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武夷山 »

武夷山市名人錄

作者:佚名  來源:《武夷山市誌》1994.01.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武夷山市名人錄

歷代進士名錄

彭 漢 彭繼苗 彭繼嗣 翁承贊 張 義 池繁禧 吳 淮 徐 球 江 遇

詹玉璞 翁巨嵎 劉 豳 鐘 訓 張 端 詹長賢 詹長允 詹寶林 詹元聳

詹 夏 詹 拱 詹維遠 詹茂殷 翁光似 翁光皓 詹四翔 劉 琦

 

後唐

彭保廉 彭保宴

 

後周

張 靄 彭 遹

 

詹 寰 柳 宜 張 岐 張 仿 柳 宏 詹 瑞 詹 靖 劉 滋 詹 庠

劉 夔 吳 航 張 湜 詹 置 柳三複 柳 鸞 詹保輔 吳 誠 翁 純

翁 紀 柳 永 柳三接 吳 評 彭 鉦 遊 奎 翁 肅 徐九思 柳 涚

王 鬲 彭仲熊 翁 萬 柳 淇 翁仲通 翁敏修 江 淑 丁 擇 詹 範

暨 陶 遊 酢 吳仲虎 吳道逢 江 滋 劉 約 詹時升 翁彥深 餘孝持

吳見推 胡安國 劉 韐 翁 常 暨唐裔 翁彥國 遊 彬 彭 路特科狀元

江 信 彭 拯 詹公薦 翁彥約 劉 牧 丁 偕 卓剛中 章元振 翁 采

詹卓然 柳 綬 劉 瑋 胡 寅 吳 逵 何昌世 □ 逾 江 灝 范元凱

吳 棫 吳明卓 邱之起 彭南舉 翁 彬 范 芑 胡 璉 何 灝 邱 璀

詹如松 李 弇 劉 珙 宋 翔 虞公輔 彭公永 劉如愚 何昌邦 朱 熹

程 擴 詹 輗 胡師徐 趙不稿 熊 克 程 鶚 哀 彬 彭 奭 劉 璠

哀蘊元 王文震 彭 范 詹 岳 葉堯冥 詹體仁 李獻明 彭 渙 李 岐

彭 演 江 默 吳 靈 虞大中 吳 年 黃 鯉 詹 騤狀元  甌陽光祖

彭龜年 暨壽隆 趙善沛 林 黻 翁 華 劉 褒 詹賢玉 翁允明 詹克愛

應 治 程 唏 江 史 暨 庚 熊以甯 詹師文 虞 庠 邱 樞 應 薦

徐昌之 翁 蜀 邱 和 何大章 詹 淵 詹 □ 胡翔卿 趙汝郛 劉 寅

李 芑 李仲光 蔡知方 杜 桂 詹 甫 李 機 陳 雲 江 堝 黃宋興

雷醜助 李 華 黃 定 藍興祖 哀夢松 陳 范 翁 浦 哀長吉 彭 彝

鄭 潛 趙時鉞 游汝梅 翁 甫 江 寅 吳七德 江 燧 蔡 杭 何元澤

李 萃 江 塤 江 巳 尤德卿 江文龍 翁 酉 詹必張 陳正夫 吳 益

範宏忠 藍應午 蔡公亮 蔡 益 祝 洙 詹夢璧 翁 合 彭 歆 趙若柚 

詹 複 詹 樞 翁 燧 曹應時 翁潤之 熊 禾 趙若 江三德 詹 戎

詹無匪 魏公圭 彭大正 詹 適 吳 適 應孟明 吳 楫 江 厚 詹林宗     江萃老 江 藻 彭 晚 江 僑 江 點 彭 准 江元龍 詹 輝

翁德輿特科狀元

 

童 英 斐 旻 彭 崐 李 佑 黃嘉賓 李大晉

 

潘 錦 金四德 衷炳修 藍 瑛 萬培英 衷雲龍 彭博古 陳紹濂

 

歷代舉人名錄

詹先野 彭遷之 翁 邁 詹光庭 彭良臣 王元瑞 彭 攬 詹 驥 趙希澹

江 琰 江 鮪 翁克成 詹 慥 胡 憲 翁 易 江德隆 范行父 邱 善

藍子元 詹必勝 翁 石 詹克已 江夢顯 詹天升 彭 諷 江 驥 彭岩肖

江 鉌 江 堅 張宗悅 李 誼 江 旂 江 泳 王仲賢 江夢吉 江 潤

藍龜蒙 彭致堂 李 哲 趙崇能 黃複初 江方子 江 溍 江 津 彭克復

江 □ 劉 壑 彭時中 江 池 江 漢 江 波 李建南 范師孔 彭 范

江雲龍 彭質夫 江 溪 張祐德 何慶雲 彭九萬

 

趙汝挺 江 澗 江 桴 虞光祖 夏 衷 江 淪

 

童 英 張 志 丁 護 丘 錫 張 瑤 李 兆 斐 旻 胡 德 林 翁

楊 童 翁 瓊 方 成 藍田璧 程 勉 陳 賜 李大晉 彭 崐 李 純

陳 詡 李 蕃 吳道夫 藍 涇 藍 釜 嶽如厚 李 夔 藍光璧 李 綬

黃嘉賓 李 佐 李 佑 邱 史 黃大年 范 梁 暨 文 藍 渫 彭維藩

李 淑 徐日升 黃世忠 江鐘暘 翁九鼎 黃庭棟 丘萬欽

 

游庭訓 周 弁 王紹運 潘 錦 李紹驥 張 彬 鄭朝極 潘廷偉 童希睿

劉 崙 暨用其 吳 旭 金四德 鄭 灼 衷炳修 連 用 吳 壎 蔡 謙

彭文震 李正春 衷緻密 吳鐘江 衷致宥 董國球 邱世燎 王道行 盧光華

蔡 浩 藍 橋 藍為青 吳錫疇 郭家泰 周嗣康 藍運亨 安 烜 蔡宏詩

吳錫珪 王鶴書 潘文瀾 吳 錦 連 用 彭嗣昌 衷德基 江作舟 藍書麟

藍書筠 林溥華 詹晉錫 潘世祥 張西銘 王道敷 萬 封 萬培因 萬培元

董司烜 萬方城 羅俊璘 羅彥彬 萬培仁 翁昭漢 彭瑞琳 暨錫疇 翁昭泰

黃希勉 鄭集良 王恩浚 陳 泰 彭 祖 倪錫遠 馬承乾 連 鏘 彭 淮

彭博古 程振宗 吳鵬翮 吳 炣 趙秀鑣 安 潮 吳 埥 程世雄 盧翰燾

陳 疇 艾永齡 邱基展 裴紫衣 李必進 遊鳳翔 張輝紫 王 增 翁鳳高

李陽泰 衷效洙 祝 麟 翁鳴峰 吳靖濤 周 瓊 陳紹勳 黃雲高 陳紹濂

 

歷代縣級以上職官名錄

五代

翁承贊有傳

 

劉 滋有傳 詹 庠有傳 翁 紀有傳 劉 夔 王 鬲 翁仲通 葉堯蓂

吳 評有傳 徐九思有傳 詹 範有傳 虞大中 趙善沛 彭 拯 俞 翊

吳仲虎有傳 詹時升有傳 翁 采有傳 丘 隲 詹 淵 詹師文 胡翔卿

詹公薦有傳 章元振有傳 何昌世有傳 趙時鉞 詹 栗 陳 雲 李 華

李 弇有傳 吳 逵有傳 江 灝有傳 陳 范 翁 甫 李 誼 鄭 黼

胡安老有傳 劉子羽有傳 吳 玠有傳 詹 標 翁 績   

熊 克有傳 吳 璘有傳

 

詹 輝 彭九萬 遊 欽 呂 桂

 

方 直 裴 旻 姚 志 張 暹 彭 僖 黃嘉賓 董大恩 黃大年 翁懋勳

彭維藩 翁九鼎

 

游庭訓 周命新 周 弁 潘 錦 范希常 衷炳修 鄭 灼 范思敬 藍 瑛

彭嗣昌 連 用 江汝霖 萬方城 衷效洙 萬培因有傳

 

民國

潘祖貽 潘政良 周燕堂 潘政明 王恩浚 朱爾英 衷欽鏞 萬鐘瑞 丘 梧

鄭熙文 遊鸞翔 朱爾楫

 

在武夷山客寓、任職的名人表

姓 名

生卒

時間

生 平 簡 介

在 崇 安 經 曆

顧野王

519~581

南朝梁、陳之間的文字訓詁學家。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初仕梁,陳朝時官至光祿卿。

愛武夷山之美,遂居山中。崇邑人稱:“崇(安)人知學。自野王始。”

范仲淹

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陝西四路宣撫使。

曾來武夷,詠茶詩中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句。

楊 時

1053~1135

北宋理學家,南劍州將樂縣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與游酢一起求師于河南程顥、程頤,學成南歸後卜居武夷山,與崇邑理學家胡安國交往很深。

遊 酢

1053~1123

北宋理學家,建州建陽縣人,與楊時一道求師于河南程顥、程頤。官至知州。

元符二年1099卜居武夷山,在五曲築水雲寮。並長期在此講學著述。

趙 抃

1008~1084

北宋政治家,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官至參知政事。逝世後諡為清獻。

康定初年1040知崇安縣,曾引西郊河水灌溉南郊農田 ,政績卓著。至今,武夷山市人民還稱這條水渠為清獻河。

李 侗

1093~1163

南宋理學家,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市)人。程頤三傳弟子,朱熹曾從遊其門。終生不仕。

隆興元年1163六月,到武夷山會見在五夫裏寓居的朱熹 ,相與議論政事,並切磋理學,然後北上至鉛山。同年八月返回延平,途經武夷山,又會見朱熹,並教誨其治學之道。

朱 熹

1130~1200

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出生于福建尤溪縣。十五歲隨母定居崇安縣五夫裏,六十三歲遷居至建陽縣考亭 ,七十一歲逝世。他在理學上主要繼承和發展二程(顥、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 ,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宣導的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讀。

在崇安定居達四十八年。這期間,仕於外者僅九年(即同安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浙江常平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應於朝者四十天(即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讀)。其餘近四十年,多在武夷山講學著述。淳熙三年1176八月至淳熙五年八月主管武夷山沖佑觀,淳熙十年1183在武夷山五曲興建武夷精舍。

蔡元定

1135~1198

南宋理學家、音律學家,建陽縣人。師事朱熹,因慶元初年受“偽學”一案株連,被謫道州舂陵,死於該地。

十八歲到崇安縣五夫裏求師朱熹,成為朱熹授徒、著述的好助手。三十歲時在武夷山建南山書堂,長期在此講學著述。

蔡 沈

1167~1230

南宋理學家,建陽縣人,朱熹門人,主要著作有《書集傳》等。

朱熹門人,長期隨父蔡元定在武夷山寓居講學。二曲留有“千岩萬壑”的親筆摩崖石刻。

黃 幹

1152~1221

南宋理學家,閩縣(今屬福州)人,官至安慶知府。

兩次主管武夷山沖佑觀。他是朱熹女婿,長期寓居崇安縣五夫裏,朱熹之三子朱在長期師事於他。

方士繇

 

南宋理學家,福建省莆田縣人。

幼年隨父豐之到崇安,學于劉彥修門下,遂長期寓居崇安,受業于朱熹,棲止于武夷精舍的仁智堂內。

劉 爚

 

南宋理學家,福建建陽人。累官工部尚書。

慶元年間1197前後在武夷山構築雲莊山房 ,與其弟劉炳共同授徒講學。

魏掞之

 

南宋理學家。

少年時跟隨朱熹、方士繇寓居崇安縣五夫裏,從師胡憲。

陳 普

 

宋末元初理學家,福建寧德縣人,與寓居崇安縣的理學家熊禾友善。著有《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等書數百卷。

寓居武夷山陷石堂,居有石堂山,號石堂先生。

熊 禾

1253~1312

宋末元初理學家,建陽縣人,號勿軒先生。鹹淳十年1274進士。隨朱熹的學生輔廣學習 ,曾任甯武州司戶參軍。

宋亡後,堅不仕元,束書入武夷山,構築洪源書室,長期講學著述。

杜 本

1276~1350

元朝理學家,江西清江人,官至御史大夫。

晚年因“微言忤執事之臣,事不援而去,乃挾冊山中,償夙所願”。在星村構築“聘君宅”,治學著述。

胡一桂

 

元朝理學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著有《史纂通要》。

兩次到武夷,與卜居武夷山的理學家熊禾論說參證。

高 興

1225~1313

南宋德祐元年1275降元,後因武功卓著 ,官至左丞相,追封梁國公,諡武宣。元統三年1335,加封南陽王。

元至元十六年1279任浙江省平章時,路過武夷山 ,監製石乳(茶名)數斤入獻皇宮,備受皇帝賞識。至元十九年,他又令崇安縣尹監製貢茶。武夷禦茶園因之於大德六年1302建立 ,歷時二百五十五年之久。

王守仁

1472~1528

明朝理學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創立陽明學派,其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 ,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

正德元年1506和十五年,兩次到武夷山遊覽 ,並在山中講學。其弟子後在山中建王文成公祠。

湛若水

1466~1560

明朝理學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屬廣東)人。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曾與王守仁同時講學,各立門戶 ,著作《湛甘泉集》。

曾遊學武夷山講述理學。

李 材

嘉靖至
萬曆年間

明朝理學家,字孟誠,號見羅,豐城(今屬江西)人。曾師事鄒守益。嘉靖進士,官至雲南按察史、右僉都禦史。

萬曆二十年1592前後,在武夷構築見羅書院 ,並講學達八九年之久。

鄒守益

1491~1562

明朝理學家,字謙之,號東廓,安福(今屬江西)人,正德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學術先宗程朱,後師事王守仁 ,著有《東廓集》。

曾遊學武夷山講述理學,其子鄒善任閩臬司之職時,為父建祠于武夷山大雲寺故址。

陳 省

嘉靖至
萬曆年間

明朝名臣,字孔震,號幼溪。長樂縣人。嘉靖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僉都禦史。

萬曆十一年罷職後即卜居武夷山雲窩,至今雲窩還有他蔔築的研易台遺址。山中還有他書寫的摩崖石刻二十多處。

董應舉

隆慶至
萬曆年間

明朝理學家,閩縣(今福州)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

居武夷山八曲涵翠洞,授徒講學。後人為其建祠于四曲禦茶園通仙井左。

黃道周

1585~1646

明末理學家、抗清名臣,漳浦縣人。官至南明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清順治三年與清兵戰於婺源,戰敗被執 ,不屈被殺。

崇禎十五至十七年1642~1644,寓居武夷山講學。清順治二年1645六七月間 ,再次到武夷山招募兵員抗清。

王複禮

 

清朝理學家,號草堂,浙江錢塘人,王陽明之後裔。著述有《武夷九曲志》、《蘭亭志》、《孤山志》等。

曾築武夷山莊于大王峰下,以著述自娛。曾請示督學楊馬生、巡道陳延統建造其先祖王文公祠,後由他們二人飭崇安縣令建成。祠堂位於沖佑觀前。

樸炳疆

 

朝鮮國人,十九世紀末葉朝鮮被日本侵佔後流亡中國,積極進行抗日複國運動。

流亡中國時曾長期寓居於武夷山,一度寄居于五曲文公祠內。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