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德化 »

九仙山大事輯錄

作者:徐本章  來源:德化文史資料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九仙山大事輯錄

唐初

九仙山開山祖鄒無比誕生於福建沙縣梅列。

開山丙辰年( 716年)僧人鄒無比坐化於九仙山。坐化前雕彌勒石刻造像;與其徒普慧建靈鷲岩;在靈鷲岩內雕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阿難阿、摩阿迦葉、觀世音、文殊、普賢、准提、伽藍、達摩、善才、龍女、韋陀十五尊石刻造像崇奉。

鹹通間(860-874年)在德化五華山的四川僧人陸無晦遊九仙山並題詩。為目前發現九仙山最導的留詠。

 

乾道四年(1168年)泉州知府王十朋率官員到九仙山龍池祈雨並鑿“祭崇隆進祝聖南池”八字記之。

淳熙五年(1178年)德化縣主薄陳元通往九仙山並題詠。

嘉熙四年(1240年)德化縣主薄柳德驥往九仙山並題詠。

 

至元間(1271-1294年)九仙山創建普陀岩。雕戴冠觀音石刻造像。

至元甲申年(1284年)署名“伯貫”在補陀洞內雕刻“補陀岩”三字。

 

正統六年(1441)水安岩史雲濟生於晉江縣坊堣。

天順八年(1464年)史雲濟在荇菜岩(永安岩前身)坐化。嗣後,史雲濟的誼弟周進宗與其侄兒周瓊六捐獻山場,籌建岩宇,取名“永安岩”。

嘉靖甲申三年(1524年)銘山周進宗之孫周孟十等人取史雲濟舍利,塑史公祖師像,奉祀于永安岩。

嘉靖己未三十八年(1559年)德化知縣張大綱往九仙山並題詠。

嘉靖庚辛三十九年(1560年)地方不寧,九仙山附近村民避兵于九仙山九十九洞。

嘉靖辛酉四十年(1561年)永春呂尚四兵駐靈鷲岩,官兵圍剿燒毀岩宇,石柱亦遭焚壞,仙峰岩和九仙山下登第瑢璫祖宇亦同時燒毀。(見《湯泉裏桂林錢塘高陽山后洪井登第大宗世系族譜”)

萬曆庚辰八年(1580年)德化知縣黃承瓚(浙江人)遊九仙山並題詠。

萬曆中期,即16世紀90年代,僧人智空(即德行和尚)重建靈鷲岩和仙峰岩,仙峰岩崇奉鄒無比的徒弟普慧。德行和尚自稱九仙派——第七代一世,其十八位首徒真闕、真見、真法、真庸、真錄、真泰、真隆、真添、真慈、真寶、真容、真輝、真■、真祥、真權、真現、真瑞、真珍開支為十八個房支系,分別住持德化九仙山靈鷲岩、尤溪石聳岩、尤溪岱湖岩、德化永安岩、大田南惠岩、尤溪龍興庵、安溪佛天岩、永春岱山岩、大田小龍逢龍華庵、同安石馬文峰岩、漳州尤溪高明岩、泉州府清源洞和沙縣石筍岩等地。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遊九仙山並題詠。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德化知縣俞思沖(仁和縣人)遊九仙山並題詠。同年,僧真錄(字應經,號純源,俗姓陳)重修永安岩,塑史雲濟祖師像。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秋,涿州州同遷大寧都司斷事張士賓在說法台側建“半閑亭”。此後,又編纂《九仙山志》。萬曆四十三年來德化任知縣的楊文正為該志撰序,(今序存志失)。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德化知縣毛翀(賀縣人)遊九仙山並題詠。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德化知縣楊文正(江西南昌人)在靈鷲岩建山門,豎石坊,題“一方淨土”石匾,永春縣知縣夏忠題“勝跡維新”石匾。

萬曆年間(1573-1620年)刑部侍郎詹仰庇,翰林院編修累官禮部左侍郎田一俊,江西禦史,廣東布政史王際逵,崇義縣令升德慶州知州林際春,密雲縣令王雍,四會知縣賴燫等官員文人學士先後遊九仙山並題刻或留詠。

崇禎年間(1628-1544年)進士歷任浙江平湖知縣,翰林院簡討轉右春坊,東宮講學賴垓遊九仙山並留詠。

明末,僧如瀛(號了玄,俗姓許)重修仙峰岩,複建會仙室。

明末清初,僧本愈(字慈鳴,號友鷺,俗姓王),重修永安岩上殿,新整岩內幾案。

 

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士李道泰遊九仙山並題詠。僧廣滄(號碧邱,俗姓盧)與僧廣濤(號碧月,俗姓陳)重修靈鷲岩兩殿,增量齋田。

康熙年間(1662-1722年)僧智愚(字宗暹,號常輝,別號六拙,俗姓柯),和僧智玉(字天錫,號毫輝,俗姓林)重修永安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知縣熊良輔舉任永安岩僧空明為僧會司,贈題刻“照徹非台”匾額,教諭力子侗贈匾“闡明象先”,越數年,僧空明又升任僧綱司。

乾隆元年(1736年)知縣黃南春舉任永安岩僧智玉為僧綱司,住持程田寺。

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許齊卓贈僧綱司智玉匾額,題刻“雨甘法種”及聯句。

乾隆初,僧空意(字誠期,號葵庵,俗姓陳)重修永安岩及左右樓,並興建會仙室,協助創建蓮社。僧普修(字翠觀,俗姓陳)重修靈鷲岩,妝塑佛像。

乾隆十一年至十五年間(1746-1750年),僧普向(字悟樞,俗姓張),重修永安岩下堂岩門及九仙天龍室,重建華表,並豎石碑(名曰“記功碑”,今猶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僧覺悟(字仰真,俗姓林),重修永安岩觀音殿上下堂及左右扶厝。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僧覺悟改修永安岩右側大路,重整圍牆。

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765-1767年)俗圓睿(字懸照,號扶昀,俗姓周)往泉、漳、延、永諸郡邑,對九仙山僧智空十八房支派繁衍進行調查,編纂成《九仙臨峰岩》一書付梓。

乾隆年間(1736-1795年)僧普深(字翠蕖,俗姓賴)重修永安岩及扶樓,捐資鑄史雲濟祖師香爐一座,並修護界亭塑護界將軍像。僧覺圓(字師滿,號亮遠,俗姓樂)與僧定淵(字道匯,號注東,俗姓吳)同修靈鷲岩,建左右兩樓。僧定盛(字石珍,號虛舟,俗姓梁)在永安岩重結蓮社。僧徹斯(諱空隱)愛仙峰岩幽靜,命長徒住持,整理岩務,增置田業,重葺石牆”。

光緒末年,靈鷲岩被火焚毀。

 

民國

民國五年(1916年),九仙山下附近村落,集資聘請黃村黃重光整理,重修靈鷲岩。

民國廿五年(1936)正月,九仙山大雪紛飛七晝夜,雪厚二尺餘。

民國廿六年(1937年)前後,永春方詩德中醫師(1897-1980),別號參玄子,利用九仙山草藥資源,秘制“九仙山靈芝茶餅”,由當時商標局辦理“肖像商標”,予以註冊,由赤水街新瑞德藥房、吉成商店批發,並在永春五裏街新德豐設總經理部,銷往海內外,馳譽一時。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月,一架日本飛機侵入德化,途經九仙山,因大霧迷航觸山墜毀,司機及日本五人肢斷死亡,機之殘骸於是月十一日,由縣府派人拆運來縣城展覽,後送省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冬,由桂格、雲路、傳和、馬坪等村組織董事會,推蘇穀清為總董事,自籌經費重修靈鷲岩並重見後堂二小樓。

1955年,在九仙山頂峰建氣象站。

1961年 8月 7日,德化縣人民委員會下文公佈九仙山古刹及附屬文物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動亂,靈鷲岩無比祖師塑像被毀。

1967年,靈鷲岩十五尊唐代石刻造像又遭打毀。

1967年 7月20日,九仙山氣象站賴開岩於觀測台查看氣象儀,被雷擊,因公殉職,1968年國務院追認為革命烈士。

1978年 3月,福建省計畫委員會撥款20.5萬元興建赤水通九仙山公路,沿線從靈鷲岩後側經過,開山炸石損毀靈鷲岩後堂石牆,岩前月池也被路石土所填沒。

1978年,九仙山氣象站設置新的避雷設施。

1979年 5月,赤水至九仙山公路竣工。該線從赤(水)葛(坑)線1+200米處至九仙山氣象站,長11.2公里。

1979年 6月,新華社福建分社社長林麟等人到九仙山參觀考察。

1979年 9月,中國新聞社刊載了介紹九仙山的文章。

1979年10月21日,“福建日報”刊載了《氣象萬千的九仙山》一文。

1979年10月26至27日,德化縣革命委員會在赤水公社團結大隊召開“九仙山風景區聯防會議”,出席會議的九仙山周圍的赤水、上湧公社領導和團結、西溪、大銘、瓊溪等大隊的代表就九仙山風景區和文物的保護工作共同訂了協議。

1979年11月 8日,德化縣革命委員會以德革(1979) 397號文“轉發《九仙山風景區聯防會議紀要》的通知,要求各有關社隊和有關單位認真執行《紀要》,切實加強九仙山風景區和文物的保護。

1980年 7月22日,晉江地區青少年生物夏令營組織到九仙山進行生物考察。

1980年 9月,《泉州名勝古跡》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九仙山列入該書條目。

1980年,《九仙山》一文選入福建日報資料室編《八閩縱橫》第一集。

1981年 8月,省林業設計院派員對九仙山遊覽區範圍進行實地踏查。

1981年 8月31日,省外事辦、中旅社、地區外事辦一行 7人到德化調查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並到九仙山調查考察。

1981年10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中國名勝詞典》,九仙山列入該書條目。

1982年 4月,德化縣有關部門組織人員到九仙山確定遊覽區的保護範圍:以九仙山氣象站為中心,南至永安岩,西沿至瓊溪小路到會仙室,轉向北經柏雪峰至硫磺祖厝後、宿坪、鳳坑、東至黑暗坑、大盤格到桂林格至永安岩東側的仙足跡內分水為界,總面積 20842畝。德化縣人民政府於是月正式上報省人民政府。

1982年 9月,中國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組來縣拍攝《瓷國明珠》,到九仙山選拍風光名勝鏡頭。

1982年11月13日,德化縣林業局下發《關於加強九仙山封山育林和遊覽區管護工作的通知》文件,把九仙山遊覽區林業用地面積 19851畝,列為一級封山育林,並設立九仙山封山育林管理站,實行專業管護。

1983年 4月22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楊道敏、戴定九、設計趙宜生、攝影倪嘉德到九仙山拍攝名勝風光照片。

1983年 5月底,福建省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處、晉江地委宣傳部晉江地區外事辦、泉州市委宣傳部等組成的對外宣傳檢查組到九仙山考察。

1983年,胡平省長到九仙山視察工作。

1984年 9月,配合文物古跡,風光名勝宣傳的《溫陵遊》一書出版,《九仙山掠影》一文選入該書。

1985年10月25日,“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對外廣播了《介紹九仙山風景區》一稿。

1986年《九仙山》一文選入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編輯出版的《入閩攬勝》上冊。同年《九仙山掠影》一文又收入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編的《泉州遊記》一書,由鷺江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11日至14日,福建人民廣播電臺連續對外廣播了介紹九仙山的《仙山行》一稿。

1987年12月19日,原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家蔡尚思教授到九仙山考察並題詩題字。

1988年 4月,福建師範大學地理所副教授吳幼恭、俞宏業和泉州市旅遊局副局長蘇先春到九仙山調查旅遊資源。

1988年 9月27日,德化縣政協主席徐錫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寇富衍、文化局長許永昌會見美國美洲佛教會永遠顧問兼副會長洛杉磯普陀山觀音菩薩寺名譽住持、南加州雲居山虛雲三會彌陀寺住持、南加州福建同鄉會本頭公追思堂住持釋寬淨法師,商談重建靈鷲岩問題。

1988年10月24日,重建靈鷲岩奠基剪綵儀式在靈鷲岩原址舉行。釋寬淨法師、妙法女居士和徐錫飽、許永昌等領導參加了奠基,徐錫飽為奠基石題字。

1988年11月 4日,德化縣召開有關部門領導會議,研究重建靈鷲岩有關事宜。王金枝、徐錫飽、張良物、梁丁雲、鄭金、陳玉琳、賴光輝、許永昌等同志參加會議。王金枝主持會議,並轉達縣政府領導意見:有關靈鷲岩重建事宜,政府由王金枝、政協由徐錫飽主要負責,並指定文化局許永昌具體負責。

1988年11月 8日,德化縣委副書記李孝儀陪同釋寬淨到上湧鄉政府,正式宣佈以徐錫飽為名譽主任、寬淨和尚為主任、張乃仁(美國)、徐秋花(美國)、王震(美國)、妙法(美國)、許永昌、王世平(上湧鄉鄉長)為副主任、蘇谷清等12人為委員的“九仙山文物古寺重建籌委會”的成員名單。

1989年 4月20日,臺灣臺北承天寺釋傳暢法師到九仙山勘察新建石塔地點。

1989年 9月11日,新加坡陳玉蓉、香港蔡貴好小姐等到九仙山彌勒佛進香。

1989年10月 5日,臺灣臺北市南港區重陽路高華美小姐、黃阿青老太太、邱克穎先生到九山仙進香。

1989年10月31日,臺灣台中市南普陀寺釋自登和尚到九仙山參觀考察。

1989年12月26日,美籍華人王震、郭春美伉儷捐資2.87萬港元,從泰國恭請的金銅佛二尊和佛彩蓋一套、金銅24孔蠟燭台二座運抵德化。

1989年德化縣人民政府以德政(1989) 266號文向市政府提出開放九仙山靈鷲岩的請示報告。 2月17日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以泉政辦(1990) 027號文作了批復,同意開放九仙山靈鷲岩作為佛教活動場所。

1990年 3月 3日,德化縣人民政府以德政辦(1990) 9號文轉發泉政辦(1990) 027號文,下達《關於開放九仙山靈鷲岩的通知》。

1990年 5月29日至30日,由省建委、省文化廳、省旅遊局聯合組織各有關方面領導、專家的省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定點評議考察組,到九仙山實地考察。

1990年 5月30日,美籍華人張乃仁、徐秋花伉儷捐資30多萬港元,從緬甸恭請的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三尊玉佛運抵德化。次日,運往九仙山靈鷲岩。

1990年 6月26日,釋寬淨從仙遊榜頭工藝廠訂制樟木,龍眼木雕觀音菩薩( 6尺二尊)、善才童子( 2.5尺二尊)、龍女( 2.6尺二尊)、普賢菩薩( 5尺一尊)、文殊( 5尺一尊)、韋馱( 6尺一尊)計9尊運抵九仙山。

1990年 8月,由原九仙山靈鷲岩住持釋寬淨法師倡議,鐘世平、楊蓮葉,黃良成、陳愛糖,黃文華、陳玉蓉,易尚德、淩美蓮和郭鶴錫、崔彩華五對伉儷捐資,在彌勒洞南麓右側動工興建彌勒殿一座,建築面積117平方米。

1990年11月 3日,靈鷲岩寺舉行重建落成開光典禮。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靈鷲岩寺題字。副省長劉金美、泉州市領導胡美金、王福起、鄭玉約、薛祖亮,美國加州般若修德善堂朝聖團團長宏法、名譽團長照初、巨集仁、巨集華等參加典禮。德化縣縣長鄭來興致祝詞,宏仁、釋寬淨分別講了話。

 

明清時代九仙派十八分支派蕃衍簡況

明清時代,由於封建王朝的竭力提倡和推崇,佛教在我省有很大發展。始建于唐代開元年間的德化縣九仙山靈鷲岩,到明清時代香火旺盛,僧眾彙集,自成派系。明萬曆年間九仙派系第七代一世祖德行和尚十八個僧徒:真闕、真見、真法、真庸、真錄、真泰、真隆、真添、真慈、真寶、真容、真輝、真■、真祥、真權、真現、真瑞、真珍,分為九仙派十八個支系,開吉德化、尤溪、大田、安溪、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縣等地寺宇和出外傳教,發展僧徒,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仙派各支系已發展僧徒 925人。這些僧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宇廟庵。靈鷲岩在十六至十八世紀一度成為我省特別是閩南一帶佛教僧徒的祖地和活動中心。
九仙派系第七代一世祖德行和尚,號智空,本省漳平人,俗姓鄧,生於嘉靖甲辰年六月初七日,卒於天啟甲子年十二月初五(1544-1624),為德化大白岩寺僧一齋(即道盛和尚)第四徒,(注:一齋長徒德仁和尚,開基廣東曹溪六祖寺;次徒德淳和尚,先結室德化戴雲山,後行腳至五臺山,最後在浙江衢州府顯化為開山祖;三徒德元和尚,住湖廣東門仙洞)。德行和尚十三歲先來德化龍湖寺,後與一齋結茅於九仙山之小銘村傳教,後上靈鷲岩;吸收十八個門徒,成為九仙派十八分支派的始祖。

第一房始祖真闕和尚,字應陽,號心澄,永春縣人,俗姓盧,智空長徒,生於嘉靖癸亥年,卒萬曆丙辰年(1563-1616),住九仙山靈鷲岩。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下各支系統計時間與此同),共十六世,僧人90人,稱為九仙房。

第二房始祖真見和尚,號應周,智空次徒,開基尤溪廿七都石聳岩,至十五世時,有僧人72人,稱為石聳房。

第三房始祖真法和尚,號心源,智空三徒,三至四世有僧人 6人,分住永安岩、廣明岩和雲林室等處。

第四房始祖真庸和尚,號東松,智空四徒,開基尤溪岱湖岩,至十二世時,有僧人30人,稱為岱湖房。

第五房始祖真錄和尚,字應經,號純源,智空五徒,南安人,俗姓陳,生嘉靖甲子年,卒萬曆庚申年(1564-1620),開往九仙永安岩(荇菜岩),至十五世時,有僧人 111人,稱為荇菜房。

第六房始祖真泰和尚,字應山,智空六徒,開基大田縣南惠岩,至十一世時,有僧人26人,稱為南惠房。

第七房始祖真隆和尚,號七齋,智空七徒,開往尤溪龍興庵,至五世時有僧人 5人,稱為龍興房。

第八房始祖真添和尚,號心全,智空八徒,開基安溪佛天岩,至十二世時,有僧人80人,稱為佛天房。

第九房始祖真慈和尚,號福全,智空九徒,開基永春岱山岩,至十一世時,有僧人34人,稱為岱山房。

第十房始祖真寶和尚,號祗園,智空十徒,開基大田縣四十四都龍華庵,至十六世時,有僧人308 人,稱為龍華房。

第十一房始祖真容和尚,智空十一徒,至五世時,有僧人19人,分住地點不祥。

第十二房始祖真輝和尚,智空十二徒,開基同安石碼高峰岩,至九世時有僧人37人,稱為高峰房。

第十三房始祖真法和尚,號複明,智空十三徒,海澄縣人,俗姓陳,開基漳州高明岩,至十二世時,有僧人54人。稱為高明房。

第十四房始祖真祥和尚,智空十四徒,開住泉州府清源洞,至五世時,有僧人20人。稱為清源洞房。

第十五房始祖真權和尚,智空十五徒,開住沙縣石筍岩,僧至五世時,有僧人30人。稱為石筍房。

第十六房真現和尚、十七房真瑞和尚、十八房真珍和尚出外參學。

各房系開基後,有些僧人又到四面八方傳教,分住或住持全省各地寺廟,其中有德化縣的香林寺、法林寺、戴雲寺、通仙岩、仙峰岩、會仙室、程田寺、湖嶺庵、東嶽廟、碧象岩、聖泉岩、大白岩、龍湖寺、崇寧室、山和室、天湖室、西華室;大田縣的大興岩、大秉庵、龜峰岩、廣湖岩、河空庵、廣明岩、赤岩、峒天岩、靈興岩、震峰亭、岱雲室、添福岩、潛山室、福壽庵、鹹德寺、虎形岩、大中岩、雪山岩、虎興岩;尤溪縣的雲峰寺、皇會庵、寶峰寺、永興寺、聖者亭;永春縣的左田岩、三台岩、東湖岩、雲鬥庵、上方室、靈山岩;安溪縣的水雲堂、普陀岩、莊灶庵;沙縣的拱峰堂、怡山寺、廖坑庵;永安縣的觀音閣、報恩寺、永興庵;海澄縣的金仙觀音閣;福州水口的白雲寺。還有一些沒有注明縣份的如碧峰寺、真人岩、萬峰岩、景福寺、三峰寺、通清岩、石雲室、龍江寺、中湖室、保安寺、水陸寺、湆頭室、雲林室、萬壽寺、文峰室、玄真室、興禪室、溪仙岩、西湖岩、黃蘖寺、碧湖堂、香嶺岩、上峰室、福岩寺、永和寺、萬安寺、天明岩、吉祥寺、摘星岩、殊塔庵等共89處,可見九仙派僧人分佈之廣,從這些資料也可看出當時我省各地寺宇的興盛狀況。

明清時期九仙派僧人的來源也是比較廣的,在 300多個有籍貫記載的僧人中,最多的是來自德化縣( 115人),其次是大田縣(43人),第三是安溪縣(42人),再次是尤溪縣(35人)和永春縣(31人),此外還有晉江縣(20人)、建寧縣( 6人)、漳平、南安、沙縣、永安、同安、海澄(各 3人)、龍岩( 2人)、長泰、漳州、泰甯、連城、惠安、甌寧、汀州、龍溪、寧洋和廣東韶州府溫寧縣各 1人。從這些僧人的籍貫,可以看出九仙派系在我省直至廣東特別是閩南、閩西一帶有著較大的影響。

受戒是佛教的宗教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在九仙派十八支系 900多名僧人中,正式受戒者42人,其中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受遍照和尚戒者17人,受興隆和尚、遍大和尚、象大和尚、象先和尚、恒濤和尚等人戒者 8人,受泉州報親寺戒者 2人,受圭峰寺種提和尚、雪峰寺章和尚、三峰寺扶春和尚、銳峰和尚、戴雲寺端章和尚和永興寺戒者各 1人,受長慶寺寄雲和尚戒者 3人,受黃蘖赤戒者 2人,還有人到南京受滅極和尚的戒。這些受戒的僧人大多有較大的聲望,在傳道和寺宇修建上有所建樹。

為了加強佛教的管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中央設僧錄司,在各府設僧綱司,在各州設僧正司,各縣設僧會司。德化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也緊接著在城關程田寺設僧會司。清代,它的一些典章制度,大體上都承襲明代。這個時期,九仙派系的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也分別在佛教管理機構中任職。如石聳房僧人空雲于乾隆丁卯年(1747)“充僧錄司員五載”,普清“乾隆間授僧會司職守十四載”,普明“乾隆間,任僧會司員”;岱湖房僧人空花“乾隆辛未(1751)授僧錄司”,邑侯贈匾旌獎”,空來“乾隆已巳(1749)授僧錄司職員”,普通“乾隆丁亥(1767)充僧會司”;荇菜房僧人智玉“乾隆丙辰(1736)黃邑侯(黃南春)請授僧綱司,住持程田寺,許邑侯(許齊卓)贈匾‘雨甘法種’及聯句贈之”,空明“康熙十七年(1678)熊邑侯(熊良輔)舉任僧會司,贈匾‘照仰非台’,力學(力子侗)贈匾‘闡明象光’,後升任僧綱司”,靈揖“乾隆丙寅(1746)蔡邑侯請充僧會司職員,歷任邑侯贈匾旌獎。”這些記載可看出,九仙派系僧人受到各級封建政權的重視和支持,不僅舉薦任職(從中央的僧錄司到府、縣的僧綱司、僧會司的佛教管理機關都有九仙派僧人任職),具有相當獨立的地位和享有某些特權;同時,縣官還給高僧授匾旌獎。另一方面,對佛教活動場所寺宇及其景觀,同樣地題詞贈匾,極力抬高寺宇景觀的身價,明清期間,大學士張瑞圖、太僕卿丁啟浚、會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討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檜、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等等,都為九仙山靈鷲岩或永安岩題贈牌匾。明萬曆間知縣楊文正在靈鷲岩前豎建石坊山門,題刻“一方淨土”,永春的知縣夏忠題刻“勝跡維新”,明刑部侍郎詹仰庇還在九仙洞摩崖題刻“兜率陀天”(至今字跡猶存)。這些都給九仙山的佛教活動增添了權威,為九仙山的風景區增添了光彩。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