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德化 »

德化縣古遺址古墓葬

作者:佚名  來源: 《德化縣誌》1992.04.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德化縣古遺址古墓葬

新石器時代遺址

一九五八年,在潯中鄉丁溪村雲尾山(今名“美山”)、牛尾寨(今名“牛頭寨”)和駟埔山(覆船山部分俗稱),發現三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採集石錛、網石、殘石琢、殘石器部分陶片。

一九七四年三月在美湖公社後坪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採集到石矛、石錛、石斧各一件,同時發現有零碎的印紋陶片和數十件有程度不同的打擊加工痕跡、類似新石器中較早的刮削器和尖狀器的石頭。

以上四處遺址因基本建設徵用,今已無存。

 

古窯址

德化窯址於一九六一年五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鬥宮德化窯址”(包括潯中、三班、蓋德三個鄉宋至明代的窯址)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一九五四~一九八八年普查,全縣已發現宋至民國歷代古瓷窯址二百二十九處。其中宋代十二處,宋元時代二十八處,宋明一處,宋明清一處,宋清二處,明代六處,明清十三處,明、民國一處,明清、民國七處,清代一百一十七處,清至民國三十四處,民國七處。這些古瓷窯分佈在十六個鄉六十一個村,其中以潯中鄉最多達九十處,上湧、三班鄉分別為三十一處和二十八處。古瓷窯址數量列居全省各縣之冠。

古陶窯址發現十處,其中潯中鄉隆泰村四處,春美鄉尤床村二處,楊梅村一處,古春村一處,赤水鄉永嘉村二處。這些古陶窯分別為清或民國時期燒制的遺址。

一九七六,省、地、縣和廈門大學聯合組織發掘的宋代碗坪侖窯和宋元時代屈鬥宮窯,簡介如下:

碗坪侖宋代古瓷窯,在蓋德鄉蓋德村,窯址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米。發掘揭露總面積八十七.二五平方米,在第二層(層)、第三層(下層)發現殘窯基兩處,出土各種瓷器和窯具共一千七百餘件。

上層窯頭尾已被破壞,窯殘長十二米,出土青白釉、黑釉和醬釉瓷器四百九十七件,有碗、盤、碟、缽、罐、壺、瓶等種類,以瓶和軍持壺為優。出土的生產工具二十七件,該層為南宋的龍窯。

下層發現一個窯頭和殘窯基,殘長約三.七米,出土的生產工具一百一十七件,均為白瓷器,有碗、盤、碟、洗、缽、壺、瓶、盅、粉盒等。該層為北宋的龍窯。

該窯址出土的軍持、粉盒和青白釉小花瓶,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都有發現,證實它是一個重要的外銷瓷窯址。

屈鬥宮宋元時代古瓷窯,位於潯中鄉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發掘出一條長五十一.七米,寬一.四至二.九五米,共有十七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八百多件生產工具和六千七百九十多件完、殘瓷器。根據窯基出土的現狀和結構分析,是屬於由龍窯發展到階級窯的一種獨特的窯爐類型——“雞籠窯”。

出土的生產工具有印模、制坯轉盤、敲匣缽的鐵刀、匣缽墊、各類匣缽、匣缽蓋、支圈、托座、墊底餅和墊圈。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十餘種。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統的白釉和一些未經燒熟和生燒所形成的灰釉和黃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有的盒蓋上的圖案花紋中還印有各種吉祥文字。

該窯址出土的器物國外都有發現。它對研究宋元時代的燒造規模、燒制工藝、窯爐發展和瓷器外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已建窯棚,加以保護。

 

古城址

天平城,在南埕鄉南埕村的天平城山上。宋末元初,蘇十萬在此建城屯兵抗元。清初,林忠亦屯兵於此抗清。在長約一千二百米,寬約九十米的頂峰築有三寨,今尚存寨城、營房地基遺址,寨牆外周圍有跑馬路。

 

古寨堡

德化地處戴雲山區腹地,地形險要。歷代兵事頻繁,為避亂自衛或發難爭雄,寨堡遍築,已發現達一百五十多處。寨多設于高山之上,堡多立於村落之中。隨著年代變遷,大多毀廢。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位於三班鄉碩傑村,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建。該堡為單簷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城牆東西六十四.五米,南北五十六.九六米,高十.二米。占地面積三千六百四十八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四千零三十六平方米。東、西辟拱門各一座。東門為正門。東北西南隅各有角樓一座。堡內沿中軸線有面積二百零六平方米的寬敞天井,天井兩側建有單簷廡殿式屋頂的閣樓,兩廂格式大體對稱。環城垣架設倚樓。東、西二列倚樓長約為五十八.七五米,南、北二列倚樓長均為五十一.一米。全堡共有房間二百四十間。

長福堡,俗稱寶美土樓,座落潯中鄉寶美村。清乾隆六年至九年(一七四一~一七四四年)建。該堡平面呈長方形,周長一百六十八米,深三十七米,占地面積一千七百九十三平方米。東、西、南三面石拱門,堡內建回形四合院,木結構三層樓房一座,單簷歇山頂,四大廳堂,一百四十二間居室。

丹山寨,俗稱大寨,位於楊梅鄉上雲村。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建。該寨由內、外兩道呈橢圓形的寨牆組成。外牆已毀,內牆周長二百八十米,寨有東、南、西三門。石門左右有一對麒麟浮雕,靠門外側,懸雕一對小石獅。寨牆東、南兩側,築有炮樓。寨內木構聚奎樓計有房間六十餘間,今大部分僅剩梁架。

永嘉寨,位於赤水鄉永嘉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石砌,屋宇已毀,城垣、城門保留基本完好。建築面積三千三百九十平方米。

桂陽寨,位於桂陽鄉桂陽村。明萬曆前有舊寨,稱為太平寨,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四月擴建,更名為新寨。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重修,並架東西門頭三廳和寨門樓,萬曆四十五年至清咸豐三年(一六一七~一八五三年)四次重修,今存寨門及石牆遺址系當時維修時所留。部分寨屋尚存。

龍門寨,位於上湧鄉下湧村。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民眾曾利用該寨抵禦倭寇千人半個月的猛攻。今僅存牆基和寨門。

下井寨,位於國寶鄉國寶村。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為抗倭所築。今僅存遺址。

巡檢寨,位於赤水鄉湖嶺村。建於北宋,因轄德化、永春、安溪三縣要路,又稱“三縣寨”。明末廢,今存寨基遺址。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年)三月德化縣知事、泉州府檢校文宗洛立的巡檢司石碑仍完好。

此外,歷代古寨堡還有:

五代:湖內寨,又名歸德寨,在三班鄉三班村;五代寨,在蓋德鄉三福、上地二村交界處;石筍寨,在潯中鄉石鼓村。

宋代:金城寨,在潯中鄉丁溪、丁墘交界處;船形寨,在蓋德鄉鳳山村;羅城寨,在雷峰鄉長基村,宋末蘇十萬駐此抗元;石鼓寨,在雷峰鄉雷峰村;龍山寨,在上湧鄉上湧村。

元代:尖峰仔寨,在上湧鄉上湧村;霸王寨,在桂陽鄉梓溪村。

明代:土阪寨,在潯中鄉蒲阪村,鄭成功長子鄭經部總兵黃雲曾於清康熙年間攻此;唐寨,在城郊大龍山;牛頭寨,在潯中鄉丁墘村;雷公寨,在潯中鄉丁溪村;大旗寨,在潯中鄉高陽村;新寨,在潯中鄉潯中村;太平寨堡(儀林寨)、當平堡(上寨)、升平堡(下寨),均在蓋德鄉鳳山村;虎賁寨,在雷峰鄉李溪村。

清代:東埔寨,在潯中鄉潯中村,清末義軍陳煥拱曾駐此;金牌堡,今為蓋德鄉政府駐址;大安寨,在南埕鄉前鋒村;武當寨,在水口鄉湖阪村;雞髻寨,在赤水鄉銘愛村;大正寨,在葛坑鄉大正村;天花寨,在楊梅鄉西墘村;清潔寨,在大銘鄉瓊山村;獅子寨,在春美鄉新閣村。

 

古冶煉遺址

湧嶺格和連根佘遺址:唐僖宗年間(八七四~八八八年),黃井蔣戀父子曾從南山赤嶺採礦,在此煉鐵。

倚洋遺址:在美湖鄉陽山村礦山岐周圍。宋代有桶交爐和長裕爐遺址。清末至民國有桶交嶺和金竹坑等遺址。

赤水遺址:位於赤水吉嶺雲頂山,宋代在此採礦。

上田遺址:在美湖洋田。南宋淳祐年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仍繼續冶煉。

埕遺址:位於湯頭格中爐腳垵。宋淳祐年間仍繼續開採冶煉。

橋亭尾遺址:位於湯頭。明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年)在此冶鐵。

據《福建礦務志略》和《大中華福建省地理志》記載,還有“鐵水坑”(草洋)、“銀水坑”(霞碧碩儒)、“大小險”(戴雲山)、“銀礦烘”(南埕西山)、“草吉寨尾”(湯頭吉山)以及星山洞(雷峰李山)、陳坑溪頭(上湧輝陽)古冶煉遺址。

 

古墓葬

顏芳墓(唐)

在三班鄉東山村鐘形山。顏芳(七八七~八六○年)字教先,顏真卿曾孫,肇基泗濱,為顏氏入閩始祖。

陳漢墓(唐)

在城關大旗山麓。陳漢(八八九~九○九年)曾任天官侍郎兼侍講。

戴雲山僧墓(唐)

位於赤水鄉戴雲寺後,為唐代戴雲寺開山僧慈感父母墓。墓分基座、舍利室和塔刹三層。

顏仁鬱墓(代)

位於三班鄉三班村紗帽峰。顏系歸德場場長。該墓依山鑿墓室,混凝土封瑩,其妻鄭鈺合葬,繼妻姚氏葬於墓側。

長基瑞阪宋墓群

雷峰鄉長基村有:宋禮部尚書蘇奉禮、五軍左都督使蘇秉禮、五城兵馬都監蘇明禮、進士蘇霈恩、庠生恩贈文林郎蘇濡恩、宋明經進士蘇霑恩等人夫婦合葬墓。還有奉政大夫蘇承恩墓。瑞阪村有宋奉議大夫蘇壽翁夫婦合葬墓。

曾宏墓(北宋)

位於潯中鄉石山村。曾宏官內省侍使。宋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年)由其四世孫曾穆任德化縣令時遷葬於此。嘉祐間(一○五六~一○六三年),其六世孫曾公亮任宰相時,在墓附近奏立相安院,遂有“丞相墓”之稱。宋嘉定八年(一二一五年)狀元曾從龍又在相安院立碑和華表。今相安院和華表已廢,碑仍存。墓中鐫刻“宋內省侍使三世祖宏墓”。

郭隆墓(南宋)

位於下湧桐仔坪。石板砌築。表面雕刻各種花卉圖案。

龍峰岩僧墓(宋)

赤水吉嶺村龍峰岩附近有僧墓和靈水祖師之母墓塔。

僧墓的基座和舍利室呈八角形,塔刹呈圓狀,舍利室八個面分別雕刻象徵吉祥的佛教圖案。祖師之母墓呈四方結構,下端雕有複蓮瓣紋飾。

大白岩道士墓(宋)

位於美湖鄉陽山村大白岩峰麓。石板砌築,分基座、舍利室和塔刹三個部分,舍利室呈八角形,每面分別鐫刻八卦符號,內藏骨灰陶罐,罐系宋代德化窯的產品。

戴雲山海會塔僧墓(清)

位於戴雲寺左側的小山坡上。建於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墓呈塔式,分基座、舍利室和塔刹三個部分,舍利室六角形三合土結構,正面陰刻楷體“海會塔”三字。

石牛山禪師墓(清)

位於石牛山石壺寺左側小山坡上,中部豎刻“清歷代禪師”,墓頂正中鐫刻太極圖。

鄭兼才墓(清)

位於三班鄉橋內村大雲溪西側寨後。鄭兼才于嘉慶九年(一八○四年)任臺灣教諭,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卒葬臺灣,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遷墓今地。

上述古墓今尚存。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