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福鼎 »

福鼎市晉至清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福鼎縣誌》2003.11.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福鼎市晉至清大事記

元興二年(四○三年)

盧循在永嘉起兵失敗後,退至境內貫嶺戰坪牆一帶據守,劉裕率部窮追,在此地展開一場血戰。

元興三年(四○四年)

盧循率起義軍駐沙埕港內流江、羅唇諸水鄉。

 

南北朝

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

在治西北十裏的鼇峰山頂建昭明寺。

 

開皇二年(五八二年)

在管陽廣化建廣化寺。

開皇五年(五八五年)

閩中豐州刺史章大寶兵臨分水嶺,永嘉內史毛喜遣陽令周蟠領兵千餘禦之。

 

咸通元年(八六年)

在治南十裏的蓮花峰山建資國寺。清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重修。

同年,在太姥山東麓的瀲村(今稱冷城)建靈峰寺。宋代火焚,後重建。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重修。寺內現存唐宋年間石刻六十多塊。

鹹通二年(八六一年)

在店下三佛塔建清溪寺。宋、元、明、清各代重修。該寺有宋紹興間銘文和明景泰間兩座石塔,亦稱七星塔。該塔高四.三米,七層實心。

鹹通年間(八六○~八七三年)

在秦嶼屯頭之草堂山建草堂書院。長溪縣林嵩(官至刺史)曾在此讀書。

乾符二年(八七五年)

在太姥山摩霄峰下建摩霄庵。

乾符三年(八七六年)

在秦嶼冷城東門外建藍溪橋。

乾符四年(八七七年)

在太姥山麓建國興寺,有石柱三百六十根。寺毀于宋。現僅存中殿七根石柱屹立舊址,其餘均埋入土中。寺旁有石塔(楞枷石塔),七級八角實心。塔曾於清末傾坍,今已修復。

 

五代

後樑開平三年至後唐同光三年(九○九~九二五年)

閩王王審知築疊石、分水二關,以防備吳越國入侵。

後晉天福元年(九三六年)

建瑞雲寺(在今硤門佘族鄉瑞雲村)。

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年)

在治西北5裏的鼇峰山下建棲林寺。宋政和年間重修。

 

慶歷年間(一○四一~一○四八年)

桐山士民障海為陂,設木制水車提水灌田。

熙寧五年(一○七二年)

在桐山、蔣陽、照瀾設巡檢司,歸長溪縣節制。

同年,在玉林(今銀硐)銀場開採銀礦,設監官;熙寧六年,產銀578市兩、鉛9180市斤;熙寧七年,產銀1376市兩。

熙寧八年(一○七五年)

建下尾上橋(在今秦嶼鎮才堡下尾村)。

紹熙年間(一一九○~一一九四年)

著作郎高曇蟄居治北五裏禦屏山下(今高灘村),光宗帝(趙惇)禦書“容齋”二字賜之。

慶元三年(一一九七年)

瀲城(今秦嶼冷城)楊楫(淳熙五年進士)前往長溪(今霞浦)赤岸迎朱熹到家,在瀲城設石湖書院供朱熹聚徒講學。

同年,朱熹為避偽學禁過今縣境黃岐山,寓民家作《中庸》序。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年)

林汝浹(磻溪人)中武狀元(武舉,正奏狀元)。

景炎元年(一二七六年)

春,桑園村大疫,翁姓百戶三百多口僅一人倖存。

 

至正十年(一三五○年)

方國珍襲掠大小筼簹。宣尉司令元帥扈海率師往捕,師潰于水澳,扈海被執,州民四竄。

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

五月,地方豪紳張子文在七蒲(今管陽鎮七蒲村)組織“安寧社”義兵,參與鎮壓紅巾義軍,並侵佔民田,收取賦稅,坑害鄉民。

 

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

溫州葉丁香犯境,屠戮甚慘。旋大疫,死者相枕籍。又有虎縱橫村間,傷人畜甚眾。

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

江夏侯周德興入閩防倭,於烽火門(今小崳山西側烽火島)設置水寨,配把總一員、中軍官一員、左右前後四哨哨官四員、中哨哨官一員,共有官兵一千零一十七名。有福船、哨船、東船、鳥船、鳥快號船等二十五艘。烽火門與南日、浯嶼、小埕、銅山合稱閩海五寨。

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

徙蔣陽巡檢寨於大筼簹,為大筼簹巡檢司。徙桐山巡檢寨于水澳,為水澳巡檢司。

永樂二年(一四○四年)

西園(今稱西門)族長高伯泰倡建圓覺寺。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毀於倭患。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重建。

同年,店下喻氏族人倡建店下海堤,將原橫塘、赤嶼塘、蚶姆塘3處老塘堤連繞而成。

永樂年間(一四○三~一四二四年)

在白琳柘裏三福寺(宋朝建)前建三福寺雙塔。

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

開採黃海、黃社(今稱望海,在疊石鄉茭陽村)二銀坑。正統十四年廢。

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

築蘆門(今沈青)城(堡),以備抗倭。

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

正月初一起降雪三天,高山深谷積雪,彌月不消。

正德年間(一五~一五二一年)

徙水澳巡檢司于蘆門。

正德年間(一五○六~一五二一年)

在今管陽鎮西陽村九華陽建老人橋。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

陳登倡建秦嶼堡,以禦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

福甯州知州黃良材造分水關隘房。

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年)

十月,倭寇萬余人偷襲秦嶼堡,裏人程伯簡率領民眾奮起抵抗,守堡七晝夜,程中矢石身亡,同殉難者四十餘人。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

桐山鄉人築石堡以備抗倭(《福寧州志》載:“高家一姓所築”)。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

玉塘村民為禦倭寇築玉塘城堡。

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年)

五月初三,倭寇犯流江、沙埕,烽火營把總朱璣率師大破之。七月中旬,浙江總督胡宗憲部將戚繼光率兵六千名,從金華義烏出發,取道溫州、平陽來閩抗倭。七月二十八日上午,戚家軍越分水關抵福鼎境內。翌年春,戚繼光坐鎮福寧抗倭,年終,倭犯臺山島,戚軍所部朱把總、督護陳聰等出海迎擊,殲敵二百六十餘名。

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

徙蘆門巡檢司於桐山,為桐山巡檢司。

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

冷城鄉裏葉、王、楊、劉等家族築冷城土堡,以備抗倭。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

在崳山設遊,配把總1員、哨官二員,共有官兵四百五十九名。有福船、哨船、東船、大鳥船、快船等二十二艘。

萬曆二十八年(一六○○年)

在臺山設遊。連同崳山游作為烽火營左右哨之兩翼。該遊配把總一員、哨官一員,共有官兵六百二十三名。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

八月初一,海盜千余人,進犯秦嶼,裏人張鸞三、陳氏姑娘率義民捍卻之。海盜複由樟岐入襲,城破。被執者四十三人皆死。之後,邑人立義勇祠于秦嶼北部,春秋享祀。

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

秋,地震,太姥山屋瓦皆裂。

 

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年)

冬,尚書李向中與襄力武、伯章義共守沙埕,以沙埕港為抗清據點。

同年,南明王朝監國魯王至沙埕。

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

五月二十七日,鄭成功所部陳輝、周家政率戰船三百餘艘,兵一萬多人,奇襲守衛沙埕港之清軍,殲滅守軍三十多名,繳獲紅夷小炮四門。

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

八月,海寇陳文達焚劫塘底村。汀州王拉夫、壽甯馬興等劫掠桐山。

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

五月,鄭成功率部進駐沙埕。沙埕港是時成為鄭軍北征時重要補給基地。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

康熙皇帝頒佈《嚴禁通海敕諭》。鄭成功部力圖擺脫海禁,于福鼎沙埕開闢與內地貿易通商。是時,沙埕港成為國內各省眾商與日本島國走私貿易的集散地。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

總兵吳萬福奉令修堡,置遊擊、守備,調八府兵守衛,設立桐山營,屬八旗綠營兵。

同年,桐山築城。

康熙九年(一六七○年)

總兵吳萬福率兵經管陽元潭,為洪水所阻,經報奉禦旨批撥庫銀建元潭橋。

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年)

八月十四日晚,天降大雨,溪洪暴發。僅桐山被淹死五百多人。

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

沙埕、前岐港設立閩海關。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

遊擊焦雲偕巡撫令兵民於桐山溪江築壩防澇。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

八月二十八日,天降大雨,山洪陡發,壩崩,後河坑至北郊一帶下沉。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

修建管陽金釵溪木屋橋。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

七月,吳家溪山崩,壓死七十三人。

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

從霞浦縣勸儒鄉劃出遙香、廉江、望海、育仁四裏置福鼎縣。以桐山舊堡為縣城,圍2裏許。並立衙署,設儒學。首任知縣傅維祖。置縣時,由霞浦分割人丁二千零二十一丁。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

知縣傅維祖奉文建縣學(在今縣醫院內)。

同年,高調、張有華、陳鼎募建城關溪西石板橋。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知縣傅維祖組織民眾築衛城壩,至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修成。該壩從七星墩至前店,長一.五公里,基厚九米,面寬三米,高四米,俗稱“溪江壩”。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

蘇州、寧波商人在浙江礬山設廠煎礬,日產五十噸,所產明礬均取道前岐港裝運至沙埕港口,轉銷全國各地。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

知縣高琦創建桐山書院,有講堂、學舍、廊廡、膳廚等建築。士民捐田一百五十八畝,作為書院經費。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

夏,桐山溪洪水暴發,堤壩被夷為平地,福甯知府李拔來鼎視察,令知縣吳壽平帶領全城士民興修溪江壩。

乾隆五十三(一七八八年)

六月,地震,屋壁搖動有聲。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群虎為患,傷人畜頗多。白琳至霞浦路斷行人。後以挖穴設陷阱辦法捕獲老虎二十多隻,虎患才平息。

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年)

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率部在崳山海面擊敗蔡牽義軍。

嘉慶七年(一八○二年)

前岐佳陽單橋村佘族童生鐘良弼控訴不准佘民參加府試獲勝。鐘後中秀才,成為福鼎佘家第一位秀才。

同年,知縣岳廷元倡修水北溪石板橋,長一百八十米。該橋是早期閩浙交通重要橋樑,至今仍保留完好。

嘉慶八年(一八○三年)

前岐大嶽松毛蟲群發,大如拇指,遍食松楸至枯。

嘉慶九年(一八○四年)

十一月,三條異魚(鯨魚)在秦嶼擱淺,大者四千餘公斤,小者五百餘公斤。

嘉慶十年(一八○五年)

知縣譚掄集儒生編纂《福鼎縣誌》,翌年,正式出版。

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年)

十一月二十五日,蔡牽(義軍)被迫從崳山島撤出,退往潮州黑水洋。

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

八月,連日地震。

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

九月十二日夜,地震三次,有的屋舍傾覆。

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

大旱,民眾采野菜樹皮充饑。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

閏四月,章峰李姓族人在水北溪村東建“萬古亭”。

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

建試院,俗稱考棚(在今中共福鼎縣委駐地),為歲科考試之所。

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

冬,堅冰盈尺,竹木壓折。

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年)

謝仁軒倡建桐山溪江石板橋,橋長一百三十四.四米,寬一.九米。又蕭家壩蕭姓族人倡建蕭家壩石板橋,長一百三十.八米,寬一.八米。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

三月初六,地震,震聲如雷,桐山溪水掀簸,魚蝦跳躍。初七、初八、初九、初十皆震,十六日巳刻又大震。五月十八日,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城內大水橫溢,桐山街可行船。死者不計其數。斗米貴至三百文錢。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

五六月間,天旱,歲饑,路有餓殍;瘟疫流行,十不救一,棺木售賣一空。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

七月,大旱,溪澗盡涸。

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年)

六月初一,颶風突起,海船回避不及,多被掀翻,死者達千人。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

耶穌教傳入。

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大寒流,溪澗結冰尺許,沿海港汊凍凝,樹枝大多被壓折。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

天主教傳入。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

日商通過臺灣口岸與沙埕等沿海各地進行交易,由臺北、台南輸入沙埕煤油十萬加侖;沙埕港輸出浙江明礬五千噸。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

九月二十六日,福鼎城關設立郵政代辦所,屬三都郵區管轄;開闢福寧府(今霞浦)至福鼎的省內郵路。

同年,霞浦基督教會委派徐承澤、沈守光、鄭長隆來鼎佈道行醫,西醫開始傳入。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

知縣黃鼎翰改桐山書院為高等小學堂,並創辦桐山初等小學堂和南社、北社蒙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

沙埕與福州通航。英商“義和洋行”以一百五十噸位輪船在沙埕港經營運輸業。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

元月十四日,福鼎設立郵政局,屬三都澳郵區管轄。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

在七星島修建一座國際性燈塔。

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年)

沙埕組建“天生奇”戲班,唱腔融京、梆子、越各調為一體,常在沙埕、前岐、城關和浙南沿海一帶演出。

宣統元年(一九○九年)

七月初二夜,海潮大作,浪高丈許,毀堤防,淹田園。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

十一月,福鼎陸軍營官顧寶玉與國會議員朱騰芬來城安民,籌畫地方自治。

  

來源:《福鼎縣誌》2003.11.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