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德化 »

德化供奉諸神簡介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德化供奉諸神簡介

虞聖大帝          摘自《史記》郭少青語譯

虞聖大帝就是西元前(二二五五~二二○四)年的虞舜帝。姚姓,名重華。父名繇(《廣韻》:“皋陶即繇,舜之父。”)生舜,妻死重娶,生次子象。後妻性兇惡。繇寵後妻,聽信她對舜的譭謗,多次共謀設圈套要害死舜。弟象因之對舜傲慢不恭。舜面對父命,明知會死也順從,在順從中想方設法避過災害,求得生存。人們因繇有眼不辨是非,稱他瞽叟,即瞎老頭。舜對父、後母、弟的不仁、不慈、不恭,欲置己於死地,從不計較。《史記》稱:“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繇見害舜終不死,差去曆山耕田。

舜在曆山邊種地邊做瓦器,供來聚居的人們享用。《史記》:“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窳,音羽,器不堅好。河邊的泥土含沙率高,燒成器粗劣易破碎)正義案:“在曹州河濱作瓦器。”瓦器也叫陶器,後來的瓷器是精緻的陶器。

舜二十歲時,至孝聞名國巾,三十歲時,受堯帝起用。“使主事而事治”。五十歲時助堯帝行天子事。五十八歲時堯帝崩天,舜守孝期滿,於六十一歲時,繼堯登帝位,在位三十九年。享年一百一十歲。

德化古窯尊虞舜帝為陶瓷業的始祖,供奉為瓷業保護神。可想在宋朝時,德化人的文明程度已相當高。

 

朝天聖候文天祥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是宋朝末年的民族英雄。江西省吉安縣人,理宗時進士,任江西安撫使,職責鎮撫一方,統治軍隊。一二七四年,元丞相伯顏舉兵直逼宋都臨安,次年度宗之子恭帝接位,召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勤王。文天祥召集三萬名勇士,決心保衛臨安,又組織臨安城內外二十萬軍民,與元兵決一死戰。但宋朝廷決心投降,命文天祥入元軍談判,被拘禁達三個月之久。伯顏見誘降不就,將他押解元大都去。文天祥被押到鎮江市時,在一個船工幫助下,深夜逃跑,到了溫州。

一二七六年,端宗立于福州,拜文天祥為相,封信國公。他募兵轉戰,抗擊元軍,力圖複宋,收復了一些州縣。時元朝已成氣候。文天祥孤軍難敵。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兵敗被擒,在獄四年,抱定必死決心,忠貞不屈,寫下了悲壯的《過零丁洋》詩篇,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堅守民族氣節。為反對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而獻身。成為後人勵志葆氣節的名言。

一二八三年正月十七日,文天祥在元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時年僅四十七歲。

民間傳說:文天祥孤軍抗元時,有一次被元兵追捕,潛入深山密林裏去,元兵出動大量兵力圍捕。當文天祥潛逃到德化城郊時,山寨裏的僧人認出他,接到山寨裏厚待。尾隨的元兵見沒了蹤影,在寨下村中挨戶搜尋不到他,發現山寨神廟。齊湧到寨前,要僧人交山文天祥來,僧人見元兵搜村,早已把文天樣安置停當了,站出來說:“此小廟怎藏得宋朝大臣。”首領一聲:“搜”,元兵紛紛湧進廟裏,肅穆的小廟本晦暗,加之元兵擠滿,一時陰森可怖。心虛的士兵驚叫:“起陰兵了。”兵眾一聽紛紛退出廟門。首領問明退因,認為虛驚,強令士兵再次進廟搜尋,本已膽寒的士兵,不得已又湧人廟來,佛像被前頭的擠倒,壓在身上,以為陰兵抵抗了,轉身想退走。佛像落地的破碎聲在廟裏如同悶雷響,碎片四飛擊中士兵,驚叫:“陰兵好厲害!”先頭的驚退,後頭的強進,一時間分不清陰兵陽兵。將面前的當陰兵,相互殘殺,生死關頭殺得更慘烈。待血水流出廟門時,元兵所剩無幾。首領上報朝廷,請派增援,元帝聽後說:“小小山寨,強攻不下,莫非金城。”首領謊報:“其兵之勇猛,確似金為城湯為池,近者見血,入則無命。”君臣的對話,流入民間被當聖旨,於是,小山寨霹名為金城寨。

由於蒙古貴族用武力征服全國過程中,漢族人民遭受了殘酷的屠殺和壓迫。文天祥反抗的舉動與人民的願望一致,所表現的寧死不屈精神,深受後人的敬仰,尊稱為朝天聖候。

 

文天祥是怎樣進行抗元鬥爭的   《中國古代史常識》

文天祥是南宋時期堅持抗元鬥爭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寫下了許多壯烈的詩篇,其中《過零丁洋》最後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中表達了文天祥決心堅守民族氣節,為反對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而獻身,這種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號文山,是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王朝的封建統治極端腐朽,廣大勞動人民處境十分困苦的時代。蒙古貴族的軍隊已經越過黃河,繼續南下。而南宋的大小官僚,不顧人民死活,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少年時代的文天祥,就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孕育著救國的抱負。二十歲時,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上大膽地提出了自己對於改革政治的各種主張。他考取了進士第一名,中了狀元。

一二五九年,蒙哥帶領蒙古軍隊大舉南下,向釣魚城進攻。南宋朝廷裏的宦官董宋臣叫嚷要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市),主張逃跑。文天祥上書宋理宗,表示反對,並要求處死董宋臣等敗類,以安民心。這種正義的主張,垂死的南宋王朝當然是不會理睬的。

一二七三年,襄、樊相繼失陷。一二七四年,伯顏率領元兵攻下鄂州後,自領大軍東下,直趨臨安。由於情況緊急,南宋王朝十分震恐,賈似道被迫出兵,但他不願作戰。他派出使者向元軍表示投降,遭到伯顏的拒絕。元軍乘勝追擊,賈似道逃到揚州,南宋的水陸軍事主力全部崩潰,伯顏逼近臨安。文天祥這時擔任贛州知州。他在當地招募三萬名勇士,決心要保衛臨安。有人對他說:“元兵三路進攻,聲勢洶洶,你以烏合之眾迎敵,豈不是驅羊去鬥猛虎嗎,怎能取得勝利呢?”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情況確實如此。但是國家如此危急,竟然沒有人起來救亡,這怎麼行呢?我只好不自量力,以身赴難。”文天祥駐守在平江,孤立無援,被元軍攻破,退到都城臨安。在這緊急關頭,文天祥主張組織臨安城內外二十萬軍民,歸主張抗元的大臣張世傑率領,與元軍決一死戰,但是南宋王朝決心投降,無心抵抗,到了一二七六年正月,伯顏率領的元軍已逼近臨安東郊,宰相陳宜中逃跑,南宋王朝不得已給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義命令他去元營談判。文天祥到了元營後,不顧蒙古貴族的威脅利誘,始終不屈。伯顏無可奈何,把他扣留在營中。同年三月,元軍進人臨安,南宋謝太后率幼帝趙顯(音顯)及百官向元軍投降。不久,謝太后、趙顯等被俘送至大都。伯顏知道文天祥毫無降意,也將他押到大都去。當他被押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時,在一個船工的幫助下,乘元兵不備,於深夜逃出,經過許多艱難險阻,到了永嘉(今浙江溫州)。這時,不願投降的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立趙昰(音是)為帝。文天祥也來到福州,重新組織抗元武裝,於一二七七年在江西等地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州縣。由於眾寡不敵。終於敗退人廣東。一二七八年,趙昰病死,陸秀夫和張世傑又立趙昺(音丙)作皇帝,繼續打著宋朝的旗幟,駐守在屋山(今廣東新會縣以南海中)。文天祥駐守在廣東潮陽一帶,阻擊元軍。後來遭到張弘範率領的元軍的包圍,文天祥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兵敗被俘。

文天祥被俘後,張弘範把他押到船上,強迫文天祥寫信招降陸秀夫和張世傑,遭到嚴詞拒絕,文天祥面對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抱定必死的決心,寫下了悲壯的《過零丁洋》這首著名的詩篇。

文天祥在大都獄中度過了將近四年的歲月,元朝統治者軟硬兼施,文天祥寧死不降。宋朝的狀元宰相留夢炎,逃跑以後投降了元朝,得到了官職。他到獄中勸導文天祥也像他那樣走投降的道路,遭到文天祥的嚴厲痛斥。他在獄中用詩篇表示自己抗元的強烈意志。《正氣歌》就是他獄中的著名詩篇。詩中流露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思想感情,傾吐了對元朝統治者的蔑視。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引誘文天祥投降,親自召見文天祥,文天祥不肯下拜,忽必烈的左右強行要他下跪,文天祥堅立不動,從容地說:“宋朝已經亡了,我應當速死!”忽必烈引誘他說:“你如果能象對待宋朝那樣對待我,立即就任命你做宰相。”忽必烈又問:“你不肯當宰相,當樞密行不行呢?”文天祥說:“一死之外,沒有什麼可做的。”第二天,即一二八三年正月十七日,文天祥在元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當時他只有四十七歲。

在蒙古貴族用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漢族人民遭受了殘酷的屠殺和壓迫。因此,當時的民族矛盾是十分尖銳的。文天祥的抗元鬥爭是與人民群眾的願望一致的,是正義的行動。文天祥在反對蒙古壓迫的鬥爭中所表現的寧死不屈的精神,理所應當受到後人的敬仰和讚揚。

 

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從小喜讀經史兵書,積蓄了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唐末,隨兄王潮帶弟一起參加王緒為首的農民起義隊伍。部眾五千多人渡江南下,經江西入福建,攻戰長汀、漳州等地。不久,因軍糧無繼,王緒又濫殺部屬,發生軍變,擁王潮為首領。

王審知協助王潮改編隊伍,平日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身先士卒,注意搞好軍民關係,禁止濫殺,軍紀申明自嚴。所過州縣,民主動擁軍,順利地攻克泉州、福州。各地小股武裝都來歸順,從而統一了福建全境。

唐昭宗乾寧四年(八九七)王潮病逝,部眾擁王審知繼承職位。唐亡,後樑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

王審知目睹唐末山河破碎,千里不見人煙的悲慘景象,在掌握福建的軍政大權後,利用崇山峻嶺的天然屏障,避開捲入中原戰亂。創造安定的政治局面,讓福建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吸收唐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採取整頓吏治,發展生產的積極措施,很快就把局勢穩定下來。

王審知帶頭節食,住簡陋平屋,穿補釘衣服,杜絕拍馬恭維劣習,堅執紀綱。有人獻上從海外帶來的珍貴琉璃瓶。他當官員面把瓶擲在地上,說:“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千萬要不得它。”為澄清吏治樹立良好的政治風氣,做出了榜樣。他任人唯賢,設招賢館,起用專業人才,即使山野中有一技之長者,都聘來重用。如德化人顏仁鬱出身寒微,卻熟悉農桑瓷,就起用主管農業。顏仁鬱積極動員流亡的農民回鄉來開荒造田,擴大耕地面積,減免身丁稅,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僅三年時問,農民便溫飽足。起用善經商的張睦管商業。張睦不負使命,苦心經營,使境內江海帆檣蕩漾。城鄉物資交流暢通。任福清人翁承贊為相,莆田人徐夤掌書記,仙遊人鄭良士為左散騎常侍等顯要職位。王審知重視選賢任能,招來中原名士如李洵、韓偓、崔道融等為他效勞。

王審知十分注意海港建設,甘棠港及泉州港都是當時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疏通內江溝渠,大小船隻都雲集福州,市面繁榮。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中外人民的友好往來也日益頻繁。中外商人和僧侶的往來,促進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貨物互通有無。對繁榮雙方的經濟和豐富人民生活都起重要作用。

王審知還號召各地興辦教育,做到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問設私塾。並採納翁承贊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集秀者於一堂。

王審知還很重視祖國的文化遺產。在唐末兵荒馬亂時期,繁榮的城市成瓦礫之場,文物典籍遭到很大損失。他特地組織了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一場搜集整理古籍的活動。搶救文物典籍,他也曾參與這一活動。

王審知統治福建三十年間,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為鞏固封建政權,大力推行宗教,花大量金錢在各地建了兩三百座佛寺道觀,用金屬鑄造許多大佛像,並鼓勵百姓為僧,造成人力物力的驚人浪費。

西元九二五年,王審知逝世,長子延翰嗣立自稱大閩國主。九三三年延鈞殺兄做了皇帝,國號大閩。這就是“五代十國”中的“閩國”。王延鈞和他的後代,昏庸無能,沉湎酒色,不久為南唐所滅,結束了“閩國”的歷史。

 

張公聖君張自觀

張自觀,宋時閩清人。煉性於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瑩,知有魈魅,因往其處。魅方於人家迎婦,輿徒甚盛。觀出掌,令人從指縫窺之,魅悉現形,乃幻為女裝,坐輿中,群魅舁之入石壺洞。與之鬥,懸崖上下趾踵人石,輾轉數十處,發尻鞭劍之跡如刻畫。竟奪其洞。坐化鎮之。至今英靈如生,魅常眩匿遊人衣物,告於神。則立出。山頂有劍插石上,可搖不可拔,又有鐵杖長四尺許。不假錘煉,以手攝成,指痕可數。

 

三代祖師林自超         清.乾隆《德化縣誌》釋道

自超,姓林氏,遇異人于九竇溪,使負之渡,萬曰:“我泰山佛,傳汝心印。”自是靈通。嘗夜夢異人,導往泰湖山,見古木流泉,迥非凡境,乃登山創龍湖寺居焉。時紹定庚寅歲也(一二三○)。後示寂。

 

吳公真仙吳濟川         清.乾隆《德化縣誌》釋道

吳濟川,元時九漈人,與徐友山相友善。友山既逝,乃自阮金液洞中。蓬首垢面,煉液養真,日惟飲水一盞。洪武癸醜(一三七三)十月沐浴端坐而逝。其徒將飾像,患無匠。經數十日肌體如生。神往莆田見塑匠,曰:“吾德化金液洞徐友山也,請塑真人像。汝第先行,吾亦隨至。”匠來,其徒問日:“誰相召?”匠以其名告,眾大驚異。今真身猶存。驅蝗、逐疫,其應如響。所至降靈,必有風雨隨之。弟山亦坐化,長子景陽寂於紫雲洞,五子凱陽受符鎮魅,陷於鬼控。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