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武夷山 »

武夷山市民風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武夷山市誌》1994.01.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武夷山市民風習俗

土建風俗

上梁

民間建房,親友必須互相幫助,不計報酬。房柱豎好後,擇一吉日,把房屋主樑架上,稱為“上樑”。上樑時,鄰近親友有的來幫忙,有的來觀看。東家必須在主樑架好時,燃放鞭炮,拋擲大量包子、糖果,讓眾人搶拾,以增添歡快熱烈的氣氛。

一家上樑,眾親友要送禮祝賀,有送食品的,有送鏡框的,有送紅包的。東家則辦酒席款待,以示感謝。

 

新屋落成

新屋落成時,親友送禮祝賀房主。有的送年糕,有的送麵條,有的送鏡框,也有的送紅包,稱為“華廈落成之慶”,屋主則設宴款待親友。

 

掃路

這一風俗只在部分鄉村流行,農曆八月初一為掃路日,由村莊添丁(生男孩子)戶主辦。添丁戶邀集全村男勞力,帶著柴刀鋤頭,在村坊主要道路劈除荊棘茅草,填平坑窪,修補小橋和道路缺口,疏通水溝,用一天時間,掃清路障。這天伙食由主持人承擔,掃路畢,由主持人宴請參加掃路勞力。一個村莊一戶添丁由一戶主持,多戶添丁則共同主持。

 

物資交流風俗

柴頭會

柴頭會又稱柴棍會。農曆二月初六日,各鄉鎮部分村民和外地人自動前來武夷山市區推銷產品和購置生產、生活用品,俗稱“趕會”。會上銷售的有大量本地和外地的木竹、藤類原貨及半成品,還有鐵器、藥材、農具、農作物種苗、耕牛和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會期二~三天。商品列滿各大街,趕會人群比肩接踵。此會至今盛行。

 

蠟燭會

蠟燭會時間是在農曆二月廿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此日,全市四鄉群眾雲集市區,爭迎古佛扣冰辟支,民間傳言能迎得此佛進鄉,全鄉當年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日夜,市區每戶及進城鄉民各購用松香特製的長燭(稱步燭),點燃後隨佛像招搖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人民政府宣傳無神論,市民意識更新,將蠟燭會改為商品交流會。有些鄉鎮和村也有類似的會,如農曆正月廿七五夫會;二月初一吳屯會;二月初六黎口會;二月初八嵐穀會;二月十五大渾會;七月初一興田會;八月十五南岸會;九月初一楓坡會。

 

生產勞動風俗

伐木祭山

武夷山市自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先民就從事伐木勞動。由於生產工具和技術的落後,木材笨重,常發生傷亡事故。事故的發生,人們以為是山神、厲鬼作祟。為祈保安全,上山伐木者每以點香燒紙祭拜山神。凡是開辦伐木廠者,開廠之先,必以豬頭、糯米飯、酒及葷素菜肴擺供於山場,點香燭、焚紙錢,以求山神護佑,長保平安。在開工廠期間,每日點香,逢農曆初一、十五日,還需再設葷素菜肴和米飯,以祭山神。山場結束時盛祭一次,儀式如始,以示善終。

此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盛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只有私營伐木山場和個人承包山場者沿襲,國營山場已破除此習俗。

 

採茶祭山與喊山

祭山

武夷山市是歷史悠久的產茶區,種茶、採茶、制茶是武夷山茶農的一大生產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生產力低,茶葉生產全是手工勞動,並設場於山。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和工藝的制約,致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進而給茶葉的銷售價格帶來影響,牽連著茶農的經濟豐歉。茶農們為了祈求天時、地利,獲得豐收,於是年年祈求天神護佑。每年開始上山採茶制茶之時,均先祭山。祭山儀式與伐木祭山同,但清規更嚴。在開山採茶的第一天拂曉,全體茶工起床漱洗畢,廠主就帶領他們在茶神楊太白神位前焚香燃燭禮拜。全廠禁止說話,站立吃早餐。餐後由領山師引路,在鞭炮聲中列隊上山,沿途不得說話,不得後顧。到了茶園,領山師以手示意茶工開採。一個時辰後,廠主至茶園分香煙給茶工後才開禁說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修建了茶區公路和山間大道,交通運輸方便,制茶也逐步機械化,大量的茶葉生產已由國營和集體茶場經營,山間茶廠已成歷史遺跡,採茶祭山也隨之消逝。

喊山

元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在武夷山四曲溪邊禦茶園建有高五尺,長、寬各一丈六尺的喊山台。每年驚蟄,崇安縣令率縣吏和差役,備牲醴到喊山台致祭。縣令致祭文,祭禮畢,令差役鳴鑼擊鼓,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喊聲鼎沸,喊畢回歸。此俗後來逐漸簡化,只在茶葉開採時由茶師在茶廠叫喊“好收成”、“好價錢”之類詞語以代之。農業合作化後,此俗不存。

 

筍廠聚居

武夷山市的東西北三面,山高林密、綠竹茵茵,是武夷山市的筍乾主產區。每年清明時節,竹筍破土而出。農諺雲:“清明賽出,穀雨賽高。”由於時處春暖,春雨綿綿,最適竹筍生長,竹筍出土半月內如不掘采,則落朴成竹。林區人民為了多采筍,多產筍乾,在這期間,全家聚居筍廠,開展挖筍、削筍、煮筍、烤筍的生產活動。

各家筍廠,固定設在繁茂的竹山之穀,水流之邊,構木為架、破竹為瓦。廠房規模為五十~六十平方米,分住室和生產場地兩塊,住室占三分之一,有木板欄隔,內置床鋪、食品之類。生產場地則設鍋灶、煮筍煌、筍池、烤筍爐之類,容納筍乾生產全過程的器具。制筍時節,整個村莊壯男壯女甚至兒童全部遷居筍廠,家禽家畜隨帶到筍廠餵養,全力進行挖筍、運筍、削筍、煮筍、榨筍、烤筍勞動,時近一月。有的村莊只留老年人看守門戶和照料小孩。做筍結束,全部回村照常勞作。

六十年代後,由於交通運輸方便,鮮筍市場興旺,又擴大了毛竹銷路,筍乾生產減少了,筍廠聚居已成史跡。

 

菇廠風俗

武夷山市森林資源豐富,曾是菇農聚集之地。這些菇農多來自浙江省龍泉等地。他們在秋收後即到武夷山市深山密林中搭廠生產香菇。菇廠全是草篷。至收完春菇後,又回鄉從事他業。

生產香菇也有一套風俗。凡到菇廠的客人不分親疏,廠主均以禮待之。先以茶水接待,並即燒鍋,取鮮美香菇烹煮,請客人品嘗,以菇代餐。如遇相熟者,更有與香菇同焙熟之山鼠、雀雉,配以米酒宴之。菇場周圍山地,則因山勢在樹、竹上吊裝套繩,行獵山豬等野獸,並威脅歹徒竊菇,是為護菇之措,尋常行人未敢擅入山場。

七十年代以後,由於森林資源逐漸減少,加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菇興盛於市,山間菇廠已被取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