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德化 »

德化縣大事記唐至清

作者:佚名  來源: 《德化縣誌》1992.04.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德化縣大事記唐至清

貞元間(七八五~八○四年)

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

永貞元年(八○五年)

泗濱金員外設家塾,聘請顏芳為師,為德化史載最早的辦學形式。

鹹通五年(八六四年)

德化三班顏化彩編著《陶業法》、繪製《梅嶺圖》。

天祐間(九○四~九○七年)

僧行端坐化於薜蘿峰下,後程國知在其坐化處舍田建寺祀之。宋天禧中賜名“程田寺”。

 

五代十國

後樑開平二年(九○八年)

創建戴雲寺。

後唐長興四年 閩龍啟元年(九三三年)

升歸德場為德化縣。

南唐保大七年(九四九年)

尤溪縣析常平、進城二鄉歸德化縣轄。

五代間(九○七~九六○年)

在龍潯山麓建通濟橋。後更名化龍橋(即今雲龍橋前身)。

 

建隆元年(九六○年)

倚洋、赤水設立冶鐵場。

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年)

置龍潯驛、上壅驛。

大中祥符間(一○○八~一○一六年)

置巡檢寨於雲峰裏邱店村。

天聖元年(一○二三年)

僧了他遷建西林寺。翌年更名為香林寺。

熙寧間(一○六八~一○七七年)

建廣濟橋(即龍津橋前身)。

紹聖四年(一○九七年)

陳師文,丁醜科進士。為德化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元符間(一○九八~一一○○年)

林程捐錢五十萬買縣治瀕溪之田百畝,開渠築丁溪壩,辟林厝圳長二裏許。自縣郊南阪至縣東下董阪皆受其利。

宣和三年至七年間(一一二一~一一二五年)

知縣劉正于龍潯山巔建立“最高亭”(即今“駕雲亭”前身)。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

在縣東南沙阪建縣丞廳。

建炎間(一一二七~一一三○年)

建學宮於縣城東。

紹興三十年(一一六○年)

據《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載:蘇氏族人遷居臺灣。為德化人遷居臺灣最早的記載。

嘉定間(一二○八~一二二四年)

泉州置平盧隘(後改名石門隘)於東西團,以左冀軍一百人更番屯戍。

紹定三年(一二三○年)

僧自超在太湖山(亦名金翠峰)建龍湖寺。

淳祐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

德化冶鐵業有所發展,信洋、上田、邱埕繼續采煉。

景炎元年(一二七六年)

蘇十萬募義兵抗元于羅城山、天平城,水府戰敗陣亡,鄉民建水府廟把之。

陳蔚統軍與元兵戰於永春龜龍橋,負傷,至德化南關犧牲。

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年)

佳春嶺、太平宮等窯場,生產高白度蓮花紋碗,刻花大瓷盤、印花浮雕盒等產品,為泉州港對外貿易的大宗輸出品。

 

至元廿九年(一二九二年)

著名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行記載:“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購價甚賤”。

 

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年)

知縣陳昱建學宮大成殿。

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年)

沙縣農民起義軍領袖鄧茂七派遣陳敬德部攻克德化縣城,結寨山谷。民皆歸附。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前

邑人監察禦史淩輝纂修第一部《德化縣誌》。

正德八年(一五一三年)

德化農民鄭韓五聚眾揭竿起義,反抗官府。

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

十月二十四日,汀、漳農民軍至德化小尤中團,被官兵追截,奔入當地黃舜大家,深夜被塗洪三伏擊于要路,死亡九十三名,舊史誣為“九十三賊”。

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

德化轄區黃認團劃給大田縣。

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

知縣鄧景武請築城池。城牆南臨□溪,東自龍潯山麓環山而上,北繞大洋山,西抵大旗山巔,下達于溪,周八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三尺。東設賓陽門,西置有年門。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

知縣張大綱縮小西偏城垣,疏浚城壕,建北鎮樓。東門築月城,東西二門建敵樓。

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

五月廿二日,永春農民武裝首領呂尚四率領萬餘眾由仙遊經德化碩傑,攻縣城,連攻七日不克,六月三日退。

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年)

全縣有一千一百五十四戶,計男女五千八百人。

是年,田鼠為災,“一畝之田多至數千,春食秧,冬食谷,田畔皆鼠道”。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

十月,倭寇千餘人由閩清竄入德化下湧,攻寨半月不進,回經德化縣城西門外,往攻仙遊縣城。

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

廣東大埔人藍松山、餘大春率農民武裝與漳平蘇阿普、范繼祖所率農民武裝聯合進攻德化。

約嘉靖至萬曆年間(一五二二~一六二○年)

隆泰後所村著名瓷雕藝術大師何朝宗雕制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佛像,產品遠銷日本、法國、英國、埃及等國家和東南亞地區,被譽為“東方藝術”。

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年)

知縣秦霑移建學宮于大洋山之南。

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

知縣周祐主修《德化縣誌》。

萬曆間(一五七三~一六二○年)

蕃薯(又名甘薯)從海外傳入德化,有“芋薯”、“臺灣薯”、“胡楓種”、“冰糖種”、“荷蘭種”等品種。

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

知縣桂振宇主修《德化縣誌》。

崇禎初(一六二八年)

德化開始種煙草。

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年)

在石牛山石壺洞下建岩宇。

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

據傅振倫《中國偉大的發明——瓷器》載:是年七月,由中國福州輸出日本的瓷器有二萬七千件,德化所產占大部分。

 

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

全縣人口計有1117戶,4447丁口。

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年)

九月,南安莊廷書、張益率萬餘眾攻佔德化縣城。守將棄城逃跑,知縣黃琮被殺。翌年冬,提督馬德功率兵重占縣城。

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年)

南安林忠先後據德化雙坑寨、南埕洞反抗官府,至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林忠降清,受封總兵。

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

鄭成功發兵據縣,分兵於西山頭寨,七月初七日,鄭部於西山頭寨聚飲不備,被上格劉鈺率鄉勇三百餘人攻佔。

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

饑荒,庶民多往戴雲山挖掘土芮充饑。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

鄭成功長子鄭經據漳泉。攻佔德化縣城,先後派林惟榮、葉麗生、辜錕為德化知縣。康熙十六年二月,清兵重占德化。

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

四月十六日晨,暴雨成災,溪水暴漲入城,縣城自西至東樓垣廬舍盡淹,男女遭溺無數,沿溪百餘裏橋樑盡壞,家畜田禾,漂沒殆盡。高卿許雲祥募埋屍體二百餘具。

同年,置德化縣汛,下轄岳尾、高洋、溪邊、南埕、水口、郭阪、赤水格、美洋等塘。

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

鄭經部劉國軒攻安溪不克,旋攻德化,知縣王之紀等逃奔仙遊求救。九月,清援兵重占德化。

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

在坊、新化等裏白晝老虎四出,一連數月,被吞噬百餘人。

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六年)

知縣范正輅主修《德化縣誌》。

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

十一月,漳平陳五顯率農民武裝二千余人入德化。先攻赤水格市,後攻陳吳寨,於太和岩與官兵激戰,敗退安溪後被擒殺。

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

臘月,縣西門王必捷往臺灣經商,後留居臺灣,在淡水縣墾殖四十載。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

置山坪頭汛,轄王春、倚洋、漈頭、十八格等塘。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

八月,縣城塔岸街失火,延燒數十間。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

大田縣官道經苦菁洋鋪(今古春洋)、大墘鋪(今大田縣大墘村)、倚洋鋪、(今陽山村),沿途設鋪驛,每鋪設鋪司一人、兵三人。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

知縣魯鼎梅主修《德化縣誌》。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

邑人進士王必昌應臺灣知縣魯鼎梅之邀到臺灣修《臺灣縣誌》。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

全縣民戶8498戶,土著流寓共80662人。屯戶1798戶,男女共14134人。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

冬,在赤水格獅山之麓建獅峰書院。

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

知縣蔣履及繼任知縣楊奇膺續修《德化縣誌》。

同年,冬荒,“千錢斗米,路有餓殍”。

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

德化的葛布、水紗布外銷至呂宋(今菲律賓)等國。全縣從事陶瓷業人數二萬七千餘人,占全縣人口總數四分之一。

嘉慶十五年(一八一○年)

圖南書院增建為試院,可容考生一千二百多人。

泅濱顏嘉猷利用蔡牽船隊多次載運瓷器,銷往香港、臺灣,直至安南(今越南)地區,一躍成為當地巨富。

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

邑人解元鄭兼才赴臺灣任教諭,與謝金鑾合修《臺灣縣誌》。

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

塔岸街火災,雲龍橋上店屋被焚。

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

全縣實在民煙戶24513戶,土著流寓共103933人,實在屯煙戶7190戶,男女共28825人。

道光十年(一八三○年)

知縣王德授續修《德化縣誌》,未刊。

道光廿年(一八四○年)

鄉紳郭鳴高捐白銀四千多兩置田百畝,資助德化貧寒學子晉省、上京鄉試、會試。德化士人特為建崇義祠於城西。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

四月廿五日,永春林俊率紅錢會起義軍數百人攻德化縣城,占城三日,開倉濟貧,後轉戰鄰縣。

咸豐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年)

英國天主教與美國基督教先後傳入德化。

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

基督教會於縣城後埔林建樓房,創辦女子學校(後改為育英學校),為德化女子學校之始。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

四月廿二日,嶽尾街火災,由統軍廟前水巷頂起火,延燒十餘家。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

八月初二日,因鹽館食鹽摻沙,坑害百姓,邑人陳煥拱、陳眾兄弟組織義兵三百多人,由上湧法林寺出發,攻佔赤水鹽館、稅局;殺鹽吏;初四日攻德化縣城,焚毀東嶽廟鹽稅兩局;初六日進佔縣衙。省派提督孫開華率部鎮壓。光緒十八、十九年,陳眾、陳煥拱先後被殺害。

光緒十七~十八年(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年)

因政治壓迫和經濟窮困,鄉民紛紛攜眷出國謀生。

光緒廿五年(一八九九年)

縣城鼠疫大作,連年不斷,直至民國後期。

同年,湯嶺社嶺腳鄉王寮與永春僑民陳旺冒稱陳煥拱、陳眾未死,發動群眾再度起義,從者甚眾,後被官軍誘殺。

光緒廿九年(一九○三年)

四月十四日夜,塔岸街火災,延燒店屋百餘間。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

五月初七日,山洪為災,平地水深五至六尺,縣城垣沖壞七十餘丈,宴林口橋、龍津橋、雲龍橋、東頭橋等俱被沖壞,屍積溪岸,城內祠宮均被沖毀,損失極大。

同年,德化設郵政代辦所。

同年,德化年征爐稅銀三百三十兩,稅額之巨,居三十三個開徵爐稅銀縣份之首。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

廢科舉,縣城開始設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

知縣佘鶴鳴改試院為官立兩等小學堂。

同年,舉人王光張募款修建雲龍橋。翌年落成,長二十八丈四尺,寬如舊,高三丈七尺,費銀一萬五千餘元。

宣統元年(一九○九年)

赤水獅峰書院改為公立獅峰高等小學堂,錦溪書院改為師範講習所。

宣統二年(一九一○年)

官立兩等小學堂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獅峰高等小學堂奉令改為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堂。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

正月初三日晨,縣城地震,牆左右斜一尺多,搖而不倒,人立足不定,頃刻漸止,尚無塌屋。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葛坑蘇億回應辛亥革命,在卓地鄉成立“保安會”,入會者三千餘人,提出“平定穀價,開富戶糧倉濟民”的口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