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霞浦 »

霞浦縣大事記吳至清

作者:佚名  來源:《霞浦縣志》1999.12.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霞浦縣大事記吳至清

三國.吳

永安年間(258~263年)

建立溫麻船屯(址在今沙江鎮古縣村),隸泉山典船校尉。

太康三年(282年)

劃侯官縣東北部地置溫麻縣,屬晉安郡,址在溫麻船屯,故名。

永嘉二年(308年)

中原動亂,林、黃、陳、鄭4族避亂南移,入境定居。

東晉(317~364年)

著名道士葛洪往廣東羅浮山煉丹,在縣治南(今長春鄉洪江村北)高平山逗留,該山后改稱洪山。

 

南北朝

宋永初元年(420年)

鄉人在獅山枇杷林(今東關)建窯,燒制磚瓦。

齊永明元年(483年)

創建建福寺,址在溫麻縣治。唐景雲二年(七一一年)遷華峰山下(今址),改名建善寺。

 

開皇二年(582年)

犍陀羅國(古印度)高僧闍那崛多至溫麻清潭(今沙江洗馬潭水庫址)一帶活動,倡建清潭寺。

開皇九年(589年)

溫麻縣撤銷,併入原豐縣。

 

武德六年(623年)

恢復縣建制,改稱長溪縣(《大清一統志》作複置溫麻縣,詳見《附錄.唐溫麻縣建置考略》。)不久,移治連江,改名連江縣。

同年,以溫麻縣治改設寧遠鎮,至長安二年易址,改稱赤岸鎮。

長安二年(702年)

劃連江縣白鶴嶺以北境域複置長溪縣(《大清一統志》作複置溫麻縣,詳見《附錄·唐溫麻縣建置考略》),移治今西關嶺尾庵,隸泉州都督府。

貞元元年(785年)

靈祐在建善寺出家,後到湖南溈山創立溈仰宗,為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

貞元二十年(804年)

八月初十,日本空海和尚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取經,使船遇風在赤岸登陸,逗留四十一天。長溪縣令胡延沂、赤岸鎮將杜寧接待空海一行。

開成年間(836~840年)

劃長溪縣寧川鄉和古田縣東北部置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

乾符二年(875年)

赤岸人林嵩登進士第,為境內第一個進士。乾符五年,唐僖宗敕改其出生地為勸儒鄉擢秀裏。

乾符三年(876年)

七、八月,黃巢農民起義軍進攻福建,一部取道長溪。今龍首山聖水寺東側留有“黃巢坪”遺址。

 

五代

後唐(923~936年)

設烽火鎮稅場,以鎮官監稅。宋神宗時(1068~1085年)廢,淳熙六年(1179年)複置。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

十月,殷主王延政派遣部將盧進率兵二千人,屯駐長溪縣。赤岸千餘畝海灘鹵地民田,被征作軍需營田,宋初退還於民。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

創建保明寺,址在縣治東。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敕改為資壽寺。

 

宋初(960~963年)

設長溪縣學,址在城東保明寺。慶曆三年(1043年)遷菱湖(今實驗小學址)。

開寶初(970年左右)

著作郎王文昉在龍湫崖築陂修渠引水灌溉營田洋,渠長十公里,稱營田陂。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

宋廷派高象、王永來長溪改革賦稅,重新丈量官田、民田。

咸平二年(999年)

宋廷加強沿海防務,長溪縣知縣改由兵馬監押兼任。

天聖六年(1028年)

十一月,廢除長溪縣官辦鹽場,歸還鹽民經營。

皇祐元年(1049年)

長溪縣設常平倉,儲糧備荒。

皇祐五年(1053年)

僧文果募捐建築赤岸石橋,長六十米。

嘉祐八年(1063年)

設立六縣巡檢司,駐長溪,統領長溪、羅源、甯德、連江、長樂、福清等六縣海上捕盜。

熙寧五年(1072年)

設鹽田、西臼等六個巡檢寨。

熙寧間,在境內開採銅礦二處、鐵礦八處。

元豐二年(1079年)

六縣巡檢司移駐烽火澳(今三沙鎮古鎮),改稱烽火巡檢司。

元豐四年(1081年)

連江縣招賢二裏(含東沖半島外海沿岸大京至東沖各村),劃歸長溪縣管轄,長溪縣改劃為四鄉二十二裏。

元祐二年(1087年)

修築東門外開化橋下斗門閘,灌溉洋田萬畝。

建炎二年(1128年)

七月初一,建州葉儂攻寧德,長溪縣令潘中率忠義社赴援,在鹽田激戰,官兵大敗,潘中被殺。

紹興十四年(1144年)

五月,縣境發生特大水災。六月,高宗下令撫恤災民。

乾道元年(1165年)

四月至六月,連續大旱。

淳熙十年(1183年)

秋,暴風驟雨連續七天,沿海民房、船隻淹沒漂失無數。

慶元五年(1199年)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被韓侂胄排斥,到長溪赤岸、南鄉一帶活動。

嘉定十六年(1223年)

修築楊梅嶺和頭陀嶺石路,行人稱便。

嘉熙元年(1237年)

大旱,赤岸農民在營田洋車水抗旱。

淳祐二年(1242年)

赤岸人王維倡修營田陂,鄉宦王伯大慨助白銀50兩,並命縣令黃恪督修,次年竣工。

淳祐五年(1245年)

長溪縣劃出永樂鄉六裏、靈霍鄉3裏,分置福安縣。

淳祐七年(1247年)

長溪縣王長孺、裘暨、臧垕、鄭能應、莊元龍、林孟煥、陳夢龍、王元野、姚遂、王宗洙、薛廉生、曹有開、趙與□十三人同登丁未科進士第。

淳祐九年(1249年)

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在長溪縣治後街誕生。

德祐元年(1275年)

海寇入侵,沿海村落遭擄掠。

景炎元年(1276年)

文天祥應宋端宗趙昰召,由海道入閩,經百辟岩(今北壁鄉),作《長溪道中》詩二首。

 

至元十五年(1278年)

成立稅課司。明洪武二年改為稅課局。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劃為14裏53都,隸福州路。領福安、寧德兩縣,故名福寧。

至大元年(1308年)

設鎮守福興亳州營,址在西門內(今道堂宮址)。

泰定四年(1327年)

創置州學學田一千五百一十五石。

至正十年(1350年)

五月,浙東土豪方國珍部侵福甯,元帥扈海率萬戶孫昭毅等與戰大敗,扈海被擒。

至正十二年(1352年)

七月,紅巾軍起義波及閩東。州尹王伯顏發動紳士組織“義兵社”對抗義軍,次年,先後成立安寧社、泰安社。

十二月十三日,紅巾軍部將王善率義兵2萬余進攻福寧,官軍在楊梅嶺大敗。十四日,義軍攻克州城,州尹王伯顏等被捕殺。

至正十三年(1353年)

三月十七日,紅巾軍再克福寧州城,州判張玄贊等與戰被殺。

五月二十五日,同知林德成會集安寧社武裝奪取州城,殺死紅巾軍部將江二蠻。

六月十一日,江二蠻餘部複攻州城,官兵逃遁,州城被焚。

九月,瘟疫流行,沿海居民十之七八死於疫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四月初十,鄭長腳農民軍進攻州城,被泰安、安寧兩社聯合打敗。

六月,福寧大饑,餓死者無數。

十一月,安寧社、泰安社以武力迫民納貢,怨聲載道。次年,地方名士黃寬上書揭發“二社”罪行。

至正十五年(1355年)

正月,瘟疫流行,又鬧饑荒,甚至“人相食”。廉訪司副使郭興祖奉命來州撫恤救災。

至正十七年(1357年)

各鄉紛紛組織兵社,各霸一方,侵佔田地,橫徵暴斂,民不聊生。

至正二十年(1360年)

正月,州同知袁天祿見元朝大勢已去,暗派原部屬古田縣尹林文廣到金陵,許以福寧州納降,明太祖賜書褒之。

七月,大金村佃農葉一率眾起義,殺地主、攻高羅。後被泰安社鎮壓。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泰安、安寧兩社火拼。翌年,安寧社被消滅,福寧州武裝悉歸袁天祿統轄。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泰安社建立“王埕田”,令士兵以箭發射,箭矢所及,均被占作社田,民怨沸騰。

袁天祿參謀林天成強迫貧子營遷移,部分無處安身的貧民被迫自殺。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袁天祿以宿怨殺其參謀林天成(赤岸人),下令屠其九族。赤岸村林、王兩族紛紛外逃,俗稱:赤岸橋頭分九族。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陳友定佔據福寧州。

 

洪武元年(1368年)

袁天祿以福甯州歸附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寧州降為縣,隸福州府。

是年,溫州葉丁香反明,率部攻福寧,屠殺甚慘。後為官軍鎮壓。

是年,疫病流行,死者甚眾。

是年,山區猛虎為害,橫行村落,越入民屋,傷害人畜。

洪武三年(1370年)

六月,倭寇侵沿海,南鄉遍遭擄掠。

洪武四年(1371年)

建築福寧縣城,周長3裏。

洪武五年(1372年)

在松山設造船廠,造船防倭。

洪武七年(1374年)

廟學火災,殃及周圍民戶百餘家。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侯周德興到沿海防倭,募丁一.五萬人,於要地設置千戶所,築大金城堡。

是年,置福甯衛指揮使司,址在資壽寺,隸福建都司,為福建沿海五指揮使司之一,領中、左、右、前、後、大金、定海等七個千戶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周德興為防倭,分別將浮鷹、崳山等海島居民,遷入大金、秦嶼等內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福甯衛實行屯田,共分十所、八十八屯,屯田一九二七四畝,由福甯、建甯兩衛撥軍兵七百一十七名屯種。

永樂五年(1407年)

開鑿縣城南、北護城河,各闊六.八米。

永樂十六年(1418年)

大金舉人鄭憲撰成《福寧縣誌》初稿,正統十年(1445年)正式編成《福寧縣誌》五卷。其序猶存。

永樂十八年(1420年)

建立烽火門水寨,駐三沙海面(今烽火島),隸福建都司,為閩海五水寨之一。正統九年(1444年)移駐松山。

正統十三年(1448年)

鄉人柴頭五回應鄧茂七起義,率部百餘人圍攻縣城,未克。

天順間(1459~1462年)

福寧大饑荒,斗米糶銀二錢。

成化間(1465~1487年)

竹嶼、沙洽一帶沿海居民廢漁箔,開始養殖竹蠣。

成化九年(1473年)

六月十九日,颱風大潮,沿海房屋、船隻淹覆無數。

是年,福寧縣複升為州,仍隸福建布政使司,轄福安、寧德兩縣。

是年,州城居民在龍首山種植松樹4萬餘株,後郁然成林,“松城”由此得名。

成化十八年(1482年)

七月十九日夜,暴雨,山洪暴發,引起山崩,摧毀大片良田。是年饑荒,斗米百錢。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六月十九日,海嘯。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六月己卯日地震,九月又地震。

是年,大旱,瘟疫流行。次年饑荒,糧價昂貴,百姓以蕨頭根(含澱粉,可食)充饑。

弘治十六年(1503年)

設立海道分司,址在松山烽火寨。

正德三年(1508年)

五月至七月,連續三個月乾旱,稻苗枯萎。

正德五年(1510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大雪,平原地區積雪尺餘。

正德六年(1511年)

在罡溪嶺創義塚,收埋無主屍體。

正德十年(1515年)

知州歐陽嵩倡浚長溪河,曆4個月竣工,清理河道一七六〇餘丈。後又發動捐資收典三寺院田一百二十畝,創立河資田,作為浚河經費。

正德十一年(1516年)

正月十五夜,州學右夏家失火,燒至次日黃昏,全城萬人無家可歸。災後,流行急性喉疾,重者朝發夕死,至六月,疫情始息。

正德十四年(1519年)

春節,連續3天大雪,高山深谷積雪經月不消。

嘉靖四年(1525年)

四月,大金筆架山出現海市蜃樓,有台榭、人物往來交易景象。

嘉靖五年(1526年)

四月,夏旱,延至七月,稻苗枯死。次年缺種、饑荒。

嘉靖十三年(1534年)

以貧子營廢址改建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者。

嘉靖十四年(1535年)

十月,瘧痢流行,死亡千餘人。

嘉靖十七年(1538年)

瘟疫大流行,染病者死亡達三分之二,乃至有全家死亡的。

是年,陳應賓、閔文振纂成《福寧州志》十二卷。現存九卷。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六月二十日,海盜許棟在北茭被官兵攻擊竄入福甯近海,金鄉指揮吳川率部追擊,生擒許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倭寇百余侵古縣,千戶吳清與戰陣亡。

六月,倭侵三沙,鄉民何良率眾反擊,斃敵數名,倭遁去。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倭寇頻頻犯境,沙洽、竹嶼、南屏、厚首、七都、三沙等沿海村莊紛紛築城防禦,計築城堡四十三所。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正月,倭寇入侵竹嶼島,經軍民反擊,竄湖坪,又被居民用藥酒毒殺數十人,後竄往桐山。

三月,倭寇二百人犯州城,守軍千余與戰不支,傷亡三十餘人,遂閉城死守。

十月,倭寇萬余佔據三沙,沿岸村莊遍遭擄掠。

十二月,分巡道舒春芳募客兵萬餘抗倭,激戰赤岸橋,全軍覆沒,舒隻身脫險。

同月,知州鐘一元率軍民至小金阻擊倭寇,傅築村廩生陳坡領鄉民助戰。兵敗,陳坡殉難。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三月,倭寇數千人攻州城,代理知州徐甫宰組織軍民協力守城,奮戰七晝夜,州城獲保。

夏,水毀州城,分巡道舒春芳捐銀千兩,集匠三百,搶修城牆。

是年,參將黎鵬舉率部進擊倭寇,擊毀、擊沉倭船各一艘,追至火焰山,以火攻殲其殘部。

是年,設分守福興福寧參將一員,駐福寧,統領流江、烽火門、小埕、南日四水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八月初一,浙參將戚繼光率義烏兵八千人入閩抗倭,抵福寧州。初六,渡金垂,初八,直搗寧德橫嶼倭巢。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五月初三,烽火寨把總朱璣破倭寇,俘敵五十餘人。

八月,海盜船十余隻夜襲松山,擄掠男女百余人,索款後離去。

十一月初三,倭寇攻入棠村(今長春)堡,大肆劫掠、焚燒。

是年,烽火門水寨把總改奉“欽依”。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四月二十一日,福甯北路守備李超,在總兵戚繼光指揮下,圍剿水澳(今屬福鼎)、西路殘餘倭寇,取得抗倭鬥爭徹底勝利。

隆慶元年(1567年)

是年,招募松溪、政和土兵2營,分設左、右營,駐州城。

萬曆元年(1573年)

六月三十日,海盜船30只,攻入塘頭堡(今屬北壁),屠戮甚慘。七月二十日,又犯松山,把總劉國賓戰死。

七月,某日中午,城西曲井井水忽沸,溢出大街,至暮乃止。

萬曆六年(1578年)

六月,福甯衛軍官內訌,軍營大亂,城門緊閉三天。

萬曆十七年(1589年)

七月十四日,蓮池上境失火,延及火藥庫,釀成大災,毀學宮、民房數千間。

萬曆十八年(1590年)

七月,老虎從西北城缺入城,夜來日去,曆一旬。

萬曆十九年(1591年)

增募浙江義烏兵一營,稱福甯營,駐城東。

萬曆二十年(1592年)

閩海北路守備司升為北路參將府,轄陸營三營、水寨三寨一遊。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知州史起欽主修《福寧州志》十卷,今存。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大旱,饑荒,境內推廣種植番薯(甘薯)渡荒。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二月初五夜,龍捲風與雷雨冰雹襲擊州城,雹大如拳,屋瓦多毀。

是年,福安吳厝坪村民遷居柏洋南陽村,建紙坊,生產棉紙、土紙。

萬曆三十年(1602年)

閏二月二十日,大金筆架山再次出現海市蜃樓,持續五六小時。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九夜,地大震,聲如雷鳴,山谷回應。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七月十五日,大風暴雨,拔樹摧屋,沿海船舶千餘隻漂覆。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八月三十日,洪水淹沒田舍,泥石流壓死壓傷許多村民。

是年,原廣西右布政使謝肇淛巡訪福寧,著《長溪瑣語》一書。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六月至九月,旱,洋田絕收。翌年饑,斗米百錢。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十一月初四夜,乘駟境火災,延及四境。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朱梅等纂《福寧州志》十六卷,今存。

崇禎九年(1636年)

大旱,饑荒,饑民採摘“竹米”充饑。

 

順治五年(1648年)

十月十二日,福安劉中藻響應南明魯王朱以海號召,聚兵抗清,進攻福寧州城。次年四月六日攻克州城,殺死知州宋若蘇。

順治六年(1649年)

清兵南下,牙城王公哲回應劉中藻,率鄉勇在赤岸橋阻擊清軍失利,五十餘人戰死。

順治七年(1650年)

成立福寧協,設副將,駐城東,統領鎮標二營。

順治十三年(1656年)

冬,抗清軍張名振餘部據州東,州城關閉一個月。

順治十五年(1658年)

成立總鎮福建右路左都督,簡稱福寧總鎮,駐州治東,俗稱鎮台衙門。

順治十六年(1659年)

正月十八日,閩督派兵駐福甯抵禦張名振余部,官兵占民房、索供給,有田者破產,有錢者傾家,至六月二十三日調去。

康熙元年(1662年)

十月,清廷動用武力劃界移民,福甯以大路為界,編籬立柵,強制沿海居民遷入界內,燒毀界外民房、宮廟,百姓流離,慘不可言。

康熙二年(1663年)

福甯總兵吳萬福派遣遊擊李應先率部攻打抗清軍據點長腰、東蚶(即東安)島。抗清軍首領張煌言、阮春雷逃脫。

康熙十三年(1674年)

耿精忠部屬曾養性據寧德,發動福寧總鎮綠營兵變,總兵吳萬福全家被殺。康熙十五年,總兵黃大來奉密令“屠營”,屠殺無辜士兵數百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

福甯總兵黃大來在龍首山西峰重建虎鎮塔。

康熙十九年(1680年)

閩安右營改為烽火門營(水師),駐三沙海口(古鎮港)。康熙二十三年移駐秦嶼。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臺灣鄭克塽歸順,清廷下詔開界,福甯沿海居民先後回歸故土,重建家園。

雍正四年(1726年)

六月,某日傍晚,西北地方驟起烏雲,降冰雹,粒大如彈。

雍正七年(1729年)

閩海關在東沖設立稅口。光緒八年(1882年)升為總口(常關)。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隸稅務司。

雍正十年(1732年)

牙城楊家溪通津橋建成,為閩浙交通要道。

六月,蟲災蔓延,將熟早稻全部枯萎。是年饑荒。

雍正十二年(1734年)

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置霞浦為附郭縣。

乾隆四年(1739年)

霞浦縣劃出勸儒鄉望海等四裏,置福鼎縣。

乾隆六年(1741年)

五月初一早,日蝕,昏暗如夜,曆2時許複圓。

乾隆九年(1744年)

三月,痘疹流行,持續至次年。

七月,出現彗星。

十月初十晚,府前鼓樓失火,延及龍波、政平、萬安等5境。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八月初九,颱風暴雨,水淹縣城,沖毀城樓、店屋,溺死數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七月初八,大風洪水,山崩,漂壓居民無數。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二月,糧荒,奸商囤積居奇,貧民憤起強借富戶糧食,縣官派兵鎮壓。

乾隆十八年(1753年)

山區柏洋一帶,虎群經常竄入民房為害,至乾隆二十一年始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知府李拔蒞任,著手治理長溪河,修築西山三壩,革除停棺陋習,倡植棉桑。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三月二十八日,縣城火災,焚燒民房百餘座。

知府李拔倡纂《福寧府志》,曆兩年編成。

乾隆末(1794~1795年)

南鄉水澳村同安籍漁工蔡牽,以水澳為據點發動起義,活躍於閩浙沿海。

嘉慶八年(1803年)

蔡牽義軍據三沙,在沿海人民支援下,製造巨艇,連續擊敗清廷水師霆艇。

嘉慶九年(1804年)

六月初五,蔡牽率部在浮鷹海上截擊溫州官兵船二十六艘,擊斃總兵胡振聲以下八十餘人。義軍八十餘艘船直逼羅星塔,駐軍不敢迎戰。

嘉慶十一年(1806年)

福寧總鎮在三沙設行台,建水陸營。

九月,福建水師在福寧沿海實行堅壁清野,派副將王得祿攻水澳,毀船隻,俘殺義民百餘人。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八月,蔡牽義軍在浙江定海黑水洋遭閩浙水師圍攻,蔡牽炸毀座船壯烈犧牲。水師進駐三沙,把水澳夷為平地。

嘉慶十六年(1811年)

竹江村廩貢鄭志鼇創建竹江島至小馬涬路,全長三.五公里,行人稱便。

嘉慶十九年(1814年)

香山藥堂成立,址在茶亭頭。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開始改制紅茶,銷往香港。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十月十九日,英國三桅兵艦1艘攻三沙灣,占東沖,後被守軍擊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開設鹽務,征鹽課。

咸豐三年(1853年)

三月,連續地震三次。

六月,颱風暴雨經旬不止,山洪暴發,沖刷田地,漂流房屋,糧食絕收,餓殍遍野,為數百年所未見。

咸豐七年(1857年)

七月,太平軍乘白麵彀(即白底船),先後進攻埕塢、竹江等村。

咸豐十年(1860年)

二月,太平軍乘船六艘至釣岐,遭阻擊,民房被焚。

同治三年(1864年)

創建眾母堂(即育嬰堂),址在北門街。

五月十五日,金錢會發動福寧府城暴動,事泄,福甯知府派兵鎮壓,當場殺六十多人。

同治四年(1865年)

十月,創建霞浦民豫倉。翌年八月落成,儲谷二千八百餘擔。

同治五年(1866年)

英國安立甘宗(基督教聖公會)傳教差會,首次派英國籍牧師胡約翰來霞浦傳道。

同治十二年(1873年)

六月,颱風洪水,摧毀房屋無數。

同治十三年(1874年)

七月,南門火災,焚燒至關帝廟止。

光緒元年(1875年)

大饑,餓死百姓無數。

九月初七,出現彗星,形如垂布。

光緒八年(1882年)

英國傳教士在橫江村開設診所,為西醫傳入之始。光緒十一年在城西創福寧博濟醫院(男館)。

光緒十年(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福甯總兵侯民貴在獅頭山建營房、築炮樓,募楚軍五百人守松山海口,派練兵1營守東沖口。

是年,基督教會創辦福音齋,光緒十四年改稱廣學書院,民國18年改稱私立作元學校,址在城西北(即今一小)。

光緒十二年(1886年)

福寧博濟醫院創辦醫學班,光緒十四年改為護士(男)班。民國三十年改稱霞浦私立聖教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六月十六日,西社火災,燒至登瀛坊,受災百餘戶。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十一月十八日,大雪,樹木凍死。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創清葬局,革除停棺舊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八月十五日,颱風暴雨,潮水猛漲,沿海村莊受害尤烈。

十一月初一夜,南門萬安境火災,燒至縣署前,燒毀房屋百餘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天主教福建教區派西班牙籍傳教士來霞傳教,址設城南錢塘裏,後移上西坑。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六月十八日,颱風,海水暴漲,沖毀海堤、房屋無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大清郵政局福甯府郵局成立,址在曲井頭。

十月,創立甯郡中學堂。民國五年(1916年)春,改稱福甯中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霞浦寓榕商人在福州南台安民裏崎下建立霞鄉會館。

光緒三十年(1904年)

四月,日本“優航丸”輪船載茶出口,在東沖口荷葉礁觸礁沉沒。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五月,創立縣立高等小學堂,次年遷近聖書院,改名近聖小學(即今實驗小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五月,成立霞浦縣警務局,址在城東舊典鋪。

宣統元年(1909年)

是年,籌辦城鄉議事會,實行地方自治。全縣劃為九個自治區。

宣統三年(1911年)

三沙農會成立,為全縣第一個農會。

十一月,福州光復,福甯知府智格潛逃,諮議局公推鄉紳王邦懷代知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