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蒼南 »

蒼南縣陳姓通覽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蒼南縣陳姓通覽

遷徙分佈篇

根據蒼南各地陳氏族譜記載,蒼南縣境內陳氏的世系與閩、台、粵地區的陳氏基本相同,分別是“南朝派”、“太傅派”、“‘龍湖派”的後裔。蒼南陳氏因避亂逃荒、官職調遷、生齒日繁、遷地立基等種種原因,以福建省陳氏北移居多,北方陳氏南下為少。陳氏遷居蒼南最早為唐代,媯滿公69世孫瑄公遷居平邑十一都江南柘園(今仙居鄉柘園村)。最遲由外地遷居蒼南的陳氏為馬站鎮城門村溪邊陳氏,約於民國34年(1945)遷居於此。

福建陳氏北移蒼南,主要發生在三個時期:一是唐末五代時,黃巢反唐亂閩及五代閩王王審知之子王曦、王延政為爭王位,相繼攻殺,閩疆大亂。有金鄉坊下陳姓、蒲門城內陳姓、江南下澇陳姓等支派,先祖攜眷由福建長溪赤岸遷入蒼南境內。二是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竄犯沿海,居民紛紛外逃,土地大片荒蕪,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平陽郭以隆等幾任知縣招墾,陳氏族人紛紛由閩南漳州、泉州、永春、南安、安溪、莆田等地遷入蒼南。三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於福建起叛亂,清兵人閩鎮壓,戰事慘烈。適值金鄉禁海令撤銷,本縣沿海人口空虛,陳姓族人為避戰亂,紛紛又從閩南、閩東的漳州、龍溪、長溪、永春、南安等地入遷蒼南境內。

 

蒼南陳姓發展概述

蒼南縣內陳氏支系繁多。現根據各地族譜記載,分別對主要支系概述如下:

 

(一)

陳後主叔寶,系媯滿公61世孫,字元秀,小字黃奴,陳高宗嫡長子。梁承聖二年(五五三)十一月生於江陵。陳天嘉三年(五六二)歸京師立為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五六六)授甯遠將軍,置左史。光大二年(五六八)為太子中庶,遷侍中。太建元年(五六九)正月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五八二)正月高宗崩,子承帝位,是為後主,翌年改元至德。禎明三年(五八九)正月隋軍渡江壓境,竟自投于井,及夜為隋軍所執。三月,後主與王公家族自建鄴,被俘入長安。隋仁壽四年(六〇四)十一月薨于洛陽,時年五十二歲,追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諡曰煬,葬河南洛陽之芒山。陳後主叔寶有子二十二人,其中十一人封王,有十一人未及封。其後裔在蒼南繁衍的主要是:

根據雙桂裏陳氏族譜記載,叔寶公第八子莊公,又名徽,字承肅,于陳至德四年(五八六)封為會稽王,禎明三年(五八九)陳朝滅亡後,莊公入隋為會昌令,生子延,延公生二子垚、堅。堅公遷居光州固始,生子正崇。正崇公生子化。化公生子祖,任鹽運副使。祖公生子慈,字祥光,任湖南衡陽令。慈公生子茂新,唐時任將領職務。茂新公生子勤,字滔,唐時任兵部侍郎。勤公生二子:檄、構。檄公為光州固始令。唐末藩鎮割據,中原離亂紛生,江南瓷賊蜂起。唐光啟元年(八八五)檄公為避宗權之亂,從州刺史王緒人閩,家居建安(今建陽)。檄公生二子,長子誨、次子謙。誨公官為南唐建州節度使,後唐長興三年(九三二)生子德誠。德誠公少年好學,才兼文武。後周顯德四年(九五七),後周主柴榮欲兼併南唐,進攻南唐之淮南地區。誨公出師不利,德誠公赴援,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德誠公助戰有功,被南唐主李璩封為和州刺史。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九五五~九五八),後周主柴榮連續進攻,三次出征南唐,南唐主抵擋不住,無奈獻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十四州,對後周稱臣。德誠公管轄的和州也獻為後周管轄,他再無意仕途,棄官至橫陽(今平陽),隱居南雁蕩山。宋建隆二年(九六一)轉遷江之南下澇。宋淳化年間(九九〇~九九四,複詔任兵部侍郎,起兵平蜀寇李順,戰陣身亡,敕封忠佑侯。在四川巴縣建有“忠順侯廟”,後在南雁蕩建有“忠祐侯祠”和“崇教庵”。德誠公轉遷江南下澇卜居後,其裔孫在

平陽、蒼南繁衍成一大望族。派下現分居龍港鎮陳良村、下澇村、陳家宅村、湖前街、東排村、西排村、新陡門村、白沙二河村、江山新河村藕橋,宜山鎮謝垟底村,新安鄉大河川底村,蘆浦鎮前陳村,舥艚鎮陳處村、半河西村、仙泥船村(一支),金鄉鎮東田村、瓦窯村、前半垟村、湯鑒垟村,括山鄉大莊村,炎亭鎮楊家尖村,大漁鎮清灣底村、大漁村,瀆浦三山門樓底,靈江夏姑橋村,礬山鎮南下村、甘茶村、白岩村、阮家山、半山窯,赤溪鎮三步擂村、赤溪街、韭菜園村(一支),沿浦鎮新塘村三十畝、下在村山尾,漁寮鄉關頭村大厝基,蒲城鄉四畝園、甘溪村燈籠崗及平陽縣蕭江鎮楊梅莊、西澇,鶴溪李家山、北港漁池、麻步東坑、錢倉,里安、樂清市等地。

據坊下村陳君志等人去福建尋根問祖提供資料,叔寶公第九子栓,字不愆,受封東陽王。生二子:尚志、金。金公生子太元,官居光祿大夫。太元公生子仁闡,官居鄭州刺史。仁闡公生子文龜,官居連州刺史。文龜公生二子恩光、遜光。遜光公生子定之,官居禮部尚書。定之公生有四子:長子陳謀,次子陳廋,三子陳讃,四子陳賢。陳謀公號高行先生,官居禮部尚書,唐文宗太和六年(八三二)奉命賚詔監王審知為閩王,因而隨王遷族於閩,遂為入閩始祖。謀公生有三子,長子陳興,次子陳暹,三子陳旺。次子陳暹公生三子,長子顯,次子發,諱肇七,三子達,諱肇八。唐末五代時肇七公偕弟肇八公遷居金鄉坊下,為坊下開基始祖,其派下現分居舥艚鎮東浦口村、老台村、爐頭村、浦頭匯、浦南後,炎亭鎮崇家嶴村、乾江湖山頭等地。

另據赤溪半垟、園林陳氏宗譜及永春桃源嵩魁陳氏族譜記載:“隋滅陳時,陳後代眾多,陳後主叔寶之子敬台挈兩弟易仕、易簡領兵南奔桃源場(今永春)肥湖(今蓬壺)序藩鎮,後奉旨釋兵為民遂居肥湖。”易簡公後裔陳光公字世德,世居閩永春民蘇裏魁塔,生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正月廿日,等宋紹興十八年(1148)戌辰科進士,官為封州僉判,權知新州。光公十五傳至才公,才公生三子,長於梧勝,次子普,三子烏。普公之孫永秀公,于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由永春魁塔遷居浙江平陽三十二都淹江(今蒼南縣靈溪鎮宮後陳村)居住,遂為宮後陳之始遷祖。派下分居東倉浹尾瀆、朝北厝、羅鰻窯、雞啼嶺等地。梧勝公由永春魁塔遷居安溪縣永安裏,生四孫,次孫永惠公,字心墀,于明朝遷居浙溫平陽三十七都橋墩門居住,後又複遷南港和美莊,遂為南港和美莊(今靈溪鎮和美莊村)陳氏之始遷祖。派下分居蒲城鄉下峰,霞關鎮澄海十五畝,漁寮鄉後曹村、湖家坪,福鼎市張家山、李家山,里安市梅嶺頭、玉環縣深浦、政和縣等地。

赤溪半垟、園林之始遷祖為敬台公後裔。園林先祖遜公,字添順,原居閩漳州府龍岩縣白土鄉,父子因尋敬台公舊跡遷入永春之二十都石閣山坪,建有步雲橋載在永春縣誌。遜公八傳至藏猷公,於清康熙年間由永春遷居蒼南赤溪鎮園林,遂為園林之始祖,同時有藏猷公之兄翼猷公遷居閩福鼎縣岐頭點頭,四弟寮猷公遷居浙江平陽,五弟爵猷公遷居浙江玉環縣青塘佰安股。三弟德猷公仍居永春。遜公之侄進壽公,鄉貢生,生於明宣德七年(1432),八傳至近參、近德公兄弟于清乾隆初年由永春遷居蒼南縣赤溪鎮半垟村與葛藤垵,遂為此兩地之始遷祖。

(注:查陳書,叔寶有子22人,沒有敬台、易仕、易簡三人之號,不知是否另有名號,今仍依其族譜,作為叔寶公之後裔。)

 

(二)

陳後主叔寶公之弟,陳宣帝第六子叔明公,字子昭,生於梁敬帝元年(五五五)。陳太建五年(五七三)封為宜都王,尋授宣惠將軍,置刺史,太建七年(五七五)為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尋遷輕車將軍,衛尉卿。十三年出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陳後主時為侍中,翊右將軍。陳至德四年(五八六)進號安右將軍。入隋為鴻臚寺少卿(六〇五~六一八)。生七子:志高、志能、志鉉、志龍、志熙、志靜、志範。其長子志高,一名子高,字舜舉,別號青雲先生,仕唐為會稽司馬,生於南朝太建五年(五七三)。志高公生子才,字維瀚,仕唐為會稽司馬。才公生五子:蘊圭、蘊玉、蘊璋、達智、達信。蘊圭公,字達禮,號雪岩先生,仕唐為晉陵郡司功參軍,後居金華,生子兼。兼公字時達,一字公宙,唐開元中進士及第,授翰林學士,贈秘書少監。娶駱氏生五子:當、萇、京、齊、歸。

兼公第三子京,字慶複,唐進士,官給事中,授集賢院學士,秘書少監。京公後裔傳至千一公,世居福建泉州赤岸,其父陳昶公宋仁宗時官為都禦史,娶孫氏夫人生千一公。北宋慶歷年間(一〇四一~一〇四八)因南荒北亂,千一公從泉州北尋至浙江溫州府平陽江南十一都儒田(今蒼南仙居)開基創業,遂為仙居始遷祖。千一公娶宋氏生子三,長子玉涯遷居樂清翁垟,次子玉潮遷居平陽萬全榆垟,三子玉沙仍居仙居。千一公裔孫後由仙居陸續遷往現在的龍港鎮浦後村、新美洲村,新安鄉陳監垟村,望裏鎮護法寺村,雲岩鄉鯨頭村對口,湖前西橋村,金鄉鎮楊府嶺、黃泥嶴村,蘆浦鎮林家院村,靈溪鎮雙靈村東大廈,肥艚鎮舥艚村灶基,炎亭鎮東西沙村以及平陽縣、玉環縣、象山縣、溫州市區、福鼎市、霞浦縣、江蘇宜興市等地。

京公裔孫嘩公,千一公堂兄弟,字秀光,號松溪,授翰林院承節郎,因閩巢亂,昆仲避亂由閩泉州赤岸遷居東甌五邑,嘩公居樂邑溪蕭台。明朝期間,其裔孫陸續遷居今蒼南縣。滬山風嶴村、湖前凰浦村渡頭、靈江橋底村、靈江四大村、宜山鎮珠山村後岸、瀆浦鎮江村單板橋等地陳姓都是嘩公後裔。

兼公第五於歸,官考功員外郎,生子珦,字陳翱,號靜二處士。珦公生生兒子:佑,名。佑公生二子:(王全 )、瓚。名公生子瑄。

王全公,佑公長子,叔明公第九世孫,唐時官為閩長溪令,遂寓長溪。公生三子:長瀚、次滸、三洋。瀚公居長溪,後代傳至萬六一公,諱勳,號珪庵,生於宋嘉定八年(1215),世居長溪赤岸上垟,因有同根異派早居浙甌之橫陽,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公游於此,遂遷居江南十一都夏堡(今陳家堡),為陳家堡之始遷祖。後裔分居括山鄉小陳家堡村,新安鄉大樹下村,望裏鎮溪頭牌坊底,錢庫八份底,炎亭鎮北嶺腳村,蘆浦街以及龍港、金鄉等地。根據乾隆四十年(1775)順溪陳氏宗譜記載,公次子滸生子朝,朝公於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因閩亂由福建赤岸遷居平陽南廓廟前為陳家宅,定居于他叔祖陳瓚家附近。晉天福年間(936~943)朝公為大理評事,開運二年(九四五)卒於家。現宜山闊橋底、江山象河頭村陳姓是其後裔。公另外裔孫後陸續遷居蒼南的還有宜山三進屋,金鄉鎮上乾頭村、靈峰村,錢庫鎮蔡裏村,括山鄉仰頭山村(一支),大漁鎮小漁村坑內,橋墩鎮黃壇口村倉基,赤溪鎮棕利頭村(一支),觀美茂竹村山尾頭,沿浦鎮中街,蒲門務城南山,五都前葉等地。

瓚公,佑公次子,(王全)公之弟,名翔,字玉器,世居平江,以文章與弟瑄公唐時同舉進士,初任御史大夫,除兵部尚書,因諫言敕封為橫陽令,九年朝命改遷五品大夫,以年老稱疾不就敕,遂隱于平邑城南風凰山下,栽松養鶴,引水養魚,植名花古木,邑人稱為“花園陳”。瓚公裔孫因鳳凰山祖基獻為縣作儒學基地,遷居平陽十二都荊山下絳裏(今平陽縣陳家殿),瓚公遂為絳裏之始遷祖。蒼南縣內蘆浦鎮前垟底村,宜山鎮甲底村、陳家寺村、水亭村、八岱村大房,平等虹橋村、陳華垟村(一支),龍港鎮柳江村殿后,江山西河邊村東垟、周家車村,錢庫鎮小河川底村、黃判橋村,舥艚鎮下乾頭村、洪嶺下村,雲岩鄉鯨頭村石崗下、士金兜村,括山鄉嶺腳村,靈溪鎮河口村、河口底董、瀆浦棋盤頭、陡門頭、棋南村,滬山畔垟村,靈江河尾州浦口、港巷陳,浦亭鄉小玉倉,橋墩鎮新嶴村、大龍陳羅垟大俊頭,觀美鎮九甲村,赤溪鎮鶴翔路、北嶴內村、過海村、韭菜園村(一支),龍沙鄉沙坡內、食水坑村等地陳氏系瓚公後裔。

瑄公,名公之子,字正器,世居平江,以文章著世,與瓚兄同登進士,除永嘉教授,因觀浙南山水之勝,致仕居平邑鳳凰山下。瑄公子孫後遷江南十一都柘園,瑄公遂為柘園始遷祖,是蒼南縣內第一個陳姓始遷祖。瑄公生二子:吳、直。吳公傳泰康,直公傳琪公。泰康公傳臣公,琪公傳湮公。臣公生三子:長執左,次執右,三執在。執左公裔孫在柘園繁衍。後裔陸續遷居今龍港鎮河底高村、樟浦村、海城新垟村、平等下屋陳村、平等橫河村、白沙第七河村,錢庫鎮繆處村、垟西村西塘、桐橋村、雙牌坊,金鄉鎮梅嶺腳村,舥艚鎮仙泥船村(一支),括山鄉東括內村,炎亭鎮倒橋坑村,靈溪鎮東垟村、上街頭村,觀美鎮西古村,浦亭鄉鋒底村坑口,莒溪鎮柳平山,南宋鎮鼓樓山村以及應家山等地。執右公出紹湮公(號錫敏)嗣。執右公傳緯公,緯公傳璨公,璨公傳清瀓公,清瀓公傳華體公,華體公傳文心公,遷居雅店橋。文心公,字存心,行千六,宋建炎二年(1128)登李易榜進士,任甯國節度僉推。千六公後裔陸續遷居今龍港鎮平等吳蘭樓村、海城新垟村大浹頭,仙居鄉翁處村、木橋頭村,舥艚鎮老陡門頭、包處村、方城底村、倪家堡村、老台村、中段村、舥艚村大埠頭,金鄉鎮第七巷、珠照垟村、倒橋村,望裏鎮溪頭埠村,藻溪鎮三叉路、炎亭等地。執在公徙居福建柘榮縣。

根據蒼南縣莒溪田寮西廳陳氏宗譜記載,其先祖旭公系叔明公裔孫,官為潮州刺史,旭公子全公封官都政大夫,九傳至魁公兄弟九人,因避亂分遷九州。灝公遷蘇州,角公遷婺州,越公遷杭州,鴻公遷季州,奇公遷撫州,達公遷汀州,璋公遷泉州,文公遷衢州,魁公亦入汀州。魁公子孫分居汀州之永定、上杭等地。魁公二十傳至榮我公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由汀州府上杭縣碧沙村遷居蒼南縣莒溪鎮田寮村西廳,同時有其弟永德公次子如壽遷居平陽五十一都鶴溪。

 

(三)

陳後主叔寶公之弟,陳宣帝十三子叔彪公,字子華,封淮南王。其子瓊公,陳朝滅亡時避難至平陽縣的仙口,叔彪公孫尤之公又由仙口轉移平陽北港新垟居住,遂為新垟之始遷祖。傳至宋時裔孫宗旦公,字元旭,號晴嵐,登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進士,官至貴州判官,解職榮歸後觀江南十五都土廣田肥,遂遷居十五都陳營,為陳營之始遷祖。後來,宗旦公玄孫陳桃公易陳營為北店地名,後裔分居江山大店村、宜山八岱村三房、宜山東跳村等地。

 

(四)

陳後主叔寶公之弟,陳宣帝廿五子叔澄公,字子泉,陳至德元年(五八三)封為南郡王,隋大業中為靈武令。叔澄公傳硯公,硯公傳天章,天章公傳福公,福公傳江公,江公傳林公,林公傳成公,成公傳鹹公,鹹公傳廷宵,廷宵公仕閩為行營兵馬使,因避亂住在閩長溪赤岸(今福建霞浦縣)。在長溪住了三代至廷宵公之孫名昭文,後周時官國子博,通判信州,遂家於(江西)廣信府弋陽縣孝城鄉,生子陳瀚,系媯滿公72世孫,號淡齋,字世謙,行洪一,生於後樑貞明七年即龍德元年(九二一)。瀚公九世孫後山公,字恩愛,因隨父游至浙江樂清,遂住樂清翁烊,為翁烊之始遷祖。其子孫明朝末年陸續從樂清翁垟遷居蒼南縣,今蒼南的龍港鎮黃家蓬村、江山東莊村雅連、江山棋盤村,雲岩鄉下對口村,宜山鎮下市街,靈溪鎮官堂村、岩頭村,浦亭鄉梨灣村,中墩鄉海濱村、南頭對面山、韓峰大垟南頭下厝,霞關鎮蕉坑村、路尾村、仙岩村,沿浦鎮木林村三門江、程溪外垟、程溪壩頭等地陳姓是其裔孫。

 

(五)

太傅派祖忠公,媯滿公64世孫,于唐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同子邕公由唐朝京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南遷福建,開基於閩,子孫興旺,分徙於漳州、泉州、永州、安溪、同安、南安、興化、蒲田、仙游諸處,支派繁多。陳邕公生子四女一: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女曰金花。夷則公生子曰陳儔。陳儔公由進士官著作郎,生子三:茹、聞、嘉。陳聞公賜進士,任陵州刺吏,生子曰丞。陳丞公官福塘令,生子二:喜、恭。陳喜公賜進士,官開府儀同三司,封爵上柱國,曾往漳州祭祖,生子三:仲弼、仲志、仲寓。仲寓公官番隅縣令,生子四:元通、元達、元道、元遠。元通公的玄孫陳仕恭,是今廈門同安丙州的開基祖,其後裔陳化成是個民族英雄。

仲寓公次子陳元達,系忠公九世孫,生於唐長慶元年(八二一),唐宣宗大中時官為閩縣主簿。元達公傳陳征,陳征公傳陳蠲。陳蠲公生三子:俊義、匡義、洪義。匡義公生二子:弘銳、弘信。其裔孫名人輩出,遷徙分佈於浙閩各地。蒼南縣的靈溪鎮溪心村、山東村、西程村三甲、西程村四甲,瀆浦郭家車村,馬站鎮橋頭村半山,莒溪鎮雲山街,雲岩鄉中對口村,橋墩鎮小沿村,礬山鎮南下村橋頭,鳳池鄉漁池村,藻溪鎮謝嶴等地陳氏是弘銳公裔孫。

元達公曾孫陳洪義生子弘元。弘元公號校尉,是元達公的玄孫,也就是仕恭公的堂兄弟。其上祖陳喜公在唐朝後期官居開府儀同三司,由閩南遷居國都。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弘元公於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南下入閩,屢經遷徙,擇居閩南永春縣之小岵南山,遂為永春小岵之始遷祖。校尉公21至29世孫分別于明萬曆至清道光年間陸續遷居蒼南縣,散居於今霞關鎮長沙村、南垟村、深灣村、嶴內村,馬站鎮小姑村、大貢村、大姑營,岱嶺鄉八畝村,蒲城鄉甘溪村龍頭頸,西門外村,赤溪鎮下宅村,龍沙鄉吊壁燈、石塘村,藻溪鎮盛陶村隔仔腳、楊府宮、藻溪街,礬山鎮亭子腳,漁寮鄉打石坑村,橋墩鎮風嶺村、增甌村、橋墩街、橫牆村、碗窯玎步頭,騰垟鄉東垟橋頭、後車村、莒溪港內,望裏鎮官西村、東山頭村,錢庫鎮西堡村,新安鄉陳鑒垟村(一支),大漁鎮新嶺,靈溪鎮五垟村江南墩,大觀頂窯,滬山尤家衕等地。

仲寓公三子元道公,鄉貢。28傳至大生公,字世寀,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清順治年間(1644~1661)同母弟隨叔可傳公由閩安溪官橋遷溫平之北港水頭街,後轉大片園居住,即今瀆浦鄉大浹頭。元道公28世孫元彩公,順治年間由北港水頭遷南港盛陶挺南山九龍搶珠開基,其弟淑彩公,字繼難,遷蒲門韭菜園。

邕公四子夷實,屯田員外郎,後居長溪赤岸固儀鄉擢秀裏。夷實公傳陳羽,陳羽公傳洪茂,事漳州錄事。洪茂公傳陳松,官惠安教授。陳松公傳雲友,官長溪縣丞。雲友公生三子:長昭遠,次昭楚,三昭文。長子昭遠公,諱文翰,行源一,系媯滿公71世孫,忠公七世孫,生於唐開成五年(840),唐鹹通十三年(872)任浙江觀察使。五代初時,因閩王審知變政之亂,不歸故里,避居浙江永嘉楠溪小源茗嶴。昭遠公卒於後樑乾化五年(九一五),壽七十六歲。其子孫在蒼南縣有兩支:一支是忠公27世孫、昭遠公20世孫崇億公,由里安白門遷居蒼南縣江口下埠,崇億公長子守琯公又由江口下埠轉遷本縣榮仁裏東莊(人稱上東莊)。守琯公之孫尚弦公分居十都白沙東莊(人稱下東莊)。

尚弦公之子伯朗居白沙黃頭塗村。崇億公次子守瓚公自江口下埠遷居金鄉南門。另一支是忠公23世孫、昭遠公16世孫恭公遷居樂清九都白石,遂為白石之始祖。蒼南縣蒲門下峰山邊、藻溪鎮盛陶村源美、蒲城鄉甘溪村瓦窯頭、馬站鎮橋頭村前垟、蒲城鄉山下角村、龍港鎮瓦窯頭村等地陳氏是恭公派下,由樂清白石遷來的。

 

(六)

“開漳聖王”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總章二年(六六九),年十三隨父陳政奉唐高宗聖旨敕賜出鎮泉潮二州。儀風二年(六七七),父病故任所,奉命襲任父職,仕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正議大大,嶺南行軍總管。經過九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蠻獠,平息了叛亂,于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奏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祖孫九代歷任漳州刺史,兼嶺南行軍總管。經過數代的生息繁衍,龍湖派裔孫在漳州成了望族。其子孫或經商,或避災荒,或官職調遷等種種原因,播遷於浙、閩、粵及港臺各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因閩沿海地區遭受寇亂,其裔孫避難來蒼南縣有兩支:一支是陳政公27世孫元選、元擇兄弟,由龍溪(漳州)遷泉州同安縣東堤後窟,旋遷浙江溫州蒼南之五岱山居住。後派下分居橋墩鎮黃壇村孤雲嶺、塘灣,觀美鎮馬路村、木橋頭,宜山鎮八岱村二房,霞關鎮深灣村,岱嶺鄉雲遮村,礬山鎮市場尾及平陽的墨城、荊溪,福鼎,青田八都,霞浦等地。另一支是元光公27世孫丕玉、丕鹹、丕育、丕愈、丕音,28世孫瑞吾、仰吾(其父丕顯)諸公由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遷入蒼南縣,丕田公由漳州府漳浦縣鬧田村遷來。27世孫丕封公,世居漳州府龍溪縣天寶鎮,其子宗器公由漳州遷居泉州南安窟內,至三世孫我素、毓彩二公轉遷四十一都鶴溪南山和十八都土泉底,傳至四世孫甫新、廷萬、敦函、風陽、輝章、敦樸、通俊、敦泉諸公再遷望裏浹底園、王公門、寶山、馬加垟等地。明崇禎年間(1628~1644),元光公25世孫子富公領兩侄孫丕為、丕儒,由泉州府安溪縣彭隔地方遷居蒼南縣。子富公生一子七孫。又有元光公28世孫振泉公(其父丕聲公)于明朝崇楨年間授平陽江口巡檢司,後由漳州府龍溪縣天寶鎮遷居平陽縣四十九都董家潭(今平陽山門鎮大樓村)。這支有昆仲十八位都為丕字輩,人稱“十八丕”。十八丕的居處是:丕祈、丕裕、丕禧、丕爵諸公居礬山華陽(今觀美華陽王邊);丕枯公子孫居泰順六都瑞祥葉家山;丕福公居蒲門車嶺腳;丕周公居山門嶼邊;丕為公居福鼎芸垟;丕儒公居宜山東跳;丕玉公居藻溪酊埠頭,子孫分居靈溪鎮大觀坑底村、藻溪鎮蔗嶴村、平水村,挺南賽嶴村等;丕咸公居藻溪西垟坡,後裔分居湖前匯龍村;丕顯公子孫分居平等陳宅村、仕家垟村、韓家垟村、希賢村以及錢庫、北港;丕田公居十八都墩頭,子孫分居雲岩鄉鯨頭村、風山村,蒲門沿浦,湖前垟心村;丕封公子孫居望裏浹底園村、下屯村、江山王公門村、礬山石壁頭、觀美馬家垟村、北港蒲山下、里安五塊岩、福鼎西門外村等地;丕育公居藻溪昌門宮,後裔徙居張家山下斗門、福鼎鐵場等地;丕音公遷居藻溪昌門宮石板路,子孫轉居蒲門泥山頭和福鼎大峨;丕愈公居雷打龍(今藻溪鎮平水村坑內);丕聲公子孫居四十九都董家潭,其支派分居中墩鄉尖礁村、莒溪鎮王家墳。

另外藻溪元店始遷祖安漳公,盛陶下井橋始遷祖清益公,高嶴始遷祖台吾公,明波公、龍泉公,下山虎始遷祖明玉公,橋頭灣始遷祖厚山公,繁枝始遷祖太公,蒲門大嶺內始遷祖介受公,蒲門頂高垟始遷祖萬全公,金鄉湖裏始遷祖洪貴公等都是龍湖派元光公的裔孫。

 

(七)

蒼南縣內陳姓除上面概括敘述的幾個世系之外,還有一些地方因族譜記載不清,先祖難以找尋,無法確定世系,故作其他派記錄,以備有志者今後認真尋找歸宗。具體是:金鄉第四巷忠公支系,瀆浦前垟懷忠公支系,浦亭大亭河邊觀保公支系,龍港朝西屋上廠明公支系,蒲門小嵯仰魁仰毫公支系,蒲門園山仔顏士公支系,橋墩柳垟南容公支系,橋墩墓庵頭偉質公支系,觀美茂竹村德通公支系,蒲門頂魁心園心田公支系,馬站沙埕嶺頭應良公支系,雲亭南堡嶺世高公支系,沿浦上街子沖公支系,蒲門坑門良璧公支系,蒲門水溝賜公支系,沿浦新塘方新公支系,霞關路尾嶴內敬山公支系,馬站橋頭前坡公支系,蒲門前垟彥公支系,赤溪北嶴坑底福建公支系,赤溪園嶼應麟公支系,靈溪港邊東林公支系,赤溪棕利頭建初公支系,赤溪中崗積恩公支系,赤溪上垟茲古公支系,蘭垟灣口陳定公支系,南宋坑底柯嶺腳先祖公支系,礬山水尾福山公支系,礬山中村希旺公支系,蒲門大嶺內與吾公支系。

 

蒼南陳姓遷徒錄

龍港鎮陳氏遷徙錄

本節記錄龍港鎮範圍內46個地方陳氏遷徙情況:

龍港鎮東排村陳氏

東排村(古名新安雙排殿河邊)陳氏,始遷祖紹學公,字道友,系德誠公20世孫,約于明正德八年(1513),由雙桂裏陳良遷居東排(今龍港鎮東排村),至今已傳17代,有300多戶,1200多人。

龍港鎮西排村陳氏

西排村(古名新安陳大屋)陳氏,始遷祖紹定公,系德誠公20世孫.約於明正德九年甲戌(1514),由雙桂裏陳良遷居西排(今龍港鎮西排村),至今已傳17代,有400多戶,1500多人。

龍港鎮河底高村陳氏

河底高陳氏,始遷祖太龍公。系瑄公21世孫,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江南柘園遷居河底高(今龍港鎮河底高村),至今已傳16代,有12戶,70多人,派下遷居平陽蔡家山、四川省九都、龍港東排等地。

龍港鎮流浦村陳氏

流浦村陳氏始遷祖太貞公,系瑄公21世孫,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由江南柘園遷居流浦(今龍港鎮流浦村),至今已傳16代,有90多戶,370多人。

龍港鎮黃家蓬村陳氏

黃家蓬村陳氏,始遷祖友信公,約生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系瀚公23世孫,于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由樂清縣翁蟬遷居平陽黃家蓬(今龍港鎮黃家蓬村),至今已傳14代,有42戶,200多人。

龍港鎮瓦窯頭村陳氏

瓦窯頭陳氏,始遷祖經堂公,又名景唐,約生於明萬曆八年(1580),由樂清遷居平陽瓦窯頭(今龍港鎮瓦窯頭村),至今已傳15代,有250戶,1000多人。

龍港鎮下澇村陳氏

下澇村陳氏,系德誠公派下裔孫。德誠公祖父檄公,官為固始令,唐末因避宗權之亂人閩,居於建安,其父誨公仕南唐官為建州節度使。於後周顯德四年(九五七)平淮南,德誠赴援有功,官封和州刺史,後隱居橫陽南雁仙姑洞(今平陽縣南雁)。宋建隆二年(九六一)遷居江之南下澇,至今已傳38代,有220餘戶,900餘人。德成公派下裔孫分居蒼南,平陽、里安等各地。

龍港鎮朝西屋、上廠陳氏

洪宮(朝西屋)陳氏,始遷祖龍寵公,約幹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溫州市永強蕉下遷居平陽江南洪宮,1983年龍港建鎮時才將洪宮村部分劃出成立朝西屋村。派下分居洪宮村,朝西屋村,敖江鎮,溫州鹿城等地。

上廠陳氏,始遷祖龍寶公,宇奕珍,號善庵,約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溫州市永強蕉下遷居平陽江南壙邊上廠(今龍港鎮江口村上廠)。派下分居在上廠、金釵河村、平陽萬全鳴山等地。上列兩始遷祖系同宗房族兄弟,同時分別遷居洪宮、上廠兩地,並于清朝同治年間在洪宮前岸合建陳氏宗祠三間,1958年拆毀後,1993年由兩地重建宗祠五間在朝西屋村。至今已傳13代,有338戶,1028人。

龍港鎮新美洲村陳氏

新美洲村,早年稱牛肩頭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尚是一片汪洋的海塗,從宣統三年(1911)起才有人來圍塘開荒入住。民國七年(1918),柘園瑄公29世孫明發公帶五子一女來此開荒安家,是新美洲村第一家陳姓。繼有仙居的樣貴公、祥智公全家人住,下東莊的成米公、成桐公兩家人住開荒,陳家堡的岳彩、嶽標兩公來安家,再有二河的包仲、包氣兩公來安家,最後入住的是金鄉靈峰登釧公。至此,新美州村是陳姓居多。日前共有陳氏753人,其中柘園系227人,仙居系104人,下東莊系295人,陳家堡系71人,二河系40人,靈峰系16人。

龍港鎮浦後村陳氏

浦後村陳氏,始遷祖愈古公,系千一公21世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由江南仙居遷居浦後(今龍港鎮龍江辦事處浦後村),至今已傳13代,有120多戶460多人。

龍港鎮新渡村陳氏

新渡村陳氏,始遷祖維進公,生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於乾隆十一年(1746)由里安塘下陳宅遷居平邑新渡(今龍港鎮新渡村),至今已傳9代,有20多戶,80多人。

白沙第七河村陳氏

第七河村陳氏,始遷祖之春公,系瑄公商孫,其曾祖體國公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由江南柘園遷居平等鄉橫河,傳至之春公約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橫河遷居第七河(今龍港鎮白沙辦事處七河村),至今已傳12代,有30多戶,120多人。

 白沙黃頭塗村陳氏

白沙黃頭塗陳氏,始遷祖伯朗公,系紹遠公25世孫,約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由上東莊遷居劉店黃頭塗(今龍港鎮白沙辦事處黃頭塗村),至今已傳19代,有180多入。

海城二河村陳氏

二河村陳氏,始遷祖魁樣公,系德誠公10世孫,自幼隨父夢濤公避淮兵之亂遷居永嘉。於南宋鹹淳間登甲戌科(1274)進士。因時屆宋柞將盡,由永嘉回籍居於二河(今龍港鎮誨城辦事處二河村),至今已傳26代,有570多戶,2000多人。派下分居耙艚鎮半河西村、中段村、龍港下澇村、新安東浹頭村、沿浦鎮新塘三十畝、平陽墨城、長興縣等地。

海城下東莊村陳氏

下東莊陳氏,始遷祖尚弦公,字子顏,生於明景棬二年(1451),由榮仁裏東莊遷居下東莊(今龍港鎮海城下東莊村),至今已傳20代,有260多戶,1050多人(其中分居塗廠80戶,320人)。

海城新垟村陳氏

新垟村陳氏,始遷祖道龍公、希熹公兄弟,系瑄公21世孫,其先世祖煌公由柘園遷居里安五十都東坑,傳至道龍公於明祟禎年間(1628~1644)由里安回遷扛南十都新垟(今龍港鎮新垟村),其弟希熹公也於崇禎年間由莒溪柳平山遷居新垟,至今巳傳14代,東岸180多戶,西岸190多戶。派下分居樂清縣東山南、十八岩頭等地,有130多戶。

海城新垟村大浹頭陳氏

新垟村大浹頭陳氏,始遷祖萬鐘公,約生於清順治七年(1650),系雅店橋存心公裔孫。其先世祖君唐公由雅店橋遷居平等鄉吳蘭樓村,傳至萬鐘公由吳蘭樓遷居大浹頭(今龍港鎮海城辦事處新垟村大浹頭),至今已傳13代,40多戶,160多人。

沿江殿后陳氏

殿后陳氏,始遷祖承富公,字道新,生於清雍正元年(1723),系瓚公裔孫,由宜山甲底遷居殿后(今龍港鎮沿江辦事處柳家村殿后)至今已傳12代,有30多戶,120多人。

江山西河村東垟陳氏

西河村東垟陳氏,始遷祖承奉公,系瓚公20世孫,由南監(今蘆浦鎮)前垟底遷居東垟(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西河村),至今已傳17代:派下分居里安、萬全、墨城等地,共有120多戶,240多人。

江山新河村藕橋陳氏

新河村藕橋陳氏,始遷祖顫斯公,系德誠公24世孫.其先世祖堯和公由浦源(今陳家宅)遷往福露龍興府.傳13代夏生公生二于,長子萬錦公,于明天啟元年(1621)回遷.居北港漁塘,生三子,長顫斯,遷居藕橋(今江山辦事處新河村藕橋),次可敬遷居江南仙坭船,三可謹遷居江西垟夏姑橋。藕橋一支至今已傳13代,有100多戶,400多人。

江山上河頭村陳氏

上河頭村陳氏,始遷祖奎證公,系(王全)公裔孫.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由宜山闊橋底遷居象河頭(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上河頭村),至今已傳16代,有180多戶,760多人。

江山北店村陳氏

北店村陳氏,始遷祖宗旦公,登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進士,系南朝陳宣帝裔孫:由北港新垟遷居陳營(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北店村),至今已傳29代。派下分居大店、宜山八岱、東跳、平陽萬全、錢倉、白水等地。共有200多戶,840多人。

江山大店村陳氏

大店村陳氏,始遷祖所學公,系北店宗旦公13世孫,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由北店遷居大店(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大店村),至今已傳17代。大店還有樓西房一支,始遷祖履旋公.約于明萬曆十六年(1588)由福建晉江二十七都遷來。初居於西垟坡.履旋公之孫肇裕公由西垟坡遷居大店樓西,為樓西房之始祖。至今兩支無分,行第相同。共有130多戶,450多人。

江山東莊村下連陳氏

東莊村下連(又名雅連)陳氏,始遷祖良昔公,號愛甫,系瀚公24世孫。約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由樂清縣翁洋遷居下連(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東莊村下連)今已傳13代,有70多戶,220多人。

江山東莊村下連陳氏

(上)東莊村陳氏,始遷祖守琯公。字惠玉,號統珍,其先祖紹遠公,居福建赤岸固儀鄉擢秀裏,于唐鹹通十三年(八七二)任浙東觀察使,李訥幕官仕錢塘知縣。因王審知之亂,避居永嘉小潭茗嶴,數傳至嗣培公,遷居里安白門。嗣培公曾孫祟億公由白門遷居本縣江口下埠木橋頭,崇億公長於守琯公由江口遷居榮仁裏東莊(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東莊村),至今共有90多戶,380多人。派下分居海城東莊、沿江新徒門等地。

江山周家車村陳氏

周家車村陳氏,始遷祖振亮公,字郎生,系瓚公裔孫,于明崇楨十五年(1642)由宜山甲底遷居江山周家車(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周家車村)。至今有30多戶,110多人。

江山棋盤村陳氏

棋盤村陳氏,有兩支始遷祖,一支始遷祖良華公,字明齋,系潞公24世孫,約于明祟楨十三年(1640),由樂清翁垟遷居棋盤(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棋盤村)。至今巳傳13代,有70多戶,400多人。另一支始遷祖天友公,系藻溪矴埠頭丕玉公三世孫,其父清道公由矴埠頭遷居江西河口鎮後轉遷福建省古田大玉地方,天友公由古田返遷江山棋盤。支派分遷福建福鼎縣秦嶼冷城南山,里安飛雲鎮橫河,平陽風門山。居本地巳傳12代,有30餘戶,100多人。

江山王公門村陳氏

王公門村陳氏,始遷祖敦函公,字希真,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系丕封公四世孫,元光公30世孫,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帶子國春從泉州南安遷居平陽鶴溪南山,後轉遷王公門(今龍港鎮江山辦事處王公門村)。至今已傳15代,有180多戶,750多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左右,振下遷至沮州西門和麗水等地有30至50餘戶。

湖前街陳氏

湖前街陳氏,始遷祖敏捷公,系德誠公6世孫,約于宋宣和年間(1119~1125)遷居平邑湖前(今龍港鎮湖前辦事處湖前街),至今已傳36代,共有150多戶,600多人。派下分居新陡門、瓦窯頭,三山門樓底和里安蟠浦等地。

湖前西橋村陳氏

湖前西橋村陳氏,始祖雲谷公,系千—公18世孫,約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仙居遷居湖前西橋(今龍港鎮朔前辦事處西橋村),至今已傳14代,有30多戶,120多人。

湖前陳良村陳氏

陳良村陳氏,系德誠公派下裔孫。德誠公祖父檄公官為光州固始令,唐末因避秦宗權之亂入閩,居於建安。其父誨公官為南唐建州節度使,于後周顯德四年(九五七)平淮南,德誠公赴援有功,官拜和州刺史。後隱居橫陽南雁仙姑洞。宋建隆二年(九六一)遷居平陽江南下澇。至今已傳41代,有100多戶,400多人。德誠公派下分居蒼南、平陽、里安等各地。

湖前匯龍村陳氏

匯龍村陳氏,始遷祖以作公,系西垟坡始祖丕咸公之五世孫,藻溪東溪炭山后肇峰公3世孫.約於清康熙十四午(1675),由藻溪東溪炭山后遷居江南匯龍(今龍港鎮湖前辦事處匯龍村)。共有270多戶,1050人。

湖前垟心村陳氏

鳳江垟心村陳氏,始遷祖天招公,系元光公30世孫,丕田公四世孫,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鯨頭墓腳遷居垟心(今湖前辦事處鳳江垟心村),至今已傳15代,有130多戶(其中小張家堡40戶)。

湖前凰浦村渡頭陳氏

凰浦村渡頭陳氏,始遷祖繼謙公,字益齋,生於明正德三年(1508),于明天啟元年(1621),由樂清樓下鎮遷居平邑江南凰浦渡頭(今龍誰鎮湖前辦事處凰浦村),至今已傳14代,有80多戶,300多人。其堂兄弟繼遜公遷居湖前朱家站,繼黎公遷居靈江橋底,繼性公遷居永嘉縣扛北三山鄉蓮池頭村,繼光公遷居靈江四大。

湖前新陡門村陳氏

新陡門村陳氏,始遷祖謙容公,系德誠公22世孫,由湖前遷居沿江新陡門(今龍港鎮沿江辦事處新徒門村)。共有60多戶,230多人。

湖前潘家莊陳氏

湖前潘家莊腖氏,始遷祖維陵公,名謝生,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由里安塘下遷入潘家莊凰浦橋頭東定居。咸豐年間(1851~1861)風江鄉凰捕渡頭和靈江鄉四大橋底等陳姓在凰浦陡門南凰浦小街道建祠,潘家莊陳氏搭祠共建,並與凰浦支派造連環譜。現有48戶。

平等環河村陳氏

環河(橫河)村陳氏,始遷祖體國公,系瑄公21世孫,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由江南柘園遷居橫河(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橫河村),至今已傳14代,有45戶,180多人。派下分居白沙第七河。

平等陳家宅村陳氏

陳家宅村(古名浦潭)陳氏,始遷祖經正,經邦兄弟,系德誠公五世孫,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遷居浦源(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陳家宅村),至今已傳32世。派下分居藕橋、謝垟底、仙坭船,赤溪韭菜園,平陽鳳山頭、平陽坡南、江口、里安嶴壟、北港鶴溪、新垟、蕭江鎮楊梅莊等地。總共有1900多戶,8000多人。

平等希賢、韓家垟村陳氏

希賢、韓家垟村陳氏,始遷祖國棟公,宇鼎臣,系元光公30世孫,其曾祖丕顯公,世居福建漳州龍溪縣天寶(今漳州市蘿城區天寶鎮)。生二子,長瑞吾、次仰吾,兄弟由漳州遷居溫州平陽二十七都藻溪昌門宮,三傳至國棟公,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因避亂移居南港二十八都高嶴角尾,再於康熙年間始遷十都韓家垟、希腎(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韓家垟村、希賢村),共有500多戶,2000多人。

平等仕家垟村陳氏

仕家垟村陳氏,始遷祖國標公,字鼎輔,生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系元光公30世孫,其曾祖丕顯公世居福建漳州龍溪縣天寶,生二子,長瑞吾、次仰吾,兄弟由漳州遷居溫州平陽二十七都藻溪昌門宮,三傳至國標公,因避亂與兄國榜公由昌門宮移居北港蒲嶺丕玉公族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遷居仕家垟(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仕家垟村),至今已傳14代,有320多戶,1300多人。

平等陳宅村陳氏

陳宅村陳氏,始遷祖國榜公,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系元光公30世孫,與仕家垟始遷祖國標公乃同胞兄弟,因避亂與弟國標公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二十七都藻溪昌門宮同遷北港蒲嶺,後轉遷江南十五都吳橋頭(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陳宅村),至今已傳14代,有300多戶,1200多人。

平等吳蘭樓村陳氏

吳蘭樓村陳氏,始遷祖君唐公,約生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系雅店橋始遷祖千六公11世孫,約于萬曆八年(1580),由雅店橋遷居吳蘭樓(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吳蘭樓村),至今已傳17代。派下分居林官倉、新垟大浹頭、敖江陡門頭、蓀湖溪頭、藻溪、溪頭半嶺、福建順昌縣、建陽縣等地。共計160多戶,600多人。

平等下屋陳村陳氏

下屋陳村陳氏,始遷祖思寵,思敬兄弟,系瑄公20世孫,約于明萬曆九年(1581),由柘園遷居下屋陳(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下屋陳村),至今巳傳17代,有210多戶,850多人。

平等余家慕村陳氏

余家慕村陳氏,始遷祖上面公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由錢庫鎮西堡村遷居餘家慕.至今已繁衍7代,有15戶,60多人。

平等虹橋村陳氏

虹橋村陳氏,始遷祖允生公,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系瓚公22世孫,由平陽陳絳殿遷居扛南虹橋(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虹橋村),至今巳傳12代,有60多戶,240多人。

平等陳華垟村陳氏

陳華垟村陳氏,始遷祖穎裘公,生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系瓚公裔孫,由宜山甲底遷居腖華垟(今龍港鎮平等辦事處陳華垟村),至今已傳15代,有50多戶,200多人。

陳華垟村另一支陳氏。始遷祖世存公,系安漳公8世孫,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藻溪元店遷居陳華垟村。至今已傳9代,有30多戶,110多人。

 

宜山片陳氏遷徙錄

本節記錄宜山鎮、雲岩鄉範圍內17個地方陳氏遷徙情況。

宜山鎮甲底村陳氏

甲底(原名甲第)村陳氏,始遷祖哲元公,系瓚公16世孫,約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由平陽陳絳殿遷居甲底(今宜山鎮甲底村),至今已傳20代,有320多戶,1200多人。派下分居福鼎、殿后、陳華垟、周家車等地。

宜山鎮闊橋底陳氏

闊橋底陳氏,始遷祖銓公,系(王全)公第19世孫。(王全)公之孫朝公于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由閩長溪赤岸遷徙溫之平邑鳳凰山下南郭廟陳家宅。朝公17世孫銓公,字宗榜,生於明成化七年正月(1471),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德十四(1519)選貢高郵訓導、紹平教授。正德年間(1506~1521)由平陽嶺門鳳凰山遷居闊橋底(今宜山鎮闊橋底地方)。至今已傳19代,共有300多戶,1200多人。派下分居龍港上河頭、永嘉、溫州、霞浦牙城、金鄉百步街、靈峰等地。

宜山鎮後垟增村陳氏

後垟增村陳氏,始遷祖欽宇公,字文允,系龍泉公五世孫,約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藻溪高嶴遷居江山後垟增(今宜山鎮後垟增村)。至今已傳13代,200多戶,800多人。

宜山鎮八岱村陳氏

八岱陳氏宗祠有三房,分別由三地入遷。大房始遷祖作峰公,系瓚公裔孫,其先祖賚公由平陽陳絳殿遷居萬全步廊三杆橋,傳至作峰公,約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步廊三杆橋遷居八岱(今宜山鎮八岱村),至今已傳13代。派下分居平陽鄭家墩、黃婆亭等地。有180多戶,780多人。

二房始遷祖應韜公,字余慶,原名應祥,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系龍湖派元光公30世孫。其祖伯瑤公,因避倭寇之亂,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五岱山遷居平陽北港山門,傳至應韜公,由山門塘灣遷居宜山八岱,至今已傳12代,有110多戶,400多人。

三房始遷祖希濤公,系尤之公裔孫、宗旦公15世孫,約于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由北店遷居江南宜山八岱,至今已傳15代,有120多戶,450多人。

宜山鎮謝垟底村陳氏

謝垟底村陳氏,始遷祖萬鎰公,系德誠公23世孫。其先世祖堯和公,由浦源遷居福建龍興府,後裔傳至萬鎰公,于明天啟元年(1621)隨次叔昂生、三叔應元二公由福建回遷,其叔居漁塘,萬鎰公居謝垟底(今宜山鎮鐵龍謝垟底村),至今已傳15代,有90多戶,350多人。

宜山鎮東跳村陳氏

東跳村陳氏,有兩支從不同地方遷於此。一支始遷祖開圖公,系北店宗旦公14世孫,約于明萬曆八年(1580)由北店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6代。

另一支始遷祖丕儒公,系元光公27世孫,約于明崇禎五年(1632)隨叔祖子富公由福建漳州遷來,先居劉家山,後遷宜山東跳(今宜山鎮鐵龍東跳村)。至今已傳17代,有68戶,315人。

宜山鎮水亭村陳氏

水亭村陳氏,始遷祖道廣、道任、道恭兄弟系瓚公16世孫,約于明正德十年(1515),由陳庫(錢庫小河川底村)遷居水亭(今宜山鎮水亭村),至今已傳18代,有300多戶,1000多人。

宜山鎮陳家寺村陳氏

陳家寺(古名陳嘉嶼)村陳氏,始遷祖道遜公,系瓚公16世孫,其裔旭山公約于明隆慶四年(1570),由陳庫(錢庫小河川底村)遷居陳家寺(今宜山鎮陳家寺村),合族鹹推旭山公之祖道遜公為始遷祖。至今已傳18代,有350多戶,1350多人。

宜山鎮珠後村陳氏

珠後(原名龜後)村陳氏,始遷祖宗兆公,約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其先世祖嘩公由福建泉州赤岸遷居浙扛樂清萬嶴,嘩公裔孫陸續從萬嶴遷居樓下等地,19傳至繼光公,由樂清樓下遷居江西樣(今靈江四大)。繼光公生二子,長子宗立公仍居四大,次子宗兆公,由靈江四大遷居珠後(今宜山鎮珠後村)。至今已傳13代,有168戶,712人。

宜山鎮三進屋陳氏

三進屋陳氏,始遷祖德輝公,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系(王全)公28世孫,其先世祖由福建長溪赤岸遷居溫郡謝池,後傳六世至文仲公,由謝池遷居白岩(今平陽縣昆陽鎮南山),傳至奎公遷居鐵嶺,傳斐公遷居平陽大井頭,再傳至應侃公,又由大井頭遷居平陽鮑垟(派分平陽昆陽鎮前葉、里安塘下陳宅),再傳至德輝公,由鮑垟(今平陽縣鄭樓鎮)遷居三進屋(今宜山鎮三進屋),遂為宜山三進屋始遷祖,至今已傳15代,有260多戶,1100多人。

宜山鎮下市街陳氏

下市街(又名七份底)陳氏,始遷祖文續公,系瀚公26世孫,由樂清縣翁垟遷居下市街(今宜山鎮下市街),至今已傳13代,有40多戶,210多人。現入仙居千一公派下。

雲岩鄉中對口村陳氏

中對口村陳氏,始迂祖君華公,字細生,生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系太傅派祖忠公35世孫,其祖珀騰公由福建安溪縣入遷平陽,先居北港山門,後遷29都大觀溪心北山,三傳至君華公,由溪心遷居中對口(今雲岩鄉中對口村),至今已傳11代,有80多戶,320多人。君華公子崇魁公分居江西垟郭家車。

雲岩鄉鳳山村陳氏

風山村(古名山門頭)陳氏,始遷祖觀進公,原名景進,號西湖,生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系元光公28世孫,其父丕田公,字永田,由福建漳浦縣鬧村入遷溫州平陽十八都島橋頭,後轉遷二十六都山門頭(今雲岩鄉風山村山門頭),支派分居玉環、樂清、福鼎店下等地。至今已傳15代,有70多戶,300多人。

雲岩鄉鯨頭村石崗下陳氏

鯨頭村石崗下陳氏,始遷祖振宗公,字尚碩,系瓚公27世孫,其先世祖道懿公,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由平陽陳絳殿遷居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傳五世至振宗公由安溪遷居里安四十二都八甲岩頭,生三子,長、三兩子仍居里安,次子王月,遷居龍泉縣後壇,振宗公孫耀彩、耀鼎、耀王、耀卿四公遷居石崗下(今雲岩鄉。鯨頭村石崗下),至今已傳11代,有70多戶,280多人。

雲岩鄉鯨頭村鯨西陳氏

鯨頭村(鯨西)陳氏,始遷祖伯壽公,系元光公29世孫、丕田公3世孫。公於康熙二十年(1681),由平陽十八都島橋頭遷入鯨頭墓腳(今雲岩鄉鯨西村),至今已傳15代,有320戶,1168人。派下分居美國、江蘇宜興、溫州、泰順等地。

雲岩鄉士金兜村陳氏

士金兜村港頭陳氏,始遷祖應寵公,系瓚公24世孫,約于清雍正二年(1724),由前垟底遷居港頭(今雲岩鄉士金兜村港頭),至今已傳12代,有2戶,9人。派下分居麟頭、紹興、金鄉北門等地。

雲岩鄉下對口村陳氏

下對口村陳氏,始遷祖應彩公,系瀚公25世孫,約于清康熙九年(1670),由樂清縣翁垟遷居下對口(今雲岩鄉下對口村),至今已傳13代,有70多戶,220多人。

 

錢庫片陳氏遷徙錄

本節記錄錢庫鎮、仙居鄉、望裏鎮、蘆浦鎮、新安鄉、括山鄉範圍內39個地方陳氏遷徙情況。

仙居鄉仙居陳氏

仙居地方陳氏,始遷祖千一公,于北宋慶曆三年(1043),由福建泉州赤岸遷居仙居地方(今蒼南縣仙居鄉所在地),至今已傳34代。千一公生三子,長玉涯遷居樂清翁垟,次玉潮遷居平陽萬全榆垟,三玉沙仍住仙居。派下11世元松公遷居溫州,子孫分居里安,元柏公居樂清。後陸續從仙居遷往護法寺、新美洲、湖前、平陽、北港、靈溪、蒲門、中墩、大漁、炎亭、金鄉、楊府嶺、黃衙嶴、舥艚以及玉環、寧波、象山、江蘇宜興、福鼎、霞浦等地,總共有3150多戶,12600多人。

仙居鄉雅店橋陳氏

雅店橋地方陳氏,始遷祖千六公,諱文心,字存心,系瑄公10世孫,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登李易榜進士,官為甯國節度僉推,至今已傳27代。派下分居福鼎秦嶼、樟歧、馬山、古坪,樂清白沙嶺、平陽十八都青坑松樹山、金鄉珠照垟、翁處、吳蘭樓、大浹頭、木橋頭、炎亭、舥艚陡門頭、包處、方城底、老台、小嶴、倪家堡、崇家嶴、藻溪鎮白墳三叉路、龍沙鄉鐵欄杆頭村等地。居本地共有1260多戶,4920多人。

仙居鄉柘園陳氏

柘園地方陳氏,始遷祖瑄公,字正器,系媯滿公69世孫,世居平江,與兄瓚公同登進士,除永嘉教授,因見浙南山水之勝,兄弟遂同隱邑南鳳凰山下,後遷居十一都江南柘園(今仙居鄉柘園村),至今已傳36代。派下分居福建柘垟、雅店橋、新垟、下屋陳、橫河、七河、河底高、樓浦、繆處、垟西石塘、童橋、雙牌坊、福鼎前岐、江灣、三坵田、金鄉梅嶺腳、仙坭船、應家山、鼓樓山、靈溪上街頭、北港章嶴、顯橋等地。居本地共有1360多戶,5450多人。

仙居鄉木橋頭村陳氏

木橋頭村陳氏,有兩個支系的裔孫居住。一支為雅店橋始祖千六公之裔孫禮祥公,約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雅店橋遷居於此。一支為仙居始祖千一公之裔孫,由仙居遷居於此。千六公支有30多戶,140多人。千一公支90多戶,350多人。

仙居鄉翁處村陳氏

翁處村陳氏,始遷祖茂鉉公,系千六公裔孫,由雅店橋遷居於此。有70多戶,270多人。

錢庫鎮陳家堡陳氏

陳家堡地方陳氏,始遷祖陳勳,行萬六一,其先世祖公世居平江,唐時因官福建長溪(霞浦)令,遂家居長溪赤岸。傳至陳勳公於南宋淳祐十年(1250),由長溪赤岸入遷浙江平陽十一都江南夏堡(今錢庫鎮陳家堡)居住,至今已傳26代。派下分居小陳家堡、大樹下、大河川底、溪頭牌坊底、錢庫八份底、龍港、金鄉等地,總共有2300多戶,8810多人。

錢庫鎮西堡村陳氏

錢庫西堡村陳氏,始遷祖添英公,系校尉公23世孫,其祖右乾公自明萬曆年間(約於1614年前後),由福建永春縣小岵南山遷徙浙江平陽北港象園,後轉遷蕭江凰浦,生二子,長子四英,次子添英。傳至孫輩,不幸於清康熙年間遭火災,於是添英公遷居錢庫鎮西堡村,至今已傳13代,有100多戶,400多人,1918年入陳家堡宗祠。現有20余戶遷居錢庫、龍船爭村以及上海、杭州、溫州、龍港等地。

錢庫鎮黃判橋村陳氏

黃判橋村後岸陳氏,始遷祖士彩公,系瓚公25世孫,經國公7世孫,約于清康熙十年(1745)由前垟底遷居錢庫鎮黃判橋後岸(今錢庫鎮黃判橋村),至今已傳12代,有50多戶,200多人。

錢庫鎮垟西村陳氏

垟西村陳氏,有兩個支派。一支是石塘陳氏始遷祖理公,系瑄公19世孫,約于明嘉靖四年(1525)由柘園遷居垟西石塘(今錢庫鎮垟西村),至今已傳17代,有45戶,180多人。另一支是大垟西、後垟西始遷祖廷稅公、朝厥公,系藻溪矴埠頭昌門宮丕育公五世孫,遷入垟西居住。支派分別遷往福鼎獅頭貢、店下等。至今已傳12代,有150多人。

錢庫鎮小河川底村陳氏

小河川底(古名陳庫)陳氏,始遷祖仲遠公,字叔吾,號思齋,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由福建長溪赤岸遷居平陽江南陳庫(今錢庫鎮小河川底村),至今已傳30代,有150多戶,700多人。

錢庫鎮桐橋村陳氏

桐橋村(古名童橋)陳氏,始遷祖其珠公、其敬公兄弟,系瑄公23世孫,其曾祖逢月公,因避寇亂,於明嘉靖五年(1526)由柘園移居北港桂溪,傳四代至其珠兄弟,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由北港桂溪返回江南居於桐橋(今錢庫鎮桐橋村)。至今已傳14代,派下分居東括內,共有50多戶,200多人。

錢庫鎮西街陳氏

錢庫西街陳氏,始遷祖世韜公,系藻溪矴埠頭昌文宮丕育公六世孫,其父朝昌公遷居玉環茅埏(今玉環縣海山鄉虹田村),世韜公由玉環返遷入錢庫鎮西街居住,至今已傳11代,有40多人。

錢庫鎮蔡裏村陳氏

蔡裏村陳氏,始遷祖天喜公,字宗甫,號元賜,系金鄉上乾頭始遷祖憲茂公之孫。公約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入贅蔡益楊公之妹,生子四,長萬昌,次萬境,三萬理,四萬玨,益楊公無子,招次子萬境以嗣蔡姓,蔡裏村陳蔡兩姓實為一脈。至今已傳12代,共有300多戶,1200多人(不包括小漁63戶、炎亭35戶、金鄉20戶)。

錢庫鎮繆處村陳氏

繆處村陳氏,始遷祖其魁公,系瑄公23世孫,其高祖父密公世居江南柘園,因官為金華訓導,移居金華祈山,傳至其魁公,約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回遷居于江南錢庫繆處(今錢庫鎮繆處村),至今已傳14代,有45戶,180多人。派下分居錢庫清華街、炎亭倒橋坑、東山棉嶴等地。

錢庫鎮八分底陳章氏

錢庫八分底陳章氏,始遷祖如田公,系陳勳公11世孫,因兼繼外祖父章姓,故稱陳章,由陳家堡遷居于此,現有25戶,150多人。

望裏鎮浹底園村陳氏

浹底園村陳氏,始遷祖敦樸公,字希元,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系元光公30世孫。其曾祖丕封公,世居福建漳州龍溪縣天寶市北溪,其祖宗器公,由漳州移居泉州南安窟內。生二子,長我素,由南安遷居平陽鶴溪南山,次毓采與兄同時移居平陽十八都土泉底間。我素公生四子:長子甫新,字希傑,居馬家垟。次子廷萬,字希俊,其派下居瑞邑五塊岩和福鼎店下。三子敦函,字希真,居江山王公門。四子廷千,字希數,居寶山內(今望裏鎮新民村)。毓采公生五子,長子鳳陽,移居福鼎邑西門外大山直壟;二子耀章,字希彥,居北港蒲山下。三子敦樸,字希元,居二十五都浹底園;四子通俊,字希達,居礬山石壁頭;五子敦泉,字兢全,居下屯(今望裏鎮河口村)。毓采三子敦樸公,由十八都移居浹底園,至今已傳15代。因寶山內(今望裏鎮新民村)與下屯(今望裏鎮河口村)陳氏與浹底園的始遷祖系同宗兄弟。所以,他們都入浹底園陳氏宗祠。其中,浹底園有697戶,2696人,寶山內有120多戶,480多人,下屯有150多戶,610多人。

望裏鎮金家莊陳氏

金家莊村陳氏,始遷祖志敏公、志惠公、志功公昆仲約生於清雍正六年(1728),系元光公37世孫,太公6世孫,由繁枝遷居金家莊(今望裏鎮金家莊村),至今已傳9代,有160多戶,780多人。

望裏鎮宮西村陳氏

宮西村陳氏,始遷祖國裕公,字啟信,生於清順治十四年(1675),系忠公37世孫。其曾祖維琚公,世居福建安溪五莊。其祖父朝紀公由福建遷居平陽北港北山嶴,傳至國裕公,由北港遷居江南宮西(今望裏鎮宮西村),至今已傳12代,有280多戶(還有桐橋30戶,陳鑒垟村16戶)。

望裏鎮東山頭村陳氏

東山頭村陳氏,始遷祖國泰公、國英公兄弟,系忠公37世孫,與宮西始祖乃是同胞兄弟,約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北港北山嶴遷居東山頭(今望裏鎮東山頭村),至今已傳12代,有170多戶,與宮西村同一宗祠。

望裏鎮溪頭牌坊底陳氏

溪頭牌坊底陳氏,始遷祖方連公,字永瑞,生於清乾隆八年(1743),系陳勳公16世孫,由錢庫陳家堡遷居牌坊底,至今已傳10代,有50多戶,180多人。

望裏鎮護法寺村陳氏

護法寺村陳氏,始遷祖鴻春、科錫二公,系仙居始祖千一公21世孫,為經營山業由仙居移居護法寺,後又有23世孫國訓、憲典、憲丕、國選等公遷於此,至今已傳13代。派下分居仙居山,有220戶,850多人。

望裏鎮琪臨村陳氏

琪臨村(俗名豬肝山)陳氏,先祖法興公原居福建泉州永春白岩上樓,明萬曆三年(1575)冬,同母謝氏來浙甌平邑二十六都繁枝.其後裔仲春公清順治初年分居二十八都張家山,仲春公之子佛晏公移居二十五都蓀湖裏豬肝山(今望裏鎮琪臨村),至今已傳11代,有18戶,65人。

望裏鎮溪頭埠村陳氏

溪頭埠村陳氏,系雅店橋始祖千六公之裔孫遷居于此。至今共有30多戶,130多人。

望裏鎮馬鞍山陳氏

馬鞍山陳氏,始遷祖永昌公,系藻溪高嶴龍泉公六世孫,由高嶴遷居馬鞍山至今已傳11代,有42人。

新安鄉大樹下村陳氏

大樹下村陳氏,始遷祖如漢公,系陳勳公11世孫,約于明崇禎元年(1628)由陳家堡遷居親仁裏大樹下(今新安鄉大樹下村),至今巳傳14代,有520多戶,2100多人。

新安鄉東浹頭村陳氏

東浹頭村陳氏,始遷祖以佐公,字啟生,生於明天啟七年(1627),系元光公30世孫,安漳公4世孫。由藻溪元店遷居東浹頭(今新安鄉東浹頭村),至今已傳14代,有120戶(另遷炎亭160產、金良10戶)。

東浹頭村另一支派陳氏,始遷祖協千公,系德誠公26世孫,由二河遷居於此,至今已傳9代,有25戶,100多人。

新安鄉東社村江心陳氏

東社村江心陳氏,始遷祖士旺、士玉二公,系元光公33世孫,藻溪元店安漳公7世孫,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遷居東社村江心,至今已傳9代,有30餘戶,100多人。

新安鄉大河川底村陳氏

大河川底村陳氏,始遷祖希適公,系德誠公11世孫,于宋末元初遷居大羅川底(今新安鄉大河川底村),因世事動亂,大河川底與陳家堡兩地相鄰親如兄弟,後大河川底陳姓合入陳家堡宗祠,一起造譜。至今居本村有400多戶,2000多人。遷居樂清楊州、甌海大禪寺、塘川大坑底、蘆浦、三步擂、蒲門、大嶴心、橋頭林、石砰、舥艚、龍港、錢庫、靈溪、宜山等地,共有700餘戶。

新安鄉陳鑒垟村陳氏

陳鑒垟村陳氏有三支。其中一支始遷祖光義公,系校尉公24世孫,其祖右乾公,明萬曆年間由福建永春縣小岵南山遷居平陽北港象園,後轉遷蕭江凰浦,生二子,長四英、次添英,傳至孫輩,不幸於康熙年間遭火之災,於是,孫光義自蕭江凰浦遷居江南陳鑒垟(今新安鄉陳鑒垟村),至今共有40多戶,160多人。

另有一支系仙居始祖千一公20世孫文崖公,於康熙年間(1662~1722)遷居陳鑒垟,至今已傳14代,有60多戶,240多人。

還有一支系宮西陳氏.至今巳傳14代,有16戶,65人。

括山鄉小陳家堡村陳氏

小陳家堡村陳氏,始遷祖良繼公,系陳勳公8世孫,約于明成化元年間(1465)由陳家堡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8代,有450多戶,1800多人。

括山鄉大莊村陳氏

大莊村陳氏,始遷祖士惠公,系德誠公24世孫。公約于明崇禎元年(1628)由福建南安縣遷居大莊(今括山鄉大莊村)居住,至今已傳14代。士惠公之子——龍公生五子:世表、世明、世文、世賢、世英。世表、世明遷居大漁,現有200多戶,700多人。世文遷居漁寮鄉關頭村大厝基,現有30多戶,80多人;世英遷居礬山獅頭山,現有30多戶,90多人。世賢留居大莊,現有110多戶,400多人。

括山鄉新嶴村陳氏

新嶴村陳氏,始遷祖文科公,字殿英,生於清順治九年(1652),系世高公7世孫。世高公明時登二甲進士,為福建漳州龍岩知縣,後肇基龍岩黃莊,五世裔孫大清公、大濱于明萬曆年間(約1580年前後)由閩龍岩縣黃莊遷居北港南湖鵬山姚朱坑。七傳至文科公,由北港姚朱坑遷居深嶴(今括山鄉新嶴村)。至今已傳ll代,有30多戶,110多人。與其同派的有盛陶鑒垟隔、金鄉涼亭、舥艚祟家嶴、石砰、蒲門南堡蛉、馬站小姑等地。

括山鄉仰頭山村陳氏

仰頭山村陳氏有二支;一支為上乾頭始遷祖憲茂公5世孫文光公,約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上乾頭遷居於此。另一支為杉(山)嶴口始遷祖國祐公之孫仲秀公,於乾隆五年(1740)由山嶴口遷居於此。至今共有20多戶,80多人。

括山鄉嶺腳村陳氏

嶺腳村(將軍嶺腳)陳氏,始遷祖於能公,字幼幹,系瓚公裔孫,約于清順治三年(1646)由前垟底遷居將軍嶺腳(今括山鄉嶺腳村),至今已傳14代,有120多戶,480多人。

另有柘園始祖瑄公支裔孫80多戶,320多人。

括山鄉東括內村陳氏

東括內村陳氏,始遷祖淑廣公、淑國公兄弟,系瑄公24世孫。其高祖逢月公,因避倭寇之亂,於明嘉靖五年(1526)由柘園遷居北港桂溪,四傳至其珠、其敬兄弟,于清順治年間由北港回遷江南,居於桐橋,後其敬公子淑廣、淑國兄弟由桐橋遷居東括內(今括山鄉東括內村),至今已傳12代。子孫陸續移居嶺腳街,有20多戶,80多人。

蘆浦鎮蘆浦街陳氏

蘆浦街陳氏,始遷祖世鏷公,系陳勳公10世孫,約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大河川底遷居于蘆浦街(今蘆浦鎮蘆浦村),至今已傳14代。後各支陳氏又有人陸續遷居蘆浦街,共有30多戶,120多人。

蘆浦鎮前垟底村陳氏

前垟底村陳氏,始遷祖經國公、嘉紹公兄弟,系瓚公19世孫,約于明嘉靖十年(1531)由平陽陳絳殿遷居前垟底(今蘆浦鎮前垟底村),至今已傳19代。派下分居西河邊東垟、將軍嶺腳、下乾頭、港頭、黃判橋後岸、八大垟、平陽派田、里安大店下等地。居本地共有230多戶,900多人。

蘆浦鎮前陳村陳氏

前陳村陳氏,始遷祖啟明公,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由福建赤岸遷居平陽十一都江南監門垟前陳(今蘆浦鎮前陳村),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家族十亡八九,萬曆年間歸宗者僅數人。又因清遷界等原因,所傳唯善才、敬全兩公而已。德誠公二十世孫紹言公由古下澇遷居前陳,後善才、敬全二公後裔都參于下澇德誠公派下造譜。至今已傳35代,有340多戶,1350多人。

蘆浦鎮林家院村陳氏

林家院陳氏,始遷祖洪茂公,系仙居千一公之裔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居林家院,後裔分居舥艚。

 

金鄉片陳氏遷徒錄

本節記錄金鄉鎮、舥艚鎮、炎亭鎮、大漁鎮、石砰鄉範圍內45個地方陳氏遷徙情況

舥艚鎮舥艚村陳氏

舥艚村陳氏,有三支不同地方裔孫在繁衍。一支為仙居東門樓西二房支派,21傳至愈德公遷半河竹古蓬底安居。爾後愈德公裔孫,約于清喜慶二十年(1815)由半河移居舥艚村灶基,至今已傳10代,有108戶,400多人。仙居千一公之裔孫洪茂公,于清康照年間遷居林家院,後裔泰木公,約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遷居舥艚村大埠頭,已傳5代,有22戶,80多人。

另一支為雅店橋千六公裔孫劄祥公遷居蘆浦木橋頭, 5傳至步櫃公,約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從木橋頭遷居舥艚村大埠頭。爾後.步呂公及堂兄弟步漢公約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從木橋頭遷居舥艚村大埠頭。至今已傳6代,有32戶,150多人。

再一支為北港埔岸下一世祖一為公,9傳至哲茅公,生於清嘉慶元年(1796),約于道光六年(1826)遷居舥艚村灶基,至今已傳8代,有29戶,120多人。

舥艚鎮爐頭村陳氏

爐頭村陳氏,始遷祖弘紹公.字匡祿,生於明祟禎二年(1629),系坊下東店房肇七公27世孫,後移居黃家宅.約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黃家宅遷居爐頭村,至今已傳12代,有80多戶。還有稚店橋、仙居,柘園、陳家堡等地宗親遷居此地,共140多戶,500多人。

舥艚鎮方城底村陳氏

方城底村陳氏,始遷祖萬林公,字聖柱,系雅店橋存心公裔孫。萬林公後裔日科公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二月(1713).約于雍正十一年(1733)由稚店橋移居方城底,至今已傳10代,有40多戶,150多人。

舥艚鎮老陡門村陳氏

老陡門村陳氏,始遷祖步種公,字小玉,號藍田,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系雅店橋存心公20世孫,由雅店橋移居老陡門(今舥艚鎮老陡門村),至今已傳7代,有50多戶,200多人。

舥艚鎮下乾頭村陳氏

下乾頭村陳氏,始遷祖於明公,系瓚公22世孫,約于明祟禎十年(1637)由前垟底遷居下乾頭,至今已傳15代,有280多產,1200多人。派下分居白靈堂,炎亭東沙、老城底、大漁、錢庫、萬全小州垟等地。

舥艚鎮東浦口村陳氏

東浦口村陳氏,始遷祖文俊公,字國英;號蒼雪,生於元大德十年(1306)系坊下肇七公21世孫。約于明洪武初年(1368)由金鄉坊下移居東浦口(今舥艚鎮東浦口村),至今已傳24代,有170戶830人。派下三世孫調進公分居浦頭匯,調財公分居祟家嶴峰門,調遠公分居浦南後陳,12世孫增榮遷居玉環縣江北十六都乾江湖山頭,增榮之子汶叨,遷居寧波象山縣二十一都六十五甲小新城地方。共有350多戶,1400多人。

舥艚鎮陳處村陳氏

陳處村(古名陳道)陳氏,始遷祖禎恩公,系德誠公21世孫。約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江南古下澇遷居陳道(今舥艚陳處村),至今已傳17代,有980多戶,1900多人。

舥艚鎮浦頭匯陳氏

浦頭匯陳氏,始遷祖調進公,生於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系坊下肇七公23世孫。由東浦口遷居浦頭匯,至今已傳19代。

舥艚鎮浦南後陳陳氏

浦南後陳陳氏,始遷祖調遠公,生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與浦頭匯始祖調進公乃是同胞兄弟,由東浦口遷居浦南後陳,至今已傳19代,有39戶,165人。

舥艚鎮仙坭船村陳氏

仙坭船村陳氏,因其地分東西兩岸,並有兩支陳氏裔孫在繁衍:東岸始遷祖元長公,系柘園始祖瑄公24世孫,其先祖一誠公,因避寇亂於明嘉靖五年(1526)由柘園遷居北港前池心,一誠公曾孫承我公由有前池心轉遷北港顯橋,再三傳至元長公,約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北港回遷居於仙坭船(今舥艚鎮仙坭船村)東岸至今已傳16代,有100多戶,400多人。

西岸始遷祖可敬公,系德誠公24世孫。其先祖堯和公,約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由浦源遷福建龍興府,傳14代至萬錦公,于明天啟元年(1621)回遷,居北港漁塘,生三子,長亶斯公居西河邊藕橋;次可謹公居夏姑橋;三可敬公於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由北港漁塘轉遷江南仙坭船(今舥艚鎮仙坭船村),至今已傳14代,有170多戶,500多人。

舥艚鎮倪家堡村陳氏

倪家堡村陳氏,有二支裔孫在繁衍;一直為雅店橋始祖千六公裔孫士哲公,約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雅店橋遷居倪家堡(今舥艚鎮倪家堡村),至今已傳10代,有60多戶,230多人。

另一支為山嶴口始祖國祐公之子邦顯公,約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山嶴口遷居于倪家堡,至今已傳1l代,有31戶,130多人。

舥艚鎮包處村陳氏

包處村陳氏,始遷祖獻道公,生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系稚店橋千六公裔孫,由雅店橋遷居包處,至今已傳11代,有10戶,30多人。

舥艚鎮老台村陳氏

老台村陳氏,有兩支不同派系裔孫在繁衍:一支為坊下肇七公東店房30世孫光達公,字榮發,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月(1715),約於乾隆六年(1741)移居老台,至今已傳11代,有55戶,268人。

另一支為難店橋始遷祖千六公裔孫有如、有眾公堂兄弟約於光緒二十一年(1885)遷居於此,至今已傳7代,有35戶,150多人。

舥艚鎮中段村陳氏

中段村前垟陳氏,始遷祖有會公,生於清同治六年十月(1867),系雅店橋存心公14世孫,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遷居於此,至今已傳6代,有30多戶,70多人。還有陳家堡,柘園、坊下、二河等地陳氏宗親聚居此地,共101戶,380多人。

舥艚鎮半河西村陳氏

半河西村陳氏,始迂祖廷臣公,字國臣,系德誠公24世孫。廷臣公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約于清雍正十年(1732)由二河遷居半河。現有後裔約38戶,158餘人。1984年,龍港建鎮,有28戶,110餘人,先後從半河西村遷居龍港鎮內。

金鄉鎮靈峰村陳氏

靈峰村陳氏,有三支裔孫在繁衍;一支為上乾頭始祖憲茂公4世孫世德公,約於清乾隆十年(1745)由上乾頭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2代。一支為龍湖派裔孫,始遷祖天賜公,系藻溪矴埠頭昌門官丕育公七世孫,其支派遷居象山、玉環等地,至今已傳12代,世居靈峰150餘人。一支為宜山弄巷底(闊橋底)派裔孫。三支共有140多戶,560多人。

金鄉鎮前半垟村陳氏

前半垟村陳氏,始遷祖宗遇公,字夢亮,系德誠公9世孫,約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由江南下澇遷居前半垟(今金鄉鎮前垟村),至今已傳30代,有380多戶,1500客人。

金鄉鎮上乾頭村陳氏

上乾頭村陳氏,始遷祖憲茂公,約于明天啟五年(1625)由福建長溪赤岸遷居平陽二十二都金鄉北門外上乾頭(今金鄉鎮上乾頭村),至今巳傳15代,有120戶,420人。派下三世孫天喜公遷居蔡裏(生四子.長。三、四繼本宗,次繼蔡氏)。四世孫世德公分居靈峰寺前‘世位公移居寮後。五世孫文彩公,分居大漁。六世孫士遠、士乾二公居小漁後坑底;士維、士旭二公居仙人腳盂。八世孫嘉全公居金鄉等地,有48戶,180多人。

金鄉鎮坊下村陳氏

坊下村陳氏,始遷祖肇七、肇八兄弟,原居福建甯德支題山青岩。唐末五代時南北干戈,肇匕(陳發)、肇八(陳達)兄弟因避亂由甯德支題山泛舟渡海北上,航至平陽崇家嶴上岸,定居河頭(乾隆平陽縣誌記載坊下古稱河頭),樹狀元坊後改稱坊下,為坊下之始遷祖,至今已傳45代。派下分居東浦口、浦頭匯、浦南、崇家嶴、雅嶼、雅南等地。總共有3700多戶,13200多人。

肇七公26世孫世位公出繼神宮橋三房改名楊壽,兩次試考不得中,第三次參考加上陳字,名為陳楊壽,考中第三名(探花)。為了使後代牢記根源,在楊壽墓碑上加上陳字。2002年坊下宗祠落成,神宮橋三房送匾一個:“吾宗陳潭”。陳楊壽匾嘲還存在神宮橋宗祠台門內。陳楊氏現有170多戶,520多人。

肇七公26世孫世爵公入贅東店包大房,生二子,長子包姓,次子陳姓,1996年核對包陳兩姓共130多戶,470多人。

金鄉鎮洪嶺下村陳氏

洪嶺下村陳氏,始遷祖明潛公,字誠招,生於清廄治四年(1647),系瓚公22世孫。其先祖世學公,于明建文年間(1399~1402)由平陽遷居福建永春縣,九傳至明潛公由福建永春縣遷居洪嶺下(今金鄉鎮洪嶺下村),至今已傳13代.有122戶,527人。派下分居半山、舥艚、老陡門等地。

又有仙居始祖千一公20世孫爾吉公,字藹吉,于清康熙初年由仙居遷居於此,生三子,長忝文,居洪嶺下,次喬桐,三鴻源分居崇家嶴,至今已傳14代。有55戶,210多人。

金鄉鎮東田村陳氏

東田陳氏,始遷祖亮弼公,約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由福建長溪縣赤岸遷居東田(今蒼南縣金鄉鎮東田村),傳至四世時.德誠公六世孫敏易公于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由下澇遷居東田承接。至今已傳40代,有409多廣,1590多人  派下分居瓦窯、蒲門甘溪山燈籠崗,炎亭楊家尖。

金鄉鎮湯鑒垟村陳氏

湯鑒垟村陳氏,始遷祖暮崖公,約于明隆慶四年(1570)由本縣南監前陳遷居湯鑒垟(今金鄉鎮湯鑒垟村),至今已傳18代,有90多戶,350多人。

金鄉鎮珠照垟村陳氏

珠照垟陳氏,始遷祖萬賓公,名禹,字應昌,甘恪庵,生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系雅店橋千六公14世孫,約于清壕照五十四年(1715)由雅店橋遷居珠照垟(今金鄉鎮珠照垟村),至今已傳13代,有230多,I100多人。

金鄉鎮湖裏村陳氏

湖裏村陳氏,始遷祖君彩,甘爵兄弟。系元光公30世孫,其曾祖洪貴公,由福建漳州龍溪縣小姑村入遷平陽北港南湖坎頭,為坎頭之始祖,四傳至君彩、君爵兄弟,約于清康熙十午(1671)由南湖坎頭遷居金鄉湖裏村,至今已傳14代,有650多戶,2800客人。

金鄉鎮瓦窯村陳氏

瓦窯村陳氏,始遷祖孟南公,牛於明正德二年(1507),系德誠公23世孫,約于明嘉靖九年(1530)由東田分居瓦窯(今金鄉鎮瓦窯村),至今已傳19代,派下八世孫應隆公遷居平陽麻步、汀灣等地。共有490多戶,1800多人。

金鄉鎮黃坭嶴村陳氏

黃坭嶴村陳氏,有二支陳氏裔孫居住:一支系前垟底始祖經國公之裔孫聖福、聖祿兄弟,約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前垟底遷居於此,至今已傳八代。另一支系太公世居福建安溪縣鏡頭村,生二子,長鍂一,生於明隆慶四年(1570)。次玨一,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太公孫蔡鬥公由安溪縣入遷石坪內湖,至4世孫邦宇公,由石坪內湖入遷黃坭嶴(今金鄉鎮黃泥嶴村)。還有一支系仙居始祖千一公之21世孫鴻禮公,於清康熙年間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3代,有60多戶,230多人。

金鄉鎮楊府嶺陳氏

楊府嶺陳氏,始遷祖國亮公,生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系仙居千一公23世孫,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其子永發、永顯二公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1代,有50多戶,200多人。

金鄉鎮梅嶺腳村陳氏

梅嶺腳村陳氏,始遷祖德化公,系瑄公22世孫,約于清順治四年(1647)由柘園遷居于梅嶺腳(今金鄉鎮梅嶺腳村),至今已傳11代,有108戶,520多人。派下廷作公約于嘉慶十七年(1812)由梅嶺腳遷居金鄉西門。

金鄉鎮金星村南門陳氏

金星村南門陳氏,始遷祖南樹公.系藻溪元店宗祠安漳公11世孫,清光緒年間(1875~1908)由藻溪元店遷居金鄉南門,至今已傳7代,有30餘戶。100餘人。

金鄉鎮倒橋村陳氏

倒橋村陳氏,始遷祖其清公(又名其宗),生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先祖由福建永春遷居平陽縣三十七都橋墩皈仁鄉松山境.傳至其清公,由橋墩遷居金鄉鎮倒橋村,至今已傳12代,120多戶,400多人。現列瓦窯村陳氏宗祠造譜。

金鄉鎮第四巷陳氏

第四巷陳氏,始遷祖忠公,約於明永樂十年(1412)由江蘇丹徒遷居於此,至今已傳21代,有110多戶,400多人。

金鄉鎮第七巷陳氏

第七巷陳氏,始遷祖志成公,生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系雅店橋始祖存心公20世孫,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雅店橋遷居於此,至今已傳7代,有16戶,74人。

炎亭鎮洪家村陳氏

洪家村陳氏,鼻祖居福建赤岸,一世定國公為甌令,成甌之始祖。八世韜泉公被先兵所迫隱居泉東川,十一世遷十五都軒嶼。二十世國生公,諱宗文,約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挈眷遷居炎亭洪家村,墾田300餘畝,建七間瓦房三幢,至今已傳10代,有50多戶,200多人。今入朱照垟陳氏宗祠,炎亭開界祖先之一,人稱“溫州陳”。另有仙居、柘園、瓦窯、浹底園陳氏居於本村。

炎亭鎮祟家嶴村陳氏

祟家嶴村峰門陳氏,始遷祖調財公,生於明洪武六年(1373),文俊公之孫,由東浦口遷居於此,至今已傳20代。

祟家嶴村(底嶴)浦口山陳氏,始遷祖汶印、汶相兄弟,系文俊公13世孫,生於雍正五年(1727),由東浦口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l代,有80多戶,350多人。

另有雅店橋千六公裔孫、仙居千一公裔孫和東田、柘園、湖裏陳氏後裔遷居于此。

炎亭鎮北嶺腳村陳氏

北嶺腳村陳氏,始遷祖賢侯公,諱光卿,系(王全)公28世孫,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陳家堡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2代。有27戶,102人。

炎亭鎮東西沙村陳氏

炎亭東西沙村陳氏,從各地陳氏宗祠遷居炎亭,清末民初近百年來,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陳氏先輩為了謀生創業,陸續遷居炎亭沿晦,繁衍相傳。至今陳氏已有350多戶,1500多人。其中仙居宗祠16戶,陳家堡宗祠18戶,稚店橋宗祠27戶,柘園宗祠12戶,燕窩宗祠40戶,東田宗祠72戶,東浦口宗祠3戶,陳處宗祠21戶,前半垟宗祠15戶,瓦窯宗祠6戶,北山嶴宗祠18戶,湖裏宗祠5戶,河川底宗祠12戶,後垟增宗祠10戶,官西村宗祠9戶,黃頭塗派下5戶,蔡裏派下2戶,湯監垟派下5戶,朱照垟派下10戶,坊下派下1戶,西垟坡振下1戶,宜山八岱派下1戶,總計357戶。

炎亭鎮楊家尖村陳氏

楊家尖村陳氏,系東田陳氏派下,始遷祖時亮公,字維彩,系愛川公之裔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1代,有50多戶,200多人。嗣後,時亮公之裔孫金區、金獻兄弟于嘉靖年間(1796~1820)攜眷從楊家尖遷居瓦窯村,至今已傳7代,有20多戶,80多人。

另有東田派下尚霖公等後裔居住東沙和流灣大陳尾,共10戶,40多人。

炎亭鎮燕窠村陳氏

燕窠村陳氏,系藻溪鎮元店宗祠派下,分兩支先後遷入,始遷祖光祥公.系藻溪元店村安漳公5世孫,生於清康熙五年(1666),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遷居燕窠山定居。嗣後,安漳公7世孫士中公,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遷居燕窠村龍潭背山定居,至今已傳13代,有170多產,700多人(含居住東沙、西沙等地)。

另有元店陳氏派下,由東浹頭江心地方遷居于燕窠村,有25戶,100多人。

炎亭鎮倒橋坑村陳氏

倒橋坑村棉嶴陳氏,始遷祖淑鶴兄弟,系瑄公24世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開界後,由錢庫繆處遷居炎亭倒橋坑村棉嶴,至今已傳14代,有40多戶,160多人。

大漁鎮小漁村陳氏

小漁村後坑內陳氏,始遷祖士遠、士乾、士連兄弟三人,系上乾頭始遷祖憲茂公6世孫,約于清嘉慶十年(1805)由金鄉上乾頭遷居小漁村,至今已傳10代,有120戶,480多人。

小漁村另有兩支不同祖系的陳氏:—支是大莊始祖土惠公之裔孫,遷居于此。另一支是蔡裏始祖天喜公之裔孫,遷居于此。兩支共有90多戶,300多人。

大漁鎮清灣底村陳氏

清灣底村大厝基陳氏,系德誠公之裔孫,由大莊村遷居於此。現有24戶,88人。

大漁鎮大漁村陳氏

大漁村陳氏,由大莊村遷居於此,至今共有200多戶,720多人。

石砰鄉關內村陳氏

石砰鄉內湖關內村陳氏(後陳),始遷祖省吾公,系東林公3世孫。東林公于明朝年間福建泉州府後安入遷平陽南港港邊,傳至省吾公于明天啟五年(1625)由南港港邊遷居於此。至今已傳15代,有150客戶,590多人。

石砰鄉外嶴村陳氏

石砰鄉外嶴村陳氏,由上乾頭遷居於此,至今共有90多戶,350多人。

石砰鄉內湖村陳氏

石砰鄉內湖村陳氏(前陳),始遷祖佛公,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于清雍正初年由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十一都良興鋪白井鄉遷居平陽(今蒼南縣石砰鄉內湖村),至今巳傳12代,有70多戶,260多人,入金鄉北門外上乾頭村陳氏宗祠。

 

來源:互聯網 收集:陳元敏

陳元敏(尋祖)

據譜序記載,祖籍:福建延平府大田縣土名上京城、轉遷漳州府龍岩縣黃莊東垟大坪(大楷在今龍岩市雁石鎮的什麼地方吧?)。在龍岩蔡坑首松林下有祖墳。

輩分排序

祖行三字:世祖萬

先世名行:成大紹文德 禮廷有啟維

先世字行:雙溪明英仁 允子兆秀思

後世名行:益(一)元開泰運 百世遇隆時

後世字行:志欲敦倫紀 興家福慶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