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霞浦 »

霞浦縣行政區劃

作者:佚名  來源:《霞浦縣志》1999.12.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霞浦縣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全縣成立五個區,區以下利用原保甲開展工作。第一區(區公所駐城關)轄原長溪鎮、松鷗鄉、中南鄉所屬三十五保;第二區(長春)轄原長京鄉、東滸鎮所屬二十三保;第三區(鹽田)轄原鹽田鎮、溪南鎮所屬二十三保;第四區(水門)轄原三沙鎮、鳳平鄉所屬二十保;第五區(崇儒)轄原崇溪鄉、奎洋鄉所屬二十保。

1950年06~10月,進行民主建政,廢除保甲,並從第一區、第三區分設第六區(沙江),從第二區分設第七區(下滸塘)。全縣劃分七區、一〇五鄉,除未解放島嶼外,建立一〇二個鄉(街)政權。1952年6月,第一區分設城關區,第五區分設第八區。同年09月,城關區改稱第一區,原第一區改稱第九區,全縣為九區、九十八鄉、一鎮、三街(不含待解放島嶼)。

第一區區公所駐萬賢街,轄三街五鄉;

第二區區公所駐長春,轄十二鄉;

第三區區公所駐鹽田,轄十鄉;

第四區區公所駐水門,轄十五鄉一鎮;

第五區區公所駐溪西,轄十鄉;

第六區區公所駐水潮,轄十三鄉;

第七區區公所駐下滸塘,轄十二鄉;

第八區區公所駐柏洋,轄十鄉;

第九區區公所駐後港,轄十一鄉。

1954年11月,成立海島區,區公所駐三沙,轄東角、蘆竹、三沙、古鎮、浮鷹、北礵、大澳、煙臺八個鄉鎮。1955年05月,海島區分設三沙區,海島區公所遷浮鷹(後遷西洋),下轄四個鄉。同年12月,第九區撤並于第一區,改設城關區,全縣行政區劃為十個區、一三一個鄉鎮。

1956年02月,五、八區合併為溪西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複設後港區,其他區改按駐地命名,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九區、五鎮(含一個直轄鎮)、八十七鄉、三街:

城關鎮:轄萬賢、中乘、俊星三街,信義、龍津二鄉;

長春區:轄長春、漁洋、武曲、長岐、大京、積石、羅赤、斗米、閭峽、高羅十鄉;

鹽田區:轄鹽田一鎮,裏馬、湧山、王高店、滸嶼、青皎、八堡、北洋、水上八鄉;

牙城區:轄牙城、梅花、文後、鳳洋、後山、雉溪、龍亭、水門八鄉;

溪西區:轄溪西、嵐下、上水、崇儒、坪園、溪邊、阮洋、東杞、陳墩、洋中、

    柏洋、塔後、過洋、陳壟、承天、大嶺十六鄉;

溪南區:轄溪南一鎮,下硯、仙東、牛膠嶺、霞塘、東安、沙江、水潮、涵江、台江九鄉;

下滸區:轄下滸一鎮,北壁、石湖、上岐、延亭、東沖、三洲、赤壁、牛角灣、

    滸水、山鬥、居安、柏溪十二鄉;

後港區:轄後港、松山、大沙、江邊、青壇、橋頭、青澳、沙塘、

    五車、水坑、馬洋十一鄉;

三沙區:轄三沙一鎮,隴頭、古皓、古鎮、湖山、金官、蘆竹、東角七鄉;

海島區:轄浮鷹、北礵、大澳、煙臺四鄉。

1958年03~05月,實行撤區並鄉並社,除保留海島區外,撤銷長春等八區建制,鄉鎮調整為二鎮四十六鄉:城關鎮、三沙鎮和長春、漁洋、高羅、大京、閭峽、鹽田、青皎、八堡、西勝、王高店、牙城、鳳溪、後山、梅花、水門、武平、百筧、仙橋、崇儒、占潭、嵐下、橫江、柏洋、大嶺、後洋、溪南、下硯、台江、水潮、沙江、下滸、三洲、延亭、金山、北壁、沙頭、橋頭、佳湖、沙塘、嵐青、金湖、崳山、隴頭、西洋、浮鷹、北礵鄉。同年09月起,四十八個鄉鎮先後合併為城關、長春、鹽田、牙城、水門、崇儒、溪西、柏洋、溪南、沙江、下滸、三沙、海島十三個鄉鎮,按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管理體制。

1959年12月,撤銷溪西、沙江公社,其所轄大、小隊併入附近公社和國營場,全縣共十一個公社、一九〇個大隊、九一九個小隊(後稱生產隊)。

1961年05月,恢復沙江公社建制。嗣後恢復區建制,十二個公社改為十二個區,下轄九十個公社(俗稱小公社)。後城關區墓鬥公社分設青福公社,崇儒區橫江公社分設洋裏公社,全縣為九十二公社、五三三大隊、二九三九生產隊。其中:

城關區:轄城關、墓鬥、青福、馬洋、下沙、松山、後岐、後港、江邊、

    五車、水坑十一公社;

長春區:轄洪江、漁洋、長溪、羅赤、閭峽、大京、高羅、長春、武曲、斗米十公社;

鹽田區:轄鹽田、滸嶼、南塘、洋邊、楊梅嶺、王高店、西勝七公社;

柏洋區:轄柏洋、塔後、阮洋、洋中、大嶺五公社;

崇儒區:轄溪西、崇儒、坪園、東杞、嵐下、溪邊、樟橋、上水、橫江、洋裏十公社;

牙城區:轄牙城、梅花、文後、東街頭、後山、楊家溪、鳳陽、雉溪八公社;

水門區:轄水門、玉山、隴頭、青澳、武平、後灣、承天七公社;

溪南區:轄溪南、芹頭、台江、青山、下硯、仙東、東安七公社;

沙江區:轄沙江、涵江、竹江、沙塘、後首、八堡、水潮、圍江八公社;

下滸區:轄下滸、延亭、北壁、山鬥、牛角、居安、東沖、上岐、

    三洲、赤壁、柘陽十一公社;

三沙區:轄三沙、崳山、湖山、金官、古皓五公社;

海島區:轄西洋、浮鷹、北礵三公社。

1962年,國營農場南屏分場劃歸沙江區,增設南屏公社;三沙區崳山公社(所屬七個大隊)劃歸福鼎縣管轄;柏洋區增設陳墩、林洋、禪洋、西坑四公社。至1965年底,全縣為十二區,下轄九十六公社、五一五大隊、三四一〇生產隊。其中:

城關區:十一公社、五十二大隊、四〇〇生產隊;

長春區:十公社、五十五大隊、三一八生產隊;

鹽田區:七公社、四十一大隊、二四八生產隊;

牙城區:八公社、四十九大隊、二八二生產隊;

水門區:七公社、四十四大隊、三四五生產隊;

崇儒區:八公社、四十五大隊、二八〇生產隊;

柏洋區:十一公社、五十五大隊、三一九生產隊;

溪南區:七公社、三十六大隊、二七三生產隊;

沙江區:九公社、三十四大隊、二五五生產隊;

下滸區:十一公社、六十二大隊、四一五生產隊;

三沙區:四公社、三十一大隊、二〇五生產隊;

海島區:三公社、十一大隊、七十生產隊。

1966年06月,城關區分設城關鎮,三沙區分設三沙鎮。同年10月,撤銷區建制,實行一區一社,全縣設二鎮、十二公社,轄二九四個大隊、二七四七個生產隊。1968年04月,城關公社改稱城郊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鎮撤併入三沙公社。1971年12月,城關鎮與城郊公社並為城關公社,全縣複為十二個公社,下轄二四六個大隊、二五九九個生產隊。1980年03月,城關公社又分為城關鎮和城郊公社。年底,全縣共一鎮、十二公社、二八七大隊、二八四四生產隊、十四街道。1981年,城關鎮和城郊公社分別改稱松城鎮、州洋公社。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為三沙鎮,全縣複設二鎮、十一公社,下轄二九三個大隊、三〇八〇個生產隊。

1984年,貫徹《各級地方政府組織法》,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公社、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鄉(鎮)、行政村和村民小組。全縣設松城、三沙、牙城、溪南、沙江五鎮,州洋、長春、下滸、鹽田、崇儒、水門、柏洋、海島八鄉,下轄二九三個行政村、三〇八〇個村民小組、十四個街道。1986年07月,撤銷下滸鄉,分設下滸鎮和北壁鄉。1990年底,全縣行政區劃為十四個鄉鎮、二九五個行政村、三〇七八個村民小組、十四個街道、一五六個居民小組,自然村二〇九九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