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德化 »

德化縣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德化縣歷史沿革

德化建縣前疆域分屬尤溪縣、永泰縣管轄。唐貞元年間(七八五~七九五年)析永泰縣歸義鄉置歸德場,場址設在今德化縣城,隸屬永泰縣,初具德化縣雛形。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閩龍啟元年(九三三年)由永泰縣析出歸德場置德化縣。

後晉開運二年、閩天德三年(九四五年),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今福州)。

後漢乾祐二年、南唐保大七年(九四九年)尤溪縣析常平、進城二鄉歸德化縣轄,時屬南唐清源軍(今泉州)。

宋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

元屬泉州路、泉寧府和泉州分省。

明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

民國年間,曆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

一九四九年屬福建省第七專區(後改稱永安專區)。

一九五○年十月劃歸晉江專區;一九七一年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一九八五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縣仍屬其管轄。轄龍潯、潯中、三班、霞碧、雷峰、南埕、水口、赤水八個鎮及蓋德、楊梅、葛坑、湯頭、上湧、桂陽、國寶、美湖、大路、春美十個鄉,一百九十個村委會、六個居委會。

德化縣地勢由中部向四周傾斜,呈層狀逐級下降。戴雲山綿亙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逾七百米,千米以上山峰二百余座,戴雲山主峰海拔一八五六米。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佈,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發源于戴雲山主峰的滻溪和湧溪繞行縣境南北,東流匯合出永泰縣,經閩候縣注入閩江。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十八度,一月均溫九度,七月均溫二十六度,年降水量一千八百五十毫米左右,無霜期二百七十天左右。

 

德化陶瓷業歷史沿革

德化的瓷業,歷代燒制規模之大,分佈之廣,確實壯觀,從人口密集的城關到偏僻的山村,從田野到叢山密林,經常可以發現古瓷片和古瓷窯的遺址,白瑩瑩、花豔豔的瓷片,象顆顆星斗撒在人間,似片片白玉鑲織大地,把青翠翠、綠蔥蔥的山鄉點綴到更加美麗。全縣目前已發現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達二百三十八處,全縣十八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佈,其中“屈鬥宮德化窯址”(包括潯中、龍潯、三班、蓋德,四個鄉鎮宋至明代的窯址)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頒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後期即開始生產和使用隱患。至唐代後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開始發展。唐末五代出現陶瓷專著《陶瓷法》、《繪梅嶺圖》。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系統工程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彩輪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為主,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裝飾方法以刻花、劃花和印花為主,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以及篾紋、菊瓣、葵紋、麥穗、卷草等紋飾,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月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釉色滋潤、白度高、透光度強,已達到很高的水準。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焰的“雞籠窯”。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一九七六年考古發掘的屈鬥宮宋元窯爐遺址,坡長達五十七米,共有十七間窯室,出土了八百多件生產工具和六千七百九十多件完、殘瓷器標本。這座窯的發現,特別是大量外銷瓷器的出土 ,對研究德化宋元時代的燒造規模、燒制工藝、窯爐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填補了過去德化龍窯的空白。

明代,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品質、生產品種、工藝水準、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準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調素雅,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明代,德化窯爐也有新的創新,在全國首先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奪鬥豔,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躍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畫面明靜素雅,筆法樸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濃郁豔麗的網路,開創了德化窯彩瓷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

晚清以後,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和外來侵略,我國城鄉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一九一五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創作的《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的金獎。一九三○年,許友義師徒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行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