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蒼南 »

蒼南史事

作者:佚名  來源:蒼南縣史志辦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蒼南史事

蒼南文化遺址

蒼南文化遺址,根據南京博物院主編的《東南文化》一書記載,一九八九年溫州市文物處派員與蒼南、平陽兩縣文物工作者組成文物考查組,從五月份開始,歷時半月,其調查、復查蒼南縣古文化遺址有十處和《蒼南縣誌》記載的烏岩山遺址也算是我縣最早文化遺址之一,共有十一處。均系商周時期,至今有三千二百多年歷史,逐處簡介如下:

一、圓山仔遺址,在馬站鎮橋頭村。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一千平方米,主要遺跡遺物石器:有石錛、石斧、石鏃等。

二、仙堂山遺址,在橋墩鎮仙堂村。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三千平方米。遺跡遺物有石錛、石戈等;陶器有泥質黃陶、灰陶、印紋陶等,紋飾有折線紋、劃紋、四紋,方格紋、藍紋、網點紋、網紋等。

三、北嶴山遺址,在浦亭鄉北嶴村。商周時期,分佈面積四千平方米。遺跡和遺物石器有石錛、石鑿、石斧,陶器以印紋陶為主,紋飾有網紋、藍紋或施黑,赭色陶衣。

五、嘛宮山遺址,在浦亭鄉燕頭村。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一千平方米。遺跡和遺物標本不多,石器多為箭鏃殘片,陶器只有幾片外腹施赭色陶衣的泥質陶。

五、圓山仔遺址,在浦亭鄉燕頭村。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一千平方米。遺跡和遺物,標本石器有石錛,石鏃。

六、渡龍山遺址,在原渡龍鄉渡龍村。商朝時期,分佈面積四千平方米。遺跡和遺物石器有石錛、石戈、石矛等;陶器主要是印紋陶,器型多是罐、缽,紋飾以方格紋、網紋、藍紋為主。

七、後山遺址,在原大觀鄉魚塘口村。商朝時期,分佈面積二千平方米。遺跡和遺物,石器有石錛、石鏃等;陶器有印紋陶、泥質灰陶。器物外表或飾藍紋或施黑,赭色陶衣。

八、嶺隔山遺址,在藻溪鎮下山虎村與盛陶村交界的嶺隔山上。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不明。遺跡和遺物,石器有石錛、石戈;陶器有印紋陶、泥質陶。紋飾有雲紋、藍紋等。

九、福旗貢尾山遺址,在原大觀鄉後垟村與坑底交界的福旗貢尾山。商周時期,分佈面積不明。遺跡和遺物,石器有石錛;陶器以印紋陶為主,紋飾多為藍紋。

十、龜仔山遺址,在浦亭鄉嶺東村。

十一、烏岩山遺址,在原埔坪鄉柯嶺腳村烏岩山東向坡度平緩處。商周時期,分佈面積約一千平方米。表層已破壞,有商代遺物陶片,石器有兩種。陶片系泥質灰陶、夾砂陶。有罐、豆碗、缽等,壁飾回紋、弦紋、繩紋和雷紋;石器有石錛和穿孔石矛,石錛作長條形,弧背,橫斷面呈梯形,均屬磨製品。

從以上遺址分佈可見,除蒲江畔上的馬站圓山仔和埔坪烏岩山遺址外,其餘九處遺址均分佈在橫陽支江的兩岸山坡上,這些地帶山谷開闊,前有江河,後有高山,是以狩獵經濟為主的先民最為理想的居住場所,這與浙南其他地區,甚至閩東地區遺址的地理環境一致。其次,遺址相對年代,從採集標本分析,遺址大都在商周時期,個別下限可至殷商時期。

 

不同時期的金鄉建制

金鄉是歷史悠久的古鎮,由於建制多次變更,行政區劃也隨著不斷變化。

因歷史資料的缺乏,今金鄉鎮地在北宋之前歸屬已無法考證。寫于北宋太平興國中的《太平寰宇記》和寫于元豐年間的《元豐九域志》,有關平陽縣,只記鄉數,未列鄉名。

南宋薛季宣《林南仲墓誌銘》中,已有金舟鄉名。今金鄉鎮地屬金舟鄉無疑。

林景熙撰於元大德年間的《平陽縣治記》載:“(平陽)為鄉十,都五十四。”但鄉名不詳。而從其他文字中,如陳高《陳君惠澤記》,便有金舟鄉。

明太祖朱元璋因防倭寇侵擾,令湯和負責築沿海諸城,洪武二十年,置金鄉衛,下轄蒲門、壯士、沙園(在今里安市)三個千戶所,後因壯士所難防守,併入蒲門所,稱蒲壯所。這是軍事設施,非行政建置。

據明弘治《溫州府志》,金舟鄉為平陽縣十鄉之一。

明隆慶《平陽縣誌》載,平陽縣計七隅,十鄉,五十一都,二鎮。金舟鄉為十鄉之一。二鎮,一為錢倉鎮,一為金鄉鎮。金鄉鎮名有資料可考的,此為最早。

據《大清一統志》,清順治中廢衛建營。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命金鄉、蒲門等地沿海居民內遷十餘裏,扡木為界,界外房屋一律燒毀。康熙九年(一六七○)複金鄉等界外地,唯蒲門至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始展複。

清康熙《平陽縣誌》載,金舟鄉仍為平陽縣十鄉之一,金鄉鎮仍為二鎮之一。乾隆《平陽縣誌》與康熙《平陽縣誌》同。此後至清末,行政區劃不變。金舟鄉管轄範圍,據劉紹寬編纂民國《平陽縣誌》,金舟鄉包括鄭家樓、鹽亭、肥艚、彭家堡、河頭、方城底、港邊、山堂、水心、東田、洪嶺、崇家奧、棉奧、瀛裏張、半陽、下湯、夏澤、鄭家陽、東店包、林家莊、老城裏、瀛浦裏(夏八美)、戴家堡、黃家宅、珠明嶺、夏口、項家橋、三秀橋、錢庫、宋家港、章均陽、馬鞍橋、黃判橋、靈峰、陡門底、李家溪、張家莊、坊下、將軍嶺、深奧、石砰、大奧心、湖裏、梅嶺、彭家山、黃衙奧、荷廈湯、李家堡、童橋、尤家園、箭奧、阮家山下、西括、東括等村莊。

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頒佈城鎮鄉自治章程,規定府、廳、州、縣衙門所在地的城廂地方為城,其他市鎮村落地方人口五萬以上為鎮,人口未滿五萬者為鄉。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平陽縣劃定自治區域為一城,四鎮,三鄉。江南鎮為四鎮之一,金鎮鄉為三鄉之一。

民國成立後,仍沿宣統三年劃定的自治區域。

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平陽縣設六區。一百九十二鄉,二十一鎮。金鄉鎮屬江南區。

民國廿四年(一九三五),改行縣與鄉鎮二級制,撤區公所,設置區署,代行縣政府職權。平陽縣設六區,金鄉鎮屬第四區(江南)。

民國廿七年(一九三八),金鄉鎮屬江南區。

民國廿九年(一九四○),以區署所在地更名,江南區更名宜山區。

民國卅一年(一九四六),宜山區複名江南區。

此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金鄉鎮隸屬不變。

一九五○年五月,劃區建鄉,平陽縣設十二區一直屬鎮。金鄉區為平陽縣十二區之一。金鄉鎮屬金鄉區。金鄉區轄金鄉、錢庫二鎮,方城、新城、郊外、老城、萬和、湖裏、石砰、大漁、小漁、靈峰、括山、將軍、項橋十三鄉。

一九五二年劃鄉建政,金鄉區為平陽縣十六區之一。下屬鄉鎮,因錢庫區的建、撤、建,也隨之變動。

一九五六年並區並鄉,金鄉區為平陽縣八區之一。金鄉區轄金鄉鎮和方城、新城、老城、湖裏、石砰、大漁、炎亭、肥艚、中墩九鄉。

一九五八年撤區建社,金鄉公社為平陽縣十六人民公社之一。下轄金鄉、湖裏、老城等十大隊。

一九六一年,恢復區公所,生產大隊改建公社。金鄉公社屬金鄉區。

一九八一年,蒼南建縣,金鄉區為蒼南縣七區之一。金鄉公社與湖裏、老城、郊外、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肥艚等共九公社,屬金鄉區。

一九八四年二月,蒼南實行政社分設,成立七十二鄉,又增海城鄉。六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區建鎮,以鎮轄鄉。金鄉鎮為九鎮之一,加以靈溪、龍港、礬山三直屬鎮,全縣共十二鎮。金鄉鎮轄大漁、石砰、炎亭、湖裏、老城、郊外六鄉。

一九八五年,因鎮管鄉不符憲法規定,又恢復區建制。金鄉區為蒼南十區之一。

一九八七年二月,金鄉鎮改建為縣直屬鎮,將湖裏、老城、郊外三鄉改為辦事處,劃歸金鄉鎮管轄。

一九九二年撤區擴鎮並鄉,金鄉鎮轄鳳凰、豐樂、球山、茶亭、七星、衛前、海晏七居民區,靈峰、夏八美、後半垟、前半垟、夏澤、靈峰黃、下宅湯、大處基、店底、河頭、湯鑒垟、上堡、馮店、上乾頭、坊下、林家硐、四代徐、黃家宅、余莊、大橋頭、陽美、池心、半浹連、洪嶺下、東山蔡、蘇家、鄭家樓、鄭家垟、前張、東田、河尾垟、南祥、東店包、蔡家、黃金河、東埭頭、珠照蟬、戴家堡、吳家堡、湖裏、坎頭、張良山、前堡、瓦窯、溪頭、倒橋、橋頭連、黃泥嶴、梅嶺腳、梅嶺頭、涼亭、珠梅嶺、十八步、幹溪、牛臥龍、龍蟠基、獅山、星光、五一、城中、金星六十一村。

二○○二年十一月,金鄉鎮轄城區、郊外、老城和湖裏四個辦事處。七個居民區和六十一個村不變。

 

金鄉衛

衛城的建造

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一七三二)開始,一直到明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為止,在長達二百七十年的時間裏,沿海一帶屢受倭寇侵擾。當時倭寇組成既有逐鹿中原吃了敗仗的方國珍餘部,也有遭受貿易壁壘的日本商人和浪人,他們不斷侵犯中國沿海,使原來從未有過海患的中國開始進入經受陸海患並存的時代。而沒有建衛之前的金鄉,因為地處浙閩邊界,近海,自然也深受其害。

根據史料記載,這樣的侵擾至少有兩次,一次是明太祖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倭寇患平陽,瀕海百姓望風奔逃。平陽所百戶王義,奮擊大破之,寇遁。

另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倭寇侵犯金鄉,被平陽官兵擊退。

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正月,倭寇犯浙東,湯和奉命巡視海防,佈署于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築城抗倭。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正月,湯和率師還京,即主動提出告老還鄉的要求,朱元璋大喜,撥款為湯和在鳳陽營造府邸。即而,因倭寇頻犯沿海,朱元璋患之,顧謂湯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湯和赴浙江前線,視察地形,決定建立五十九座衛所城,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以州縣收入及沒收罪犯財產,充當築城經費。同時,按“四丁抽一”原則組織抗倭武裝,征得壯丁五萬八千七百餘人。這時期,金鄉設大小儲倉,劃定金舟鄉二十二都地,衛城面積中心十裏,北至河頭及現在老城範圍,衛城擇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二月動工,限期三年。

金鄉衛城牆南北長九百八十步,東西寬九百步,周長九裏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二十餘丈。城牆以條石砌建內夯黃土和礫石。牆島一.九丈,趾厚二丈,堞一千六百五十口,窩鋪四十三座。有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均為拱形磚砌,各門均有甕城。水門原有四座,後北水門被封,剩三座。城牆外有完整的護城河環繞。護城河上有吊橋。城內河道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城內建營房三千一百六十七間,設五所,每所官兵近千人。教場設在南門外寨山下。

衛城內衛廳前面有廣濟大倉和小倉,計廒二十餘間,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在衛山(即獅山)南麓。山上設有瞭望台,既遠眺海防,又近廒倉。金鄉衛共設十一寨、十五堠、十四煙墩。

護城河至今保存完好。據《金鄉志》介紹,護城河東濠深三丈,左闊四丈,右闊六丈(左右以橋為界,下同);南濠深四丈,左闊八丈,右闊四丈;西濠深四丈,左闊八丈,右闊五丈;北濠深三丈,左闊十丈,右闊五丈。護城河當時在軍事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說是城牆外的“城牆”。濠底還有深至兩丈多的溝渠,在大乾旱時,亦無斷水之憂。除了軍事上的特殊意義,亦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出迎旭門至海濱炎亭十裏,南出靖海門至大漁十裏餘,西出來爽門至梅嶺二裏,北出望京門,至江口和方岩(今龍港)約四十裏。衛城經驛道抵達平陽縣城六十裏,至溫州郡城據金鄉志為百六十裏,距杭州省城一千四百一十裏,距京師(北京)四千四百八十裏。沿海要衝地帶,遍設寨堠台墩,分兵駐守。傳達軍情有館驛,駐紮在北門。南門外寨山下辟校場,是將士演兵習武之地。寨山附近的營盤基地方,四面群山,是軍營所在地。面對東南沿海,金字山、珠明嶺都重點設防。衛城最高衙署是“衛廳”。衛廳選擇在衛山(今稱獅山)之南麓,依傍于衛山高阜,居高臨下,俯瞰全城,背山面海,總攬海防。加上城外環水,東、南、西三方群山為屏障。起到了很好的軍事作用。

城內設五個千戶所,隸屬衛廳。中千戶所的官兵和家屬,集中居住在城內,他們是朱元璋嫡系將士,是城防的主力。前千戶所設在城南,專門負責城南的防務。後千戶所設立在城北,駐紮在北門郊外。左、右千戶所分佈在衛廳的東、西兩側,各自負責東、西郊的防務。另外有經歷司和鎮撫司分別設在衛廳的東、西兩側。

街巷的佈局也為軍衛化而設置,街街相通,巷巷溝通。中心點在第七巷。從第三巷到第八巷,自北而南平行而列,東有衛前街,南有鳳儀街,西有鯉河,河邊有街,以前無街名,現稱鯉河中街,北有倉橋街。

城內有兩大十字路口:以豐樂亭為中心,往東為城東街,往南為城南街,連同它西面的鳳儀街,北面的衛前街。以大倉橋為中心,向西為城西街,向北為城北街,與東面的倉橋街,南面的河邊街組合。

與城西街北列並行的,是橫街和百步街。城西街至橫街與百步街,自東至西相通的,有鯉河街、天燈巷、伊家巷和文聲巷。城西街向南,分別有油車巷、石板巷。

城東街英烈廟南行為楊家巷、軍裝巷、軍鞋巷,南面並行著朱家巷、金家巷,往宦隱庵為聖母宮巷,往城東街有宋家巷,巷口通官碌巷的王家巷,官碌巷底由北南行的有高家巷。城東街往第七巷口為關老廟巷。

衛廳通城北街有倉後巷。城北街西側有新庵巷、大火巷、小火巷、吳衙巷。

城南街西側有前所街,東接官碌巷。前所街至鳳儀街有包家巷,還有夏家巷、土地巷。從定遠橋西行至油車巷為灰壇頭,北行到鳳儀街是馬槽河巷。

此外還有白衙巷、蕭衙巷、楊衙巷、四衙巷、牛巷、馬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衛城內河水源流九曲,連接城外護城河,與江南運河相通。既有利於築城運輸,也有利於城池防衛。

 

金鎮圖記             ——清.李庚

蓋聞金鎮在縣之東南六十裏,舊名金舟鄉。前明設衛(洪武二十年),湯公(信國公湯和)奉命築城(洪武二十年),始屬指揮主轄(指揮統千戶等官九十七員,旗軍四千九百二十八名)。我朝興隆聖祖(順治)治兵改鎮(康熙八年始改金鎮),九年改協(分左右營),右營都閫,分防四門。外調汛由塘寨(十一)、堠(十五),有官兵固守。五所中(舊衛有五所)則壤成賦,莊(十二莊),田(三則)充國課。完全甌郡之邊疆,乃昆陽之要隘也。

野分鬥宿,光映越山;人戴南天,源通閩海。作勢則高連雁蕩,探源則近引鼇江。枕雉堞以騰輝,獅嶼吐霧;帶鯉河而羅秀,球嶼生雲。泉列七星(鎮內有七星井),配源流于九曲(有九曲河);巷分八卦,布形勢於一城。閣象文昌,金峰對峙(南門外有金字山);亭名豐樂,珠嶺旁通(珠明嶺)。此地得山海回環,其間產菁英人物。世尚漁樵之業,俗尚淳良;向稱鄒魯之邦,民敦儒雅。以故,春風懷古,魁星閣(在西水門)孺子興歌;秋日登高,仙人床(在小嶼山)名流作賦。西華硐(在小嶼山)林泉托趣,吼球砰(在大嶼山)花目邀朋。此則假禪院以讀書,語言頗正;彼則會倉橋而開市,童叟無欺。縱非海幣奇觀,差擬江城為畫。嘗鮮鱗之味,思奪宦情;采佳茗之香,歌驚客夢。

睹此山川秀美,昔聚賢才;奚為林壑蔭翳,今思俊傑。嗚呼!陳思善政,廣濟倉(指社倉)未見儲存,邑有賢侯,官園鋪(舊在衛前)何難培養。度一鄉之地理,坤宮當浚靈源(鎮內溝渠皆不通);振闔衛之儒風,巽位宜扡文筆(巽旁宜造文筆嶧)。庶平陽五十五都,斯為美,髦士作幹城之選;全鎮四千七戶,文在茲,忠信成甲胄之風。共慶斯朝,成稱樂土矣。是為囈。

 

衛城的八卦乾坤佈局            夏守安

信國公湯和設計並監督建成的金鄉衛城有兩大特點:一是軍衛化;二是按劉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佈局。”

八卦中有“一卦六爻”,從北而南東西方向平行排列。金鄉現稱的第八巷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連續或斷開。連為陽爻,斷為陰爻。巷的建築有續有斷,陰陽相間,與卦中之陰爻陽爻對應。六爻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據《易經》取象比類手法,可以瞭解到劉基設衛的宗旨。譬如,如是《晉》卦,講的是戰備戰術的問題。但由於年代久湮,世事滄桑,現已無法辨認哪一巷是屬於陰或陽,所以也無法斷定六爻巷當初是屬於哪一卦,但衛城是八卦乾坤佈局則是肯定無疑的。

按六爻佈局:金鄉該只有六條巷,為何有八條呢?事實上是六爻巷加馬巷、牛巷(又稱墨林巷)。這兩巷是建城以後的事,牛巷為戍卒進衛後,屠宰牛羊之處;馬巷是將士礪兵秣馬之場所,或為馬廄之所在。牛巷與橫街頭平行,自鯉河街至天燈巷;馬巷地址在文昌閣西首。至於現在民間稱的南門第一、第二巷,那是民國以後的事,以前並無此巷。四城門的命名也有文王後天八卦的痕跡:如震為東、為春,五行屬木,日出東南隅,所以東城門為迎旭門。兌為西,為悅、為秋,五行屬金,所以西城門為來爽門。至於北望京門、南靖海門分明又滲入了後人的主觀意識。

衛城除四門外,分別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設四水門,構成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卦八門九宮格局。如西南方為死門,即現在甘溪義塚地之方位,是古代沙場遺址。此處是置敢於死地的最佳位置。如倭寇從大漁、小漁方向來犯金鄉,守城將士從南門出擊,必將倭寇直逼到甘溪沙場。此處兩面環山別無它路,必將敵置於死地;如倭寇往西逃竄那就將其誘入腹地,成7甕中之鱉。

衛城東北、西北,八卦中屬生門與開門,正北為休門。因金鄉北門外至舥艚、麥城,當時是一馬平川,正是我軍將士休養生息的好地方。現在是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江南百姓賴以生存的一片沃土,子孫代代生生息息繁衍於這片故土上。

以此看來,當時在金鄉置衛,選擇如此符合八門九宮格局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說是匠心獨具。

朱元璋定國方針是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戰略國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湯和“並海置衛”,在浙江沿海置五十九衛的歷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與金鄉的格局如出一轍,也就是劉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門”、“玄武湖”,就是採用八卦中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作為城門稱謂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鄉“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鄉中學教師夏守安命名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離北坎”之義,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鄉是八卦城的宗旨。

與其說,金鄉的布城格局是出乎陰陽風水的需要,還不如說是出於軍事防衛之必要。六爻巷,嚴格地說,當時是六排軍營,不為居民而設。陰陽爻,間隔斷續,是軍營的內部通道,便於相互接應,巷闊僅二、三米,兩匹馬不能並行而馳。這種佈局最適合於巷戰,可攻易守。一旦城門失守,還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與敵人展開搏鬥,使敵人進入迷魂陣中。金鄉衛的最中心為大倉橋和小倉橋。是部隊屯積軍糧之所在。三國曹操皆將糧草屯積在重兵把守之中。大倉橋、小倉橋的屯糧方式正是借鑒於這種軍事策略。出於劉基的用兵之道,建城前為了運輸儲糧的需要,早於一三八四年就把南運河從河頭延伸到金鄉的大倉撟,現在大倉橋的橋石(洪武十七年建)、西水門的魁星閣.以及其他遺跡都可作歷史的見證。

鯉河的設計不是為了排汙,而是出於運糧的需要。當時四城門的吊橋在軍事危急時是吊起不通的。糧草主要是通過水門運到衛城腹地屯積。

七水井也是出於軍需。不單是解決平時飲水,主要是防止在被圍困的緊急情況下軍民沒有斷水之虞,所以水井的挖掘都選於獅山之陽,便於城牆上守衛戰士的飲用。諸多方面的考慮皆出於軍事需要。湯和設衛于金鄉之事,宏觀地看,亦可見明代大儒朱升和丞相劉基之用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