選出總負責人,選吉迎遊時間和線路。迎神情景:人們執著“清溪福地”、“闔家平安”大燈二盞,大鑼三十六架(亦可七十二架),並抬著玉印,此為第一陣(亦稱前陣)。第二陣執著大鑼、“肅靜”、“回避”大牌、涼傘、大鱟扇,挹著主神像。游走路線,一般以宮宇地所屬的自然村。迎神當天進行兩次:上午一次,晚上一次,每次展游由法師領陣。如清水岩迎神儀式如下:

清水岩迎神訂為每年開春,奉迎清水大師。

把蓬萊平原點以及金谷的湯內,塗橋等自然區域劃分為頂、中、下三個庵堂。各個庵堂又分為三個“保社”,每個保社再分為三個“佛頭股”,計二十七股。每年開春的第二天,由頂、中、下庵堂的各一佛頭股輪流負責執事。每股九年輪值一次,周而復始。

拈當“大旗手”、推選“巡境司”,由三庵堂的三股佛頭股,定于接頭的當年三月初一日,在中庵堂的佛頭厝“拈大旗”。儀式莊重,先由岩僧用三張同樣大小的紅紙,當眾寫明“大旗”、“車鼓亭”、“神前吹”三粒鬮名,再由三庵堂佛頭股的“頭人”檢查無誤後,裝入一個竹籤筒內。拈抽時,由中庵堂的“頭人”兩掌捂住竹筒口,只留個縫隙,然後給頂庵堂的“頭人”用一雙小竹筷去夾拈。夾拈後必須當眾解開,餘下、中庵堂的“頭人”各拈一鬮就罷。如果拈得“大旗”的佛頭股,回去必須推選“大旗手”和一位該股德高望重的長者當“春官”,主持當年一切組織事宜。

擇日“迎春”。定于當年農曆三月初一日,由各庵堂佛頭股各推舉一位“頭人”,集中在中庵堂的佛頭厝,當眾投卜開香迎春日期。“開香日”不得超過初十日。迎春巡境日不得超過元宵十五日。

“開香”。開香日淩晨,輪到佛頭股的各家各戶,都要備辦“豬頭五牲”,清茶香果到佛頭厝去供祭。祭畢,再把禮品帶回去擺席宴客。“開香”日下午,三庵堂的佛頭股還要把祖師佛像抬上岩,在岩裏過夜,翌晨子丑時分,齊集中殿由岩僧主持贊禮,然後請“祖師下座”。

“巡境”。祖師下座就準備整儀開迎,開迎前還要請“三忠火”,備辦“火鼎”,然後下岩。下岩到“大彎頭”處,還要舉行獻茶花儀式,並把“迎茶花”納入儀仗隊中。祖師下山到鶴前“頭供埕”還要在那裏舉行“換衫換轎”、“巡境司”要在那裏三拜九叩首,然後由“案公”宣讀“迎春告示”,並由各庵堂頭人互相檢點一切儀仗事務,然後開始大迎。迎春隊伍,儀仗龐大,規矩嚴格,程式莊重,大體分為“春官陣”、“火陣”兩大部分。還有遠近民間組織的“隨香”鼓樂隊,民間文藝隊。至於迎春的路線,基本必須按古例規定的路線走,不能逾越。每天只迎一個庵堂,祖師才能進各庵堂的“佛頭厝”。

“倒旗”、“接頭”。三日大迎過後的第四天隊伍要從尾庵堂的庵邊起旗,一直回迎到祖師生前施醫行藥的中庵堂的洋中亭,然後在那裏舉行倒旗,接頭的儀式。輪到下一年的佛頭股,必須組織人馬,到站辦理清點移接手續,然後按照預約,各庵堂的儀仗隊把自己的佛轎迎回自己的佛頭厝。

清水大師迎春巡境,歷史悠久,儀式隆重,盛況甲于泉南。

 

擇日

擇日者資格:熟悉通書,並對天干、地支、生克的內容、要義能基本精通理解。

擇日經書:《廿八宿星》、《十二建星》、《金符經》、《憲書》、《賢書》等。每日所定的凶吉事例。

擇日種類:結婚日、遷居日、造屋日、祝壽日、造墓日、建灶日、納畜日、經商日、出外日、酬神日、剪綵日等。

 

跳神

迎神時,以神附其身而“跳神”(即“跳僮”);或以天災人禍、辛苦病痛定凶吉請神“跳僮”。“跳神”由道士主持。天災人禍,以色書咒(俗稱“符法”)。內容以驅邪制煞為主,亦有辛苦病痛者,由道士請“神“入身,舉筆鋪紙,書寫祈文(即符單),或書寫中草藥名,俗稱藥方,煎後讓患者飲服,不管效驗與否。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