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金谷崎溝土樓

記者:洪金示  來源:安溪報-安溪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4日

安溪金谷崎溝土樓

2016-09-02

崎溝土樓,也稱新安樓,坐落在金谷鎮金穀村,始建於清朝初期,迄今已二百多年,是我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方形土樓。崎溝土樓開基金穀,崎溝發祥,詩禮傳宗,在當地富有聲譽。

 

披荊斬棘建造土樓

崎溝土樓坐東北朝西南,地處金穀村中間盆地,背踞金穀虎形山,面觀湯內筆架山,東依石竹山、梅花山,西靠石峰山,前望新石器時代遺址望雲山,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與附屬建築“四落大厝”構成了龐大的建築群體。

“這裏原是深垵泥壟,水淹地,林密雜草叢生。由於地處低窪,經常患水災,因而沒人開發。金谷村蔡、趙、曾等十多個姓氏,比陳氏早來安居,都在周圍高處擇地建房。為求生繁衍,清乾隆年間,土樓公陳有玉從金谷涵陳祖祠邊析出,帶領子孫開發崎溝深內壟,披荊斬棘,修溝造田,並建造土樓。”今年85歲的陳從進,是土樓公的第八代孫,二十多年前還在土樓居住,對土樓的歷史如數家珍。“孩提時,出過兩次大水,水漫上土樓門口埕,但土樓經歷二百多年的風雨洗禮,至今仍堅固如初。”

俗話說:“三落滿滿是,四落沒人起。”土樓宅居福地,時隔數年,家族人丁興旺,家業盛興,有玉公之子純侯在土樓右畔接建一座同方向並排土木結構的“四進兩邊廂”的壽鬥厝,其中三進是兩層建築,加上兩旁護厝,建築面積二千三百多平方米,共有68間,如今,只剩下一些捨不得離開的老人家,仍守護在古厝裏。

 

造型獨特縝密奇巧

崎溝土樓形同城堡,易守難攻,防禦性能極強。土樓的外牆高近十米,外牆基用大溪石砌至一層樓板,以上用生土加工夯築,牆基厚一米多。土樓堅固牢靠,為了防範水災和抵禦匪患,土樓四周牆基均用二百多斤重的巨石幹砌而成,巨石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全靠相互間的作用力支撐穩固,足見當時建築藝術的高超與精巧。

為了防禦匪患,土樓的設置頗為講究。土樓四周牆面設置大大小小的槍眼炮洞和瞭望口,對外只有三個門,其門板厚二十多釐米,門閂直徑如碗粗,內部中間是一個用溪石幹砌而成的寬闊天井,足可容納數百人,是土樓居民婚喪喜慶民俗宴請的好場所。

環圍大天井的是以穿鬥式構架而成的兩層共34間的居室。據介紹,古時下層是倉庫、廚房、柴房、武器庫等,上層主要是臥室,中間大廳為接待室,樓內儲藏的糧食、彈藥等可以保證土樓主人在此堅守 2個多月。

樓上環周走廊的設計更是縝密奇巧,土樓底層的走廊上找不到一根柱子,全靠牆頂部延伸出來的巨橫木支撐。這樣的建築設計,可以避免進攻者依靠立在地上的柱子爬到樓上。樓梯有固定和活動之分,下廳通道兩側為固定樓梯,上廳通道為活動樓梯。收起上廳兩個活動樓梯,樓上的防禦者可以依靠環周走廊從各個角度進行還擊;固定樓梯上只需一人把守,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傳土匪曾來犯數次,因戒守嚴密,久攻不下。

 

崇文重教人才輩出

“新安古建奇觀世罕見,故地人文薈萃口皆碑。”崎溝土樓人家歷來重視教育,把培養下一代當成家庭和家族的頭等大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陳勤良,靠自行車載客,把四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大學生;蔡款,一個偉大母親,克勤克儉,培養四個兒子,走上各自工作崗位……這樣的例子在土樓後代中不勝枚舉。

“土樓人才輩出,解放以來,有博士 1人,現在攻讀博士學位 1人,碩士學位 6人,大中專生100 多人。單陳江湖、陳福彩兄弟的家庭成員中,就有近20位大中專畢業生。”陳從進介紹,宗族裏設立了崎溝土樓四落儲蓄基金,對本宗品學兼優、考上大中專的學子,給予獎金助學,這充分調動了土樓後裔學習的積極性。

土樓門口右畔有口十多米深的童生井,即長壽井,兩百多年來默默地哺育著一代代土樓族人。居住了整整十代人的崎溝土樓,現在已沒有人居住。所有的人家都搬出,在週邊各自建起小洋樓。儘管如此,土樓依舊是整個家族的中心。

“土樓陳氏繁衍至今有上千人,人丁昌盛,遍居海內外,而分佈海外的僑親就有五百多人,每年都有幾批僑親回土樓謁祖。”陳從進介紹,2010年,海內外的堂親籌資重修,新安樓與壽鬥厝修葺一新。厝前的空地,現已成為老年人體育活動場所。

陳從進告訴記者,每年清明節,及重修進主紀念日,海內外鄉賢都會回土樓祭祖,土樓已成為海內外後裔宗親交流聯誼的橋樑與平臺,成了海內外遊子人心中的故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