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武夷山 »

武夷山神話與傳說《四》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武夷山神話與傳說《四》

神鳥送來奇種籽

在武夷山品種繁多的茶樹中,有一種樹叢矮小,葉片厚窄的茶樹,它長在路邊、崖前、山顛,耐寒耐旱,到處都能生長,而且枝葉繁茂。這就是武夷山的“奇種”茶。

相傳武夷山古時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什麼時候,海水退去了,留下許多奇峰怪石。不幾年,荒涼的海灘成了片片肥沃的綠洲。人們便陸續從遠方搬到綠洲上定居,開闢良田,種茶栽果。經過一代一代人辛勤的創業,武夷山村村六畜興旺,戶戶五穀豐登,村民們的日子過得可紅火哩。

也不知是啥原因,一年初秋,一連幾十天,天上沒落一滴雨,武夷山裏所有的泉水都枯竭了,樹木枯萎了,良田龜裂了,才打漿的莊稼也都耷拉著腦袋,沒有一點生機。村民們呼天喚地,天天排著隊到寺廟裏求神拜佛,祈求蒼天保佑,給他們送來及時雨。可是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呀!莊稼絕收了,大家只得靠挖草根、剝樹皮充饑。身強力壯的後生一天天地乾瘦下來,老人小孩則一個個疾病纏身了。這日子怎麼熬呀!

一天,大家又到山裏挖野菜、草根。挖呀,挖呀,忽然一陣清風吹過,大家都覺得非常舒服。抬頭一看,只見一朵白雲從遠處飄來,一會兒飄過頭頂,一會兒又飄了回來,大家都感到奇怪,老人講,說不定這是巡山路過的神仙嘞。

又過了幾天,村民依然像往常一樣上山挖草根,剝樹皮。大家拼命地挖呀,挖呀,忽然看見天上飛來一隻滿身金光閃亮的大鳥,一聲不響地落在一棵大樹上。大家好奇地瞧著它。大鳥“呀”地一聲,從嘴裏吐出一顆亮晶晶的綠珠子,綠珠子立刻鑽進了土裏。大鳥站在樹上說:“我是神鳥,奉觀音旨意,到玉帝仙茶園裏偷來這粒茶籽,普救眾生苦難。這茶籽落地生根成樹,開花結籽,風吹滿山,滿山皆是茶樹,不畏寒冷,不懼旱澇,能充饑能治病。”說完,神鳥展開翅膀,翩然飛去。天空頓時雷聲大作,閃電交加,甘霖驟下。村民們齊刷刷跪在地上,沐浴著久盼的雨水,不住地叩頭,千恩萬謝。

雨過天晴。神鳥吐下的那顆綠珠子破土而出,爆了芽,抽了葉,開了花,結了籽,清風卷著茶籽,撒遍了整個武夷山,漫山披綠,生機盎然。大家采來茶葉熬湯喝,不僅清神爽氣,而且促進消化,連吃幾天,肚子再也不會感到脹痛難受啦!老老少少的病也一天天地好起來。這件事迅速傳遍了武夷山的村村寨寨,人們都上山採茶葉充饑,再也不用找野菜,挖草根,剝樹皮吃了。有些人還把茶樹移到房前屋後種植,像吃菜一樣,要吃就去采。時間長了,大家就給這茶樹起了個名字,叫“菜茶”。由於這種茶樹到處都能生長,十分耐旱,在石隙裏也能成活,又說是神鳥從天庭含來的種子,人們又給它取名“奇種”。

  

天子詔設禦茶園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靈秀所鐘,品百卉岩骨花香之勝”。韻味雋永奇絕,名聲響徹華夏,岩韻傳遍九州。話說武夷岩茶的神韻令無數平民百姓,文人騷客傾倒,也吸引了京城裏的皇帝老子。於是便有了這血淚斑斑的禦茶園的故事。

話說元朝初年,江西有個叫賴文治的茶販子揭竿舉事,率眾抗擊元軍,不幸身亡。起義失敗後,為了躲避官軍搜捕,與賴文治一同起事的賴思安帶著妻子和獨生女兒賴小蘭逃難來到武夷山中。那時武夷山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他隱姓埋名,靠幫山裏人打短工,做零活養活一家子。

賴思安正當壯年,生得虎背熊腰,做活肯出力氣。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當地人都喜歡和他親近。他原是一個茶販子,早就知道武夷岩茶遠近聞名,銷路很廣,漸漸地愛上了這個地方。他開始零星地開了一點茶園,搭起了一間茅屋,有了一個安身之地。他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越來越逗人喜愛,生活雖然清苦一點,一家大小倒也其樂融融。

賴思安想靠自己一雙手,過平平安安的日子,可是在那個“苛政猛於虎”的年代裏,哪能做得到呀!

說起來應該是元朝至元十六年,也就是西元一二七九年的事。當時浙江省平章姓高名興,趁奉調上京之際,繞道武夷遊玩。他看到武夷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讚不絕口。他飲武夷岩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好不歡喜。這個高興最會投元朝皇帝所好,在朝廷為官陷害忠良,貪贓枉法,同朝做官的都怕他三分。在地方為官魚肉百姓,搜括民脂民膏,民眾對他敢怒不敢言。這一次,他認為又是一個媚上的好機會。他找到崇安知縣要了幾斤上好的茶葉。這種茶葉沖出來略帶乳白色,清香撲鼻,他就給它取了個很動聽的名字——“石乳”,並做了一個精緻的盒子裝好。高興要將這“石乳”帶到京城,討好皇帝。一到京城,他就忙著畢恭畢敬地把“石乳”獻給了皇帝。那皇帝飲過“石乳”,異香撲鼻,滿口生芳;回味無窮,且神清氣爽,精神倍增,不禁龍心大悅,傳令嘉獎,擢升三級。這高興那真是喜在眉梢,甜在心裏,連他的兒子高久住也到福建邵武做了帶兵的地方武官。

第二年,皇帝詔書下來,令崇安知縣每年上貢武夷山“石乳”茶二十斤。這崇安知縣也是個貪官,他暗地裏加碼,每年向茶農勒索“石乳”八十斤。二十斤進貢皇帝老子,六十斤奉送各級汙吏,作為他日後升官發財的進見禮物。每逢採茶季節,崇安知縣便帶著一幫衙役到山裏索取貢茶。他橫行霸道,魚肉鄉民。茶農們忿忿不平,便聚攏到賴思安家裏議事。賴思安說:“這些狗官,貪得無厭,皇帝老子要二十斤,他們就要八十0斤,以後還不知道要多少呢!他要,我們就給他粗茶,精茶一點不給,讓他知道老百姓也不是好欺負的!”


這一來,崇安知縣進貢給皇帝的茶,雖名為“石乳”,可色、香、味都不如高興進獻的好,皇帝滿心不高興。好在有收到崇安知縣茶葉的朝廷大臣,在皇帝面前為知縣說好話、打圓場,皇帝才沒有治其欺君之罪。不然這崇安知縣的狗頭早就難保了。

那高興不愧是討好皇帝的老手。當他得知貢茶不真後,連忙奏請皇上,推舉他兒子高久住就近在武夷山監督制茶,防止以假亂真。皇帝准奏。不久,高久住就帶著皇帝的詔書,耀武揚威地由邵武到了武夷山。他把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岸一塊依山傍水的平地,辟為“禦茶園”。把那裏百姓的房屋拆了,把原有的茶園也毀了,建起了“焙局”;蓋起了仁風門、拜發亭、清神堂、思考亭、培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雲橋;又挖了通仙井,上面建龍亭覆蓋著,所有亭臺樓閣,雕龍畫鳳,盛極一時,並委派了兩名官員管理禦茶園。

  

知縣祭滿通仙井

話說那個高久住奉旨在武夷四曲溪畔修建了禦茶園,挖了通仙井,為了要茶農聽他的擺佈。他又在通仙井旁築起一個高五尺、方一丈三尺的高臺,稱為“喊山台”。山上還建造了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驚蟄之日,崇安知縣便帶著一幫大小官吏及役卒上喊山寺,祭祀茶神。喊山寺正殿神龕前擺著6張八仙桌,桌上豬頭、牛頭、羊頭、水果等一應祭品俱全。紅燭高燒,檀香繚繞,莊嚴肅穆。喊山台前,大小官吏及附近數百茶農分行肅立,鴉雀無聲。看看時辰已到,喊山寺方丈端來清泉,知縣洗臉洗手,整肅衣冠,偕禦茶園官吏數人登上喊山台致祭。知縣致祭文:惟神,默運化機,地鐘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畢,役卒鳴金擊鼓,爆竹齊響,茶農齊聲高呼“茶發芽!茶發芽!”聲徹山谷,回音不絕。在回蕩嘹亮的喊山聲中。原來乾涸的通仙井裏,甘泉便汩汩地往上冒,祭喊完畢,井水漸漸滿起。因此,茶農們又把通仙井的井水稱作“呼來泉”。

喊山,拉開了開山制茶的序幕。下面敘述一下開山採茶的通例。喊山過後四十五天便是穀雨,各茶廠相繼開始採制春茶。開山的第一天,還得舉行一個開山儀式。那天全廠茶工天色微明即起,嗽洗完畢,廠主在供奉的茶神面前,燃燭燒香,頂禮膜拜。全廠茶工肅然無聲,站著吃完飯後,由領山師引路,在禮炮聲中列隊上山。途中茶工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看,到達茶園後,領山師以手指示各茶工開採。一個時辰後,廠主至茶園分煙給採茶工,然後即可稍許休息抽煙,始可說話。此時朝霧初散,春和日暖,茶歌應和,整個茶園充滿了生機活力。

現在回頭再說禦茶園一帶地方,原來產茶就不多,值錢的好茶,每年就是那麼一千多斤。建禦茶園的第二年,高久住勒索貢茶三百六十斤,制“龍團”五千餅,第三年猛增到九百九十斤。茶農一聽,群情激憤。有的說:“我一天到晚,起早貪黑,採制的茶葉,還不夠繳納貢茶呢!”有的說:“這是什麼世道啊,茶都被狗官要走,我們還怎麼活呀!”賴思安對大家說:“看來我們這個地方,也不是久留之地,大家要趁早拿個主意!”

那一年春季雨水太多,陰雨連綿,加上茶農沒有心思去管理,茶葉長勢不盛。過了穀雨還沒有開始採摘,茶園冷冷清清的。高久住聽到這個消息,便從邵武帶著兵丁來到武夷山監督制茶。

官兵與土匪,在茶農眼裏並沒有什麼區別。官兵所到之處姦淫燒殺,無惡不作。茶農稍有不滿,拳打腳踢一頓,還要送崇安縣衙關押拷打,比土匪更厲害。茶農叫天不應,喚地不靈,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

高久住帶著兵丁進了武夷山,賴思安就帶著一批青壯年躲進了深山。官兵一到,有的婦女被糟踏了,有的茶農無辜被抓去關押拷打,大家聽了,個個咬牙切齒,恨不得同官兵拼了。賴思安帶人上山,同官兵對抗,激怒了高久住,他便命令崇安縣令到處張貼佈告懸賞捉拿賴思安,並派兵把賴思安的妻子女兒抓起來當人質,幾個畜牲不如的官兵還乘機姦汙了小蘭。小蘭不堪忍受污辱,懸樑自盡。噩耗傳來,賴思安把肺都氣炸了,他把桌子一拍,吼道:“這是什麼世道,反正活不下去了,跟他們拼了!”

那時候,武夷山的茶農,哪個沒仇,誰個無恨?大家見賴思安拿起扁擔、柴刀往外奔,也爭先恐後,抄起傢夥,趁著天黑,摸下了山。

這天晚上,正巧崇安知縣在迎嘉亭設宴款待高久住。一個是拍馬溜須,一個是得意忘形。觥籌交錯,一杯又一杯,個個喝得爛醉如泥,賴思安一夥人乘其不備徑取迎嘉亭。眾人一擁而上,砍了幾個貪官的狗頭,幾個兵丁試圖抵抗,也當場斃命。賴思安等人一不作二不休,放了一把大火,把個禦茶園燒個精光,而後帶領眾茶農,扶老攜幼,連夜回到山上。

從此,四曲溪南岸的這片茶園就成了一片廢墟。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地把這裏叫做“禦茶園”。

  

金龜落腳牛欄坑

話說禦茶園裏震天的喊山祭茶的聲音,驚動了天庭玉帝仙茶園裏專門為茶樹澆水的金龜。這老龜原在青雲山雲虛洞裏修煉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後,上天也可謀取一官半職。沒想到上了天庭,那無情的玉帝老兒卻指派它專門為仙茶園茶樹澆水。開始他倒也覺得清閒自在,幹久了,卻也悶得慌。這天它猛然間聽到人間傳來“茶發芽!茶發芽!”的喊聲,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門往下偷看:只見武夷山九曲溪畔禦茶園裏,正在祭祀茶神。紅燭高照,金鼓齊鳴,茶農們齊刷刷地跪在地上,頂禮膜拜。金龜看到凡人對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嘖嘖稱讚。聯想到自己長年在天庭事茶,卻無人問津,氣就不打一處來。“罷了,罷了,我這千年金龜還不如人間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間去作一株茶呢!”金龜的目光從九曲溪畔慢慢地移到山北牛欄坑。這裏奇峰突兀,千岩競秀。穀中奇形怪狀的岩石,橫臥豎立,形成大大小小的溝壑。從岩縫中滲出的涓涓細流,匯為喧鬧的山澗,穿過亂石,曲曲折折地向東流去。這裏佈滿了一片又一片,一層又一層的茶林。珍奇名叢一叢叢,一簇簇,爭奇鬥巧,各異其趣。真是滿穀春色,一派生機。憑著它多年事茶的經驗,金龜認定這裏一定是茶樹生長的上佳之地。對,就到這裏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金龜便運動內功,口吐神水,武夷山頓時暴雨淋漓,那雨點有黃豆子那麼大,打得滿山滿嶺的樹木嘩嘩作響。雨水落到峰崖溝壑,又從嶺頂滾滾而下,匯成一條條吼叫著的激流,打著翻滾,帶著泥沙碎石,向山下奔去。金龜變成一棵茶樹順著暴雨落到了武夷山北。金龜看看地形,估計到了地頭,便打住了神水。

瓢潑的大雨剛停下,磊石寺裏的一個和尚就出來巡山了。他拄著根竹竿,慢悠悠地走著,來到一個高坡上。在雨後的微光中,他見牛欄坑杜葛寨蘭穀岩的半崖上,有一個綠蓬蓬、亮晶晶的東西在蠕動著,順著雨水沖刷出的山溝泥路,慢慢地向下爬,一步一步,一搖一擺,爬到半岩石凹處就斜著身子不動了,像是個爬累了的大金龜趴在坑邊喝水哩!

這和尚在山裏多年,像這樣的奇事他還是第一次見過。他又驚又喜,小心翼翼地順著那條山溝泥路朝前走,越走越近,越看越明。原來是從山上流下來的一棵茶樹哩!再仔細一看,這茶樹枝幹、葉子厚厚實實,油光閃閃。那張開的枝條錯落有致,近看像一條條的龜紋,遠看更像是個大金龜哩。

這和尚喜煞了,雙腳生風地跑回寺裏報喜。

一進寺門,這和尚就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喜滋滋地說:“快快!龍王爺給我們寺裏送來了金枝玉葉。快穿袈裟,焚香點燭去迎寶呀!”

和尚們跟著方丈出了寺門,一路上敲響木魚磬鈸,念著佛經來到牛欄坑,唱起香贊,朝神奇的茶樹參拜,禱告茶神“保佑”茶樹旺盛,和尚們搬來磚塊,恭恭敬敬地砌了一個四方茶座,10天半月地輪流派人來看看這棵茶樹,給它培培土,抓抓蟲,還點上幾支香燭,像供奉神靈般地侍候茶樹,好讓它為寺裏添財進寶。

這金龜一來到人間,便受到如此的禮遇,真是人間天上大不一樣啊,它需要的就是這份情啊,金龜可高興了,心裏暖融融的。

再說這金龜也真有眼力,它算是落到金窩裏了。牛欄坑這地方,從倒水坑流來的泉水沿著岩壁滲下來,點點滴滴都澆在茶樹根上,即使遇上大旱,這裏還是水滴不斷。那泉水還從岩壁上帶來敗葉腐草,堆在樹兜上,日久就漚成了肥料。這裏又是山壟,七分陽,三分陰,那土幹幹濕濕,濕濕幹幹,寒暖也很適宜。所有這些,正合金龜的習性,真是獨得“天時地利人和”呀!金龜遇到了知己,心情順著呐。它越長越壯實,綠蓬蓬,亮晶晶,陽光一照,越發像個光閃閃的大金龜了。後來它還被列入武夷岩茶“四大名叢”之一哩!

各位讀者也許會問,那專門為玉帝仙茶園澆水的老金龜偷偷下凡變成了名叢“水金龜”,久久不歸,那玉帝老兒不會發現?這事出有因呐:一是自從鐵板鬼把武夷岩茶送給玉帝爺以後,玉帝爺就不再飲用天庭仙茶園裏的茶了,對茶園裏的事也自然就不過問了。二是金龜下凡後不久,天上王母娘娘便生了個金童,玉帝高興得了不得,又要忙著照顧娘娘和金童,還能顧得上這麼多麼?因此金龜也樂得逍遙天外了。

 

仙女散花天遊峰

話說金龜下凡不久,天上王母娘娘生了個金童,玉帝爺可高興啦!他要為金童做滿月,半個月前就發了滿月詔帖,邀清各路神仙到那風光秀麗的武夷山玉皇樓開滿月宴會。

這事可忙煞了專司歌舞的女神。連日來,她召集天庭的靈芝、玉蘭、杜鵑、牡丹、月桂和茶花眾仙女來練歌練舞。好在宴會上為玉帝和王母獻歌獻舞。眾仙女唱呀,舞呀,飛紅綢送走了太陽,舞鮮花迎來了月亮。一個個累得氣喘喘,汗涔涔的。

月亮跟太陽,黑夜轉天光,一晃眼,宴會佳期就到啦。

這天清晨,雲霧飛舞,金鼓齊鳴,天門打開啦!眾仙女一個個披紗戴花,輕盈盈地飛出天門。她們在宮廷裏歲月寂寞,都想看看人間是個什麼模樣。哪曉得撥開雲霧朝下一望,她們都驚呆了。只見武夷丹山碧水,九曲環繞;山上青竹搖曳,嶺下綠樹婆娑;七彩的山花點綴在鬱鬱蒼蒼的峰巒溝壑之間。樹林裏百鳥歡唱,花叢中蜂蝶翻飛,真是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呀!仙女們情思湧動,心想何不先去觀賞一番,再上玉皇樓也不遲嘞!

眾仙女駕起紫雲,飛過天河,從三仰峰飄到天遊峰,頓時被山下那陣陣的山歌所吸引,便駐雲淩空,盡情遊覽武夷那奇幻的山光水色……

眾仙女中年紀最小的茶花仙子,平日裏最喜唱歌,一聽到那動人的茶歌,心就醉了。她隨著歌聲,翩翩起舞,不知不覺離開了眾姐姐來到天遊峰的一覽亭上,見那九曲溪邊鬱鬱蔥蔥的茶園裏,後生哥壯如駿馬,姑娘們俏似彩蝶。後生哥肩背竹茶簍,姑娘們手提方竹茶籃,穿梭在碧綠的樹叢之間,一邊採茶,一邊對歌。歡快的歌聲,清朗的笑聲,飄蕩著,滿山滿坡。茶花仙子忘情地看呀、聽呵,越看越聽越是心馳神往,越聽越看越覺人間賽過天堂!她心裏美呵,美滋滋的。甜呵,甜蜜蜜的。她也情不自禁地輕輕唱起仙曲,神蕩蕩地朝著峰下的茶園漫步走去,連雲中仙姐們的呼喚也沒有聽見……

“喲!快來看呐,天上的仙女下凡囉!”

不知是哪個茶姑呼喊一聲,把來到九曲溪邊的茶花仙子從遐思美想中驚醒過來,茶花仙子這才知道已到了凡間。她慌忙仰首遙看雲天,已不見了眾姐姐們的蹤影,只看到一團鑲著金邊的白雲朝著她閃閃爍爍,又隱隱約約地聽到鼓鈸笙簫的仙樂聲,恍然想起,玉皇樓宴會就要開始了。她立即淩雲駕霧,風風火火地趕往玉皇樓。

茶花仙子來到玉皇樓前,眾仙女已在輕歌曼舞了。她匆匆上了玉階,穿過金門,眼瞧見在綠簷紅牆的大廳前,站著個仙漢,仔細一看,不是別人,正是那個愛發酒瘋的李鐵拐。她心一沉,暗自嘀咕:真倒楣,單單碰上這瘋仙把門。

這李鐵拐平日脾氣就古怪,今天他剛到過武夷山田父家做客。這田父是知道李鐵拐嗜好的,便親自上灶,炒了幾個山珍小菜,搬出一壇陳年留霞酒,放在李鐵拐身邊。李鐵拐到田父家已經好多次了,同田父已成了至交好友。李鐵拐一點也不客氣,他自斟自飲,待到他把一壇酒喝得一乾二淨的時候,才猛然想起今天玉帝爺邀請他出席金童的滿月宴會。他來不及向田父道別,急匆匆地趕到金童樓,這時宴會已經開始。要是往常,玉帝非治他罪不可。今天,玉帝高興,只是罰他到門口把門。李鐵拐啞巴吃黃連,不得不從。現在茶花仙子也遲到了,他剛好把氣出在茶花仙子身上。李鐵拐一雙醉眼圓睜睜地盯著茶花仙子,責問她為何姍姍來遲。任茶花仙子怎麼求情,也不讓她進去。兩下三下,兩人就吵了起來。這時,歌舞仙女聞聲趕來,怒斥茶花仙子犯了天條,不許她參加宴會,罰她與宮婢一起為眾歌舞仙女遞送百花,並說回到天庭後再跟她算帳……

在飄逸的仙樂聲中,玉皇樓仙宴結束了。

眾仙騰雲駕霧各歸山洞去了,仙女們也抱著各自的花束,乘著彩雲向天庭飄去。

路經天遊蜂時,茶花仙子見峰下茶園裏依舊歌聲陣陣,笑語聲聲,想到自己回天庭後將被貶入冷宮的淒涼情景,難過得直流眼淚。她想:我不能生在凡塵,也要為人間增添春色。她毫不猶豫地把要帶回天宮供奉玉帝的茶花向天遊峰譁然撒去。霎那間,那芬芳多姿的茶花在微風中散成一片片潔白潔白的花瓣,紛紛揚揚,熠熠閃閃。當這些花瓣落到九曲溪邊的山壟茶園時,忽又慢慢地聚在一起,在一陣馥鬱的香氣中變成了一株枝葉繁多的茶樹,像一把張開的大涼傘。此後,每年八九月間,這株茶樹就開滿了無數流芳溢彩的小白花,亭亭玉立在這一帶蔥鬱的茶叢之中,十分惹人。從此,人們就把天遊峰下這株名叢稱為“仙女散花”了。

  

秀才飲露中狀元

武夷岩茶有提神、解暑、消化、止痢之功能。前面已經向諸位讀者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這裏我還要向大家講一個秀才飲武夷茶中狀元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他被下山化緣的永樂禪寺老方丈看見,連忙叫來兩個和尚把他抬回寺中,

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漲,便從一個精緻的小錫罐裏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裏用滾水泡開,送到秀才面前說:“你喝下去吧,病就會好的。”

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慢慢舒張開來,露出綠葉紅鑲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清澈見底,芬芳飄溢,並有一股桂花的清香味沁入心肺。他啜了幾口,覺得那茶味澀中帶甘,繼而口中生津,香氣回腸,肚中咕咕發響,腹漲漸漸消退,精神也隨之爽快起來。秀才在廟裏休息了幾天,身體漸漸恢復如常。那日,秀才找到老方丈,向他辭行說:“連日來承蒙老法師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謝恩,修整廟宇,重塑金身!”

不久,那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得中新科狀元。皇上見他人品出眾,才華過人,當即招新科狀元為東床駙馬。按說,秀才中了狀元,又成了皇婿,應該是春風得意,滿臉喜氣才是。可這狀元郎雖日夜有美麗的公主相伴,卻還是心事重重,悶悶不樂。

一日早朝,皇上見駙馬雙眉緊鎖,心情抑鬱,便問他有何不樂。狀元郎便把趕考落難,老方丈慈悲相救等事一一告明皇上。皇上見他欲往武夷山謝恩,便封他為欽差前往視察。

一個和暖的春日,狀元郎一行人離開了京城。狀元郎騎著高頭大馬,隨從前呼後擁,忙煞了沿途大小官員。那武夷山天心老方丈接到快馬通報,忙召集寺裏大小和尚,焚香點燭,佈置庭院,恭候欽差大臣親臨。

行行走走,走走行行,狀元郎威風凜凜地來到武夷山天心寺前。老方丈早已帶領眾和尚在寺前夾道歡迎。一見老方丈,狀元郎立即下馬,上前拱手作揖道:“老法師,久違了,今天本官特地前來感謝您的大恩大德!”

老方丈又驚又喜,連忙合掌施禮:“阿彌陀佛,狀元公休要折殺老衲,區區小事,不必介懷。”並畢恭畢敬地把狀元郎迎進寺裏。

一陣寒暄過後,狀元郎問起當年治病的事,說要親自去看看那株救命的神茶樹。

老方丈點頭從命,領著狀元郎從天心岩南下,過象鼻岩到山腳,再向西行,走進一條幽深的峽穀。只見九座岩峰像九條蟠龍,纏繞在溝壑峭壁之間。穀裏雲霧漫漫,澗水淙淙,清風習習,坡上岩下那一片片,一層層的茶樹在峽穀間吐翠流芳。

狀元郎陶醉在天然的景色裏,興趣盎然。他忽見陡峭的絕壁上有一墩小石座,上面長著三株丈余高的大茶樹,樹幹曲曲彎彎,長滿苔蘚;又濃又綠的葉片間夾雜著一簇簇嫩芽;陽光透過濃濃的重霧,映著那紫紅紫紅的葉片,上面堆滿了閃光的露珠,多麼逗人喜愛。絕壁上還有一道峰,輕風薄霧就從縫裏徐徐吹拂著茶樹,真是天生地造的巧呀!

老方丈看狀元郎驚歎不已,就說:“這裏名叫九龍窠。這茶樹人稱大紅袍。當年狀元公因食生冷之物,犯了鼓漲病,貧僧就是取這大紅袍泡湯給狀元公飲服的。”

狀元郎興味更濃,在“茶的王國”九龍窠流覽到日頭偏西,回到寺裏,又聽老方丈講起勤婆婆與這三株大紅袍的故事來。

老方丈講得繪聲繪色,狀元郎聽得津津有味。聽完故事,狀元讚歎不已。他對老方丈說:“如此神茶,能治百病,請老法師精製一盒由本官帶進京奉獻給皇上如何?”

老方丈連連應承。恰好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第二天老方丈高興而隆重地披上42條紅袈裟,點起香燭,擊鼓鳴鐘,召來寺裏大小和尚,按等級穿上條數不同的紅、黃、褚各色袈裟。侍者端著茶盤,盤裏盛著香菇、木耳、黃花菜、清筍、豆腐等六碗齋菜、米飯、由老方丈領首,後頭依次跟著首座、都監、糾察、監院、府寺、知客、維那、悅眾和清眾等大小僧眾,有托香爐檀香的,有端皿具的,有拿拂塵的,有提燈籠的,排成一列,魚貫而行,浩浩蕩蕩地來到九龍窠。老方丈焚香點燭,眾和尚鐘鈸和鳴,合掌念經,唱起香贊。再由老方丈帶頭,左三步,右三步,對茶樹參香禮拜;在香火繚繞中,眾僧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就開始採茶了。

采過茶葉,老方丈回寺廟請來最好的茶師,用最好的茶具,將茶葉精工製作以後,裝入特製的小錫盒裏,由狀元郎用一方絲帕小心包好,藏在懷裏。此後,狀元郎差人把天心寺整修一番,又塑上一個金身菩薩,便打道回京去了。

狀元郎到了皇宮,見宮廷一片忙亂,一打聽,才知是皇后得病,終日肚疼鼓漲,臥床不起,請遍了京城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藥,都不見效,急得皇上和大小太監坐立不安,京城震動。狀元郎見此情景,就把從武夷山帶來的大紅袍茶葉呈到皇上面前,奏道:“小臣從武夷山帶回神茶大紅袍一盒,此茶能治百病。敬請皇后飲服,准保玉體康復。”

皇上接過茶葉,鄭重地說:“倘若此茶真能顯靈,使皇后康復,寡人一定前往九龍窠賜封,賞茶!”

說來也怪,皇后喝了皇上親自沖泡的大紅袍茶後不久,果然迴腸盪氣,痛止漲消,玉體也很快康復起來。

後來皇上履行諾言,親自到武夷山九龍窠,舉行隆重的賜封“大紅袍”盛典。

從此,大紅袍名聲大震,成了“茶中之王”,並與武夷山的丹山碧水一起馳名天下了。

 

袁枚品茗得真味

武夷岩茶滋味醇厚,香氣濃鬱,馳名天下。可清代大才子袁枚初到武夷飲茶,卻嫌其濃苦,如同飲藥一般。而後來袁枚為什麼又在他的《隨園詩話.食單》中慨然讚歎:“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呢?這裏流傳著一個袁枚品茗的故事。

傳說袁枚一生最喜歡飲茶,一天不飲茶就感到坐立不安。他考中進士後,不願做官,立意周遊名山大川,品嘗各地名茶。他遊覽杭州西湖,飲過龍井茶,又在太湖邊品嘗了陽羨茶,隨後又到江西,登廬山,過湖口石鐘山,至婺源品嘗了婺綠,遍嘗江南名茶後,他樂得讚不絕口,興致未已,又從江西來到福建,風塵僕僕地登遊武夷山。

袁枚是浙江人,江浙人很仰慕他的才華,他每到一處,人們都爭著以上禮待客,不論是道觀的羽士,還是寺廟的僧人,都敬奉上好茶款待。來到武夷山後,袁枚沒有炫耀自己的名士身份,信步遊覽,隨遇而歇。他跑了幾處寺廟、農舍、也品了幾種茶,都感到茶味帶苦,不很愜意。但袁枚遊覽名山大川頗多,深知名山出名茶。為何來到武夷山,未能嘗到佳茗呢?袁枚為人嚴謹,凡事都要追根問底。在他臨走的前一天,他專門拜訪了武夷宮的道長。

袁枚來到宮中,道長親自出迎。互通姓名寒暄一番之後,袁枚見道長年逾古稀,仙風道骨,不禁肅然起敬。雙方告坐,道童敬獻香茶。袁枚啜了一口,已覺茶韻迥異於前,便爽直地提出了疑問:

“陸羽多次飲茶,都要滿飲七大碗。他著有《茶經》,人稱“茶聖”。但在他的著作裏,卻沒有提到武夷岩茶,不止何故?”

老道長領會到他提問的含義,沒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書櫥旁,抽出一部書,指著書上的詩句給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過,看出那是范仲淹的《鬥茶歌》。

袁枚早已看過《鬥茶歌》,今日再看,想到連日所嘗過的武夷岩茶,覺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有點言過其實,但在老道面前又不好直說,只是默不作聲。

老道長望了他一眼,說道:

“武夷岩茶,沒有見諸《茶經》,足見陸羽著書立說,態度嚴謹,非道聼塗説者可比。據蔡襄考證,陸羽未到過武夷山,故在其《茶經》中未提及武夷岩茶。蔡襄著的《茶錄》對武夷岩茶言之甚詳,不知先生過目否?”

袁枚聽了老道長一席話,即不表示贊成,也不表示反對,兩眼望著老道長,一言不發。老道長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辭可以說服的,便說道:

“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將老朽飲用的茶,請先生試一試,如何?”

袁枚一聽,連忙起身,表示感謝。老道長命道童重新備茶。不一會,道童用精製茶盤,端出崇安遇林窯燒制的黑瓷茶具,杯子像胡桃,壺小如香櫞。老道長持壺在手,滿酌一杯,最多不過一兩茶水,端給袁枚品嘗。袁枚遵照老道長的吩咐,持杯在手,先聞其香,再試其味,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啜,頓覺心曠神怡,與前些天飲的茶,大不一樣。他又自斟一杯,先聞香後試味,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精神倍增,疲勞全消。他一連飲了5杯,連聲說:“好茶!好茶!”他起身謝了老道長,又一連泡了三泡喝下,依然是岩韻猶存,芳香不絕。袁枚讚歎不已。老道長看袁枚如此嗜茶,也不作聲,只是捋須微笑。

袁枚飽賞了武夷岩韻後,讚歎說:“不瞞老道長,子才唯一嗜好就是飲茶。天下名茶不少,看來龍井味太薄,陽羨韻稍差,它們和武夷岩茶相比,有水晶與圭玉之別。武夷岩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老道長見袁枚讚譽不已,就告訴他說,數日來他所飲之茶,都是招待一般遊客的。袁枚聽了大笑不止。

袁枚第二天沒走,通宵達旦與老道長飲茗論道。

老道長稱讚他:“事必躬親,態度嚴謹,當今之世,難能可貴!”

袁枚也笑著說:“差一點失掉了機會,鑄成大錯,此行領悟到佳茗韻致,著實令人高興。”

袁枚一連住了三天,才和老道長依依惜別。

袁枚回到家中,還念念不忘武夷岩茶,在他親友故舊面前稱讚不已。後來在他的《隨園詩話.食單》中斷然評定:“賞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

  

太白工藝傳後人

話說老翁用仙人賜予的茶葉治好了李叔的病,消息像一陣風似的迅速傳遍了武夷山的村村寨寨。村裏村外的人們紛紛前來向老翁學習茶樹剪枝栽培的技術,紛紛從茶洞的茶樹上剪下茶枝在各處插種。不幾年,武夷山到處是一片又一片、一層又一層的茶園。真是滿山春色,一派生機。那一叢叢、一簇簇支幹屈曲的茶樹,或立岩凹,或倚水邊,或伏崖下,或高踞峭壁之上,簡直就是不同風格的盆景,爭奇鬥巧,各異其趣。每年春天,穀雨前後,茂密蔥蘢的茶樹,更是綠得發黑,只有葉梢間才閃著淺藍色的光澤。這時每家每戶就讓婦女小孩上山採摘茶葉,以備藥用。那時武夷山人只知道茶葉可以提神、消食、止痢、解暑。

有一年,一個叫楊太白的後生,隻身逃難到了武夷山,以幫工為生。他年輕力壯,做事從不偷懶,很受大家的歡迎。那天,楊太白跟著一群婦女小孩上山採茶。他挑著竹筐,跑到山上,見山巒青青,水流淙淙。他被武夷山奇麗的山水風光陶醉了。他走了一峰又一峰,過了一水又一水,獨自邊走邊看,過看邊采,不知不覺,時間已到下午,這時他才感到餓了,人也有些累了。他找到一塊平整的大石旁坐下休息,沒坐多久就恍恍惚惚地睡去了。

楊太白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落山。他看到筐裏的茶葉,已經被太陽曬得軟軟的,像空心菜被開水燙過一樣。他趕忙用手去抖、去翻。由於葉子粘連在一起,反復抖、抄,怎麼也抖不開,抄不散。這時,楊太白聞到了一陣陣清香,他隨手抓幾片葉子塞進口裏咀嚼,越嚼越香,口中生津,爽氣清心。他好不歡喜,看看天色已晚,趕忙挑擔下山。

武夷山群峰蒙上層層嵐霧,鳥兒唧唧喳喳地叫著歸窠,村裏人家也都點上了松明子。春夏之交,武夷山的夜晚寒氣依然襲人。楊太白回到家裏,放下茶擔,就忙著生火煮飯,火燒得很旺,屋裏暖烘烘的,一頓飯工夫,放在灶前的茶葉又幹了許多,酣醇的清香也充滿了小屋。這醇醇茶香溢出門外,飄遍村莊,大家都聞到了這股奇異的芳香,香從何來?人們帶著好奇的心理,逐戶尋找,這才發現是楊太白家的茶葉香。大家圍在楊太白的茶擔旁,翻看著那茶葉。只見茶葉綠葉紅邊,片片捲縮,像這模樣的茶葉,鄉民們可是頭一回看見。大家都說楊太白瘋了,把茶葉烤成這副焦樣子,還能治病麼?

從前,山裏人采回青茶,不曬也不烤,而是將茶葉搗爛,揉成團,涼幹,即成茶藥。這種茶藥時間放久了,有的就會發黴變質,不能用。有的雖不發黴變質,但吃起來有一股很濃的青草味且又苦又澀,十分難吃。現在經楊太白制的茶葉,一年下來用開水沖服,不僅能治病,還有甘味,吃後滿口芳香,回味無窮。這樣,就有很多人來向楊太白討茶。有的人要去治病,有的人吃上了癮,每天吃一點,人就清心爽氣,不吃就無精打采。吃茶的人越來越多,吃茶成了武夷山人的趣事。有一首,《飲茶歌》為證:

  一碗潤喉嚨。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後來,楊太白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發明了采青、萎凋、做青、揉撚、烘焙、揀剔等一套完整的制茶工藝。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一代傳一代,武夷山人都學會了楊太白的制茶工藝,制出了許多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更出名了。楊太白也成了武夷山的制茶祖師。

 

勤婆婆栽大紅袍

話說武夷山制茶祖師楊太白髮明的一整套制茶工藝,擴大了茶葉的用途,提高了品位,也促進了武夷山種茶業的興旺。而許多名叢的發現更推動了武夷茶事的發展。武夷名叢,膾炙人口,傳統名茶,流傳著不少神奇的傳說。

先說“茶中之王”大紅袍。

那一年武夷山鬧大旱,一連三百六十五天沒落過一點雨星星。天干幹,地旱旱。

山上的草木枯萎了。

田裏的莊稼焦黃了。

岩上的流泉乾涸了。

田裏沒有收成,百姓們只好翻山越嶺去剝樹皮,撅草根來充饑。可是沒多久,樹皮草根也吃完了,就只好挖觀音土來填肚子,吃觀音土難受的滋味就不必說了,塞進肚裏不消化鼓漲漲的,才難受呢,日復一日,人們的肚子便漸漸地鼓了起來……

再說,武夷山北慧苑村裏有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婆婆,這可是個百裏挑一的好人哪!她沒兒沒女沒老伴,一個人孤零零地過日子,卻常常幫助鄉鄰鄉親洗洗刷刷,縫縫補補。大家見她人勤心好,都親熱地管她叫“勤婆婆”。

有一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裏,好不容易采來了一把綠綠黃黃的樹葉,她又饑又渴,便熬了碗樹葉湯,剛想喝下,門外卻傳來一陣痛苦的呻吟聲。勤婆婆連忙放下湯碗,趕到門外去看,只見一個衣服破爛不堪,拄著龍頭拐杖的白髮老頭坐在門口的石墩上,正上氣不接下氣地喘著粗氣。他披頭散髮,雙眼深陷,臉色蠟黃,乾燥的嘴唇翻起一塊塊白皮,拄拐杖的手分明是一根嶙峋的樹枝。勤婆婆頓生憐憫之心,急忙把老頭讓進屋裏,端起那碗熱騰騰的樹葉湯,送到老頭面前說:“大旱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你趁熱喝吧!”

老頭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咕嚕幾口就喝完了樹葉湯,頓時滿面紅光,精神抖擻。他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老嫗呀,感謝你救了我,老漢沒有什麼報答的,就把這龍頭拐杖送給你吧!”老頭說著,就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勤婆婆看那拐杖,屈曲盤旋,黑油油亮閃閃,活像一條盤龍。龍嘴裏還含著一顆明晃晃的夜明珠呢。真是無價之寶啊!勤婆婆是個實心人,她想:喝碗樹葉湯,怎能讓人家還這麼重的禮呢?勤婆婆剛想把拐杖還給老頭,老頭像看穿她心思似的,又說:“好心的老嫗呀,你在院子裏挖個坑,把拐杖插上,再澆碗清水就行啦!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白髮老頭手一揮,勤婆婆頓時覺得有一股清風撲面吹來。她回過頭一看,呵!白髮老頭變成了身空大紅錦袍的道人駕著一朵彩雲遠去了。她驚喜不已,知道自己遇上神仙了。

勤婆婆遵照仙人的叮囑,在院子當中挖了個坑,插上龍頭拐杖,又澆上清水。第二天早上,她起來一看,立刻被一種奇異的景象驚呆了!只見黑溜溜的拐杖已變成一棵綠蔥蔥的大茶樹,暗灰色的樹幹,伸出許多彎彎曲曲的枝條,枝條上長滿了一簇簇肥厚的嫩芽,紫紅紫紅的。晨風吹拂,清香縷縷,引來百鳥和鳴,彩蝶嬉戲,也引來村裏村外的男女老少,院子裏熙熙攘攘,熱鬧極了。

勤婆婆熱心招呼大家,把那團團簇簇嫩嫩綠綠的茶葉采下來,大家一邊采,茶葉一邊長,怎麼也采不完,真是說奇也奇,說怪也怪。

勤婆婆高興極了,連忙燒開水,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葉湯,分給鄉親們喝。大家喝下茶葉湯,直覺得清心沁脾,迴腸盪氣。肚疼的不疼了,腹漲的不漲了。樂得勤婆婆笑呵呵的。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武夷山有株神奇茶樹的消息就傳到了京城,傳到皇上的耳裏。這皇上可是個狠毒貪心的人。在他眼裏,什麼人間的瑤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只能姓"皇",更何況這株蓋世無雙的神茶樹呢?

皇上立即派去大臣、兵將,連挖帶搶把勤婆婆的茶樹移進了皇宮,畢恭畢敬地種在後花園裏。

皇上得到神茶樹,不禁笑顏逐開,召來朝廷的文武群臣,舉行了隆重的品茶盛會。一曲笙歌蕩起,宮女們翩翩起舞。皇上在鼓樂聲中繞著香氣誘人的茶樹,左看右瞧,右瞧左看,笑得合不攏嘴。繼而,呼聲四起,皇上要親自採茶啦!他剛伸出那雙蒼白枯瘦的手,那茶樹卻像有意捉弄他似的,忽地向上長了一大節。

皇上掂起腳來,伸手去采還是采不到,只好叫人搬來龍虎凳。皇上剛登上凳子,茶樹又忽地往上長高了幾丈。皇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忙差侍衛抬來一架長梯 --

皇上顫悠悠地爬上竹梯。皇上爬上一階梯,茶樹長高一節;皇上再爬上一階,茶樹又往上長一節……,就這樣,皇上爬呀爬呀,茶樹長呀長呀,一直伸入雲天。

皇上采不到神茶,怒髮衝冠,下令砍茶樹。誰知巨斧落下,寒光一閃,頂天茶樹嘩啦啦傾倒下來,壓塌了皇宮,砸死了皇上,驚得文武百官抱頭鼠竄……

這時,天空忽地飄來一朵紅燦燦的雲彩,悠悠蕩蕩地降落在茶樹兜上,茶樹立時長出粗壯的支幹,綻出了紫紅紫紅的嫩葉。紅雲飄呀飄呀,又圍著茶樹飄了三圈,繼而卷著茶樹竟連根帶須地飛出了京城,飛過高山,飄過江河,向著勤婆婆居住的武夷山飛去……再說,那天皇上派人搶走了茶樹,勤婆婆悲痛欲絕,食不知味,寢不安枕,她日裏哭,夜裏想,一日復一日,漸漸地哭腫了眼睛,想白了頭髮,愁壞了身子。這天,勤婆婆躺在床上,忽然聽見喜鵲在窗口歡叫,她從床上起來,拄著拐杖,一悠一顫地走到門口往外一看:喲,在一朵紅雲下,成群成群的小鳥、蜜蜂、蝴蝶擁簇著一株青翠欲滴的茶樹,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翩翩飛舞……

茶樹!茶樹!這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神茶樹嗎?勤婆婆一高興,眼也明瞭,愁也消了,病也好了。她連忙扔掉拐杖朝茶樹奔了過去。

可那茶樹卻沒有落下來,只是在勤婆婆的院子裏打了個圈,又戀戀不捨地飛走了。它掠過慧苑岩,飄過流香澗,從天心岩南下,過了巨石懸垂的角鼻岩,到了山腳,再折而向西,飛進了“茶樹的王國”--九龍窠……

等勤婆婆和鄉親們趕來,九龍窠半山腰上那朵飄著的紅雲已落到一棵大茶樹上。勤婆婆忙叫來後生攙扶著她爬上岩壁仔細一瞧:喲,這哪是紅雲呀!分明是仙人穿的大紅錦袍呢!她掀開紅錦袍一看,只見原來青翠的茶樹已變得滿樹紅豔豔的,還熠熠發光呢!

從此,人們就把這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後來這株茶樹又發蔸,長成三棵。白髮仙人為什麼要讓“大紅袍”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山腰呢?原來這半山腰還是塊“寶地”呢!那岩壁上終年不斷的涓涓清泉,就是龍頭拐杖嘴裏的夜光珠滲出來的“仙水”。

 

白姑娘種水仙茶

再說武夷名叢水仙茶。

在武夷山奇偉挺拔的三十六峰中,有一座叫天心岩。它居於武夷群峰中央,猶如天之樞極。天心岩高高的山峰插入雲霄,天心岩濃濃的雲霧繞著山嶺,天心岩周圍花紅草綠,四季如春,天心岩下有座庵,叫天心庵。

有一年,天心庵這裏來了一戶外鄉人。老者叫白雲公,是個忠厚老實的茶農,他有一個女兒叫白姑娘。他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只得借庵旁的土地搭個草廬,替庵裏的道士種茶。父女倆種的茶香哩,方園百二十裏的人,都聞名趕來品茗。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白雲公老漢有一次得了重病,一病不起離開了人世,只留下白姑娘孤伶伶的一個人。好在白姑娘勤勞能幹,日子還算過得去。

這一天,白姑娘背著茶簍上山,看見一棵小茶樹。小茶樹上開滿了星星點點的小白花,香味撲鼻。白姑娘覺得新奇,非常喜愛它,就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自己住的草廬旁種好。天心庵下有一個水仙洞,洞裏有一眼山泉,泉水碧清碧清的,傳說這泉水是從天庭瑤池裏滲透下來的仙水呢。白姑娘拎來山泉澆小茶樹。日日澆,月月灌,到第二年開春以後,小茶樹長得很快,到了穀雨,竟有半人多高了。看那葉子,長得又厚又大,綠瑩瑩、亮晶晶、鮮嫩嫩的,十分惹人喜愛。因為這茶樹是用水仙洞裏的泉水澆的,白姑娘就給這株茶樹取名“水仙”。白姑娘細心地將水仙茶采下制好,裝進葫蘆裏,捨不得賣也捨不得喝。

再說天心岩下住著一個單身哥,不知名也不知姓。他幹事勤快俐落,喜唱山歌,大家都叫他鶴哥兒。鶴哥兒窮哩,靠砍柴過日子。這天,他生了病,還要掙扎著上山砍柴,沒想到昏倒在半路上,碰巧被白姑娘遇上了,白姑娘把他背回草廬。白姑娘也沒法救他呀,眼看著鶴哥兒渾身滾燙,雙眼通紅,出的氣多,進的氣少。白姑娘只好燒壺水仙洞裏的泉水,撮上一把水仙茶葉,泡碗濃濃的水仙茶,給鶴哥兒灌下去。怪喲,沒過多久,鶴哥兒的嘴唇紅潤起來,眼睛已能微微睜開了。白姑娘趕忙又沖上一泡水仙茶,這一碗比第一碗還香。鶴哥兒喝下第二碗,神志就清醒了。喜得白姑娘又沖了第三遍水,茶還是那麼香!鶴哥兒喝完以後,竟然能夠坐起來了。水仙茶沖到第四道水,茶葉漸漸沉到碗底,恢復像采時一樣鮮嫩,水裏還留有餘香。鶴哥兒疾病消失,起身感謝白姑娘。

從此,鶴哥兒經常給白姑娘送柴擔水,兩個年輕人愈來愈親熱。後來,白姑娘和鶴哥兒終於結成了夫妻。

白姑娘,鶴哥兒不斷地用水仙茶給窮苦人治病,治一個好一個,治兩個好一雙。這消息很快傳遍了武夷山,家家戶戶都知道水仙茶成了仙藥啦!

天心岩下赤石村裏有個無惡不作的狗財主叫柴富。他聽說水仙茶是“靈丹妙藥”,就起了歪主意。這天,他裝做買柴,把鶴哥兒騙進家府,誘騙鶴哥兒賣水仙茶。鶴哥兒不依,柴富就叫手下的狗腿子把他打死了,還吩咐手下家丁明日進山搶水仙茶。

鶴哥兒死後變成了一隻白鶴,飛回天心庵旁的草廬,歇在一株老松樹上,對白姑娘叫道:

柴富惡,柴富惡,

明早搶茶要防著。

白姑娘向白鶴點點頭,懂得了它的意思,白鶴就飛走啦。但白姑娘卻沒有想到,這白鶴就是她的鶴哥兒啊!為了保住水仙茶,白姑娘跑山前奔山后,找了許多窮哥們,商量了對付的辦法。

第二天,日頭剛剛爬上山崗,柴富果然坐著轎子進山了。狗腿子們耀武揚威,看那架勢,今天非踏平草廬,搶走水仙茶不可。他們才到半嶺,忽然一陣山風,送來了山歌:

  天心今年奇事多,出株水仙能除惡。

  白姑是個瑤池女,蘆杆抽水水上坡。

柴富聽了奇怪,順著歌聲看去,只見一個老農在犁田。用根毛竹引來澗裏的泉水,貯在下丘田裏,只用一根手根粗細的蘆杆靠在田埂上,下丘田的水就順著蘆杆嘩嘩地倒流進上丘田裏。這樣的奇事柴富還是頭一次見著,驚得伸出舌頭半天縮不回去。他剛想打聽個究竟,耳邊又傳來一陣山歌:

  今年奇事真新鮮,竹竿曬茶指上天,

  礱糠能搓九丈繩,縛個龍王守山前。

柴富正揣摩這歌的意思,忽見村口一株老松樹下,有個老木匠正在推刨子,一根十來丈長,穀桶粗的大木頭,正被刨成一根頭尖尖,身圓圓的像針狀的東西。旁邊站著白姑娘,手裏拿著一綹頭髮,一根接一根在連成線,口裏也唱著山歌:

  大樹當針發當線,織頂天網不見沿,

  請來天兵和天將,神鬼難逃法無邊!

這一來,狗腿子們個個你拉拉我,我推推你,都不肯再往前走。柴富心裏更慌,以為白姑娘是個仙女,沖犯不得,便偷偷地溜下山去了。從此,柴富再也不敢上山搶水仙茶了。

白姑娘保住了水仙茶,可是再也見不到她的鶴哥兒回來。她背上茶簍整天到山上各處找呀,找呀……這天,她爬上天心岩頂,突然看見一隻白鶴從天邊飛來,朝著她叫道:

  姑娘姑娘莫心傷,鶴哥馱你進天堂。

於是白鶴落到白姑娘身旁,白姑娘騎上鶴背,朝天宮飛去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