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蒼南 »

蒼南金鄉衛、倭患記載

作者:  來源:蒼南縣情資訊網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21日

蒼南金鄉衛、倭患記載

衛城的建造

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開始,一直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為止,在長達二百七十年的時間裏,沿海一帶屢受倭寇侵擾。當時倭寇組成既有逐鹿中原吃了敗仗的方國珍餘部,也有遭受貿易壁壘的日本商人和浪人,他們不斷侵犯中國沿海,使原來從未有過海患的中國開始進入經受陸海患並存的時代。而沒有建衛之前的金鄉,因為地處浙閩邊界,近海,自然也深受其害。

根據史料記載,這樣的侵擾至少有兩次,一次是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倭寇患平陽,瀕海百姓望風奔逃。平陽所百戶王義,奮擊大破之,寇遁。

另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鄉,被平陽官兵擊退。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倭寇犯浙東,湯和奉命巡視海防,佈署于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築城抗倭。洪武十九年(1386)正月,湯和率師還京,即主動提出告老還鄉的要求,朱元璋大喜,撥款為湯和在鳳陽營造府邸。即而,因倭寇頻犯沿海,朱元璋患之,顧謂湯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湯和赴浙江前線,視察地形,決定建立五十九座衛所城,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以州縣收入及沒收罪犯財產,充當築城經費。同時,按“四丁抽一”原則組織抗倭武裝,征得壯丁五萬八千七百餘人。這時期,金鄉設大小儲倉,劃定』金舟鄉二十二都地,衛城面積中心十裏,北至河頭及現在老城範圍,衛城擇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動工,限期三年。

金鄉衛城牆南北長 980步,東西寬 900步,周長 9裏30步,計1420餘丈。城牆以條石砌建內夯黃土和礫石。牆島 1.9丈,趾厚 2丈,堞1650口,窩鋪43座。有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均為拱形磚砌,各門均有甕城。水門原有四座,後北水門被封,剩三座。城牆外有完整的護城河環繞。護城河上有吊橋。城內河道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城內建營房3167間,設五所,每所官兵近千人。教場設在南門外寨山下。

衛城內衛廳前面有廣濟大倉和小倉,計廒二十餘間,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在衛山(即獅山)南麓。山上設有瞭望台,既遠眺海防,又近廒倉。金鄉衛共設十一寨、十五堠、十四煙墩。

護城河至今保存完好。據《金鄉志》介紹,護城河東濠深三丈,左闊四丈,右闊六丈(左右以橋為界,下同);南濠深四丈,左闊八丈,右闊四丈;西濠深四丈,左闊八丈,右闊五丈;北濠深三丈,左闊十丈,右闊五丈。護城河當時在軍事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說是城牆外的“城牆”。濠底還有深至兩丈多的溝渠,在大乾旱時,亦無斷水之憂。除了軍事上的特殊意義,亦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出迎旭門至海濱炎亭十裏,南出靖海門至大漁十裏餘,西出來爽門至梅嶺二裏,北出望京門,至江口和方岩(今龍港)約四十裏。衛城經驛道抵達平陽縣城六十裏,至溫州郡城據金鄉志為百六十裏,距杭州省城一千四百一十裏,距京師(北京)四千四百八十裏。沿海要衝地帶,遍設寨堠台墩,分兵駐守。傳達軍情有館驛,駐紮在北門。南門外寨山下辟校場,是將士演兵習武之地。寨山附近的營盤基地方,四面群山,是軍營所在地。面對東南沿海,金字山、珠明嶺都重點設防。衛城最高衙署是“衛廳”。衛廳選擇在衛山(今稱獅山)之南麓,依傍于衛山高阜,居高臨下,俯瞰全城,背山面海,總攬海防。加上城外環水,東、南、西三方群山為屏障。起到了很好的軍事作用。

城內設五個千戶所,隸屬衛廳。中千戶所的官兵和家屬,集中居住在城內,他們是朱元璋嫡系將士,是城防的主力。前千戶所設在城南,專門負責城南的防務。後千戶所設立在城北,駐紮在北門郊外。左、右千戶所分佈在衛廳的東、西兩側,各自負責東、西郊的防務。另外有經歷司和鎮撫司分別設在衛廳的東、西兩側。

街巷的佈局也為軍衛化而設置,街街相通,巷巷溝通。中心點在第七巷。從第三巷到第八巷,自北而南平行而列,東有衛前街,南有鳳儀街,西有鯉河,河邊有街,以前無街名,現稱鯉河中街,北有倉橋街。

城內有兩大十字路口:以豐樂亭為中心,往東為城東街,往南為城南街,連同它西面的鳳儀街,北面的衛前街。以大倉橋為中心,向西為城西街,向北為城北街,與東面的倉橋街,南面的河邊街組合。

與城西街北列並行的,是橫街和百步街。城西街至橫街與百步街,自東至西相通的,有鯉河街、天燈巷、伊家巷和文聲巷。城西街向南,分別有油車巷、石板巷。

城東街英烈廟南行為楊家巷、軍裝巷、軍鞋巷,南面並行著朱家巷、金家巷,往宦隱庵為聖母宮巷,往城東街有宋家巷,巷口通官碌巷的王家巷,官碌巷底由北南行的有高家巷。城東街往第七巷口為關老廟巷。

衛廳通城北街有倉後巷。城北街西側有新庵巷、大火巷、小火巷、吳衙巷。

城南街西側有前所街,東接官碌巷。前所街至鳳儀街有包家巷,還有夏家巷、土地巷。從定遠橋西行至油車巷為灰壇頭,北行到鳳儀街是馬槽河巷。

此外還有白衙巷、蕭衙巷、楊衙巷、四衙巷、牛巷、馬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衛城內河水源流九曲,連接城外護城河,與江南運河相通。既有利於築城運輸,也有利於城池防衛。

 

倭患記載

金鄉衛設置前後,倭寇為患金鄉沿海,有三個階段特點:

一、洪武五年(1372)至嘉靖廿二年(1543),曆一百七十一年。這時期倭患特點,為“群盜竊海隅為奸利,都是乘不備為亂耳”。抗倭的對策,取劉基的軍衛法,築城置衛以防禦,使海疆有“備”而無“患”。因為倭寇是“乘不備”而擾亂的,所以,這時期騷擾特別頻繁。明太祖大明江山雖已打定,但還有“要害地”,必須“並海置衛”。

二、嘉靖廿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不到二十年,大規模侵入多次。這時期,由於土地兼併,軍衛制受破壞,內地奸商勾結海盜,倭寇侵犯特別猖獗。他們據海島設巢穴,大艦直入沿海內地,燒殺劫掠,無所不施其極,造成村落變廢墟,百姓罹大難。

三、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崇禎十五年(1642),近八十年。這時期,由於戚繼光給倭寇以毀滅性打擊,連續水陸交戰,基本上剿平殘寇,海上安靜。偶有騷擾,只是餘波而已。

倭寇侵擾金鄉海疆,前後曆二百七十年。二百七十年的倭患史,不僅當時村舍冷落,生靈塗炭,人口稀少,生產停滯,而且,也湧現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抗擊倭寇的戰役。據記載:

洪武十六年(1383)倭寇侵犯金鄉、平陽,被官兵擊退。

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數十隻包圍炎亭,金鄉衛指揮僉事察罕貼木兒,領兵抗禦,倭寇大潰。

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竄犯炎亭,殺守軍,偽裝官兵佈陣海口,金鄉指揮僉事戴順中計戰死。

永樂九年(1411),倭寇侵犯金鄉、平陽。

永樂十五年(1417)倭寇侵犯金鄉,被出使西洋回國的中官張謙擊敗。

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船泊南麂山女兒礁、洞門、青奧。六月二十日,金鄉衛指揮吳川追攻于近山海洋,賊船撞礁覆沒,擒許棟、許社武二人。九月,朱紈討溫磐、南麂諸賊,連戰三月,大破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金鄉,被指揮王希禹、陳區擊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倭寇船泊于南麂。十一月,經將軍嶺至蘆蒲,又從白沙至北港麻園。閏十一月初三,官兵出哨被襲,死60餘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寇人南北港劫掠燒殺,三日後始退去,死者無數,一些地方無法春耕播種。

是年,設溫處參將,統陸兵九總,其中後營、中營、前營、珠明營、炎亭營五把總,分駐蒲壯所、金鄉、仙口、珠明嶺、炎亭等要衝,以防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瀕海餘賊來犯,官兵迎戰于連嶼、陡橋、石坪,殺死敵人百餘。倭寇又侵犯石砰,被官軍殲滅。

 

抗倭英雄陳公道

陳漢莉 2012-04-29

在蒲城東門邊,龍山腳下,有一個後英廟,此廟中供的是一個古裝打扮的樵夫,只見他虎背熊腰,怒目圓睜,正氣凜然。左手緊握拳頭,右手一柄錚亮鋒利的斧頭,神態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在樵夫的腳下有個牌子,上書:是人不是神。其實,蒲城因為靠海,周圍的百姓都盛行信佛,小小的幾千人的古鎮就建有很多的廟宇,東庵、西庵、南庵,還有晏公廟、娘娘宮、雷公殿、城隍廟大大小小十幾座,供的都是佛像,而後英廟裏供的卻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此位雙手緊握斧頭者名叫陳老,因為人豪爽正直,人稱陳公道,是當地的一位抗倭英雄。後英廟是當地人民為紀念陳公道捍衛鄉里壯烈犧牲而立的紀念堂,以示後人對陳公道的敬仰和緬懷。

明代後期,倭寇經常騷擾東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率領大軍再度入閩,剿平久據在寧德和福清橫嶼等處的倭寇,剩餘的倭寇流竄海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8月,因遇颶風,倭寇船隨風北上,至沙埕港附近舍船登陸,進行搶劫。正在雲亭山上砍柴的陳公道幾個樵夫看到一隊數百倭寇正朝蒲城方向過來,見狀心想:假如讓倭寇翻山越嶺過來搶劫,將勢不可擋。於是他與同來的四位樵夫選了一處山路險要處,用石頭築成一堵小牆後,以期阻斷倭寇去路,然後讓其餘幾個樵夫立即趕回蒲城通知大家做好抗倭準備,自己卻藏身牆後以觀其變。不久倭寇到了跟前,看到山路受阻,十分惱怒,正要拆牆而過,此時,陳公道見狀舉起斧頭跳出殺賊,開始倭寇有所畏懼,以為埋有伏兵,後來只見是樵夫一人,於是蜂擁而至。陳奮勇殺敵,連砍數人,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倭寇半路受到阻擊,銳氣已失。到達蒲城後因對方已有防範,力攻不克,便撤退了,因此,蒲城居民避免了一場災難。

事後,當地父老在城內東門附近的龍山南坡山腳建墳立廟來紀念陳公道,取名“後英廟”,意即給後來的青年人樹立光輝典範。廟後面的後英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7年),清嘉慶八年(1803年)重修,1987年重建。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年到崇禎十五年的 273年間,倭寇共26次侵擾蒲城,抗倭陣亡的官兵有副千戶王三升、百戶朱信、遊擊陳朝等人。

其實,我小的時候在蒲城聽到的陳公道的故事還有一個民間版本,故事是這樣敘述的:明朝年間,蒲城東門一個小小的茅草屋內住著一對母子,兒子姓陳名老,大家都叫他公道,以砍柴為生,母親是個瞎子,在家操勞家務。母子倆相依為命,公道對其母甚是孝順,雖然家境貧寒,但公道身強力壯,勤勞肯做,不僅耕好農田,空閒時間上山砍柴,滿足自家灶爐,還能換一些錢銀貼補家用。母親雖然眼瞎,卻是個心明手勤的人,不僅將家裏操持停當,還能為左鄰右舍幫忙,搓草繩,打草鞋,她都很在行。

那天,陳公道出門不久,隔壁的華嬸過來請陳母幫忙打草鞋。陳母過來和華嬸一起忙碌起來了,一邊搓著繩子,一邊拉家常,華嬸說:“大嬤啊,公道年紀也不小了,要給他張羅一門親事才好啊!”“是啊,你看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公道如果能成親啊,我也就安心了。可誰看的上我們家啊,哎!”……

就在她們聊得開心,陳母心花怒放的同時,在雲亭山上的陳公道正與敵寇進行殊死的搏鬥,在寡不敵眾的情景下,公道的頭顱被敵人的刺刀砍下,向著家鄉的位置,陳公道偉岸的身軀慢慢倒下……一場血戰後的山坡異常的寂靜,不知躺了多久,公道在一陣刺骨的寒風中醒來,他心裏記掛著家中的老母,將砍落的頭顱重新安在脖子上,他踉踉蹌蹌地下山,一路走回家去。

回到蒲城的時候,天色已暗,敵寇早已離去,城裏進入一片沉寂之中。

看到蒲城鄉民安然無恙,公道放心回到家中。家裏沒有點燈,陳母習慣在黑暗中行走,聽到動靜,他的老母打了一盆水過來。公道忍著劇痛,一聲不吭。陳母念念叨叨地把華嬸的話說給他聽,兒子卻心不在焉,她就有些生氣了,兒子一向是孝順的,可對婚事一直都沒心思。她知道是她當媽的拖累兒子了,家貧還拖著個瞎眼老媽,誰家姑娘看的上啊。

“阿媽,如果一個人頭被砍了還能活嗎?”兒子問。

“傻子!頭被砍了怎麼活啊,真是傻啊!”母親答道。

然後,就聽到“撲通”一聲,是什麼掉到臉盆裏?母親伸手一摸,竟是一個人頭,那邊叫兒子,已經沒有聲音。

後來,我們聽故事的都不甘心,都對陳母的回答表示遺憾,如果陳母不是這樣回答就好了。這個遺憾一直到我講給我上小學的女兒聽的時候,她也是同樣的看法。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