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蒼南 »

蒼南自然景觀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蒼南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蒼南自然景觀

山得水而靈活,水因山而秀髮。蒼南由於山環水繞,有森林又有海島,風景也自成一格,雄渾幽秀兼而有之。如玉蒼山、玉龍湖、石峴、炎亭、漁寮、大蜥、藻溪、石聚堂等處,均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開發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第一節 玉蒼山景區

玉蒼主峰

玉蒼山在縣治西北十七公里,東通浦亭,南達橋墩,西至騰垟,南北越八公里,東南跨九公里,總面積七十四平方公里,又名八面山,是南雁蕩山別支。主峰大玉蒼海拔九百二十一.五米。《明一統志》雲,山有古碑,鐫有“玉蒼之山,龍蟠虎踞”八字。今泯滅。“昔時古杉彌穀,老松蒙籠,攢雲簇霞,不雨滴翠,最號名勝,遊屐相錯”(明鄭思恭語)。傳說宋鹹淳年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三段祖師開山後,建了三座寺(今唯存法雲寺),臨終時“斷肉身為三,以示神異”,故名。法雲寺前普同塔銘雲:“雲集空谷,三段祖師。飛葬魚腹,喂鳥樹杈”,即指其事。寺後有壽桃形的壽山石,有“皇朝壽山”四字,系明代摩崖。寺周圍多怪石,千姿百態,舊傳山中有七十二景,十八個山頂湖。今已有變異。如以法雲寺為輻心,各景點擇要分列如下:

寺前,南坡下石房碓址,壁上有玉蟹洞,小如杯口。傳說寺僧每夜舂米時,玉蟹出洞照明。後被珠寶商誘捕,石碓隨而廢棄,今尚存石臼二具。碓址頂上有三寶印。更上有龍冠岩,又稱龍頭岩。溪中有石群,如群魚攢聚,俗稱八鯉朝天。

寺前東北路,通浦亭鄉,有蘑菇岩,舊志稱華蓋峰,俗名大湖尖,又稱雨傘岩。下為仰天湖,今已淤積。由此前往,尚有五指岩、石馬、石筍、石龜、鳳巢等景點。

寺前西路通騰垟鄉,沿路有僧帽岩及玉璽岩、石鼓岩、動石(搖動岩)等。玉騰門為大石門,由八塊大石組成,懸岩夾道,上橫巨石,下留拱門。過門右轉,有洞,洞中有極生動的海獅頂球形象。側坡上有形如群蛙聽經、講經僧、癩蛤蟆等巨岩。由玉騰門回望,則滿谷成為一片石海,波濤洶湧中磕舟岩如難船沒水,剩有船尾上翹。此外尚有回音石、穿山甲、穿雲洞等景點。

由寺右上山,可上達玉蒼頂。林間坡地有岩似斷尾鯉,身尾異處。毗鄰有斷掌岩。山頂“又有石室,四周峭壁,僅通一門,中有玉窟雲碓,而石樑、九裏灘之勝,亦在其旁”(民國《平陽縣誌》語)。此為全山最大石窟,由四巨石相倚而成。窟內漏入天光,明朗涼爽。洞中有方石塊挨次羅列如碇步,名“仙人跳”。窟外都為大石坪,有仙人碇步,較“仙人跳”大數倍,亦甚方整。又有玉龍背、望遠坪,可遠眺數十裏,疊疊群山奔趨於腳下,甚為壯觀。旁有沐龍潭,長不及三米,寬○.五米,淺底,有水草,居然久旱不涸。此外還有聚浪石、含珠岩等景點。最大為祖師棺材,長十米許,寬五米許,橫陳崗頂。再望對崗有仙人曬被,崗頂闊約二十米,一排白色條紋下垂,故名。由此東向下坡,可望熊哺仔、龜下壁和仰天貓諸景,都極逼真。

東坡下林地有石蛇,蜿蜒長四米,中段斷裂。旁有牛角岩,兩角各長二米,牛頭隱伏土下不可見。周圍還有大石亭、師公帽(帽蓋有整齊瓦楞形)、金鐘岩、白馬馱經、仙人疊石等景點。

山北有西玉湖(山頂湖之一)。周圍溪穀開曠,湖周長一百米許,湖畔細草疏林,湖水清可見底,環境幽絕。湖西去十裏許,為香菰山。山西端龍頭岩大如屋,怒目圓睜,唇吻開張,翹首西向,如有所企盼。岩峰迥絕,人不能上。岩北小崗上,有佛手岩等景點。

垵井嶺

寺南出山大路通玉龍湖。路側有雙柱峰,雙岩對立,為出山第一道石門。再裏許,反顧便見雲海蒼茫。路經垵井嶺,有護林站,院左有岩,高二米,一面平如鏡,欲圓而猶缺;院右平石上,宛然有一葫蘆形。兩石相距十余米,總稱半爿月照葫蘆。當地有童謠雲:“半爿月,照葫蘆,葫蘆裏面一鍋粥。垵井岩前有刻字,過路客人認得嘸?”院下冒一岩尖,高半米,斜面隱約刻有“大宋”字樣,下截埋沒土中不可見。垵井嶺腳岩群有共命鳥、臥牛石、飛鴿岩、水獺岩等。再前行有一岩,似一少女立于懸岩之間,稱為“玉女望月”。

 

第二節 玉龍湖景區

玉龍湖

位於橋墩仙堂村,在縣治西十二公里,是橋墩水庫蓄水後形成的人工湖。正常蓄水湖面二.六平方公里。

湖上游莒溪,兩岸層巒積翠,景色宜人。從水庫堤壩邊鳳嶺腳一帶上船,可以領略湖面風光。湖窄處如瓶頸,寬處如瓢壺,繞山入穀,連綿不絕如瓜藤,又似白龍蜿蜒前遊。每至暮春三月,湖岸漫山盈谷有各色杜鵑;夏末則高柳鳴蟬,與拍岸的湖波相應;入秋後丹楓黃葉,點染山光水色;冬日群峰積雪,側影入潭,遊人如處冰壺之中。這是全縣最大的湖,開發以後,將給遊人以最美的自然感受。

碗窯

為蒼南保持較為完整的古村落,在縣治西十三公里,屬碗窯鄉。是莒溪通玉龍湖的灣口。約為清代中期,巫氏遷蕉灘以陶瓷業傳家,故原稱蕉灘碗窯。後遷於此,稱碗窯。至今尚生產陶瓷,仍保留古老的生產方式。廠房矮小,工具簡陋,以水碓舂土,車盤以原木板製成,用手曳引。窯由土磚拱就,沿坡而上,層層疊疊,共有八九級,故名階級窯。每件成品從舂土到出窯,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全憑手工操作,現尚存廠房幾十間、碗窯一座。此地不僅保持了手工業生產現場,還保留有與之相應的古老住宅建築群和文化習俗。

 

第三節 石峴景區

石峴

石峴村是莒溪西南的一個山村,為革命老區。這裏漫山遍谷全是茅竹,林濤洶湧,宛如海洋。村邊山上有通天洞,高約十五米、寬四米,深進十二米,內有一風洞,長年風聲呼嘯;還有能預報晴雨的香爐潭,形態逼真的猴峰等三十余處景觀,以及紅軍洞、紅軍寮等革命紀念地。

瀑布群

由石峴村翻過懸岩峻壁,便有一組奇險的瀑布群。瀑布既多,落差又大,其中最先出現的為吊藤坑瀑布,高約五十米,寬約十二米。再下八百米,便為著名的角溪瀑布,瀑高六十多米,俯衝如白龍入潭,轟響如雷。再沿羊腸小徑翻過更陡峭的險橋,前行一小時許,可見險橋瀑布。瀑分為兩折,每折高約八十米,寬約四米。第一折由懸岩飛瀉而下,與石壁相激,水花四濺,飛沫噴珠。至第二折,再次騰空撲向穀底,聲如奔雷,潭中浪花飛卷,匯成長達一百六十米的銀河奇觀。最後是一組大小八級相接的瀑布,每級高約二~五米,如大群天馬排空而下。一二兩級最為雄渾,三四兩級尚存氣勢,五六兩級開始曲折迴旋,至七八級,兩岸石壁由寬變窄,水流更急,溪澗中有數十塊怪石伏臥,有如各種猛獸伺機撲擊,使人觸目驚心。

這些瀑布處於深山密林之中,路徑險峻,草木蓊郁,四圍全無人家,連樵夫、牧童都很少敢於涉足,故長期未被人們發現。

 

第四節 炎亭景區

沙灘

元代詩人陳高《竹西樓記》中雲:“溫之平陽有地曰炎亭,在大海之濱,東臨海,西南北三面負山,山環之若箕狀,其地可三四裏。”炎亭是以產梭子蟹出名的漁港,海岸都為沙灘,由東沙至西沙長六百米,寬二十米。細砂如金屑,故俗稱金沙灘。炎亭冬暖夏涼,是避暑好去處。

前嶼

或稱前樹嶼、圓嶼,位於炎亭南五百米海中,面積○.○二五平方公里,海拔六十米。全嶼為綠樹籠罩,遙望如青螺在盤中蕩漾。從炎亭乘渡輪至前嶼西埠頭上岸,沿螺旋狀石級上登,可至絕頂。

山頂有海潮寺,為七十年代初期所建。寺旁新建旅社,可供遊人食宿。東山坡有大石,下多險礁。踞石東望,則天容海色、鷗鳥漁帆,盡收眼底,是蒼南觀海的最佳地點。

海口

在炎亭灣西側鳳凰寺山山腳,三面環山,東面大海,與炎亭、前嶼構成犄角之勢。這裏坡地平緩,林木豐茂,左右兩溪夾註,水源充足。澳口正對東海,岸邊是長二百多米、寬三百米勻淨的沙灘。左岸坡有地裂期的遺漿,俗稱青白龍;又有灰褐色的巨大樹化石,據專家測定,已有五千萬至一億年的歷史。右岸橫山山腰有被稱為“龍井”的石洞,直徑五十米,下伸七十米,是別致的洞天幻境。山上還有一處傳說為清嘉慶間海上義軍女將蔡牽媽的墓。

 

第五節 漁寮景區

漁寮沙灘

位於縣東南海濱的漁寮鄉,長有一千八百五十米,寬有六百五十米,呈新月形。全景區面積二.三平方公里。海面羅列有頂草嶼、大麗關島、孝嶼,聯成天然屏障。北風來時,海浪高漲,潮聲怒吼;南風時節則浪低聲弱。潮退後,平鋪的細砂柔如軟緞,沙灘上則留下五光十色的貝殼;有一種小蟹在沙面挖出個個小圓洞,洞口四周佈滿花紋,極為賞心悅目。遊人還可在海上駕帆板、游泳、洗海水浴,在沙灘上進行日光浴。

沙灘西岸口有音樂石,石塊高堆五六米,以小石叩擊,便發出各種音韻,俗稱響鼓。南岸有一片高五六米的礁石,名為“試膽背”,有雙榕迎浪、金鉤吊鯉諸景。

奇礁怪洞

澳左“風隔鼻”右側,林立有十六奇礁,礁色紫赤,與碧水相映成趣。毗鄰還有大小洞穴數十。山背有明代抗倭的煙墩遺址。山腹有神奇的噴水穴:每當潮漲,海水由石罅向半空噴射出扇形水珠,最高達七十米,在日光下幻現出七色虹霓,俗稱“一浪沖天”。

霧城澳

在漁寮澳北一千米許,澳口東有鳳山,西有龍山,相會處留出海門,俗謂“龍鳳呈樣”。澳呈圓形,沙灘長八百米,寬三百五十米。澳西岸為霧城,傳說舊時每早必起濃霧,近午才散,故名。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于此設壯士所城,以抵禦倭寇入侵。今尚存城基。

在霧城澳左坡,有一天然的紅魚石,呈泥沙色,臥于相連的大石盂中,尾部細長拖出盂沿,其狀極為逼真。

 

第六節 燕窩洞景區

蓀湖山

縣治東十三.五公里的望裏,有大蜥山,舊時稱蓀湖山,舊志說它“秀媚環合,其最高處為大尖峰,上有龍淵,雲氣常蒸,風霆雨雹,每自此出”。其下有“蓀湖,古時蓀芷叢生”。宋、元間曾為遊覽勝地。元末詩人陳高多次來遊,所詠新舊龍湫及石甕潭、葡萄泉諸景點,今都已泯滅;而燕窩洞尚存,不失為一大景觀。解放後就其溪穀建成水庫,周圍群山逶迤,奇峰挺拔。

燕窩洞

在大蜥山山腹龍泉寺(古稱龍眠寺)內。傳說此山古時為島嶼,曾有五隻白燕在此築窩而得名。遊人進入洞後,曲折盤旋,要曆七個石室,有陰涼的清風門、微明的合掌洞、露頂的洞中天、曲折的連環徑、加蓋的石樑窟、長方石室的玉匱;再由石門而出,便是上洞,即玉興道觀側門。道觀殿宇高聳,樓閣玲瓏,還有回廊複道相連。大羅殿前院左右有雙闕,從院中憑欄俯視,下洞就在腳下不及百米之遠。這些石室洞中套洞,參差錯落,十步九折,卻又連鎖貫串,步步相連。出道觀前門,周圍又有天冠岩、狀元帽、石羊、石馬等景觀。

燕窩洞四周多雜樹,秋冬季節,丹楓、黃斛、翠竹、青松,錯雜相間,形成一幅絢爛的圖畫。

奇峰

燕窩洞旁有護法寺水庫。從水庫畔大石坡上四望,對面南山上有獨立中天的石寶劍(舊志稱象笏岩),東山下有孤峰挺聳的龍頭岩(舊志稱笑天岩),西山頂上有雙峰並起的“二仙弈棋”,還有仙桃岩、老鷹岩、炊甑岩等等,奇峰突兀,而又遙相呼應。春水初生時,水庫波平如鏡,照映出周圍重巒疊嶂、野樹山花,更是一派大好風光。

 

第七節 藻溪景區

藻溪

為橫陽支江支流,發源于高垟山。歷史上曾因上游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每逢大雨,便山洪暴發,雨後則溪流幹淺,清康熙《平陽縣誌》故又作燥溪。清中葉改築堤壩後,溪水長流,溪底水藻又複叢生,每枝長達數米,呈鳳尾形,隨流飄蕩,嫋娜可愛。

公婆石

藻溪經藻溪鎮,東北流向公婆嶺腳,公婆石就並立於這山腰。清代詩人張綦毋有詩雲:“種田不收一年事,娶婦不著一生貧。請看山頭不翁姥,兀然相對卻如賓。”翁姥即公婆。公岩內向,似上山狀,略瘦,高約64米;婆岩略矮,外向西南平野,似在回顧,岩頂叢樹,宛如所簪花草。

公婆石後六七米,有一道石岡從東北迤邐而來,直立如屏風,正好作為公婆岩的背景。岡頂叢生草木,岩旁有道觀,緊貼石壁,層層曲折而上,構成玲瓏殿閣。從樓上可以憑欄眺望村野景物。

其他景點

藻溪鎮東南,有白劍瀑,瀑布如一把閃亮的寶劍直插入碧潭。西南有吳家園水庫,兩岸連山疊翠,窈窕深入數裏,直至洞橋景點。西北有飛絲瀑,瀑布自十二米高的溪澗如細雨向下噴灑,瀑下又有鍋底、水勺、船底三個水潭。

 

第八節 石聚堂景區

石聚堂

在浦亭鄉的白石坑山與魚池山之間,西接玉蒼山,北接南雁蕩山,東連鳳池鄉岩下寺(紫雲道觀),南距縣城四公里。石聚堂大石壘壘,石縫中雜樹競出,松篁交翠。中心高處平坦,有玉泉寺和玉真道觀,都坐北向南,俗眾合稱為石聚堂。

堂前庭院百米處,有巨石匍匐起伏,號為九折龍。其前又有一大臥石,石腹有洞,可上至望蒼亭,與東岡迎賓亭對應,都可遠眺蒼南縣城及村野河流。

堂側有許多奇石,或伸或縮,或仰或伏,或臥或立,或相互攀躋,或左右欹仄。石色黛黑,頂部都佈滿白紋,似流水長期沖激所致。堂東有玉兔、蛤蟆及龜馱子等岩,堂後有鴛鴦石、胎兒岩等。愈上坡則石愈奇:巨石組成的合掌岩,淩空相接,氣勢崔嵬;由巨石斷裂的透天岩,岩縫僅容一人側身貼壁而過,行數十米始見一片天光雲影;岩側的觀音洞,曲折回環,上下前後通透,因洞建閣,閣側建有懸樓,因而稱觀音閣。院宇整潔,花木扶疏。由此返石聚堂,約五百米,路側有一片岩石,石下有長生井,井水甘冽,不溢不涸。

山后有水庫。池中碧水漣漪,池岸綠竹成蔭。

岩下寺

地處鳳池鄉岩下後(村名),故名原稱紫雲道觀。北距石聚堂一.四四公里,有小徑相通。左右輔以兩個湖泊;車薩迷天紫雲湖,右為五畝壟水庫。寺後山上有脫靴岩、觀海岩等奇石。左右坡都為巨型花崗岩壘積,石與石間留下各個罅隙,成為出入口,大小共十八個,奇險者有“一線天”、“三低頭”、“三折腰”。大門外小徑側鄰深壑,壑中有一峰獨起,形圓,當中簇擁桃、李等果樹,據說是八仙在此宴會時遺下肴核長成,稱為果盒岩。岩下寺景物幽深窈窕,遠勝石聚堂,而石聚堂的雄奇瑰麗,又為岩下寺所不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