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雪山村陳氏家族的來由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05日

安溪雪山村陳氏家族的來由

2018-07-31

一、溯源

陳姓緣自黃帝時期古老的陳豐氏部落,他們是高輪車的製造者。大約在5000年前,陳豐氏部落定居於陳蒼山下的山坡上,後來人們稱陳阪,即今陝西省寶雞縣地,三國前稱陳倉。河南宛丘(今淮陽縣)是陳豐氏子孫東遷時住過的地方,是陳之國都,為後來的陳姓家族留下一塊祖居地。舜帝是陳姓公認的血緣始祖。周文王時,舜後裔媯滿娶周文王長女太姬,是為胡公滿。周武王滅商朝後,封胡公滿于陳,建立陳國。此後,後代以陳為姓,在陳豐氏部落故地發展起來。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也出自河南。《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 5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 4.35%。

 

二、入閩(公元 304年)

漢代以前,未見陳姓入閩的史料。漢代,就有陳姓進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陳寨本傳稱,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閩書.方域志》建安縣“響山”條,也提到《漢書》有傳的梅福徒弟陳先生。漢至三國時期,漢軍和吳軍幾次進入福建平叛,陳姓又可能隨軍進入福建並留居下來。晉永嘉之亂,史稱八姓入閩,其中即有陳姓。當時見諸史料的有陳潤等人。據陳姓族譜記載:陳潤,字文奮, 歷任散騎侍郎、南海太守,晉永興元年( 304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任尹,居福州烏石山下,撰《閩中草寓記》,為福建陳姓入閩始祖。陳潤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縣,繁衍生息。另有晉盱眙太守陳英第三子玄弼于晉建興元年( 313年)入閩避亂,居興化(莆田)。陳野於其後 3年由光州固始遷居新羅(龍岩)。

南朝陳霸先建立陳國後,許多陳姓子孫紛紛入閩為官,留居福建的當不在少數。見諸記載的有陳文帝五子晉安王陳伯恭,陳宣帝子建安王陳叔卿、南安王陳叔儉、臨海令陳鈺等,均留居福建開基。陳姓成為閩中大姓,同陳朝統治有關。

陳姓入閩影響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葉的中原陳氏的兩次南遷入閩。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閩南發生土著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帶兵前往平叛。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代領其眾,被奉為“開漳聖王”,其子孫散佈閩南及福建各地,稱為“開漳聖王派”。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太子太傅陳邕與父陳忠,從京兆萬年縣被謫入閩,初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遷漳州南廂山,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孫陳洪進曾任武甯軍節度使同平軍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 781年),因避禍舉家 300餘口遷居同安嘉禾島,後裔有返河南為官者,傳至十三世孫陳校尉于五代後周顯德三年( 956年)又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擇永春縣桃源岵峰陽山而居,被尊為桃源陳氏一世祖。另據《同美陳氏族譜》稱,陳校尉為陳忠之十一世孫,十二世孫陳仕恭為永春小岵陳氏一世祖。

唐太極元年( 712年),陳仲儼由河南光州入閩,居仙遊東亭木庶山頭,為一世祖。

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陳實的十八世孫陳雍(字月銘)由河南開封入閩,為永安貢川陳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于宋末遷居今漳平縣永福鎮羅城村,為福田陳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率光州、壽州士兵,扶老攜幼,舉家長途跋涉,輾轉入閩。固始縣是陳姓聚居地,許多陳姓隨軍入閩。這是潁川陳氏入閩的高潮,福州陳氏族譜中多以此時入閩的官宦顯赫者為直系始祖。這時入閩的陳姓雖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 935年),陳實(字長弓,諡文范,胡公滿的四十八世孫)之後、時任後唐光紫大夫陳朝翼之子啟端,為避禍偕弟肇端並侄及長子幕府參謀光緒、次子榮緒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閩,初住建陽。肇端徙遷延平尤溪,啟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後,全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福建迅速開發,北方士人遷移入閩越來越多,陳姓入閩也不在少數。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姓大分家,部分人遷居福建。如陳宗和分得福建侯官莊,遷居福州;陳顯先分得福建邵武莊,遷居邵武;陳學成分得福建浦城莊,遷居浦城。還有陳魁帶領家屬97人,遷居福建長汀;陳璋帶領家屬87人,分遷福建興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陳晏五舉家入閩,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縣上京鄉)肇基,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陳友諒在江西被朱元璋打敗,部分陳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後,陳姓入閩也時見於族譜。

 

三、肇安(公元946年)

唐大順中(890--891年),廖儼任小溪場長官,招集流民,以陳漳為都將,住厚安左都營。

後晉開運三年( 946年),陳啟端之子陳光緒自永春小岵遷至小溪場感化裏大亭(今安溪縣湖頭鎮後溪村),肇基後溪。次子陳榮緒肇基感德里左槐。

陳忠之裔陳貴卿先居廈門山前,後與三子陳逸溪遷至泉州城內,不久又徙居南安縣霞美。後周廣順三年( 953年)陳逸溪(字懋賓)因出遊打獵至安溪縣依仁裏山頭鄉(今龍門鎮山頭村),喜其山脈挺秀,遂定居,建筍山堂(現稱“筍山宗祠”),為一世祖。

五代間,陳實四世孫陳有澗(字文茜,為散騎常侍,守海南)之裔陳一官(諱隱仁)父子兩人自延平大田縣黃岸裏徙居清溪縣崇信裏(今安溪縣祥華鄉)多卿庵格後,其孫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後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孫陳一郎遷居永春縣,後其長子陳宗興、次子陳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陳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龍涓裏眉田村芹山(今龍涓鄉三鄉),為一世祖。

陳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約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間,陳校尉的十三世孫陳君澤長子陳公蔭,自永春岵峰經仙游礦山入安溪縣感化裏(今湖頭鎮)後溪,三徙而肇基南斗東山,為一世祖,傳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錫),再肇基長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陳君澤之三子陳公奭的長子陳昆祿(又名祖)、次子陳昆實(又名佑)兄弟兩人,為避兵禍,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縣常樂裏劍鬥下樓,旋即徙至龍興裏尚卿南山(今尚卿鄉新樓村)。元末,陳昆實先于兄徙居還集裏九磜湖阪(今藍田鄉湖阪村),其孫陳烏林再遷洋山鄉後井格頭,複移居倉美中侖(今虎邱鎮文美村);陳昆祿後徙至塘美(今城廂鎮同美村)肇基,為一世祖。三是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陳君澤三子陳公奭的曾孫陳發祥自永春入安溪,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萊周堂(今嶺東村),建陳氏家廟,尊祖父陳子良為一世祖。

明初,陳忠之裔陳佛蔭(諱積盛)自龍岩遷至漳平縣油梓坑,再遷安溪縣依仁裏油坑(今屬龍門鎮洋坑村)。

陳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飛鴉田中陳氏族譜》稱:明初,陳雍之裔陳佛聖由漳平遷入安溪,有三男,長祥堅、次祥友,三祥政。後因徭賦稅繁重,佛聖複遷漳平,陳祥堅、陳祥政定居感化裏飛鴉(今湖上鄉飛亞村),拓基田中,後祥政遷居永春。明永樂九年(1411年),陳祥友徙居南安縣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陳雍的十七世孫陳五八(字仲賢,號雲峰)的六世孫陳章經,自漳平永福蘭田徙經興化仙遊縣,後遷入安溪縣龍涓裏灶坪定居,以養鴨為生,為內灶陳氏一世祖。三是陳五八的九世孫陳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謀生,兩個兒子陳祥欽、陳祥志,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遷入安溪,定居龍涓裏莊山 (今龍涓鄉莊灶村)。四是據《雙卿陳氏族譜》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五八的十四世孫陳仕興定居安溪縣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陳元旺後為虎邱鎮雙都村雙坑陳氏一世祖。

據尚卿鄉《中山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陳忠之裔、年僅 4歲的陳均祿在大哥陳均泰、大嫂林阿謂的帶領下,由漳州府龍海縣二十五都湖阪遷入安溪大嶺後山頭。另據《雲山堂陳氏族譜》稱,魁鬥鎮大嶺村山頭自然村陳氏先祖陳仙瑪為陳均祿第十八世孫,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龍海縣二十五都大深爐洋村遷入安溪縣雲山鄉山頭(今大嶺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陳複光(諱承斌)與兄分居,攜母蕭氏自同安縣丙洲島經長泰縣沿途放鴨至安溪,在上馬水、深垵(今內灶村)居住,初住瓦窯,後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遷舉魁鄉(今龍涓鄉舉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陳氏之裔陳震超,自漳州遷入安溪縣長泰里墩阪(今城廂鎮墩阪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陳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萊鎮),長子資直擇居虎埪(今屬蓬萊鎮聯中村),為寮內一世祖;次子資成(又名就英,字林揚)擇居井濱(今蓬萊鎮美濱村水邊自然村),為二世祖。

陳忠二十世孫陳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據《南陳芳春族譜》記載,仲昌次子陳應垓之裔陳記(二十六世,號芳山)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縣依仁里(今官橋、龍門一帶),後跋山川而至芳春鄉(今大坪鄉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據《清溪南陳世系家譜》載,明正統四年(1439年),仲昌七世孫陳均賢原居住在漳平縣感化裏湯泉坑,因遭遇不測之禍,帶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時,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陳璜宗徙居安溪縣內西門陳後厝居住,後其子愷旋、愷勳兄弟因厭囂塵而遷居長泰里宮嶺(今城廂鎮經嶺村)西姑內卜居;陳均賢則與四子璜室徙居新康裏卓源後垵(今虎邱鎮竹園村)開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孫陳均祥(均賢的二弟)亦遷居竹園居住。四是據《芳亭陳氏族譜》載,仲昌長子陳應瑞之子陳作鑄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長子陳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順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陳應垓的長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嶺。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敦仁(字公愛,號義卿)自晉江港塘(今石獅市港塘村)遷入安溪縣永安裏教場尾鄉(今城廂鎮美法村)肇基。

陳監簿(以進士出身,仕宋為監簿,後人為此呼監簿公)居興化莆田涵頭,其子陳念五移居泉州青陽。宋元佑年間(1086--1094年),陳念五贅涵江(今晉江市陳埭鎮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孫陳隱溪(諱亮,字寧保,號隱溪)于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入安溪,後贅入在坊裏南市,故稱涵陳。碧溪九世孫陳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後經魁鬥菜塘于清初遷至金穀肇基。一支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全房子孫由青陽遷居崇善裏路尾(今蓬萊鎮美濱村)。

明永樂二年(1404年),福州府長樂縣三都埕澳人陳回文,由永甯衛撥鎮安溪縣崇善裏穀口鄉(今金谷鎮金穀村)屯種軍田,八世單丁,傳至八世孫陳爾祖入居鳳山(今魁鬥鎮鳳山村)頂洋肇基。

陳仲儼二十二世孫陳六,生有兩子,長佛長,次佛素。陳佛長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由漳平縣和睦裏力塘半嶺庵遷入安溪縣常樂裏長基(今白瀨鄉長基村)庵邊肇基。陳佛素因家被盜破產,先遷居永春兩河口,後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遷入安溪縣常樂裏舉口(今劍鬥鎮舉口村)。

陳潤之裔兩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德興之子陳玄進自漳州府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黃宅林(又稱院宅林,今蓬萊鎮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陳泰一之子陳玄真亦自龍岩縣黃坑鄉遷入安溪縣長坑,在與莊氏婚後遷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廂鎮團結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遷入崇善裏蓬格鄉(今蓬萊鎮彭格村)西山肇基,是為一世祖。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陳振溪(號,諱唐甫,字毓秀,福王陳友定之後)的長子陳原泮(字孕德,號統一)及三子爵一(號)負父母屍骸由永春縣蓬壺頂遷入安溪縣崇善裏東溪(今金穀鎮東溪)肇基,尊振溪為一世祖。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陳晏五第十八世孫陳景六由大田縣上京鄉遷入感化裏沙堤(今湖上鄉沙堤村)肇基,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陳月臺受命剿匪,因失機敗陣,恐後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詳的有五支。一是陳積德自同安後園遷入安溪縣在坊里下西(今鳳城鎮下西居委會),肇基衙口陳氏祖宇。二是陳福全由晉江入安溪水門,傳三世遷居今蓬萊鎮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陳尚安)字宗仁(遷入安溪莊上,傳至陳德森(字開嚴)遷居今湖頭鎮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陳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鎮槐植)。五是清初陳崇興帶子陳永發自永春小岵遷入今安溪蓬萊鎮聯中村田後。

 

四、定居雪山村(明末清初)

陳氏先祖肇安後,人口發展迅速,他們或定居繁衍,或另行擇地發展,或外徙他鄉,在安溪各鄉鎮都形成一些比較集中的聚居地,湖上鄉雪山村陳氏源于陳潤支系:大約于明末清初,陳鞠我由蓬萊彭格遷入湖上鄉雪山村中箍,據不完全統計,現已繁衍 300多人。

雪山村陳氏主要聚居地之一

陳鞠我為湖上雪山陳氏開基始祖,其墓位於湖上鄉雪山村溪尾尖仔侖,葬於清,坐乾向巽兼亥已,穴稱“天虹灌水”。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